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及翻譯
漫長的學習生涯中,大家對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文言文是與駢文相對的,奇句單行,不講對偶聲律的散體文。為了幫助更多人學習文言文,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文言文及翻譯,歡迎大家分享。
文言文及翻譯1
【原文】
徐孺子祠堂記
曾 鞏
漢元興以后,政出宦者,小人挾其威福,相煽為惡,中材顧望,不知所為。漢既失其操柄,紀綱大壞。然在位公卿大夫,多豪杰特起之士,相與發憤同心,直道正言,分別是非白黑,不少屈其意,至于不容,而織羅鉤黨之獄起,其執彌堅,而其行彌勵,志雖不就而忠有余。故及其既歿,而漢亦以亡。當是之時,天下聞其風、慕其義者,人人感慨奮激,至于解印綬,棄家族,骨肉相勉,趨死而不避。百余年間,擅強大,覬非望者相屬,皆逡巡而不敢發。漢能以亡為存,蓋其力也。
孺子于時,豫章太守陳蕃、太尉黃瓊辟皆不就,舉有道,拜太原太守,安車備禮,召皆不至。蓋忘己以為人,與獨善于隱約,其操雖殊,其志于仁一也。在位士大夫,抗其節于亂世,不以死生動其心,異于懷祿之臣遠矣,然而不屑去者,義在于濟物故也。孺子嘗謂郭林宗曰:“大木將顛,非一繩所維,何為棲棲不遑寧處?”此其意亦非自足于丘壑、遺世而不顧者也。孔子稱顏回:“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其惟我與爾有是夫!”孟子亦稱孔子:“可以進則進,可以止則止;乃所愿,則學孔子。”而《易》于君子小人消長進退,擇所宜處,未嘗不惟其時則見,其不可而止。此孺子之所以未能以此而易彼也。
孺子姓徐名稚,孺子其字也,豫章南昌人。按圖記:“章水北徑南昌城,西歷白社,其西有孺子墓;又北歷南塘,其東為東湖,湖南小洲上有孺子宅,號孺子臺。吳嘉禾中,太守徐熙于孺子墓隧種松,太守謝景于墓側立碑。晉永安中,太守夏侯嵩于碑旁立思賢亭,世世修治;至拓跋魏時,謂之聘君亭。”今亭尚存,而湖南小洲,世不知其嘗為孺子宅,又嘗為臺也。予為太守之明年,始即其處,結茅為堂,圖孺子像,祠以中牢,率州之賓屬拜焉。漢至今且千歲, 富貴堙滅者不可稱數。孺子不出閭巷,獨稱思至今。則世之欲以智力取勝者,非惑歟?孺子墓失其地,而臺幸可考而知。祠之,所以示邦人以尚德,故并采其出處之意為記焉。
【翻譯】
漢元興以后,政令出自宦官之手,小人依仗權勢,濫行賞罰,相互煽孽,為非作歹;中等才德之人徘徊觀望,無所適從。東漢朝廷已失去了權柄,法制倫常都敗壞了。然而在位的公卿大夫,不少是才能杰出的豪俊之士,他們一起發憤努力,同心同德,堅守正道,敢于直言,分辨是非黑白,毫不委曲求全,以至于為當權者所不容,羅織罪名,興起黨錮之獄,而他們的操守更加堅定,行為更加振奮,壯志雖未遂,忠心卻有余。所以到他們死后,漢室也跟著滅亡了。在這個時候,天下聞知他們的高風、仰慕他們的亮節的人,個個感慨奮激,以至于丟官職,棄家庭,骨肉親人相互勉勵,慷慨赴死決不退避。一百余年間,掌握強大權力、存著非分企圖的人,一個接著一個,但他們都遲疑不決,不敢行動。漢室能在危亡中茍安圖存,是他們的力量呀!
孺子就生活在這個時代,豫章太守陳蕃、大尉黃瓊征聘他去做官,他都推辭不去;薦舉他為“有道”,拜他為太原太守,用安車、備厚禮前去召請,他都拒絕不到。這是因為忘卻自己來為別人造福的人與在窮愁憂困中潔身自好的人,他們的處世態度雖然不同,但他們志義仁道是一致的。在位的士大夫,在亂世中堅持高尚的志節,不因死生而動搖心志,他們同一味貪圖功名利祿的`臣子當然是大不相同的,但還不屑棄官而去,這是因為他們把濟世當作做人的準則。孺子曾對郭林宗說:“大樹將要傾倒了,不是一條繩子所能系得住的,你為什么這樣忙碌不定,顧不上過安寧的日子呢?”看這意思,他也并不是一個自足于隱居山林、超脫而不戀塵世的人。孔子曾稱贊顏回:“任用我,就出仕;不用我,就退隱。只有我和你才能這樣吧!”孟子也稱贊孔子:“ 可以仕進就仕進,可以隱退就隱退。至于我的愿望,就是學習孔子。”《易經》上有關于君子之道與小人之道彼此消長進退的說法,要選擇處置得宜,沒有不是以時勢許可就出來、不許可就退止作為原則的。這正是孺子未能以這一條去改換成那一條的緣故。
孺子姓徐名稚,孺子是他的字,豫章郡南昌縣人。根據圖記:“章水向北經過南昌城,又向西流經白社,白社的西面有孺子墓;又向北經過南塘,它的東面是東湖,湖南的小洲上有孺子的住宅,叫孺子臺。三國吳嘉禾年間,太守徐熙在孺子墓的墓道上種植松樹;太 守謝景在墓旁立碑。晉永安年間,太守夏侯嵩在碑旁建思賢亭,代代修整,一直到北魏時,改名聘君亭。”現在亭還 在,而東湖南面的小洲,世人不知道那里曾經是孺子的住處,又曾經被稱作孺子臺。我當太守的第二年,才在那個地方用茅草造起一座祠堂,畫了孺子的像,用中牢之禮祭祀他,率領州里的賓客拜奠他。東漢到現在已經將近一千年了,生前富貴而死后埋沒無聞的人不計其數。孺子不出鄉里,獨獨被人們稱揚思念到今天。這樣看來,世上想靠智力取勝的人,難道不是迷了心竅嗎?孺子的墓地已不可知,幸而孺子臺還可以考察得知。祭祀他是為了教育鄉人崇尚道德,所以我采輯了前人出仕和退隱的意義一并記在這里。
文言文及翻譯2
【原文】
禰衡被魏武謫為鼓吏。正月半試鼓,衡揚桴為《漁陽摻撾》,淵淵有金石聲,四坐為之改容。孔融曰:“稱衡罪同胥靡,不能發明王之夢。”魏武慚而赦之。
【譯文】
禰衡被魏武帝曹操罰做鼓吏。正遇八月中大會賓客的時候要檢驗鼓的音質,禰衡揮動鼓槌奏《漁陽摻撾》曲,鼓聲深沉,有金石之音。滿座的人都為鼓聲所動容。孔融說:“禰衡的罪責和武丁夢中的那個胥靡相同,只是不能引發英明魏王的夢。”魏武帝聽了很慚愧,便赦免了禰衡。
【賞析】
全文通過寫禰衡演奏《漁陽》鼓曲的容貌、姿態、動作,以及鼓曲聲音節奏的`悲壯動人,表現了他不屈服于權貴的精神面貌。
文言文及翻譯3
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肝肺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詩云:“贍彼淇澳,綠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澗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煊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澗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則,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詩云:“于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云:“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詩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詩云:“綿蠻黃鳥,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云:“穆穆文王,于緝熙敬止。”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惕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之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所謂治國必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賁事,一人定國。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國人。詩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國人。詩云:“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謂挈矩之道。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詩云:“節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戮矣。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于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誥曰:“唯命不于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為寶。”秦誓曰:“若有一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為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瑁嫉以惡之,人之彥圣,而違之俾不通。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中國同。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速,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災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于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災害并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家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翻譯:
