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精選]
上學期間,我們總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語言,而不是日常語言寫的文章。是不是有很多人在為文言文的理解而發愁?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初中文言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初中文言文1
(甲)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吳均《與朱元思書》)
(乙)西湖最盛,為春為月。一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今歲春雪甚盛,梅花為寒所勒,與杏桃相次開發,尤為奇觀。石簣數為余言:傅金吾園中梅,張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觀之。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霧,彌漫二十余里。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①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艷冶極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②三時;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③未下,始極其濃媚。
月景尤為清絕: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此樂留與山僧游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橋待月記》,有刪節)[注]①羅紈(w6n):絲織品。②午未申:指午時、未時、申時三個時辰,相當于現在從上午十一時至下午五時的這一段時間。③夕舂:夕陽。
(1)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奔:
②泉水激石,泠泠作響 作:
③梅花為寒所勒 勒:
④山嵐設色之妙 設:
(2)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
A①負勢競上,互相軒邈②橫柯上蔽,在晝猶昏
B①猿則百叫無絕②月景尤為清絕
C①夾岸高山,皆生寒樹②皆在朝日始出
D.①梅花為寒所勒②歌吹為風
(3)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②此樂留與山僧游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
(4)甲、乙描寫的對象各不相同,但是兩位作者卻都流露出相似的思想感情。請從對待風景和對待世俗社會兩個角度寫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
3.(1)①奔:飛奔的馬。②作:發出。③勒:約束,阻止。④設:著,涂。
(2)C【解析】A項中的“上”,應分別解釋為“向上“上面”;B項中的“絕”,分別解釋為“斷“絕妙”;C項中的“皆”,均翻譯為“都;D項中的加點字“為”,分別翻譯為“被…‘成為”。
(3)①(那些)治理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深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
②這種快樂(只能)留下來給山中的僧人和游覽的客人享受,怎么能夠對那些庸俗的人說呢?
(4)寄情山水、熱愛山水,欣賞大自然之美,洗掉內心的塵垢,保持一份內心的清凈和獨立的人格、情操;但又流露出一種避世、避俗的心態。
初中文言文2
普性深沉有岸谷,雖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齷齪循默,普剛毅果斷,未有其比。嘗奏薦某人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復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牘擲地,普顏色不變,跪而拾之以歸。他日補綴舊紙,復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1.選文寫了趙普_____________的事,表現出他是一個“____________”的人。(用原文回答)
2.解釋下面加粗的字詞。
(1)普性深沉有岸谷 岸谷:__________
(2)嘗奏薦某人為某官 嘗:____________
(3)普顏色不變 顏色:__________
(4)卒用其人 卒:___________
3.用現代漢語說說下面句子的'意思。
(1)在相位者多齷齪循默,普剛毅果斷,未有其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日補綴舊紙,復奏如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結合選文的一處細節描寫,說說趙普進諫的感人之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奏薦人才;能以天下事為己任(或答“剛毅果斷”)
2.(1)形容人嚴肅剛正;(2)曾經;(3)臉色;(4)終于
3.(1)在宰相職位上的人許多都拘謹顧小節而遇事沉默不言,趙普卻剛毅果斷,沒有誰能跟他相提并論。
(2)過了些日子趙普把這些舊奏章補綴起來,重新像當初一樣拿去上奏。
4.示例一:太祖“碎裂奏牘擲地”,已是發怒至極,但趙普不怕觸犯龍威,“顏色不變,跪而拾之以歸”,他的這種鎮定沉著令人感動。
示例二:“補綴舊紙,復奏如初”,趙普為國家“奏薦某人為某官”,不畏個人安危屢敗屢奏,這種耐心與決心、以天下事又己任的精神令人感動。
(意思對即可)
初中文言文3
教材分析
1.本單元課文從不同角度講述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本篇古文同樣以簡短的文段從論證的角度提出“教學相長”的論點,旨在讓學生明白不僅生活中可以習得道理獲得感悟,同樣學習也要有正確的態度和方法。
2.新課標要求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學生初步了解聞文言常識,積累古文字詞釋義,對古文的閱讀和學習產生興趣。本文作為論述文,學生需要了解論點、論據和論述過程。本文的學習將對第六單元的說明文,邏輯順序的理解做初步解惑。
學情分析
1.學生處于好動思維活躍階段但往往在學習上針對問題的思考方向會產生較大偏差,所以需要及時引導學生正確地思考答題方向,鼓勵學生結合課文注釋、導學案,先行預習課文的文句,再通過熟記詞句意義和熟讀背誦激發學生興趣。
2.對于簡易文言文,實詞的釋義不可小看,應該以學生初步接觸的視角來耐心講解,多結合古意,有趣味地講述補充相關課外知識引發學生的興趣,并布置簡單的實詞解釋,簡易文言文給學生練習。
教學目標(含重、難點)
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禮記》的相關知識和名篇,并能熟練翻譯文段詞句,把握文章論述的遞進過程和論證方法。
過程與方法:勤查詞典,了解“道”“善”等詞的不同意義,熟讀課文,劃分句子節奏,通過字詞句檢查默寫掌握文言知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結合自身學習情況,借鑒哲人學習之道,理解教與學相輔相成的關系和實踐的重要性,養成互相交流學習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看茂盛的紫藤蘿我們明白了生命無止境,要勇往直前。爬懸崖我們學到了一步一步走,自信又成功,聽蟬鳴,看貝殼細紋,都讓我們知道生命的意義。媽媽告訴我們山那邊是海,你們相信嗎,這是信念凝成的海。又和古文見面了,看看古人是否也給了我們一些啟示,我們能否通過課文的學習有所收獲。
二、了解《學記》及文言文大義
1、本文選自《禮記》中的《學記》篇。《禮記》又稱《小戴禮記》相傳為西漢戴圣編纂,為儒家經典著作之一,記是對經的解說,《禮記》即對“禮”解釋,名篇有《大學》《中庸》。
《學記》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關于教育教學論著,是第一篇系統的教育學論文。
2、字詞理解
雖:即使食:吃
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
困:不通,理解不了反省:反省自己
