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詩鑒賞:《預言》
何其芳的愛情詩,立足于自己對愛情的憧憬、經歷和思索,又凈化了自己的不幸愛情,而趨向于對愛情本身的生命體驗與感悟。
預言
何其芳
這一個心跳的日子終于來臨,
你夜的嘆息似的漸近的足音。
我聽得清不是林葉和夜風私語,
麋鹿馳過苔徑的細碎的蹄聲。
告訴我,用你銀鈴的歌聲告訴我,
你是不是預言中的年輕的神?
你一定來自溫郁的南方,
告訴我那兒的月色,那兒的日光。
告訴我春風是怎樣吹開百花,
燕子是怎樣癡戀著綠楊?
我將合眼睡在你如夢的歌聲里,
那溫馨我似乎記得,又似乎遺忘。
請停下,停下你長途的奔波,
進來,這兒有虎皮的褥你坐!
讓我燒起每一個秋天拾來的落葉,
聽我低低唱起我自己的歌。
那歌聲像火光一樣沉郁又高揚,
火光一樣將我的一生訴說。
不要前行,前面是無邊的森林,
古老的樹現著野獸身上的斑紋。
半生半死的藤蟒一樣交纏著,
密葉里漏不下一顆星星。
你將怯怯地不敢放下第二步,
當你聽到第一步空寥的回聲。
一定要走嗎?請等我和你同行!
我的足知道每條平安的路徑,
我可以不停地唱著忘倦的歌,
再給你,再給你手的溫存。
當夜的濃黑遮斷了我們,
你可以不轉眼地望著我的眼睛。
我激動的歌聲你竟不聽,
你的足竟不為我的顫抖暫停。
像靜穆的微風飄過這黃昏里,
消失了,消失了你驕傲的足音……
呵,你終于如預言所說的無語而來
無語而去了嗎,年輕的神?
鑒賞一:
如夢如煙,寧靜柔婉,何其芳在回憶與夢幻中尋求美,表達美,抒下這首《預言》。全詩富有音樂性*,六行大體押韻,每行的節奏又大體相等,讀來平和愉快,詩句本身的節奏又和情緒的抑揚頓挫相協調,從而產生了撥動心弦的音樂效果。一支充滿柔情的夜曲,引領我們步入何其芳的涓涓心靈細語中。
耳邊飄過那個神秘的足音,如夜的嘆息,悠長而安靜。細細等待,林葉和夜風私語,麋鹿馳過苔徑蹄聲細碎,那是她的足音,正漸行漸近。詩人的情緒不禁砰然跳動,渴望而欣喜,“告訴我用你銀鈴的歌聲告訴我,你是不是預言中的年青的神?”期待著這位年青的神的停留,而他,也開始了這段可遇而不可求愛情預言。
這個“預言”,取材于古希臘神話中美少年那喀琉斯與回聲女神厄科的故事,厄科癡戀美少年,唱著歌兒盼著他的駐留,而那喀琉斯卻終究離開了她。厄科只能化成幻影,在眾女神報復的詛咒下,美少年愛上了自己水中的倒影,愛而不得,嘆息而死,化為水仙,終日顧影自憐。
神話中,年青的神是個美少年,而詩人筆下的卻是個美麗的女子。來自溫郁的南方,溫柔可人,帶著那身詩情畫意的氣質,這個形象是詩人是無數少年,心中那個完美理想的化身,是他們心靈深處最初最單純的愛情憧憬。詩人期待聽到如夢般的她唱的歌,合眼沉醉,感受那靈魂深處似曾相識的溫暖。這份期待下,詩人溫柔地邀請, “請停下你疲勞的奔波進來,這里有虎皮的褥你坐!”,敞開自己的心扉,詩人愿為這次注定的邂逅付出自己所有的溫柔。燒起每個秋天拾來的落葉,燒起積累已久的等待與期盼,幻化為無限的溫暖,留著年青的神,細細傾聽詩人自己的歌。
“聽我低低唱起我自己的歌!那歌聲將火光一樣沉郁又高揚,火光一樣將我的一生訴說。”那是少年對愛情的期盼,沉郁又高揚,心中有著這樣一首歌,唱給夢中人,唱給這年青的神,或許只是,“原來你在這里” 的一聲嘆息。歌聲怎能將他的一生訴盡,只是十九歲的心如此驕傲,十九歲的激*情如此高昂!寫下此詩的何其芳剛剛失去一段戀愛,曇花一現的愛情是一個注定的預言,當詩人感受到這個年青的神出現時,當他懷著火光般的激*情|欲與之訴自己的一生時,歌中是否也不知覺地有著這段宿命的愁腸?
