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經典名篇15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中,我們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古人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你還記得哪些經典的文言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經典名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文言文經典名篇 1
蘭亭集序
王羲之〔魏晉〕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趣一作:曲)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文言文經典名篇 2
1、陋室銘 劉禹錫(唐)字夢得 《劉夢得文集》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馬說 韓愈(唐) 字退之《昌黎先生集》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盡粟一石(dàn)。食(sì)馬者不知千里而食(sì)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現),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才),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ye)?其真不知馬也。
3、師說 韓愈(唐)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授)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dòu)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fǒu)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tán)子、萇(cháng)弘、師襄、老聃(dàn)。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4、愛蓮說 周敦頤(北宋) 字茂叔《周元公集》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藩(fán)。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孫丑》(戰國)名軻 字子輿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還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6、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告子》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yuè)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bì)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7、魚我所欲也 《孟子》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8、勸學 《荀子》(戰國)名況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zhòng)繩,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又)槁(gào)暴(pù),不復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cān)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qí)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性)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不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9、問說 劉開(清)字明東、方來 號孟涂
君子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理明矣,而或不達于事,識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細,舍問,其奚決焉?
賢于己者,問焉以破其疑,所謂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問焉以求一得,所謂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也。等于己者,問焉以資切磋,所謂交相問難(nàn),審問而明辨之也。《書》不云乎?“好問則裕。”孟子論“求放心”,而并稱曰“學問之道”,學即繼以問也。子思言“尊德性”,而歸于“道問學”,問且先于學也。
古之人虛中樂善,不擇事而問焉,不擇人而問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擇之,芻蕘(ráo)之微,先民詢之,舜以天子而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邇言,非茍為謙,誠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學而無問,朋友之交,至于勸善規過足矣,其以義理相咨訪,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況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學有未達,強(qiǎng)以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duo),