善:好處教學相長:jiao xue xiang zhang
自強:自我勉勵兌:通“說”yue
學學半:xiao xue ban其:表推測,“大概”
3、全文釋義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嘗,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鮮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益處。所以學習以后就會知道不足,教學以后就會知道困難。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過來要求自己;知道困難,然后就能自強不息。所以說:教學與學習互相促進。《尚書兌命》說:“教育別人,能收到一半的學習效果。”大概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三、疏通文段結構,初步了解論證方法
弗食嘉肴不知其旨,弗學至道不知其善類比引入實踐出真知
學知不足教后知困,不足自反知困自強逐層論證教學相長
學學半引用作結
類比引入:為論點的提出做鋪墊,使讀者較為容易接受。
引用:引用名人名句,起到加強論證,增強說服力的效果。
《雖有嘉肴》,以嘉肴,至道引出后面的論點:教學相長。層層推進論述,使文段結構嚴謹。
四、完成練習
1、句子節奏劃分
雖有/嘉肴
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2、談談本課的學習,你的收獲
板書設計
雖有嘉肴《學記》
弗食嘉肴不知其旨,弗學至道不知其善類比引入實踐出真知
學知不足教后知困,不足自反知困自強逐層論證教學相長
學學半引用作結
教學活動設計(含師生對話設計)
一、導入新課
看茂盛的紫藤蘿我們明白了生命無止境,要勇往直前。爬懸崖我們學到了一步一步走,自信又成功,聽蟬鳴,看貝殼細紋,都讓我們知道生命的意義。媽媽告訴我們山那邊是海,你們相信嗎,這是信念凝成的.海。又和古文見面了,看看古人是否也給了我們一些啟示,我們能否通過課文的學習有所收獲。(學生打開課本,教師板書“雖有嘉肴”)
二、了解《學記》及文言文大義
下面我將檢查大家的預習情況,能否來介紹下本文的出處,及相關信息。先請一位學生來回答。(學生回答完,教師完善補充,并對學生的回答做出點評和加分)
1、本文選自《禮記》中的《學記》篇。《禮記》又稱《小戴禮記》相傳為西漢戴圣編纂,為儒家經典著作之一,記是對經的解說,《禮記》即對“禮”解釋,名篇有《大學》《中庸》。
《學記》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關于教育教學論著,是第一篇系統的教育學論文。
2、對古文的學習,首先要能讀準音,理解義。同學們自由朗讀文段,結合課文注釋,嘗試理解課文含義。等下請兩位同學分別朗讀課文,其他同學做點評。(老師補充糾正相關生字詞的讀音,并注意節奏的劃分。)
經過糾錯,我想大家基本上知道了怎樣讀本文了,所以請大家齊讀課文。接下來請大家回答下列字詞的解釋。
3、字詞理解(學生以作練習的形式回答)
雖:即使食:吃
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
困:不通,理解不了反省:反省自己
善:好處
自強:自我勉勵兌:通“說”yue
其:表推測,“大概”
4、經過剛剛的字詞理解,看出大家預習工作做的充足,理解能力比較強。那么請第一組同學集體翻譯課文第一句。其他組仔細聽。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嘗,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鮮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益處。”(第一組同學翻譯正確)
第二三句:“所以學習以后就會知道不足,教學以后就會知道困難。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過來要求自己;知道困難,然后就能自強不息。”
最后部分:“所以說:教學與學習互相促進。《尚書兌命》說:“教育別人,能收到一半的學習效果。”大概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每組都翻譯得非常準確)
全文釋義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嘗,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鮮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益處。所以學習以后就會知道不足,教學以后就會知道困難。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過來要求自己;知道困難,然后就能自強不息。所以說:教學與學習互相促進。《尚書兌命》說:“教育別人,能收到一半的學習效果。”大概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三、疏通文段結構,初步了解論證方法(請學生概括句子意義,并分層)
弗食嘉肴不知其旨,弗學至道不知其善類比引入實踐出真知
學知不足教后知困,不足自反知困自強逐層論證教學相長
學學半引用作結
1、提問:本文寫作目的何在?你認為本文的主旨句是哪句?
一學生回答:“教學相長”
另一學生回答:“學學半”
(兩位同學給出了不同答案,大家贊同哪位同學的,請說明理由。)
學生回答:學學半,為《兌命》中的話,非作者的觀點,“是故”所以的意思,表明所要說明的觀點。學學半,引用別處話,起到加強論證的作用,非主旨句。
2、討論,文中第一句和論點關系不大,能否刪去?
學生回答:是以食用嘉肴,才知其旨,類別,學習至道才知其善。這句是為論點的提出做鋪墊,使讀者較為容易接受后文的論證。
結論:
類比引入:為論點的提出做鋪墊,使讀者較為容易接受。
引用:引用名人名句,起到加強論證,增強說服力的效果。
《雖有嘉肴》,以嘉肴,至道引出后面的論點:教學相長。層層推進論述,使文段結構嚴謹。
四、完成練習
1、句子節奏劃分(學生集體回答)
雖有/嘉肴
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2、談談本課的學習,你的收獲
學生回答:知道了學習的重要性;知道了行動比想象重要;教也可以增長知識,同學間要互相幫助,共同進步。
是否知道一句話“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同樣來自《學記》,所以,同學們要互幫互助,多交流互相學習。
五、教學反思
1、由于本篇課文較為簡單,旨在培養學生對古文的閱讀興趣,所以需要通過設置問題來保持住學生的成就感。這點我在朗讀和字詞解釋上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大家朗讀時聲音響亮,集體翻譯時也比較有積極性。
2、在論證過程的解釋上,大家初次學習,所以表現得不夠好,今后應該通過現代文和舉例來引導大家對論述文的理解。
初中文言文4
一、要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對現代學生而言,文言文屬于陌生語言,這就要求教師將枯燥的內容放置在生活之中,使學生身臨其境,在輕松、愉快而又嚴密、系統的氛圍中學習,最終達到教學目的。具體方法如下:
1、頌讀法。古人云:“讀古人文字時,便設以此身代古人說話,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教師范讀時必須美讀,讀出神韻,讀得搖曳生姿、回腸蕩氣,讓學生不僅聽出語氣、情感,還激發其學習的興趣。
2、表演法。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改編成課本劇,進行即興表演。用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晏子使楚》《鄭人買履》等課文都可以運用。
3、繪畫法。許多優美的文言文都可成畫。如《記承天寺夜游》《愛蓮說》等文章都可以讓學生用手中的筆畫出精妙的圖畫,在揮灑自如中,讓陌生的語言真實地展現面前,學生在想象的天空中盡情地翱翔
二、要改變固有的教學模式
上了幾年的初中語文,發覺大多教師的文言文教學過程都是一種模式,即:文章作者介紹——朗讀——疏通詞句——課文內容及主題分析——練習。這種模式存在這樣三個“中心意識”:首先,以知識為中心,一味強調接受。其次,以教師為中心,一味強調灌輸。再次,以誦記為中心,一味強調記憶。一堂課下來,教師講得不亦樂乎,學生記個不停,課后教師再加一句,回去把這些內容背出,明天檢查!不用擔心學生掌握不了。但我們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知道這種教法遠遠達不到文言文教學的目的!
