綱鑒易知錄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上學期間,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一些文言文吧?其實,文言文是相對現今新文化運動之后白話文而講的,古代并無文言文這一說法。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綱鑒易知錄文言文原文及翻譯,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原文
始汲黯為謁者①,以嚴見憚。河內失火,延燒千余家,上使往視之。還,報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燒,不足憂也。臣過河南,貧人傷水旱萬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謹以便宜,持節發倉粟以賑之。臣請歸節,伏矯制之罪。”上賢而釋之。以數切諫,不得久留內,遷為東海太守。好清靜,擇丞史而任之。其治,責大指而已,不苛小。歲余,東海大治。黯多病,賜告②者數,不愈。莊助復為請告,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職居官,無以逾人,然至其輔少主,守成深堅,招之不來,麾之不去,雖自謂賁、育③,亦不能奪之矣。”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天子使使者持大將軍印,即軍中拜青④為大將軍,諸將皆屬。尊寵于群臣無二,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獨汲黯與亢禮。人或說黯曰:“大將軍尊重,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將軍有揖⑤客,反不重邪!”青聞,愈賢黯,數請問國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青雖貴,有時侍中,上踞廁而視之。丞相弘燕見上或時不冠至如汲黯見上不冠不見也上嘗坐武帳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見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注】①謁者:官名。②告:休假。③賁、育:即孟賁、夏育,兩人均為古代著名勇士。④青:衛青,漢武帝時名將。⑤揖客:只揖不拜之客。(節選自《綱鑒易知錄》卷十三)
翻譯
當初,汲黯擔任謁者,因他為人威嚴而被大家敬畏。河內郡失火,火勢蔓延燒毀了一千多家民房,武帝派汲黯前去視察;返回之后,報告說:“平民百姓不慎失火,因為房屋毗連而蔓延燃燒起來,不值得陛下憂慮。我經過河南郡見河南郡的貧民遭受洪水干旱災害磨難的有一萬多家,有的甚至于到了父子相食的悲慘境地,我謹借出使的機會,用陛下的符節,命令發放河南官倉積糧以救濟貧民。我請求歸還符節,甘愿領受假托天子命令的懲罰。”武帝認為他賢德就赦免了他的罪。因為(汲黯)多次直言極諫,不能留在朝廷(任職),調任東海太守。他喜好清靜無為,謹慎地選擇郡丞和各曹掾史,然后放手任用,他只關注大事,不苛求細枝末節。過了一年多,東海郡治理得很好。
汲黯身體多病,武帝多次特許延長他休病假的時間,還是沒有痊愈。莊助又替他請假。武帝說:“汲黯這個人怎么樣呢?”莊助說:“讓汲黯任職當官,沒有什么超越常人的才能;但要說到讓他輔佐年幼的君主,會堅定不移地維護祖先基業,有人以利祿引誘他,他不會前去投靠,君主嚴辭苛責地驅趕他,他也不會離去,即使有人認為像孟賁、夏育那樣勇猛無敵,也無法改變他的耿耿忠心!”武帝說:“說得對。古時有所謂的'社稷之臣,說到汲黯,就很接近了!”
漢武帝派使臣帶著大將軍印信來到,在軍中只拜衛青為大將軍,各路將領皆歸衛青統領。漢武帝對衛青的尊崇寵信超過了任何一位朝廷大臣,公卿以下(官員)都謙卑地侍奉衛青,唯獨汲黯與他以對等禮儀相待。有人勸汲黯說:“皇上想讓群臣全都居于大將軍之下,大將軍地位尊貴,您不可以不下拜。”汲黯說:“以大將軍身份而有長揖不拜的平輩客人,大將軍反而不尊貴了嗎!”衛青得知,更加認為汲黯賢良,多次向他請問國家朝廷(遇到)的的疑難問題,禮待汲黯超過平時。衛青雖然地位尊貴,但有時入宮,漢武帝就坐在床邊(踞廁:坐于床側。一說,坐在廁屋里)接見他;丞相公孫弘大漢武帝空閑時謁見,沒武帝有時不戴帽子;至于汲黯謁見時,漢武帝沒戴上帽子就不接見。有一次,漢武帝正坐在陳列兵器的帳中,汲黯前來奏事,漢武帝當時沒戴帽子,遠遠望見汲黯,急忙躲入后帳,派人傳話,批準汲黯所奏之事。
《綱鑒易知錄》
《綱鑒易知錄》是清代學者吳乘權編輯的史類文學作品。作品共107卷,180多萬字。由于紀事簡明,頭緒清楚,使人一看了然,故叫做《易知錄》。
該作品是一部記載從傳說時代至明末歷史的綱目體通史,初刻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二百余年中,刊刻了二十余次,并譯成外文,傳播海外。
《綱鑒易知錄》不是原創作品,是以他人著作為基礎改編而成。全書共107卷,180多萬字。上起盤古開天辟地的神話時代,下迄明王朝滅亡,其間重大的歷史事件,重要的歷史人物,都有簡略的記載。由于紀事簡明,頭緒清楚,使人一看了然,所以叫做《易知錄》。
《綱鑒易知錄》由于通俗易懂,從前流傳較廣。解放后由中華書局重印,受到讀者歡迎。可是,此書只寫到明末,到了民國初年,許國英為之續編,仍用綱鑒的體裁,記載清代二百六十多年的歷史,所以叫做《清鑒易知錄》,上接《綱鑒易知錄》,一直延續到清末,獨立別行,又可以成為一本簡明的清代編年體史書。
【作者介紹】
吳楚材(1655~1719),名乘權,字子輿,號楚材,浙江山陰州山(今紹興)人。幼受家教,勤奮好學。16歲時,患足疾,一病數年,仍手不釋卷。疾愈,學問大進,在家設館授徒。曾多次應考,但屢試不中。與侄吳調侯共同編成《古文觀止》一書。
族伯吳興祚時任福建巡撫,楚材24歲時投奔門下,受到器重,除公案書記之外,為其子伴讀。興祚謂楚材“天性孝友,潛心力學,工舉業,尤好讀經史,于尋常講貫之外,別有會心”。后吳興祚為兩廣總督,隨之同往廣州。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吳楚材與侄吳調侯共同編成《古文觀止》一書,共12卷,收錄上自先秦、下至明末文章222篇,以散文為主,間收駢文。繁簡適中,體例周密,選材得當,每篇末加簡要評注,為舊時文學啟蒙讀本,流傳甚廣。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印刷后,流行于世。
康熙五十年(1711年),吳楚材又編成《綱鑒易知錄》一書,共107卷,族叔存禮為之序,以為“法遵綱目,注集王、劉,煩簡適宜,雅俗共賞”。為舊時初級歷史課本,與《古文觀止》同樣廣泛流行。
【綱鑒易知錄文言文原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綱鑒易知錄》卷十三閱讀理解01-14
閱讀理解《綱鑒易知錄宋紀》05-02
日知錄文言文三則翻譯02-25
人鑒文言文翻譯02-01
《游居柿錄》文言文原文及翻譯03-04
古人鑄鑒文言文翻譯02-18
郗鑒吐哺文言文翻譯02-02
晉書石鑒列傳文言文翻譯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