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經典文言文15篇
在日常過程學習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是與駢文相對的,奇句單行,不講對偶聲律的散體文。要一起來學習文言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經典文言文 ,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經典文言文 1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閔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注釋】
宣王:齊國國君。
竽(yú):古代樂器名。
必:定,必須。
處士:古代稱有學問、品德而沒有做官的人為處士。這里帶有嘲諷意味。
請:請求。
說:同“悅”。
廩食:官府供食。廩:糧倉。食:供養、給……吃。
立:繼承了王位。
【啟示】
強調個人應該勤學苦練,使自己具有真才實學。
經典文言文 2
一、備課過程中的考慮
1.學情、教情分析
《六國論》是一篇史論,重在說理,對高一學生來說,趣味性不強,課堂教學較難出彩。主題明確,課本注釋十分詳細,難點也不多,較適合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我本人教授文言文是弱項,所以選講這篇課文,以挑戰自我。
2.基本構想
⑴以活動為主,提供能讓學生充分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環境。努力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教學目標的統一。
⑵突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通過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培養文言文學習的能力。既重過程又重結論;既教授傳統內容,又體現新課改精神。
⑶適當運用多媒體。
3、學習目標
⑴利用工具書疏通文字;
⑵把握文章大意,歸結主旨;
⑶探究說理性文言文的論證手法。
4、課時安排:一課時
5、學習準備
課前教師準備閱讀材料。學生準備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課前早讀閱讀:蘇轍《六國論》節選,李楨《六國論》節選,史料《七國興亡》,贊揚和批評《六國論》的文章各幾段,以擴大學生的閱讀量。
6、教學方法
⑴教法:點撥答疑、講解、導引、檢測。
⑵學法:自主學習、討論。
7.主要步驟:四步兩場:四步:一是導入新課,感知課文。二是互相質疑解疑,合作學習。三是探究討論,學習論證藝術,四是理解寫作意圖,小結課文。重點在“兩場”:一場討論(字詞疑難問題),一場爭論(本文的論證有無漏洞)。
二、授課過程回顧
1、教學計劃用時:45分鐘,實際用時:49分鐘。完整地實現了教案計劃的步驟,條理比較清晰,重點比較突出。突出了語文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特點。課堂上學生的思考越來越活躍。
2、疏通文言字詞部分進展較順利,學生多次朗讀了課文,互相質疑解疑比較充分,符合學生的實際需要。
3、拓展探究部分主要包括兩個問題,一是思考對“賂者力虧,破滅之道也”的論證運用了什么藝術技巧;二是探究“不賂者以賂者喪”的觀點的`論證是充分有力的還是有漏洞的。第一個環節進展比較平,缺少特色。第二個環節引導得較好,所以比較成功,學生都能大膽地說出自己的觀點。
4、作業為二選一,一個是閱讀,一個是寫作,都可以作為《六國論》課后延伸,無論選做哪個,學生都要積極思考,繼續深入探究。
5、多媒體使用少而精。七國形勢圖配以動畫效果,給學生強烈的視覺沖擊,貫穿整節課。幾個文言文檢測題,可以加快課堂節奏,提高學習效率。其它與課堂關系不大的材料,盡管畫面精彩,但也舍棄不用。
三、對今后教學的思考
1、語文教學是一門技術,教師要有基本經驗,能駕馭課堂,引導學生完成任務,其條件是教師對學生要十分了解。就如同老農對土地和農時的了解很重要,什么時候下種,什么時候澆水,都要選擇最佳時機。教師在課堂上對每一分鐘的感覺都要準確,對每一個環節的處理都要操作熟練,否則,課堂不會流暢。今年我教高三,用的是高一的學生,學生情況不太了解,對自己的課堂節奏有一定影響。
