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文言文小故事15篇
漫長的學習生涯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文言文吧?現在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還記得以前背過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小故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文言文小故事1
北人生而不識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殼入口。或曰:“食菱須去殼。”其人自護其短,曰:“我非不知,并殼者,欲以去熱也。”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產,此坐強不知以為知也。
【注釋】
仕:(仕途)在……做官。
并:連同。
或:有人。
去:去除。
欲:想要。
何:哪里。
而:卻。
坐:因為,由于。
【寓意】
其寓意是諷刺那些不懂裝懂的
人。告誡人們: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裝懂。如果不懂裝懂,就難免露餡出丑。
文言文小故事2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釋】
市:集市。
女,同“汝”,人稱代詞,你。
反,通“返”,返回。
彘:讀“zhì”,意為豬。
適:恰巧。
特……耳:不過……罷了。
非與戲:不可同……開玩笑。
今子欺之:現在你欺騙他。子:你,對對方的稱呼。
而:則,就。
成教:教育有效果。
【啟示】
成人的`言行對孩子影響很大,父母用自己的行動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誠實待人,這種教育方法是可取的。
文言文小故事3
想往南而車子卻向北行。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出自《戰國策·魏策四》:“猶至楚而北行也。” 成語魏王想攻打趙國,季梁勸他說:“我在太行山下遇到一個向北走卻要去楚國的人,我告訴他說:“你的方向錯了!”
他卻回答我說:“沒關系,我的`馬跑得很快!”這位馬車夫駕車技術非常高明,但是他這樣走下去,只會離楚國越來越遠而已。現在,大王仗著強勢想稱霸,你越是這樣做,離稱霸的目的就越遠,和那個想到楚國去,反而往北走的人一樣。”魏王聽了之后覺得很有道理,最后終于放棄攻打趙國的計劃。
文言文小故事4
(一)文征明習字《書林紀事》
【原文】文征明臨寫《千字文》,日以十本為率,書遂大進。平生于書,未嘗茍且,或答人簡札,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譯文】文征明監貼寫《文字文》,每天以寫十本作為標準,書法就迅速進步起來。他平生對于寫字,從來也不馬虎草率。有時給人回信,稍微有一點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寫過它,不怕麻煩。因此他的書法越到老年,越發精致美好。
(二)薛譚學謳
【原文】薛譚學謳于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行于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薛譚乃射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譯文】薛譚向秦青學習唱歌,還沒有學完秦青的技藝,就以為學盡了,于是就告辭回家。秦青沒有勸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給他餞行,秦青打著拍節,高唱悲歌。歌聲振動了林木,那音響止住了行云。薛譚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來繼續學習。從此以后,他一輩子也不敢再說要回家。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乃至被讒受貶,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仲淹刻苦自勵,食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
【譯文】范仲淹兩歲的時候就失去父親,家中貧困無依。他年輕時就有遠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沖頭洗臉。經常連飯也吃不上,就吃粥堅持讀書。做官以后,常常談論天下大事,奮不顧身。以至于有人說壞話被貶官,由參知政事降職作鄧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煉自己,吃東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僅自保養罷了。他經常朗誦自己作品中的兩句話:“讀書人應當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后才樂。”
(四)司馬光好學《三朝名臣言行錄》
【原文】司馬溫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游息矣;獨下帷絕編,迨能倍誦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溫公嘗言:“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譯文】司馬光幼年時,擔心自己記誦詩書以備應答的能力不如別人。大家在一起學習討論,別的兄弟已經會背誦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馬光卻)獨自苦讀,像董仲舒和孔子讀書時那樣專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夠熟練地背誦為止,(由于)讀書時下的力氣多,收獲就長遠,他所精讀和背誦過的書,就能終身不忘。司馬光曾經說:“讀書不能不背誦,在騎馬走路的時候,在半夜睡不著覺的時候,吟詠讀過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獲就多了!”
