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侯養鳥文言文翻譯
在平時的學習中,相信大家一定都記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是與駢文相對的,奇句單行,不講對偶聲律的散體文。還記得以前背過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魯侯養鳥文言文翻譯,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魯侯養鳥文言文:
昔者海鳥止于魯郊,魯侯御而觴之于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
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出自《莊子外篇至樂》
翻譯:
從前,有一只海鳥停留在魯國國都的郊外,魯王讓人駕車迎接它,并且在宗廟里對它敬酒,演奏《九韶》使它高興,準備牛、羊、豬的肉作為它的食物。于是海鳥眼花了,憂愁悲傷,一塊肉也不敢吃,一杯酒也不敢喝,三天就死了。
這是用自己的生活方式來養鳥,不是用養鳥的方法來養鳥啊!
注釋
魯:古國名,在今山東西南部。
魯侯:魯國國君。
魯郊:魯國的郊外。
昔:從前、過去。
御:用車子迎接。
觴(shāng):古代的飲酒器,這里用作動詞。此指敬酒。
廟:祖廟。
九韶:虞舜時樂名。韶樂九章,故名。
太牢:指古代帝王或諸侯祭祀社稷時豬、牛、羊三牲齊全的供品。
以為:用來作為。
眩(xuàn)視:眼睛發花
臠(luán):切碎的肉塊。
己養:供養自己的方法
止:停止,棲息。
《九韶》:虞舜時樂名。韶樂九章,故名。
鳥養:喂養鳥的方法。
太牢:有牛羊豬三牲的筵席。
寓意:
這篇寓言的深層寓意在于啟發人們不管做什么,都要努力掌握事物的規律性,絕對不能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絲毫也不顧及工作對象和研究對象的具體情況,它們有些什么特點,有些什么規律。如果我們的工作對象是生物(動物或植物,如這篇寓言故事中的海鳥),還要進一步了解它們的個性,與同類或不同類的事物,有哪些相同之點和不同之點,它是怎樣適應它長期生活的環境的,到了新的環境,該怎樣幫助它適應新的環境。如果對于事物的特點和個性以及它過去生活的環境,一點也不了解,就盲目地去想當然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習慣,就不可能把事物處理好。《魯侯養鳥》寓言故事中,魯侯的失敗,就是一個非常深刻的教訓。
最好的寓言往往包含最深層的寓意,也就是具有深刻哲思的寓意。根據當代國家最權威的辭書《辭典》的解釋,簡明地說:哲學是關于自然界、社會和人類思維及其發展的最一般的規律的學問,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是文明生活的靈魂。可以這樣概括地說:中國自然界、社會和人類思維及其發展的最一般的學問是儒道互補,儒道互補的精神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精華,是中華文明的活的靈魂(當然,我們儒道互補中可能滲透和揉入的渣滓是要排除的)。春秋戰國時期,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無為”和“道法自然”是道家學派的兩個最主要的思想。“無為”不是沒有作為,而是在了解事物、事件的扎實基礎上順其自然,不要妄為;“道法自然”就是“道” 以自然為最高的、最根本的法則,自然不單指自然界,而是兼指自然如此,自然而然。如果這篇寓言故事中的魯侯在海鳥的問題上,采取“無為”即“不妄為”的態度,不違反海鳥的習性,不把海鳥迎到魯國宗廟來款待和供養,而是遵循鳥的習性,讓它回歸自然,回歸大海,把它送到海邊,選一個比較開闊又比較安靜的環境,把它放到無邊無際的天空和海域中去,那它絕不會不吃不喝,兩眼昏眩,心里悲傷,熬過了整整三天才死去的。
這篇寓言故事,只是魯侯養鳥的某些具體內容,故事中的魯侯,是一個魯莽愚蠢的國君,按他養鳥的辦法是絕對養不好鳥的。莊子寫這篇寓言的寓意,絕不在于揭露魯侯的無知和荒謬。這篇寓言最深層寓意,是通過魯侯不是“以鳥養養鳥”,而是“以己養養鳥”的失敗教訓啟發人們養鳥要順乎自然,充分掌握養鳥的特點和規律,才能養好鳥。由養鳥要順乎自然,推而廣之,治民也要順乎自然,治理老百姓要掌握老百姓的迫切要求和特點、習慣,老百姓被治理得豐衣足食了,反而認為“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這是道家治民的最大成功,也是這篇寓言的最深層的寓意。
