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劌論戰的文言文翻譯
曹劌論戰講述了曹劌在長勺之戰中對此次戰爭的一番評論,并在戰時活用“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擊退強大的齊軍的史實。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閱讀曹劌論戰的文言文翻譯,相信能帶給大家幫助。
曹劌論戰文言文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徧 同:遍)
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劌論戰翻譯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我們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拜見魯莊公。他的同鄉說:“當權的人自會謀劃這件事,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當權的人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于是入朝去見魯莊公。曹劌問:“您憑借什么作戰?”魯莊公說:“衣食(這一類)養生的東西,我從來不敢獨自專有,一定把它們分給身邊的大臣。”曹劌回答說:“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順從您的。”魯莊公說:“祭祀用的豬牛羊和玉器、絲織品等祭品,我從來不敢虛報夸大數目,一定對上天說實話。”曹劌說:“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靈的信任,神靈是不會保佑您的。”魯莊公說:“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據實情(合理裁決)。”曹劌回答說:“這才盡了本職一類的事,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如果作戰,請允許我跟隨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魯莊公和曹劌同坐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魯莊公將要下令擊鼓進軍。曹劌說:“現在不行。”等到齊軍三次擊鼓之后。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齊軍大敗。魯莊公又要下令駕車馬追逐齊軍。曹劌說:“還不行。”說完就下了戰車,察看齊軍車輪碾出的痕跡,又登上戰車,扶著車前橫木遠望齊軍的隊形,這才說:“可以追擊了。”于是追擊齊軍。
打了勝仗后,魯莊公問他取勝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靠的是士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他們的士氣已經消失而我軍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才戰勝了他們。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他們的情況是難以推測的,怕他們在那里設有伏兵。后來我看到他們的車輪的痕跡混亂了,望見他們的旗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擊他們。”
注釋
1、曹劌(guì):春秋時魯國大夫。著名的軍事理論家。
2、十年: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3、齊師:齊國的軍隊。齊,在今山東省中部。師,軍隊。
4、伐:攻打。
5、我:指魯國。《左傳》根據魯史而寫,故稱魯國為“我”。
6、公:諸侯的通稱,這里指魯莊公。
7、肉食者:吃肉的人,指當權者。
8、謀:謀議。
9、間(jiàn):參與。
10、鄙:鄙陋,目光短淺。
11、乃:于是,就。
12、何以戰:就是“以何戰”,憑借什么作戰?以,用,憑,靠。
13、衣食所安,弗敢專也:衣食這類養生的東西,不敢獨自享用。安:有“養”的意思。弗:不。專:獨自專有,個人專有。
14、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給別人。以,把。人:指魯莊公身邊的近臣或貴族。
15、遍:一作“徧”,遍及,普遍。
16、犧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犧牲,祭祀用的豬、牛、羊等。玉,玉器。帛,絲織品。
17、加:虛報夸大。
18、小信未孚(fú):(這只是)小信用,未能讓神靈信服。孚,使人信服。
19、福:名詞作動詞,賜福,保佑。
20、獄:(訴訟)案件。
21、察:明察。
22、情:實情。
23、忠之屬也:這是盡了職分(的事情)。忠,盡力做好分內的事。屬,種類。
24、可以一戰:就是“可以之一戰”,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可,可以。以,憑借。
25、戰則請從:(如果)作戰,請允許(我)跟從去。從:隨行,跟從。
26、公與之乘:魯莊公和他共坐一輛戰車。之,指曹劌。
27、長勺:魯國地名,今山東萊蕪東北。
28、敗績:軍隊潰敗。
29、馳:驅車追趕。
30、轍(zhé):車輪碾出的痕跡。
31、軾:古代車廂前做扶手的橫木。
32、遂:于是,就。
33、逐:追趕,這里指追擊。
34、既克:已經戰勝。既,已經。
35、夫戰,勇氣也:作戰,(是靠)敢作敢為毫不畏懼的氣概。夫(fú),放在句首,表示將發議論,沒有實際意義。
36、一鼓作氣:第一次擊鼓能振作士氣。作,振作。
37、再:第二次。
38、三:第三次。
39、彼竭我盈:他們的勇氣已盡,我們的勇氣正盛。彼,代詞,指齊軍方面。盈,充沛,飽滿,這里指士氣旺盛。
40、難、測:難以推測。測,推測,估計。
41、伏:埋伏。
42、靡(mǐ):倒下。
43、曹劌論戰:選自《左傳·莊公十年》。題目是(教材編寫者)后加的。
講解
曹劌論戰意思是曹劌論述作戰的道理,表明文章的`重點不在記敘戰斗情況,而在記敘曹劌“論”戰略、戰術。“戰”指齊魯之間的“長勺之戰”。題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
