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雞起舞文言文及翻譯
聞雞起舞,原意為聽到雞啼就起來舞劍,后來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即時奮起。這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聞雞起舞文言文及翻譯,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原文:
初,范陽,少有大志,與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為軍諮祭酒。逖居京口,糾合驍健,言曰:“晉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爭權,自相魚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遺民既遭殘賊,人思自奮,大王誠能命將出師,使如逖者統之以復中原,郡國豪杰,必有望風響應者矣!”睿素無之志,以逖為、豫州刺史,給千人廩,布三千匹,不給鎧仗,使自召募。逖將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陰,起冶鑄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進。
譯文:
當初,范陽人,年輕時就有大志向,曾與一起擔任司州的主簿,與同寢,夜半時聽到雞鳴,他踢醒劉琨,說:“這不是令人厭惡的聲音。”就起床舞劍。
渡江以后,左丞相讓他擔任軍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驍勇強健的壯士,對說:“晉朝的變亂,不是因為君主無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亂,而是皇親宗室之間爭奪權力,自相殘殺,這樣就使戎狄之人鉆了空子,禍害遍及中原。現在晉朝的遺民遭到摧殘傷害后,大家都想著自強奮發,大王您確實能夠派遣將領率兵出師,使像我一樣的人統領軍隊來光復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會有聞風響應的人!”
一直沒有的志向,他聽了祖逖的話以后,就任命祖逖為、豫州刺史,僅僅撥給他千人的口糧,三千匹布,不供給兵器,讓祖逖自己想辦法募集。祖逖帶領自己私家的軍隊共一百多戶人家渡過長江,在江中敲打著船槳說:“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復成功,就像大江一樣有去無回!”于是到淮陰駐扎,建造熔爐冶煉澆鑄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繼續前進。
【其歷史典故】
祖逖和劉琨是晉代著名的兩個將領。24歲那年,祖逖擔任司州主簿,主管文書簿籍。劉琨是漢朝宗室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年輕氣盛,同樣一腔熱血。他們志同道合,一起為國效力,希望干一番事業。
當時,西晉皇族內亂,爭權奪利,少數民族和周圍國家伺機而動,內戰四起,外戰不斷,國家危在旦夕。祖逖和劉琨心憂國事,對此經常徹夜未眠。白天在衙門供職晚上回家共談國家大事,談如何建功立業,報效國家,一談就是大半夜,累了兩人倒床上就睡。
