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文言文《賣炭翁》原文及其翻譯
日常學習中,大家或多或少都避免不了閱讀課文,閱讀有利于提升我們的文學素養,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文言文《賣炭翁》原文及其翻譯,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賣炭翁原文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賣炭翁譯文:
從前有一位賣炭的老人,他以在終南山砍柴燒炭來維持生活。
由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砍柴燒炭,使他過早的衰老了,頭發白白的,十指黑黑的,滿頭滿臉沾滿了黑灰色的煙灰。一連幾天,燒的碳都沒能賣掉。灶臺冷冰冰,土炕冰冰涼,肚子餓的咕咕叫。
老人蹣跚地走到灶臺前,揭開鍋蓋,目光呆滯地看著鍋里,什么也沒有。老人縮卷在墻角,身上只有一件滿是補丁的單衣,被凍得瑟瑟發抖,但他仍舍不得燒一點炭來取取暖。老人抬頭仰望著夜空,祈禱著上蒼,再冷點吧!再冷點吧!好讓我盡快地把炭賣出去,賣一個好價錢呀!可憐的老人真可謂是身無過冬衣,家無隔夜糧。
清晨,老人醒來,看到地上積了一尺多厚的雪,他萬分驚喜,雙手放在胸前,感謝上蒼的恩惠。他連忙備好炭車,軋著凍了冰的車轍,走在了賣炭的路上。
由于路上積雪太厚,很難行進,到了正午,才趕到集市。牛也乏了,人也餓了,只好在市場門外泥濘的路旁歇歇腳。過度的寒冷、饑餓、勞累,老人倚在牛背上取取暖,不知不覺,漸漸地進入了夢鄉。
老人夢見自己很快把炭賣了,并且賣了一個好價錢,他趕緊買了一件過冬的棉衣,買了一包金黃的玉米面,哼著山歌,趕著牛,輕快地走在了回家的路上。
正在這時,老人隱約聽見了一陣由遠而進的馬蹄聲,他猛地驚醒了,看到站在眼前的是出使宮市的太監帶著爪牙,嚷到,"老頭,起來,起來!"
太監手中拿著文書,口口聲聲說是奉了皇帝的命令,叫老人把炭運向皇宮。可憐的老人怒視著宮使,萬般無耐地調轉車頭,吆喝著勞累的牛,拖著疲憊和饑餓的身子走向皇宮。
這滿滿的一車碳,足有千余斤,宮使們硬是從老人手中搶走了。老人的心如刀割,老人在無聲的哭泣卻又無能為力。宮使把陳舊的半匹紅綃和一丈綾,掛在牛頭上,就算是買炭錢了。
宮使們把老人趕出了宮門,他辛辛苦苦燒的一大車炭,就這樣被掠奪走了。
老人牽著牛,還有那連炭渣一粒不剩的炭車,含著淚,拖著沉重的雙腿,一步一步走回了終南山。
詞句注釋
⑴賣炭翁:此詩題注云:“苦宮市也。”宮市,指唐代皇宮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場上去拿,隨便給點錢,實際上是公開掠奪。唐德宗時用太監專管其事。
⑵伐:砍伐。薪:柴。南山:城南之山,詩中指的是長安終南山。
⑶煙火色:煙熏色的臉。此處突出賣炭翁的辛勞。
⑷蒼蒼:灰白色,形容鬢發花白。
⑸得:得到。何所營:做什么用。營:謀求,經營,這里指需求。
⑹可憐:使人憐憫。
⑺愿:希望。
⑻曉:天亮。輾(niǎn):同“碾”,壓。轍:車輪滾過地面輾出的痕跡。
⑼困:困倦,疲乏。
⑽市:長安有貿易專區,稱市,市周圍有墻有門。
⑾翩翩:輕快灑脫的情狀。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樣子。騎(jì):騎馬的人。
⑿黃衣使者白衫兒:黃衣使者,指皇宮內的太監。白衫兒,指太監手下的爪牙。
⒀把:拿。稱:說。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詔書。
⒁回:調轉。叱:喝斥。牽向北:指牽向宮中。
⒂千余斤:不是實指,形容很多。
⒃驅:趕著走。將:語氣助詞。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夠。惜,舍。
⒄半匹紅紗一丈綾:唐代商務交易,絹帛等絲織品可以代貨幣使用。當時錢貴絹賤,半匹紗和一丈綾,比一車炭的價值相差很遠。這是官方用賤價強奪民財。紅綃:一作“紅紗”。
⒅系:綁扎。這里是掛的意思。直:通“值”,指價格。
創作背景