(五)歐陽修苦讀《歐陽公事跡》
【原文】歐陽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里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
【譯文】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里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
(六)張無垢勤學《鶴林玉露》
【原文】張無垢謫橫浦,寓城西寶界寺。其寢室有短窗,每日昧爽執書立窗下,就明而讀。如是者十四年。洎北歸,窗下石上,雙趺之跡隱然,至今猶存。
【譯文】張九成被貶官到橫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間一扇短窗,每天天將亮時,他總是拿著書本站在窗下,就著微弱的晨光讀書。這樣一直堅持了十四年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頭上,雙腳踏出的痕跡還隱約可見。
(七)王冕僧寺夜讀《宋學士文集》
【原文】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癡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知。
【譯文】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聽完以后,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一頓。過后,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由是離開家,寄住在寺廟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里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瑯瑯一直讀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面目猙獰兇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
(八)送東陽馬生序(節選)宋濂
【原文】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發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 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 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授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或有所聞。
【譯文】我幼年時候,就喜好讀書,因為家里貧寒,沒有辦法買到書看,常常向藏書的人家去借閱,親手抄寫,計算著約定的日子到時歸還。遇到天寒,硯臺里結成堅冰,手指頭不能屈伸,(仍然堅持抄寫)一點也不敢偷懶。抄寫完,立刻送人家,從不敢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別人都愿意把書借給我,我所以能夠讀了許多書。
到了成年,更羨慕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又恐怕沒有大師、名人來開導自己,曾經跑到百里以外,拿著經書向地方上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請教。先輩是德高望重的人,學生擠滿屋子,他說話態度從沒有流露一點客氣。我(畢恭畢敬地)站著侍候在先輩的左右,向他提出問題,詢問道理,彎著腰,側著耳朵專心地請教;有時遭到了斥責,態度越發恭敬,禮節越發周到,不敢回答一句話;等待他高興了,就向他請教問題。所以我雖然很愚笨,還是得了知識,增長了見聞。
(九)師曠論學
【原文】晉平公問于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譯文】晉平公問師曠,說:“我已經七十歲了,想要學習主,但是恐怕已經晚了。”師曠回答說:“為什么不點上蠟燭呢?”平公說:“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開玩笑的呢?”師曠說:“我是一個雙目失明的人,怎敢戲弄君主。我曾聽說:少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象初升的太陽一樣;中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象正午的太陽一樣;晚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象點蠟燭一樣明亮,點上蠟燭和暗中走路哪個好呢?”平公說:“講得好啊!”
(十)程門立雪《宋史》
【原文】楊時見程頤于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譯文】楊時到洛陽求見程頤。楊時大概當時有四十歲了。一天拜見程頤的時候,程頤偶爾坐著打瞌睡。楊時與游酢站在門外等著沒有離開。等到程頤醒后,門外積雪已經一尺多厚了。
(十一)鑿壁借光《西京雜記》
【原文】匡衡勤學而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發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愿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譯文】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墻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么這樣,他說:“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書,通讀一遍。”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于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十二)七錄《明史·張溥傳》
【原文】溥幼好學,所讀書必手鈔,鈔已朗誦一過,即焚之,又鈔,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處,指掌成繭。冬日手皸日沃湯數次,后名讀書之齋曰:“七錄”。
【譯文】張溥從小就酷愛學習,凡是所讀的書一定要親手抄寫,抄寫后朗誦一遍,就把它燒掉,又要重新抄寫,像這樣反復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筆的地方,指掌上長了老繭。冬天手指凍裂,每天要在熱水里洗好幾次,后來他把讀書的房間題名為“七錄”。
(十三)學弈
【原文】弈秋,通國之善弈也。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吾曰:非然也。