這篇寓言之所以成功,在藝術手法上是莊子對表達寓意有關的細節的功力之深,用筆之勤,如寓言中魯侯養鳥的方法、食物以至樂章,都寫得非常莊重、詳盡、具體,把魯侯的愚蠢荒謬、無知反襯得非常突出;魯侯采取的這些方法、食物以至樂章,不但不能使海鳥感動,反而直接促使海鳥死亡,那就是莊子筆下的海鳥“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我們說這只鳥是死在愚蠢、荒謬、無知的魯侯之手,是一點也不為過的。
評點
一篇寓言往往有多種寓意,越是優秀的寓言,涵蓋面可能越大,寓意可能越深刻。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呢?有的人讀了這篇寓言,淺嘗輒止,就會率爾回答:是諷刺那些不以正確的養鳥的方法養鳥,而用供養自己的方法養鳥的國君。這種回答沒有錯,但總覺得不深刻、不全面、沒有與有關養鳥的大背景,即環境與歷史聯系起來考察。
這篇寓言本來是一篇歷史故事:《國語·魯語》中有記載:“海鳥曰愛居,止于魯東門之外,臧文仲使國人祭之。”受到了魯國的賢人展禽的批評,認為臧文仲是無故加典,非政之宜。莊子把養鳥的主人公改成魯侯,增加了魯侯用九韶的樂章和豬、牛、羊三牲盛宴養鳥的情節。這些養鳥的具體情節,在奴隸制全盛時代,也許是本該如此的,但在臧文仲時代,就是 “無故加典,非政之宜”,使莊嚴的祀典成為愚蠢而可笑的了。
人與人,人與物,差異很大。你認為最好的,人家可能覺得不好,甚至可能覺得最差。以己度人,有時是錯誤的;主觀臆斷,往往導致事情失敗。魯侯養鳥,過于人性化,把鳥當成人,這種做法是不對的。
后世影響
我們從莊子的寓言中,可以學習到的東西很多。莊子這篇寓言之所以成功、方法之一就是突出重點,在細節上也不放松,尤其當這一細節與表達寓意有關時,尤其是這樣,在這種時候,莊子下筆如有神,功夫加深,用筆加勤,一字千鈞,使寓言的寓意表達得淋漓盡致。
作者簡介
莊子(約前369-前286),即莊周,中國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字子休(一作子沐),漢族,戰國中期宋國蒙(蒙又稱蕭蒙或小蒙,一說為今安徽蒙城,另說為今河南商丘)人。做過宋國地方漆園吏。莊子是我國先秦(戰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原系楚國公族,楚莊王后裔,后因亂遷至宋國,是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之一。與道家始祖老子并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體系,被思想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然文采更勝老子。代表作品為《莊子》,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等,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
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學。莊子曾做過漆園吏,生活貧窮困頓,卻鄙棄榮華富貴、權勢名利,力圖在亂世保持獨立的人格,追求逍遙無恃的精神自由。對于莊子在中國文學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貢獻,封建帝王尤為重視,在唐開元二十五年莊子被詔號為“南華真人”,后人即稱之為“南華真人”,被道教隱宗妙真道奉為開宗祖師,視其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莊子》一書也被稱為《南華真經》。其文章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對后世文學有深遠影響。
【魯侯養鳥文言文翻譯】相關文章:
魯侯養鳥的文言文翻譯08-22
魯侯養鳥02-24
魯侯養鳥的故事09-02
魯王養鳥文言文翻譯02-09
魯侯養鳥的寓言故事05-19
簡短寓言故事:魯侯養鳥02-27
古代寓言故事:魯侯養鳥09-21
中國寓言故事:魯侯養鳥10-21
古代寓言故事精選:魯侯養鳥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