《賣炭翁》是白居易組詩《新樂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其題下作者自注云:“苦宮市也。”白居易寫作《新樂府》是在元和初年,這正是宮市為害最深的時候。“宮市”的“宮”指皇宮,“市”是買的意思。皇宮所需的物品,本來由官吏采買。中唐時期,宦官專權,橫行無忌,連這種采購權也抓了過去,常有數十百人分布在長安東西兩市及熱鬧街坊,以低價強購貨物,甚至不給分文,還勒索“進奉”的“門戶錢”及“腳價錢”。名為“宮市”,實際是一種公開的掠奪。韓愈《順宗實錄》云:“舊事,宮中有要,市外物,令官吏主之。與人為市,隨給其直。貞元末,以宦者為使,抑買人物,稍不如本估。末年不復行文書,置白望數百人于兩市并要鬧坊,閱人所賣物,但稱宮市,即斂手付與,真偽不復可辨,無敢問所從來,其論價之高下者,率用百錢物,買人直數千錢物,仍索進奉門戶并腳價錢。將物詣市,至有空手時歸者。名為宮市,而實奪之。嘗有農夫以驢負柴至城賣,遇宦者稱宮市取之,才與絹數尺,又就索門戶,仍邀以驢送至內。農夫涕泣,以所得絹付之,不肯受。曰:須汝驢送柴至內。農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與汝,不取直而歸,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毆宦者。街史擒以聞,詔黜此宦者,而賜農夫絹十匹。然宮市亦不為之改易。”白居易對宮市有十分的了解,對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寫出這首感人至深的《賣炭翁》。
作品鑒賞
此詩開頭四句,寫賣炭翁的炭來之不易。“伐薪燒炭”,概括了復雜的工序和漫長的勞動過程。“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活畫出賣炭翁的肖像,寫出勞動的艱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現。“南山中”點出勞動場所,這“南山”就是王維所寫的“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的終南山,豺狼出沒,荒無人煙。在這樣的環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窯一窯地“燒炭”,好容易燒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滲透著心血,也凝聚著希望。寫出賣炭翁的炭是自己艱苦勞動的成果,這就把他和販賣木炭的商人區別了開來。但是,假如這位賣炭翁還有田地,憑自種自收就不至于挨餓受凍,只利用農閑時間燒炭賣炭,用以補貼家用的話,那么他的一車炭被掠奪,就還有別的活路。然而情況并非如此。詩人的高明之處在于沒有自己出面向讀者介紹賣炭翁的家庭經濟狀況,而是設為問答:“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這一問一答,不僅化板為活,使文勢跌宕,搖曳生姿,而且擴展了反映民間疾苦的深度與廣度,使讀者清楚地看到:這位勞動者已被剝削得貧無立錐,別無衣食來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萬苦燒成的千余斤木炭能賣個好價錢。這就為后面寫宮使掠奪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鋪墊。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是膾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單”,自然希望天暖。然而這位賣炭翁是把解決衣食問題的全部希望寄托在“賣炭得錢”上的,所以他“心憂炭賤愿天寒”,在凍得發抖的時候,一心盼望天氣更冷。詩人如此深刻地理解賣炭翁的艱難處境和復雜的內心活動,只用十多個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現了出來,又用“可憐”兩字傾注了無限同情,催人淚下。這兩句詩從章法上看,是從前半篇向后半篇過渡的橋梁。“心憂炭賤愿天寒”,實際上是期待朔風凜冽,大雪紛飛。“夜來城外一尺雪”,這場大雪總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憂炭賤”了!“天子腳下”的達官貴人、富商巨賈們為了取暖,不會在微不足道的炭價上斤斤計較。當賣炭翁“曉駕炭車輾冰轍”的時候,占據著他的全部心靈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難走,而是盤算著那“一車炭”能賣多少錢,換來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說家筆下,是可以用很多筆墨寫賣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動的,而詩人卻一句也沒有寫,這因為他在前面已經給讀者開拓了馳騁想象的廣闊天地。