【譯文】弈秋是僵最會下棋的人。讓他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可是他心里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這樣雖然他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一個。能說這是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一個人嗎?我說:不是這樣的。
(十四)李生論善學者
【原文】王生好學而不得法。其友李生問這曰:“或謂君不善學,信乎?”王生不說,曰:“凡師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學乎?”李生說之曰:“孔子云'學而不思則罔’,蓋學貴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終必無所成,何心謂之善學也?”王生益慍,不應而還走。居五日,李生故尋王生,告之曰:“夫善學者不恥下問,擇善者所應有邪?學者之大忌,莫逾自厭,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雖欲改勵,恐不及矣!”王生驚覺,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請銘之坐右,以昭炯戒。”
【譯文】王生愛好學習而不得法。他的朋友李生問他說:“有人說你不善于學習,是真的嗎?”王生不高興,說:“凡是老師所講的,我都能記住它,這不也是善于學習嗎?”李生勸他說:“孔子說過'學習,但是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學習貴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記住老師講的知識,但不去思考,最終一定不會有什么成就,根據什么說你善于學習呢?”王生更惱恨,不理睬李生,轉身就跑。過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訴他說:“那些善于學習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當成恥辱,選擇最好的人,跟隨他,希望聽到真理啊!我的話還沒說完,你就變了臉色離支,幾乎要拒絕人千里之外,哪里是善于學習的人所應該具有的(態度)呢?學習的人最大的忌諱,沒有超過自己滿足,你為什么不改正呢?如不改正,等年紀大了,貽誤了歲月,即使想改過自勉,恐怕也來不及了!”王生聽完他的話,感到震驚,醒悟過來,道歉說:“我真不聰明,今天才知道你說得對。我把你的話當作座右銘,用來展示明顯的警戒。”
文言文小故事5
孟子幼時,其舍近墓,常嬉為墓間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遂遷居市旁。孟子又嬉為賈人炫賣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旁。孟子乃嬉為俎豆揖讓進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處吾子矣。”遂居焉。
【注釋】
舍:家。
嬉:游戲。所以:用來。
處子:安頓兒子的地方。
墓間之事:指埋葬,祭掃一類的事。
賈人:商販。
炫賣:沿街叫賣。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兩種盛器,此指祭祀儀式。
揖讓進退:打拱作揖,進退廟堂等禮節。
文言文小故事6
有亡斧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斧也;顏色,竊斧也;言語,竊斧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斧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復見其鄰人之子,行動、顏色、動作態度,無似竊斧者。
【注釋】
亡:丟失。
意:同“臆”,懷疑。
竊:偷。
顏色:臉上的表情。
無為而不:沒有不像。
俄而:一會兒,不久。
谷:山谷。
抇:讀hú,挖掘。
他日:另一天。
復:再。
無似竊斧者:沒有一點像偷斧子的樣子。
【啟示】
這則寓言說明,主觀成見是認識客觀真理的障礙。當人以成見去觀察世界時,必然歪曲客觀事物的原貌。準確的'判斷來源于對客觀事實的調查,而不是主觀的猜想。
文言文小故事7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為宋國笑。
1、譯文:從前宋國有個農民(宋人有耕者)他的田地中有一顆樹樁。(田中有株)一天,一只跑地飛快的兔子撞在了樹樁上,扭斷了脖子而死。(兔走觸株,折勁而死)從此,那個農民荒廢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樹樁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當然,兔子是沒等到,他自己卻成了宋國的笑柄。(兔不可得得,而身為宋國笑)
2、"守株待兔"的成語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人們用它來比喻不想努力,而希望獲得成功的僥幸心理。
3、注釋
耕--耕田種地。耕者,耕田的人,農民。 株--樹木砍伐后,露出地面的樹根。
走--跑的意思。 頸--脖頸,就是脖子。
釋--釋放,把東西從手里放下來的意思。
耒--音累,耒耜,古代耕田用的農具,就是犁耙。
冀--音計,希冀,就是希望的意思。
4、評點
這個故事包含著兩種意義,既諷刺了懶漢思想,也批判了經驗主義。這告訴我們,切不可把偶然的僥幸作為做事的根據,如果抱著僥幸的心理,片面地憑著老經驗去辦事,一般是不會成功的。
拔苗助長
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1、 [注釋]
①閔(mǐn)--同"憫",擔心,憂慮。長(zhǎng)--生長,成長,揠(yà)--拔。
②芒芒然--疲倦的樣子。
③病--精疲力盡,是引申義。
④予--我,第一人稱代詞.
⑤趨--快走。往--去,到..去。
⑥槁(gǎo)--草木干枯。
⑦非徒--非但。徒,只是。
⑧其人--他家里的人。
2、譯文:
有個宋國人嫌自己的莊稼長得慢,就將禾苗一棵棵拔高。他疲憊不堪地回到家里,對家人說:"今天累壞了,我幫助莊稼長高啦!"他兒子趕忙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
天下人不犯這種拔苗助長錯誤的`是很少的。認為養護莊稼沒有用處而不去管它們的,是只種莊稼不除草的懶漢;一廂情愿地去幫助莊稼生長的;就是這種拔苗助長的人,不僅沒有益處,反而害死了莊稼
3、文章批評了哪兩種人? 說說這則語言的現實意義
一個是比較懶的人,另一個是急于求成的人。
現實意義就是 客觀事物的發展自有它的規律,純靠良好的愿望和熱情夠的,很可能效果還會與主觀愿望相反。這一寓言還告知一具體道理:"欲速則不達"。
4、成語-揠苗助長
【發音】yà miáo zhù zhǎng【釋義】揠:拔起。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長。
后用來比喻違反事物的發展規律,急于求成,反而壞事。
【近義詞】欲速不達【反義詞】放任自流、循序漸進
文言文小故事8
劉邦好酒,但是沒有錢來買酒,于是便賒酒。因為每當劉邦來飲酒時,賣出的酒竟是平日的數倍,酒家很奇怪。喝醉了酒的劉邦倒頭就睡,他的身上常有龍出現,令酒家很奇怪,到最后酒賬不了了之。沒錢買酒并且賒酒是沒有面子的,但是能夠一直喝下去,這是不是很有面子的事情?
