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任末負笈從師文言文翻譯
在學習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與駢文相對的,奇句單行,不講對偶聲律的散體文。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任末負笈從師文言文翻譯,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任末負笈從師】原文
任末①年十四,負笈②從師,不懼險阻。每言:人若不學,則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編茅為庵③,削荊為筆,刻樹汁為墨。夜則映星而讀,暗則縛麻蒿④以自照。觀書有會意處,題⑤其衣裳,以記其事。門徒⑥悅其勤學,常以凈衣易⑦之。非圣人之言不視。臨終誡曰:“夫人好學,雖死猶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尸走肉耳。”
【注釋】:
1.任末:人名
2.笈:書籍
3.庵:茅草小屋
4.麻蒿(hāo):植物名,點燃后可照明。
5.題:寫
6.門徒:指一同求學的人
7,交換
【翻譯】:
任末,他14歲時就背著書箱拜了很多老師,不怕艱難險阻。他常說:“人如果不好好學習,將來憑什么去完成一番事業?”他貧窮無家,有時沒有宿處,只在樹下搭一個草棚,把荊棘削成筆,用樹汁當墨水。夜晚在月光下看書,沒有月亮的日子就點燃枯草雜木照明。平日里每當讀書有體會時,便把心得寫在衣服上,用來記下它。跟他學習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學,為了要研讀他寫的心得體會,他們經常輪流用干凈的衣服跟他交換。不是古代圣賢的著作他是不看的。臨死時告誡后人說:“一個人如果終身好學習,即使死了還像活著一樣;要是不學習,即使活著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罷了。” 啟示:一個人從小就要立志苦學。
【延伸閱讀】文言文言簡意賅的翻譯技巧
學習文言文,就要會用現代漢語翻譯文言文。對于考試,文言文的翻譯既是重要的語言綜合訓練,又是考查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文言文知識的重要標志。文言文的翻譯雖說較難,但仍然有章可循,在復習中,我把文言文的翻譯整理為“增補、調換、留借、刪減、互聯”五種方法。
增補法
文言文言簡意賅,故省略成分現象較突出。文言文翻譯的增補法,就是要把語句中省略的重要成分補全,使句子意思完整。文言文中大量省略主語、謂語、賓語、兼語和介詞、中心詞等,如“永州之野產異蛇,(異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中就省略了主語“異蛇”,翻譯時如果不增補齊全,意義就不太明確。特別是一些句子成分省略較多的文言文句子,如“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一句就省略了主語和兼語,不增補全句子成分就譯成“叫進來,讓拜見夫人”,直接譯出來,讓人覺得莫名其妙,可是增補后的句子應該是“(左光斗)召(史可法)入(家),使(史可法)拜夫人”,翻譯成“左光斗叫史可法來自己家里,讓他拜見自己的夫人”,大家一看就明白。
調換法
文言文中許多句子結構和現代漢語語序不同,經常出現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介詞結構后置等句式(在文言文中統稱倒裝句),如果原封不動地按照原句順序翻譯出來,意思就含糊不清。如“嘗學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琵琶行并序》)譯成了“曾經學習彈琵琶向穆、曹兩位樂師”,讓人不知所云,調換成正確的語序“嘗于穆、曹二善才學琵琶”后就譯為“曾經向穆、曹兩位樂師學習彈琵琶”。
留借法
“留”即保留原文不用翻譯。翻譯文言文時,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朝代國號、帝號年號、典章制度和度、量、衡等專有名稱直接留用,不用翻譯。如“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岳陽樓記》)一句中,“慶歷”是年號,“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毋須翻譯照用即可。 “借”即借用相關的詞語代替現有的詞語,這主要是針對文言文中的“通假”而言。文言文在發展的過程中,遇到新的物象,而沒有現成的字詞,只得借用相關的字詞來寄托所要表達的意義(即許慎在《說文》中稱之為“本無其字,依聲托事”)。在文言文翻譯中,如果不懂通假借用,有的句子是無法翻譯的。如“操吳戈兮被犀甲”(《國殤》)和 “顏淵蚤死”(《論衡》)兩句,“被”通“披”,“蚤”同“早”,如果不會“借”,你將無法翻譯通這些句子,不信試試?
