《竇娥冤》的悲劇意義和作者簡介
《竇娥冤》全面叫《感天動地竇娥冤》,是元代著名文學家關漢卿的優秀劇本,自誕生以來,一直流傳至今,家喻戶曉。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竇娥冤》的悲劇意義和作者簡介,供大家參考。
悲劇意義:
《竇娥冤》是關漢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國古代悲劇的代表作.它的故事淵源于《列女傳》中的《東海孝婦》.但關漢卿并沒有局限在這個傳統故事里,去歌頌為東海孝婦平反冤獄的于公的陰德;而是緊緊扣住當時的社會現實,用這段故事,真實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統治下中國社會極端黑暗、極端殘酷、極端混亂的悲劇時代,表現了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和爭取獨立生存的強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竇娥”這個悲劇主人公形象,使其成為元代被壓迫、被剝削、被損害的婦女的代表,成為元代社會底層善良、堅強而走向反抗的婦女的典型.
作品簡介:
《竇娥冤》,元代劇作家關漢卿作。題目為《秉鑒持衡廉訪法》,正名為《感天動地竇娥冤》。全劇四折一楔子,寫竇娥被無賴誣陷,又被官府錯判斬刑的冤屈故事。此劇現存版本有:明脈望館藏《古今名家雜劇》本、《元曲選》、《酹江集》本、《元雜劇二種》本、《元人雜劇全集》本。
《竇娥冤》故事淵源于《列女傳》中的《東海孝婦》。但關漢卿并沒有局限在這個傳統故事里,去歌頌為東海孝婦平反冤獄的于公的陰德;而是緊緊扣住當時的社會現實,用這段故事,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元蒙統治下中國社會極端黑暗、極端殘酷、極端混亂的悲劇時代,表現了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和爭取獨立生存的強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竇娥”這個悲劇主人公形象,使其成為元代被壓迫、被剝削、被損害的婦女的代表,成為元代社會底層善良、堅強而走向反抗的婦女的典型。
《竇娥冤》全劇為四折一楔子,高中課文節選了劇中的前三折,是全劇矛盾沖突的高潮部分,寫竇娥被押赴刑場殺害的悲慘情景,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敗殘酷,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狀,歌頌了竇娥的善良心靈和反抗精神。
作品在藝術上,體現出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風格的融合。作品用豐富的想象和大膽的夸張,設計超現實的情節,顯示出正義的強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鮮明的愛憎,反映了廣大人民伸張正義、懲治邪惡的愿望。
作者簡介:
關漢卿(1219-1301年),元代雜劇奠基人,元代戲劇作家,“元曲四大家”之首。晚號已齋(一說名一齋)、已齋叟。漢族,解州人(今山西省運城),其籍貫還有大都(今北京市)人,及祁州(今河北省安國市)人等說,與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并稱為“元曲四大家”。 以雜劇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現存18部,個別作品是否為他所作,無定論。 最著名的是《竇娥冤》。