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 白話解:大學的道理,在于彰顯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親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變。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 白話解:能夠知其所止,止于至善,然后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然后心才能靜下來,不會妄動;能做到心不妄動,然后才能安于處境隨遇而安;能夠隨遇而安,然后才能處事精當思慮周詳;能夠思慮周詳,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
3.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 白話解:天地萬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開始和終了,能夠明白本末、終始的先后次序,就能接近大學所講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
4.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白話解: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治國),一定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家庭(齊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一定要先修養好自己本身的德行(修身);要想修養自己本身的德行,必須先端正自己的心意(正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意,必先使自己的念頭真誠、無私(誠意);要想使自己的念頭真誠無私,必先明理—窮究事物的道理(致知);要想明理致知,必先要革除物欲,修正其不正確的觀念(格物)。※格者:正其不正。
※【研機于心意初動之時,窮理于事物始生之處。】
5.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 白話解:經過一番窮理盡性的功夫,物欲革除之后(物格),一切事物的道理無不清楚明白(知至);明理之后,起心動念皆是真誠無妄(意誠);起心動念真誠無妄,自然存心端正無私無偏(心正);身心端正無私,自然會好好地修養德行(身修);能夠修養德行身體力行,自然一家和睦井然有序(家齊);家庭經營得井井有條之后,才能夠治理好國家(國治);國家的治理能夠上軌道之后,才能進一步使天下太平(天下平)。
6.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 白話解:上自天子,下至平民,一切都要以修身為做人處事的根本,如果不修身,連根本的修身都搞亂了,卻想要治國平天下那是不可能的;把切近的修身、齊家看得不重要,反而去高談治國平天下,從來沒有這樣的道理。
7.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白話解:商湯在他盥洗用的銅盤上,刻上銘詞,用以自我警惕。銘詞說:「如果能夠把今天所習染的污垢洗凈而自新,就應該天天振作,求自新求進步,更要繼續不斷滌除污染,一天比一天進步。」
8.詩云:「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 白話解:詩經上說:「有個文采斐然的君子,他治學修德的功夫就如同切骨、磋角、琢玉、磨石一般反復為之,希望精益求精。」『如切如磋』是指他研究學問的功夫;『如琢如磨』是指他存養省察,磨練德行的功夫。
9.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
◎ 白話解:經文所謂:「誠其意」,是說不要欺騙自己。
※(不被人欺是聰明,不欺人是存心忠厚,不自欺誠實地面對自己,才是大丈夫。)
10.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
◎ 白話解:一個人內心真誠,一定會表現在外。所以君子在一個人獨處時,一定更為小心謹慎,不敢隨便。
※(所謂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11.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
◎ 白話解:曾子說:「一個人獨處時,就像有十雙眼睛在注視著你,十雙手在指著你,這是多么嚴峻可畏啊!」
※ 君子不欺暗室。
12.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
◎ 白話解:有錢人,總是會用財富來裝飾他的屋子,有德行的人,則是用道德來充實自身,因為內心寬大平和,自然身體舒泰了。
13.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 白話解:所謂:「修身的目的在端正自己的心」,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憤怒的時候,心就不端正;有恐懼的時候,心就不端正;有貪圖愛戀的時候,心就不端正;有憂愁的時候,心也不得端正。※(喜怒哀樂愛惡懼,七情六欲,皆使人心受到種種影響。)
14.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 白話解:如果心不專注,受到情緒支配的影響,就會變成:眼睛看著東西,卻像沒有看到一樣,耳朵聽著聲音,卻像沒有聽到一樣,口里吃著東西卻不知道是什么味道。
15.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
◎ 白話解:俗話說:「人都是不知道,自己兒子的壞處,不知道自己家的稻苗已經長得很茁壯。」
※(心有所偏,則不得其正,見不到事實真相。)
16.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
◎ 話解:存心真誠地做,雖不能做到與目標完全相合,也相差不遠了。
17.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
◎ 白話解:有德行的領導人(君子),一定是自己先有了善行,然后再要求別人行善;一定是先要求自己沒有惡行,然后再禁止別人作惡。
※(子曰:「己身正,不令而從,己身不正,雖令不從。」)
18.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謂君子有絜矩之道。
◎ 白話解:凡是我所厭惡上司對待我的態度,就不可以拿那一種態度去對待我的部屬;同樣的道理,凡是我厭惡部屬對待我的行為,我也不能以那一種行為來事奉上司;我所厭惡在我前面的人,對我所做的事情,我也不可以做那些事情,去對待在我后面的人;我厭惡在我后面的`人對我所做的事,我就不可以做那些事去對待在我前面的人;我厭惡在我右邊的人所做的惡事,我就不可以把同樣的惡行加在左邊的人身上;我厭惡在我左邊的人所做的惡行,我就不可以把同樣的惡行加在右邊的人身上。這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行為,就是所謂: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
19.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
◎ 白話解:看見賢能的人不能推薦,推薦舉用之后又不肯親近,這是怠慢輕忽的行為;看見壞人不能拒絕、黜退,黜退之后又不能疏遠他,這是錯誤的行為。
20.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災必逮夫身。
◎ 白話解:喜好眾人所厭惡的,厭惡眾人所喜好的,這叫做違反人性,災禍必然降臨到你的身上。
21.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
◎ 白話解:因此治理國事的君子,必須有修己治人的法則:那就是忠誠信實才能得民心,驕傲、奢侈、放逸隨便,必將失去民心。富國裕民也有一定的法則:從事生產的人多,消費的人少,生產的速度快,用的慢;那么國家的財富就能經常保持充裕了。
22.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 白話解:有仁德的人,運用財物幫助他人,自然得到眾人的擁戴,不仁的人,利用身份地位以搜刮財富,終必招來亡身之禍。
