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文言文翻譯
導語:《論語》是孔子與其弟子的語錄結集,儒家重要經典之一。結集工作是由孔子門人及再傳弟子完成的。以下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論語言志文言文翻譯,歡迎借鑒!
論語文言文翻譯 篇1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學而》)
學習需要不斷復習才能掌握。學了知識,按時復習,這是愉快的事。這里既有學習技巧,也有學習態度。朋,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在一起探討問題,是一種樂趣。
人家不了解,我卻不怨恨,是君子的風格。這是講個人修養問題。
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復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就可以做教師了。
3、子曰:“學而不思則閏;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
這里闡述了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也是講學習技巧的。
4、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孔于說:“子路,教給你正確認識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這段說的是對待事物的正確態度。
5、子貢問曰: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么叫“文”呢?”孔子說:“他聰敏而又愛好學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因此用‘文’做他的謚號。”這里借回答于貢的問話,借題發揮,教育弟子要勤學好問。
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這一則是孔子的自述,講的是學習態度和技巧。要把學過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里,不斷積累知識。“學而不厭”,講的是好學精神,學無止境,從不感到滿足。“誨人不倦”,講的是教學態度,要熱情地教導學生。孔于一生都是這樣做的,所以他說:“對我來說,有什么呀?”表現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教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這里說的是只要虛心求教,到處都有教師。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孔子說:“(對待任何事業和學問)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這段主要講學習的三個層次,只有以之為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孔子站在河邊嘆道:“消逝的時光像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講的是珍惜寶貴的時光。
10、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
孔于說:“我曾經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問題, (但并)沒有益處,還不如去學習。”
這一段講躬身實踐的重要性。
論語文言文翻譯 篇2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翻譯】孔子說:“學習并時常溫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從心里感到高興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君子作風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翻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謀慮是否不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自己還不精通熟練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翻譯】孔子說:“我十五歲就有志于做學問;三十歲能自立于世;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五十歲的時候我懂得自然的規律和命運;六十歲時對各種言論能辨別是非真假,也能聽之泰然;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卻不逾越法度規矩。”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翻譯】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進而懂得新的知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翻譯】孔子說:“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涂;思考不讀書,就無所得。”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翻譯】孔子說∶“賢德啊,顏回吃的是一小筐飯,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窮陋的小房中,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顏回卻仍然不改變向道的樂趣。賢德啊,顏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翻譯】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
【翻譯】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譯】孔子說:“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翻譯】孔子在河邊感嘆道:“一去不復返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翻譯】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翻譯】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的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論語文言文翻譯 篇3
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子:古代對男子的尊稱,先生,指孔子) (而:連詞,表順承) (時:按時)
(習:溫習) (之:代詞,它,指學到的知識) (亦:助詞,也) (說:同“悅”,愉快,高興) (乎:語氣助詞,表反問,嗎)
孔子說:?學了,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溫習它們,不也愉快嗎?
2、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
(朋:泛指朋友,可以譯成“志同道合的人”)(自:介詞,從)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來(一起探討問題),不也快樂嗎?
3、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知:了解,知道)(而:表轉折)(慍:惱恨,怨恨)(君子:指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養的人嗎?
4、“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故:舊的知識 ) (而:順接連詞) (知:領悟) (新:新的東西) (可:可以) (以:憑借) (為:做) (師:老師) (矣:表陳述,了)
復習舊的知識時,又領悟到新的東西,可以憑(這一點)做老師了。
5、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指死讀書,死記硬背的意思) (而:表轉折,卻、可是)
(思:思考,動腦筋) (則:連詞,就) (罔:迷惑而無所得) (思:空想) (學:認真學習) (殆: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認真學習,就會弄得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6、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誨:教,教導) (女:同“汝”,你) (第一和第六個知:指對待知與
不知的正確態度) (之:代詞, 代指孔子的訓言) (乎:語氣詞,吧)(知:知道) (后兩個之:指代事物) (為:動詞,就是) (是:指示代詞,此,這,指“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種態度)
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正確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知啊。
7、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何以:即“以何”,憑什么) (謂:稱為) (之:他,指孔文子)
(也:表疑問,呢)
孔文子憑什么被賜給‘文’的謚號呢?
8、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敏:聰敏) (而:表順承) (恥: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下問:向地位或學識不如自己的人請教)(問,詢問,這里指向人請教) (不恥下問: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羞恥)
(是以:“以是”,因此)(之,他,指孔文子)(也,表陳述,可不譯) 他聰敏而又努力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羞恥,因此賜給他‘文’的謚號。
9、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默:靜默,不說話) (而:表修飾,地) (識:記住)(之:指學習所得的東西) (而:表順承) (厭,滿足)(倦:厭倦)(何有:有何,有什么) (于:對) (哉:表感嘆,呢)
默默地記在心里,學習從不滿足,教導別人從不厭倦,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10、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師:老師,這里指值得取法、學習的人) (焉:相當于“于之”,在里面)(從:跟從、遵循,這里指學習)
三個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能取法的人在里面;我選取他們的優點來學習,他們的缺點,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11、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擇:選擇) (其:他們的) (而:表順承,相當于“就”)
(憤:心里想弄明白卻不能) (啟:啟發,開導) (悱:口中想說卻不能恰當地表達出來的樣子) (發:啟發) (舉:提出,舉出) (隅:方角) (反:類推) (則:就)(復:答復)
(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卻不能時,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舉出一個方角卻不能由此類推出其他三個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論語文言文翻譯 篇4
原文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季氏旅于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于天,無所禱也。”
子曰:“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子曰:“《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哀公問社于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譯文
孔子談到季氏,說,“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樂舞蹈,這樣的事他都忍心去做,還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來呢?”