有一天,他們談得很晚,剛入睡,劉琨就鼾聲如雷。剛睡了一會兒,祖逖在睡中聽到雞的叫聲,于是叫醒劉琨說:“你聽,你聽,外面好像是荒雞的叫聲?恐怕這天要變了,天下要大亂了,以后的日子還會安穩嗎,還能像現在一樣睡覺嗎?”劉琨揉揉眼,想想說:“對!應該居安思危!”于是兩人穿衣起床來到院中,拔劍對舞起來,直到曙光初露才去歇息。
后來,祖逖和劉琨為收復北方竭盡全力,作出貢獻。而他們早年聞雞起舞的故事更是成為美談,家喻戶曉。
【成長心語】
富蘭克林說:“勤奮是好運之母。”正是勤奮與堅持不懈,使平凡的祖逖和劉琨成為威名遠揚的將軍。每個人都渴望成功,都希望好運降臨到自己身上。事實上,成功的大門也永遠為勤奮者敞開著,幸運女神也總是垂青于堅持不懈的人。不要抱怨機會與自己擦肩而過,在機會來臨之前,先問自己:我足夠勤奮嗎?有時候,犧牲一點安逸的享受,換之以奮發向上,人生便會多一分積極與動力,成功的曙光便會在不遠處向你招手。
“聞雞起舞”歷代變體形式考察
“聞雞起舞”典故形成之初,即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僅出現三次,且沒有形成“聞雞起舞”的固定形式。此時期該典故并沒有引申和比喻意義。而且,在晉朝時期,由于歷史和政治等原因,史書對于祖逖“聞雞起舞”的記錄包含貶義色彩,與事實相違背。如《晉書卷六二·列傳第三二·祖逖列傳》中,說祖逖“聞雞暗舞”“為貪亂者”。
史臣曰:劉琨弱齡,本無異操,飛纓賈謐之館,借箸馬倫之幕,當于是日,實佻巧之徒歟!祖逖散谷周貧,聞雞暗舞,思中原之燎火,幸天步之多艱,原其素懷,抑為貪亂者矣。及金行中毀,乾維失統,三后流亡,遞縈居彘之禍;六戎橫噬,交肆長蛇之毒,于是素絲改色,跅弛易情,各運奇才,并騰英氣,遇時屯而感激,因世亂以驅馳,陳力危邦,犯疾風而表勁,勵其貞操,契寒松而立節,咸能自致三鉉,成名一時。
從隋唐時期開始,隨著國家大一統和經濟發展,以及隨之而來的文學創作高潮,“聞雞起舞”典故使用日漸廣泛,形成了“聞雞起舞”的固定形式,并出現了“劉琨舞”、“中夜舞”、“雞鳴起舞”等變體形式。這個時期,典故頻繁出現在詩歌中,“劉琨舞”等典形也進入了瑰麗的唐朝詩篇。而且,從隋唐五代起,“聞雞起舞”的典故不只是講述祖逖和劉琨的故事,而具有了新的意義,即學習聞雞起舞的精神。
長懷問鼎氣,夙負拔山雄。
不學劉琨舞,先歌漢祖風。
英髦既包括,豪杰自牢籠。
到了宋遼金時期,由于特殊的歷史環境,“聞雞起舞”典故及典形的使用出現了一個小高潮,產生了眾多的新變體,如“雞鳴舞”、“舞聞雞”、“祖生雞”、“舞雞”、“中宵起舞”、“聞雞相蹴”。在文人志士的有效傳播下,“聞雞起舞”所包含的精神意義為更多的普羅大眾所熟悉乃至仿效。這其中尤以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最為“熱衷”,約有10首詩歌中引用了此典故,且豐富了典故的變體形式,他繼承使用了“聞雞”、“聞雞鳴”、“聞雞舞”、“劉琨舞”等原有的變體形式,創造了“祖生雞”、“聽雞”、“聞雞相蹴”三種新的典形。
士生抱材愿少試,誓取燕趙歸君王。
閉門高臥身欲老,聞雞相蹴涕數行。
正令咿嚶死床簀,豈若橫身當戰場。
病叟少安枕,驚禽無穩棲。
慵占賈誼鵩,空感祖生雞。
野勢風號北,窗痕月過西。
在元代和明代,典故的發展勢頭有所回落。到了清代,“聞雞起舞”典故的使用頻率和使用范圍達到了東晉以來的最高峰。這期間,“聞雞起舞”典故廣泛用于各種文體,使用數量為歷代總和的數倍,主要為繼承使用前人的各種變體形式,新的典形出現不多。這一用典高峰期的到來主要得益于清代訓詁學的興盛,文人學者紛紛從古籍中開創自己的天地。
“聞雞起舞”及典形歷代使用情況分析
(一)構詞和語法特點