23.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 白話解:一個國家不應該以財貨為利益,應該以仁義為利益。
※(以利為利,即是以利為目標,那么上下交爭利,國危矣!以義為利,即是以義為目標,方為長治久安之道。)
文言文及翻譯4
陋室銘
劉禹錫〔唐代〕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譯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會有名氣。水不在于深,有了龍就會有靈氣。這是簡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覺不到簡陋了。苔痕碧綠,長到臺上,草色青蔥,映入簾里。到這里談笑的都是博學之人,來往的沒有知識淺薄之人,可以彈奏不加裝飾的`琴,閱讀佛經。沒有弦管奏樂的聲音擾亂耳朵,沒有官府的公文使身體勞累。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云的亭子。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
文言文及翻譯5
原文
鞠詠為進士,以文學受知于王公化基。及王公知杭州,詠擢第,釋褐為大理評事,知杭州仁和縣。將之官,先以書及所作詩寄王公,以謝平昔獎進,今復為吏,得以文字相樂之意。王公不答。及至任,略不加禮,課其職事甚急。鞠大失所望。于是不復冀其相知,而專修吏干矣。其后,王公入為參知政事,首以詠薦。人或問其故,答曰:“鞠詠之才,不患不達。所憂者氣峻而驕,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鞠聞之,始以王公為真相知也。
譯文
鞠詠考中進士,他以文才得到王化基的賞識。王化基做了杭州知府后。鞠詠被提拔,被朝廷提封為大理評事,任為杭州仁和縣的知縣。鞠詠赴任前,先寫了一封信和一首詩寄給了王化基,以感謝王公過去對他的栽培獎進,(又說)這次在王公手下為官,能夠以詩文往來同樂等內容。王化基卻沒有給鞠詠回信。鞠詠到任后,(王化基)并沒有給予任何特別的禮遇,而考察督促鞠詠的政事卻非常嚴格。鞠詠大失所望,從此不再奢望得到王公的'額外關照,而是專心治理縣事。后來王化基入朝被任為參知政事。他到職后首先推薦鞠詠。有人問他原因。王化基說:"鞠詠有才干,不怕被埋沒。我所為他擔心的是氣盛和驕傲,所以我才有意壓制一下他這種情緒,來使他的品行更高尚。"鞠詠聽到這些話很感動,從此更把王化基當做良師益友了。
注釋
(1)鞠詠:字詠之,北宋開封府人。宋仁宗時任監察御史,有正直之譽。
(2)王公化基:王化基,字詠圖,北宋名臣,為人寬厚,喜怒不行于色,有清聲。
(3)知:做一個地方的行政長官。
(4)擢第:在科舉考試中被錄取。擢,提拔。
(5)釋褐:古代讀書人正式做官叫“釋褐”或“解褐”。褐,粗布衣服。
(6)大理評事:大理寺是宋代的最高法院,“評事”是屬官,參與審評刑獄之事。
(7)課:考核。
(8)吏干:當官員的才干。
(9)參知政事:宋朝的副宰相。
(10)峻:高傲
(11)驕:急躁
(12)冀:希望
真相知文言文練習題
1.對下列加括號詞語的解釋錯誤的是:( )
A.先以(書)及所作詩寄王公《信》B.課其職事甚(急)《急迫》
C.于是不復(冀)其相知《希望》D.鞠詠之才,不(患)不達《災禍》
2.下列加括號的含義相同的兩組是:( ) ( )
A.以文學受(知)于王公化基。|及王公(知)杭州。
B.人或問其(故)。|馬無(故)亡而入胡。
C.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明知(故)犯。
D.將(之)官。|鞠聞之。
3.用現代漢語將句子翻譯。
及志任,略不加禮,課其職事甚急
————————————————
4.王化基對鞠詠“故抑之”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話回答)
————————————————————————————
1、對下列加括號詞語的解釋錯誤的是:(D)
A、先以(書)及所作詩寄王公 書:信。
B、課其職事甚(急) 急:急迫。
C、于是不復(冀)其相知 冀:希望。
D、鞠詠之才,不(患)不達 患:災禍。
【解析】
患:擔心。
2、下列加括號的含義相同的兩組是:(B C)
A.以文學受(知)于王公化基。
及王公(知)杭州。
B.人或問其(故)。
馬無(故)亡而入胡。
C.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
明知(故)犯。
D.將(之)官。
鞠聞之。
【解析】
A、知:(受)賞識。執掌,管理;做某地知州或知縣。
B、故:都是“原因”“緣故”的意思。
C、故:都是“故意”“有意”的意思。
D、之:動詞,到。到官,即“到任”。代詞,這件事。
3、用現代漢語將句子翻譯。
及之任,略不加禮,課其職事甚急。
譯文:
等到鞠詠就任后,王化基對他不但一點兒沒有特殊的禮遇,還非常嚴厲督查(考核)他的政務。
4、王化基對鞠詠“故抑之”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話回答)
擔心他恃才傲物。
文言文及翻譯6
文天祥傳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體貌豐偉,美皙如玉,秀眉而長目,顧盼燁然。自為童子時,見學宮所祠鄉先生歐陽修、楊邦乂、胡銓像,皆謚“忠”,即欣然慕之。曰:“沒不俎豆其間,非夫也。”年二十舉進士,對策集英殿。時理宗在位久,政理浸怠,天祥以法天不息為對,其言萬余,不為稿,一揮而成。帝親拔為第一。考官王應麟奏曰:“是卷古誼若龜鑒,忠肝如鐵石,臣敢為得人賀。”尋丁父憂,歸。
開慶初,大元兵伐宋,宦官董宋臣說上遷都,人莫敢議其非者。天祥時入為寧海軍節度判官,上書“乞斬宋臣,以一人心”。不報,即自免歸。后稍遷至刑部郎官。宋臣復入為都知,天祥又上書極言其罪,亦不報。出守瑞州,改江西提刑,遷尚書左司郎官,累為臺臣論罷。除軍器監兼權直學士院。賈似道稱病,乞致仕,以要君,有詔不允。天祥當制,語皆諷似道。時內制相承皆呈稿,天祥不呈稿,似道不樂,使臺臣張志立劾罷之。天祥既數斥,援錢若水例致仕,時年三十七。
咸淳九年,起為湖南提刑,因見故相江萬里。萬里素奇天祥志節,語及國事,愀然曰:“吾老矣,觀天時人事當有變,吾閱人多矣,世道之責,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贛州。
德佑初,江上報急,詔天下勤王。天祥捧詔涕泣,使陳繼周發郡中豪杰,并結溪峒蠻,使方興召吉州兵,諸豪杰皆應,有眾萬人。事聞,以江西提刑安撫使召入衛。其友止之,曰:“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內地,君以烏合萬余赴之,是何異驅群羊而搏猛虎。”天祥曰:“吾亦知其然也。第國家養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無一人一騎入關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義士將有聞風而起者。義勝者謀立,人眾者功濟,如此則社稷猶可保也。”
天祥性豪華,平生自奉甚厚,聲伎滿前。至是,痛自貶損,盡以家貲為軍費。每與賓佐語及時事,輒流涕,撫幾言曰:“樂人之樂者憂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八月,天祥提兵至臨安,除知平江府。時以丞相宜中未還朝,不遣。十月,宜中至,始遣之。朝議方擢呂師孟為兵部尚書,封呂文德和義郡王,欲賴以求好。師孟益偃蹇自肆。
天祥陛辭,上疏言:“朝廷姑息牽制之意多,奮發剛斷之義少, 乞斬師孟釁鼓,以作將士之氣。”且言:“宋懲五季之亂,削藩鎮,建郡邑,一時雖足以矯尾大之弊,然國亦以浸弱。故敵至一州則破一州,至一縣則破一縣,中原陸沈,痛悔何及。今宜分天下為四鎮,建都督統御于其中。以廣西益湖南而建閫于長沙;以廣東益江西而建閫于隆興;以福建益江東而建閫于番陽;以淮西益淮東而建閫于揚州。責長沙取鄂,隆興取蘄、黃,番陽取江東,揚州取兩淮,使其地大力眾,足以抗敵。約日齊奮,有進無退,日夜以圖之,彼備多力分,疲于奔命,而吾民之豪杰者又伺間出于其中,如此則敵不難卻也。”時議以天祥論闊遠,書奏不報。
十月,天祥入平江,大元兵已發金陵入常州矣。天祥遣其將朱華、尹玉、麻士龍與張全援常,至虞橋,士龍戰死,朱華以廣軍戰五牧,敗績,玉軍亦敗,爭渡水,挽全軍舟,全軍斷其指,皆溺死,玉以殘兵五百人夜戰,比旦皆沒。全不發一矢,走歸。大元兵破常州,入獨松關。宜中、夢炎召天祥,棄平江,守余杭。
明年正月,除知臨安府。未幾,宋降,宜中、世杰皆去。仍除天祥樞密使。尋除右丞相兼樞密使,使如軍中請和,與大元丞相伯顏抗論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偕左丞相吳堅、右丞相賈余慶、知樞密院事謝堂、簽書樞密院事家鉉翁、同簽書樞密院事劉岊,北至鎮江。天祥與其客杜滸十二人,夜亡入真州。苗再成出迎,喜且泣曰:“兩淮兵足以興復,特二閫小隙,不能合從耳。”天祥問:“計將安出?”再成曰:“今先約淮西兵趨建康,彼必悉力以捍吾西兵。指揮東諸將,以通、泰兵攻灣頭,以高郵、寶應、淮安兵攻楊子橋,以揚兵攻瓜步,吾以舟師直搗鎮江,同日大舉。灣頭、楊子橋皆沿江脆兵,且日夜望我師之至,攻之即下。合攻瓜步之三面,吾自江中一面薄之,雖有智者不能為之謀矣。瓜步既舉,以東兵入京口,西兵入金陵,要浙歸路,其大帥可坐致也。”天祥大稱善,即以書遺二制置,遣使四出約結。