關漢卿也寫了不少歷史劇,《單刀會》、《單鞭奪槊》、《西蜀夢》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數10多首。他的散曲,內容豐富多彩,格調清新剛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關漢卿塑造的“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珰珰一粒銅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廣為人稱,被譽“曲圣”。
一、 科舉制度下寒門學子的奮斗之悲
竇娥的父親竇天章本是一名為人正直的窮秀才。在封建社會,讀書科考是無數貧寒學子唯一改變命運的機會,然而,作為寒門學子,刻苦攻讀求取功名并不是易事, 筆墨紙硯、衣食住行都需要金錢,背誦四書五經需要時間,一個人承受寒窗十年的孤獨也需要耐力,從中秀才,中舉人,再到中進士,這期間一次次煉獄式的淘汰考試更需要百折不撓的勇氣。所以,當竇天章終于熬到最后考進士這一步時,他人生奮斗的不易,壓力之大簡直不可想象。作為貧寒學子,他做到了儒家提倡的“故天將降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堅韌。因此,他是可敬可贊的。
但他又是悲劇的。令他無奈的是,家中尚有一幼女端云需要照管,自己又因為科舉欠下很多債務,家徒四壁的他,如果進京趕考,那么端云將成為孤兒,在那個缺少社會保障的時代,端云的`命運肯定是凄慘的。所以艱難抉擇后,竇天章做出了把端云寄居在他人家中,或者說干脆送人的決定,這是竇娥悲劇的開始。
我們很難想象竇天章做出這個決定時的悲痛和不舍。一面是轉變一家人命運最后一搏,一面是與愛女的骨肉分離,這個四十歲的男人,無論怎樣選擇,都是對勇氣的極大考驗。
“強忍著傷心淚暗向心流”。人生最苦是分離,當竇天章拖著端云走向蔡婆婆家中時,他或許一再猶豫,但最終身不由己來到這里,提出讓蔡婆婆收留女兒抵消債務的想法。蔡婆婆見端云長得漂亮聰慧,甚是喜愛,不僅同意了竇天章用女兒抵債的請求,而且額外送銀十兩作為路途盤費。竇天章喜悅之余,心中的悲苦又更添幾重,拿下這用親生女換來的十兩銀子,意味著從此自己將徹底孤身一人,端云身為別家人的人,從此命運也徹底交于她人。從此以后,父女倆再也不能互相關愛,共享天倫之樂。
普通人正常嫁女兒,父母在女兒出嫁之日尚且落淚,何況竇天章用女兒來抵債。但他沒有辦法。或許他想,等自己高中之日,再合家團聚,讓小女過上好日子,也不枉自己埋頭苦讀一場。而且,對于一個正直的讀書人來說,他還有報國安邦的人生理想,要實現這個理想,只有忍痛與端云分離,去前途未知的京城參加科考。
許多貧寒奮斗者的命運,與竇天章又何其相似,人們總等著一切都好起來時,再報答父母之恩,親朋之情,再做以前想做不能做的事,但往往真正好起來時,一切都物是人非,成為永遠的遺憾。
他唯一能做的,只有再次請求蔡婆婆:
“小孩子年幼不懂禮,還望婆婆多愛惜。該打了就將他罵幾句,念及她無娘兒又和我分離……”
再含淚叮囑女兒:
“在蔡家不能和自家比,千萬莫要耍頑皮。倘若任性又淘氣,你挨打為父心悲戚。”
竇天章最后與女兒淚別,踏上艱難無比,骨肉分離的趕考之路,被蔡婆婆改名竇娥的端云,則從此成為蔡家的童養媳,徹底結束了在父親膝下承歡、無拘無束的童年時光。好在,蔡婆婆不是狠毒之人,她待竇娥如親生女,雖然后來竇娥丈夫不幸因病去世,婆婆也沒有讓她出門。竇娥在失去丈夫后謹守婦德,寧愿忍受寂寞也要給婆婆養老送終,何其善良和令人憐愛。婆媳倆日子雖然過得清苦,但互相體貼,如果這樣平平安安下去,竇娥和封建社會許多普通婦女一樣,也算不幸中的萬幸。但是,世事無常,人性復雜,誰的命運又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呢?