刪減法
文言文雖以言簡意賅見長,但有時為了表情達意,會增加一些字詞,刪減法就是把多余的文言詞語刪除。有兩種情況較常見:一是偏義復詞或同義連用中,要刪除這些詞中陪襯的詞素。像“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出師表》)中的“異同”就是偏義復詞,意義偏重在“異”字上,翻譯時要把“同”字刪去,譯為“不應當有所不同”。類似的有“死生,晝夜事也! ”(《〈指南錄〉后序》)、“我有親父兄”(《孔雀東南飛》)等,都偏重在加點的詞上。二是有些文言文中有無實義的句首發語詞或句中助詞,在翻譯的過程中也可刪去不譯。如 “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說》)中加點的“蓋”字就不用翻譯。
互聯法
文言文中有時把幾件事情(或幾條線索)中相關的詞語并列在一起,或相互呼應、相互補充,或起強調作用,這是古代漢語中常見的一種叫互文并提修辭手法,如“秦時明月漢時關”(《出塞》)并不是說“秦朝的明月漢朝的邊關”,而是說“秦漢時期的明月啊秦漢時期的邊關”。翻譯這類文言文句子,要先找出相互呼應、補充或并列的部分——即“互”,再一層意思一層意思進行翻譯——即“聯”。像“主人下馬客在船”(《琵琶行并序》)、“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到影。 ”(《三峽》)之類的句子翻譯都要注意到這一點。
需要引起同學們注意的是:文言文的學習是一個厚積薄發的學習過程,文言文的翻譯又是文言文知識和現代漢語表達能力的綜合體現,只有在夯實文言基礎知識之后,掌握方法才能更快更好地翻譯文言文。
作者簡介
王嘉,字子年,隴西安陽(治今秦安縣東)人。是當時的一個方士,滑稽好語笑。王嘉初隱居于東陽谷(今秦安縣興國古城、興豐鄉),鑿崖冗居,有徒弟數百人。石季龍之未(348),由于戰亂,王嘉丟下徒弟到長安,潛于終南山,結庵廬而止。他的徒弟尋著他的遺跡也到達終南山,他又遷隱于倒獸山(今陜西臨潼新豐鎮南)。苻堅屢次征召他出山做官,他都沒有答應。后被逼無奈,于晉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冬入長安,居于宮中外殿。王嘉“能言未然之事,辭如讖記”,所以公侯以下,都到王嘉處參拜,詢問世事。太元十一年(386),姚萇入長安,仿效苻堅的做法,在禮節和待遇上都超過了苻堅對王嘉,并逼迫王嘉隨從他,每件事情都要向王嘉詢問。當歸姚萇和苻登相持戰爭,姚萇問王嘉:“吾得殺苻登定天下不?”王嘉回答說:“略得之。”姚萇憤怒地說:“得當云得,何略之有?”于是一氣之下便殺了王嘉。但后來姚萇死后,事實上確實是他的兒子姚興(字子略)殺掉苻登的。遺憾的是姚萇不曾聽懂王嘉的話,怒氣之下殺了不該殺的人。
王嘉的主要作品有《牽三歌》和志怪小說《拾遺記》(一名《王子年拾遺記》)。《拾遺記》原書19卷,220篇,由于苻秦之際的戰亂,典章散失。南朝梁代的蕭綺綴拾成文,合為一部,改編為10卷,今行于世。《拾遺記》中的一些篇段故事情節、人物描寫等方面都較為完善,初具短篇小說規模。王嘉可謂中國短篇小說的奠基人之一。
【任末負笈從師文言文翻譯】相關文章:
任末苦學文言文翻譯01-03
忘本逐末的文言文翻譯09-08
任延字長孫文言文閱讀答案及翻譯09-09
任末好學閱讀理解09-20
任賢文言文閱讀練習09-09
文言文及翻譯11-08
文言文翻譯01-13
文言文帶翻譯12-12
關雎的文言文翻譯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