天祥未至時,揚有脫歸兵言:“密遣一丞相入真州說降矣。”庭芝信之,以為天祥來說降也。使再成亟殺之。再成不忍,紿天祥出相城壘,以制司文示之,閉之門外。久之,復遣二路分覘天祥,果說降者即殺之。二路分與天祥語,見其忠義,亦不忍殺,以兵二十人道之揚,四鼓抵城下,聞候門者談,制置司下令備文丞相甚急,眾相顧吐舌,乃東入海道,遇兵,伏環堵中得免。然亦饑莫能起,從樵者乞得余糝羹。行入板橋,兵又至,眾走伏叢筱中,兵入索之,執杜滸、金應而去。虞候張慶矢中目,身被二創,天祥偶不見獲。滸、應解所懷金與卒,獲免,募二樵者以蕢荷天祥至高郵,泛海至溫州。
聞益王未立,乃上表勸進,以觀文殿學士、侍讀召至福,拜右丞相。尋與宜中等議不合。七月,乃以同都督出江西,遂行,收兵入汀州。十月,遣參謀趙時賞、諮議趙孟溁將一軍取寧都,參贊吳浚將一軍取雩都,劉洙、蕭明哲、陳子敬皆自江西起兵來會。鄒洬以招諭副使聚兵寧都,大元兵攻之,洬兵敗,同起事者劉欽、鞠華叔、顏斯立、顏起巖皆死。武岡教授羅開禮,起兵復永豐縣,已而兵敗被執,死于獄。天祥聞開禮死,制服哭之哀。
至元十四年正月,大元兵入汀州,天祥遂移漳州,乞入衛。時賞、孟溁亦提兵歸,獨浚兵不至。未幾,浚降,來說天祥。天祥縛浚,縊殺之。四月,入梅州,都統王福、錢漢英跋扈,斬以徇。五月,出江西,入會昌。六月,入興國縣。七月,遣參謀張汴、監軍趙時賞、趙孟溁等盛兵薄贛城,鄒洬以贛諸縣兵搗永豐,其副黎貴達以吉諸縣兵攻泰和。吉八縣復其半,惟贛不下。臨洪諸郡,皆送款。潭趙璠、張虎、張唐、熊桂、劉斗元、吳希奭、陳子全、王夢應起兵邵、永間,復數縣,撫州何時等皆起兵應天祥。分寧、武寧、建昌三縣豪杰,皆遣人如軍中受約束。
江西宣慰使李恒遣兵援贛州,而自將兵攻天祥于興國。天祥不意恒兵猝至,乃引兵走,即鄒洬于永豐。洬兵先潰,恒窮追天祥方石嶺。鞏信拒戰,箭被體,死之。至空坑,軍士皆潰,天祥妻妾子女皆見執。時賞坐肩輿,后兵問謂誰,時賞曰“我姓文”,眾以為天祥,禽之而歸,天祥以此得逸去。
孫?、彭震龍、張汴死于兵,繆朝宗自縊死。吳文炳、林棟、劉洙皆被執歸隆興。時賞奮罵不屈,有系累至者,輒麾去,云:“小小簽廳官耳,執此何為?”由是得脫者甚眾。臨刑,洙頗自辯,時賞?七曰:“死耳,何必然?”于是棟、文炳、蕭敬夫、蕭燾夫皆不免。
天祥收殘兵奔循州,駐南嶺。黎貴達潛謀降,執而殺之。至元十五年三月,進屯麗江浦。六月,入船澳。益王殂,衛王繼立。天祥上表自劾,乞入朝,不許。八月,加天祥少保、信國公。軍中疫且起,兵士死者數百人。天祥惟一子,與其母皆死。十一月,進屯潮陽縣。潮州盜陳懿、劉興數叛附,為潮人害。天祥攻走懿,執興誅之。十二月,趨南嶺,鄒洬、劉子俊又自江西起兵來,再攻懿黨,懿乃潛道元帥張弘范兵濟潮陽。天祥方飯五坡嶺,張弘范兵突至,眾不及戰,皆頓首伏草莽。天祥倉皇出走,千戶王惟義前執之。天祥吞腦子,不死。鄒洬自頸,眾扶入南嶺死。官屬士卒得脫空坑者,至是劉子俊、陳龍復、蕭明哲、蕭資皆死,杜滸被執,以憂死。惟趙孟溁遁,張唐、熊桂、吳希奭、陳子全兵敗被獲,俱死焉。唐,廣漢張栻后也。
天祥至潮陽,見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禮見之,與俱入厓山,使為書招張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書所過《零丁洋詩》與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軍中置酒大會,弘范曰:“國亡,丞相忠孝盡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將不失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國亡不能救,為人臣者死有余罪,況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義之,遣使護送天祥至京師。/
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復食。至燕,館人供張甚盛,天祥不寢處,坐達旦。遂移兵馬司,設卒以守之。時世祖皇帝多求才南官,王積翁言:“南人無如天祥者。”遂遣積翁諭旨,天祥曰:“國亡,吾分一死矣。儻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舉其平生而盡棄之,將焉用我?”積翁欲合宋官謝昌元等十人請釋天祥為道士,留夢炎不可,曰“天祥出,復號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事遂已。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終不屈也,與宰相議釋之,有以天祥起兵江西事為言者,不果釋。
至元十九年,有閩僧言土星犯帝坐,疑有變。未幾,中山有狂人自稱“宋主”,有兵千人,欲取文丞相。京城亦有匿名書,言某日燒蓑城葦,率兩翼兵為亂,丞相可無憂者。時盜新殺左丞相阿合馬,命撤城葦,遷瀛國公及宋宗室開平,疑丞相者天祥也。召入諭之曰:“汝何愿?”天祥對曰:“天祥受宋恩,為宰相,安事二姓?愿賜之一死足矣。”然猶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贊從天祥之請,從之。俄有詔使止之,天祥死矣。天祥臨刑殊從容,謂吏卒曰:“吾事畢矣。”南鄉拜而死。數日,其妻歐陽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其衣帶中有贊曰:“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
論曰:自古志士,欲信大義于天下者,不以成敗利鈍動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爾。商之衰,周有代德,盟津之師不期而會者八百國。伯夷、叔齊以兩男子欲扣馬而止之,三尺童子知其不可。他日,孔子賢之,則曰:“求仁而得仁。”宋至德佑亡矣,文天祥往來兵間,初欲以口舌存之,事既無成,奉兩孱王崎嶇嶺海,以圖興復,兵敗身執。我世祖皇帝以天地有容之量,既壯其節,又惜其才,留之數年,如虎兕在柙,百計馴之,終不可得。觀其從容伏質,就死如歸,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謂之“仁”哉。宋三百余年,取士之科,莫盛于進士,進士莫盛于倫魁。自天祥死,世之好為高論者,謂科目不足以得偉人,豈其然乎!
譯文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州吉水人。身材高大相貌堂堂,漂亮白皙像玉石,眉清目秀,顧盼生輝。在童子時,看到學校祭供的同鄉.先輩歐陽修、楊邦義、胡銓像,謐號都叫“忠”,就景仰他們,說:“死后如果不側身在他們中間享受祭供,就不是大丈夫。”年二十歲考中進士,在集英殿考策問。當時理宗在位時間長,政務漸漸懈怠,文天祥以遵循天意不懈怠作答,長達一萬多字,不起草稿,一揮而就,皇帝親自選拔為第一名。考官王應麟奏道:“逭份答卷古義好像明鏡,忠心像鐵石,所以臣敢為獲得人才而慶賀。”隨即遭父喪,回家。
開慶初年,大元軍隊進攻宋朝。宦官董宋臣游說皇上遷都,人們都不敢說他不對。文天祥當時進京任寧海軍節度判官,上書“乞求斬處董宋臣,使民心一致”。沒有回答,就自動罷職回家。后來逐漸升任刑部郎官。董宋臣再度進京任都知,文天祥又上書極力論說他的罪過,也沒有回答。出朝任瑞州知州,改為江西提刑,升為尚書左司郎官,屢次被諫官彈劾罷免。授任軍器監權直學士院。賈似道聲稱有病,乞求退休,以此要挾君主,降詔不同意。文天祥起草制書,用詞諷刺賈似道。當時接受起草內制都要先遞上文稿,文天祥不遞交文稿,賈似道不高興,讓御史張志立彈劾罷免他。文天祥幾次被貶斥,援用錢若水舊例退休,當時年三十七。
咸淳九年,起用任湖南提刑,因而見到前任丞相江萬里。江萬里一向認為文天祥有氣節,談到國事,擔心憂傷地說:“我老了,觀察天時人事當會生變,我看人看得多了,拯救國運的責任,莫非是在你身上吧?你要努力。”十年,改為贛州知州。
德佑初年,江上告急,詔令天下起兵勤王。文天祥捧著詔書哭泣,派陳繼周征發州中豪杰,聯合溪峒少數民族,派方興召吉州軍隊前來,各位英雄都回應,集中一萬人的軍隊。事情上報,任命為江西提刑安撫使召他進京。友人阻止他,說:“如今蒙古大軍分三路擊鼓前來,攻破京郊,逼近內地,你以倉促集合的一萬多人前往抵抗,這跟驅趕羊群去和猛虎搏斗又有何不同。”文天祥說:“我也知道會遺樣。但國家養育群臣百姓三百多年,一旦有急難,征集天下軍隊,卻沒有一個人一匹馬進京門,我對這種情況感到非常痛心。所以不自量力,要以身殉國,希望天下忠臣義士將會有聞風而起的。以義而勝者謀立功,人數眾多就能成功,這樣國家還能保住。”
文天祥生性喜歡豪華,平常自己享用很豐厚,跟前滿是歌舞伎。這時,自己痛加裁減,將全部家產都用作軍費。每次同賓客幕僚說到時事,往往流淚,拍著幾案說道:“以他人的快樂為快樂以別人的憂愁為憂愁,吃別人的飯要為別人的事去死。”八月,文天祥領兵到臨安,任平江府知府。當時因為丞柑陳宜中未還朝,不派遣。十月,陳宜中到來,才派他去。朝廷議論正要提拔呂師孟任兵部尚書,封呂文德和義郡王,想要靠他們去求和。呂師孟越發傲慢放肆。
