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文言文語文知識點總結15篇
總結是指對某一階段的工作、學習或思想中的經驗或情況進行分析研究,做出帶有規律性結論的書面材料,它能使我們及時找出錯誤并改正,為此要我們寫一份總結。那么總結有什么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文言文語文知識點總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文言文語文知識點總結1
①公從之(代佚之狐的建議)
②許之(人稱代詞,鄭文公)
③將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詞)
④子犯請擊之(秦國,代詞)
⑤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⑥鄰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⑦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過也(連詞,表承接)
②敢以煩執事(介詞,拿)
③越國以鄙遠(連詞,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連詞,表轉折)
⑤以亂易整,不武(介詞,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語氣詞)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副詞,何)
③朝濟而夕設版焉(兼詞,“于之”,在那里)
④將焉取之(疑問代詞,哪里)
“其”
①以其無禮于晉(代詞,鄭國)
②君知其難也(代詞,這件事)
③吾其還也(表商量或希望語氣)
使:
使北營(出使)
會使轍交馳(使者)
奉使往來(出使的人,使者)
竟使遇哨(假使)
使來者讀之(讓)
使臣奉璧(派)
求人可使報秦者(出使)
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使臣,使者)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讓)
間:
得間奔真州(機會)
出沒于長淮間(之間)
間以詩記所遭(間或,有時候)
度:
予自度不得脫(估計)
付之度外(考慮)
當:
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在時候)
郡之賢士大夫請于當道(掌管,主持)
然五人之當刑也(在時候)
盛:
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興旺、旺盛)嗚呼,亦盛矣哉!(隆重的事)
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把東西放入器物中)發:
有賢士大夫發五十金(拿出)
非常之謀難于猝發(發動)
而又有減發杜門,佯狂不知所之者(頭發)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哉(抒發)大王欲得璧,使人發書至趙王(發送)
徒:
凡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指同一類人)
故予與同社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空,徒然)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只,僅僅)
卒:
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士兵)
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死)
買五人之
豆而函之,卒與尸合(終于)
五萬兵難卒合(通猝)
私: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自己)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愛)
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偏向)
項伯乃夜馳至沛公軍,私見張良(私下、偷偷)下:
慮壅蔽則虛心以納下(臣下)
臣雖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
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伐: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砍伐)
十年春,齊師伐我(攻伐,討伐)
載:
載舟覆舟(乘載,裝載)
載歌載舞(又)
安:
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安定)
君安與項伯有故(怎么)
蓋:
克終者蓋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斷,大概)
蓋在殷憂(因為)
拜:
拜為上卿(授予官職)
拜送書于庭(叩拜)
見:
徒見欺(被)
于是王召見(接見)
我見相如(看見,遇見)
不見水端(看見)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被)
計:
計未定(計策)
竊計欲亡走燕(打算)
臣從其計(主意)
廉頗藺相如計曰(商量,商議)
故:
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所以)
故遣將守關者(特意)
君安與項伯有故(故交,老交情
如:
不如因善遇之(及,比得上)
沛公起如廁(往,去)
意:
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料想)
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圖)
舉:
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舉起)
__如不能舉(盡)
謝: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道歉,謝罪)
噲拜謝,起,立而飲之(感謝)
乃令張良留謝(兼有道歉和告辭之意)
若:
望洋向若而嘆(海神名,北海若)
以為莫己若者(比得上)
聞:
聞道百(聽見)
且夫吾嘗聞(聽見,聽說)
少仲尼之聞(見聞,學識)
始: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才)
始吾弗信(開始)
法:
凡先王之法(法律,法令)
猶若不可法(效法,取法)
時:
有要于時也(當時)
時不與法俱至(時代)
幸:
而君幸于趙王(寵幸)
則幸得脫矣(僥幸)
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
不幸__死矣(幸運)
始皇帝幸梁山宮(特指皇帝到某處去)
負:
寧許以負秦曲(使擔負)
負其強(倚仗)
決負約不償城(違背)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辜負)
肉袒負荊(背負)
引: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引趙使者藺相如(延請)
引車避匿(調轉)
秦軍引而去(避開)
引酒且飲(拿)
所以:
而法其所以為法(的依據)
此其所以敗也(的原因)
學好語文的環節有哪些
一、要做好預習。“預則立,不預則廢”做任何事情都要提前做準備,學語文也是一樣的,在學習下一節課之前,一定要做好預習,要提前了解下一節課講什么內容,處理生字生詞的讀音、解釋,要知道課文的中心思想,這樣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才知道什么重點,哪些是難點,通過預習才能讓學習有的放矢。
二、保證課堂效率。預習的目的就是提高課堂效率,能夠充分利用好課堂45分鐘,聽課時要跟緊老師的思路,聽老師是怎么講的,對于問題是如何分析、解決的,如果不懂要及時發問。提高課堂效率還有重要的一步,就是做好課堂筆記,課堂筆記要記一下三個內容:
1、記老師的板書。通常老師寫在黑板上的不是知識的架構就是課文的重點,記在筆記上能夠幫助我們更快理解老師所講內容,便于今后的復習。
2、記老師反復強調的知識。如果一個知識點老師反復強調,那么,這個知識點要么是重點、要么是難點、要么是易錯點,所以,這些知識點要在課堂筆記上有所體現。
3、記課堂上不太懂的知識。如果有些知識在課堂上沒能及時消化,一定要記錄下來,這樣就能避免知識掌握不牢,或者是考試是猶豫不決。
三、認真做好復習。復習有四類:
1、日復習。每天的自習課,第一要做的事,也是最重要的事,不是完成作業,而是復習。⑴對照你記下的板書,回憶這堂課老師是怎么講的。⑵要是理科,你把例題抄下來,自己做一遍,看和老師做的一樣不一樣。⑶然后打開課本把老師講的內容再看一遍。如果有問題記下來,明天問老師。