盡管詩人如此勇敢地表白胸臆,如此殷勤地呼喊挽留,可年青的神卻并不因此而駐足聽他歌唱。詩人告訴,近乎于威脅她,前面是無邊的森林,古老的樹現著野獸身上的斑紋,藤蟒交織,-陰-森恐怖,沒有一絲星光。事實上,這不是年青的神將會遇到的不幸,而是詩人面對將要失去她時,內心不忍想象的失落畫面的寫照。“一定要走嗎?請等我和你同行!”此時詩人的挽留甚至已成了哀求,一腔摯誠,只為舍不得放不下的這個女子,這份眷戀。愿用盡全身力氣為她唱忘倦的歌,只要她回眸,詩人便愿給她全部的溫暖。這忘倦的歌唱的是男子的誓言與最后的決心啊!
“我激動的歌聲你竟不聽,你的腳步竟不為我的顫抖暫停!”詩人的歌聲到達了高|潮,從小心翼翼的守候到傾注著所有的渴望與真情,而年青的神最終還是決然而去。歌聲在這個愛情的預言中漸漸飄逝,年青的神無語而來,無語而去,留下詩人獨自惆悵。這段美麗而又感傷的境遇,是一個美麗的預言,注定會有那么一個歌聲,去追逐,去惆悵。
何其芳的詩總是不去刻意刻畫那個美的形象,總如鏡花水月,卻總能打動讀者心底的情絲。木雕流金,歲月漾開漣漪,回首間,正是十九歲這個夢的季節,想著那首歌,關于紅塵,關于愛情,關于青春。
鑒賞二:
預言》寫于1931年到1937年的《預言》是詩人迷茫、苦悶、幻滅、追求的連綿心靈變奏樂章。
卷一多為夢幻式的愛情吟唱。生活中詩人被他愛慕的少女拋棄過,愛慕他的少女又被他忽視了,這二者都屬于海市鷹樓式的'愛情,這種現實經歷折射在詩中便使情思復雜起來,既在幸福中感受不幸,又在不幸中咀嚼幸福,有甜美的期盼,也有痛楚的相思,有溫馨的懷想,也有清醒的失落,酸甜苦辣攪拌在一起難以名狀。《預言》一詩把愛擬為“年輕的神”,“我”熱切盼他來臨表露愛戀,可她卻“無語而來”又“無語而去”,消失了驕傲的足音,空留下“我”之惋嘆與無望,這種愛盡管略顯飄渺,卻也是一首真摯熾熱的向往的夢之歌。一般說來逝去的東西人們才愈覺其可貴,已成“珠淚玉煙”的愛情使詩人沉酒于記憶中,患了刻骨相思的“季候病”,一件《羅衫》惹起他對花一般時光的懷念,一陣《腳步》在他心頭“踏起甜蜜的凄動”;他明知“對于夢里的一枝花/或者一角衣裳的愛戀是無希望的”,(《贈人》)可他又偏偏鐘情地追求著,甚至甘心為之犧牲,“我合張開明眸/給你每日的第一次祝福”,(《祝福》)深沉地將愛埋在心底、為愛人真誠祝福。他為自己的過失懊悔不已,也幻想舊夢復歸“日夜等待著熟悉的夢覆我來睡”,(《慨嘆》)可見癡情之深。這就是何其芳式的愛情,不同于至上的愛情肉感的愛情,它深情縫緒,細膩纏綿,蘊涵著真摯純潔、健康真誠,既有“只是近黃昏”的悲凄,也有“夕陽無限好”的嫵媚,并且因其悲涼而愈顯其美.毫不夸飾地說,在人心不古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這是一種令人溫馨的可貴情懷。
※ 讀這首詩要抓住全詩構思與結構上的特點:前五節充滿青春激*情的對愛情的竭力渲染與鋪寫,與最后一節的突然翻跌,形成強烈對比:這不過是"無語而來,無語而去"的夢。抓住這一"全局"之后,再去細讀各節詩,就可以發現,最后的"突轉",其實前面早有蛛絲馬跡,形成一股青春激流底下的感傷的潛流,最后才噴發出來。了然于此,再去吟誦全詩,就會讀出兩種詩情明暗、虛實、起伏之間的豐厚的韻味。