到呂公家慶賀,身無分文,卻詐稱“賀錢一萬”,明明是吃白食,竟令呂公刮目相待,不但請坐上座,而且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了劉邦。要知道連當時與呂公要好的縣令求親,呂公都不同意,卻將女兒許給了只有一面之交且是來吃白食的劉季,這是不是很有面子的事情?
負責看管城門的老頭酈食其來見劉邦,劉邦正叉開兩腿坐在床上讓兩個女子為其洗腳。酈食其很不客氣地批評劉邦說:“你這樣子接見老年人是很不禮貌的!”被人當面批評是很沒面子的事,但是人家劉邦馬上知錯就改,整理了衣服就向酈食其道歉,請其上座。于是得到了一條重要的計策:襲擊陳留,以得到秦軍儲存的糧食。
被項羽追得到處跑,自己的父親也被捉住,當項羽要煮了他的父親喝湯時,劉邦卻厚著臉皮說:“咱倆是仁兄弟,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喝人肉湯時能不能分給我一勺子呢?”在危急關頭,為了讓馬車跑得快一些,劉邦竟然把自己的兒女推下車去,連馬夫都看不過了,下車把孩子抱到車上。追兵一急,劉邦又把孩子推下車去,馬夫停下車再把孩子抱上來,“如是者三”。我想,臉皮薄一點的父母,若干年后回憶起來都會愧殺。但是,人家劉邦臉皮很厚,不要這個“慈父”的.假面子,自己的性命才是最重要的啊!
韓信的軍權越來越大,對劉邦的命令有點打折扣了,于是劉邦說:“事成之后,封你為齊王!”韓信馬上漂亮地完成了劉邦交給他的任務,劉邦也說話算數,封韓信為齊王。封了韓信為齊王之后,劉邦有點后悔,于是大清早單槍匹馬闖進韓信的臥室,把大印奪了過來。想想吧,這和兩個很要好的孩子,翻臉之后的“算賬”有什么區別呢?那時劉邦已經快要稱帝了,干這樣的事情是不是很沒面子啊?然而,奪了韓信的大印,卻為后來維護自己皇帝的面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文言文小故事9
太原王生早行,遇一女郎,抱襆獨奔,甚艱于步,急走趁之,乃二八姝麗。心相愛樂,問:“何夙夜踽踽獨行?”女曰:“行道之人,不能解愁憂,何勞相問。”生曰:“卿何愁憂?或可效力不辭也。”女黯然曰:“父母貪賂,鬻妾朱門。嫡妒甚,朝詈而夕楚辱之,所弗堪也,將遠遁耳。”問:“何之?”曰:“在亡之人,烏有定所。”生言:“敝廬不遠,即煩枉顧。”女喜從之。生代攜襆物,導與同歸。女顧室無人,問:“君何無家口?”答云:“齋耳。”女曰:“此所良佳。如憐妾而活之,須秘密勿泄。”生諾之。乃與寢合。使匿密室,過數日而人不知也。生微告妻。妻陳,疑為大家媵妾,勸遣之,生不聽。偶適市,遇一道士,顧生而愕。問:“何所遇?”答言:“無之。”道士曰:“君身邪氣縈繞,何言無?”生又力白。道士乃去,曰:“惑哉!”世固有死將臨而不悟者!”生以其言異,頗疑女。轉思明明麗人,何至為妖,意道士借魘禳以獵食者。無何,至齋門,門內杜不得入,心疑所作,乃逾垝坦,則室門已閉。