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原文、翻譯
在我們上學期間,大家都背過文言文吧?文言文作為一種定型化的書面語言,沿用了兩三千年,從先秦諸子到明清八股,都屬于文言文。廣為流傳的經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文言文原文、翻譯,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文言文原文、翻譯1
【原文】
真君①曰:乾②為大父,坤③為大母。含宏覆載④,胞與⑤萬有。群類成遂⑥,各得其所。賦形⑦為物,稟理為人。超物最靈,脫離蠢劫。戴高履厚⑧,俯仰自若。相安不覺,失其真性⑨。父兮母兮,育我者宏。兩大生成,一小天地。世人不悟,全不知孝。吾今明闡,以省大眾。
【注釋】
①真君:道教對神仙的尊稱。此指文昌帝君,為道教中主宰功名、祿位的神,又稱文曲星。本是星名,即古代對南斗六星的總稱,最早稱為“文昌”。
②乾:《周易》之八卦之一,代表天。
③坤:《周易》之八卦之一,代表地。
④覆載:指天地養育及包容萬物。《禮記·中庸》:“天之所覆,地之所載。”
⑤胞與:“民胞物與”的略稱。指以民為同胞,以物為朋友。后以“胞與”指泛愛一切人和物。宋代張載《西銘》:“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⑥遂:順利成長。《韓非子·難二》:“六畜遂,五谷殖。”
⑦賦形:賦予人或物以某種形體。
⑧戴高履厚:頭頂天,腳踩地。指人活在天地之間。
⑨真性:人體生命的自然本性。
【譯文】
真君說:天為大父,地為大母。天地包容養育萬物,以萬物為同胞朋友。于是萬物都得以順利生長,各得其所。天地賦予形體以成就萬物,人秉承性理以成之為人。于是人能夠超過萬物之上,成為萬物之靈,脫離愚笨蠢物。人頭頂天,腳立地,俯察于下,仰觀于上,得以自然地順從其本性。人們如果安于現實,不知不覺,就會迷失自己的自然本性。父母生育我的恩情最宏大。天地與父母兩大,生成人身一小天地。世人不自省悟,完全不知道行孝。我今天清楚闡明,以警醒大眾。
【原文】
乾坤養物,勞而不勞;父母生子,不勞而勞。自字①及妊,自幼迄壯,心力所注,無有休歇。十月未生,在母胎中,母呼亦呼,母吸亦吸。耽娠②如山,筋疼血滯,寢處不舒,臨盆性命,若不自保。父心關惻,母體擔虞③。縱令易誕,費盡勞苦。若或遲久,不行分娩,艱難震恐。死中幸生,幾舍其母,始獲其子。一月暗居,三年乳哺。啼即懷抱,猶恐不調。睡令安寢,戒勿動搖。含食以飼,貼衣以裹。諒④其饑飽,適其寒暑。
【注釋】
①字:懷孕;生育。
②耽娠(shēn):耽:忍,受。娠:胎兒在母體中微動,泛指懷孕。
③虞:憂慮,憂患。
④諒:體察;體諒。
【譯文】
天地養育萬物,似辛勞而又不辛勞;父母生育子女,似不辛勞而又辛勞。自懷孕到生產,自幼年至壯年,父母所傾注的心力,沒有休止。胎兒在母腹中沒生下來的十月間,母親呼氣,胎兒也呼氣;母親吸氣,胎兒也吸氣。母親身懷妊娠之苦,如同身體壓著一座山一樣,周身筋骨疼痛,血脈凝滯,坐臥都不舒坦。分娩之時,母親性命都難以自保。父親關心悲傷,母親身體擔著憂患。即使容易生產,也是受盡各種憂勞苦楚。如果長久在母腹中,不能分娩,母親就更艱難恐懼。死里逃生,幾乎丟掉母親的性命,方才得到孩子。母親產后,閉門休養一月,乳哺孩子三年。嬰兒啼哭,當即抱在懷里,仍怕有不舒服。睡覺就要使他安穩地睡著,一定不去動搖他。口含食物以喂養他,常解自己的衣服將他包裹著。揣度孩子的饑飽,讓其冷熱適中。
【原文】
痘疹關煞①,急遽驚悸。吚唔解語,匍匐學行,手不釋提,心不釋護。子既年長,恐其不壽,多方保持。幸而克祐,籌劃有無②,計其婚媾。厥齡方少,諸務未曉。一出一入,處處念之。綢繆咨嗟,諄諄誡命。親心惆悵,子方燕樂。教之生計,教之成業。母誕維艱,父誨匪易。
【注釋】
①痘疹:因患天花出現的皰疹,由天花病毒引起的強烈的傳染病。天花是最古老的傳染病之一,也是死亡率最高的傳染病之一。關煞:指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災禍、疾病等。引申指各種困難、難關。也指命中注定的災難。
②有無:指家計的豐或薄。
【譯文】
在孩子出痘疹、犯關煞的時候,父母心中非常驚恐。當孩子牙牙學語、蹣跚學步之時,父母手不離左右,心里毫不放松對孩子的照顧。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父母又恐怕其命不長久,多方設法護持。僥幸能夠得到神靈庇佑,又要為其籌劃家產衣食,設法婚配。此時孩子年紀尚輕,各種事務尚未明曉。不管是出門還是在家,各個方面,父母無不掛念。情意殷切,長吁短嘆,懇切耐心地教誨勸告。正因為有父母的憂慮,才有了子女安樂美好的生活。教授子女謀生之計,教授子女如何成就事業。母親生育子女非常艱難,父親教誨子女也不容易。
【原文】
雖至英年,恤若孩提。食留子餐,勝如己餐;衣留子衣,勝如己衣。子若有疾,甚于己疾。有可代者,己所甘受。子若遠游,行旅風霜,夢寐通之。逾①期不歸,睛裂腸斷。子有寸善,夸揚樂與;子有小過,回護遮蓋,暗自傷心,恐其名敗。子惟賢能,父母有賴;子若不肖,父母誰倚?子若妄為,父母身危。作事未事,俱切親情。
【注釋】
①逾:超過,越過。
【譯文】
盡管子女已經長大成人,父母仍然像對待幼童一樣對其體貼入微。留作子女吃的.飯食,勝過自己的食物;留作子女穿著的衣服,勝過自己的衣服。子女若有疾病,比自己得病還要擔憂。如有能夠代替子女承受的病痛,自己則甘愿忍受。子女如果遠行,旅途風霜勞苦,父母放心不下,常在睡夢中夢到。逾期不歸,父母則眼睛望穿,肝腸望斷。子女有微小的優點,父母就會贊美宣揚;如果子女有小的過錯,父母總會袒護遮掩,并暗自傷心,唯恐其名聲敗壞。子女只有賢良能干,父母才有依靠;子女如果無德無才,那么父母還能依靠誰呢?子女如果胡作妄為,就會連累父母,使其處于危險的境地。不管有無做事,都要貼合父母的心意。
【原文】
芽栽茁培,堂基構植。母勤子生,父作子述①,其行其志,不厭其苦。憐子念子,何時放置。形或暫離,心恒無間。貴如帝王,神如天亶②;顯如公卿,賤如編戶③,愚如齊氓④,皆如是心。窮達愁樂,存歿明幽⑤,皆如是心。混沌初分⑥,亙古及今,普天匝地,綿綿惻怛⑦,父母之心,無不如是。如乾覆物,如坤載物,和藹流盈,充塞兩間。莫大慈悲,無過親心。
【注釋】
①述:傳述,傳承;遵循前人說法或繼續前人事業。《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②天亶(dǎn):《尚書·泰誓上》:“亶聰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蔡沈集傳:“亶,誠實無妄之謂。言聰明出于天性然也。”圣人天性聰明,先知先覺,首出庶物,故能作大君治于天下,又因此能成為萬民之父母。
③編戶:指中國古代除世家貴族、奴婢以外的編入戶籍的平民,也稱庶人。編戶與不入戶籍的王公大臣、官僚地主相比,必須按土地收入交納一定的賦稅。
④氓:古代稱民為氓,此指未開化的人。
⑤明幽:人間和陰間。韓愈《赴江陵寄三學士》詩:“病妹臥床褥,分知隔明幽。”
⑥混沌:指宇宙形成前天地未分、渾元一團的狀態,古人想象中的天地開辟前的元氣狀態。
⑦惻怛(dá):懇切。《傷寒節錄·達序》:“然心至誠惻怛,有與斯人同憂共患之意。”
【譯文】