2、語文教學更是一種藝術。同樣的問題,怎么處理,大有學問。怎樣講出一篇文章的個性?文學常識是聽老師的精彩介紹,還是讓學生自已介紹?一節課當中在什么地方什么情況下掀起高潮,把學生的心扉撞開?當學生的探究漸入佳境,怎樣推動他們把思考再深入一下,使高中語文課堂達到應有的深度?結束語如何將課堂的探究引向深入?這臺上的幾分鐘,就靠臺下長時間的學習與探索。著名教師授課,就像著名藝術家表演,自然流暢,水到渠成。從這方面說,我的學養和經驗的積累還差得遠。
3、豐富的知識儲備是教師不可缺少的。本節課上學生的一個問題是我沒有準備的,“《六國論》是史論,除了史論,還有什么論?”幸虧另一個學生找到相關資料,替我解圍,否則我只能說“回去查查”——不能當場解答,畢竟是遺憾的事。所以,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師,就要不斷學習,豐富自己。
4、無論是新課程還是舊課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是語文課永遠的目標。新課程背景下的課,要忌浮虛,講實用;真正做到以人為本,關注每個學生的成長,同時教師也要參與學習,與學生共同成長。
三尺講臺,亦甘亦苦。我愿把講授語文課當成一門藝術,讓它帶給學生終生的享受,也給自己以人生的慰藉。
經典文言文 3
退讓文言文翻譯【1】
退讓 賈誼
梁大夫宋就者,為邊縣令,與楚鄰界。梁之邊亭與楚之邊亭皆種瓜,各有數。梁之邊亭劬①力而數灌,其瓜美;楚窳②而希灌,其瓜惡。楚令固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惡也。楚亭惡梁瓜之賢己,因夜往,竊搔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覺之,因請其尉,亦欲竊往,報搔楚亭之瓜。尉以請,宋就曰:“惡③!是何言也!是構怨召禍之道也。惡!何稱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莫令人往,竊為楚亭夜善灌其瓜,令勿知也。”于是,梁亭乃每夜往,竊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瓜,則皆已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則乃梁亭也。楚令聞之大悅,具以聞。楚王聞之,恕然丑以志自惛也④,告吏曰:“微搔瓜,得無他罪乎?”說⑤梁之陰讓也,乃謝以重幣,而請交于梁王。楚王時則稱說梁王以為信,故梁、楚之歡由宋就始。語曰:“轉敗而為功,因禍而為福。”老子曰:“報怨以德。”此之謂乎!夫人既不善,胡足效哉?
翟王使使至楚。楚王欲夸之,故饗客于章華之臺上。上者三休,而乃至其上。楚王曰:“翟國亦有此臺乎?”使者曰否翟窶⑥國也惡見此臺也翟王之自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⑦采椽弗刮。且翟王猶以作之者大苦,居之者大佚。翟國惡見此臺也!”楚王愧。
注釋 ①劬(qú):勤勞,勞苦。 ②窳(yǔ):懶惰。 ③惡(wū):嘆詞,表示憤怒。 ④惛(hūn):糊涂。 ⑤說:同“悅”,高興。 ⑥窶(jù):貧而簡陋。 ⑦翦:同“剪”,修剪。
譯文:梁國的大夫宋就,是地處邊境的縣的縣令,和楚國搭界。梁國邊亭的守衛和楚國邊亭的守衛都種瓜,各有一定數量。梁國邊亭的守衛很勤勞,經常澆灌,他們的瓜長得肥美;楚國邊亭的守衛懶惰,澆灌次數少,他們的瓜長得很不好。楚國縣令常因為梁邊亭的瓜長得肥美,對自己邊亭的瓜長得不好而不滿。楚邊亭的守衛怨恨梁邊亭的瓜比自己好,于是夜間到梁邊亭瓜田去,偷偷用手扒梁邊亭的瓜,弄得瓜都有干枯死掉的。梁邊亭發覺了這件事,于是向尉請示,也打算偷偷到楚邊亭瓜田去,扒壞楚邊亭的瓜作為報復。尉向宋就請示這件事,宋就說:“嗨!這說的是什么話!這是結怨招禍的主意。嗨!怎么說得這樣過分!假如我教你們,一定每天夜晚派人到楚邊亭瓜田去,偷偷在夜間為他們好好地澆灌瓜,不要讓他們知道。”于是,梁邊亭守衛就每天晚上到楚邊亭瓜田去偷偷地澆灌瓜。楚邊亭守衛早晨巡視瓜田,原來都已經澆灌過了。瓜一天比一天長得好。楚邊亭守衛感到奇怪就查訪這件事,竟然是梁邊亭守衛干的。楚國的縣令聽到此事后非常高興,把梁邊亭守衛夜間澆灌瓜的事原原本本地告訴了楚王。楚王聽說后,后悔、慚愧不已,知道自己糊涂了。告訴官吏說:“除了瓜,沒有其他罪過吧?”對梁國能暗中忍讓十分高興,便送很豐厚的禮品表示道歉,并且請求和梁王交往。楚王常常夸獎梁王,認為梁王忠誠可信,所以,楚國和梁國關系融洽,是因為宋就的行為才有的`。俗話說:“轉敗而為功,因禍而得福。”老子說:“報怨以德。”說的就是這件事情吧!為人不忠厚老實,怎么值得去效仿呢?