文天祥上殿辭行,上疏說:“朝廷容忍約束多,奮發剛斷少,乞求斬殺呂師孟祭鼓,以振作官兵的士氣。”并且說:“宋有鑒于五代的戰亂,削除藩鎮,建立州縣,一時間雖然足夠糾正尾大不掉指揮不靈的弊病,可是國家也因此逐漸衰弱。所以敵軍到一州就攻陷一州,到一縣就攻陷一縣,中原地區失陷,悲痛后悔不及。如今應該將天下分成四鎮,立都督在那里統領指揮。將廣西加上湖南而在長沙設帥府;將廣東加上江西而在隆興設帥府;將福建加上江東而在番陽設帥府;將淮西加上淮東而在揚州設帥府。責令長沙攻取鄂州,隆興攻取蘄、黃,番陽攻取江東,揚州攻取兩淮,使得地盤擴大國力增強,足夠用來抵抗敵人。約定日期一齊奮擊,有進無退,日夜謀取敵軍。他們防御增加力量分散,疲于奔命,百姓中間的英雄豪杰又趁機在他們中間出沒,這樣做的話那敵軍是不難擊退的。”當時議論認為.文天祥的論說不切實際,書奏沒有回答。
十月,文天祥進入平江,大元軍隊已經從金陵出發進入常州。文天祥派將領朱華、尹玉、麻士龍同張全援救常州,到了虞橋,麻士龍戰死,朱華帶廣軍在五牧作戰,打了敗仗,尹玉的軍隊也打敗,爭搶過河,拉住張全的兵船,張全的軍隊砍斷他們的手指,都淹死,尹玉帶著殘兵五百人連夜交戰,等到天亮全都戰死。張全一箭不發,逃了回來。大元軍隊攻陷常州,進入獨松開。陳宜中、留夔炎召文天祥,放棄堊江,守衛余杭。
明年正月,任臨安府知府。沒多久。宋朝投降,陳宜中、張世杰都逃出。于是便任文天祥為樞密使。不久授任右丞相兼樞密使,派他到軍中請求講和,同大元丞相伯顏在皋亭山直言爭論。丞相發怒扣留他,連同左丞相吳堅、右丞相賈余慶、知樞密院事謝堂、簽書樞密院事家鉉翁、同簽書柜密院事劉岊,一起往北到達鎮江。文天祥和他的門客杜滸十二人,在夜里逃進真州。苗再成出城迎接,一邊高興一邊落淚說:“兩淮的軍隊足夠用來復興,但二位將帥有矛盾,不能夠聯合罷了。”文天祥問:“有什么辦法嗎?”苗再成說:“現在先約淮西軍隊前往建康,對方一定全力來抵御我們西邊的軍隊。指揮東邊各位將領,以通、壺的軍隊攻打灣頭,以高郵、寶應、淮安的軍隊攻打楊子橋,以揚州部隊攻打瓜步,我以船隊直接襲擊鎮江,在同一天內大規模發動。灣頭、楊子橋盡是沿江勢單力薄的軍隊,并且日夜盼望我們軍隊的到來,一攻就能拿下。聯合進攻瓜步的三面,我從江中的一面逼近,即使很有智慧的人也不能替他們想辦法了。瓜步攻下以后,以東部軍隊進京口,西部軍隊進金陵,攔截浙的退路,他們的元帥是可以擒到的。”文天祥連連稱好,馬上寫信給二位制置使,派使臣到各處去約定聯合。
文天祥還未到時,揚州有逃脫回來的士兵說:“暗中派一位丞相進真州勸降了。”庭芝相信這話,以為文天祥是來勸降的。派苗再成立即殺他。苗再成不忍心。騙文天祥出去察看城防,將制置司的條令拿給他看,把他關在門外。在門外很久,再派二路人馬分別偵察文天祥,如果果真是勸降的人就殺掉他。二路人馬分別同文天祥交談,看到他忠義,也不忍心殺他,派二十名士兵替他引路到揚州去,四鼓時分抵達城下,聽到等待開門的人談論,制置司下令防備文丞相很嚴,眾人相視嚇得吐舌,于是便往東進入海路,碰到敵軍,藏在土團墻裹才得以躲過。但是餓得誰都起不來,跟砍柴的人討到些殘羹剩飯。進到板橋,敵軍又來,大家跑到竹叢中藏起來,敵兵進到襄面搜他們,抓住了杜游、金應以后離開。虞候官張慶被箭射中眼睛,身上受了兩處傷,文天祥恰好未被抓住。杜游、金應拿出懷里藏的金子給士兵,得以放回,雇了二名樵夫用筐子抬著文天祥到達高郵,乘海船到達溫州。
聞說益王未即位,于是上表勸說繼位,以塑文殿學士、侍讀的官職召到福州,任右丞相。隨即同陳宜中等人意見不一。七月,以同都督到遼西,于是出發,招收軍隊進入汀州。十月,派參謀官趙時賞、咨議官趙孟濚率領一路軍隊攻取寧都,參贊官吳浚率領一路軍隊攻取雩都,劉洙、蕭明哲、陳子敬都從江西起兵前來會合。鄒濕以招諭副使在寧都聚集軍隊,大元軍隊進攻他,鄒的軍隊戰敗,一同起事的劉欽、鞠華叔、顏斯立、顏起巖都死亡。武岡教授羅開禮,興兵收復永豐縣,不久戰敗被俘,死在獄中。天祥聽說羅開禮死了,為他服喪哭泣致哀。
至元十四年正月,大元軍隊進入汀州,文天祥轉移到漳州,乞求保衛皇帝。趙時賞、趙孟溁也領兵回來,獨獨吳浚的軍隊未到。沒多久,吳浚投降,來游說文天祥。文天祥綁起吳浚,勒死他。四月,進入梅州,都統王福、錢漢英驕橫,斬首示眾。五月,從江西離開,進入會昌。六月,進入興國縣。七月,派參謀張汴、監軍趙時賞、趙孟溁等集眾兵逼近贛城,鄒帶贛州各縣軍隊攻打永豐,副將黎貴達帶吉州各縣軍隊攻打泰和。吉州八個縣收復了一半,惟有贛州攻不下。臨洪各州,都投降。潭趙璠、張虎、張唐、熊桂、劉斗元、吳希奭、陳子全、王夢應在邵、永之間起兵,收復了幾個縣,撫州何時等都起兵響應文天祥。分寧、武寧、建昌三縣的豪杰,都派人到軍中聽候指揮。
元江西宣慰使李恒發兵援救贛州,而且親自指揮軍隊在興國進攻文天祥。文天祥未料到李恒的軍隊突然來到,便帶兵撤走,到永豐投靠鄒濕0鄒濕的軍隊先敗,李恒窮追文天祥不放直到方石嶺。鞏信極力抵抗,全身中箭,戰死。到了空坑,士兵全都潰散,文天祥妻妾子女全都被抓。趟時賞乘坐便轎,后來士兵問他叫什么,趙時賞說“我姓文”,眾人以為是文天祥,把他抓住帶回,文天祥因此得以逃走。
孫桌、彭震龍、張汴都死在戰場,繆朝宗上吊自殺。吳文炳、林棟、劉洙都被抓住回到隆興。趙時賞大罵不屈,有人受牽連而被抓來,往往揮手斥走,說:“小小簽廳官罷了,抓到這兒干什么?”因此得以逃脫的人很多。臨刑前,劉洙還有點想替自己辯解,趙時賞叱罵道:“不過一死罷了,何必這樣?”于是林棟、吳文炳、蕭敬夫、蕭燾夫都被殺。
文天祥收拾殘兵跑到循州,駐兵南嶺。黎貴達暗中想要投降,抓住并且殺了他。至元十五年三月,進駐麗江浦。六月,進入船澳。益王去世,衛王繼立。文天祥上表彈劾自己,乞求進京朝見,不批準。八月,加文天祥少保、信國公。軍中瘟疫流行,士兵死亡幾百人。文天祥僅有一個兒子,跟他的母親都死了。十一月,進駐潮陽縣。潮州強盜陳懿、劉興屢次叛亂屢次歸附,危害潮州百姓。文天祥打跑陳懿,抓住劉興殺了他。十二月,前往南嶺,鄒、劉子俊又從江西起兵前來,再次攻打陳懿的'黨羽,陳懿暗中引導元帥張弘范的軍隊到了潮陽。文天祥正在五坡嶺吃飯,張弘范的軍隊突然來到,眾人來不及抵抗,都低頭趴在草叢中。文天祥慌忙要跑,千戶王惟義上前抓住他。文天祥吞下龍腦香,卻沒死。鄒颯自殺,眾人扶著他進南嶺后死去。屬下官兵從空坑逃脫的,到遣時劉子俊、陳龍復、蘆明哲、蕭資都死去,杜滸被抓,因為憂愁而死。僅有趙孟灤逃走,張唐、熊掛、吳希奭、陳子全兵敗被俘,全都因此而死。張廬,是廣漢張栻的后人。
文天祥到潮陽,見張弘范,左右命令他下拜,不拜,張弘范便用客禮見他,同他一道進入厘山,讓他寫信招張世杰前來。文天搓說:“我不能捍衛父母,卻教人背叛父母,可能嗎?”還是堅持向他索要招降信,便寫下所作的《過零丁洋詩》給他們。詩的末句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張弘范笑著放過了他。厘山攻陷,軍中大宴會,張弘范說:“國家已亡,丞相的忠孝已經盡到,若能改變心意以事奉宋的態度事奉我們皇上,可能仍是宰相。”文天祥悲痛落淚,說:“國亡不能夠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難道還敢偷生避死而且有二心嗎?”張弘范覺得他很仁義,派使者護送文天祥到首都。
文天祥在路上,絕食八天,未死,就又進食。到了燕,驛館招待得很豐盛,文天祥不睡,坐著到天明。便轉移到兵馬司,派士兵看守他。當時世祖皇帝常從南朝官員中尋求人才,王積翁說:“南朝人裹沒有比得上文天祥的。”于是便派王積翁宣示圣旨,文天祥說:“國家滅亡,我當殉國。如蒙釋放,能夠以平民回歸家鄉,今后以方外身份充數顧問,是行的。如果馬上要我做官,不光是些亡國士大夫不能同他們謀求共存,而且將自己一生的努力全都拋棄,我有何用?”王積翁想要聯合宋舊官謝昌元等十人請求釋放文天祥讓他為道士,留夢炎不同意,說:“文天祥一出去,再號召江南,那將把我們十個人放在什么地方!”事情便作罷。文天祥在燕共三年,皇上知道文天祥始終不屈服,同宰相商量要釋放他,有人提出文天祥在江西起兵的事情來說,結果沒有釋放。
至元十九年,有一福建僧人說土星侵犯帝座星,疑心生變。沒多久,中山有個瘋子自稱“宋主”,有兵一千人,想要救回文丞相。京城也有匿名信,說某天火燒城外葦草,率領兩側士兵起事,丞相可以不必發愁這樣的話。當時強盜剛殺掉左丞相阿金馬,勒令除去城下葦草,將瀛國公以及宋宗室遷移到開平,懷疑所稱的丞相就是文天祥。召進宮中告訴他道:“你還有什么請求?”文天祥回答說:“文天祥蒙受宋恩典,擔任宰相,怎么可以事奉第二國?希望賜我一死就足夠了。”但還是不忍心,馬上揮手讓他退下。諫官極力贊成依從文天祥的請求,聽從了他們。一會兒降韶阻止他們,而文天祥已經死了。文天祥臨刑時非常從容,對吏卒說:“我的事情結束了。”向著南方拜別以后就義。幾天后,他妻子歐陽氏收他的尸體,面色如生,享年四十七。他的衣帶中寫有贊文說:“孔子說成仁,孟子說取義,惟有取義,才能仁至。讀圣賢書,學習何用,從今以后,可以問心無愧。”
論日:從古以來有志之士,想要得大義于天下,不因成功失敗順利挫折動搖其決心,君子稱作“仁”,因其符合天理,即民心之安。商朝衰落,周朝有取代的德行,盟津的軍隊沒有約定就來會合的有八百諸侯。伯夷、叔齊就憑逭兩個男子想要拉住馬而阻止他們,即使是三尺小孩也知道不行。后來,孔子認為他們賢良,就說:“求仁而得仁。”宋朝到德佑亡國了,文天祥往來軍隊中間,起初想要憑口舌勸說保存宋,不能成功,護送兩位孱弱的王子顛沛在嶺海一帶,來謀求復興,兵敗被俘。我朝世祖皇帝因為有天地般寬廣的氣量,既認為他氣節高尚,又愛惜他的才能,留他好幾年,就好像老虎關在籠子里,想盡辦法馴服他,終究沒能成功。看他從容就義,視死如歸,這是因為他有比活命更重要的追求,能不稱他為“仁”嗎。宋朝三百多年,取士的科目,沒有比進士更興盛的,考進士沒有比中狀元更榮耀的。自從文天祥死后,世上那些喜歡發表高論的人,認為科舉不足以獲得偉大的人物,難道是這樣嗎!