就像生物萌芽,就必須栽育;要讓其茁壯成長,就必須培育;子女長大后,還要為他們建筑庭堂,植立根基。母親勤勞,不過是希望子女能夠順利成長;父親有所創造,無非是希望子女能夠傳承于后。父母養育子女,不厭其苦。父母憐惜掛念子女,沒有放下之時。既使身體暫時分離,父母的心也永遠不會遠離子女。即使是如帝王般尊貴,如圣賢般聰明,如公卿般顯赫,又或者如平民般貧賤,如未開化之人般愚鈍,其愛子女之心,無不如此。不管是困厄還是顯達,不管是愁苦還是喜樂,不管是活著的還是已經去世的,也不管是在人世還是在陰間,父母的心也都如此。天地初開,從古至今,普天遍地,愛子女之心真切連綿,作父母的無不如此。如同上天覆蓋萬物,如同大地承載萬物,溫和慈愛流盈,充滿天地之間。再大的慈悲,也比不過父母愛子之心。
【原文】
即說偈曰:萬般勞瘁有時休,育子辛勤無盡頭。字懷耐苦終無厭,訓誨循徐不憚求。一葉靈根非易植,窮年愛護幾曾優。子俱親自身栽養,親老心猶為子籌。
【譯文】
于是說偈道:萬般勞累都有停止的時候,只有養育子女的辛勞沒有盡頭。懷孕生育,忍受苦痛,從不厭煩。訓導告誡,循序漸進,不怕索求。培養子女智慧聰明不是容易的事情,父母終日愛護從來沒有猶豫過。子女都是父母自身養育的,父母人老后心里仍在為子女操心籌劃。
【原文】
又說偈曰:真誠一片結成慈,全無半點飾虛時。慈中栽養靈根大,生生不已自無涯。
【譯文】
又說偈道:一片真誠結成慈愛心,完全沒有半點矯飾虛偽。慈愛中養育子女聰慧成長,生生不已沒有盡頭。
【原文】
靈慈神咒①:佛菩薩菩提心②,大羅會上陀羅尼③,一切救苦難,無過我親心。圣主仁君,救濟生靈,不忍一匹之不生,無如愛子心,靡所不至誠。推極仁惠者,孰能逾二人。
【注釋】
①神咒:即陀羅尼。為神秘的咒語,故名神咒。原文中有多處類似的咒語。
②菩提心:菩提舊譯為道,求真道的心即菩提心。新譯為覺,求正覺的心即菩提心。
③陀羅尼:又稱陀羅那,陀鄰尼。譯作持,總持,能持能遮。以名持善法不使散,持惡法不使起的力用。講演武藝
【譯文】
靈慈神咒:佛菩薩的菩提心,大羅會上的陀羅尼,一切救苦救難的菩薩,都不會超越我父母的愛心。圣明仁慈的君主,救濟生靈,不忍心一個生物不能生長,這都不如父母的愛子之心,父母的愛子之心,沒有不出于至誠之心的。就是推究極為仁慈惠愛的人,誰也不能夠超越父母二人的愛心。
【評析】
育子,即生養子女。本章從天地生養萬物說起,以闡明萬物有賴于天地的滋養,子女有賴于父母的孕育,以此省示世人應當知道感恩盡孝。著重論述了父母生育子女的辛苦,父母對子女無微不至的守護,以及父母對子女各項事情的費心籌劃。無論貧富貴賤,父母愛護子女的真切情感都是一樣的。世間萬般情愛皆無法與父母對子女的至誠親情相媲美。
文言文原文、翻譯2
虎丘離城約六七里路,這座山沒有高峻的山峰與幽深的峽谷,只但是正因靠近城市,因此奏著音樂的游船,沒有一天不到那兒去。凡是有月亮的夜晚,開花季節的早晨,下雪天的黃昏,游人來往穿梭,猶如織布一樣,而以中秋最為繁盛熱鬧。每到這一天,全城閉戶,攜手并肩而來。士大夫鄉紳、大家婦女,以至貧民百姓,全都涂脂抹粉,鮮衣美服,重重疊疊地鋪設席氈,將酒肴擺在大路中間,從千人石一向到山門,如梳齒魚鱗般密集相連。檀板聚積如小山,樽罍似云霞般傾瀉,遠遠望去,猶如成群的大雁棲落在平坦的沙灘,彩霞鋪滿江面,電閃雷鳴,無法具體描繪它的形狀。
剛開始陳設席位時,唱歌的人成百上千,聲音如團聚在一齊的蚊子,沒法分辨識認。等到分隊安排,爭相以歌喉比高低;雅樂和俗樂各各陳獻后,美和丑自然區別開了。不多時,搖頭頓腳按節拍而歌的,只但是幾十個人而已。一會兒,明月升到天空,月光照在石上猶如潔白的絹綢,所有粗俗的`歌樂,不再發出聲響,跟隨著唱和的,只有三四個人。一支簫,一寸管,一人慢慢地打著歌板唱著,管樂伴著歌喉,聲音清脆嘹亮,使聽的人深受感動。等到夜深,月亮西斜,樹影散亂,于是連簫板也不用,一個人登場,四圍的人屏住聲息,聲音如細而直上的毛發,響徹云端,每吐一字,幾乎拖長達一刻之久,飛鳥聽了為之回翔盤旋,壯士聽了感動得流下眼淚。
劍泉深得無法測量,陡峭的巖石如斧削一般。千頃云正因有天池等山作為幾案,山峰峽谷,爭奇斗秀,是請客飲酒的好地方。但是過了中午便陽光逼人,不能久坐。文昌閣也不錯,晚上林中的景色尤為迷人。朝北為平遠堂舊址,空曠沒有遮攔,僅僅遠遠望見虞山,如小小的黑點。堂荒蕪已經很久了,我和江進之商量修復它的辦法,想在里面供奉韋應物、白居易等人,但不久生了病,我既然已經辭了官,恐怕進之的興致也消盡了。山川的興旺和荒廢,確實有它的運數啊!
在吳縣作了兩年官,登虎丘山六次。最后一次和江進之、方子公一齊登,坐在生公石上等候月出。唱歌的人聽說縣令到來,都躲避開了。我因此對進之說:“做官的橫行氣盛,衙役庸俗粗野,是多么厲害呀!以后不作官了,有不在這石上聽歌的,有月亮為證!”此刻我有幸得以免去官職,客居吳縣,虎丘的月亮不知道還記得我的話嗎?
文言文原文、翻譯3
臨川之城東,有地隱不過高,以臨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不過方以長,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臨川記》云也。羲之嘗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而嘗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于山水之間。豈有徜徉肆恣,而又嘗自休于此邪?羲之之書晚乃善,則
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豈能夠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為州學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于楹間以揭之,又告于鞏曰:“愿有記。”推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被于來世者何如哉!
慶歷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記。
譯文
臨川郡城的東面,有一塊地微微高起,并且靠近溪流,叫做新城。新城上面,有個池子低洼呈長方形,說是王羲之的墨池,這是茍伯子《臨川記》里說的。
羲之以前仰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精神,(現在說)這是羲之的(墨池)遺址,難道是真的嗎?當羲之不愿勉強做官時,以前游遍東方,出游東海,在山水之間使他的.心情快樂。莫非他在盡情游覽時,曾在這里停留過?羲之的書法,到晚年才特別好。那么他能達到這步,大概也是靠他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并不是天生的。但是后代沒有能夠趕上他的人,是不是后人學習下的功夫不如他呢?那么學習的功夫難道能夠少下嗎?何況想在道德修養上深造的人呢?
墨池的旁邊,現在是撫州州學的校舍,教授王盛先生擔心墨池不能出名,寫了“晉王右軍墨池”六個字掛在屋前兩柱之間,又請求我說:“希望有一篇(墨池)記。”推測王先生的用心,是不是喜愛別人的優點,即使是一技之長也不讓它埋沒,因而推廣到王羲之的遺跡呢?莫非也想推廣王羲之的事跡來勉勵那些學員吧?一個人有一技之長,就能使后人像這樣尊重他;何況那些品德高尚、行為端莊的人,遺留下來令人思慕的美好風范,對于后世的影響那就更不用說了!