躡足而窗窺之,見一獰鬼,面翠色,齒巉巉如鋸,鋪人皮于榻上,執彩筆而繪之。已而擲筆,舉皮如振衣狀,披于身,遂化為女子。睹此狀,大懼,獸伏而出。急追道士,不知所往。遍跡之,遇于野,長跪求救,請遣除之。道士曰:“此物亦良苦,甫能覓代者,予亦不忍傷其生。”乃以蠅拂授生,令掛寢門。臨別約會于青帝廟。生歸,不敢入齋,乃寢內室,懸拂焉。一更許,聞門外戢戢有聲,自不敢窺,使妻窺之。但見女子來,望拂子不敢進,立而切齒,良久乃去。少時復來,罵曰:“道士嚇我,終不然,寧入口而吐之耶!”取拂碎之,壞寢門而入,徑登生床,裂生腹,掬生心而去。妻號。婢入燭之,生已死,腔血狼藉。陳駭涕不敢聲。
明日使弟二郎奔告道士。道士怒曰:“我固憐之,鬼子乃敢爾!”即從生弟來。女子已失所在。既而仰首四望,曰:“幸遁未遠。”問:“南院誰家?”二郎曰:“小生所舍也。”道士曰:“現在君所。”二郎愕然,以為未有。道士問曰:“曾否有不識者一人來?”答曰:“仆早赴青帝廟,良不知,當歸問之。”去少頃而返,曰:“果有之,晨間一嫗來,欲傭為仆家操作,室人止之,尚在也。”道士曰:“即是物矣。”遂與俱往。仗木劍立庭心,呼曰:“孽鬼!償我拂子來!”嫗在室,惶遽無色,出門欲遁,道士逐擊之。嫗仆,人皮劃然而脫,化為厲鬼,臥嗥如豬。道士以木劍梟其首。身變作濃煙,匝地作堆。道士出一葫蘆,拔其塞,置煙中,飗飗然如口吸氣,瞬息煙盡。道士塞口入囊。共視人皮,眉目手足,無不備具。道士卷之,如卷畫軸聲,亦囊之,乃別欲去。
陳氏拜迎于門,哭求回生之法。道士謝不能。陳益悲,伏地不起。道士沉思曰:“我術淺,誠不能起死。我指一人或能之。”問:“何人?”曰:“市上有瘋者,時臥糞土中,試叩而哀之。倘狂辱夫人,夫人勿怒也。”二郎亦習知之,乃別道士,與嫂俱往。見乞人顛歌道上,鼻涕三尺,穢不可近。陳膝行而前。乞人笑曰:“佳人愛我乎?”陳告以故。又大笑曰:“人盡夫也,活之何為!”陳固哀之。乃曰:“異哉!人死而乞活于我,我閻羅耶?”怒以杖擊陳,陳忍痛受之。市人漸集如堵。乞人咯痰唾盈把,舉向陳吻曰:“食之!”陳紅漲于面,有難色;既思道士之囑,遂強啖焉。覺入喉中,硬如團絮,格格而下,停結胸間。乞人大笑曰:“佳人愛我哉!”遂起,行已不顧。尾之,入于廟中。迫而求之,不知所在,前后冥搜,殊無端兆,慚恨而歸。既悼夫亡之慘,又悔食唾之羞,俯仰哀啼,但愿即死。方欲展血斂尸,家人佇望,無敢近者。陳抱尸收腸,且理且哭。哭極聲嘶,頓欲嘔,覺鬲中結物,突奔而出,不及回首,已落腔中。驚而視之,乃人心也,在腔中突突猶躍,熱氣騰蒸如煙然。大異之。急以兩手合腔,極力抱擠。少懈,則氣氤氳自縫中出,乃裂綹帛急束之。以手撫尸,漸溫,覆以衾裯。中夜啟視,有鼻息矣。天明竟活。為言:“恍惚若夢,但覺腹隱痛耳。”視破處,痂結如錢,尋愈。異史氏曰:“愚哉世人!明明妖也而以為美。迷哉愚人!明明忠也而以為妄。然愛人之色而漁之,妻亦將食人之唾而甘之矣。天道好還,但愚而迷者不悟耳。哀哉!”