2、周復習。每周六或周日一定要安排一定的時間進行周復習。⑴把每門課的課文看一遍。⑵定理、公式、注釋上的內容要記一記,背一背。詞語、定理、公式、詩詞、該背的課文一定要默寫無誤。⑶例題及習題再在草稿紙上作一遍,把作錯過的習題多做一遍。
3、單元復習。單元學習完了。要進行單元復習。方法、過程和周復習大致一樣。
4、總復習。學期結束、學年結束、中考前、高考前,都要進行這樣的復習。
四、做好歸納、總結。通過歸納、總結,才能找出規律、積累經驗,只有理清并且歸納教材的思路,找到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才能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只有“學中思、思中學”才能不斷精進,才能提高學習成績。
學好語文的四個高效方法是什么
一、系統學習法
只有系統的學習才能打牢自己的知識根基,形成較為完整的知識架構,形成聯系緊密、調動迅速的知識網絡,才能有在此基礎上的對知識的運用自如,才能有創造和創新。
我們現行的小學、初中、高中語文教材在現時說來,就是一套比較系統的教材。語文學習首先就要把這套教材學習好,掌握好,利用好。這個完整的知識系統需要靠自己的努力、老師的引導、同學的切磋,一個長期的過程才能掌握好。這個系統的學習事我們整個語文學習最主要的內容。
其次,其他各科的教材也都自有它們完整的系統,對其他各科知識系統的掌握其實也都是語文學習的內容。語文學習的內容是無所不包的,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學習的內容和整個學習的內容相等。
另外,你還可以系統地讀一些書,以期對某一科、某一類有完整的系統的了解。例如系統讀一些歷史的、哲學的等等方面的書。
這樣長期以來,你才能有深厚的語文功底,深厚的文化底蘊。閱讀,洞明一切;寫作,有思想,有文采。你首先有系統學習的意識、意向,然后有系統學習的行動,才能達到理想的目標。
二、零打碎敲法
語文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需要在生活中、學習中不斷的積累。因此,你可以利用生活中的零碎的時間去學習,看一點,記一點;同時積累一些零碎的知識,在不經意中建造自己知識的高塔。魯迅先生就善于翻覽,各門各類的書都翻一下,隨時隨地積累自己有用的知識。“要知學問難,在乎點滴勤”,“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微小的量的積累,會帶來質的飛躍。對于語文學科來說,只有知識的廣博積累,才有語文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只有學富五年,才能才高八斗。
做生活的有心人,做語文學習的有心人,用零打碎敲的學習方法,可以把語文學習變成非常有趣味的事情。當人們很隨意地學習東西的時候,依著自己的興趣學東西的時候,學習的時候,學習從來都是樂事。
三、讀寫結合法
語文學習,必須閱讀、思考、寫作結合,才有高效率。一個是閱讀伴隨寫讀書筆記,把書中最有價值的'內容記下來,同時,把自己閱讀中的新思考、新想法記下來;二是閱讀、生活伴隨寫日記,記下自己閱讀的體會、對生活的感悟。三是閱讀、生活伴隨文章的寫作,以具體規范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思想,逐漸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形成自己的文章風格。這樣長期下來,近處,才能提高自己的語文聽說讀寫能力,遠處說,才能成就事業,才能自成一家,成大家。
四、強化記憶法
俗話說“挖到籃子里才是菜”,意思是說,很多知識,你只有記住了才對自己管用。因此,必須想方法記住知識。記憶知識,可分為內儲和外儲。記在大腦里為內儲,記在大腦以外,書本中、讀書筆記中、日記中、摘抄本中、電腦里為外儲。大腦是儲存知識的倉庫,據科學家們講,大腦儲存記憶知識的功能開發利用不到10%,應開發和充分利用大腦的儲存功能,記憶儲存更多的知識。但對一般人來講,大腦即使記住知識的能力是弱的,過目不忘的人畢竟是少的,很多人記住知識要靠反復的記憶,因此,要在大腦之外建立知識的倉庫,這種知識的倉庫,可以是書本、筆記、日記、摘抄本、電腦,可以是分門別類的對知識的整理,平時經常翻看檢閱,就可以把外儲變為內儲,真正轉化為對自己有用的東西。很多知識只有經過不斷的反復的強化記憶,才能在自己大腦里扎根。知識積累的多了,才能從根本提高自己的語文能力。
語文提分秘籍是什么
一、打牢基礎
基礎部分無非就是生字詞的音、形、意的積累,文學常識、古詩詞默寫等的積累,打牢基礎,才能縮小與其他同學的差距!平時養成抄寫生字詞背誦文學常識的習慣。還要讓學生學好課本基礎知識。比如教材要求學習的掌握的生字詞、成語、古詩詞,還有現代文著名的段落等等。這些在語文考試中會有直接或間接的體現,因此我覺得應在教師的指導下,認真的學習,這是提高語文教學成績的重要基礎。
二、做好文言文閱讀
不管是初二還是初一或者高中凡是語文成績差的,大都是文言文閱讀或現代文閱讀題答的不好。我覺得,應讓學生反復不斷的做練習題。并且對照正確答案,讓學生體會為什么錯了,如何組織回答問題的語言。同時,還要讓學生學會根據問題在原文中尋找相應的語句,然后加以提煉,一般這個問題就能回答了。只要你好好訓練,將來在考試中閱讀練習題可以拿走2/3左右的分數,閱讀練習題想拿滿分是不可能的。
三、積累作文素材
集中整理自我、社會、自然等方面的10至15個經典的語文作文素材,重點積累15句相應的名言警句,寫幾篇最能體現自己特點和水平的限時作文,從而提升中考作文的應考能力和信心。
四、總結答題套路
定期認真完成整套經典語文試題,保證試卷訓練手感和速度(包括月考、模考),并且積累一些固定題型的答題模式和套路,如古詩文鑒賞等題。這些答題套路在考試的時候并不一定用得上,但是,如果沒有思路,或者出現記憶堵塞的情況,“玩套路”也是有效的提分手段。
語文解題技巧學霸分享
1、基礎知識題——信語感,多比較
這一塊包括語音、字形、詞語運用、標點符號、病句辨析等。做這一塊題的基本原則是信語感,多比較。我們已經作了充足的準備,我們已積累了大量的知識,我們已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所以我們應付該相信自己看到這題時的直覺。其次,一定要克服還沒有看完整道題就急于選出答案的習慣,因為語文題沒有絕對的正確和錯誤。
2、文言文閱讀——聯系課文,聯系上下文
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一定是在課本中出現過的,中考察的意義和用法也一定是常用的。因此,平常復習要著重課本中的文言文的復習,做題時也一定要聯系課本做判斷。其次,文言文一般中考察的是人物傳記類的文章,這類文章故事性強,我們可以根據文章的上下文來推測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3、科技文閱讀——抓信息,會比照
科技文不是中考察我們對這個知識的掌握,不是中考察了解這個內容多少。它中考察的是我們的語文能力——篩選信息的能力。所以,我們要快速閱讀文章,了解文章大義和作者寫作思路,做題時把每一個選項返回文章,認真比照原文就可以。
4、文言文翻譯——直譯句子,一字不漏
文言文翻譯的原則是“信、達、雅”,這里的“信”就是忠實原文,就是直譯;而“達”就是要通順,符合語法。所以,翻譯文言文的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字字有著落”,一字一字地翻譯,不能只管大意。
5、詩歌——套用術語,分析詩句
我們已經了解了很多有關詩歌的術語,知道了詩歌設題的基本模式及做題思路和方法,也多少明白了詩歌的基本分類及每類詩歌的情感與主旨,我們現在需要記住的是,在了解了詩歌的類別和題干的要求后,先套用術語,再結合詩句分析。
6、現代文閱讀——明確文章主旨,看好題干要求
做現代文閱讀最要不得的方法是,先看題目,然后拿題目往文章里套。拿到一篇文章,首先我們要快速閱讀一遍,明確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作者對他所寫的內容的感情,然后再看題目。應該說現代文閱讀的題目,基本都緊扣文章的主旨。所以答題的時候也要緊扣文章的主旨。
7、語言表達題——落實題干要求
第六大題的語言表達題是年年變化最大的題目,也是比較能中考察學生語文素質的題,當然也是一道容易拉分的題。碰到新題,不要慌張,這類題總是給出了比較明確的要求,我們只要一一落實這些要求,并盡量讓語言美一些,符合情理就可以了。
8、作文——緊扣話題,拒絕硬傷
無論寫什么文體,一定要開門見山點明文章的主旨,并在文章中時刻體現文章的主旨,不要含蓄,更不要故弄玄虛。另外,作文一定不能出現硬傷。
文言文語文知識點總結2
語法現象:
1.積累性的
實詞:重要實詞、通假字、偏義復詞
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
虛詞:重要虛詞、固定結構
2.規律性的:
詞類活用、各類句式
文言文翻譯的標準
翻譯文言文的標準是: 信、達、雅
“信”要求忠實于原文,用現代漢語字字落實、句句落實直譯,不可以隨意增減內容。
例: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六國滅亡,不是武器不鋒利,戰術不好,弊病
在于賄賂秦國。
“雅”要求用簡明、優美、富有文采的現代漢語把原文的內容、形式以及風格準確的表達出來。
例:曹公,豺虎也。
曹操是豺狼猛虎。
曹操是象豺狼猛虎一樣(兇狠殘暴)的人。
憑著勇氣在諸侯中間聞名
憑勇氣聞名在諸侯國
例:以勇氣聞于諸侯。
“達”要求譯文表意明確、語言通暢、語氣一致。
翻譯的程序
1、先讀懂原文的大意,在此基礎上結合上下文翻譯句子。
2、分析原文句式的特點。
3、進行初步的字字落實的翻譯,特別注意一些容易理解錯的字和關鍵的字的翻譯。
4、對文句中一些特殊情況(如各種修辭、文化常識、專有名詞、習慣用語)的處理。
5、按照現代漢語的規范,將文言句子準確表達出來。
6、查對字詞的`落實,謄寫到答案卷上。
文言文翻譯的原則: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直譯為主:對原文逐字逐句對應翻譯,字字落實。
例: 鄭人使我 掌其北門之管。
鄭國人讓我掌管他們的北門的鑰匙
2、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等到太子丹用荊軻刺秦王作為對付秦國的計謀,才招致禍患 。
意譯為輔:在尊重原文的基礎上,靈活地增減 內容,改變句式,使文意連貫。
例1: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
張衡到職工作了三年,向朝廷上表章請求告老還鄉。
例2: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樊籬,卻匈奴七百余里。
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長城,守衛邊境,
擊退匈奴七百多里。
例3: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
文言文語文知識點總結3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李密《陳情表》)
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陳情表》)
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李密《陳情表》)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閣序》)
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王勃《滕王閣序》)
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舳。(王勃《滕王閣序》)
云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
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王勃《滕王閣序》)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師說》)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韓愈《師說》)
文言文語文知識點總結4
虛詞歸納
⑴之
縱一葦之所如(助詞,取獨)萬頃之茫然(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
扣舷而歌之(音節助詞)倚歌而和之(代詞,代“歌”)
哀吾生之須臾(助詞,取獨)茍非吾之所有(助詞,取獨)
⑵于
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詞,在)月出于東山之上(介詞,從)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詞,被)托遺響于悲風(介詞,給)
⑶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詞,它,指“一葦”)其聲嗚嗚然(代詞,那)
何為其然也(代詞,指簫聲)方其破荊州(代詞,他,指曹孟德)
⑷而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連詞,表轉折)侶魚蝦而友糜鹿(連詞,表并列)
耳得之而為聲(連詞,表順承)下江陵,順流而東也(連詞,表修飾)
特殊句式
渺渺兮予懷(主謂倒裝句)
游于赤壁之下(狀語后置)
凌萬頃之茫然(定語后置)
何為其然也?(賓語前置,介詞賓語前置)
而今安在哉?(賓語前置,介詞賓語前置)
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滄海之一粟。(謂語省略,省略句)
而又何羨乎!(賓語前置,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判斷句)
客有吹洞簫者——定語后置
固一世之雄也——“也”為標志的判斷句
此非曹孟德之詩乎?——“非”為標志的判斷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非”標志的判斷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表被動的被動句
(其聲)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省略句
(其聲)舞幽壑之潛蛟——省略句
詞類活用(詞性轉換)
歌窈窕之章(名詞用作動詞,歌詠)
擊空明兮溯流光(形容詞用作名詞,月光下的.清波)
下江陵(名詞用作動詞,攻下)
西望夏口,東望武昌(方位名詞作狀語,向西,向東)
舞幽壑之潛蛟(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舞動)
侶魚蝦而友麋鹿(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伴侶,以……為朋友)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名詞作狀語,向南)
渺滄海一粟(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渺)
順流而東也(名詞用作動詞,譯作狀語加動詞,向東進軍)
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名詞作動詞,打魚砍柴)
通假字
①舉酒屬客屬—囑勸酒
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馮—憑憑借
③山川相繆繆—繚盤繞
④舉匏尊以相屬屬—囑勸酒尊—樽酒杯
文言文語文知識點總結5
(1)名詞用作動詞
晉軍函陵(駐軍)
趙王之子孫侯者(封侯)
質于齊(做人質)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吃)
樹之以桑(種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
然而不王者(稱王)
填然鼓之(擊鼓,敲起鼓)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東面而視(面對)
履而制六合(登上)
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稱帝,稱王)
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以甕作;以繩系)
序八州而朝同列(安排次序)
籍吏民(登記)
范增數目項王(以目示意)
道芷陽間行(取道)
刑人如恐不勝(處罰)
(2)名詞用作狀語
夜縋而出(在晚上,當晚)
朝濟而夕設版焉(在早上;在晚上)
必廟禮之(在廟堂上)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當面)
日食飲得無衰乎(每天)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每日)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向上;向下)
秋水時至(按季節,隨著時令)
順流而東行(向東)
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像席子一樣;像包裹
一樣;像口袋一樣)
內立法度(對內)
天下云集響應(像浮云一樣;像回聲一樣)
贏糧而景從,(像影子一樣)
吾得兄事之(用對待兄長的禮節)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鳥兒張開翅膀一樣)
頭發上指(向上).