翟王派遣使臣到楚國,楚王打算向使者夸耀楚國的豪富,所以在章華臺上宴請賓客。登臺的人一路休息多次,才到了頂上。楚王說:“翟國也有這樣的高臺嗎?”使者說:“沒有。翟是個貧窮的國家,怎么能看到這樣的高臺呢?翟王自己蓋的宮室,堂高三尺,土臺階三層,茅草屋頂不剪齊,柞木椽子不削皮。翟王尚且還認為蓋房者太勞苦,居住者太安樂。翟國怎么能看到這樣的高臺呢?”楚王感到慚愧。
作者簡介【2】
賈誼(前200—前168),漢族,洛陽(今河南洛陽東 )人,西漢初年著名政論家、文學家,世稱賈生。賈誼少有才名,十八歲時,以善文為郡人所稱。文帝時任博士,遷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嬰排擠,謫為長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稱賈長沙、賈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長安,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墜馬而死,賈誼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時僅33歲。司馬遷對屈原、賈誼都寄予同情,為二人寫了一篇合傳,后世因而往往把賈誼與屈原并稱為“屈賈”。
賈誼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辭賦兩類,深受莊子與列子的影響[1] 。散文的主要文學成就是政論文,評論時政,風格樸實峻拔,議論酣暢,魯迅稱之為“西漢鴻文”,代表作有《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等。其辭賦皆為騷體,形式趨于散體化,是漢賦發展的先聲,以《吊屈原賦》、《鵩鳥賦》最為著名。
經典文言文 4
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注釋
1、寒食:每年冬至以后的一百零五天,大概是清明節的前兩天為寒食節。據左傳所載,晉文公火燒森林求介之推,沒想到他卻抱著大樹活活被燒死,晉國人為了悼念他,每年的這一天禁火,只吃冷食,所以稱寒食。
2、御柳:皇帝御花園里的柳樹。
3、傳蠟燭:雖然寒食節禁火,但公侯之家受賜可以點蠟燭。
4、五侯:后漢桓帝在一天之中封了五個得寵的宦官為侯,世稱五侯。
譯文春天,長安城處處飄飛著落花;
寒食節,東風把御園柳枝斜。
黃昏時,宮中傳出御賜的燭火,
輕煙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
賞析
這是一首諷刺
。寒食節禁火,然而受寵的宦者,卻得到皇帝的.特賜火燭,享有特權。詩是譏諷宦者的得寵。因此,蘅塘退士批注:“唐代宦者之盛,不減于桓靈。詩比諷深遠。”首二句寫仲春景色;后二句暗寓諷喻之情。詩不直接諷刺,而只描摹生活上的特權階層,含隱巧妙,入木三分。據唐代孟所撰的《本事詩》說:這首詩頗為唐德宗賞識,御批提拔韓為駕部郎中知制誥的要職。當時江淮刺史也名叫韓,又以同名同進。德宗便親書“春城無處不飛花”全詩,并批道“與此韓”,成為一時佳話,流傳天下。
經典文言文 5
荊人涉澭
荊人欲襲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軍驚而壞都舍。向其先表之時可導也,今水已變而益多矣,荊人尚猶循表而導之,此其所以敗也。
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時已與先王之法虧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為治,豈不悲哉!
注釋
1、欲:想要,將要。
2、襲:偷襲。
3、使:派。
4、荊:楚國的別稱。涉:趟水。澭水:古澭水的下游,東入泗水。
5、弗:不。
6、表:名詞作動詞用,立標記。
7、暴益:突然上漲。益:同“溢”,滿,漲。暴:突然。
8、溺死:被水淹死。溺:淹沒。
9、而:如,好像。
10、循:按照、依照
11、今水已變而益多矣:(益):更
12、荊人:即楚人。
13、向:根據。導:指引導渡河。
14、都舍:都市里的房屋。
15、尚猶:仍舊。
16、法先王之法:前一個“法”字在句子中充當謂語,是動詞,“效法”的意思。后一個“法”是名詞,“法令”的意思。
17、虧:欠缺,缺損,這里引申為差異的`意思。一說“虧”通“詭”,意思是“不能適應”
18、導:渡。
19、澭:水名。
譯文
楚國人想偷襲宋國,派人事先測量澭水的深淺并設立標志。澭水突然上漲,楚人不知道。依然按之前的標志在黑夜渡河,結果淹死一千多人,楚軍驚恐萬狀,潰不成軍,就像都市里的房屋倒塌一樣。 原先做好標志的時候本是可渡水過河的,如今河水暴漲,水已越漲越高了,楚人還是按著原來的標志過河,這就是他們失敗的原因。
現在的國君取法先王的法令制度,就有些像這種情況。時代已經與先王的法令制度不相適應了,但還在說這是先王的法令制度,因而取法它。用這種方法來治理國家,難道不可悲嗎?