賣炭翁好不容易燒出一車炭、盼到一場雪,一路上滿懷希望地盤算著賣炭得錢換衣食,結果卻遇上了“手把文書口稱敕”的“宮使”。在皇宮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書和敕令面前,跟著那“叱牛”聲,賣炭翁在從“伐薪”“燒炭”“愿天寒”“駕炭車”“輾冰轍”,直到“泥中歇”的漫長過程中所盤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為泡影。從“南山中”到長安城,路那么遙遠,又那么難行,當賣炭翁“市南門外泥中歇”的時候,已經是“牛困人饑”;如今又“回車叱牛牽向北”,把炭送進皇宮,當然牛更困、人更饑了。那么,當賣炭翁餓著肚子,走回終南山的時候,他會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樣過法呢,這一切,詩人都沒有寫,然而讀者卻不能不想。當想到這一切的時候,就不能不同情賣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統治者的罪惡,而詩人“苦宮市”的創作意圖,也就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這首詩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藝術上也很有特色。詩人以“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兩句展現了幾乎瀕于生活絕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這是全詩的詩眼。其他一切描寫,都集中于這個詩眼。在表現手法上,則靈活地運用了陪襯和反襯。以“兩鬢蒼蒼”突出年邁,以“滿面塵灰煙火色”突出“伐薪、燒炭”的艱辛,再以荒涼險惡的南山作陪襯,老翁的命運就更激起了人們的同情。而這一切,正反襯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熾烈:賣炭得錢,買衣買食。老翁“衣正單”,再以夜來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轍”作陪襯,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憐”。而這一切,正反襯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熾烈:天寒炭貴,可以多換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饑”和“翩翩兩騎”,反襯出勞動者與統治者境遇的懸殊;“一車炭,千余斤”和“半匹紅紗一丈綾”,反襯出“宮市”掠奪的殘酷。而就全詩來說,前面表現希望之火的熾烈,正是為了反襯后面希望化為泡影的可悲可痛。
這篇詩沒有像《新樂府五十首》中的有些篇那樣“卒章顯其志”,而是在矛盾沖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因而更含蓄,更有力,更引人深思,扣人心弦。這首詩千百年來萬口傳誦,并不是偶然的。
拓展閱讀:
【1】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白居易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太子少傅、刑部尚書,封馮翊縣侯[45]。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1988年,日本中國文化顯彰會為白園捐立石碑,以紀念白居易,碑文用中、日兩種文字書寫。1995年,4個日本人于此上書“櫻獻”。
【2】《賣炭翁》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反復誦讀,把握詩歌內容,領會詩歌所表達的中心。
2、通過朗讀領會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教學重點與難點:
領會人物形象,把握詩歌所表達的中心。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白居易詩進長安》視頻導入,了解其人其事。
師:(順勢導入)白居易在詩歌上一向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文章應該為了反映時代而寫,詩歌應該為了反映現實而作)(PPT),今天我們就學習他的一首“為事”所做的詩歌――《賣炭翁》。
這首詩歌的體裁叫做樂府詩,什么叫樂府詩呢?我們一起看大屏幕,誰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指生讀)
(樂府是指自漢代以來收集和整理創作詩歌的官署,后也指自樂府流傳出來的詩歌。叫樂府詩)
二、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請同學個讀課文,教師從旁指導。
3、播放PPT,教師范讀課文。
4、學生齊讀課文。
5、默讀課文,思考:這首詩講述了什么內容?