鑒賞三:
預言》稱得上是一首寫得比較好的朦朧詩。所謂朦朧詩,通常是指詩歌主題的模糊隱約,或者不確定性。原因有三種:一、意象跳躍,之間缺乏連貫;二、情趣屬個人特定,不易為大眾體驗;三、意象與情趣之間僅有隱約的暗示,而無明顯的關聯。我之所以把《預言》稱為朦朧詩,主要原因就在第二種。
的確,僅從文本上來看,我們很難明確地指出這首詩的真正主題。詩人所說的“年輕的神”到底是指什么?是指愛神嗎?或者就是詩人心儀的姑娘?又或者是詩神繆斯?假使看做是深摯的友情大體也說得過去。但是,既然我們要做賞析,那就一定要找到一個最貼切的主題,能與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接近甚至一致。按照大多數人的理解,這是一首愛情詩。聯系這首詩的寫作時間和背景,我們得知:《預言》首發于《燕泥集》,這本詩集是何其芳在1931至1935年大學期間寫成的。1932年夏,他愛上了自己的表姐楊應瑞,這段短暫的戀情由于父親的嚴厲反對而夭折,這不幸的初戀很可能就是他這一時期創作的動力,其中,當然也包括這首《預言》。因此,我們不妨就以愛情詩為主題來做這首詩的賞析文字。
首節寫愛情女神的到來。所謂“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這里采用的也是這種先抑后揚的寫作手法,首先為下文營造聲勢,創造氛圍。雖然愛神的腳步如嘆息般輕柔,但詩人卻能在林葉蕭蕭和麋鹿細碎的蹄聲里分辨得清清楚楚。這就說明,詩人早就在企盼愛神的到來,在預言(所謂預言,或許就是指曾經的夢境)中早已聽到并牢記愛神的腳步聲。這兩個有關聲響的意象,同時還提供了詩人所處的環境,——那就是渺無人煙的神秘森林。很快,愛神由遠而近,甚至能清晰地聽到她銀鈴般的歌聲了。盡管這時還未見其人,但從那如銀鈴的歌聲里,我們可以想見她超凡脫俗的清新與美麗。首節著重聲音的意象,而聲音具有隱約若是、朦朧兩可的性質,這也和詩人面對愛神來臨時恍惚如夢、猶疑不定、患得患失的情緒相一致。
第二節描寫了愛神棲息的天地,同時也是詩人向往的樂園。這一節中幾乎都是視覺的意象,如月色、日光、春風、百花、燕子、綠楊等等,場面很美,很溫馨。詩人雖然沒有從正面描述愛神的形象,但通過詳細描寫她生活過的環境,則她本人的形態和氣質如何就可想而知了。這種旁敲側擊的寫作手法,比起直接抒情和正面描述,顯得更加婉轉含蓄、搖曳生姿。這樣的場景一定曾經出現在詩人的夢里(這和題目“預言”又聯系起來),因此,才會有“我似乎記得,又似乎遺忘”這種似曾相識的感覺。詩人所描繪的溫郁而明麗的南方的景物,與他見到愛神時歡欣愉悅的心情也恰相融合。
第三節里,詩人請愛神停下小憩,以便傾訴自己對她深切的思戀。詩人請愛神坐的不是一般的椅子,而是虎皮鋪就的褥子。之所以用虎皮來修飾,不僅是為了同密林的環境相映襯,同時也是為了增加詩歌的聲色之美,即所謂“因情敷采”。如“葡萄美酒夜光杯”中的葡萄酒和夜光杯。試想,普通士兵喝的酒怎么可能會是葡萄釀的美酒?而裝酒的杯子更不可能是夜光的寶杯。同虎皮的褥一樣,這些都是為了藝術的要求而進行的夸飾。以上是題外話了,下面轉入正題。此刻,為了迎接愛神的到來,詩人用每一個秋天拾來的落葉點起火堆,在火堆旁唱起沉郁又高揚的歌。通過這組意象,我們可以想象得出詩人多年以來因等待所致的憂郁和苦悶,以及他對火熱愛情的執著與堅忍,并希望借此來打動愛神的心。