道芷陽間行。(從小路)
時矯首而遐觀(時時,時常)
文言文語文知識點總結6
1動詞的使動用法。
動詞使動用法表述的意思是:主語使賓語發出謂語動詞表示的動作或出現謂語動詞表示的變化。
如:“焉用亡鄭以陪鄰?”(《燭之武退師》)
其中的“亡”是主語使賓語出現的狀態,意思是“使鄭國滅亡”。這句中的“亡”是不及物動詞,不能帶賓語,但因后邊跟了“鄭”這個名詞,成為使動用法。這些謂語動詞只有用使動用法來理解,才符合原文的'意思。
再看以下各例:
若不闕秦,將焉取之(《燭之武退師》)(闕:使……減少)
使使以聞大王(《荊軻刺秦王》)(聞:使動,使……聞,稟告)
項伯殺人,臣活之(《鴻門宴》)(活:使……活)
2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形容詞帶上賓語以后,如果使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質和狀態,那么這個形容詞活用為使動動詞。
如“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小石潭記》)中的“寒”,本是形容詞“寒冷”,因其后帶賓語“骨”,意為“使骨寒”,成為使動。
再看以下各例: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苦:使……受苦;勞:使……勞苦、疲勞;餓:使……饑餓;空乏:形使……資財缺乏。)
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破:使……破,撞破)
其達士,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而磨厲之于義。(《勾踐滅吳》)(潔:使……潔凈;美:使……美麗;飽:使……飽。)
3名詞的使動用法。
名詞的使動用法,就是當名詞活用為動詞后,主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成為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物。
如“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鴻門宴》)其中加點的“王”本來是名詞,它后邊又帶一個代詞“之”作賓語,要按照一般的用法來解釋和翻譯就會出錯,就有可能翻譯成“先攻破秦進入咸陽的就王他”。這樣必須改變詞性才能解通,變為“使賓語怎樣”,即使動用法才能符合全句的意思。王之,就是“使他為王”的意思。
再看以下各例:
既東封鄭(《燭之武退師》)(封:使……成為邊邑)
闕秦以利晉(《燭之武退師》)(利:使……受益)
文言文語文知識點總結7
古今異義
1.徘徊于斗牛之間(徘徊:古義-明月停留今義-人在一個地方來回走動)
2.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古義-內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來作為圣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義-美貌的人)
3.凌萬頃之茫然(凌:古義-越過今義-欺侮)
4.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子:古義-對人的.尊稱,多指男子今義-兒子)
詞類活用
1.羽化而登仙(羽:名詞作狀語)
2.舞幽壑之潛蛟(舞:動詞使動)
3.泣孤舟之嫠婦(泣:動詞使動)
4.正襟危坐(正:形容詞使動)
5.烏鵲南飛(南:名詞作狀語)
6.西望夏口(西:名詞作狀語)
7.下江陵(下:名詞作動詞)
8.漁樵于江渚之上(漁樵:名詞作動詞)
9.侶魚蝦而友糜鹿(侶,友:名詞意動)
文言文語文知識點總結8
《荊軻刺秦王》
1、鑒賞荊軻形象,注意所用表現手法。
首先,作者善于通過人物的對話和神態描寫來刻畫人物。荊軻和樊於期的對話,荊軻先用話挑起樊於期對秦的仇恨,再問樊於期對這樣的深仇大恨怎么辦,然后針對“顧計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試探地提出了既能為樊於期報仇,又能保全燕國的計劃,一層進一層,結果是樊於期慷慨陳辭,毅然自刎。見秦王時“秦武陽色變振恐”,“荊軻顧笑武陽”而向秦王作了解釋,在千鈞一發之際,鎮靜的神態和得體的言辭消彌了危機。這些對話,既表明了事態的逐步發展,也描寫了荊軻的精細、沉著,在緊要關頭不慌不忙,隨機應變。
其次作者善于通過對比襯托手法的運用來突出人物性格。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頭腦簡單跟荊軻遇事審慎,三思而行對比,以突出荊軻的深沉多謀。又如寫武陽在緊急關頭神態失常,同荊軻的鎮定自若對比,突出了荊軻的機智勇敢。
2、鑒賞作者交織描寫場面的筆法。
如“易水送別”的“白衣冠”“擊筑”“和而歌”“士皆垂淚涕泣”“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各種現象綜合成一個充滿悲壯氣氛的場面,有極為強烈的感人力量。這是刺秦前故事情節發展的一個高潮,也是這篇文章感人肺腑,千古傳誦的閃光章節。在這一情節中,荊軻的內心世界得到了比較充分的展現。面對渾身著素的送行的人們和風寒水冷的自然環境,荊軻用慷慨悲歌來表達自己對于高漸離等知己者生離死別的悲涼心情,抒發自己視死如歸的壯烈情懷。荊軻在太子丹對他缺乏足夠的了解、信任和尊重的情況下仍然決心履行自己的諾言,這更增添了故事的悲劇色彩,這一情節也暗示了整個事件的悲劇性結局。荊軻的歌聲由凄切悲涼轉為慷慨激昂,送行的人們也由感動、惜別轉為激憤、激勵。就在這激動人心的壯烈場面中,荊軻義無反顧地踏上了獻身刺秦的征途。“就車而去,終已不顧”,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躍然紙上。又如,刺秦王時,荊軻的動作,秦王驚起拔劍不出,環柱而逃的狼狽相,群臣的驚愕,侍醫的擲藥囊,左右呼“王負劍”,一直到荊軻“身被八創”,“箕踞以罵”。在極短的時間里,寫了秦王殿庭上下的情狀,寫動作、寫表情、寫高呼、寫怒罵,組織成一個驚心動魄的壯烈場面。
3、準確評價荊軻和荊軻刺秦王的行動。
荊軻具有義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測之秦是極其危險的事,但還是毅然前往,直至事敗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罵”。荊軻刺秦王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國的危亡,荊軻也是為報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荊軻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為太子丹報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爭的最前列反對秦國對山東六國的進攻和挽救燕國的危亡。千百年來,受壓迫的人們之所以敬仰荊軻,也正是基于他那種同情弱小和反抗強暴的義俠精神。從荊軻刺秦王的做法來看,這種個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圖憑借個人的拼殺來改變歷史的進程更是不太可能。
《燭之武退秦師》
1、把握全文中心事件,理順故事情節的發展線索:
全文以燭之武說退秦軍為中心。故事先點出了戰事爆發的原因,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又為下文“燭之武退秦師”埋下了伏筆。接著寫鄭國君決定通過外交途徑來解除危機,佚之狐向鄭伯推薦了燭之武。鄭伯自責,情真意切感動燭之武,燭之武以國家利益為重,決定只身見秦伯。進而闡述保存鄭國對秦的好處,利用秦晉的矛盾,指出晉國的貪得無厭,滅鄭之后必然要進犯秦國,使秦國意識到與晉訂立盟約不助鄭的危險,終于達到秦鄭為盟的'結果。
2、鑒賞燭之武說服秦穆公的思路:
燭之武為了說服秦穆公退師,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戰術,大體說來分為五步: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為進(鄭知之矣);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鄰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著想,以利相誘(君亦無所害);第四步,引史為例,挑撥秦晉(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測未來,勸秦謹慎(唯君圖之)。
這段說辭只有125字,表現出燭之武高明的心理戰術和精彩的外交辭令。他看準了秦晉聯合攻鄭各有所圖,而若取鄭則客觀上只會對晉有利,而對秦不僅無利,還會招禍。若秦穆公明白了這一層,就很可能反過來棄晉幫鄭,燭之武抓住了秦穆公這一心理,曉之以利害,終于打動了對方。而燭之武的說辭更妙之處在于他心里處處為鄭著想,但口口聲聲說的是為秦,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說辭,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層層緊逼,句句打動對方,顯示出極強的說服力。
3、分析燭之武、佚之狐、鄭伯等主要人物形象:
燭之武是中心人物。雖然“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滿腹的委屈和牢騷,但在國難當頭時,深明大義,以捍衛國家主權的使命感只身赴敵營,以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鄭國的危機。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說服了秦伯,具有較強的感染力。
佚之狐是個慧眼識英雄的伯樂。“若使燭之武見秦軍,師必退”,說明佚之狐對燭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夠的了解,對鄭、秦、晉三國的形勢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預見性。
鄭伯則是個勇于自責的上級領導人。當鄭國所處危險境地,需燭之武退秦師時,燭之武卻流露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的牢騷。面對此,鄭伯先是“是寡人之過也”以自責,從諫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揚先抑,設想假如鄭國滅亡的話,對燭之武也無好處,這種透徹的分析,誠意的表白,終于感動了燭之武,使之臨危受命,義無反顧赴敵營。
4、鑒賞課文人物形象塑造的藝術性:
課文人物形象塑造主要運用正面描寫的方法。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燭之武,作者通過他的語言,不管是牢騷,還是說辭,都表現了他不僅能言善辯,而且深明大義、機智勇敢。特別是說秦時的舉重若輕、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體現了一位出色的辯臣的形象。另外,佚之狐的推薦,鄭伯的自責,退秦師的事實,都從側面烘托了這個人物。