三.再讀
指生讀。(一人讀)
請同學們注意這個字“裳”(板書),這個字在這首詩里的字音讀做cháng,(板書標音),同學們和我一起讀一下,這回,大家在下面在再練習讀一讀,把字音讀準。(生讀)
指生匯報讀。(一人讀)
同學們注意,這首詩里,共有幾句話?(五句話)
那么我們再讀的時候注意,一句話之音的停頓要短一些,而二句話之間的停頓要長一點,并且注意把問句讀出來。再練習讀一讀。
指生讀。(一人)
相信大家這一回一定能讀的更好,讓我們一起來讀一遍。(齊讀)
四、讀讀品品
課文是怎樣描寫這賣炭的老頭呢?
再讀詩歌,圈畫詩中描寫賣炭翁的詞句,簡單說說這位老人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略)能不能用一個字概括一下這位老人的生活狀況?(其間穿插朗讀)
“苦”:
燒炭苦: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外貌描寫:年老體弱、勞動艱辛)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為貧苦生活所迫)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心理描寫:艱難無奈)
請同學們拿出筆來,自己在下面默讀課文,結合詩下面的注釋,把不理解的或不清楚的字、詞、句用筆在書上標出來。
同學們請做好,誰愿意把自己畫出來的地方和大家說一說呢?
南山:指長安附近終南山
煙火色:煙熏火燎的顏色。(用圖片來解讀)
何所營:營:用處,有什么用處。
怨:盼望(相對的方法)
好了,同學們,大家現在的疑問都解決了,現在請同學們前后桌為一個小組,試一試,能不能自己的話把這首詩的意思說一說呢?(要注意,小組分工要明確,有人說,有人記錄)
(注意巡視)
指生匯報,(2人)
(一個賣炭的老翁,在終南山里一年到頭地砍柴,燒炭。他滿臉灰塵,完全是煙熏火燎的顏色;兩鬢的頭發已經斑白,十個指頭卻像烏炭一樣黑。賣了炭得到一點錢,拿來做什么用呢?只不過是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飯食。可憐他身上的衣服破舊又單薄,但他卻擔心炭價太低,只盼望天氣更加寒冷。)
同學們,我們明白了詩的意思,那誰來說一說賣炭翁長的什么樣?(生讀: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還有哪個地方描寫了賣炭翁的樣子。(生讀:可憐身上衣正單)
能不能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呢?(生:他滿臉灰塵,完全是煙熏火燎的顏色;兩鬢的頭發已經斑白,十個指頭卻像烏炭一樣黑。他身上的衣服破舊又單薄)
在描寫人物中,這些描寫叫什么描寫?(外貌描寫)(板書)
剛才同學們讀的都是賣炭翁的外貌描寫,通過外貌描寫,你覺得賣炭翁的生活過得怎么樣呢?(生答:這個地方可以讓學生自由發揮,注意,如有可憐,請及時把握住。)
你能不能用書中的一個詞來形容呢?(生:可憐)(板書)
對于賣炭翁生活的可憐,你從剛才的那些外貌描寫中找出來嗎?(生:滿面塵灰煙火色)
從對面部的描寫,可以看出賣炭翁生活很?(艱苦)(板書)
還有哪句話可以看出賣炭翁生活的可憐?(生:兩鬢蒼蒼十指黑。)
你找的真準確。這句話中,兩鬢蒼蒼說明賣炭翁的年齡怎么樣?(大)
同學們可以想一想,在我們的生活周圍,這些“兩鬢蒼蒼”的人大都干什么呀?(生:休息,看孩子,做飯等)
你們平時觀察的可真仔細呀!但文中的賣炭翁卻在年齡很大的時候在自己“伐薪燒炭”,說明賣炭翁生活怎么樣?(引導說出“困苦”)(板書)
同學們再找一找,還有哪一句說明賣炭翁可憐?(生:可憐身上衣正單)
找的太準確了,就是這一句,同學們,你們想一想,燒炭的季節都在什么時候呀?(生:秋、冬季)
那個時候天氣冷不冷呀?(冷)
在這么冷的天賣炭翁卻穿一件單薄的衣裳,說明賣炭翁生活很?(貧困)
我們也可以用一個詞來說明,(指前二個板書,引導說出“貧苦”)
我們來看賣炭翁的生活,(指板書)生活可憐,表現在(指板書,齊讀:艱苦、困苦、貧苦)
看到賣炭翁的這樣生活,你心里同情他嗎?(生:同情)那么,誰能帶著這種同情來讀一讀這三句話。(一生讀)
他讀的我覺得有一點同情,那么誰能讀的比他更富有同情的感覺?(一生讀)
我相信集體的力量是最偉大的,讓我們一起來讀這三句,注意一定帶著同情的心情去讀,(齊讀)
(二)心理
課文除了描寫賣炭翁的外貌,還有哪些句子描寫賣炭翁的?(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大屏幕出示“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老者自己身上“衣正單”,“衣單”總該盼天氣暖和吧,可老人卻“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賤了:天寒,炭價就會更高一些。為了炭價高一點,他寧愿自己受凍。