從東晉到宋代再到清代,“聞雞起舞”典故及其基本典形在長期使用中,也逐漸形成了一些有規律可循的語言使用上的特點,包括典形的構詞特點和在詩文中使用時的語法特點。
此典故的主要變體形式的構詞法多是連動式結構,包括“聞雞起舞”、“聞雞舞”、“聽雞舞”、“雞鳴起舞”、“起舞聞雞”、“起舞雞鳴”。以“聞雞”為首的部分典形是動賓式結構,有“聞雞鳴”、“聽雞”等變體。其余的變體構詞結構多而雜,在此不對其進行一一歸納。其中連動式結構由兩個動詞或動詞結構組成,其各個典形都具有共同的語素“雞”和“舞”,主要的意思為“聽雞叫”然后“起舞練劍”。而動賓式結構的變體,則是選取了連動式變體的前半部分,即“聽雞叫”,以部分代替整體來表達“聞雞起舞”典故的內涵義。
從搜集的文獻資料看,“聞雞起舞”的各典形在句子中,主要做謂語、賓語,也充當定語、狀語,有時還獨立成句,一般不做主語。
回憶乙未秋,黑旗樹營壘;徐、吳聞雞舞,慷慨勵將士(徐驤、吳湯興二士把守)。(謂語)
嘆蘇卿牧羝,笑劉琨聽雞,睡不足三竿日。(賓語)
今見播逐,恐失人心,人心一搖,則有聞雞起舞者矣。(定語)
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狀語)
以弟見機而作,一日千里,雞鳴起舞,豹變先鞭。(獨立成句)
“聞雞起舞”典故在歷代文獻中,或獨用,或與其它典形聯用。典形聯用主要可以分為兩種形式,同典源不同典形聯用,不同典源的近義典形聯用。聯用的近義典形,多是內涵報效祖國的思想,或者其比喻的發憤圖強的精神如同祖逖和劉琨那般值得后人學習,如“臥薪嘗膽”、“映雪”、“祖生鞭”、“著鞭”和“蘇卿牧羝”等。此外,典故還與其他意義相關的歷史人物一同出現,如周瑜、諸葛瑾、李廣、桓溫等。這些歷史人物和“聞雞起舞”的主人公祖逖、劉琨都有一個重要的品質,就是志在建功立業,為國奉獻。在不同的詩文中,文人墨客將他們一起使用,以此表達作者希冀當前社會能傳承前人的愛國精神,從而保衛自己的國家山河。可以說,歷代文選引用“聞雞起舞”時,多使用形式不一,靈活多變的多典形聯用。
圣主能不失之而已,策定于一時,而基鞏于萬世。疑稽于卿庶,而機決于宮廷,故曰:上無臥薪嘗膽之謀,而欲下有聞雞枕戈之志,必不得之數也。臣備員講幄目擊時,艱慺慺愚忱,不能自抑,冒昧上陳,無任惶悚待。(“臥薪嘗膽”的典故出自《史記˙越王句踐世家》“越王句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常用于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這與“聞雞”的意喻相似,故作者將這兩個典故近義聯用,以表達自己的思想。)
戍隴舊游真一夢,渡遼奇事付他年。
劉琨晚抱聞雞恨,安得英雄共著鞭!(“著鞭”是“祖生鞭”的一個變體形式,所以“聞雞”和“著鞭”聯用,表達了詩人對劉琨和祖逖未能實現國家統一的惋惜之情,由彼及己更為失意。) 或擲得公子章臺揮拳者:欲效桓溫之感,拔劍而四顧蒼茫;將興祖逖之思,聞雞而三更起舞。何乃斯文之輩,竟逞市井之雄。擲此者少年不安本分,罰三杯。即與屠沽拇戰一場,負者罰三杯。(桓溫系東晉名將,一生以恢復神州,青史留名為人生的終極目標而奮斗。雖然歷史上對他的評價正負不一,但此處作者將桓溫與祖逖的“聞雞”并用,以此贊揚他們積極恢復河山的奮斗精神。)
(二)典形活用
在歷代的文獻中,“聞雞起舞”及其典故并不都是完整地出現的,或是被拆開了,或是有所改動,但由于意義和語法結構等變化不大,不影響人們將變化了的不同典形歸為一個固定的典故。典故的變形主要是由于文體的特殊要求,如詩歌須格律嚴整,要求對仗等,或者是為了追求文辭的華美。同時,典形的活用使得文筆更生動,詩文工整優美,既富于韻律美,又體現了文人的創造力。典形活用,將典故在詩文中的運用提高到了新的境界——不拘泥固有形式,是文學創作所應該倡導的。