《鴻門宴》
1.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
古人坐的姿勢是:兩膝著地,兩腳腳背朝下,臀部落在腳鍾上。現在在亞洲的某些國家如朝鮮、日本同樣保留著這種做法。如果將臀部抬起上身挺直,就叫長跪,又叫跽,這是將要站起來的準備姿勢,也表示對別人尊敬。按劍而跽是一種下意識的準備自衛的動作。樊噲側舉盾牌,撞到衛士,頭發直堅,眼眶似裂,瞪眼看著項羽,項羽被這一突發的情況弄的措手不及,只能按劍而跽。
2.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古代人的飲食習慣和現代人不同,古人一天吃兩頓飯。第一頓飯叫做朝食。在《鴻門宴》中,項羽聽說劉邦欲占關中,于是大怒,拋出“旦日饗士卒”的號令,旦日是一大清早,本來是不吃早飯的,項羽的意思是提前開飯,早早進軍,表現了他急不可耐的心情。
3.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
玉是古人重要的配飾之一,不僅因為玉很貴重,為統治者專有,而且玉還被賦予了某些神秘的色彩。玦,屬于環形玉,即缺了一塊的環形玉。又因為玦的名稱來源于“決”,形狀又是環形斷開,所以古人用玦寓意決斷。范增應經看出項羽的優柔寡斷,并無心傷劉邦,又由于在席間,只能暗示。
4.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肉在器皿中煮熟之后,古人用匕首把肉取出放在一塊砧板上,這塊板叫做“俎”。然后把俎移到席上,用刀割著吃。《鴻門宴》中又見“樊噲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樊噲是后闖進去的,身份又低,自然沒有他的席位。但他復盾為俎,以劍代刀,吃的既有氣魄又“合禮”。
語文閱讀理解答題技巧
1首先閱讀全文、把握主旨
閱讀理解是必須要經過閱讀的,初中閱讀理解一般是以敘事、敘人類的文章,在做閱讀理解的時候首先要先通讀一下全文,先閱讀懂大概的意思是什么,然后理清文章作者的思路,學會歸納每一句每一段、每一句話歸根到底都是為闡明中心服務的,都歸向文章的主旨。
閱讀的事實一定要注意,文章中作者想要表達的是什么含義,閱讀理解的最基本含義就是要閱讀者去理解文章中作者的意思,理解上去了才能做出答案。
2學會概括某段中的大意
閱讀理解解題的時候首先要學會概括出一段話中的一個意思,同時能找出文章中某段話與某段話的意思有沒有緊密的聯系,也就是找出所謂的中心意思。
學生在閱讀的時候能夠找出中心語句,并且同時要在理清句與句之間關系的基礎上抓住貫穿全段的中心意思,用自己的話準確概括,抓住文章中心的主題,才是做閱讀理解的關鍵。
常見諺語、名言、對聯
1、長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勝古人。若使年華虛度過,到老空留后悔心。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身怕不動,腦怕不用。手越用越巧,腦越用越靈。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三心二意,一事無成。師傅領進門,修行在自身。熟能生巧,業精于勤(荒于嬉)。 ——《古今賢文勸學篇》
2、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3、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文言文語文知識點總結9
一.一詞多義
“之”
①公從之(代佚之狐的建議)
②許之(人稱代詞,鄭文公)
③將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詞)
④子犯請擊之(秦國,代詞)
⑤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⑥鄰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⑦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過也(連詞,表承接)
②敢以煩執事(介詞,拿)
③越國以鄙遠(連詞,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連詞,表轉折)
⑤以亂易整,不武(介詞,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語氣詞)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副詞,何)
③朝濟而夕設版焉(兼詞,“于之”,在那里)
④將焉取之(疑問代詞,哪里)
“其”
①以其無禮于晉(代詞,鄭國)
②君知其難也(代詞,這件事)
③吾其還也(表商量或希望語氣)
注:思考練習三中“若、說、辭、鄙、微”自己整理到積累本上。
二.通假字
①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通“供”,供給)
③秦伯說(同“悅”)
④失其所與,不知(同“智”,明智)
三.詞類活用
①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名詞用作動詞,駐扎)
②既東封鄭(封,疆界。這里用作動詞,使……成為疆界)
③若不闕秦(使動用法,使……削減)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詞作動詞,損害)
⑤越國以鄙遠(名詞的意動用法,把……當作邊邑)
⑥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使動用法,使……滅亡)
⑦燭之武退秦師(使動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異義
①夫人(古義為“那個人”,今義為“妻子”的尊稱)
②行李(古義為“出使的人”,今義為“出門時所帶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狀語后置(介詞結構后置)
A.以其無禮于晉B.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鄭伯
(2)省略句
A.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汜南(省略介詞“于”)
B.(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省略主語)
C.敢以(之)煩執事(省略介詞賓語,以之)
(3)賓語前置
夫晉,何厭之有(“之”作賓語前置的標志)
知識點小結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說見臣說,通“悅”,yuè,高興。
2.日以盡矣以,通“已”,已經。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
5.荊軻奉樊於期頭函奉,通“捧”,捧著。
6.圖窮而匕首見見,通“現”,出現。
7.秦王還柱而走還,通“環”,繞。
8.卒起不意卒惶急無以擊軻卒,通“猝”,倉促,突然。
二、古今異義
1.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古義:走投無路,陷于困境。今義:生活貧困,經濟困難。
2.仰天太息流涕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古義: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將軍。今義:年長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古義:可以用它來……。今義:表可能、能夠、許可。
5.持千金之幣物古義:禮物今義:錢幣。
6.秦王方還柱走古義:跑今義:步行。
7.諸郎中執兵古義:宮廷侍衛今義:指中醫。
8.左右既前,斬荊軻古義:周圍侍從。今義:表方向或大約。
三、詞類活用現象:
名詞作狀語
1.進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3.函封之
4.發盡上指冠
常用知識點
名詞作動詞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為歌曰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曰左右既前,斬荊軻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設九賓
使動用法
1.使使以聞大王
2.使畢使于前
3.自引而起,絕袖
意動用法
1.太子遲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斷句
1.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購之(以)金千斤
2.欲與(之)俱
3.見燕使者(于)咸陽宮
4.而(群臣)卒惶急無以擊軻
被動句
1.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2.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介賓短語后置
1、常痛于骨髓(介賓短語后置)
2、嘉為先言于秦王(介賓短語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賓短語后置)
4、使畢使于前(介賓短語后置)
定語后置
1.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必修一語文文言文的學習方法
1、多讀:不僅要讀課本,而且要讀讀本,可能的話,盡可能閱讀一些文言作品,擴大自己的'視野。
2、多背:意思是指,凡是老師要求背誦的課文,最好能一字不落的'把它背誦下來。倘若你可以堅持到底,那么你就自然掌握了古人的用語習慣和遣詞造句的方法,文言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提高起來。
3、多練:是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的捷徑之一,不僅要認真完成課后訓練,而且要多做相關的字詞句的分類訓練,以拓展視野,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必修一語文文言文的學習技巧
學習文言文不僅要學會聽課,而且要重視預習和復習。
1、課前預習,除了結合腳注疏通文意之外,還應當進行詳細的圈點勾畫,結合語境,反復揣摩,找出自己暫時還無法理解的東西,對那些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地方,一定要加倍注意。當然,有條件的話,還應當搜集相關的資料,以備不時之需。在預習的時候,千萬別忘記了反復誦讀課文,如果有時間,還可以將不懂的地方制作成問題卡片,以便上課時及時與老師交流或互動,切忌不懂裝懂。
2、課后復習,不僅可以鞏固學習成果,而且還可以加深理解,觸類旁通,培養自己的遷移能力。因此,同學們一定不要貪圖省事兒,要是上課聽聽就了事,那么,你就有可能到頭來,自己什么也得不到!
