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歸去來兮辭·并序原文及創作背景
《歸去來兮辭》是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的一篇散文,全文描述了作者在回鄉路上和到家后的情形,并設想日后的隱居生活,從而表達了作者對當時官場的厭惡和對農村生活的向往。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歸去來兮辭·并序原文及創作背景,歡迎參考閱讀!
原文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于小邑。于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愿,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創作背景
東晉安帝義熙元年(405),陶淵明棄官歸田,作《歸去來兮辭》。陶淵明從29歲起開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厭惡官場,向往田園。他在義熙元年41歲時,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澤令即辭官回家。以后再也沒有出來做官。據《宋書.陶潛傳》和蕭統《陶淵明傳》云,陶淵明歸隱是出于對腐朽現實的不滿。當時郡里一位督郵來彭澤巡視,官員要他束帶迎接以示敬意。他氣憤地說:“我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掛冠去職,并賦《歸去來兮辭》,以明心志。
陶淵明從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為州祭酒,到義熙元年作彭澤令,十三年中,他曾經幾次出仕,幾次歸隱。淵明有過政治抱負,但是當時的政治社會已極為黑暗。晉安帝元興二年(403),軍閥桓玄篡晉,自稱楚帝。元興三年,另一個軍閥劉裕起兵討桓,打進東晉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至義熙元年,劉裕完全操縱了東晉王朝的軍政大權。這時距桓玄篡晉,不過十五年。伴隨著這些篡奪而來的,是數不清的屠殺異己和不義戰爭。淵明天性酷愛自由,而當時官場風氣又極,諂上驕下,胡作非為,廉恥掃地。一個正直的士人,在當時的政洽社會中決無立足之地,更談不上實現理想抱負。淵明經過十三年的曲折,終于徹底認清了這一點。淵明品格與政治社會之間的根本對立,注定了他最終的抉擇——歸隱。
悲秋歌原文創作背景及鑒賞
原文: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孫王。
穹廬為室兮氈為墻,以肉為食兮酪為漿。
居常土思兮心內傷,愿為黃鵠兮歸故鄉。
創作背景
劉細君的身份地位可謂顯赫:玄祖是漢文帝劉恒,曾祖是漢景帝劉啟,祖父是漢武帝劉徹之兄江都王劉非,父親[3]是承襲江都王王位的劉建。因此,劉細君是漢武帝的侄孫女,是真正具有皇家血統的宗室之女,是名副其實的皇室公主。漢武帝為結好烏孫,封劉細君為江都公主,下嫁烏孫國王獵驕靡,是早于昭君出塞的第一位“和親公主”。
漢武帝為何偏要選自己的侄孫女去跳這個“火坑”呢?事物的發展,因果相連。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21年(元狩二年),繼淮南王劉安、衡山王劉賜之后,江都王劉建及其妻成光也同樣在一場宮廷政變中以謀反罪名被賜死,并且被“夷三族”。然而幸運的是,漢武帝之所以選擇細君遠嫁異邦烏孫,因為細君為罪族之后,卻是皇族血統。
烏孫,中國古族之一,以游牧為生,漢時生活在今伊犁河和伊塞克湖一帶,與漢距離遙遠。據《漢書·西域傳下》記載,劉細君出嫁時,漢武帝“賜乘輿服御物,為備官屬侍御數百人,贈送其盛”。一到烏孫,細君公主就將陪嫁物品分給百姓,備受愛戴。因為細君公主皮膚非常白嫩,烏孫百姓愛稱她為“柯木孜公主”,意思是說她的皮膚像馬奶酒一樣雪白。
遺憾的是,當時的烏孫國王獵驕靡已經年老體弱,而劉細君正值豆蔻年華,加之語言不通,水土不服,習俗不同,劉細君自然是孤苦悲傷,度日如年,分外思親,故作下《悲愁歌》一詩。
鑒賞
《悲愁歌》,一作《烏孫公主歌》。原載于《漢書·西域傳下》和《玉臺新詠》卷九。《樂府詩集》卷八十四以為劉細君作,屬“雜歌謠辭。”詩歌以第一人稱的自訴,表現了公主遠嫁異國、思念故土的孤獨和憂傷。
前兩句寫烏孫公主以哀怨的語調訴說自己的遭遇和處境:漢朝把我遠嫁于在天一方的烏孫國王。看似客觀的自己介紹,其實蘊含著無限的傷感和怨憤。此“嫁”,實為和親,寓有一定的政治目的。據《漢書·西域傳下》記載:烏孫國與匈奴結盟,匈奴不斷騷擾內地,為鉗制匈奴,斷其右臂,武帝采納張騫建議,遣江都王建之女劉細君為公主,妻烏孫王獵驕靡。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與少數民族和親,無疑具有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交流各方面的意義。然而,這種于國于家有利的“美人計”,于公主自身卻是人格的變異和人性的束縛。“天一方”、“遠托”、“異國”等冷漠字眼已透出哀怨之信息,下面著力的值染更見其甚。
“穹廬為室兮旃為墻,以肉為食兮酪為漿”。遠嫁異域,不僅舉目無親,孤苦無依,而且生活環境也令人難以忍受。這里沒有崔嵬的宮闕,和暖的春風,沒有美味佳肴玉液瓊漿,而是以穹廬為室,毛氈作墻,飲以辛酪、食以膻肉。這與內地迥異的生活習俗,對從小過慣漢朝宮廷安逸生活的尊貴王女來說,無疑難以適應。作者以短短十幾字高度概栝烏孫國飲食起居的生活習俗,為以下思矣懷歸之情的直接抒發埋下了伏筆。另據《漢書·西域傳下》記載:“烏孫國多雨,寒。昆莫年老,語言不通。”由此可見,公主所以不以審美心態去體味“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異國風光,而僅以哀怨敘之,正由于此。
遠離故國親人,生活又難如愿,思鄉懷歸之情于是不可遏止地爆發了。“居常土思兮心內傷,愿為黃鵠兮歸故鄉”,直抒胸中郁結已久的憂思,凄婉哀怨,摧人淚下。明知遠嫁之意義,回歸之無望,又盼展開想象的雙翅,化作黃鵠,自由飛回久別的故鄉。想象中的滿足與事實上的不能,構成強烈的矛盾沖突,加重了詩歌的悲劇氣氛,意蘊深廣,耐人尋味。
漢朝初年,北方少數民族常率眾南擾。朝廷有時出兵征伐,有時采用睦鄰政策,以求緩和。“和親”即睦鄰的一個手段。漢元帝時王昭君遠嫁匈奴呼韓邪單于,也是著名一例。劉細君去烏孫國是大義之舉,她思親人戀故土又是人之常情。《悲愁歌》亦即這矛盾心情中思親一面的反映。因作者親身經歷,感受倍深,故這首詩寫得情切切,意拳拳,真摯動人。在寫思鄉悲愁的同時,從客觀上也具體地介紹了當時北方少數民族的習俗。
【歸去來兮辭·并序原文及創作背景】相關文章:
《歸去來兮辭》原文及翻譯(附背景+鑒賞+教學設計)07-24
歸去來兮辭并序翻譯05-15
歸去來兮辭原文11-30
后出師表原文及創作背景07-06
歸去來兮辭課文原文10-26
《歸去來兮辭》的原文及翻譯03-23
《歸去來兮辭》原文及注釋譯文10-11
《歸去來兮辭》原文、注釋及譯文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