慶歷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作記。
文言文原文、翻譯4
原文:
蘇軾,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學四方,母程氏親授以書。程氏讀東漢《范滂傳》,慨然太息。軾請曰:“軾若為滂,母許之否乎?”程氏曰:“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邪?”比冠博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好賈誼陸贄書既而讀《莊子》嘆曰吾昔有見口未能言今見是書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試禮部。方時文磔裂詭異之弊勝,主司歐陽修思有以救之,得軾《刑賞忠厚論》,驚喜,欲擢冠多士,猶疑其客曾鞏所為,但置第二,復以《春秋》對義居第一。殿試中乙科。后以書見修,修語梅圣俞曰:“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聞者始嘩不厭,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河決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匯于城下,漲不時泄,城將敗,富民爭出避水。軾曰:“富民出,民皆動搖,吾誰與守?吾在是,水決不能敗城。”驅使復入。軾詣武衛營,呼卒長曰:“河將害城,事急矣,雖禁軍且為我盡力。”卒長曰:“太守猶不避涂潦,吾儕小人,當效命。”率其徒持畚鍤以出,筑東南長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軾廬于其上,過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時,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為免役。司馬光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復差役,軾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斂民財,斂聚于上而下有錢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專力于農,而貪吏猾胥得緣為奸。此二害輕重,蓋略等矣。”光不以為然。軾又陳于政事堂,光忿然。軾曰:“昔韓魏公刺陜西義勇,公為諫官,爭之甚力,韓公不樂,公亦不顧。軾昔聞公道其詳,豈今日作相,不許軾盡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國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軾與弟轍,師父洵為文,既而得之于天。雖嬉笑怒罵之辭,皆可書而誦之。其體渾涵光芒,雄視百代,有文章以來,蓋亦鮮矣。
自為舉子至出入侍從,必以愛君為本,忠規讜論,挺挺大節,群臣無出其右。但為小人忌惡擠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節選自《宋史蘇軾傳》)
翻譯:
蘇軾,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人。蘇軾十歲時,他的父親蘇洵外出四處游學,母親程氏親自教授蘇軾讀書。程氏在讀到東漢《范滂傳》時,不禁感慨嘆息。蘇軾問母親:“如果蘇軾將來做范滂(東漢人,字盂博,少年時便懷澄清天下之志)那樣的人,母親是否允許呢?” 程氏說:“你能夠做范滂那樣的人,我難道就不能成為范滂母親那樣的人嗎?”到二十歲的時候,蘇軾博學多識,通曉經書和歷史,每天寫文章洋洋數千言,喜歡賈誼(漢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陸贄(唐代賢相之一)的文集。不久當他讀到《莊子》的時候,感嘆說:“我以前有這樣的想法,但嘴里卻說不出來。現在看到這本書里寫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樣啊!”嘉祐二年(1057),參加禮部的科舉考試。當時文章支離分裂和詭異奇怪的弊病很嚴重,歐陽修正思索有什么方法能救治這種弊病。當他得到蘇軾的《刑賞忠厚論》這篇文章時,又驚又喜,就想評為第一,但又懷疑可能是自己的學生曾鞏所作,于是最終只評為第二名,但是憑借“《春秋》經義策問”取得第一。參加殿試,中乙科。后來蘇軾攜書信拜見歐陽修,歐陽修對梅堯臣(字圣俞,北宋著名詩人)說:“我的文章比這個人要遜色一大截啊!”剛開始聽到歐陽修這話的人都認為是歐陽修虛夸,并不信服。很長時間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歐陽修的話。
(蘇軾)調到徐州(今江蘇徐州市)任知州。黃河在曹村這個地方決口,泛濫于梁山泊和南清河等地,最后洪水匯集到徐州城下。暴漲的洪水沒有被及時疏導,徐州城將要被洪水沖毀,城里的'富裕人家都爭著出城躲避洪水。蘇軾說:“富人們出城,老百姓都動搖了,我還與誰守衛這座城池呢?我在這里,就決不允許洪水危及城池。”于是,將逃出城外的富人們又趕回城里。蘇軾拜訪守衛徐州城的軍隊,叫出士兵頭目說:“黃河水將危害到徐州城,事態非常緊急,即使你們是禁軍,也要聽從我的命令為我效力。”士兵頭目說:“您太守大人尚且不躲避洪水和污泥,我們都是小人,理應為您效命。”于是帶領手下人拿著畚鍤等走出軍營,修筑起東南長堤。雨日夜不停,城墻僅有三版沒有淹沒到洪水里。蘇軾在城墻上過夜,路過家門時也沒有進去。他讓各級官員分別堵住各自防守的地方,最后終于保全了徐州城。
當初,宋太祖時實行差役制度,時間長了,產生了弊病。王安石擔任宋神宗的宰相時改為免役制。司馬光擔任宰相,知道免役的害處,不知道它的好處,想要恢復差役制。蘇軾說:“差役制和免役制各有利弊。免役的害處是官吏聚斂民財,錢財聚集在朝廷而百姓鬧錢荒。差役的害處是百姓長時間服役,不能專心全力在農事上,此時那些貪婪狡猾的官吏就趁機做一些不法的事情。這兩種害處的程度,大概是相等的。”司馬光并不認為蘇軾說得正確。蘇軾又在政事堂陳述自己的觀點,司馬光很憤怒。蘇軾說:“當年宰相韓魏公(指韓琦,是宋朝時輔佐過三任皇帝的宰相)指責陜西省的義勇軍,您當時是諫官,努力和他爭執,韓公不高興了,您也不顧。蘇軾以前聽您詳細說過這件事,難道今天您做了宰相,就不許我蘇軾把話說完嗎?”司馬光聽完笑了起來。
建中靖國元年(1101),蘇軾在常州(今江蘇常州市)去世,享年66歲。
蘇軾和弟弟蘇轍,隨父親蘇洵學習文章,后來得力于天賦。即使是嬉笑怒罵的言語,也都能寫成文章誦讀。他的文章博大豐富,光輝燦爛,稱雄百代,自從文章產生以來,(這種情況)大概也是很少見的。
蘇軾自從成為舉人到后來出入皇帝身邊做侍從,都一定是以愛戴君王為根本,忠心耿直的言論,正直無畏的節操,都遠遠在眾大臣之上。只是他被小人嫉妒和排擠,使得他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職。
文言文原文、翻譯5
原文
鴝鵒之鳥,出于南方。南人羅爾調其后,久之,能效人言;但能效聲而止,終日所唱,惟數聲也。蟬鳴于庭,鳥聞而笑之。蟬謂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所言者,未嘗言也。偈若我自鳴其意哉!”鳥俯首而慚,終身不復效人言。
譯文
鴝鵒鳥生長在南方,南方人把它捉來剪圓了舌頭,教它說人話。久而久之,它居然能說人話了。但它只能學幾句簡單的話,一天到晚所唱的,老是那么幾句。有一天,一只知了在庭院里鳴叫。鴝鵒聽見了,輕蔑地笑起來。知了對鴝鵒說:“你能像人一樣說話很好。但你所說的`卻是現成的、可到處套用的空話。你哪能像我這樣按照自己的意思說話呢!”鴝鵒被說得低下頭,十分慚愧,從此再不說沒有意義的套話了。
鴝鵒鳥,讓我們明白自己要有主見,不能人云亦云。還想了解更多嗎?記住網站,需要的時候隨時來。
文言文原文、翻譯6
古之所謂豪杰之士,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夫子房受書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出而試之。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皆圣賢相與警戒之義;而世不察,以為鬼物,亦已過矣。且其意不在書。當韓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其居無罪夷滅者,不可勝數。雖有賁、育,無所復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勢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擊之間;當此之時,子房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發,蓋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盜賊,何者?其身之可愛,而盜賊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蓋世之才,不為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于荊軻、聶政之計,以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能夠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逆;莊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踐之困于會稽,而歸臣妾于吳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報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剛也。夫老人者,以為子房才有余,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何則?非有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間,而命以仆妾之役,油不過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也。
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高祖發怒,見于詞色。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為魁梧奇偉,而其狀貌乃如婦人女子,不稱其志氣。嗚呼!此其所以為子房歟!
譯文
古時候被人稱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勝人的節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無法忍受的度量。有勇無謀的人被侮辱,一定會拔起劍,挺身上前搏斗,這不充足被稱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氣概的人,遇到突發的情形毫不驚慌,當無原因受到別人侮辱時,也不憤怒。這是因為他們胸懷極大的抱負,志向非常高遠。
張良被橋上老人授給兵書這件事,確實很古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隱居君子出來考驗張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顯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賢相互提醒告誡的意義。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當作神仙,也太荒謬了。再說,橋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給張良兵書(而在于使張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在韓國已滅亡時,秦國正很強盛,秦王嬴政用刀鋸、油鍋對付天下的志士,那種住在家里平白無故被抓去殺頭滅族的人,數也數不清。就是有孟賁、夏育那樣的勇士,沒有再施展本領的機會了。凡是執法過度嚴厲的君王,他的刀鋒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氣勢是不能夠憑借的。張良壓不住他對秦王憤怒的情感,以他個人的力量,在一次狙擊中求得一時的痛快,在那時他沒有被捕被殺,那間隙連一根頭發也容納不下,也太危險了!富貴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盜賊手里的。為什么呢?因為他們的生命寶貴,死在盜賊手里太不值得。張良有超過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樣深謀遠慮之事,反而只學荊軻、聶政行刺的下策,僥幸所以沒有死掉,這必定是橋上老人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態度傲慢無理、言語粗惡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能夠憑借這點而成就大功業,所以到最后,老人說:“這個年幼的人能夠教育了。”
楚莊王攻打鄭國,鄭襄公脫去上衣裸露身體、牽了羊來迎接。莊王說:“國君能夠對人謙讓,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就此放棄對鄭國的進攻。越王勾踐在會稽陷於困境,他到吳國去做奴仆,好幾年都不懈怠。再說,有向人報仇的心愿,卻不能做人下人的,這是普通人的剛強而已。那老人,認為張良才智有余,而擔心他的度量不夠,所以深深挫折他年輕人剛強銳利的脾氣,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憤去成就遠大的謀略。為什么這樣說呢?老人和張良并沒有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間相遇,卻拿奴仆的`低賤之事來讓張良做,張良很自不過不覺得怪異,這本是秦始皇所不能驚懼他和項羽所不能激怒他的原因。
看那漢高祖之所以成功,項羽之所以失敗,原因就在于一個能忍耐、一個不能忍耐罷了。項羽不能忍耐,所以戰爭中是百戰百勝,但是隨隨便便使用他的刀鋒(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實力)。漢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鋒銳的戰斗力,等到對方疲敝。這是張良教他的。當淮陰侯韓信攻破齊國要自立為王,高祖為此發怒了,語氣臉色都顯露出來,從此可看出,他還有剛強不能忍耐的氣度,不是張良,誰能成全他?司馬遷本來猜想張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偉的,誰料到他的長相竟然像婦人女子,與他的志氣和度量不相稱。啊!外柔內剛,這就是張良之所以成為張良吧!