這種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動,透過這種矛盾的、反常的心理,我們能夠感受到老者的處境十分艱辛。
我們知道這是一種矛盾的、反常的心理,誰能通過讀來把這種矛盾的、反常的心理讀出來呢?(一生讀)
我覺得他讀的確實反應了矛盾的、反常的心理,但是不夠突出,誰能說說用什么方法可以讀的更好呢?
(生:讀的時候要聲音緩一些,慢一些,才能讀出矛盾的感情)
再讀,齊讀
(三)讀
現在,讓我們一起把整篇課文一起來讀一讀,注意要把“可憐”讀出來。(齊讀)
五、升華
賣炭翁盼望天氣寒冷一些,好讓自己的炭賣一個好的價錢,那么,賣炭翁賣炭得來的錢要干什么用呢?請用課文中的話來回來。(生匯報)
生齊讀“身上衣裳口中食”
六、主旨探索
“身上衣裳口中食”,多么簡單而又是最微薄的想法呀,那么這么一個簡單而又微薄想法能不能實現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賣炭翁》的全文。(這里面有全文的錄音)
思考:賣炭翁最后的得到的是什么?
欣賞完后,賣炭翁尋個簡單而又微薄想法----“身上衣裳口中食”實現了嗎?
賣炭翁最后的得到的是什么?
實際這“半匹紅綃一丈綾”對于賣炭翁來說,是一點用處沒有的,即不能當吃,也不能當穿,賣炭翁辛辛苦苦燒的一車炭就這么沒有了,這是為什么呢?讓我們一起來看大屏幕,了解一下。
之前我們說道:白居易主張“歌詩合為事而作”,同學們想想看,詩人通過賣炭翁的故事想反映什么樣的社會現實?
――宮市的弊端帶給勞動人民的不幸,同時也表現了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賣炭翁的命運是悲慘的,因為他所處的社會決定的。而我們大家,坐在這寬敞明亮的教室里學習,不用擔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是因為我們趕上了好日子,處在新社會。所以我們要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生活。長大以后,為建設祖國發揮自己的作用。作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七、布置作業
1、抄寫并背誦《賣炭翁》
2、用自己的話把賣炭翁的故事講給同伴聽。
【3】《賣炭翁》說課稿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與作用:《賣炭翁》是中職《語文》基礎模塊上冊里的第二單元第十課,該單元要求學生能誦讀古代詩文,大體理解內容,背誦或默寫其中的名句、名段、名篇,激發學生學習古代詩文的興趣,增強熱愛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思想感情。《賣炭翁》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新樂府》組詩之一,這是一首諷喻詩,用敘事的手法寫了一個有頭有尾的小故事,描述了老人伐薪燒炭的艱辛,細致地刻畫了“心憂炭賤怨天寒”的矛盾心理,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對當時統治階級不合理制度的憤怒與抗議。語言樸實,通俗易懂,生動細致,充滿詩情。延續了白居易一貫的詩歌風格——“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該詩以人物為題,必然會引發我們對人物命運的思考,由此可見“賣炭翁”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性,這首詩歌作品具有細讀和超越的廣袤教學空間。
2、教學目的:
①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人抒發的感情,理解詩歌的主題。
②體會本詩的寫作特色。
③能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3、教學重點:
反復吟詠誦讀,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理解并能簡述詩意,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通過對事件的描述以及對人物外形與內心的刻畫,塑造人物形象。
4、教學難點:
