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耳陳馀列傳》文言文閱讀訓練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避免不了閱讀課文,閱讀有利于提升我們的文學素養,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張耳陳馀列傳》文言文閱讀訓練,歡迎分享,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閱讀下文,完成第1-4題。(12分)
張耳、陳余,皆魏名士。秦滅魏,懸金購兩人。兩人變姓名,俱之陳①,為里監門②以自食。吏嘗以過笞③陳余,余怒欲起,張耳躡④之,使受笞。吏去,耳乃引余之桑下,數之曰:姑吾與公言何若,今見小辱,而欲死一吏乎!勾踐石室,淮陰⑤胯下,皆忍小恥,以就大業也。陳余淺躁,不及張耳遠甚,所以一成一敗。
【注釋】①陳:陳國。②為里監門:做守衛里門的職務。③笞:鞭打。④躡:踩。⑤:淮陰:韓信,西漢開國功臣。
小題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4分)
(1)耳乃引余之桑下()
(2)不及張耳遠甚()
小題2:對文中劃線句的意思理解的正確的一項是_________。(3分)
A.如今受到一點小小的屈辱,卻想把一個小吏弄死嗎?
B.如今看見一點小小的屈辱,卻想死在一個小吏手里嗎?
C.如今看到一點小小的屈辱,卻想把一個小吏弄死嗎?
D.如今受到一點小小的屈辱,卻想死在一個小吏手里嗎?
小題3:從文中看,陳余、張耳之所以一成一敗是因為陳余性格_________________,而張耳卻能做到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語句回答)(3分)
小題4:與文中提到的勾踐和韓信兩個歷史人物無關的一個成語是____________。(2分)
A.多多益善B.臥薪嘗膽C.望梅止渴D.胯下之辱
參考答案:
小題1:
(1)拉
(2)比得上
小題2:D
小題3:淺躁忍小恥
小題4:C
小題1:
試題分析:小題1的引字,在《塞翁失馬》的引弦而戰中出現,課下注釋為拉。小題2中的及注意古今異義。做此類小題,一般掌握好課內文言文詞語解釋;注意區分古今異義詞的古義和今義。
小題2:
試題解析:這個句子的翻譯要注意見的解釋,見在此處的意思為受到、遭到;死的意思為死亡,聯系下文發現不是殺死小吏,而是被小吏殺死,所以ABC項都不合適,應選B.
小題3:
試題分析:因為帶有引號,就應該選用原文的內容回答。找到答題區域,文章最后發表的議論告訴了我們二人成敗的原因:陳余淺躁,張耳忍小恥。此類題主要是仔細分析原文即可。
小題4:
試題分析:望梅止渴這個成語與三國時期的曹操有關,因此選C。
拓展:
作品簡介
張耳陳馀列傳,史記中的一篇,是張耳、陳馀的合傳。在這篇列傳中,主要記述了張耳陳馀從以敬慕為刎頸之交,到后來在名利的驅使下友誼出現裂痕,最后反目成仇的史實。
作品賞析
這是張耳、陳馀的合傳。在這篇列傳中,主要記述了他們從以敬慕為刎頸之交到反目成仇的史實,不虛美,不隱惡,采用先揚后抑的手法,使得善、惡俱張,功過分明。
該文以張耳和陳馀的`相處關系為主脈,以其賢德名譽為支流,起筆就記述張耳之“賢”,陳馀“非庸人也”。他們忘年羈旅,“相與為刎頸交”。極力渲染其友誼非同一般,高尚可貴,而這友誼又是在艱苦斗爭之中凝結而成:屈處監門,忍辱負重;同謁陳涉,北略趙地;共佐趙王,得為將相;邯鄲脫險、兵敗李良……。他們共嘗艱難危厄的苦辛,分享勝利與成功的歡樂,真可謂風雨同舟、榮辱與共的摯友。與此同時,作者又從不同的角度寫他們的賢德與才干。秦聞二人“ 魏之名士”,懸重金以“求購”,陳涉聞其賢,“見即大喜”,都是從側面表現他們名譽早已遠播。為陳涉設計“據咸陽以令諸侯”而成帝業的方略,反襯出他們的遠見卓識。請纓北略趙地,共立武臣為王,又從正面表現他們的韜略。行文至此,作者把他們的親密友誼與令人欽佩的賢德才能推上了峰巔。然而,筆鋒陡轉,突寫張耳困守鉅鹿,陳馀擁兵自保,不肯相救,二人友誼出現裂痕;解圍之后,張耳收繳陳馀印信,造成友誼的徹底破裂。項羽分封,張耳為王,陳馀為侯,使二人矛盾激化,大動干戈,誓不兩立。漢王召陳馀擊楚,陳馀竟以“漢殺張耳”為條件。行文至此,什么賢名、友誼,已蕩然無存,一下子又把他們跌入谷底深淵。
這種先揚后抑的手法,極其深刻地揭示了張、陳貧賤艱難之時相與誠信,顯貴之后以利相傾這種前后不一的處世態度,從而生動地刻畫出他們的性格轉變過程,發人深省,具有深刻的認識意義。
太史公說:“張耳、陳馀,世傳所稱賢者”,“始居約時,相然信以死,豈顧問哉。及據國爭權,卒相滅亡……豈非以勢力交哉?”這一針見血的剖析,不僅切中了他們的交往實際,也道出了用這種妙筆所揭示的主題。
作者簡介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南芝川鎮)人。著有《史記》,《漢書·藝文志》著錄有《司馬遷賦》八篇;《隋書·經籍志》有《司馬遷集》一卷。 《史記》,又稱《太史公記》,他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公元前122年(漢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后世的影響極為巨大,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 騷”。其父司馬談為太史令(相當于現在國家圖書館館長一職)。早年司馬遷在故鄉過著貧苦的生活。前135年(建元六年),竇太后死后,漢武帝罷黜黃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發動尊儒,這便是有名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前127年(漢武帝元朔二年),司馬遷從夏陽遷居長安,后隨家遷于京城,從孔安國學《尚書》,從董仲舒學《春秋》。隨后他繼承父業為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司馬遷在主持歷法修改工作的同時,正式動筆寫《太史公書》。公元前99年(天漢二年),他因“李陵事件”,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因其直言觸怒了漢武帝,認為他是在為李陵辯護,遂遭受宮刑。在獄中司馬遷發奮圖強,自強不息,忍受了非常人所能忍受的痛苦,繼續編寫《史記》。司馬遷出獄后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于于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記》。公元前90年,司馬遷逝世,終年56歲。對于司馬遷的死因,因史料無明確記載,至今仍為未解之謎。
【《張耳陳馀列傳》文言文閱讀訓練】相關文章:
《史記》卷八十九 張耳陳馀列傳第二十九08-12
《漢書》卷三十二·張耳陳馀傳第二08-16
文言文清史稿列傳陳廷敬閱讀訓練及答案04-08
《陳涉世家》文言文閱讀訓練04-02
《陳書列傳第四》文言文閱讀題02-12
史記·商君列傳文言文閱讀訓練題08-31
張耳陳余詩詞典故04-30
張安世文言文閱讀訓練03-30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文言文閱讀訓練題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