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文言文閱讀兩篇
一、選擇正確的讀音.
梁國楊氏(sì shì)之子九歲,甚(shèn shèng)聰惠. 孔君平詣(zhǐ yì)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wéi wèi)設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yīng yìng)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qín qíng).”
二、解釋文中語句.
1.孔君平詣其父,乃呼兒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翻譯下列句子:
1.三人行,必有我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溫故而知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學而時習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口語訓練.
將這個故事講給小伙伴聽.
參考答案:
一、shì shèn yì wèi yìng qín
二、1.有一天, 孔君平來拜見他的父親,恰巧他父親不在家, 孔君平就把這個孩子叫了出來.
2.孔君平指著楊梅給孩子看,并說:“這是你家的水果.”
3.孩子馬上回答說:“我可沒聽說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鳥.”
三、1.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
2.讀書上百遍,書意自然領會.指書要熟讀才能真正領會.
3.溫習已聞之事,并且由其中獲得新的領悟.
4.學習過后時常溫習學過的知識.
四、略.
二、《伯牙絕弦》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1、成語_______________ 出自這個故事.這個故事中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 是知音,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兩句可以看出.
2、人們常用“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感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山流水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們把知音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4、你是怎樣理解伯牙絕弦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伯牙絕弦》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1、成語高山流水出自這個故事.這個故事中俞伯牙和鐘子期是知音,從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這兩句可以看出.
2、人們常用“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感嘆俞伯牙和鐘子期這對知音
3、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難覓或樂曲高妙
人們把知音比作真正了解自己的人.
4、你是怎樣理解伯牙絕弦的:伯牙因為鐘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破,再也不彈琴了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吾曰:非然也.
1、寫出“之”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 )
②、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 )( )
③、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
2、仔細閱讀課文后填空.
課文記敘了兩個人跟弈秋學下圍棋,一個( ),一個( ),告訴我們( ).
3、用現代文解釋下面句子意思.
為是其智弗若與?吾曰:非然也
答案
1
結構助詞 的
代詞 老師的話 代詞 鴻鵠
代詞 他 前一人
2
專心致志的聽老師的話 三心二意
學習要專心致志
3難道是他的智慧比不上前一個學生么?我認為:不是這樣的
《兩小兒辯日》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1.文言詞匯——我能給下面劃線的字注音.
①見兩小兒辯斗 ②日始出時去人近
③一兒以日初出遠 ④及其日中如探湯
⑤孔子不能決也 ⑥孰為汝多知乎
2.文言翻譯——我能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②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3.內容理解——兩小兒的觀點是什么?各自的依據是什么?
觀點一:
依據是:
觀點二:
依據是:
4.問題探究——“孔子不能決也”說明了什么?
我的探究:
5.情感態度——兩小兒一憑視覺、一憑觸覺來判斷太陽的大小,都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在生活中我們要怎樣做才能避免產生這樣的錯誤?
我的認識:
參考答案:
1.①爭辯;②距離;③認為;④熱水;⑤判斷,判定;⑥通“智”,智慧.
2. ①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②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多智慧呢?”
3.認為日出時離人近,日中時離人遠;根據形狀大小來判斷的,近大遠小.認為日出時離人遠,日中時離人近;根據溫度來判斷的,遠涼近熱.
4. ①說明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種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態度;②說明客觀事物是錯綜復雜的,即使是智者也有所不知.
5. 看問題(評價身邊的人)要客觀、全面,要有科學(事實)依據,不能單憑直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