文言文原文、翻譯7
作品原文
圬者1王承福傳
圬之為技賤且勞2者也。有業之3,其色若自得者。聽其言,約而盡4。問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為京兆長安農夫。天寶之亂5,發人為兵6。持弓矢十叁年,有官勛7,棄之來歸。喪其土田,手鏝衣食8,馀叁十年。舍9于市10之主人,而歸其屋食之當11焉。視時屋食之貴賤,而上下其圬之傭12以償之;有馀,則以與道路之廢疾餓者焉。
又曰:“粟,稼13而生者也;若14布與帛。必蠶績15而后成者也;其他所以養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賴之。然人不可遍為16,宜乎各致其能17以相生18也。故君者,理19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20者也。任有大小,惟其所能21,若器皿焉。食焉22而怠其事23,必有天殃24,故吾不敢一日舍鏝以嬉25。夫鏝易能26,可力焉,又誠有功27;取其直28雖勞無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強而有功29也;心難強而有智30也。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擇其易為無傀者取焉。
“嘻!吾操鏝以入富貴之家有年31矣。有一至者焉,又往過之,則為墟32矣;有再至、叁至者焉,而往過之,則為墟矣。問之其鄰,或曰:“噫!刑戮也。”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孫不能有也。”或曰:“死而歸之官33也。”吾以是觀之,非所謂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強心以智34而不足,不擇其才之稱否35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36,知其不可而強為之者邪?將富貴難守,薄功而厚饗37之者邪?抑豐悴有時38,一去一來39而不可常者邪?吾之心憫焉,是故擇其力之可能者行焉。樂富貴而悲貧賤,我豈異于人哉?”
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40。妻與子,皆養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謂勞力者,若立吾家41而力不足,則心又勞也。”一身而二任42焉,雖圣者不可為也。
愈始聞而惑之,又從而思之,蓋所謂“獨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譏43焉;謂其自為44也過多,其為人也過少。其學楊朱之道者邪?楊之道,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45以有家為勞心,不肯一動其心以蓄46其妻子,其肯勞其心以為人乎哉?雖然,其賢于世者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47者,以濟其生之欲48,貪邪而亡道49以喪其身者,其亦遠矣!又其言,有可以警余50者,故余為之傳而自鑒51焉。
詞句注釋
1、圬(wū)者:泥瓦匠。
2、賤且勞:低賤有辛苦。
3、業之:以泥瓦工為業。
4、約而盡:簡約而透徹。
5、天寶之亂:指“安史之亂”。
6、發人為兵:征調人民從軍。
7、有官勛:有官階勛位。
8、手鏝(màn)衣食:操持抹泥板謀取衣食。
9、舍:居住。
10、市:長安城有東、西兩市,分別在城東、西部的中間。這里當指西市。
11、屋食之當:居屋和飲食的價值。
12、上下其圬之傭:提高或降低做泥瓦工的工錢。
13、稼:種田。
14、若:至于。
15、蠶績:養蠶緝麻。
16、遍為:全都去做。
17、各致其能:各盡所能。
18、相生:相互生養。
19、理:治理。
20、承君之化:承接君主的教化。
21、惟其所能:只依其能力。
22、食焉:取食于某事。
23、怠其事:荒廢他的職務。
24、天殃:天降的災禍。
25、舍鏝以嬉:放下手中的抹泥板去游樂。
26、易能:容易掌握。
27、誠有功:確實有成效。
28、直:同“值”。
29、易強而有功:容易勉力來去的成效。
30、難強而有智:難于勉強而變得聰明。
31、有年:多年。
32、墟:廢墟。
33、歸之官:指被官府抄沒。
34、強心以智:勉強心力,自作聰明。
35、不擇其才之稱否:不計他的才能是否相稱。
36、多行可愧:多做愧對于心的事。
37、薄功而厚饗(xiǎng):功勞很少而享受豐厚。
38、豐悴有時:謂盛衰變化于瞬間。
39、一去一來:指豐去悴來。
40、自奉也博:自己享受豐厚。
41、立吾家:建立自己的家庭。
42、一身而二任:一個人擔負兩方面的任務。
43、有譏:有非議。
44、自為:為自身。
45、夫人:那個人。
46、畜:養。
47、患不得之而患失之:未得時憂慮得不到,得到時又憂慮失去。
48、濟其生之欲:滿足其生存欲望。
49、貪邪而亡道:貪婪邪惡而無道義。
50、警余:警醒自己。
51、自鑒:自作鑒戒。
原文
圬之為技賤且勞者也。有業之,其色若自得者。聽其言,約而盡。問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為京兆長安農夫。天寶之亂,發人為兵。持弓矢十叁年,有官勛,棄之來歸。喪其土田,手衣食,馀叁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而歸其屋食之當焉。視時屋食之貴賤,而上下其圬之以償之;有馀,則以與道路之廢疾餓者焉。
又曰:“粟,稼而生者也;若市與帛。必蠶績而后成者也;其他所以養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賴之。然人不可遍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鏝以嬉。夫鏝易能,可力焉,又誠有功;取其直雖勞無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強而有功也;心難強而有智也。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擇其易為無傀者取焉。
“嘻!吾操鏝以入富貴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又往過之,則為墟矣;有再至、叁至者焉,而往過之,則為墟矣。問之其鄰,或曰:“噫!刑戮也。”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孫不能有也。”或曰:“死而歸之官也。”吾以是觀之,非所謂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強心以智而不足,不擇其才之稱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強為之者邪?將富貴難守,薄寶而厚饗之者邪?抑豐悴有時,一去一來而不可常者邪?吾之心憫焉,是故擇其力之可能者行焉。樂富貴而悲貧賤,我豈異于人哉?”
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與子,皆養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謂勞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則心又勞也。”一身而二任焉,雖圣者石可為也。
愈始聞而惑之,又從而思之,蓋所謂“獨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譏焉;謂其自為也過多,其為人也過少。其學楊朱之道者邪?楊之道,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為勞心,不肯一動其心以蓄其妻子,其肯勞其心以為人乎哉?雖然,其賢于世者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濟其生之欲,貪邪而亡道以喪其身者,其亦遠矣!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為之傳而自鑒焉。
白話譯文
粉刷墻壁作為一種手藝,是卑賤而且辛苦的。有個人以這作為職業,樣子卻好像自在滿意。聽他講的話,言詞簡明。意思卻很透徹。問他,他說姓王,承福是他的名。祖祖輩輩是長安的農民。天寶年間發生安史之亂,抽調百姓當兵,他也被征入伍,手持弓箭戰斗了十三年,有官家授給他的勛級,但他卻放棄官勛回到家鄉來。由于喪失了田地,就靠拿著饅子維持生活過了三十多年。他寄居在街上的屋主家里,并付給相當的房租、伙食費。根據當時房租、伙食費的高低,來增減他粉刷墻壁的工價,歸還給主人。有錢剩,就拿去給流落在道路上的殘廢、貧病、饑餓的人。
他又說:“糧食,是人們種植才長出來的。至于布匹絲綢,一定要靠養蠶、紡織才能制成。其他用來維持生活的物品,都是人們勞動之后才完備的,我都離不開它們。但是人們不可能樣樣都親手去制造,最合適的做法是各人盡他的能力,相互協作來求得生存。所以,國君的'責任是治理我們,使我們能夠生存,而各種官吏的責任則是秉承國君的旨意來教化百姓。責任有大有小,只有各盡自己的能力去做,好像器皿的大小雖然不一,但是各有各的用途。如果光吃飯不做事,一定會有天降的災禍。所以我一天也不敢丟下我泥饅子去游戲嬉戲。粉刷墻壁是比較容易掌握的技能,可以努力做好,又確實有成效,還能取得應有的報酬,雖然辛苦,卻問心無愧,因此我心里十分坦然。力氣容易用勁使出來,并且取得成效,腦子卻難以勉強使它獲得聰明。這樣,干體力活的人被人役使,用腦力的人役使人,也是應該的。我只是選擇那種容易做而又問心無愧的活來取得報酬哩!
“唉!我拿著鏝子到富貴人家干活有許多年了。有的人家我只去過一次,再從那里經過,當年的房屋已經成為廢墟了。有的我曾去過兩次,三次,后來經過那里,也成為廢墟了。向他們鄰居打聽,有的說:‘唉!他們家主人被判刑殺掉了。’有的說:‘原主人已經死了,他們的子孫不能守住遺產。’也有的說:‘人死了,財產都充公了。’我從這些情況來看,不正是光吃飯不做事遭到了天降的災禍嗎?不正是勉強自己去干才智達不到的事,不選擇與他的才能相稱的事卻要去充數據高位的結果嗎?不正是多做了虧心事,明知不行,卻勉強去做的結果嗎?也可能是富貴難以保住,少貢獻卻多享受造成的結果吧!也許是富貴貧賤都有一定的時運,一來一去,不能經常保有吧?我的心憐憫這些人,所以選擇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干。喜愛富貴,悲傷貧賤,我難道與一般人不同嗎?”
他還說:“貢獻大的人,他用來供養自己的東西多,妻室兒女都能由自己養活。我能力小,貢獻少,沒有妻室兒女是可以的。再則我是個干體力活的人,如果成家而能力不足以養活妻室兒女,那么也夠操心的了。一個人既要勞力,又要勞心,即使是圣人也不能做到啊!”