文言文及翻譯7
五柳先生傳
陶淵明〔魏晉〕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譯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因為他的住宅旁邊種著五棵柳樹,就以此為號。他安安靜靜,很少說話,也不羨慕榮華利祿。喜歡讀書,只領會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探究;每當對書中的內容有所領會的時候,就會高興得連飯也忘了吃。他生性喜愛喝酒,家里貧窮常常不能得到滿足。親戚朋友知道他這種境況,有時擺了酒席來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個盡興,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說走就走。簡陋的居室里空空蕩蕩,遮擋不住風雨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滿了補丁,盛飯的籃子和飲水的水瓢里經常是空的,可是他還是安然自得。常常寫文章來自娛自樂,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從不把得失放在心上,就這樣過完自己的一生。
贊語說:黔婁的妻子曾經說過:“不為貧賤而憂慮悲傷,不為富貴而匆忙追求。”這話大概說的就是五柳先生這一類的人吧?一邊喝酒一邊作詩,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快樂。不知道他是無懷氏時代的人呢?還是葛天氏時代的人呢?
文言文及翻譯8
【原文】
登州海中,時有云氣,如宮室、臺觀、城堞、人物、車馬、冠蓋,歷歷可見,謂之“海市”。或曰“蛟蜃之氣所為”,疑不然也。歐陽文忠曾出使河朔,過高唐縣,驛舍中夜有鬼神自空中過,車馬人畜之聲一一可辨,其說甚詳,此不具紀。問本處父老,云:“二十年前嘗晝過縣,亦歷歷見人物。”土人亦謂之“海市”,與登州所見大略相類也。
【注釋】
1登州:指現在山東蓬萊、棲霞以東一帶。
2臺觀:古時宮殿前的高臺,臺上建樓觀。
3城碟:指城郭上的女墻(城墻上的'矮墻)。
4冠蓋:舊指做官人的冠服和他們車乘的篷蓋
5驛舍:驛站。古代人乘馬傳遞信件叫“馬傳”,馬停息的地方叫“驛站”。
【翻譯】
在登州的海上,有時候會出現云霧空氣,像宮室、臺觀、城堞、人物、車馬、冠蓋,(都)清晰可見,把它(這種景象)叫做“海市”。有人說:“(這是)蛟龍吐氣而形成的。”(我)懷疑不是這樣的。歐陽文忠曾經去河朔出使 ,路過高唐縣,在驛館的房屋中夜間聽到有鬼神從天空中經過,車馬人畜的聲音,都一一可分辨出。他說得非常詳細,這里不詳細摘錄了。詢問本地的老人,說:“二十年前曾在白天路過這個縣,也能清楚地看見人與物。”當地人也稱這種景象為“海市”。和登州所看見的大致相同。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自號道人,世稱蘇仙。宋代重要的文學家,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間進士。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文言文及翻譯9
「原文」
楚王索珠
宋濂
楚共王有照乘之珠,愛之甚,函以金檢命左右負以隨,時出玩之。游于云夢之澤,失焉。共王不悅,下令國中曰:“有獲吾珠者,予以萬家之邑。”楚國臣無大小,咸索珠。簡茅淘土,閧閧然三月,竟不得。
更數年,繁陽之子牧犢于澤,有氣青熒起菅中,視之,珠也,櫝以獻共王。不食言,乃賜之邑。
君子曰:“仲尼既沒,珠之失二千年矣。求者非一世一人,而弗獲之。一旦乃入牧犢者之手。可以人賤忽其珠哉?”
「譯文」
楚國的共王有一顆照馬車的珠子,(他)非常珍愛,裝在金制的匣子里命令隨從背了跟著,常常拿出來把玩。在游云夢湖的時候,丟失了。共王很不高興,向全國下令道:“有找到我的珠子的人,給他有一萬戶居民的地。”楚國的臣子不管大小,全都找珠子。梳理茅草淘洗泥土,哄哄然鬧了三個月,終究沒有找到。
過了幾年,繁陽的一個孩子在湖邊放牛,(看到)有青色的光亮象霧靄似的從草中升起,一看,是顆珠子,裝在匣子里獻給了共王。(共王)不食言,就賜予了他邑地。
君子說:“仲尼已經死了,他如同照乘之珠一樣的思想失傳有兩千年了。追求他的(思想的.)人不只一代一人,而沒有獲得其真諦(的人)。一旦(真諦)由放牛的人掌握了。能因為他人低賤而忽略他掌握的真諦嗎?”