對文言文中的詞、句字面意思的準確理解,是文言文教學的基礎和重要目標之一,但并非僅此而已,學生還要對文章進行適當的鑒賞評析。大多數選入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強的文學性,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態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課文的結構、語言、意境之美,對形成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藝術修養、審美情趣是很有影響的。如,《愚公移山》、《陋室銘》、《愛蓮說》,其文學價值不言而喻。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確定教學目標,在指導學生掌握文言文基本內容的同時,還要讓學生對文言作品做出適當的鑒賞、評析。體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領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這是文言文教學的終極目標,也是文言文教學追求的最高境界。
三、要讓學生體味文言文的美
語文學習是以認知基礎上的體驗、感悟、熏陶為主的,閱讀仍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在教學中,我們卻每每發現學生與文言文文本之間缺乏對話,學生“活生生的體驗”及“自我的精神體驗”得不到重視和尊重,屬于學生自己的、自由的體驗被簡單乏味的所謂講解翻譯所代替,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空間被極大地限制在課內有限的選文中。因此,文言文教學須對學生的情感體驗予以充分關注,讓學生嘗試發掘文言文的美點,加強朗讀指導,促進學生從文字淺層到內涵的理解認識轉化。
1、聽讀探尋美
教材配套的朗讀磁帶效果較好,課堂上可采取這種配樂聽讀,特別是教學那些短小優美的抒情小品,更是適宜。以《陋室銘》為例,在幽雅的古樂曲中,聲情并茂的朗讀,聆聽此銘,更覺情與景會,事與心諧。聽著聽著,不覺此室之陋,但覺此室之雅。眼前浮現:環境之雅:“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人文之雅:“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全文抒發了作者曠達致遠,不同流俗的可貴氣質。為了強化這種感受,可重復播放,并讓學生閉上眼睛,默默地體會,調動起自己的情感體驗與想像,與作者“心靈溝通”。
2、議讀體驗美
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自讀并相互討論來感受美點。具體可用說、讀、論、評等方法。如上《口技》,告訴學生描寫的方式有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兩種,引導學生初步體會對口技表演的精彩描寫,由于文字淺顯,完全可采用“說、讀、論、評”方法。第一階段:要求學生把自己認為精彩的.文字找出來并把閱讀的初步感受告訴同桌,然后同桌之間進行討論交流;第二階段:由每個討論小組推薦一至二名學生上臺陳述小組的審美體驗結果;第三階段:學生審美信息評述。由教師對學生的觀點、看法進行講評,或由學生進行評點。在這里,教師的評講尤為重要。它對學生的審美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也就是說,我們要讓課堂是在教師引導下的學生的自主閱讀、自主鑒賞、自主審美活動。
3、品讀再現美
“用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通過語言文字,看看那充滿詩意的畫面”,人們欣賞文學作品,是從形象感受開始的,形象作用于讀者的感覺和感情,使讀者受到藝術感染,于潛移默化中逐步體會到包含于其中的思想。在對文言文精彩片斷的欣賞上,尤其要加大對學生的指導和鼓勵,讓他們有品讀的意識和方法,具體可從文字語言、內容情感、表現手法、結構形式等方面進行。
只有放手讓學生試著去體驗文言文的美,融入學生的知識與生活經驗,融入學生的情感體驗,這才是符合新課標精神并受學生喜歡的教學方式。
四、要及時復習保證學習質量
不管怎么說,教學還是要保證質量的。要想使知識在頭腦中長期保存,必須經過學習和復習,重復學習的次數越多,記得越牢。因此,要嚴格做好文言文的復習。教師可以采取背誦——默寫——翻譯——提問——自測五個步驟進行,比如復習《愛蓮說》,首先不定期抽查背誦,爾后讓學生默寫含有難解字的句子或關鍵性的段落,如“濯清漣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等,然后抽取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句子或段落讓學生翻譯,然后對學生進行提問,比如可以提問學生文中能表現出作者高標傲世、獨步于塵俗之外的美好情操之意的句子有哪些?如果學生能回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那就說明學生已基本掌握了這篇文章的主旨。最后,讓學生自己出一份試題進行自測。利用這種方法,學生反復學習又不至于機械重復,既牢固了知識,又提高了他們的記憶力。
學習語文,就是為了讓學生接觸語文,走進語文,而學習文言文更需要我們教師引導學生與之對話,與之交流,盡可能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與空間,讓學生領悟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我們只有解除束縛,大膽創新,才能使文言文教學教得新、教得好、教出靈性,讓文言文“活”出價值,“活”出精彩。
初中文言文5
古詩文教學方法初探 如何講好古詩文,讓學生對其感興趣,從而學好古文是中學語文教師的一個重大課題。就我自己的一些教學經驗而言,談談我的點滴體會。
一、引入新穎,激發興趣。
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且文言文的字詞句和現代漢語有很大的不同,與學生的知識水平,語言習慣距離也較大,學生較難讀懂,普遍認為“文言文枯燥無味,難以學好”。這是學生對文言文不感興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的一個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動學生探求知識和獲得能力的一種欲望。要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教師引入新課的藝術是非常關鍵的。
比如,在《木蘭詩》的教學中,花木蘭的故事是家喻戶曉的,我先讓學生講講他們知道的花木蘭的故事,談談對人物形象的看法,學生在把握歷史背景及花木蘭的人物故事后,對《木蘭詩》所表達的思想內容理解也會簡單快捷得多,特別在背誦時會感到親切許多。在老師的啟發下,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爭先恐后地要求回答問題。這樣,教師在課堂中不僅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氣氛,而且進一步激發了學生探求知識的興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反復誦讀,培養語感。
誦讀是我國語文傳統方法之一,在文言文教學中,要讓學生讀懂課文,理解文意,必須讓學生反復誦讀。俗話說:“熟讀百遍,其義
自見。”為此,每教一篇文言文,我都采用教師先范讀(或聽錄音),然后學生再仿讀,以及分組背誦競賽等多種誦讀方式結合起來,既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還可以讓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積累語言材料,從而擴大了知識面,提高了閱讀能力,說話能力,又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學生通過反復讀,不斷的揣摩,感情的變化,長期潛移默化,培養了較強的語感。
三、擴展閱讀,課外延伸
擴展閱讀是教師在進行文言文教學時,以課文為中心,根據不同的學習重點,精心選擇一些與文章立意、寫作背景、語言風格等相似或相反的.文章,構設一種輻射性的網狀閱讀系統,讓學生在思維中進行比較、剪輯、組合的學習過程。學習文言文時,如果僅就文論文,學生很難擺脫霧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朧之感。有了這些文章做參照系,學生就容易與作者建立心理溝通,從而進入立體的藝術境界,審美活動也能最終完成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通過這種方式能讓學生將所學過的知識進行比較和系統的整理,這樣,天長日久,學生便會在頭腦中形成整體概念,信息網絡,便于記憶,便于提取,也便于創造。如學習《石壕吏》一文后,課外拓展讀《禮記》選文孔子過泰山側
四、聯系生活,學習運用
古詩詞作為祖國文學寶庫中最璀璨的明珠,我們不但要教會學生學習如何誦讀,如何理解,如何鑒賞,更要讓學生懂得如何運用古詩詞。比如:當我們帶領學生出去旅游,登上了高山之巔,我們可以問學生:此時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詩來表達自己的心情?學生一定能答出:
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當一學生考試失意時,我問其他同學,我們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詩來勸慰他?大家齊答: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當我在教學朱自清的《春》這篇課文中寫雨的一段時,講到“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三個比喻寫出了春雨細密、輕盈的特點。我問學生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特點?學生用杜甫的詩《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很好地回答了我。是啊!“潤物細無聲”不正是春雨細密輕盈這一特點的絕好寫照嗎?