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賢于己者,忌之而不愿問焉,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問焉,如是,則天下幾無可問之人。人不足服矣,事無可疑矣,此唯師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謹護其失,寧使學終不進,不欲虛以下人,此為害于心術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
不然,則所問非所學焉:詢天下之異文鄙事以快言論;甚且心之所已明者,問之人以試其能,事之至難解者,問之人以窮其短。而非是者,雖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學之所以不能幾(jī)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問者,由心不能虛也;心之不虛,由好學之不誠也。亦非不潛心專力之敵,其學非古人之學,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問宜也。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無專在,而學無止境也,然則問可少耶?《周禮》,外朝以詢萬民,國之政事尚問及庶人,是故貴可以問賤,賢可以問不肖,而老可以問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恥下問,夫子賢之。古人以問為美德,而并不見其有可恥也,后之君子反爭以問為恥,然則古人所深恥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為恥者多矣,悲夫!
10、 前赤壁賦 蘇軾(北宋) 字子瞻 號東坡居士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文言文經典名篇 3
赤壁賦
【宋】蘇軾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文言文經典名篇 4
桃花源記
【晉】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文言文經典名篇 5
《南齊書·江謐傳》原文
江謐字令和,濟陽考域人也。祖秉之,臨海太守,宋世清吏。父徽,尚書都官郎,吳令,為太初所殺。謐系尚方,孝武乎京邑,乃得出。解褐奉朝請,輔國行參軍,于湖令,強濟稱職。宋明帝為南豫州,謐傾身奉之,為帝所親待。即位,以為驃騎參軍。謐轉尚書度支郎,俄遷右丞,兼比部郎。泰始四年,江夏王義恭第十五女卒,年十九,未笄。禮官議從成人服,諸王服大功。左丞孫夐重奏:《禮記》女子十五而笄,鄭云應年許嫁者也。其未許嫁者,則二十而笄。射慈云十九猶為殤。禮官違越經典,于禮無據。”博士太常以下結免贖論;謐坐杖督五十,奪勞百日,謐又奏:“夐先不研辨,混同謬議。準以事例,亦宜及咎。”詔“可”。
出為建平王景素冠軍長史、長沙內史,行湘州事。政治苛刻。僧遵道人與謐情款,隨謐蒞郡,犯小事,餓系郡獄。僧遵裂三衣食之,既盡而死。為有司所奏,征還。明帝崩,遇赦得免。為正員郎,右軍將軍。太祖領南兗州,謐為鎮軍長史、廣陵太守,入為游擊將軍。性流俗,善趨勢利。元徽末朝野咸屬意建平王景素謐深自委結景素事敗僅得免禍蒼梧王廢后物情尚懷疑惑謐獨竭誠歸事太祖以本官領尚書左丞。
建元三年,為左民尚書。諸皇子出閣用文武主帥,皆以委謐。尋敕曰:“江謐寒士,誠當不得競等華儕。然甚有才干,堪為委遇,可遷掌吏部。”
謐才長刀筆,所在事辦。太祖崩,謐稱疾不入,眾頗疑其怨不豫顧命也。世祖即位,謐又不遷官,以此怨望。時世祖不豫,謐詣豫章王嶷請間曰:“至尊非起疾,東宮又非才,公今欲作何計?”世祖知之,出謐為征虜將軍、鎮北長史、南東海太守。未發,上使御史中丞沈沖奏謐前后罪,詔賜死,時年五十二。
譯文:
江謐字令和,濟陽考城人。他祖父名秉之,做過臨海太守,是宋時的清官。他父親名徽,做過尚書都官郎,吳縣縣令,被太初皇帝殺害。江謐也被拘押在掌管制造供應帝王用的器物的官署,即名為尚方的地方,待到孝武帝平定京城后才得脫身出來。脫去布衣入仕做奉朝請,又為輔國行參軍、于湖令,能干稱職。宋明帝劉或為南豫州刺史時,江謐竭盡全力侍奉他,被劉或當作親信看待。劉或即皇帝位,以江謐為驃騎參軍。江謐轉尚書度支郎,很快遷右丞,兼比部郎。泰始四年,江夏王義恭第十五女死了,十九歲,未行成年的儀禮。禮官提議依照成人喪禮穿戴喪服,諸王服大功。左丞孫復義奏告說:“《禮記》上有女子十五歲行成年禮,鄭注說這年齡是指已許嫁的人。那些沒許嫁的則是二十歲才算成年。射慈說十九歲死還應算是未成年死。禮官背離經典,喪服禮儀沒有依據。博士、太常以下官職以免官贖罪論處;江謐因罪過杖責五十,罰扣百日勞俸。江謐又啟奏說:“孫復原先不研討分辨清楚,附和錯誤議論,參照有關事例,也應該追究他的責任。”孫復也應以免官贖罪論處。皇上下詔“可以”。
江謐外出任建平王景素冠軍長史、長沙內史,行湘州事。執政治理繁瑣刻薄。僧遵道人與江謐交情深厚,跟隨一起到任所,因小事犯了過錯,就被關進郡獄讓他挨餓,僧遵道人撕裂身上的法衣吃,吃完后就餓死了。江謐被有關官吏彈劾,被征返京。明帝崩,遇赦,免受處罰。為正員郎,右軍將軍。
太祖領南兗州時,江謐為鎮軍長史、廣陵太守,入朝為游擊將軍。秉性鄙俗,善于趨炎附勢。元徽末年,朝野都屬意于建平王景素,江謐更是曲意逢迎巴結,景素在京口起兵敗死,江謐僅僅能躲免受牽連的.禍害。蒼梧王被廢黜后,人心歸向尚在猶疑困惑,而江謐卻獨自竭誠歸附太祖,原任官職未動又領尚書左丞。升明元年,遷黃門侍郎,尚書左丞職務依前不變。沈攸之起兵發難事起,朝臣議論把天子用的儀仗黃鐵加給太祖,就是江謐的提議。沈攸之的事平定后,江謐遷吏部郎,逐漸被太祖當親信看待。遷太尉諮議,領綠事參軍。齊朝建立,江謐為右衛將軍。
建元元年,遷侍中,外出做臨川乇平西長史、冠軍將軍、長沙內史、行湘州留事,先派他到湘州鎮治,不久驃騎豫章王蕭嶷領湘州刺史,以江謐為長史,將軍、內史、知州留事依前不變。封永新縣伯,食邑四百戶。建元三年,為左民尚書。諸皇子離開朝廷到自己的封地做藩王時用文武主帥的事,都委派江謐料理。不久詔旨說:“江謐是個出身寒微的讀書人,確實不能和貴族們競爭高低等第。然而他很有才干,可以賞識托付,可提升他執掌吏部。”
江謐的才干尤其長于主辦文案,他任職的部門事情都辦得不錯。太祖駕崩,江謐謊稱有病不上朝,大家很懷疑他抱怨未能受太祖臨終托付的緣故。世祖即皇帝位,江謐又沒能升官,因此。心懷不滿。當時世祖有病,江謐拜訪豫章王蕭嶷挑撥離間說:“太祖皇帝駕崩發生太快,束宮太子又不具備天子的才干,明公現在有何計劃?”