我聽了他的話,起初還很疑惑不解,再進一步思考,覺得他這個人大概是個賢人,是那種所謂獨善其身的人吧。但是我對他還是有些批評,覺得他為自己打算得太多,為別人打算太少,這難道是學了楊朱的學說嗎?楊朱之學,是不肯拔自己一根毫毛去有利於天下,而王承福把有家當作勞心費力的事,不肯操點心來養活妻子兒女,難道會肯操勞心智為其他的人嗎!但盡管如此,王承福比起世上那些一心唯恐得不到富貴,得到後又害怕失去的人,比那些為了滿足生活上的欲望,以致貪婪奸邪無道以致喪命的人,又好上太多了。而且他的話對我多有警醒之處,所以我替他立傳,用來作為自己的借鑒。
創作背景
唐德宗貞元十七年(801年),時年三十四歲,他離開汴州到達京城長安后,見到王承福,為其人生觀所動,所以寫下了這一篇文章。
作品鑒賞
這是一篇很有特色的傳記文,而其立意本在議論。韓愈還有《毛穎傳》那樣以“傳”立題的文字,但毛穎本出于虛構,實際是暗喻毛筆;王承福卻實有其人。這篇作品主要是以人傳言,以言傳人,即通過王承福來發表議論,又通過這些議論來表揚一種理想的人格。而王承福及其言論更和后面作者的評論相照應,所以作品表達的乃是作者自己的觀點。這種寫法也體現了韓愈在文體方面的創新。
文章主題從《孟子》“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觀點演化而來。這本是當時人所習知的看法,但韓愈利用奇異的構想、生動的敘事把內容表達的趣味盎然。文章表揚“賤且勞”的傳主那種漠視利欲、安貧樂道的精神,揭示“富貴”之人或尸位素餐、薄功厚饗,或貪邪無道、多行可愧而自取敗亡的下場,造成鮮明的對比,表現鮮明的愛憎、褒貶態度,有激憤又有諷刺。其中一大段對于“富貴之家”近乎詛咒的議論,實際是韓愈在長安十幾年所見所聞的總結,也是他經過多年人生歷練取得的教訓。當然,正因為王承福不過是作者的代言人,所以他的議論口吻不像是個“勞力者”,至于文章觀念上的消極面也是很明顯的。
文章前面略敘人物因緣,結尾點題,中間是他人替自己說話。這種方法讓議論出自別人,作者成為旁觀者,也是客觀的評論者,從而增強了說服力,結構也顯得抑揚錯落,行文更有情致。
從結構來看,這篇傳由四段構成。第一段敘述王承福的出身和經歷;第二段由王承福自述他對社會分工的看法 ,以及他對“富貴之家”興衰豐悴的感慨;第三段扔由王承福自述他的“獨善其身”的處世哲學;第四段則是作者韓愈對王承福的評論,揭出寫傳的主旨所在。各段有明確的中心,言簡意賅,語語相扣,一氣而下。如第二段寫“富貴之家”的敗落衰亡,連用三個“或曰”和三個“非”如何如何,既是并列句,層次很分明,又是一句追一句,把王承福嚴重的所聞所見說的何等透徹,確是道出了封建社會的瘤疾。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貞元八年(792年)進士。曾任國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職,因諫阻憲宗奉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謚“文”。倡導古文運動,其散文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其詩力求新奇,有時流于險怪,對宋詩影響頗大。有《昌黎先生集》。
文言文原文、翻譯8
晉文公攻原
晉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糧,遂與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擊金而退,罷兵而去。士有從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諫曰:“夫原之食竭力盡矣,君姑待之。”公曰:“吾與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為也。”遂罷兵而去。原人聞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無歸乎?”乃降公。衛②人聞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無從乎?”乃降公。
[注釋]①原:原國②衛:衛國
【參考譯文】
晉文公攻打原國,攜帶了十天的糧食,于是和大夫約定在十天內收兵。到達原地十天,卻沒有攻下原國,文公鳴金后退,收兵離開原國。有個從原國都城中出來的人說:“原國三天內就可攻下了。”群臣近侍進諫說:“原國城內糧食已經吃完了,兵力耗盡了,君主暫且等一等吧。”文公說:“我和大夫約定十天,如果不離開的.話,這是失掉了我的信用。得到原國而失掉信用,我是不干的。”于是撤兵離開。原國人聽到后說:“有像他那樣守信用的君主,能不歸順他呢?”于是投降了晉文公。衛國人聽到后說:“有像他那樣守信用的君主,怎能不歸順他呢?”于是也投降了晉文公。
晉文公攻閱讀答案
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3分)
*A.遂與大夫期十日/陳太丘與友期行
B.原三日即下矣/令初下,群臣進諫
C.夫原之食竭力盡矣/一食或盡粟一石
D.可無歸乎/男有分,女有歸
10.請用三條“/”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3分)
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為也
11.如何看待晉文公“罷兵而去”的行為?請說明理由。(3分)
9.A【約定(B.攻克/下達;C.糧草/餐;D.投降,投靠/歸宿)】
10.【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為也(用了四條或四條以上“/”,本題給0分。用了1—3條“/”,每對1處給1分。)】
11.【(1)贊成晉文公的行為,晉文公的可貴之處在于講信用(恪守誠信)(2分)。因為講信用才能不戰而勝,“攻原”得衛(1分)。
(2)反對晉文公的行為,晉文公錯在墨守成規(一成不變、不能隨機而變)(2分)。因為“原三日即下矣”(或“夫原之食竭力盡矣”),如果他一鼓作氣,就能攻下原國(1分)。
(3)我們要辯證地看待晉文公的行為,晉文公這樣做有利有弊(1分)。利在講信用,“攻原”得衛(1分);弊在墨守成規,功虧一簣(1分)。(或者:利在講信用,得人心(1分);弊在墨守成規,錯失時機(得到原國,實屬僥幸)(1分)。)】
文言文原文、翻譯9
原文:
元壽,宇長壽,河南洛陽人也。壽少孤,性仁孝。九歲喪父,衷毀骨立,宗族鄉黨咸異之。事母以孝聞。及長,頗涉經史。周武成初,封隆城縣侯,邑千戶。開皇初,議伐陳,以壽有思理,奉使于淮浦監修船艦,以強濟見稱。四年,參督漕渠之役,授尚書主爵侍郎。八年,從晉王伐陳,除行臺左丞,兼領元帥府屬。及平陳,拜尚書左丞。高祖嘗出苑觀射,文武并從焉。開府蕭摩訶妻患且死,奏請遣子向江南收其家產,御史見而不言。壽奏劾之曰:“臣聞天道不言,功成四序,圣皇垂拱,任在百司。御史之官,義存糾察,直繩莫舉,憲典誰寄?今月五日,鑾輿徙蹕,親臨射苑,開府儀同三司蕭摩訶幸廁朝行預觀盛禮奏稱請遣子世略暫往江南重收家產妻遇患彌留有日妻若長逝世略不合此行竊以人倫之義,伉儷為重;資愛之道,烏鳥弗虧。摩訶遠念資財,近忘匹好,又命其子舍危惙之母,為聚斂之行。一言才發,名教頓盡。而兼殿內侍御史臣韓微之等,親所聞見,竟不彈糾。若知非不舉,事涉阿縱;如不以為非,豈關理識?臣謬膺朝寄,忝居左轄,無容寢默,謹以狀聞。”上嘉納之。尋授太常少卿。數年,拜基州刺史,在任有公廉之稱。煬帝嗣位,漢王諒舉兵反,左仆射楊素為行軍元帥,壽為長史。壽每遇賊,為士卒先,以功授大將軍,遷太府卿。四年,拜內史令,從帝西討吐谷渾。壽率眾屯金山,東西連營三百余里,以圍渾主。及還,拜右光祿大夫。七年。兼左翊衛將軍,從征遼東,行至涿郡,遇疾卒,時年六十三。帝悼惜焉,哭之甚慟。贈尚書右仆射、光祿大夫,謚曰景。
(節選自《南書·元壽傳》)
譯文:
元壽,字長壽,是河南洛陽人。元壽少年孤苦,天性仁愛孝順。九歲父親去世,哀傷過度,十分消瘦,同族同鄉之人都覺得他很奇特(與眾不同)。待奉母親以孝聞名。等到長大,博覽經史。北周武成初年,被封為隆城縣侯、封地千戶。隋開皇初年,朝廷商議伐陳,因為元壽有才智,元壽奉命到淮浦監造艦船,以精明干練被人稱道,開皇四年,參與監造漕渠(大運河)的工程,被封為尚書主爵侍郎。開皇八年,限隨晉王楊廣伐陳,任命為行臺左丞,兼管元帥府屬。等到陳朝平定,被任命為尚書左丞。隋高祖曾經到苑觀看射箭,文武大臣全都跟隨。開府儀同三司蕭摩訶(陳朝降臣)妻子患病將死,奏請讓兒子到江南收拾家產,御史見后并來提出諫言。元壽上奏彈動道:“我聽說天道不言而行,成功在于四季更選;圣主垂拱而治,責任在于各個部門。御史這個官職,職責在于監察百官,如果正義的法規得不到執行,那么法律還能托付給誰?本月五日,圣上出行。親到射苑。開府僅同三司蕭摩訶有幸置身朝臣行列,參與觀看盛典,卻奏請讓兒子蕭世略臨時前往江南重新收拾家產。他的妻子患病,垂危多日,妻子如果去世,兒子蕭世略就不應該去這一趟。我私下認為,倫常的'道義之中,夫妻之情非常重要;回報母愛之情,連烏鳥都不會虧負。蕭摩訶顧念遠方錢財,卻忘記身邊的妻子,又讓自己的兒子舍棄病危的母親,做出斂財的事情。這一聲請求才說出,名教頓時沒有了。但是兼任殿內侍御史的韓微之等人。親見親聞,竟然不糾正檢舉彈劾。如果知道這是錯事卻不檢舉,事情就涉及巴結縱容;如果不認為這是錯事,難道是明識事理嗎?我錯受朝延重托,忝列左轄之職,我無法容忍沉默不言,恭敬地把情況上奏”隋高祖贊許并采納了他的意見。不久任命他為太常少卿。幾年后,被任命為基州刺史。在任上有公正清廉的稱譽。隋煬市繼位,漢王楊諒舉兵造反,左仆射楊素擔任行軍元帥,元壽擔任長史。元壽每次遇到敵人,總是身先士卒,憑借戰功被授予大將軍,調任太府卿。隋煬啼大業四年,被任命為內史令,跟隨圣上向西征討吐谷渾。元壽率軍駐扎金山,東西連接營寨三百余里,用來圍困吐谷渾的首長,等到回京,被任命為右光祿大夫。大業七年,兼任左翊衛將軍,跟隨圣上征討遼東,走到涿郡,患病身亡,時年六十三歲。圣上哀悼憐惜,哭得非常悲痛。贈尚書右仆射、光祿大夫,謚號為“景”。
文言文原文、翻譯10
原文
【經】十有六年春正月,公會宋公、蔡侯、衛侯于曹。夏四月,公會宋公、衛侯、陳侯、蔡侯伐鄭。秋七月,公至自伐鄭。冬,城向。十有一月,衛侯朔出奔齊。
【傳】十六年春正月,會于曹,謀伐鄭也。
夏,伐鄭。
秋七月,公至自伐鄭,以飲至之禮也。
冬,城向,書,時也。
初,衛宣公烝于夷姜,生急子,屬諸右公子。為之娶于齊,而美,公取之,生壽及朔,屬壽于左公子。夷姜縊。宣姜與公子朔構急子。公使諸齊,使盜待諸莘,將殺之。壽子告之,使行。不可,曰:「棄父之命,惡用子矣!有無父之國則可也。」及行,飲以酒,壽子載其旌以先,盜殺之。急子至,曰:「我之求也。此何罪?請殺我乎!」又殺之。二公子故怨惠公。
十一月,左公子泄、右公子職立公子黔牟。惠公奔齊。
翻譯
十六年春季,正月,魯桓公和宋莊公、蔡桓侯、衛惠公在曹國會見,又策劃進攻鄭國。
夏季,進攻鄭國。
秋季七月,桓公進攻鄭國回到國內,舉行了祭告宗廟、大宴臣下的禮儀。
冬季,在向地筑城。《春秋》所以記載這件事,是由于不妨礙農時。
當初,衛宣公和父親的'姬妾夷姜私通,生了急子。衛宣公把急子托給右公子撫養,又為他在齊國娶妻,這個女人很美,衛宣公就自己娶了她,生了壽和朔,把壽囑托給左公子。夷姜自己吊死了。宣姜和公子朔誣陷急子。衛宣公派急子出使到齊國,指使壞人在莘地等著,打算殺死他。壽子把這件事告訴急子,讓他逃走。急子不同意說:“丟掉父親的命令,哪里還用得著兒子!如果世界上有沒有父親的國家就可以逃到那里去了。”等到臨走,壽子用酒把急子灌醉。壽子車上插著太子的旗幟走在前面,壞人就殺了壽子。急子趕到,說:“他們要殺的是我。他有什么罪?請殺死我吧!”壞人又殺了急子。左、右兩公子因此怨恨惠公。十一月,左公子泄、右公子職立公子黔牟為國君。衛惠公逃亡到齊國。
文言文原文、翻譯11
素問·陰陽離合論
黃帝問曰: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
岐伯對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陽予之正,陰為之主;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四塞。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數。
帝曰:愿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后曰太沖,太沖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于至陰,結于命門,名曰陰中之陽。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起于厲兌,名曰陰中之陽。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少陽根起于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是故三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陽。
帝曰:愿聞三陰。
岐伯曰:外者為陽,內者為陰,然則中為陰,其沖在下,名曰太陰,太陰根起于隱白,名曰陰中之陰。太陰之后,名曰少陰,少陰根起于涌泉,名曰陰中之少陰。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于大敦,陰之絕陽,名曰陰之絕陰。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陰。
陰陽雩重,重傳為一周,氣里形表而為相成也。
翻譯
黃帝問道:我聽說天屬陽,地屬陰,日屬陽,月屬陰,大月和小月合起來三百六十天而成為一年,人體也與此相應。如今聽說人體的三陰三陽,和天地陰陽之數不相符合,這是什麼道理?歧伯回答說:天地陰陽的范圍,及其廣泛,在具體運用時,經過進一步推演,則可以由十到百,由百到千,由千到萬,再演繹下去,甚至是數不盡的,然而其總的原則仍不外乎對立統一的陰陽道理。天地之間,萬物初生,未長出地面的時候,叫做居于陰處,稱之為陰中之陰;若已長出地面的,就叫做陰中之陽。有陽氣,萬物才能生長,有陰氣,萬物才能成形。所以萬物的發生,因于春氣的溫暖,萬物的.盛長,因于夏氣的炎熱,萬物的收成,因于秋氣的清涼,萬物的閉藏,因于冬氣的寒冷。如果四時陰陽失序,氣候無常,天地間的生長收藏的變化就要失去正常。這種陰陽變化的道理,在人來說,也是有一定的規律,并且可以推測而知的。
黃帝說:我愿意聽你講講三陰三陽的離合情況。歧伯說:圣人面向南方站立,前方名叫廣明,后方名叫太沖,行于太沖部位的經脈,叫做少陰。在少陰經上面的經脈,名叫太陽,太陽經的下端起于足小趾外側的至陰穴,其上端結于情明穴,因太陽為少陰之表,故稱為陰中之陽。再以人身上下而言,上半身屬于陽,稱為廣明,廣明之下稱為太陰,太陰前面的經脈,名叫陽明,陽明經的下端起于族大指側次指之端的歷兌穴,因陰陽是太陰之表,故稱為陰中之陽。厥陰為里,少陽為表,故厥陰精之表,為少陽經,少陽經下端起于竅陰穴,因少陽居厥陰之表,故稱為陰中之少陽。因此,三陽經的離合,分開來說,太陽主表為開,陰明主里為闔,少陽介于表里之間為樞。但三者之間,不是各自為政,而是相互緊密聯系著的,所以合起來稱為一陽。
黃帝說:愿意再聽你講講三陰的離合情況。歧伯說:在外的為陽,在內的為陰,所以在里的經脈稱為陰經,行于少陰前面的稱為太陰,太陰經的根起于足大指之端的隱白穴,稱為陰中之陰。太陰的后面,稱為少陰,少陰經的根起于足心的涌泉穴,稱為陰中之少陰。少陰的前面,稱為厥陰,厥隱經的根起于足大指之端的大敦穴,由于兩陰相合而無陽,厥陰又位于最里,所以稱之為陰之絕陰。因此,三陰經之離合,分開來說,太陰為三陰之表為開,厥陰為主陰之里為闔,少陰位于太、厥表里之間為樞。但三者之間,不能各自為政,而是相互協調緊密聯系著的,所以合起來稱為一陰。陰陽之氣,運行不息,遞相傳注于全身,氣運于里,形立于表,這就是陰陽離合、表里相成的緣故。
文言文原文、翻譯12
【兩小兒辯日原文】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孟,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兩小兒辯日翻譯】
孔子到東方游歷,路遇兩個小孩兒在爭論。便問他們爭論的緣故。
一個小孩兒說:“我認為太陽剛剛升出來的時候離人近,而太陽運行到中午時就離人遠了。”
另一個小孩兒認為太陽剛升起時離人遠,而太陽遠行到中午時離人近。
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時象車的傘蓋一樣大,到了中午時就如同盤子一般小了,這不是遠的小而近的大嗎?”
另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的.,到了中午的時候熱得如同把手伸進熱水中,這不是近的就感覺熱,而遠的就覺得涼嗎?”
孔子不能判斷誰是誰非。
兩個小孩兒笑著說:“誰說你知識豐富呢?”