此外,我經常鼓勵學生多留意生活中的古詩詞,把這些古詩詞運用到他們的日記中、作文中。有些學生不但運用自如,更是對一些古詩詞進行大膽地加工改造。例如有位同學在寫到自己的校服丟了,他獨出心裁,模仿《春曉》一詩寫到:“春眠不覺曉,校服吹跑了。若有拾到者,酬謝少不了。”他的聰明才智,他對古詩詞的巧妙改寫不能不讓我們由衷地折服。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只要采用科學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把握學生心理,就一定能夠在文言文教學中有所收獲。 總之,為了讓學生在快樂中學好文言文,我們既要充分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更用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是一個師生的雙邊活動,只有教師與學生互相配合,才能圓滿地完成初中文言文的教學任務。
初中文言文6
摘要:文言文教學一直是初中語文教師教學的重要內容,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有許多的文言文,這些文言文都是古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學生學習這些文言文可以提高自身文化素質,培養自己的感性思維。對于教師來說,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效率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文言文與現代語言不同,它的內容非常的復雜,學生學習這些文言文就好像在學習一門新的語言,如果學生不能夠及時的掌握一些文言文知識,那么學生就很容易跟不上教師的腳步。本文主要闡述的就是當前文言文教學的現狀,探討出現這一系列情況的原因以及解決方法,從而為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做好準備。
關鍵詞: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教學的現狀;解決出路
文言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的寶藏,從文學的角度來看,文言文是古人寄托情感的一種方式,每一篇文言文都蘊含了作者內心深處的情感,學生學習這些文言文就可以進入古人的內心世界,體會古人當時的情感,這對于學生感性思維的培養是非常有好處的。從生活的角度來看,古人留下的文言文也有著許多對生活的描述,學生學習文言文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感悟,這樣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生活,幫助他們正確的認識生活。所以對學生來說,學好文言文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文言文的教學存在著很多的問題,這些問題降低了學生學習的效率,學生的文言文水平并不高。以下是根據幾年教學里教學經驗對文言文教學做出的幾點思考:
1當前文言文教學所存在的重要問題
文言文教學的現狀不太樂觀,因為在實際生活中,教師在課堂上進行的文言文教學存在著很多的問題,這些問題導致了文言文教學的低效性,使得學生的學習成績差。
1.1教師錯誤的文言文教學方式。在語文課堂上,教師是唯一的傳授知識給學生的人,學生的知識幾乎都是從我們教師這邊獲取的,我們教師在課堂上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學生造成很大的影響。因此對于教師來說,如何運用正確的教學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學效率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而在傳統的語文課堂中,教師并不注重這一點,他們只是采用單一的教學方式,要求學生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沒有考慮到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一般而言,教師會讓學生去讀背一些文言文注釋,根據注釋一點一點的翻譯教材中的文言文,除此之外,教師就很少采用其他的教學手段了。這種枯燥單一的教學方式有著很多的弊端,而這些弊端也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顯現出來,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變得低下,學生失去了學習的動力,一個對學習失去興趣的.學生是很難提高自身的成績的,即使我們教師跟在他后面一直督促他也很難取得效果。
1.2教師與學生的之間的溝通、交流很少。教學是一個雙向的過程,它分為教與學,我們教師主要負責的就是“教”這一個部分,在課堂上教授學生一些基礎的語文知識,夯實他們的基礎,然后引領他們一步一步的向前走。而學生主要負責的就是“學”這一部分,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吸收教師教授的語文知識,并將這些知識轉換為自己的知識財富。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的,教師的“教”需要受到學生的“學”的響應,而學生的“學”也要以教師的“教”為基礎,這兩者的同時運行才構成了一個積極地循環。但是在現實的生活中,教師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很少,教師在講臺上機械性的教授學生知識,學生只顧著在座位上記錄這些知識,這就造成了教學之間的單項傳輸,教師得不到學生的反饋,學生得不到教師的幫助,這樣長時間的不正常運作使得文言文教學的問題越來越大,教師的教學效率越來越低。
2文言文教學未來的出路
既然文言文教學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那么我們教師就需要及時的解決這一系列的問題,這樣我們才能夠提高自身的教學質量,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學生。
2.1教師必須完成教學方式的改革。錯誤的教學方式是文言文教學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因為我們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路人,我們的引路方向出現了錯誤,那么學生又怎么可能走的正確呢?所以我們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完成教學方式的改革,通過改善自己的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地學習文言文。作為一名年輕的教師,我覺得我們可以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來進行教學,教學方式的單一性是學生覺得文言文學習枯燥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們要采取措施來讓教學方式變得多樣化,比如小組討論、問答式教學、問卷調查等都可以運用到教學中去,這些教學方式都可以很好地構建學習氛圍,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培養起學習的興趣。比如在學習《童趣》的時候,老師講解完一些比較難的知識點之后就讓學生組成小組進行討論學習,每一個人提出自己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大家一起討論解決這些問題。這樣的教學方式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因為這樣可以留給學生許多的自由空間,讓他們可以自由的學習、發揮。另外,這樣的教學效率比傳統的授教模式效率更高,因為學生是通過自己學習的,他們對知識的記憶程度會更高,但是如果學生的知識是老師單一講述的,那么他們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還要再打一個折扣。
2.2教師需要注重與學生的交流。教學是雙向的過程,但是在傳統的課堂中教學一直是一個單向的過程,這就使得學生的學習壓力越來越大,并且不能夠及時的解決,作為知識的傳授者,我們教師需要及時的解決這些問題,所以作為教師,我們可以主動地與學生進行交流。教師主動地與學生交流可以很好地解決教學單向的問題,并且可以快速地實現教學的雙向。比如說在學習《核舟記》的時候,就在課堂上主動地提問學生,并且在課后做一份調查問卷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在了解完情況之后,又與部分學生進行了交流,詢問他們覺得學習中的難點是什么,這樣就能夠及時的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幫助老師更好地制定下一步的教學計劃。
3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因此我們需要注重提高文言文教學的質量,既然如今我們已經發現了文言文教學的存在的問題,那么我們教師就需要積極地解決這些問題,這樣才能夠提高我們的教學質量。所以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與及時的師生交流是解決當前文言文教學問題的主要措施。同時,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一名教師,也需要不斷的學習和自我提升,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以上是我工作中的一點拙見,希望能夠幫助一些迷茫的老師師有效地解決教學中的問題,從而提高文言文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孫麗華.提高初中生文言文能力有效教學的實踐與思考[D].上海師范大學,2011.
[2]喻春林.初中語文文言文課堂教學策略探討[J].新課程學習(中),2014,10:114-115.
初中文言文7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廉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譯文
山不在于有多高,有了仙人(居住)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有多深,有了龍(居住)就成為靈異的(水)。這是簡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苔痕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里。往來談笑的有淵博的學者,沒有粗俗的人。可以彈奏不加裝飾的古琴,閱讀佛經。沒有奏樂的聲音使雙耳受到擾亂,沒有官府的公文使身體勞累。(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子云的玄亭。孔子說:“(雖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在這里居住,)還有什么簡陋的呢?”
初中文言文8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為君辟土地,充府庫。’--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①也。‘我能為君約與國,戰必克之。’--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為之強戰,是輔桀也。由今之道無變今之俗雖與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注]①桀:夏桀,暴君。
⑴用斜線(/)給下面句子斷句。(2分)
由 今 之 道 無 變 今 之 俗 雖 與 之 天 下 不 能 一 朝 居 也
⑵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①今之事君者曰:‘我能為君辟土地,充府庫。(4分)
②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①也。(4分)
參考答案:
⑴由今之道/無變今之俗/雖與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⑵翻譯
①現在侍奉國君的'人說:“我能替國君開辟疆土,充實府庫。”
②君王不向往王道,不追求仁政,(侍奉國君的人)卻謀求使國君富有,這是讓像夏桀一樣的暴君富有啊
初中文言文9
一、《世說新語》二則
1.用“/”給下面的句子劃分朗讀節奏。
(1)謝太傅/寒雪日/內集
(2)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3)君與家君/期/日中
(4)待君久/不至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1)俄而雪驟
俄而:不久,一會兒
驟:急
(2)撒鹽空中差可擬
差:大體
擬:相比
(3)未若柳絮因風起
未若:不如,不及
因:趁、乘
(4)太丘舍去
舍:舍棄
(5)去后乃至
乃:才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其含義。
尊君在不(“不”同“否”,和肯定詞對用時,表示否定)
4.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古今義。
(1)與兒女講論文義
古義:泛指小輩
今義:兒子女兒
(2)與友期行
古義:約定
今義: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太丘舍去
古義:離開
今義:前往,與“來”相對
(4)相委而去
古義:舍棄
今義:委托
(5)下車引之
古義:拉,牽拉
今義:領
(6)元方入門不顧
古義:回頭看
今義:顧忌;理睬
5.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
在一個寒冷的雪天,謝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小輩談論文章的'義理。
(2)白雪紛紛何所似?
白雪紛紛揚揚的像什么?