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在祭祖完畢撤去祭品時,也命樂工唱《雍》這篇詩。孔子說:“(《雍》詩上這兩句)‘助祭的是諸侯,天子嚴肅靜穆地在那里主祭。’這樣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廟堂里呢?”
孔子說:“一個人沒有仁德,他怎么能實行禮呢?一個人沒有仁德,他怎么能運用樂呢?”
林放問什么是禮的根本。孔子回答說:“你問的問題意義重大,就禮節儀式的一般情況而言,與其奢侈,不如節儉;就喪事而言,與其儀式上治辦周備,不如內心真正哀傷。”
孔子說:“夷狄(文化落后)雖然有君主,還不如中原諸國沒有君主呢。”
季孫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對冉有說:“你難道不能勸阻他嗎?”冉有說:“不能。”孔子說:“唉!難道說泰山神還不如林放知禮嗎?”
孔子說:“君子沒有什么可與別人爭的事情。如果有的話,那就是射箭比賽了。比賽時,先相互作揖謙讓,然后上場。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來,然后登堂喝酒。這就是君子之爭。”
子夏問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麗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來打扮啊。’這幾句話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說:“這是說先有白底然后畫畫。”子夏又問:“那么,是不是說禮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說:“商,你真是能啟發我的人,現在可以同你討論《詩經》了。”
孔子說:“夏朝的禮,我能說出來,(但是它的后代)杞國不足以證明我的話;殷朝的禮,我能說出來,(但它的后代)宋國不足以證明我的話。這都是由于文字資料和熟悉夏禮和殷禮的人不足的緣故。如果足夠的話,我就可以得到證明了。”
孔子說:“對于行禘禮的儀式,從第一次獻酒以后,我就不愿意看了。”
有人問孔子關于舉行禘祭的規定。孔子說:“我不知道。知道這種規定的人,對治理天下的事,就會像把這東西擺在這里一樣(容易)吧!”(一面說一面)指著他的手掌。
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說:“我如果不親自參加祭祀,那就和沒有舉行祭祀一樣。”
王孫賈問道:“(人家都說)與其奉承奧神,不如奉承灶神。這話是什么意思?”孔子說:“不是這樣的。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沒有地方可以禱告了。”
孔子說:“周朝的禮儀制度借鑒于夏、商二代,是多么豐富多彩啊。我遵從周朝的制度。”
孔子到了太廟,每件事都要問。有人說:“誰說此人懂得禮呀,他到了太廟里,什么事都要問別人。”孔子聽到此話后說:“這就是禮呀!”
孔子說:“比賽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因為各人的力氣大小不同。自古以來就是這樣。”
子貢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廟用的活羊。孔子說:“賜,你愛惜那只羊,我卻愛惜那種禮。”
孔子說:“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禮的規定去事奉君主,別人卻以為這是謅媚呢。”
魯定公問孔子:“君主怎樣使喚臣下,臣子怎樣事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說:“君主應該按照禮的要求去使喚臣子,臣子應該以忠來事奉君主。”
孔子說:“《關睢》這篇詩,快樂而不放蕩,憂愁而不哀傷。”
魯哀公問宰我,土地神的神主應該用什么樹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樹,商朝用柏樹,周朝用栗子樹。用栗子樹的意思是說:使老百姓戰栗。”孔子聽到后說:“已經做過的事不用提了,已經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勸阻了,已經過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孔子說:“管仲這個人的器量真是狹小呀!”有人說:“管仲節儉嗎?”孔子說:“他有三處豪華的藏金府庫,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職而不兼任,怎么談得上節儉呢?”那人又問:“那么管仲知禮嗎?”孔子回答:“國君大門口設立照壁,管仲在大門口也設立照壁。國君同別國國君舉行會見時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設備,管仲也有這樣的設備。如果說管仲知禮,那么還有誰不知禮呢?”
孔子對魯國樂官談論演奏音樂的道理說:“奏樂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開始演奏,各種樂器合奏,聲音繁美;繼續展開下去,悠揚悅耳,音節分明,連續不斷,最后完成。”
儀這個地方的長官請求見孔子,他說:“凡是君子到這里來,我從沒有見不到的。”孔子的隨從學生引他去見了孔子。他出來后(對孔子的學生們)說:“你們幾位何必為沒有官位而發愁呢?天下無道已經很久了,上天將以孔夫子為圣人來號令天下。”
孔子講到“韶”這一樂舞時說:“藝術形式美極了,內容也很好。”談到“武”這一樂舞時說:“藝術形式很美,但內容卻差一些。”
孔子說:“居于執政地位的人,不能寬厚待人,行禮的時候不嚴肅,參加喪禮時也不悲哀,這種情況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
【論語文言文翻譯】相關文章:
論語八則文言文翻譯03-31
論語小升初文言文翻譯03-31
論語七則文言文翻譯04-01
論語十二則文言文翻譯04-01
論語一則文言文翻譯04-01
論語四則文言文翻譯03-30
論語十則文言文翻譯03-31
趙普論語文言文翻譯03-10
言志論語文言文翻譯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