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人乞貓文言文翻譯
乞貓是一則寓哲理于敘事寓言故事。主要講人們在生活中為達到某一目,常常要付出一定代價,關鍵是要權衡得失利弊,正確判斷。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趙人乞貓文言文翻譯,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原文
趙人患鼠,乞貓于中山。中山人予之貓,貓善捕鼠及雞。月余,鼠盡而雞亦盡。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無雞。夫有鼠,則竊吾食,毀吾衣,穿吾垣墉,毀傷吾器用,吾將饑寒焉,不病于無雞乎?無雞者,弗食雞則已耳,去饑寒猶遠,若之何而去夫貓也!”
譯文
有一個趙國人家里發生了鼠患,到中山討貓。中山人給了他貓。這貓既善于捉老鼠,又善于捉雞。過了一個多月,老鼠沒了,雞也沒了。他兒子很擔心,對他父親說:"為什么不把貓趕走呢?"他父親說:"這不是你所懂事了。我禍害是老鼠,不在乎有沒有雞。有老鼠,就會偷吃我糧食,毀壞我衣服,穿破我墻壁,啃壞我用具,我就會饑寒交迫,不是比沒有雞害處更大嗎?沒有雞,只不過不吃雞罷了,距離饑寒交迫還很遠,為什么要把那貓趕走呢?"
注釋
于:在。
善:善于,擅長。
患:禍害,災難這里做動詞。
其子患之(患):憂慮。
乞:向人討,請求。
中山:春秋時小國名,在今河北省。
予:給。
盍:“何不”合音。
諸:“之乎”合音。
弗:不
是:這
若:你。
穿:穿透,穿過。
遠:表示距離。
垣墉:墻壁。 垣:墻
耳:語氣詞。
病:害處。
去:距離。
若之何:固定句式,這里意思是“為什么要”。
已耳:罷了。
“吾將饑寒焉”“焉”是語氣助詞,所以可以不被翻譯。沒有意義。
病:害處。
啟示
趙人乞來的貓,“鼠盡而其雞亦盡”,文中兒子要“去”它,父親卻要留它,因為有貓利大而害小,去貓利小害大。貓對于人,功大于過,對貓不可求全責備。由貓及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也有過,要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跟人相處,要看多看別人的好處,不要抓住別人的缺點不放,才能交到更多朋友。
凡事都有兩面性,我們不能只看見壞的而忽視了好的。只有學會取舍才能得到更多。同樣,想要達到目標,就有事情需要犧牲。生活中萬物莫不是如此。有舍才有得。做人不能因小失大,有所失才能有所得。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
作者簡介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漢族,字伯溫,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與章溢、宋濂、葉琛并稱為浙東四先生。明朝開國元勛,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后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并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著作均收入《誠意伯文集》。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后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于世。
【趙人乞貓文言文翻譯】相關文章:
乞貓文言文翻譯03-30
文言文乞貓及其翻譯04-01
富者乞羊文言文翻譯03-31
《乞貓》的原文及譯文03-14
貓說文言文翻譯03-31
貓斗文言文翻譯03-30
貓號文言文翻譯03-31
《世無良貓》文言文翻譯03-23
世無良貓文言文及翻譯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