(3)未若柳絮因風起。
不如比作柳絮乘風飛舞。
(4)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
陳太丘與友人相約同行,約定的時間是正午時分。
(5)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和我相約同行,卻丟下我走了。
(6)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友人感到慚愧,下車來拉元方,元方頭也不回就進門了。
初中文言文10
1、項為之強。 “強”(jiāng)通“僵”。 ——《童趣》
2、不亦說乎。“說”(yuè) 通“悅”。——《〈論語〉十則》
3、誨女知之乎。 “女”(rǔ) 同“汝”。——《〈論語〉十則》
4、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zhì) 通“智”。—— 《〈論語〉十則》
5、路轉溪頭忽見。 “見”(xiàn)通“現” 《西江月》
6、一切烏有。 “烏”(wū) 同“無”。—— 《山市》
7、裁如星點。“裁”(cái) 同“才”。——《山市》
8、尊君在不。“不”(fǒu)通“否”。——《陳太丘與友期》
9、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扳”(bān)通“攀”。—— 《傷仲永》
10、賢于材人遠矣。 “材”(cái) 通“才” 。——《傷仲永》
11、對鏡帖花環。 “帖”(tiē)通“貼”。——《木蘭詩》
12、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邪”(yé)通“耶”。—— 《孫權勸學》
13、孰為汝多知乎。 “知”(zhì) 通“智”。——《兩小兒辯日》
14、滿坐寂然。 “坐”(zuò) 通“座” 。——《口技》
15、止有剩骨。 “止”(zhǐ)通“只” 。——《狼》
16、便要還家。 “要”(yāo)通“邀”。——《桃花源記》
17、身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有”(yǒu)同“又”。——《核舟記》
18、詘右臂支船。 “詘”(qū) 通“屈”。——《核舟記》
19、虞山王毅書遠甫刻。“甫”(fǔ) 通“父”。——《核舟記》
20、左手倚一衡木。“衡”(héng)同“橫” 。——《核舟記》
21、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簡”(jiǎn) 通“揀” 。——《核舟記》
22、選賢與能。“與”(jǔ) 通“舉” 。——《大道之行也》
23、矜、寡、孤、獨。 “矜”(guāng)通“鰥” 。——《大道之行也》
24、蕩胸生曾云。“曾”(céng)通“層”。——《望岳》
25、略無闕處。“闕”(quē)通“缺”。——《三峽》
26、蟬則千轉不窮。 “轉”(zhuǎn)通“囀” 。——《與朱元思書》
27、窺谷忘反。 “反”(fǎn)通“返”。——《與朱元思書》
28、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sì)通“飼” 。——《馬說》
29、才美不外見。 “見”(xiàn)通“現” 。——《馬說》
30、食之不能盡其材。 “材”(cái) 通“才” 。——《馬說》
31、其真無馬邪。 “邪”(yé)通“耶” 。——《馬說》
32、四支僵勁不能動。 “支”(zhī)通“肢”。—— 《送東陽馬生序》
33、同舍生皆被綺繡。“被”(pī) 通“披”。——《送東陽馬生序》
34、百廢具興。“具”(jù)通“俱”。——《岳陽樓記》
35、屬予作文以記之。 “屬”(zhǔ)通“囑”。——《岳陽樓記》
36、玉盤珍羞直萬錢。“羞”(xiū)同“饈”。——《行路難》
37、玉盤珍羞直萬錢。“直”(zhí) 同“值”。——《行路難》
38、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適”(zhé) 通“謫”。——《陳涉世家》
39、為天下唱。 “唱”(chàng) 通“倡”。——《陳涉世家》
40、固以怪之矣。“以”(yǐ) 通“已”。—— 《陳涉世家》
41、將軍身被堅執銳。“被”(pī) 通“披”。——《陳涉世家》
42、故不錯意也。 “錯”(cuò) 通“措”。——《唐睢不辱使命》
43、倉鷹擊于地上。“倉”(chāng)通“蒼”。——《唐睢不辱使命》
44、欲信大義于天下。“信”(xìn) 通“伸”。——《隆中對》
45、自董卓已來。 “已”(yǐ) 通“以”。——《隆中對》
46、是以先帝簡拔以。“簡”(jiǎn) 通“揀”。——《出師表》
47、必能裨補闕漏。“闕”(qūe)通“缺” 。——《出師表》
48、公輸盤不說。 “說”(yuè) 通“悅”。——《公輸》
49、子墨子九距之。 “距”(jù) 通“拒” 。——《公輸》
50、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yù)通“御” 。——《公輸》
51、公輸盤詘。 “詘”(qū) 通“屈” 。——《公輸》
52、親戚畔之。 “畔”(pàn) 通“叛”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53、曾益其所不能。“曾”(cēng) 通“增” 。——《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
54、困于心,衡于慮。 “衡”(héng)通“橫”。——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55、入則無法家拂士。 “拂”(bì)通“弼” 。——《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
56、故患有所不辟也。“辟”(bì)通“避” 。——《魚我所欲也》
57、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辯”(biàn)通“辨” 。——《魚我所欲也》
58、所識窮乏者得我歟。 “得”(dé)通“德” 。——《魚我所欲也》
59、鄉為身死而不受。。“鄉”(xiāng)通“向”。—— 《魚我所欲也》
60、小惠未徧 “徧”(biàn)通“遍”。——《曹劌論戰》
61、始一反焉。“反”(fǎn)通“返”。——《愚公移山》
62、汝之不惠。“惠”(huì) 通“慧”。——《愚公移山》
63、河曲智叟亡以應。 “亡”(wǘ) 通“無”。——《愚公移山》
64、一厝朔東。“厝”(cuò) 通“措”。——《愚公移山》
初中文言文11
①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1.解釋加粗的詞。
(1)環而攻之 之:______________
(2)池非不深也 池:______________
2.“是天時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當_______講,在文中具體指代的內容是________。
3.第③段中,“地利”的.具體內容是_________________。
4.具體闡述第②段、第③段與第①段之間的關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它(城郭) (2)護城河
2.這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4.要點:
(1)第①段提出論點,突出“人和”的重要性。
(2)第②③段舉“攻城”,不勝與“守城”不保兩方面的例子來論證論點。
(3)第②段側重論述“天時不如地利”,第③段側重論述“地利不如人和”
初中文言文12
一、展示賽讀
這一朗讀環節重在檢測組內練習讀的效果。組內可以自由選擇朗讀形式,如全組齊聲讀、組員輪流讀、個人讀,還有分角色讀等。朗讀采用競賽制,充滿挑戰性和火藥味,各組躍躍欲試,你不讓我,我不讓你,學生情緒高昂,課堂氣氛熱烈,課堂教學漸入佳境。點評品讀這是朗讀最高點,難度較大,但對學生充分理解課文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展示賽讀結束后,各組出代表對以上朗讀作出評價和指正。評價和指正的要素主要是針對練習讀的幾個要求,即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感情、讀明主旨。
二、再讀知文義
這一環節就是通常的翻譯課文。教師要培養學生良好的翻譯習慣,教給他們翻譯的基本要領。(一)細心讀注文言文言簡意賅,閱讀時需要借助注解,學生只要認真閱讀課后淺易而詳盡的注解,就能自己解決生字、難詞、難句,初步達到了解內容的要求。(二)教學生使用工具書學生在預習新課時除了看課文的注釋,遇到疑難問題,還應自己查閱工具書,尤其是學會使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這是一項重要的能力。(三)教學生翻譯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指導學生直譯課文1.擴。古漢語單音節詞變現代漢語雙音節詞。如《三峽》“屬引凄異”中“凄異”一詞用“擴”的方法可組詞成雙音節詞“凄涼怪異”,簡便實用。2.換。詞義發生變化的用這種方法。如《答謝中書書“》未復有能與其奇者”中“與”古今意義變化大,用“換”的方法可以解釋為“欣賞”。3.留。人名、地名、專有名詞、官名、時間性詞語、古今詞義變化不大的詞可保留。《觀潮》中“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中“浙江”“天下”詞義沒有變化可直接保留。4.刪。刪去無實際意義的詞。5.補。根據上下文補出省略成分。如《桃花源記》“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是省略句,翻譯時需補出(:村民)看見漁人,非常吃驚,問(漁人)從何處來。這樣一“補”,表達的意思就清楚了。6.調。根據現代漢語表達習慣,用現代漢語句式,調整倒裝句的句序。《陋室銘》中“何陋之有?”是倒裝句,翻譯時應及時調整語序為“有什么簡陋的呢?”,這樣才符合現代漢語的語言習慣。翻譯課文是學習文言文的重點。教師切不可在臺上死板地和學生一對一的“你來我往”,而是要把學習時間還給學生。第一,教師把任務分給學習小組。第二,小組長組織本組成員以他們喜歡的方式,抓關鍵詞完成翻譯任務。組員互相質疑,解疑,組內解決不了的,匯報展示時與同學、老師交流解決。第三,組內派三位同學匯報展示。一位讀句子;一位指出并解釋句子中的重點詞語,包括通假字、古今異義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一位整體疏通句義。第四,師生點評、解疑、補充、強調。用這樣的教學方式,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學得輕松愉快又掌握扎實。在交流、合作、展示、評價中,師生共同研討,思維升華,關系融洽,課堂充滿了收獲的滿足與快樂。