《左傳》(又稱為《春秋左傳》)相傳是春秋末期的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唐朝的劉知幾《史通·六家》:“左傳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此后,有許多學者也持懷疑態度。很多人都認為寫《左傳》的左氏并非左丘明。現在一般認為《左傳》非一時一人所作,成書時間大約在戰國中期(前4世紀中葉),是由戰國時的一些學者編撰而成,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寫。 但也有可能不是左丘明而是其他戰國時人編寫。
公元前684年齊魯長勺之戰,是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之一。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不是記敘這次戰役的進程,而是記錄曹劌關于戰爭的論述,它生動地說明,政治上取信于民,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和掌握戰機,是弱國戰勝強國的必要條件。全文的關眼是“遠謀”一語,通過人物對話,曹劌的“遠謀”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鮮明的再現。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敘述戰前曹劌求見魯莊公,通過他和魯莊公的對話說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戰的先決條件。可分兩層:
第一層(開頭到“乃入見”),寫曹劌求見魯莊公的原因。開篇就指出戰爭發生的時間,作戰對象,戰爭的性質和魯莊公決定應戰。文中只說“公將戰”而不提其他事情,實際上是說莊公處于被動地位,不得已而應戰,是為下文“曹劌請見”作鋪墊。接著寫曹劌和鄉人對話。鄉人的勸阻未必有深意,但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人民對統治者的態度;而曹劌的回答則說明他對這次戰爭已有深遠的考慮,對統治者的鄙陋也有認識,肯定了“請見”的必要。曹劌的答語正是全文的綱領,下文便一面寫曹劌的“遠謀”,一面寫莊公之“鄙”。
第二層(“問‘何以戰’”到段末),寫曹劌和莊公關于戰前準備的對話,說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贏得戰爭勝利的先決條件。對話一開始曹劌就提出了戰前準備的關鍵問題“何以戰”,顯示了銳利的眼光。莊公前兩次的回答是“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和“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說明他把取勝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擁護和神的保護上,表現了十足的鄙陋。曹劌對這兩次答復都予以否定,指出莊公所說的不過是“小惠”“小信”,并強調了“民從”和“孚”的重要性,這一觀點無疑是正確的。在他的啟發下,莊公終于認識到作戰要依靠人民,決心為人民作一點好事,于是說:“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從這番對話可以看出,曹劌求見莊公,目的就是要使莊公認識到人心在戰爭中的作用,努力爭取人民的支持,為勝利奠定可靠的基礎,這就初步顯示了他的“遠謀”。
第二段,敘述齊魯長勺之戰的經過。文章把莊公和曹劌的不同指揮方式作了對比描述:寫莊公,以“將鼓”“將逐”跟上文“將戰”相應,表現他在作戰中不察敵情,急躁冒進;寫曹劌,則以兩個“未可”和兩個“可矣”前后映襯,表現他臨陣從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戰機。這實際上是又一次把曹劌的“遠謀”和莊公之“鄙”作了對比。但作者又有意設伏;對曹劌為什么必待“齊人三鼓”而后才認為可以擊鼓進軍,為什么在“齊師敗績”之后還要“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然后才認為可以追擊,都先不作交代。把這兩個問題留到下面去解答,才能更好突出“論戰”的主旨。
第三段,寫曹劌論述這次戰役取勝的原因。先用“既克,公問其故”一句承上啟下。“既克”而不知“其故”,足見莊公完全不懂軍事,這既印證了開頭說的“肉食者鄙”,又自然引出曹劌的論述。這段論述用兩個“夫”字依次帶出兩層意思:第一層以“戰,勇氣也”為根據,提出要選擇“彼竭我盈”的時機發動進攻的觀點,回答了作戰時為什么在“齊人三鼓”之后他才認為“可”“鼓”的問題;第二層以“大國難測”,以謹防埋伏為根據,提出判斷敵方真實動態的觀點,說明了他“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之后才認為“可馳”的原因。這就進一步說明曹劌的確是一位有“遠謀”的軍事家。
賞析
戰爭題材在《左傳》中寫得最好,詳略得當,而且都有聲有色,這篇文章就是一例。曹劌論戰以“肉食者鄙”即當官的見識淺薄,不能考慮周全為理論基礎,而他的深謀遠慮開始的出發點是魯莊公能否以百姓利益為重,所以他并不看重魯莊公對侍從施舍小恩惠和祭神的誠實,而非常注重魯莊公以民情審判大大小小的案件,認為這屬于對百姓忠心,可以一戰。
面對實力強大的齊國軍隊,曹劌沒有貿然行事,當齊軍三次擊鼓進軍,才建議擊鼓,一鼓作氣,戰勝齊軍于長勺,這件事也成為以弱勝強的典范。《左傳》對這場戰爭沒有細致的描繪,簡單地用曹劌的“未可”“可矣”概括了戰爭的經過,以便使戰前戰后的論戰更加突出。如果說戰前論戰體現了曹劌的以民為戰爭之本的基本戰略思想,那么,戰后論戰則體現了他的戰術思想,“一鼓作氣”成為作戰打仗的經典理論。不過他不是只憑借勇力,“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則體現了他謹慎的態度。
本文意在表現曹劌的“遠謀”,故緊緊圍繞“論戰”來選取材料。第一段通過曹劌與魯莊公的對話,強調人心向背是取決于戰爭勝負的首要條件,突出了曹劌“取信于民”的戰略思想;第二段簡述曹劌指揮魯軍進行反攻、追擊和最后取得勝利的過程,顯示曹劌的軍事指揮才能,為下文分析取勝原因作伏筆;第三段論述取勝的原因,突出曹劌善于抓住戰機,謹慎而又果斷的戰術思想。全文敘事清楚,詳略得當,人物對話準確生動,要言不煩,是《左傳》中膾炙人口的名篇。
【曹劌論戰的文言文翻譯】相關文章:
文言文曹劌論戰翻譯03-31
曹劌論戰文言文翻譯03-16
《曹劌論戰》文言文及翻譯12-01
文言文曹劌論戰全文及翻譯07-27
曹劌論戰文言文翻譯及注釋04-07
初中曹劌論戰文言文翻譯03-31
《曹劌論戰》原文翻譯11-15
曹劌論戰原文及翻譯03-19
曹劌論戰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