文言文原文、翻譯13
原文:
陳登云,字從龍,唐山人,萬歷五年進士,出鄢陵知縣,征授御史,出接遼東,疏陳安攘十冊,又請速首功之賞,改巡山西。
還朝,會廷臣方爭建儲。登云謂議不早決,由貴妃家陰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災異抗疏,劾妃父鄭承憲,言:“承憲懷禍藏奸,窺覬貳,且廣結術士之流,曩陛下重懲科場冒籍,承憲妻每揚言事由己發,用以恐嚇勛貴簧鼓朝紳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宮與太后家亦謹避其鋒矣,陛下享國久長,自由敬德所致,而承憲每對人言,以為不立東宮之效。干擾盛典,蓄隱邪謀,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貴妃、承憲皆怒,同列亦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
久之,疏論吏部尚書陸光祖,又論貶四川提學副使馮時可,論罷應天巡撫李淶、順天巡撫王致祥,又論禮部侍郎韓世能、尚書羅萬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檢、朝右皆憚之。時方考選科道,登云因疏言:“近歲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則摧剛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則化直為佞。其間豈無剛直之人,而弗勝齟齬,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來,以剛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黨,遂嗜乞憐,如所謂‘七豺’‘八狗’者,言路顧居其半。夫臺諫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賤辱至此,安望其抗顏直繩,為國家除大奸、殲巨蠹哉!與其誤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進。”因條數事以獻,出按河南。
歲大饑,人相食。副使崔應麟見民啖澤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進之于朝。帝立遣肆丞鍾化民赍帑幣振之。登云巡方者三,風裁峻厲。以久之當擢京卿,累寢不下,遂移疾歸。尋卒。(節選自《明史·陳登云傳》)
譯文:
陳登云,字從龍,唐山人。萬歷五年(1577)進士,授職鄢陵知縣。政績最好,升為御史。出按遼東,上疏陳明安定邊境的十條對策,又請求加速建立首功的賞賜制度。后改為山西巡撫。
回到京城,恰好朝廷大臣正在爭論立儲君的事。陳登云認為朝議遲遲不能決定,是貴妃家人暗中搗鬼。萬歷十六年(1588)六月因發生災害上疏彈劾貴妃父親鄭承憲,說:“鄭承憲包藏禍心,覬覦儲君。天天與宦官往來,商量對策,而且廣泛交結山人、術士、道士、和尚之流。當初陛下重懲科場冒名頂替之人,鄭承憲的妻子每每揚言事情是自己揭發的,用來恐嚇勛貴,以巧言惑動朝廷人士。不但惠安遭到他們算計,即使中宮與太后家也謹慎避開他們的鋒芒。陛下統治國家已很久了,這是惠政的結果,而鄭承憲每次對人說,認為是不立太子的結果。干擾盛典,蓄謀已久,以后有什么事他干不出來呢?如果不振奮朝綱,以大義決斷,否則即使日日不上朝不奏樂,穿白衣,停止刑罰,恐怕皇天也不答應,天變是不可抗拒的。”疏上,貴妃、鄭承憲都發了脾氣,同仁也以為陳登云危險,但皇上把奏疏留下了。
很久以后,他又上疏彈劾吏部尚書陸光祖、四川提學副使馮時可、應天巡撫李淶、順天巡撫王致祥、禮部侍郎韓世能、尚書羅萬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檢。朝廷的大官都很怕他。當時,正好考選科道,陳登云因而上疏說:“近來御史官,壬午以前害怕淫威,剛正的變溫柔了;壬午以后拘于情面,正直的`變為諂媚。其間難道沒有剛正的人嗎,但不勝被攻擊傾軋,沒有安身的地方。二十年來,以正直提升為京官的只有一、二個人。背著皇上,培植黨羽,搖尾乞憐,像所謂‘七豺’、‘八狗’,御史占了一半。臺諫是為天下主持是非的,而使人踐踏到這種地步,怎能希望他不顧情面,正直地處理事情,為國除掉奸人、消滅敗類呢!與其因誤用而貶退,不如謹慎地考察人選。”因而條陳數件事獻給皇上。出任河南巡按。
那年發生大饑荒,人相互吞食。副使崔應麟看見百姓吃湖中的雁屎,便包來給陳登云看,陳登云便送到朝廷。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鐘化民分發庫銀賑恤百姓。陳登云三次巡視地方,執政嚴厲,按規定應當提升為京官,屢次被宮中扣住不下發,于是他稱病歸家。不久之后就死了。
文言文原文、翻譯14
清史稿
原文:
趙國祚,漢軍鑲紅旗人。父一鶴,太祖時來歸。天聰間,授三等甲喇章京。國祚其次子也。初授牛錄額真,屯田義州。從征黑龍江。取前屯衛、中后所。順治初,從征江南,克揚州、嘉興、江陰,皆有功。世職自半個前程累進二等阿達哈哈番。歷官自甲喇額真累遷鑲白旗漢軍固山額真。
十三年,加平南將軍,駐師溫州。十五年,授浙江總督。鄭成功犯溫州,國祚督兵擊卻之,得舟九十馀。成功又犯寧波,副都統夏景梅、總兵常進功等督兵擊卻之,奏捷,上以成功自引退,疏語鋪張,飭毋蹈明末行間陋習,罔上冒功。成功旋大舉犯江寧,督兵防御,事定,部議國祚等玩寇,當奪官,詔改罰俸。國祚督浙江四年,頗盡心民事。歲饑,米值昂,發帑平糶,并移檄鄰省毋遏糶,民以是德之。十八年,調山東,復調山西。康熙元年,甄別各直省督撫,國祚以功不掩過,解任。
吳三桂反,十三年,起國祚江西提督,駐九江。三桂兵入江西境,命移駐南昌。耿精忠應三桂,亦遣兵犯江西,陷廣信、建昌。國祚與將軍希爾根、哈爾哈齊督兵赴援,精忠將易明自建昌以萬馀人迎戰。師分道縱擊,破賊,逐北七十馀里,克撫州。明復以萬馀人來攻,國祚與前鋒統領沙納哈、署護軍統領瓦岱等奮擊破之,斬四千馀級。十四年,大將軍安親王岳樂請以國祚隨征,報可。十五年,師進攻長沙,三桂兵來犯,國祚擊之敗走。尋命移駐茶陵。十八年,長沙下,從安親王攻寶慶。世璠將吳國貴據武岡,國祚與建義將軍林興珠督兵力戰,炮殪國貴,克武岡。國祚以創發乞休。二十七年,卒,年八十,賜祭葬,謚敏壯。(清史稿列傳四十四《趙國祚傳》)
譯文:
趙國祚是漢軍鑲紅旗人。趙國祚的父親是趙一鶴(本為明軍軍官),太祖(努爾哈赤)在位時歸降大清。天聰年間,趙一鶴被授予三等甲喇章京(官爵名)。趙國祚是他的第二個兒子。起初被授予牛錄額真(官名),在義州屯田。跟隨清軍征討黑龍江。奪取前屯衛、中后所兩座城池。順治初年,跟隨大軍征討江南,攻克揚州、嘉興、江陰,都有戰功。世襲職位自半個前程(清初世襲的最低官職)多次升遷到二等阿達哈哈番(清爵名)。經歷的`官職自甲喇額真(官名)多次升遷至鑲白旗漢軍固山額真(官名)。
順治十三年,趙國祚被加封為平南將軍,率領軍隊駐守溫州。順治十五年,被授予浙江總督。鄭成功侵犯溫州,趙國祚率領軍隊擊退他們,繳獲船只九十多艘。后來鄭成功又來侵犯寧波,副都統夏景梅、總兵常進功等率領軍隊擊退他們,趙國祚向皇帝報捷,皇上認為是鄭成功自行退兵,而他的給皇上的奏疏語言夸大其實,告誡他不要重蹈明末軍隊陋習,欺騙上級,冒領軍功。鄭成功不久又大舉侵犯江寧,趙國祚率領軍隊防御,事情平定之后,朝廷相關部門認定趙國祚等人消極抗敵,應當削去官職,皇上下詔改為罰俸。趙國祚擔任浙江總督四年,在民事上頗為費心。浙江年成不好,大米價格狂漲,趙國祚打開府庫,平價賣米,并且發文曉示鄰省不要阻遏賣米,百姓因為這件事感激他。順治十八年,調任山東總督,后又調任山西總督。康熙元年,考核鑒定各直省督撫,趙國祚因為功勞不能抵消過失,被解除職務。
吳三桂反叛,康熙十三年,起用趙國祚為江西提督,駐守九江。吳三桂的軍隊進入江西境內,朝廷命令趙國祚移師駐守南昌。耿精忠響應吳三桂,也派遣軍隊進犯江西,攻克廣信、建昌。趙國祚與將軍希爾根、哈爾哈齊率領軍隊去支援,耿精忠手下大將易明從建昌率領一萬多人馬迎戰。大清軍隊兵分幾路猛烈攻擊,擊敗敵兵,追剿敗兵七十多里,攻克撫州。易明又率領一萬多人來進攻,趙國祚與前鋒統領沙納哈、署護軍統領瓦岱等奮勇出擊,擊敗賊軍,斬首四千多級。康熙十四年,大將軍安親王岳樂請求朝廷讓趙國祚隨他出征,皇上回復可以。康熙十五年,大軍進攻長沙,吳三桂軍隊來犯,趙國祚攻打吳三桂的軍隊使其敗逃。不久又命令趙國祚移師駐守茶陵。康熙十八年,攻克長沙,又跟從安親王進攻寶慶。吳世璠(吳三桂之孫)手下大將吳國貴占據武岡,趙國祚與建義將軍林興珠率軍奮力作戰,開炮轟死吳國貴,攻克武岡。趙國祚因為身上創傷發作,請求退休。康熙二十七年,去世,享年八十歲,賞賜祭葬尊榮,謚號敏壯。
文言文原文、翻譯15
作品簡介
《幼時記趣》選自《浮生六記》(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版),題目是編者加的。《浮生六記》是清朝長洲人沈復(1763~1825以后)著于嘉慶十三年(1808年)的自傳體小說。記敘了作者夫婦的家居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經歷,文字樸素自然,情感真摯。《浮生六記》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題,依次是《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游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據考證,最后兩卷系偽作,文字亦不如前。《幼時記趣》被選入七年級語文(蘇教版)第二單元 第七課。(現第九課)
詳細參考:《童趣》
作品原文
幼時記趣
余1憶童稚2時,能張目3對日,明察秋毫4。見藐5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6。故時有物外之趣7。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8。心之所向9,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10。昂首觀之11,項為之強12。又留蚊于素帳13中,徐噴以煙14,使其沖煙飛鳴,作青云白鶴觀15,果如鶴唳16云端,怡然17稱快18。
于土墻凹凸19處,花臺小草叢雜20處,常蹲其21身,使與臺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22,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邱23,凹者為壑24,神游其中25,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斗草間26,觀之正濃27,忽有龐然大物28,拔山29倒樹而來,蓋30一癩蛤蟆也,舌一吐而31二蟲盡32為所33吞。余年幼,方34出神35,不覺呀然36驚恐;神定,捉蛤蟆,鞭37數十,驅之別院。
作品注釋
1【余】我。
2【童稚(zhì)】童年。稚,幼小。
3【張目】睜大眼睛
4【明察秋毫】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極其細小的東西。明,眼力。察,看清。秋毫,秋天鳥獸身上新長的細 毛,比喻極細小的東西。
5【藐(miǎo)】小
6【必細察其紋理】一定要仔細觀察它的花紋。紋理:這里泛指花紋。
7【故時有物外之趣】所以時常有觀察物體本身以外的樂趣。
8【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夏天蚊子的飛鳴聲像雷一樣,我私下里把它們比作群鶴在空中飛舞。擬, 比。私,私下里。
9【心之所向】心中所想的景觀(鶴舞)。
10【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飛舞著的蚊子)果真(覺得它們)是鶴了。
11【昂首觀之】抬頭觀看這奇妙的景象。之,代詞,指群鶴舞空的景象。
12【項為之強】脖子因為這樣都僵硬了。強:同“僵”,僵硬。
13【素帳】白色的蚊帳。
14【徐噴以煙】:慢慢地用煙噴(它們)。是"以煙徐噴"的倒裝句。徐:慢慢的。以:用。
15【作青云白鶴觀】當做青云白鶴看。
16【唳(lì)】(鶴,鴻雁等)高亢地鳴叫。
17【怡然】喜悅的樣子。然:……的樣子。
18【稱快】喊痛快。
19【凹凸】高低不平。
20【叢雜】多而雜亂。
21【其】自己的。
22【以叢草為林】把叢聚的草當作樹林。以:以......為......,把......當做......