三、復讀明內涵
學習文言文,影響學生最大的,應是蘊含在文章里的閃光思想。周敦頤“出淤泥而不染”的潔身自好,劉禹錫“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安貧樂道,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的濟世情懷,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國憂民;蘇軾“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曠達胸襟,都會給學生帶來積極的影響。可見,如何引導學生體悟思想內涵,是文言文教學的關鍵。(一)品語言語言是作品思想的載體。如學習《渡荊門送別》時,讓學生品析“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抓住“隨”和“入”兩詞,學生想象連綿的山隨著無邊的原野漸漸消失,浩浩蕩蕩的江水流過廣闊的原野,流向茫茫大海,畫面充滿空間感和流動感。這樣品味語言,方可走進詩歌的世界,體會詩人的情懷。(二)賞布局初中語文教材中選錄的文言文,大都是名家名篇,構思巧妙,布局合理。指導學生閱讀文言文時,適當引導學生賞析布局,把握文章的思路和思想主旨,提高謀篇布局的'能力。如學習周敦頤的《陋室銘》時,應引導學生賞析文章托物言志的寫法;學習《核舟記》引導學生把握說明的順序;學習《觀潮》把握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學習《出師表》應指導學生反復體會“陳情”的特點。(三)悟思想對于文言文的閱讀,我們不僅僅限于體會表面意思,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透過那些優美文字,去解讀文字背后那些偉大的思想、高尚的人格,領悟祖先無窮的智慧,并把它們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比如,學習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應引導學生理解歐陽修被貶仍“與民同樂”的樂觀人生;學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讓學生明白“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生命價值;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能屈伸”“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會讓學生明白“天道酬勤”的古訓。讓學生真正走近古人,走進優秀的傳統文化,樹立健康積極的人生態度,只有這樣的閱讀,才算切實讀出文言文的“美味”。
四、讀中積累
要求學生準備筆記本,引導學生積累古文學知識、常用句式及常見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文言實詞包括古今異義詞、一詞多義、通假字、詞類活用。文言虛詞主要是“之、而、其、則、以、于”等一些基本常見的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文言句式主要包括省略句、被動句、倒裝句、判斷句。學生的積累不是只局限于孤立的一篇文章,而是隨著量的增多指導他們進行前后聯系、比較,不斷進行整合歸納。比如,學習《湖心亭看雪》“湖中人鳥聲俱絕”的“絕”時,可讓學生與《桃花源記》的“率妻子一人來此絕境”《;核舟記》“以為妙絕”;《三峽》“沿溯阻絕”;《核舟記》中的“佛印絕了彌勒”的“絕”進行比較理解。又如虛詞“以”,用法很多,得注意積累歸納,如《岳陽樓記》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因為”的意思《;曹劌論戰》中“何以戰”是“憑借”的意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是“靠”的意思;《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皆以美于徐公”是“認為”的意思。學生長時間這樣積累,文言文知識會系統化,對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也會逐漸提高。總之,學有法而教無定法,在文言文教學中,廣大語文教師還應積極探索,不斷總結,努力尋找符合新課程要求的文言文教學模式,實現文言文教學的高效,同時為祖國優秀文化的傳承盡一份力量。
初中文言文13
(一)通假字
①“轉”通“囀”,鳥叫聲。 ②“反”通“返”,返回。 ③“見”通“現”,顯現。
(二)古今異義
①許古義:附在整數詞之后表示約數,左右。例句: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今義:或許,應允,贊許等。
②經綸古義:籌劃、治理。例句:經綸世務者。今義:整理過的蠶絲,規劃,管理政治的才能。
③戾古義:至.例句:鳶飛戾天者。今義:罪惡。
④窮:古義:窮盡。例句:蟬則千轉不窮。今義:貧窮。
⑤奔:古義:本文指飛奔的馬。例句:猛浪若奔。今義:奔跑。
⑥窺:古義:看,觀察,偵探。例句:窺谷忘反。今義:從小孔、縫隙或隱蔽處偷看。
⑦東西:向東向西。例句:任意東西。今義:指物品。
(三)一詞多義
1、絕: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沒有第二個)猿則百叫無絕(斷,停止)
2、上:負勢競上(向上)橫柯上蔽(在上邊)
3、無:直視無礙(沒有)猿則百叫無絕(不)
4、百:一百許里(確數,十的倍數)猿則百叫無絕(概數,表示多)
5、直:直視無礙(直接)爭高直指(筆直)
6、負:負勢競上(憑借)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背)
7、窮:蟬則千轉不窮(窮盡)窮冬烈風(深)窮則獨善其身。(不得志,不顯貴)
(四)詞類活用
①風煙俱凈(“凈”:形容詞作動詞,消凈、散凈)
②任意東西(“東西”:形容詞作動詞,向東走、向西走)
③猛浪若奔(“奔”:動詞用作名詞,飛奔的馬)
④互相軒邈(“軒邈”:形容詞用作動詞,爭著往高處、遠處伸展)
⑤望峰息心(“息”:使動用法,使……停止)
⑥橫柯上蔽(“上”:名詞用作狀語,在上面)
⑦皆生寒樹(“寒”:形容詞作名詞,指秋天)
⑧負勢競上(“競”:動詞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狀語的意思)
(五)特殊句式
省略句:⑴(船)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主語省略)
⑵急湍甚(于)箭(省略介詞“于”)
⑶(高山)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省略主語“高山”)
對偶句:
(1)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2)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3)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六)課文理解
1、原文填空
①富陽至桐廬之間的山光水色的總特征是怎樣的?
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②寫登舟縱目總體感受的: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③寫江上放舟自由情態的:從流漂蕩,任意東西。
④概括贊嘆富春江景的: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⑤寫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⑥寫江流氣勢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⑦寫聽覺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不絕。
⑧寫山“奇”的句子: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竟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⑨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寫水流湍急,《三峽》一文中那句話與它有異曲同工之妙?