文言文語文知識點總結10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說見臣說,通“悅”,yuè,高興。
2.日以盡矣以,通“已”,已經。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
5.荊軻奉樊於期頭函奉,通“捧”,捧著。
6.圖窮而匕首見見,通“現”,出現。
7.秦王還柱而走還,通“環”,繞。
8.卒起不意卒惶急無以擊軻卒,通“猝”,倉促,突然。
二、古今異義
1.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古義:走投無路,陷于困境。今義:生活貧困,經濟困難。
2.仰天太息流涕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古義: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將軍。今義:年長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古義:可以用它來……。今義:表可能、能夠、許可。
5.持千金之幣物古義:禮物今義:錢幣。
6.秦王方還柱走古義:跑今義:步行。
7.諸郎中執兵古義:宮廷侍衛今義:指中醫。
8.左右既前,斬荊軻古義:周圍侍從。今義:表方向或大約。
三、詞類活用現象:
名詞作狀語
1.進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3.函封之
4.發盡上指冠
高一語文常用知識點
名詞作動詞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為歌曰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曰左右既前,斬荊軻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設九賓
使動用法
1.使使以聞大王
2.使畢使于前
3.自引而起,絕袖
意動用法
1.太子遲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斷句
1.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購之(以)金千斤
2.欲與(之)俱
3.見燕使者(于)咸陽宮
4.而(群臣)卒惶急無以擊軻
被動句
1.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2.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介賓短語后置
1、常痛于骨髓(介賓短語后置)
2、嘉為先言于秦王(介賓短語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賓短語后置)
4、使畢使于前(介賓短語后置)
定語后置
1.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語文學習五種方法
1.大量閱讀
博覽群書是培養孩子語文素養基本功之一,甚至可以說,閱讀是語文學習的根本。
大量的課外閱讀是提高孩子語文水平不可替代的手段。
美國心理學家克拉森的心理實驗研究表明,學生充滿興趣的課外閱讀對提高他們寫作能力的作用,遠遠大于機械的寫作訓練。
語文成績好的孩子幾乎都特別讀喜歡課外書。
這些孩子往往有很多的積累:語詞的積累、素材的積累、情感的積累等。
這樣的孩子在寫作上往往有突出的構思、神奇的用詞,在閱讀理解方面有杰出的見地,在說話方面有超出他人的見識等。
總之,他們由于見多識廣而語文根底厚實。
堅持閱讀是培養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徑。
特別是多讀一些文辭優美、氣魄宏大的散文,對提高理解能力很有幫助,比如《魯迅文集》,《讀者》雜志對培養這些能力和素養都很有幫助。
博覽群書不但是孩子語文素養的基本功之一,而且是孩子成材的一個重要條件。
因為豐富的知識是創造力必不可少的一個條件,也是見識增長,智慧來源的途徑之一。
這里需要強調一點: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定不能遠離名著,培養孩子閱讀經典名著要從小引導,循序漸進。
同時要注意不但要閱讀,而且要寫讀書筆記或者書評。
2.背誦經典
背誦經典文章、名言佳句也是培養孩子語言素養基本功之一。
初中畢業生,如果能背誦150首古今詩詞,25首白話詩歌,40篇精美的文言散文(每篇三五百字),10篇精美的現代白話文(每篇800到1000多字),200多條古今中外格言警句。那么,他的語文功底應該是不錯的`。
如果在孩子記憶的黃金時間——16歲之前,讓孩子記誦大量的語言精華,那么,這個孩子從小就奠定了堅實的語文根底。
如果不能在孩子們閱讀背誦的“童子功”季節引導他們走向閱讀的海闊天空,讓他們在書中與歷史對話,與高尚交流,與智慧撞擊,
從而打下沉實、厚重的文學素養、人文素養的基礎,將來孩子就很難成為高尚的、文明的,具有創造性的現代人。
3.勤寫日記
日記能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辨別能力,增強孩子的自我約束力,提高孩子的文字表達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更重要的,是能磨練孩子的意志力和積累作文素材。
寫日記的好處大大超過了教育者的想象。
培養孩子寫日記的習慣要循序漸進,開始可以寫短些,每天一、兩句,到每天三、五行,慢慢提高增長。
內容也不拘格,什么都可以寫,想象的,現實的,國內的,國外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國家大事,小到雞毛蒜皮等等,要做到有聞必記,有為必記,有見必記,有感必記。
但一定不能出現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現象,哪怕一兩句也要寫上,寫得荒誕一點,不合常規也行,但必須要寫下去,目的是為了習慣的養成,終止了,就前功盡棄了。
只要老師與家長引導得當,一定能夠大幅提升孩子的寫作水平與語文水平。
4.開闊眼界
要孩子懂得:課堂小天地,天地大課堂。
語文學習應該在課堂上,但絕對不是只靠課堂就能學好的,生活也是語文學習的課堂.。
語文學習還要在廣闊的天地中,引導孩子睜開驚奇的眼睛面對世界,去直面精彩紛呈的生活場景,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
去逛書店、旅游、看展覽、做采訪、搞調查、看焦點訪談;討論下崗分流、西部開發、腐敗現象、庸俗文化……
讓孩子在豐富多彩的世界里,懂得我們生活在奇妙的大自然里,生活在多變的信息社會中,感受人世間的愛與恨,美與丑。
5.寫好作文
作文是需要靈性的,是需要創造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的。
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寫作能力,世界各國的學校都非常重視,例如美國從小學開始,寫作就是孩子們的必修課,到博士畢業都是如此。
提高語文成績有哪些竅門
可能有些同學會覺得,語文即使不聽課,在考試的時候,也不會有什么影響,所以上課的時候,經常不注意聽課,或者是利用語文課的時間去睡覺,這種做并不對,我們一定要利用好語文課的時間,然后在課下的時候,用少的時間去學習語文,其實有些時候,語文底子打下了,即使你課后的時候不怎么學習,課上認真聽講一點,你的成績也會很好的,所以利用好上課的時間,對你學習很重要。
語文中,有很多知識是需要我們自己去感悟的,有些東西可能老師講我們也聽不懂,所以學習語文,還要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
文言文語文知識點總結11
《蘇武傳》
1.通假字
①不顧恩義,畔主背親畔:通“叛”,背叛。
②與旃毛并咽之旃:通“氈”,毛織品。
③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無”,沒有。
⑤信義安所見乎見:通“現”,顯現。
⑥法令亡常亡:通“無”,沒有。
⑦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亡:通“無”,沒有。
⑧武父子亡功德亡:通“無”,沒有。
⑨因泣下沾衿,與武決去衿:通“襟”,衣襟。決:通“訣”,訣別。
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經。
⑾蹈其背以出血蹈:通“掏”,叩,輕輕敲打
2.古今異義
1.漢亦留之以相當。相當:古義:抵押。今義:正在(某時某地)。
2.皆為陛下所成就。成就:古義:提拔。今義:業績。
3.我丈人行也。丈人:古義:老人,長輩。今義:岳父。
4.欲因此時降武。因此:古義:趁這時。今義:相當于所以。
5.獨有女弟二人。女弟:古義:妹妹。今義:姐姐(妹妹)和弟弟。
6.且陛下春秋高。春秋:古義:年紀。今義:春秋戰國時期或指季節。
7.武等實在。實在:古義:確實存在。今義:誠實、老實。
8.稍遷至栘中廄監。稍:古義:漸漸。今義:稍微。
9.既至匈奴,置幣遺單于。遺:古義:送給。今義:丟失、落下。
10.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會:古義:正當、適逢。今義:聚會、集合。