23【邱(qiū)】同“丘”,土山。
24【壑(hè)】山溝。
25【神游其中】想象在里面游歷的情景 。
26【斗草間】即斗于草間,介詞“于”省略。之,指“二蟲斗”。
27【觀之正濃】觀看這一情景興趣正濃厚的時候。
28【龐然大物】很大的東西。
29【拔山】搬開土山。拔,移,搬開。
30【蓋】這里是“原來是”的意思。
31【而】表承接,然后。為,被。
32【盡】全
33【為所】表示被動,“……被……”的意思。
34【方】正,剛剛。
35【出神】精神過度集中而有點發呆。
36【呀(yā)然】哎呀地(驚叫一聲)。
37【鞭】名詞活用作動詞,鞭打。
原文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怡然稱快。
于土墻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常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目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邱,凹者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斗草間,觀之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驚恐;神定,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作品譯文
我回憶我幼小時,能睜大眼睛對著太陽,眼力足以看清極其細小的東西。(我)見到細小的東西,一定要仔細觀察它的花紋。所以時常有觀察物體本身以外的樂趣。
夏天蚊子的飛鳴聲像雷一樣,我私下里把它們比作群鶴在空中飛舞。心中想象的景觀(鶴舞),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飛舞著的.蚊子),(我)果真(覺得它們)是鶴了。仰起頭來觀賞“群鶴舞空”景象,脖頸因為這樣都僵硬了。(有時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帳里,用煙慢慢地噴(它們),使它們沖著煙霧邊飛邊叫,當做青云白鶴看,果真就像鶴在云頭上高亢地鳴叫,高興得喊痛快。
我常在高低不平的土墻邊,花臺上小草多而雜亂的地方,我常常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和花臺一樣高,定睛細看。(我)把叢聚的草當做樹林,把昆蟲螞蟻當做野獸,把泥土瓦礫突起的地方當做土山,低洼的地方當做山溝,想像在里面游歷的情景,高興地自得其樂。
一天,(我)看見兩只蟲子在草叢間打斗,觀看這一情景(我)興趣正濃厚的時候,突然有一個很大的東西,搬開大山,撞倒大樹一般來了,原來是一只癩蛤蟆。(癩蛤蟆)舌頭一吐,兩只蟲子都被它吞掉了。我那時年齡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哎呀”地叫出了聲;(等我)心神安定下來,捉住蛤蟆,鞭打它幾十下,把它趕到別的院子里去了。
文章分析
★文章概括:
三件趣事:
1、觀蚊如鶴
2、細視神游(神游山林)
3、鞭驅(打)蛤蟆
文章中心:通過記敘童年時三件物外之趣的事,表現了作者童年生活的樂趣以及同情弱小、抵制強暴、熱愛生命的思想感情。
文體:散文、文言文。
考點
1、重要實詞
余、故、私、或、素、徐
2、重要虛詞
之、其
“之”:(1)代詞作用。例:驅之別院。之,它,代蛤蟆。(2)作結構助詞用。例:故時有物外之趣。之,表偏正關系,的。(3)作動詞用。至之市,之:到……去。
其:它的。例:必細察其紋理。
3、課下注釋(蘇教版20xx版初一上學期的語文教材中第七課。)
★《浮生六記》
清朝王韜的妻兄楊引傳在蘇州的冷攤上發現《浮生六記》的殘稿,只有四卷,交給當時在上海主持申報聞尊閣的王韜,以活字板刊行于1877年。“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詩《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中“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課后考答:
1.文章中哪個詞語能概括文章內容,文章寫了“我”兒時的那幾件事?三件事位置調換好不好?(整體把握,體會構思)
(“物外之趣”;三件事:一 觀蚊如鶴。二 神游山林。三 鞭打蛤蟆。調換不好。因為三件趣事的寫作的順序是由室內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擬作群鶴,到把草木、蟲蚊、土墻凸凹處擬作“林、獸、丘、壑”,再由癩蛤蟆與小蟲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2. 你認為作者獲得這些“物外之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哪些字詞集中表現了這種“趣”?其實古詩中(如李白的詩)也有體現了“物外之趣”,你知道是什么嗎?
(有強烈的好奇心。②有細致的觀察力。③有豐富的想象力。詞語:“果”“怡然”等。李白《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
3. 作者兒時看到一個“癩蛤蟆”,為什么說是龐然大物?
(“龐然大物”的出現,是錯覺;此刻,年幼的作者已經完全陶醉在他聯想的境界之中,他眼前的實物已經被放大了千萬倍,而癩蛤蟆又是突如其來,對比之下,自然就成為“龐然大物”了,這種錯覺是在極短時間內經受強刺激而突然產生的。)
4.推測作者將癩蛤蟆“驅之別院”的目的。
(可能為“二蟲”復仇,主要原因是它破壞了自己的審美情趣。)
5.作者在文中所寫的“昆蟲”司空見慣、平凡至極,為什么寫得興趣盎然、充滿生機?這給了我們什么啟示?
(1)要熱愛動物、熱愛自然,與大自然中的生命和睦相處。
(2)獲得美好的體驗要有強烈的好奇心、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
(3)要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發現美,懷有一顆童心,做一個有情趣的人。
作者簡介
沈復(1765年—1825年),字三白,號梅逸,公元1763年(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長洲(今江蘇蘇州)。清代文學家。著有《浮生六記》。工詩畫、散文。據《浮生六記》來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曾以賣畫維持生計。公元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隨父親到浙江紹興求學。公元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乾隆皇帝巡江南,沈復隨父親恭迎圣駕。后來到蘇州從事酒業。他與妻子陳蕓感情甚好,因遭家庭變故,夫妻曾旅居外地,歷經坎坷。妻子死后,他去四川充當幕僚。此后情況不明。沈復既非秀才舉人,也非文人墨客,他出身于“衣冠之家”,師讀書,但后習幕經商,后又賣畫為生,浪跡四海。《浮生六記》是他的一部自傳體作品。書共六篇,故名“六記”。今已逸其二,書中記閨房之樂,見琴瑟相和、繾綣情深;記閑情雅趣,見貧士心性、喜惡愛憎;記人生坎坷,見困頓離合、人情世態;記各地浪游,見山水名勝、奇聞趣觀。中國現代文學大師林語堂曾將《浮生六記》翻譯成英文介紹到美國,也得到如俞平伯等名家的贊譽。公元1849王韜曾為此書作跋,稱贊此書“筆墨之間,纏綿哀感,一往情深。”《浮生六記》以及別的書正是采用“前序后跋”的手法。
【文言文原文、翻譯】相關文章:
經典文言文原文及翻譯05-25
狼文言文翻譯及原文04-05
文言文《勸學》原文及翻譯06-16
守株待兔文言文原文及翻譯04-30
杯弓蛇影文言文原文及翻譯05-08
文言文《鄭人買履》原文及翻譯11-23
和氏璧文言文原文及翻譯11-13
《杞人憂天》文言文原文及翻譯08-10
愛蓮說文言文原文及翻譯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