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紫萸香慢近重陽偏多風雨》元曲賞析
上學期間,說起知識點,應該沒有人不熟悉吧?知識點也可以通俗的理解為重要的內容。那么,都有哪些知識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紫萸香慢近重陽偏多風雨》元曲賞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紫萸香慢·近重陽偏多風雨
姚云文
近重陽、偏多風雨,絕憐此日暄明。問秋香濃未,待攜客、出西城。正自羈懷多感,怕荒臺高處①,更不勝情。向尊前又憶、漉酒插花人②,只座上、已無老兵③。
凄清。淺醉還醒,愁不肯、與詩平。記長楸走馬④,雕弓榨柳⑤,前事休評。紫萸一枝傳賜⑥,夢誰到、漢家陵?盡烏紗、便隨風去⑦,要天知道,華發如此星星,歌罷涕零。
【注釋】
①荒臺:指彭城之戲馬臺,宋武帝重陽日曾登臨。
②漉灑:陶淵明曾取頭上葛巾漉酒。漉,過濾。
③老兵:晉謝奕嘗逼桓溫飲,桓溫走避之。奕遂引溫一兵帥共飲之。日:“失一老兵。得一老兵。”借以指酒友。
④楸:落葉喬木,樹高可達三十米。 ⑤榨:射。 ⑥紫萸:即茱萸,重陽佩之以避邪。
⑦烏紗隨風:用孟嘉落帽事,參見史達祖《賀新郎·九日》注。
【譯文】
快到重陽節時,偏偏又多風雨天氣,這一天忽然暖和晴明,真叫人喜之不盡。請問茱萸花香是否很濃了呢?我準備拉著朋友的手同出西城。如今正是我客子情懷多感觸的時候,只怕登上荒涼的戲馬臺,就更不勝其悲哀了。拿起酒杯,又使我回想起曾效古人葛巾漉酒、頭插黃花的朋友來了,只可惜座中已沒有原來的那些狂放的酒友了。
真凄涼寂寞啊!我微微有點醉,可依然清醒,這愁緒總不肯像賦詩一樣能得以平靜。記得曾在高高的楸林下縱馬馳騁,挽起雕弓去把垂楊樹枝射穿,往事就不說也罷。一枝紫紅的茱萸花傳賜了下來,可又有誰夢到了漢家的陵墓呢?任憑這烏紗帽隨風吹走吧,我要讓老天知道,我頭上已長出這么多斑斑白發了啊!唱完此歌,我不覺熱淚淋淋。
【賞析】
作者是南宋咸淳年間的進上,入元后,仕于新朝,當過承直郎、儒學提舉之類沒有多少實權的官,看來也是為了能混口飯吃。他心情是十分矛盾的,甚至非常痛苦,從這首通過寫重陽節感受的慢詞中所表現出來的戀戀于南宋王朝的沉痛感情看,他的故國之思、亡國之痛,絲毫也不遜于那些結社共詠《樂府補題》的遺民們。
詞的上闋,先從重陽節的天氣、自己“羈旅多感”,又不見故人等較淺的層面上泛說。稼軒有《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詞云:“思量卻也有悲時。重陽節近多風雨。”此首句所本。次句即轉愁為喜,說不料到重陽日天氣晴暖,令人興奮異常。“絕憐”,是動相約登高、一覽秋光之念的起因,然而實際所獲得的只是一腔悲懷而已。欲揚而先抑,然后總體上又是先揚而后抑,詞筆夭矯,波瀾起伏。接著自述情怯,分兩點:怕“羈旅多感”,“更不勝情”,是一層;已無舊時狂放之“老兵”同飲,是二層。這樣,就便于下闋放開來抒發重陽之悲感。“菊花須插滿頭歸”“折得黃花插滿頭”之類寫重陽的詩句甚多,此“插花”二字之所出。“已無老兵”,典故之用,也頗幽默;知前所言“攜客”之“客”,非在同有前事之經歷的人的行列,故無同樣的感受。即便能飲,也只好算“新兵”而已。
換頭“凄清”二字,文意語氣,都與上闋末直接。“淺醉還醒”,也仍就飲酒而言,只是其實意已從重陽風俗之飲菊花酒,轉為寫借酒澆愁。吟詠者雖有“詩魔”能擾人之說,也不過是說作詩用心良苦,然詩成時,魔亦去,非如愁思之耿耿難遣也。“記長楸”三句,見作者年輕時,不但文章能中舉奪魁,還英姿勃勃,馳馬彎弓,在眾目睽睽下能一獻其武藝之身手,從而博得過朝廷的青睞,如此“前事”,而今又豈堪回首!故“紫萸一枝傳賜”句,說的也應該就是“前事”,也正值重陽,賜萸是當年朝廷恩寵的表示,所以銘記在心而不能忘。由此,我才想到上闋中作者見重陽日麗,便急著“問:‘秋香濃未?’”這“秋香”,不是菊花,不是桂花,必定就是“紫萸”,因為它在作者心目中有著特殊的意義。從而又悟到作者選擇“紫萸香慢”詞調(前此未見,或竟是自度)來寫,又豈是偶然。在這句之后,接“夢誰到,漢家陵”,幾近痛哭。說秋風落帽事,亦如向天表白其心意,求天諒解其苦衷,讀來令人生悲。
創作背景
這首《紫萸香慢》是作者在重陽節前的感懷之作,當作于南宋滅亡之后。當時作者在元朝任職。
作者簡介
姚云文(生卒年不詳),字圣瑞,高安(今屬江西省)人。咸淳四年(1268年)進士。入元授承直郎,撫、建兩路儒學提舉。有《江村遺稿》,不傳。存詞九首。
【《紫萸香慢近重陽偏多風雨》元曲賞析】相關文章:
元曲賞析欣賞10-28
元曲精選:元曲名句賞析190句08-20
雙調的元曲賞析03-11
元曲《天凈沙·秋思》賞析07-17
元曲《賣花聲·懷古》賞析05-21
《折桂令·春情》元曲及賞析10-28
賣花聲·懷古-元曲賞析02-20
《揚州慢》賞析12-07
元曲《天凈沙·秋思》原文、翻譯及賞析11-27
元曲《朝天子·詠喇叭》賞析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