文言文及翻譯10
奐山1山市2,邑3八景之一也,然數年恒不一見4。孫公子禹年5與同人6飲7樓上,忽見山頭有孤塔聳起8,高插青冥9,相顧10驚疑11,念12近中13無此禪院14。無何15,見宮殿數16十所,碧瓦飛甍17,始悟18為山市。未幾19,高垣睥睨20,連亙21六七里,居然城郭22矣。中有樓若者23,堂若者24,坊若者25,歷歷在目26,以27億萬計28。忽大風起,塵氣莽莽然29,城市依稀30而已。既而31風定天清32,一切烏有33;惟34危樓35一座,直接36霄漢37。樓五架,窗扉38皆39洞開40;一行有五點明41處,樓外天也。 層層42指數,樓愈43高,則明愈少;數至44八層,裁如星點45。又其46上,則黯然縹緲47,不可計其48層次矣。而樓上人往來屑屑49,或50憑51或立,不一狀52。逾時53,樓漸低,可見其54頂;又漸如常樓;又漸如高舍55,倏忽56如拳如豆57,遂58不可見。又聞59有早行者60,見山上人煙市肆61,與世無別62,故63又名64“鬼市”云。
詞句注釋
1.奐山 :山名。舊淄川縣有渙山,也寫作煥山。
2.山市:山市蜃景,與“海市蜃樓”相似。
3.邑:縣。這里指清代淄川縣,今屬淄博市。
4.然數年恒不一見 :經常是多年看不見一次。然,但是。 數年,許多年。恒,經常。
5.孫公子禹年 :對孫禹年的尊稱。公子,舊時用來稱呼豪門貴族子弟。
6.同人:共事的人或志同道合的人
7.飲:喝酒。
8.孤塔聳起:孤零零的一座塔聳立起來。孤 ,孤零零。聳 ,聳立。
9.青冥 :青色的天空。青,形容天空的顏色。冥,形容天高遠無窮的樣子。
10.相顧 :互相看。
11.驚疑 :驚奇,疑惑。
12.念:想。
13.近中:近處
14.禪院 :佛寺。禪,佛教用語,表示與佛教有關的事物。
15.無何 :不久,不一會兒。
16.數:幾。
17.碧瓦飛甍(méng):青色的瓦和翹起的屋檐。飛甍:兩端翹起的房脊。甍,房脊.屋檐。
18.始悟 :才明白。始:才,悟:明白
19.未幾 :與前邊的“無何”含義相同。
20.高垣睥睨(pì nì):高高低低的城墻。高垣,高墻。睥睨,又寫做“埤堄”。指城墻,即城墻上呈凹凸形的矮墻,亦稱女墻。
21.連亙(gèn) :接連不斷。
22.居然城郭 :竟然變成城郭了。居然,竟然。城:內城。郭:外城。城郭:城市。
23.中有樓若者 :其中有的像樓。若:像。者:的。
24.堂若者 :有的像廳堂。堂,廳堂。
25.坊若者 :有的像牌坊。坊,街巷.店鋪。
26.歷歷在目 :清晰地出現在眼前。
27.以:用。
28.計:計算。
29.莽莽然 :一片迷茫的樣子。莽莽,廣大。
30.依稀 :隱隱約約。
31.既而:不久。
32.風定天清:大風停止,天空晴朗。
33.一切烏有:這個詞用來形容什么都沒有,或者也可以用來形容漏得或者消磨.消耗得所剩無幾。現指,所有的(景象)都沒有了。烏有,虛幻,不存在。烏,同“無”。
34.惟:只有
35.危樓 :高樓。危,高。
36.直接:連接。
37.霄漢 :云霄與天河。
38.窗扉 :窗戶。
39.皆:都。
40.洞開 :敞開 ,像洞一樣地
41.層層:一層一層。
42.愈:越,更。
43.明:光亮。
44.至:到。
45.裁如星點 :才像星星那么小。裁,通“才”,僅僅。
46.又其:再往。
47.黯然縹緲 :黯淡下來,隱隱約約,若有若無。黯然,昏暗的樣子。縹緲,隱隱約約,若有若無,又作“飄渺”。
48.其:它,指“危樓”。
49.往來屑屑 :形容來往匆匆。屑屑,忙碌的樣子。
50.或:有的。
51.憑 :靠著。
52.不一狀 :形態不一。狀,形狀。
53.逾時 :過了一會兒。
54.其:代詞,他(它)。
55.舍:房屋。
56.倏忽 :突然。
57.豆:豆粒。
58.遂 :終于。
59.聞:聽見。
60.行者:趕路的人。行,趕路(另一說行也為走的意思)
61.人煙市肆 :人家和集市。人煙,人家。市肆,集市。肆,店鋪。
62.與世無別:跟塵世上的情形沒有什么區別。世,塵世。
63.故:所以。
64.名:稱。
白話譯文
奐山的山市,是(淄川)縣有名的八景之一,但好幾年也難得見到一次。有位名叫孫禹年的公子,同幾位志同道合朋友(在)樓上飲酒,忽然看見(奐山)山頭有一座孤零零塔聳立起來,高高地插入青天。(大家)面面相覷,驚疑不定,心想附近并沒有這么個禪院。沒過多久,又出現了幾十座高大的宮殿,碧綠色的琉璃瓦,飛翹的殿檐,(人們)這才明白是(出現)山市。不到一會兒,只見一座高高低低的城墻,連綿不斷有六七里長,竟然像一座城市。其中(景物)有像樓一樣的,有像廳堂一樣的,有像街巷一樣的,(一個個)清晰地出現在眼前,(多得)可以用億萬來計算。忽然,一陣大風刮起,空氣中的'塵土之大,城市變得隱隱約約。接著,風停了,天空又變得晴朗起來,剛才的一切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樓,直插云霄,這座樓每層有五間,門窗全都是大開著的;每一行有五處明亮的地方,(透露出)那是樓那邊的天空。一層層地指著數,樓越高亮點越小,數到第八層,亮點才如星星一般大了;又往上數,就昏暗得看不分明,沒法計算層次了。樓上的人往來匆匆,有靠著的,有站立的,形態各不一樣。過了一會,樓漸漸低矮下來,可以看見樓頂了,慢慢地又像平常的高樓一樣了,又漸漸地像座高房子,突然間又只像拳頭那么大,像豆粒那么小,接著就什么也看不見了。 又聽說有起早趕路的人,看見山上有店鋪集市(人來人往),和人世間沒有兩樣,所以又叫“鬼市”。
文言文及翻譯11
原文:
逢(péng)蒙學射于羿, 盡羿之道,思天下惟羿為愈己,于是殺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 公明儀曰:“宜若無罪焉。” 曰:“薄乎云耳①,惡得無罪?鄭人使子濯(zhúo)孺子侵衛,衛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執弓,吾死矣夫!’問其仆曰:‘追我者誰也?’ 其仆曰:‘庾(yú)公之斯也。’ 曰:‘吾生矣’。 其仆曰:‘庾公之斯,衛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謂也?’ 曰:‘庾公之斯學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學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為不執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執弓。’曰:‘小人學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學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雖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廢。’抽矢,扣輪,去其金,發乘 (shèng)矢而后反②。”
【注釋】
①薄乎云爾:不大罷了。②乘矢:四支箭。
【譯文】
逢蒙向羿學習射箭,完全學會了羿的射箭技術后,他想天下只有羿比自己強,于是便把羿殺了。孟子說:“這事羿也有過錯。”公明儀說:“(后羿)好象沒有什么過錯吧。”孟子說:“過錯不大罷了,怎能說沒有過錯?鄭國曾派子濯孺子去進攻衛國,衛國派庾公之斯去追擊他。子濯孺子說:‘今天我的病發作了,不能拿弓,我活不成了!’問給他駕車的人說:‘追我的是誰?’給他駕車的`人說:‘是庾公之斯。’(子濯孺子便)說:‘我死不了啦。’給他駕車的人說;‘庾公之斯是衛國優秀的射手,您卻說您死不了,此話怎講?’(他回答)說:‘庾公之斯曾向尹公之他學射箭,而尹公之他向我學射箭。尹公之他是正派人,他選擇的朋友也一定正派。(正派人是不會殺死他的老師的。)’庾公之斯追上來,問:‘您為什么不拿弓?’(子濯孺子)說:‘今天我的病發作了,不能拿弓。’(庾公之斯)說: ‘我向尹公之他學射箭,尹公之他又向您學射箭,我不忍心用您的技術反過來傷害您。雖然如此,今天的事是國君的大事,我不敢廢棄。’于是拔出箭,在車輪上敲了幾下,去掉箭頭,射了四箭,然后回去。”
【現代闡釋】
交往不可不慎,孔子說過,“無友不如已者”,也說過“親仁”等,這些都說明在與人打交道時,應該擇善而從,不應該交往那些品行不端之人。本章孟子認為羿有罪過,也是基于此。某種意義上,羿被殺有點自找的味道,錯就錯在他用人不當。今天,不少領導在選拔任用干部時,也不免羿之過。他們喜歡那些終日繞自己轉的人,喜歡聽阿諛之詞,睹脅肩諂笑,倒頭來,每每壞在這些小人身上,自食其果。
文言文及翻譯12
文言文
余鄉延溪
①有石犀牛,其來頗久。近歲居民藝
②麥,被鄰夜食幾盡。牛主懼其
③訟己,乃故言曰:“早見收兒,吉石犀牛汗如喘,又口有余青。食鄰麥者,殆
④是乎?”眾皆信然,謂石犀歲久成怪。于是藝麥家持石往,斷犀足,不復疑鄰牛云。嗟夫,鄰牛食麥,石犀受擊。石犀之形,以一擊壞,而名亦以眾口神。凡事何可不揆
⑤諸理?
翻譯
我的家鄉有一頭石犀牛,它的來歷很久遠。近年來鄉村里的人種植了很多小麥。夜里,小麥幾乎被吃光了。牛的主人害怕對方要告自己,就故意說:“早就把牛關起來了,石犀牛像喘氣一樣流汗流很多,而且嘴巴里還有青草。吃了別人的小麥,就是這樣子的吧?”人們都相信他的`話,說石犀牛年代久遠成妖怪。于是種植小麥的人家就拿著石塊,斷了石犀牛的腳,不再懷疑鄰居的牛。哎,鄰居的牛吃了小麥,石犀牛被抨擊。石犀牛的外形,一旦被破壞,它的壞名聲也就被人們口口相傳。凡事有什么不可以考察它的原理呢?