世擔知道這些后,調江謐外出任征虜將軍、鎮北長史、南東海太守。尚未動身,世旦暗使御史中丞沈沖彈劾江謐前前后后的罪行,皇上下詔賜予死罪,江謐死時年齡五十二歲。
文言文經典名篇 6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先秦〕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文言文經典名篇 7
作品原文
蜃說
嘗讀《漢·天文志》,載“海旁蜃氣象樓臺”⑴,初未之信。
庚寅季春⑵,予避寇海濱。一日飯午,家僮走報怪事,曰:“海中忽涌數山,皆昔未嘗有。父老觀以為甚異。”予駭而出。會穎川主人走使邀予⑶。既至,相攜登聚遠樓東望。第見滄溟浩渺中⑷,矗如奇峰,聯如疊巘⑸,列如崪岫⑹,隱見不常。移時,城郭臺榭,驟變歘起⑺,如眾大之區,數十萬家,魚鱗相比⑻,中有浮圖老子之宮⑼,三門嵯峨⑽,鐘鼓樓翼其左右,檐牙歷歷,極公輸巧不能過。又移時,或立如人,或散若獸,或列若旌旗之飾,甕盎之器,詭異萬千。日近晡⑾,冉冉漫滅。向之有者安在?而海自若也。《筆談》紀登州“海市”事,往往類此,予因是始信。
噫嘻!秦之阿房⑿,楚之章華,魏之銅雀,陳之臨春、結綺,突兀凌云者何限,遠去代遷,蕩為焦土,化為浮埃,是亦一蜃也。何暇蜃之異哉⒀!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⑴蜃氣樓臺:此指“蜃氣”形成“樓臺”的景象,即“海市蜃樓”。
⑵季春:春季的最后一個月,農歷三月。
⑶走使:走使之人,也就是供奔走仆人。
⑷第:只。
⑸疊巘(yǎn):重重疊疊的山嶺。
⑹崪(zú)岫(xiù):險峻的山峰。
⑺欻(xū):快速。
⑻魚鱗相比:像魚鱗一樣整齊而密集地排列著。
⑼浮圖:佛塔。
⑽嵯(cuó)峨(é):形容山勢高峻。
⑾晡:申時,黃昏時分。
⑿阿房:與以下“章華”“銅雀”“臨春”“結琦”都是古代的臺名、宮名或樓名。
⒀何暇蜃之異哉:為“何暇異蜃”的倒裝,哪里顧得上對海市蜃樓感到驚訝呢?意思是不值得驚訝。暇,空閑。
作品譯文
我以前曾經讀到漢書的天文志上有記載道:“海邊有蜃吐氣,形狀很像樓臺。”一開始時我并不相信會有這樣的事情。
庚寅春末,我在海濱躲避敵寇侵擾。一天吃午飯時,家中仆人跑來報告一件怪事:“大海里突然涌現幾座大山,全是以前沒見過的,父老們覺得非常驚異。”我聽了以后十分驚詫,趕忙跑出去看,正巧遇到陳家主人派遣仆人邀請我。到了海邊,我和陳姓主人一同登上聚遠樓向東望去,只見浩渺大海中,直立的蜃景像奇特的山峰、連綿的蜃景像重疊的山峰、排列成行的蜃景像高峻的山峰,時隱時現。過了一會兒,城墻亭閣忽然浮現,有如一座人口多、面積廣大的城市,幾十萬幢房屋像是魚鱗般整齊而密集地緊靠著,其中有佛寺、道觀、三門,高大雄偉;鐘樓和鼓樓分別在寺觀的左右兩側,屋檐邊的飾物很分明,歷歷可辨,就是窮盡公輸般的技巧也沒有辦法超越它。又過了一會兒,蜃景又起了變化,有站著像人的,有散去像獸的`,有的像飄揚的旌旗和甕盎之類的器具,千姿萬態,變幻不定,直到黃昏時分,蜃景才慢慢消失,先前所看到的景象在哪里呢?大海還是一如往常。
沈括在夢溪筆談上所記載的登州所出現的海市蜃樓,大概就像是這樣吧!往往像這樣,我因此才相信。
唉!想來秦朝的阿房宮、楚國的章華臺、曹魏的銅雀臺、陳朝的臨春閣和結綺閣,高聳入云的宮殿樓臺不計其數!時運一去,朝代更換,這些宮殿樓閣都被蕩成焦土,化為塵埃,這也是一種蜃樓吧。想到這些,哪里顧得上對海市蜃樓感到驚訝呢?