11.此必及我。及:古義:牽連今義:常作連詞“和”用
12.會論虞常。論:古義:判罪今義:常作議論
13.以貨物與常。貨物:古義:財物今義:指供出售的物品
14.臥起操持古義:為操和持,兩個詞,“拿著“的.意思今義:料理,辦理/籌劃
3.詞類活用
①意動用法
單于壯其節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壯。
誠甘樂之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
②使動用法
(1)欲因此時降武降:使動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動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兩主斗:使動用法,使……爭斗。
(4)單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動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動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降:使動用法,使……投降。
(7)盡歸漢使路充國等歸:使……歸
(8)屈節辱命屈:使……屈身辱:使……受辱
③名詞活用
(1)天雨雪雨:名詞做動詞,下。
(2)羝乳乃得歸乳:名詞做動詞,生子。
(3)杖漢節牧羊杖:名詞做動詞,拄著。
(4)武能網紡繳,檠網、檠:名詞做動詞,結網、用檠矯正。
(5)惠等哭,輿歸營輿:名詞做動詞,用車子。
(6)陵與衛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詞做狀語,向上。
(7)絕不飲食飲食:名詞做動詞,給他吃的、喝的。
4.一詞多義
①使
(1)數通使相窺觀使:使者。
(2)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漢者第一個“使”:出使。
(3)單于使使曉武第一個“使”:派,第二個“使”:使者。
②語
(1)以狀語武語:告訴。
(2)如惠語以讓匈奴語:說的話。
③引
(1)虞常果引張勝引:招供。
(2)引佩刀自刺引:拔。
④食
1)絕不飲食食:給他吃的。
2)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食:吃。
3)廩食不至食:糧食。
4)給其衣食食:食物。
⑤發
1)方欲發使送武等發:打發。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發發:發動。
3)恐前語發發:被揭發。
5.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漢者。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送留在漢者匈奴使”。
(2)為降虜于蠻夷。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于蠻夷為降虜”。
(3)何以女為見。賓語前置句和介賓倒置句,正常語序“以何為見女”
(4)子卿尚復誰為乎。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子卿尚復為誰乎”。
(5)何以復加。介賓倒置句,正常語序“以何復加”。
(6)募士、斥候百余人俱。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募百余人士、斥候俱”
②判斷句
(1)緱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漢所望也。
(3)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③被動句
(1)見犯乃死,重負國
(2)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
(3)皆為陛下所成就
(4)緱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文言文語文知識點總結12
一、掌握下列重點詞語
1、席: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名作狀,像席子一樣)
2、蒙:惠言語、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承接)
3、因:惠言語、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沿襲)
4、舉: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
5、敲撲: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刑具,短的叫敲,長的叫撲)
6、卻:卻匈奴七百余里(擊退)
7、隳:隳名城,殺豪杰(毀壞)
8、躡足:躡足于行伍之間(用腳踏地)
9、揭:揭竿為旗(舉)
10、抗:非抗于九國之師也(高,強)
11、度、絜:試使山東之國與陜西省涉度長絜大(用尺量,衡量)
12、愛:向使三國各愛其地(珍惜)
13、殊俗:余威震于殊俗(不同的風俗,指邊遠地方)
14、謫戍: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被征發戍守邊疆)
15、余烈: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遺留下來的功業)
16、鞭笞: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名作狀,用鞭子、竹板打)
17、作難: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起事,起義)
二、通假字
1、合從帝交,相與為一(通縱)
2、贏糧而景從(通影,影子)
3、外連衡而斗諸侯(通橫)
三、一詞多義
1、制:
①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指揮)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
③用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規模)
④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縫制)
2、亡:
①追亡逐北,伏尸百萬(逃亡)
②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丟失)
③吞二周而亡諸侯(滅亡)
④河曲智叟亡以應(通無,沒有)
3、利:
①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好處)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有利)
③信臣精卒利兵而誰何(鋒利)
4、固:
①秦孝公據崤函之固(險固)
②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
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徹(頑固)
④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本來)
5、遺:
①秦無亡矢遺鏃(丟失)
②夜不閉戶,路不拾遺(遺留下來的東西)
③蒙故業,因遺策(遺留下來的)
④是以先帝拔以遺陛下(wi給予)
6、度:
①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制度)
②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du計算,量)
③萬里赴戎機,并山度若飛(越過)
④平心而度之,吾果無一失乎(du揣度)
四、詞類活用
1、固:秦孝公據崤函之固(形作名,堅固的地方)
2、席、包:有度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名作狀,像席子一樣,像包裹一樣)
3、斗:外連衡而斗諸侯(使動,使斗)
4、南、西:南取漢中,西舉巴蜀(名作狀,向南,向西)
5、約:于是從散約敗(動作名,條約)
6、鞭笞: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名作動,用鞭子抽打,用竹板打)
7、卻:卻匈奴七百余里(使動,使退卻)
8、彎:士不敢彎弓而報怨(形容詞使動,使彎)
9、愚: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形作動,愚弄)
10、弱:以弱天下民(形容詞使動,使削弱)
11、固:自以為關中之固(形作名,堅固的地方)
12、甕、繩: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名作動,用破甕作,用草繩系)
13、賢:非有仲尼墨翟之賢(形作名,賢能的'人)
14、云、景: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名作狀,像云一樣,像影子一樣)