注釋
①延溪:地名,在湖南桃源東。
②藝:種植。
③訟:訴訟,打官司。
④殆:大概。
⑤揆:度量,考察。
文言文及翻譯13
原文
程信,字彥實,其先休寧人,洪武中戍河間,因家焉。信舉正統七年進士,授吏科給事中。也先犯京師,信督軍守西城。都督孫鏜擊也先失利,欲入城,信不納,督軍從城上發箭炮助之。鏜戰益力,也先遂卻。
景泰元年,請振畿輔饑民,復河間學官、生徒因用兵罷遣者,皆報可。明年二月,出為山東右參政,督餉遼東。巡撫寇深奏盜糧一石以上者死,又置新斛視舊加大,屬信鉤考。信立碎之,曰:“奈何納人于死!”深由是不悅信。
天順元年,擢太仆卿。京衛馬舊多耗,信定期征之。三營大將言太仆苛急,請改隸兵部。信言:“高皇帝令太仆馬數,勿使人知。若隸兵部,馬登耗,太仆不得聞。脫有警,馬不給,誰任其咎?”帝是之,乃隸太仆如故。明年,改左僉都御史,巡撫遼東。都指揮夏霖恣不法,僉事胡鼎發其四十罪,信以聞,下霖錦衣獄。門達言信不當代奏,時寇深方掌都察院,以前郤劾信。征下詔獄,降南京太仆少卿。母憂歸。
成化元年,起兵部,尋轉左侍郎。四川戎縣山都掌蠻數叛,陷合江等九縣。廷議發大軍討之。以襄城伯李瑾充總兵官,進信尚書,提督軍務。至永寧,分道進。信與瑾居中節制。轉戰六日,破寨七百五十余。前后斬首四千五百有奇,俘獲無算。錄功,進兼大理寺卿,與白圭同蒞兵部。信欲有為,而阻于圭,數稱疾。改南京兵部,參贊機務。明年致仕,逾年卒。謚襄毅。
信征南蠻時,制許便宜從事。迄班師,未嘗擅賞戮一人。曰:“刑賞,人主大柄也,不得已而假之人。幸而事集,輒自專,非人臣所宜。”在南京,守備臣欲預錢谷訟獄事,信曰:“守備重臣,所以謹非常也。若此,乃有司職耳。”論者韙之。
譯文
程信,字彥實,他的祖先是休寧人,洪武年間戍守河間,于是在那里安家。程信考中正統七年進士,被授予吏科給事中。也先侵犯京城,程信督率軍隊守衛西城門。都督孫鏜攻擊也先失利,想進城,程信不讓進,而是督率軍隊從城頭上射箭發炮幫助他。孫鏜越戰越勇,也先于是退卻。
景泰元年,請求賑濟京城附近的饑民,恢復河間因用兵而被罷免、遣送的學官、生徒,皇上都批復可以。第二年二月,出任山東右參政,監督往遼東運輸軍糧。巡撫寇深上奏,盜糧一石以上的處死,又設置了比照舊糧斛加大的新糧斛,交付程信測算考核。程信立即打碎它,說:“為什么置人于死地呢?”寇深因此不喜歡程信。
天順元年,提拔為太仆卿。京衛的馬匹以前消耗過多,程信定期征用馬匹。三營大將訴說太仆為人苛刻而急切,請求皇上更改讓馬匹隸屬兵部。程信說:“高皇帝命令太仆管理馬匹數量,不要讓他人知道。如果隸屬兵部,馬匹增減,太仆不能知道。倘若有警報,馬匹不充足,誰能承擔這個過失?”皇上認為程信的話是對的,于是像以前一樣隸屬太仆。第二年,改任左僉都御史,巡視遼東。都指揮夏霖驕恣不守法,僉事胡鼎揭發他四十條罪狀,程信把這事報告給皇上,把夏霖關到錦衣衛監獄。門達說程信不應當代替胡鼎上奏,當時寇深正掌管都察院,因為從前的'隙怨,彈劾程信。追究其罪,被關進欽犯監獄,降職為南京太仆少卿。因母喪歸家。
成化元年,起任兵部(右侍郎),不久轉為左侍郎。四川戎縣山都掌蠻人屢次叛亂,攻陷合江等九個縣。朝廷決議發大軍征討。以襄城伯李瑾任總兵官,晉升程信為尚書,提督軍務。至永寧,分路進軍。程信與李瑾居中調度。轉戰六天,攻破敵寨七百五十多座。前后斬首四千五百多,俘獲無數。記功,程信進升兼任大理寺卿,與白圭共同管理兵部。程信想有所作為,但被白圭阻礙,多次稱病。改任南京兵部,參議軍務。第二年辭官,一年后去世。謚號襄毅。
程信征討南蠻時,皇上特許他可以便宜行事。直到班師回朝,不曾擅自獎賞殺戮一人。他說:“刑罰獎賞,是君主的大權,不得已而授予別人。有幸事情集于我一身,總是自己專斷,這不是人臣所應該做的。”在南京任上,守備大臣想干預錢糧的管理和訴訟案件,程信說:“守備重臣,是用來防備意外事件的。像這些事,是主管官吏的職責。”評論者認為他做得對。
文言文及翻譯14
作為將領的原則,應當首先修養心性(首先應當提高思想和軍事素質)。必須做到泰山在眼前崩塌而面不改色,麋鹿在身邊奔突而不眨眼睛,然后才能夠控制利害因素,才可以對付敵人。
凡是用兵,要崇尚正義。如果不合乎正義,即使有利可圖也不要行動。并非一動就有危害,而是因為將來可能會造成手足無措的局面。只有正義能夠激憤士氣,士氣因正義而激憤,就可以同敵人戰斗到底。
大凡作戰的規律,當戰爭尚未發生的時候,要積蓄財力;當戰爭即將發生的時候,要培養戰斗力;當戰爭已經打起來的時候,要培養士氣;當戰爭已經取得勝利的時候,就要修養心性。小心謹慎地設置報警的烽火,嚴格認真地在邊境巡邏放哨,使農民無所顧忌(安心耕種),這就是積蓄財力的做法。用豐盛的酒食等物慰勞戰士,讓他們悠閑自在(養精蓄銳),這就是培養戰斗力的做法。取得小的勝利,要使戰士感到更加緊迫;受到小的挫折,要讓戰士得到更大的激勵,這就是培養士氣的做法。使用戰士要注意不讓他們完全實現自己的欲望,這就是修養心性的做法。所以戰士們常常積蓄著義憤,心中懷有欲望卻不能完全實現。義憤沒有消除干凈就有余勇可賈,欲望沒有完全實現就將繼續追求。所以即使吞并了天下,戰士也不厭惡打仗,這就是黃帝的.軍隊經歷了七十次戰斗也不懈怠的原因。如果不修養心性,戰士們打了一次勝仗后就不能繼續作戰了。
凡是做將帥的,要足智多謀并號令嚴明;凡是做士兵的,要愚魯一點。足智多謀則使人感到深不可測,號令嚴明則不可冒犯,因此士兵都能委身聽命,怎么能不愚魯一點?只有士兵愚魯了,然后才可以同將帥同生共死。
大凡出動軍隊,要了解敵方的君主,了解敵方的將領,然后才能夠在危險的地方出兵。魏將鄧艾用繩子把士兵從懸崖上吊下去而到達蜀中,如果不是蜀漢后主劉禪昏庸無能,那么即使鄧艾有百萬大軍蜀軍也可以坐而將其捆綁擒獲。而鄧艾自然是欺侮蜀中無能人才有這樣的冒險行動的。因此,古代的良將,能用大軍去試探敵人的強弱、虛實,同時也用敵人的反應來衡量自己的力量,這樣就可以決定行動是否展開了。
作為主將的原則是:明白道理然后可以出兵,了解形勢然后可以增兵,懂得節制然后可以用兵。明白道理就不會屈服,了解形勢就不會喪氣,懂得節制就不會困窘。見了小利益不動心,遇上小禍難不回避。小利益、小禍難不值得辱沒我的本領,這樣以后才能夠有應付大利益、大禍難的方法。只有善于蓄養本領又愛惜自己軍隊的人,才無敵于天下。所以一忍可以抵御百勇,一靜可以控制百動。
軍隊自有長處和短處,無論敵我都如此。請問:我方的長處,我拿出來運用,敵人卻不與我較量;我方的短處,我隱蔽起來,敵人卻竭力與我對抗,怎么辦呢?回答是:我方的短處,我故意顯露出來,使敵人心生疑慮而退卻;我方的長處,我暗中隱蔽起來,使敵人輕慢而陷人圈套。這就是靈活運用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的方法。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要使戰士們沒有什么顧忌但有所依靠。戰士們沒有什么顧忌,就知道犧牲了也不值得可惜;有所依靠,就知道不至于一定失敗。手握一尺長的鞭子,面對著猛虎,敢于奮力吶喊而揮鞭打擊;空著手遇上了蜥蜴,也會嚇得面容變色連連后退,這是人之常情。懂得這個道理,就可以帶兵了。假如赤身露臂但手握著劍,那大力士烏獲也不敢逼近:要是頭戴著盔,身穿鎧甲,靠著武器睡覺,那小童也敢彎弓射殺他了。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利用各種條件來鞏固自己;能夠利用各種條件來鞏固自己,那就威力無窮了。
文言文及翻譯15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先秦〕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譯文
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一座方圓三里的小城,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不如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式。城墻并不是不高啊,護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內部團結啊。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邊界,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銳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外親屬也會背叛他;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屬都反對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勝利。
【文言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文言文翻譯01-13
文言文翻譯06-02
郢書燕說文言文翻譯01-30
亡羊補牢的文言文翻譯08-08
刻舟求劍文言文翻譯08-27
初中的文言文及翻譯08-27
愛蓮說文言文翻譯08-16
文言文南轅北轍及翻譯07-03
文言文帶翻譯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