文言文經典名篇 8
一、文言文名篇名句
(1)韓愈在《師說》中認為師生各有所長,可以相互學習,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
(2)《勸學》里用成功雕刻金石的例子來說明在學習中堅持不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杜甫的《登高》中,詩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抒發自己的多重愁苦,被宋代學者羅大經認為“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
(4)《明湖居聽書》寫王小玉說書時“滿園子的人都屏氣凝神,不敢少動,忽聽霍然一聲,人弦俱寂”;《琵琶行》中有類似描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側面顯示琵琶女的高超技藝。
(5)李白在《蜀道難》一詩中,開篇以蜀地方言詠嘆點出主題,為全詩奠下雄渾感情基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錦瑟》中詩人化用莊周、望帝兩個典故來營造朦朧迷離、悲慘哀怨意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
(2)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3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4)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5)噫噓唏,危乎高哉
(6)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二、名句
(1)《飲酒·其五》中陶淵明雖然“ ”,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他為什么能做到呢?因為“ ”啊。
(2)杜牧《阿房宮賦》中,原來六國珍藏的`玉石金鼎,被秦王“,”般地揮霍,可見當時秦王生活的奢靡程度。
(3)在《蜀道難》中,李白說自古以來由秦入蜀,太白峰擋住去路,只有高飛的鳥兒能從蜿蜒曲折處飛過,真是“,”。
(4)杜牧《阿房宮賦》作者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宮所繁華奢靡,與老百姓的的勞作吃穿作對比,其中描寫“樂聲之多與市井言語對比”的句子是:“,”
(5)杜牧《阿房宮賦》最終要說明的道理是:“,;,”
(6)杜牧《阿房宮賦》作者向當朝統治者敲響警鐘的句子:“,”
答案
(1)結廬在人境心遠地自偏
(2)鼎鐺玉石,金塊珠礫
(3)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4) 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
(5)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6)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文言文經典名篇 9
醉翁亭記
【宋】歐陽修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文言文經典名篇 10
孫權勸學
司馬光撰〔宋代〕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文言文經典名篇 11
岳陽樓記
【宋】范仲淹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文言文經典名篇 12
師說
韓愈〔唐代〕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文言文經典名篇 13
逍遙游(節選)
先秦:莊周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將圖南。
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湯之問棘也是已:“窮發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且適南冥也。斥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數數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文言文經典名篇 14
一人問造酒之法于酒家。酒家曰:“一斗米,一兩曲,加二斗水,相參和,釀七日,便成酒。”其人善忘,歸而用水二斗,曲一兩,相參和,七日而嘗之,猶水也,乃往誚酒家,謂不傳與真法。酒家曰:“爾第不循我法也。”其人曰:“我循爾法,用二斗水,一兩曲。”酒家曰:“可有米么?”其人俯首思曰:“是我忘記下米!。”
噫!并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怒怨教之者之非也。世之學者,忘本逐末,而學不成,何異于是!
【釋讀】拋棄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節的、次要的`部分。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形容輕重倒置。
【出處】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上農》:“民舍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民舍本而事末則其產約,其產約則輕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
文言文經典名篇 15
《杞人憂天》文言文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
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亡處忘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
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耶?”
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
其人曰:“奈地壞何?”
曉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亡處亡塊。若躇步此蹈,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
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杞人憂天》文言文翻譯
杞國有個人擔憂天會塌地會陷,自己無處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覺,吃不下飯。
另外又有個人為這個杞國人的憂愁而憂愁,就去開導他,說:“天不過是積聚的氣體罷了,沒有哪個地方沒有空氣的`。你一舉一動,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動,怎么還擔心天回塌下來呢?”
那個人說:“天果真是氣體,那日月星辰不就會掉下來嗎?”開導他的人說:“日月星辰也是空氣中發光的東西,即使掉下來,也不會傷害什么。”
那個人又說:“如果地陷下去怎么辦?”
開導他的人說:“地不過是堆積的土塊罷了,填滿了四處,沒有什么地方是沒有土塊的,你站立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動,怎么還擔心會陷下去呢?”
(經過這個人一解釋)那個杞國人放下心來,很高興;開導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興。
【文言文經典名篇】相關文章:
文言文經典名篇09-18
文言文經典名篇及翻譯03-11
(精華)文言文經典名篇10-28
文言文經典名篇大全10-28
文言文古文名篇10-17
文言文古文名篇07-20
文言文古文名篇05-22
文言文古文名篇大全10-17
【通用】文言文經典名篇11篇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