二、 世事無常、人性復雜下普通人的命運之悲
張驢兒母子的出現,是竇娥人生再次走向悲劇的推手。蔡婆婆因為到賽盧醫家討債,被賽盧醫設計下毒手害死永絕后患,卻恰巧遇到了乞討中的張驢兒母子,獲得解救。
張驢兒何許人也?一個典型的好吃懶做,毫無廉恥的潑皮無賴。他吃不下種田之苦,寧愿催著老母親上街乞討,也不愿努力改變這一切。所以老母親罵他“畜生”。他沒有理想,沒有道德,更沒有底線,活一天算一天是他活著的意義,如果能遇到讓他不勞而獲,徹底改變命運的機會,那對他來說,簡直是祖墳冒青煙的事。這種人沒有人格,但有狠心,有膽量,為了私利甘于棄世間法律和道德于不顧。當然,張驢兒也不是純粹一無是處。他和母親在遇到蔡婆婆被賽盧醫下毒手時出手相救,算是他丑惡中的一點光亮。
人的需求總是伴隨著生活質量提高而不斷提升的,并沒有一成不變的人,這是人性的復雜;但人本身的人格和品德底色,有時卻以“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頑固,嘲諷著“衣食足然后知禮儀”的觀念,這也是人性的復雜。以前和母親乞討為生的張驢兒,他的需求是每天能不經過辛苦勞動,就死皮賴臉地獲得一頓飽飯。但蔡婆婆為答謝救命之恩,讓他們母子暫住自家,張驢兒衣食無憂之后,見竇娥孤身一人,又年輕貌美,頓生霸占竇娥為妻的念頭。至于這符不符合社會公德,是否對得起蔡婆婆的收留之恩,竇娥是否愿意,都不在他考慮之中。
竇娥從張驢兒進蔡家后的言談舉止,就認定張驢兒是一個“鬼頭鬼腦太輕薄”的無恥小人,不禁為婆婆的錯誤做法而擔憂,但善良、孝順的竇娥不忍讓婆婆背負“忘恩負義”的道德壓力,所以勉強答應。
在蔡婆婆家中時間一長,張驢兒對竇娥的垂涎越來越急迫,他知道無法說動蔡婆婆和竇娥接受自己,所以心急難耐之下,想出了害死蔡婆婆,繼而讓無依無靠的竇娥屈從自己的惡毒決定。
從竇娥身上,你永遠不知道人性有多善;從張驢兒身上,你永遠不知道人性有多惡。就像杭州殺妻后碎尸,再沖入下水道的男子,我們從這些人表面的言談舉止,永遠想不出他內心的陰暗,這也是人性的復雜。
張驢兒不僅毫無廉恥,而且極其狡猾。他找到了曾想害死蔡婆婆的賽盧醫,用威逼利誘的方法讓賽盧醫給自己提供毒藥。“醫者仁心”,賽盧醫作為醫生,沒有絲毫的人性善良,為了銀錢甘愿做張驢兒的幫兇,何其可悲可憎!
讓張驢兒沒有想到的是,他把毒藥放到羊肚湯中,原本想讓蔡婆婆吃下,毒死后不了了之,但蔡婆婆因為羊肉腥膻,最后好心讓張驢兒的媽媽吃下。張媽媽一命嗚呼后,張驢兒進屋一看,該死的沒死,老母親卻命喪黃泉。
如果是正常人,還有基本的“烏鴉反哺、羊羔跪乳”之恩情,張驢兒定會為母親去世而悲痛懊悔,但張驢兒心中只有竇娥和蔡婆婆的家產,為了這一切,他立馬惡人先告狀,一口咬定蔡婆婆毒死了他媽,還要到公堂對質,做出一幅為母親討公道誓不罷休的架勢。在被竇娥幾句話質問后,他理屈詞窮,退而說出了喪盡天良的話:
“我都快三十的人了,還沒有成家。只要把竇娥給我做妻,我娘死了也不要緊”。
竇娥和蔡婆婆聽此言,氣得渾身發抖,甚至不敢相信這是一個兒子說出的話。這也看出張驢兒在蔡婆婆面前隱藏得多深,要不,他早讓蔡婆婆掃地出門了。婆媳倆當然不能答應這樣無恥的要求,張驢兒眼見毒計落空,不忍這樣白忙活一場,便想到借助公案判決讓竇娥屈服,于是一怒之下把蔡婆婆告到公堂。
三、 黑暗社會下善良人的抗爭之悲
張驢兒雖然是沒有社會資源的底層無賴,但他卻深諳當時的司法不公。他用蔡家的錢,偷偷找到衙門里的班頭,先后送銀150兩,班頭在假裝推辭后收下贓銀,告訴張驢兒在公堂一口咬定,切不可顛三倒四。