第四節的“不要前行”,表明愛神并沒有被詩人的癡情所感動,這就令詩人感到無比震驚與恐慌。于是,詩人便描繪了一幅神秘森林的真實而可怕的夜景,企圖借此勸阻愛神留下。這幅畫面鮮明、生動、新穎,震撼人心,相信每一位路過的讀者都會在腦中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它的鮮明表現在描繪出了景物獨有的性狀和特征。如古老的樹,它的樹皮上有野獸一樣的斑紋,而樹藤則是半生半死的、像蟒蛇一樣交纏著。它的生動則表現在視覺與聽覺的立體描寫,使人有身在其中的真實感覺。它的新穎,表現在這些意象是詩人的獨創,前人還從來沒有這樣寫過。如形容密林里的寂靜:“你將怯怯地不敢放下第二步,當你聽到第一步空寥的回聲。”這一節的景物寫得越是恐怖嚇人,就越能表現詩人對愛神離去的不安與絕望。
第五節“一定要走嗎”,表明詩人的一切努力都付諸東流。雖然愛神執意離去,但他卻沒有絲毫的怨憤與責備,相反,卻自告奮勇地為她引路,為她歌唱,給她手的溫存,并用深情的眼睛給她力量和勇氣,鼓勵她不要害怕,勇敢前行。如果這時詩人用絕望的語氣以寫盡心中的悲哀,或者用沉痛的筆調來抒發無盡的柔情,我們自然無可厚非,并且相信這樣寫也一樣能獲得成功,達到很好的效果。然而,詩人此時就像一座隱忍不發的火山,他的心態表面上顯得平靜而曠達,他所做的行動也極富自我犧牲的精神。相比之下,我們發現:后者卻能更強烈地傳達出詩人內心所忍受的無比的痛苦與絕望,以及對愛情無比深摯和純粹的情意。所謂“嬉笑之怒,甚于裂眥;長歌之哀,過于痛哭”,說得就是這個道理。
最后一節寫愛情女神的離去。雖然詩人表面上做出了十分大度的妥協,然而當愛情真的遠去的時候,詩人畢竟還是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動、悲哀與失望。同首節相照應,愛情女神像微風一樣輕輕地來、又輕輕的去,沒有留下一句話,只留下無邊的寂寥與傷痛。這樣寫,有“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妙境,也給讀者留下了更多咀嚼和回味的空間。
這首詩的意象多用想象中的虛景和幻景,現實和夢境仿佛混合在一起,大背景是一片幽遠而神秘的森林。詩人想要表達的主題則是詩人由初戀的憧憬、猶疑、甜蜜轉為失戀的驚愕、痛苦、絕望等復雜迷茫的感情。詩人的情感和所描繪的意象有機地融為一體,因此創造出來的意境也顯得虛幻迷離,充滿神秘的色彩。雖然初戀和失戀并不是我們經常遇到的,卻是大多數人都曾有過的經歷,因此,雖然這首詩里抒發的只是詩人一時的獨有的情趣,然而,只要我們認真地閱讀、反復地咀嚼,還是能夠比較容易地理解并產生共鳴的。
【現代詩鑒賞:《預言》】相關文章:
預言現代詩歌05-21
傾心預言霜降-現代詩歌03-31
以傾心預言為題的經典現代詩03-31
預言08-31
預言08-31
預言04-19
現代詩歌鑒賞11-29
《昨天》現代詩鑒賞04-11
現代詩歌的鑒賞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