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⑩文章由景生情,因情明志,作者不由發出感嘆的句子是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2、作者筆下的水是怎樣的情狀的呢?請根據文中的有關詞語說說水的特點。
水靜:清澈;水動:急猛。
3、作者眼中的山是怎樣的?運用什么手法描寫山的?
“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以動寫靜,把靜止的山寫活了,顯示出山的“奇”。
4、作者是怎樣一步步展現“奇”和“異”的?
奇山:看:高山寒樹,軒藐成峰。聽:泉水作響;好鳥成韻,蟬鳴不窮,猿叫無絕。異水:清:千丈見底、直視無礙。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鄙棄功名利祿,流連山水,向往歸隱山水生活。
6、本文兼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寫景,請從這兩方面入手圈出寫得好的字詞句,并談談好在何處?
從視覺來寫:①“風煙俱凈,天山共色”,作者不僅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天清氣朗,明快秀麗的景色,而且將富春江放在“天”這個壯闊背景上來描寫,就勾勒出了一個廣闊的空間境界。②“從流飄蕩,任意東西”,既寫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轉的特色,也表現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閑適心情。③“夾岸高山,皆生寒樹”,中的一個“寒”字,暗示了深秋的時令特征,也寫出了人的主觀感受。④“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擬人的手法,寫出江的兩岸崇山峻嶺,高聳人云的雄奇景色;“競”“爭”二字把靜止的山寫活了,賦予了它們以生命和動感。從聽覺來寫:“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泉水泠泠,鳥鳴成韻,蟬聲不斷,猿嘯無絕,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響曲,繪聲繪色,使人產生親臨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7、研讀最后四句: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猶言明中有暗,暗中有明。這是明與暗的辯證法。生活也是如此:富貴中的人們自有他們的享受,但未必沒有煩惱;而遁跡山林的人,生活上固有種種不便,但他們的快樂確實難以比擬的。用這種方式來結束課文,余味無窮。
8、作者描寫景物時流露出怎樣的情感和志趣?
①“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享受自由、無拘無束、無牽無掛的輕松愜意,流露了作者恬靜的心境,展現了作者曠達的情懷。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負勢競上,互相軒邈”——表現作者對自然、自由的'熱愛,對生命力的贊頌。③“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傳達出作者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倦。
9、作者為什么發出“望峰息心”、“窺谷忘反”的感慨呢?
因為作者此時可謂陶醉于大自然的絕美景色之中,自然人世間爭名奪利、官場角逐的一切,都變得了無趣味了。另外,作者被這奇偉、瑰麗、美妙、和諧的山光水色所陶醉,人變得更奮發,精神得到洗滌而變得高尚,境界超出世俗的追求了。這里的一切是那么恬美而和諧、幽靜而美妙,作者置身于大自然的懷抱之中,自然暫時忘記了塵世的角逐和俗務的纏身。
10、文中哪句話概括了課文描寫的山水的特征?
明確:“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全文都圍繞著這兩句話在做文章。
這兩句是對富春江景的概括贊嘆。然而僅僅發出贊嘆并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作者是怎樣具體描繪富春江景的呢?誰能發現作者寫景的規律?
明確:分“奇山”和“異水”兩層來寫,先寫異水后寫奇山。
異水:“清”(千丈見底、直視無礙)靜態之美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動態之美
奇山:“看”(高山寒樹,軒藐成峰)(視覺)
“聽”(泉水作響;好鳥成韻。蟬鳴不窮,猿叫無絕)(聽覺)
11、第一節除了總寫富春江山水的特點之外,還寫了什么?請根據提示找出相應的句子。
①登舟縱目的總體感受: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②江上放舟的自由情態: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③作者行舟的路線: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
12、文章在結構上的特點是什么?
先總后分。先總寫:用“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八字大筆勾勒,將一幅天高氣爽、色彩清麗的整體圖畫推至讀者面前,使人覺得天光山色宛然在目。既境界闊大,又畫面清新,心情舒展。“從流飄蕩,任意東西”寫出對景物陶醉的那種自由解脫的情態。接著,在進行具體描繪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筆調告訴我們從富陽至桐廬的大約一百里之內,“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以激起讀者的極大興趣。再分寫:首先寫異水,再寫奇山。
13、課文運用了動靜結合的手法,請結合具體的例子說明。
動靜互見。“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不絕。”表面看來似乎是寫鳥禽聲音,實質是以聲音來反襯山林之寂靜。這是以動寫靜,寓視于聽的手法。“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光線隨枝條疏密而明暗,是因為人在船中,船隨水行。這是以靜寫動,寓動于靜的手法。
14、文章理解。文章在總寫中,用“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表現了作者從容出游,怡然自得的情態。在分寫“異水”時,用“千丈見底”一句夸張地表現了江水極深、極清的特點。在分寫“奇山”時,通過泉響、鳥鳴、蟬轉、猿叫,反襯了山的幽靜(或:寂靜、靜等)的特點。之后,通過“鳶飛戾天者……窺谷忘反”的抒情短論,表現了作者鄙棄名利(或:淡泊功名、淡泊人生等)的思想。最后,文章別具匠心地描繪了山中的又一奇景,突出了樹多的特點,與前文“皆生寒樹”一句相照應。
初中文言文14
【導讀】
祖逖少有大志,中夜聞雞鳴,起床舞劍,后來聞雞起舞就成了有志者及時奮發的典故。東晉王朝偏安于建康(今南京市),祖逖力主北伐,收復失地。他征募士兵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情辭慷慨。宋以后的詩文多用中流擊楫這個典故比喻收復失地的決心。
范陽祖逖(tì),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②,同寢,中夜聞雞鳴,蹴(cù)琨覺(jué),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ruì)③以為軍諮祭酒④。逖居京口⑤,糾合驍健,言于睿曰:晉室之亂,由宗室爭權,自相魚肉,遂使戎狄⑥乘隙,毒流中土。今遺民⑦既遭殘賊⑧,人思自奮。大王誠能命將出師,使如逖者統之以復中原,郡國⑨豪杰,必有望風響應者矣!睿素無北伐之志,以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給(jǐ)千人廩(lǐn)⑩,布三千匹,不給鎧仗,使自召募。
逖將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陰,起冶鑄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進。
課文注釋:
①節選自《資治通鑒·晉紀十》。《資治通鑒》是我國最大的一部編年體的通史。主編者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北宋著名的史學家。祖逖(266321),東晉時人。曾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大片失地。55歲時病逝于雍丘(今河南杞縣)。