文言文小故事10
王荊公知制誥。吳夫人為買一妾。荊公見之,曰:“何物也?”女子曰:“夫人令執事左右。”安石曰:“汝誰氏?”曰:“妾之夫為軍大將,部米運失舟,家資盡沒猶不足,又賣妾以償。”公愀然曰:“夫人用錢幾何得汝?”曰:“九十”公呼其夫,令為夫婦如實,盡以錢賜之。
譯文
王荊公做知制誥這個官職。吳夫人給他買了一名小妾。王荊公看見了后,說:“這是什么東西?”女子回答道:“夫人讓我在您身邊伺候您。”王荊公說:“你是誰的`妻室?”女子說:“我的丈夫是軍中的大將,隊里運米船丟了,家里的財產被沒收了還不足以償還,又把我賣了來賠償。”王荊公感嘆道:“夫人買你花了多少錢?”女子說:“九十。”王荊公叫來了她的丈夫,讓他們再結為夫婦,把錢全賜給他們了。
文言文小故事11
「 原文: 」
粵中莊有恭,幼有神童之譽。家鄰鎮粵將軍署,時為放風箏之戲,適落于將軍署之內宅,莊直入索取。諸役以其幼而忽之,未及阻其前進。將軍方與客對弈,見其神格非凡,遽詰之曰:“童子何來?”莊以實對。將軍曰:“汝曾讀書否?曾屬對否?”莊曰:“對,小事耳,何難之有!”將軍曰:“能對幾字?”莊曰:“一字能之,一百字亦能之。”將軍以其言之大而夸也,因指廳事所張畫幅而命之對曰“舊畫一堂,龍不吟,虎不嘯,花不聞香鳥不叫,見此小子可笑可笑。”莊曰:“即此間一局棋,便可對矣。”應聲云:“殘棋半局,車無輪,馬無鞍,炮無煙火卒無糧,喝聲將軍提防提防。”
譯文:
粵中部的莊有恭,幼年既有神童的名聲。(他的)家在鎮粵將軍署旁邊,有一次放風箏玩耍,(風箏)恰好落到將軍署的內院中,莊有恭直接進入要求歸還。所有衙役都認為他歲數小而忽略了他,沒有來得及阻擋他進入。將軍正好和客人下棋,看到他精神狀態與眾不同,急促喝問他說:“小孩從哪來的?”莊有恭實話回答。將軍說:“你讀書了沒有?曾經學過對對子嗎?”莊有恭回答說:“對子,小意思了,那有什么難的`!” 將軍問:“能對幾個字的對子?”莊有恭回答:“一個字能對,一百個字也能對。”將軍以為他在吹牛,于是就指著廳里張貼的畫讓他做對子,說:“舊畫一堂,龍不吟,虎不嘯,花不聞香鳥不叫,見此小子可笑可笑。”莊有恭說:“就是這里一盤棋,便可以對呀。”應聲對道:“殘棋半局,車無輪,馬無鞍,炮無煙火卒無糧,喝聲將軍提防提防。”
文言文小故事12
陳元方年十一時,候袁公。袁公問曰:“賢家君在太丘,遠近稱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強者綏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嘗為鄴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異世而出,周旋動靜,萬里如一。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
【注釋】
候:拜訪,問候。
履行:實踐,做。
綏:安,安撫。
孤:封建時代王侯對自己的謙稱。
師:學習。
【方言證古】
老父:對父親的'敬稱。老,表示敬稱的詞頭。
家君:對他人父親的尊稱。
君:對他的尊稱。
文言文小故事13
有過于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嬰兒啼。人問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雖善游,其子豈遽急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注釋】
過于江上:經過江邊。
方:正在。
引:帶著,抱著。
故:緣故。
善:擅長。
豈:難道。
遽急:立即。
以此任物:用這種觀點來對待事物。
悖:違反常理,錯誤。
【含義】
世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否則,就可能做出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文言文小故事14
把自己家里的破掃帚當成寶貝。比喻東西雖然不好,自己卻很珍惜。出自漢·劉珍《東觀漢記·光武帝紀》和陸游的《秋思》詩。
成語傅毅和班固兩人文才相當,難分伯仲,然而班固心高氣傲,輕視傅毅,他在寫給弟弟班超的.信中說:“傅武仲(傅毅)因為能寫文章當了蘭臺令史的官職,(但是卻)下筆千言,不知所指。” 但凡人總是善于看到自己的優點,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種體裁,很少有人各種體裁都擅長的,因此各人總是以自己所擅長的輕視別人所不擅長的,鄉里俗話說:“家中有一把破掃帚,也會看它價值千金。”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文言文小故事15
王戎有好李,賣之,恐人得其種,恒鉆其核。
竹林七賢中的王戎,是個摳門的人。摳門到什么程度呢?他家有好李子,要賣掉,心里想啊,別人要是把我這種子拿走了種該如何是好?愁啊,晚上睡不著啊。后來他做了一件頗有毅力的事情,把每一個李子的`果核都摳出來留著了。這下睡得著覺了。
【文言文小故事】相關文章:
文言文小故事(精選)08-22
文言文小故事05-21
文言文小故事06-13
(精選)文言文小故事07-23
文言文小故事08-05
【精選】文言文小故事08-19
文言文小故事(熱門)08-18
文言文小故事[推薦]08-16
文言文小故事【優選】08-16
(熱門)文言文小故事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