祖逖散谷周貧,聞雞暗舞,思中原之燎火,幸天步之多艱,原其素懷,抑為貪亂者矣。(“聞雞暗舞”是“聞雞舞”的后一個動詞“舞”加上狀語“暗”后的變體。)
醉來長袖舞雞鳴,短歌行,壯心驚。西北神州,依舊一新亭。三十六峰長劍在,星斗氣,郁崢嶸。(“舞雞鳴”是“舞雞”的活用,此處活用是為詩歌押韻服務的。)
(三)、 “聞雞起舞”典故內涵解析
在典源《晉書卷六二·列傳第三二·祖逖列傳》中,記錄了“聞雞起舞”這個典故的故事:“與司空劉琨俱為司州主簿,情好綢繆,共被同寢。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這里的“中夜”為時間狀語,修飾“聞荒雞鳴”這個動詞詞組。據查,“中夜”為夜半,按照現代通行的24小時制計算約為晚上22時到凌晨2時。這足見“起舞”時間之早。在古代沒有手表等準確的計時工具,基本依靠自然現象判斷時間,包括日出和日落,甚至雞鳴。一般,公雞打鳴的時間都比較早。因此,從“聞荒雞鳴”這個動作也可以看出時間之早。在天未亮,公雞才開始打鳴的時候,普通百姓還沉浸在美夢中,而祖逖和劉琨已經開始起舞練劍了。從他們所作的事情和時間上看,是一般人難以企及的,這足以看出他們意志堅強、奮發圖強的精神。
“聞雞起舞”的典故還內含了有志報國的人即時奮起的精神。祖逖和劉琨“聞雞起舞”的故事時值西晉“八王之亂”的前夜。大族擅權,政治黑暗;豪強縱橫,民不聊生,表面上的繁榮已經掩蓋不住日益加深的社會危機了。那時,從北方南遷的人民時常懷念家鄉,一些有志之士多次進行北伐,希望能夠收復北方的國土。祖逖和劉琨就是當時有名的有志之士。他們胸懷大志,看到國家河山四分五裂的局面,一起“聞雞起舞”以報國家。
“聞雞起舞”的現實意義
“聞雞起舞”的典故已流傳了幾千年,祖逖和劉琨的志士之舉和美名美德也得以流芳百世。在當代社會,“聞雞起舞”的典故很少被人提及,其內涵的精神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應該為當代人所學習和仿效。自強不息、奮發圖強的精神和立志報效祖國的胸懷,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所推崇的傳統美德。可以說,在任何一個時期,包括當代的和平盛世,人們都需要這些精神的指引。
中國現在正處于轉型期,存在各種暫時無法解決的現實問題,甚至有些問題已經演變為不同族群之間的尖銳的矛盾。所以,在這個特殊時期,繼續宣揚“聞雞起舞”的報效國家的精神顯得尤為重要。學習“聞雞起舞”的精神,并不是說讓大家都早起習武練劍,而是應該秉承愛國主義的情懷,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為祖國服務,報效祖國。在當今社會,這種“聞雞起舞”的愛國精神,對普通人來說就是,學習各種技能武裝自己為國家事業發展獻一份力,少一份無謂的質疑,多一份寬容。
我們相信“聞雞起舞”的典故還將繼續流傳下去,警醒后人,尤其是當代青少年,要時刻懷抱自強不息的精神和強烈的愛國情懷,以報效國家為己任。
【聞雞起舞文言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聞雞起舞文言文翻譯05-11
祖逖聞雞起舞文言文翻譯及注釋08-15
文言文翻譯03-31
文言文的翻譯12-28
文言文翻譯01-13
聞雞起舞04-22
聞雞起舞01-27
文言文翻譯文言文03-31
鄭人買履文言文翻譯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