②【司州主簿】官職名,主管文書簿籍。司州,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陽市。
③【睿】司馬睿,襲封瑯琊王,后西晉滅亡,睿在建康即位,為東晉元帝。
④【軍諮祭酒】官職名,軍事顧問。
⑤【京口】今江蘇鎮江市。
⑥【戎狄】舊指我國北方的民族。
⑦【遺民】淪陷區的.人民。
⑧【殘賊】殘害。
⑨【郡國】這里指全國各地。郡,縣級以上的行政區。國,晉王朝分封的藩國。
⑩【廩】米倉,這里指軍餉。
【部曲】漢朝軍隊建制,這里指軍隊。
【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古人設誓之辭。意思是:我祖逖如果不能肅清中原的敵人再渡江回來,就像這大江的水,一去不回頭。濟,渡過江河。
譯文:
當初,范陽人祖逖,年輕時就有大志向,曾與劉琨一起擔任司州的主簿,與劉琨同寢,夜半時聽到雞鳴,他踢醒劉琨,說:這不是令人厭惡的聲音。就起床舞劍。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馬睿讓他擔任軍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驍勇強健的壯士,對司馬睿說:晉朝的變亂,不是因為君主無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亂,而是皇親宗室之間爭奪權力,自相殘殺,這樣就使戎狄之人鉆了空子,禍害遍及中原。現在晉朝的遺民遭到摧殘傷害后,大家都想著奮發殺敵,大王您確實能夠派遣將領率兵出師,使像我一樣的人統領軍隊來光復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會有聞風響應的人!司馬睿一直沒有北伐的志向,他聽了祖逖的話以后,就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僅僅撥給他千人的口糧,三千匹布,不供給兵器,讓祖逖自己想辦法募集。祖逖帶領自己私家的軍隊共一百多戶人家渡過長江,在江中敲打著船槳說: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復成功,就像大江一樣有去無回!于是到淮陰駐扎,建造熔爐冶煉澆鑄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繼續前進。
字詞詳解
(1)祖逖(tì):(266321)東晉名將。字士雅,范陽遒縣(今河北淶水)人。
(2)與劉琨俱為主簿:和劉琨一起做司州主簿。劉琨(271318),東晉將領,詩人。字越石,中山魏縣(今河北無極)人。司州,地名,今河南洛陽。主簿,主管文書簿籍的官。俱:一起。
(3)寢:睡。
(4)中夜:半夜。
(5)蹴(cù)琨(kūn)覺:踢醒劉琨。蹴,踢,蹬。覺,讀jiào,睡醒。
(6)惡(è):不好。惡聲,傳說半夜雞叫是不吉之兆。
(7)因起舞:于是起床舞劍。因,于是。舞,指舞劍。
(8)左丞相睿以為軍諮祭酒:左丞相司馬睿派他做軍諮祭酒。睿,即司馬睿(276323),東晉元帝,當時為瑯琊王,任做丞相。以為,即以之為,派他做。軍諮(zī)祭酒,軍事顧問一類的官。
(9)京口:地名,今江蘇鎮江。
(10)糾合驍(xiāo)健:集合勇猛健壯的人。糾合,集合。驍(xiāo)健,指勇猛健壯的人。
(11)晉室:晉王朝。
(12)怨叛:怨恨反叛。
(13)宗室:皇帝的宗族。
(14)魚肉:比喻殘殺、殘害。
(15)戎(róng)狄:我國古代稱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
(16)中土:指中原地區。
(17)遺民既遭殘賊:淪陷區的人民已遭到殘害。遺民,指淪陷區的人民。殘賊,殘害,傷害。
(18)自奮:自己奮起(反抗)。
(19)大王誠能命將出師:您如果能任命將領,派出軍隊。大王,指司馬睿。誠,假如。命將出師,任命將領,派出軍隊。
(20)統之以復中原:統率他們來收復中原。復,收復。中原,當時指黃河中下游地區。
(21)郡國:指全國各地。
(22)望風響應:聽見消息就起來響應。望風,這里是聽到消息的意思。
(23)素:向來。
(24)豫州刺史:豫州長官。豫州,地名,在今河南東部及安徽西部一帶。刺史,州的長官。
(25)廩(lǐn):官府發的糧米,這里指軍糧。
(26)鎧仗:鎧甲武器。鎧(kǎi)仗,刀戟等兵器的總稱。
(27)將其部曲:統率他的部下。部曲,當時世家大族的私人軍隊。
(28)中流:江心。
(29)擊楫:敲打船槳。
(30)濟:渡。
(31)屯(tún)淮(huái)陰:駐扎在淮陰。屯,軍隊駐扎。淮陰,地名,今江蘇淮陰。
(32)起冶鑄兵:起爐煉鐵,鑄造兵器。
(33)進:進發。
(34)誠:假如,果真。
初中文言文15
虞師、晉師滅夏陽
(《春秋》記載:)虞師、晉師滅夏陽。
非國而曰滅,重夏陽也。虞無師,其曰師何也?以其先晉,不可以不言師也。其先晉何也?為主乎滅夏陽也。夏陽者,虞、虢之塞邑也,滅夏陽而虞、虢舉矣。
虞之為主乎滅夏陽何也?晉獻公欲伐虢,荀息曰:“君何不以屈產之乘,垂棘之璧,而借道乎虞也?”公曰:“此晉國之寶也!如受吾幣,而不借吾道,則如之何?”荀息曰:“此小國之所以事大國也。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幣。如受吾幣而借吾道,則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取之中廄而置之外廄也。”
公曰:“宮之奇存焉,必不使受之也。”荀息曰:“宮之奇之為人也,達心而懦,又少長于君。達心則其言略,懦則不能強諫,少長于君,則君輕之。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國之后,此中知以上乃能慮之。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公遂借道而伐虢。
宮之奇諫曰:“晉國之使者,其辭卑而幣重,必不便于虞。”虞公弗聽,遂受其幣而借之道。宮之奇又諫曰:“語曰:‘唇亡則齒寒。’其斯之謂與!”挈其妻子以奔曹。獻公亡虢,五年,而后舉虞。荀息牽馬操璧而前曰:“璧則猶是也,而馬齒加長矣。”
《谷梁傳·虞師晉師滅夏陽》
15、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無誤的一項是()
A.君何不以屈產之乘 乘:乘坐
B.此小國之所以事大國也 所以:……的原因
C.晉國之使者,其辭卑而幣重 幣:錢財
D.璧則猶是也,而馬齒加長矣 馬齒:馬的年齡
16、下列各組語句中,全都是虞會被晉國滅掉的原因的一組是()
①以其先晉,不可以不言師也 ②為主乎滅夏陽也
③達心則其言略,懦則不能強諫④少長于君,則君輕之
⑤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國之后 ⑥虞公弗聽,遂受其幣而借之道
⑦璧則猶是也,而馬齒加長矣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④⑤⑥ D.③⑥⑦
1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只貪圖眼前的小利,不顧以后的大患,這就是虞國所以很快被晉國滅亡的原因。
B.文章對荀息的獻計與分析寫得具體生動,縝密周到,而寫宮之奇的勸諫和虞公的態度就為荀息的分析做了極好的印證,最后以荀息的詼諧作結,更顯示了他成竹在胸和老謀深算。
C.虞、虢都是小國,虞賢臣宮之奇看出晉國居心不良,有各個擊破、一箭雙雕的用意,勸諫虞君不要上當。虞君沒有聽從他的建議,最終被晉國滅掉。
D.晉范寧評《春秋》三傳的各自特色說:“《左氏》艷而富,其失也巫。《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辯而裁,其失也俗。”清而婉,就是清通而含蓄,本文語言簡練,含蓄地說明了君王要有中等以上智慧的道理。
18、翻譯下列句子。
⑴良將勁弩守要害之郡,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⑵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19、請用斜線(/)給下面文言短文斷句。(斷句不超過7處)
君知梟之不可以食易其性而為鳳矣而君之門下無非狗偷鼠竊亡賴之人也而君寵榮之食之以玉食薦之以珠履將望之以國士之報以臣觀之亦何異乎以梧桐之實養梟而冀其鳳鳴也?《郁離子》
【初中文言文】相關文章:
初中的文言文及翻譯08-27
初中文言文05-20
初中文言文09-02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07-31
初中文言文【集合】03-22
初中文言文(優)01-23
初中必背文言文05-13
(熱)初中文言文02-07
初中文言文及翻譯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