認識賣炭翁的悲慘遭遇不是偶然的,他的遭遇揭露了“宮市”掠奪勞動人民的罪惡,反映了當時尖銳的階級對立。
體會課文中蘊涵的強烈的同情弱者的人文精神,感悟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感受經典的魅力和文化的力量。
二、說學生
《賣炭翁》面對的學習群體是一群15、16歲左右的中專生,受經歷與知識積累水平所限,對這首描寫一位苦難深重的老翁被強行掠炭的故事深層理解必然有一定難度。而如何讓他們體驗詩人對賣炭翁的無限同情的情感產生共鳴也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教師必須靈活安排教學過程,精心設計問題,啟發學生思維,做到兼顧全體。另一方面,學生已經學過不少古代詩詞,對古詩詞的格式、語感和朗讀方法有一定的認識。對本詩的作者白居易,學生并不陌生,特別是學習本詩,學生能在逐步感受詩人關心百姓疾苦、抨擊黑暗政治和不合理的社會制度的情感,接受詩人同情弱者的熏陶。根據學生的實際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安排學生自主想象、合作討論,只要教師引導得法,學生領會詩歌的內涵是可以實現的。
三、說教法、學法
1、知識與能力:認識生字,鬢,碾,轍,騎,叱,敕。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結合注釋或查字典、詞典了解詩句意思,并能背誦整首詩歌。了解詩人怎樣在敘事中抒發情感的寫法。
2、過程與方法:通過“以讀為本、以思為核、以情為魂”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在探究、交流和創新中學習,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課文中蘊涵的強烈的同情弱者的人文精神,感悟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感受經典的魅力和文化的力量。
四、說教學過程
1、誦讀。讀是進行語言訓練的重要方法和途徑,內容的感知和理解、情感的感悟與表達、意蘊的品味與賞析、語言的運用和積累都是以讀為重要手段的。播放課文錄音,要求學生邊看課文邊認真聽錄音。
2、串講課文,討論式,
問:這是一首敘事詩,到底敘什么呢?,讓學生看注釋后回答,什么叫“宮市”呢?
明確:所謂“宮市”,就是宮廷派宦官,也叫“太監”,到市上去購買物品,任意勒索、掠奪。名為“宮市,實際上是一種公開的掠奪。是一種極其殘酷的剝削方式。
這首詩揭露了這種殘酷的剝削方式。它記敘了賣炭翁燒炭送炭以至被掠奪的經過。那么什么地方寫燒炭,什么地方寫賣炭送炭,什么地方寫被掠奪,請同學們齊聲朗讀課文。
,師生讀畢,問文中寫了哪兩種人?明確:賣炭翁,宮史。
指名讀詩的前一段,讀時要求讀準字音,
問:開頭一句交代賣炭翁伐薪燒炭的地點在哪里?為什么要這樣交代?
明確:地點是在長安附近的終南山上。也為下文埋下伏筆,說明路遠,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難行。
問:“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從什么角度刻畫賣炭翁?
明確:外貌。著重從顏色加以點染,“滿面塵灰”指臉上的顏色,“蒼蒼”,灰白色,指頭發耳邊鬢角的顏色。“煙火色”、“十指黑”說明燒炭艱辛。
為什么這樣寫?
這樣寫形象逼真地刻畫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現老人燒炭的艱辛,說明炭的來之不易。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先自問,后自答,說明老人艱辛燒炭,為的只是維持活下去的最低水準——“身上衣裳口中食”,即溫飽而已。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怨天寒。”這句從什么角度刻畫賣炭翁?心理。可自己身上卻“衣正單”,“衣單”總該盼天氣暖和吧,可老人卻“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賤了:天寒,炭價就會更高一些。為了炭價高一點,他寧愿自己受凍。
明確:這種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動,深刻地揭示了賣炭老人的悲慘處境。
讀:“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碾冰轍。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問:“一尺雪”說明什么?