在贓官眼中,公平正義算什么,良心譴責算什么,到手的真金白銀才是正道。
公堂上,贓官們以張媽確實服毒而死為證據,以親兒子不可能害死親娘為公理,一口斷定張媽是蔡婆婆害死,再加上張驢兒在一旁死不松口,這樣就看似“人證、物證”俱全。
蔡婆婆當然不能承認此事,于是衙門便拿出慣常的手段——屈打成招。他們準備給蔡婆婆上夾棍,竇娥知道年邁的婆婆那里能承受如此刑法,便站出來喊冤。
竇娥詳細說出了張媽媽死的原因,句句在理,句句實情,但太守毫不為動,一口咬定:
“親生子害親娘世上少有,趕出去豈容你混亂春秋。”
竇娥無奈之下,不顧所有人嘲笑,說出了難以啟齒的張驢兒調戲自己的事。
“張驢兒常對我動腳動手,只因我無好臉不敢強求。他心想婆婆死由他擺布,這件事望大人細查根由。”
竇娥此言一出,太守、衙役、張驢兒等都萬分驚慌,害怕這樣下去真像浮出,事情不能收場,立馬給蔡婆婆上刑來了解此案。
蔡婆婆受刑后昏死過去,竇娥知道事情已經不能回轉,便狠下心將殺害蔡婆婆的罪名自己擔下。
“見婆婆受五刑肝膽氣炸,年邁人眼看著命染黃沙。罷罷罷咬牙關一口認下,張媽媽本是我將她毒殺。”
所有人沒想到是這樣的結局,但對于贓官們來說,只要有人認罪,能了解此案,到手的銀錢不落空,就萬事大吉,于是認定竇娥有罪,判竇娥斬刑。
是的,就像竇娥說的:
“大堂口這些人誰把理講,我豈忍年邁人命喪無常?”
當司法公正被腐敗收買后,人性的善良,終究抵不過黑暗的惡毒,竇娥除了被迫認罪,又有什么辦法呢?
試想:如果竇娥和蔡婆婆當初沒有那么天真,趁早給衙門比張驢兒更多的銀子,那么有罪的就不是蔡婆婆和竇娥。
竇娥,一個善良可敬的弱女子,在黑暗面前展現出的勇氣和孝順,是給黑暗最有力的揭露和批判。
刑場上,竇娥放大聲喊冤屈動地驚天:
神與鬼卻原來不靈不驗,日和月又何必晝夜高懸。善良人無辜的身遭大難,該死的做惡人性命保全。怒狠狠睜眼把天怨,天啊!你不辨賢愚枉作天;地呀!你不分好歹何為地,辜負了蒼茫茫綠水青山。平時里盼只盼父女相見,到如今怕只怕爹爹回還。想起了老婆婆年紀高邁,從此后孤零零好不可憐。
善良的竇娥,用自己的臨終呼喊,喊出了這個世界的丑惡和不公,喊出了良善人的無奈。更讓我們肝腸寸斷的是,竇娥在臨刑之時,還怕爹爹看到了傷心,怕婆婆以后無人照管,何其至善至孝!
竇娥刑場發下的三樁誓愿:血濺白練、六月飄雪、楚州三年大旱,在她死后都變成了現實。作者關漢卿用極其無奈的浪漫主義手法,把竇娥的冤屈變成人間奇跡,表達他對竇娥的憐愛和對黑暗丑惡的無情鞭撻。
劇本最后,竇天章終于高中做官,巡視楚州后為竇娥伸冤,讓作惡人受到懲處。但是竇娥已去,年邁的竇天章老淚縱橫,在失去親女的悲苦中,不知他怎樣度過傷痛難熬的后半生?
魯迅說:悲劇是將人間有價值的東西撕毀了給人看。《竇娥冤》是一首艱難奮斗、世事無常、人性復雜、社會現狀交織的悲歌,它撕開了丑惡的面紗,卻同時撕毀了那可敬的美好,化成一種蕩氣回腸的傾訴,傾訴著人們對美好人性的摯愛和美好社會的渴求。
古往今來頃刻間演過千秋世事,天涯海角平方地可走萬里山河。走進戲曲,在平靜和厚重中體味生活,方能洗去浮躁,厚植人生。
【《竇娥冤》的悲劇意義和作者簡介】相關文章:
《竇娥冤》悲劇意義和作者簡介03-21
《柳毅傳》的原文和作者簡介08-12
《人月圓》的創作背景和作者簡介08-10
《三峽》的文言知識和作者簡介10-10
高中《竇娥冤》課堂實錄和點評08-11
春曉的創作背景和作者簡介誰知道?02-03
《次北固山下》的創作背景和作者簡介09-08
悲劇09-23
悲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