15、序、朝: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作動,引,招致;朝:名詞使動,使來朝見)
五、難句翻譯
1、振長策而御海內,吞二周而亡諸侯。
譯:高舉長長的鞭子,用武力來統治各國;吞并東西二周,滅亡各個諸侯。
2、然后踐華山為城,因河為池。
譯:這樣以后,憑著華山當做城,就著黃河當做護城河。
3、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譯:天下的人像云一樣聚集響應,(許多人)擔著干糧如影隨形地跟著(陳涉)。
4、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譯:不施行仁政,攻和守的形勢變了。
文言文語文知識點總結13
《寓言四則》
1、寓言是以勸喻或諷刺性的故事為內容的文學樣式。篇幅大多簡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擬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題多是借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寓言在創作上常常運用夸張和擬人等表現手法。
2、寓言最突出的特點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17世紀法國寓言詩人拉·封丹說過:“一個寓言可分為身體和靈魂兩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體,所給予人們的教訓好比是靈魂。”
3、寓言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盛行。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傳下來。外國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臘的《伊索寓言》,法國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國的《克雷洛夫寓言》。
4、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傳伊索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人,善于講動物故事。公元前5世紀末,希臘寓言開始歸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臘寓言的匯編。其中大多是動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隸的思想感情。耶穌會傳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傳入中國。《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如青蛙的肚皮、驢與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貪婪的狗、愚蠢的烏鴉等.
《赫爾墨斯和雕像者》寓意:愛慕虛榮、盲目自大的人反而不被別人重視。
《蚊子和獅子》寓意:驕兵必敗,不要取得一點成績就驕傲自滿,要謙虛謹慎。
《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全書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萬字。《呂氏春秋》作為十二紀、八覽、六論,注重博采眾家學說,以道家黃老思想為主,兼收儒、墨、法、兵、農、縱橫和陰陽各先秦諸子百家言論,所以《漢書·藝文志》等將其列入雜家。呂不韋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稱之為《呂氏春秋》。
《穿井得一人》寓意:不要道聽途說,要通過調查研究,自己判斷事情的真偽,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能以訛傳訛。
《列子》,相傳戰國鄭國人列御寇著。《漢書·藝文志》著錄《列子》八篇。《列子》的內容多為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內有很多膾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如《兒童辯日》、《歧路亡羊》、《杞人憂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價值的文學遺產。
《杞人憂天》寓意是庸人自擾,毫無根據的瞎擔心。比喻沒有根據或不必要的`憂慮。
《杞人憂天》翻譯
杞國有個人擔憂天會塌地會陷,自己無處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覺,吃不下飯。
另外又有個人為這個杞國人的憂愁而憂愁,就去開導他,說:“天不過是積聚的氣體罷了,沒有哪個地方沒有空氣的。你一舉一動,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動,為什么還擔心天回塌下來呢?”
那個人說:“天果真是氣體,那日月星辰不就會掉下來嗎?”
開導他的人說:“日月星辰也是空氣中發光的東西,即使掉下來,也不會傷害什么。”
那個人說:“如果地陷下去怎么辦?”
開導他的人說:“地不過是堆積的土塊罷了,填滿了四處,沒有什么地方是沒有土塊的,你站立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動,為什么擔心會陷下去呢?”
(經過這個人一解釋)那個杞國人消除了疑慮,很高興;開導他的人也消除了疑慮,很高興。
文言文語文知識點總結14
1.《齊諧》者,志怪者也志:記載
2.置杯焉則膠膠:粘,著地
3.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決:快速的`樣子;槍:碰、撞
4.而后乃今將圖南圖:圖謀
5.而控于地控:投,落下
6.小知不及大知及:趕得上。
7.窮發之北窮:荒遠的、偏僻
發:毛,指草木
8.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待:憑借
9.下迨蔀屋迨:至
蔀:遮蔽光明之物
10.置酒交衢間衢:大路
11.櫛比如鱗櫛:木梳;比:并、排列
12.妍媸自別妍媸:美丑
13.恐進之亦興闌矣闌:衰落、消失
14.遲月生公石上遲:等候
15.不知尚識余言否耶識:記著
16.居為奇貨居:積,儲存
17.操童子業,久不售操……業:從事……行業;售:考取
18.宰嚴限追比比:追征
19.成妻具資詣問詣:到……去
20.唇吻翕辟翕:合;辟:開
21.有古陵蔚起蔚:草木茂盛的樣子,引申為高大
22.如被冰雪被:遭受
23.氣息然然:氣息微弱的樣子
24.審諦之審諦:仔細
25.徑造廬訪成造:到
26.則蟲集冠集:止,落在
27.俾人邑庠邑:縣;庠:學校
28.撫軍亦厚賚成賚:賞賜
29.獨是成氏子以蠧貧蠧:蛀蟲
30.民日貼婦賣兒貼:抵押
文言文語文知識點總結15
文學常識
1、《左傳》的作者,相傳是魯國的史官左丘明。《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詳細完整的編年體歷史著作,為“十三經”之一。因為《左傳》和《公羊傳》《谷梁傳》都是為解說《春秋》而作,所以它們又被稱作“春秋三傳”,《左傳》又名《春秋左氏傳》。《左傳》以《春秋》的記事為綱,以時間先后為序,詳細地記述了春秋時期各國內政外交等大小事實(起于魯隱公元年,終于魯哀公二十七年)。記事比《春秋》詳細而具體(字數近二十萬,超過《春秋》本文十倍)。
2、《戰國策》是戰國末年和秦漢間人編輯的一部重要的國別體歷史著作,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等名稱,經過漢代劉向整理編輯,始定名為《戰國策》。全書共三十三篇。《戰國策》長于議論和敘事,文筆流暢,生動活潑,在我國散文具有重要的地位。
3、《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作者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全書由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五部分組成,計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余字。它不僅是一部相當完備的`古代史書,同時又是我國古代史傳文學成就的代表作品。魯迅先生曾譽它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正說明了《史記》在史學和文學上的偉大成就。
【文言文語文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文言文語文知識點總結09-06
【通用】文言文語文知識點總結09-08
文言文語文知識點總結【合集】09-08
語文文言文知識點07-23
語文文言文知識點06-12
【經典】語文文言文知識點09-03
語文文言文知識點07-13
(必備)語文文言文知識點09-02
[集合]語文文言文知識點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