明確:雪大,路必難行。
這兩句又是從什么角度來寫賣炭翁的?行動。
問:“衣正單”的老人為什么要在最嚴寒的拂曉就“駕炭車”而行呢?
明確:說明老人滿懷希望,想賣個好價錢,實現“衣食”的愿望,賣炭心切。
問:“碾冰轍”說明了什么?
明確:說明冰凍路滑道難走,車速必然很慢。
由于路途遙遠,行路艱難,所以到“牛困人饑日已高”的時候,才到了“市南門外”,老人疲勞、饑餓交迫,只得坐下在泥中歇息。
問:“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這一句哪幾個字寫出了運炭的艱辛?
明確:“困”、“饑”、“歇”三個字進一步形象地、準確地寫出了運炭的艱辛。燒炭難,運炭也難,這一車炭來得多么不容易啊!
3.朗讀第一部分,教師小結:這一節寫賣炭翁燒炭、運炭的艱辛。作者分別從外貌、心理、行動三個方面刻畫賣炭翁的悲苦形象,同時也表現詩人的深切同情的思想感情。
4.指名讀課文第二部分
這一部分詩人掉轉筆鋒,故事情節也急轉而下。“翩翩兩騎來是誰?”先用設問句引出了兩個人,這兩個是什么樣的人呢?“黃衣使者白衫兒”,作者通過對他們衣著,“黃衣”“白衫”,的描寫,點明來者的身份,原來是宮使和他的爪牙。
問:“翩翩”一詞寫出了他們什么樣的情態?,引導學生看課文插圖,
明確:輕快而又趾高氣揚的神態。
學生回顧賣炭翁又是一副怎樣的形象,結合第一節的外貌描寫的字句以及再次對照插圖,
這就同蓬頭垢面、老態龍鐘的賣炭翁形成了鮮明對比,接著寫他們的行為,“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問:找出描寫他們行動的動詞,從這些動作中說明了什么?
明確:動詞有“把”、“稱”、“叱”、“牽”。從這些描述中,形象逼真地寫出了他們蠻橫無理的強盜行徑。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千余斤”,言炭的數量之多,暗示賣炭翁付出的血汗之多。
問:“惜不得”寫出賣炭翁怎樣的心態和地位?
明確:寫出了賣炭翁忍氣吞聲、無可奈何的心態,也說明他是處在受壓迫受剝削的無力反抗的地位。
千余斤的炭換回來的是什么呢?“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值。”
“半匹”“一丈”極言其少,與“千余斤”的炭形成強烈的反差。再說這些無用的綃、綾對賣炭翁來說,既不能充饑,又不能遮體。賣炭翁一年的辛苦就這樣付諸東流,滿懷的希望就這樣成了泡影。
宮使奪走賣炭翁的豈只是一車炭!而是奪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剝奪了他生活的權利。
這一切都是誰造成的?可怕的宮市制度!
學生朗讀第二部分,從中細加體會。深刻地揭露了宮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
教師小結歸納:,主題思想,先讓學生根據板書說一說,
這首詩運用了對比手法,前一詩節寫賣炭翁老人的貧窮艱辛,后一詩節寫宮使的公開掠奪,在對比中揭露了宮市個黑暗,在對比中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5、有感情地大聲朗讀全詩。
6、布置作業:
【文言文《賣炭翁》原文及其翻譯】相關文章:
賣炭翁文言文翻譯01-17
文言文《木蘭詩 》原文及其翻譯03-09
初中文言文《木蘭詩 》原文及其翻譯04-08
《紅豆》原文及其翻譯03-14
《鹿柴》的原文及其翻譯10-20
《鄭人買履》的原文及其翻譯11-22
《詠柳》的原文及其翻譯03-21
《愛蓮說》原文及其翻譯08-10
關雎的原文及其翻譯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