經典文言文 6
【甲】
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關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勝于朝延。
【乙】
景公好弋,使燭鄒主鳥而亡之,公怒,詔吏欲殺之。晏子曰:“燭鄒有罪三,請數之以其罪而殺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數之公前。曰:“燭鄒!汝為吾君主鳥而亡之,是罪一也;使我君以鳥之故而殺人,是罪二也;使諸侯聞之,以吾君重烏而輕士,是罪三也。數燭鄒罪畢,請殺之。”公曰:“勿殺,寡人聞命矣。”
1、請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
今齊地方千里
2、查《古漢語詞典》,“樹”有三種讀音,并有若干不同義項。一讀“shù”義項有:①作動詞,計算。②作動詞,列舉。二讀“shù”,義項有:①表事物的數目。②作名詞,規律,氣數。三讀“shuò”,義項有:多次。
根據以上義項,清寫出“請數之以其罪而殺之”中“數”的讀音與詞義。
讀音:___________ 詞義:____________
3、下面幾組句子中加粗的詞語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A、(1)時時而間進 (2)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B、(1)臣誠知不如徐公美 (2)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C、(1)皆以美于徐公 (2)駢死于槽櫪之間
D、(1)使燭鄒主鳥而亡之(2)吾欲之南海
4、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使諸侯聞之,以吾君重鳥而輕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而兩段選文都表現了進涑者的機智善辯,但各又有不同。甲文勸諫的目的是為了使齊威王_________(納諫、廣開言路),以富國強民;乙文晏子勸諫的目的是為了讓景公__________(納諫、廣開言路)以免落下“愛鳥輕人”的罪名。甲文鄒忌進諫時采用了_________(以事喻理、類比法、推己及人)的方法說服齊王,乙文晏子進諫時采用________(以退為進、歸謬法、正話反說)的方法,使景公明確了事情的荒謬以及后果的`嚴重。
參考答案:
1、今齊地/方千里
2、shuò;多次
3、B
4、①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夠當面指責我的過錯的,可得上等獎賞。
②讓各位諸侯聽說這件事情后,認為我們的囝君把鳥看得很蘑而把人看得很輕。
5、廣開言路;納諫;推已及人;正話反說。
(意思對即可)
經典文言文 7
NO1、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勸學》
NO2、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NO3、知不足者好學,恥下問者自滿。——林逋《省心錄》
NO4、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李清照《夏日絕句》
NO5、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
NO6、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NO7、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論語》
NO8、學不可以已。——《荀子》
NO9、差之毫厘,繆以千里。——陸九淵
NO10、報國之心,死而后已。——蘇軾
NO11、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
NO1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
NO13、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龔自珍
NO14、好學而不貳。——《左傳》
NO15、學之廣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葛洪
NO16、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
NO17、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NO18、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
NO19、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孔子
NO20、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NO21、學而不化,非學也。——楊萬里
NO22、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NO23、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NO24、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志》
NO25、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劉基
NO26、時窮節乃現,一一垂丹青。——文天祥
NO27、有益國家之事,雖死弗避。——呂坤《呻吟語·卷上》
NO28、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蘇軾
NO29、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
NO30、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元曲·爭報恩
NO31、木秀于林,風必摧之。——舊唐書
NO32、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
NO33、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論語》
NO34、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
NO35、君子憂道不憂貧。
NO36、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
NO37、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
NO38、知而好問,然后能才。——《荀子》
NO39、學而不知道,與不學同;知而不能行,與不知同。——黃睎
NO40、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顧憲成
NO41、人而不學,其猶正墻面而立。——《尚書》
NO42、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晏殊
NO43、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劉禹錫
NO44、人之為學,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顧炎武
NO45、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
NO46、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
NO47、鏡破不改光,蘭死不改香。——孟郊
NO48、讀書本意在元元。——陸游
NO49、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NO50、濃綠萬枝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王安石
NO5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NO52、利于國者愛之,害于國者惡之。——《晏子春秋》
NO5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
NO54、小來思報國,不是愛封侯。——岑參《關人赴安西》
NO55、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周易》
NO56、一寸山河一寸金。——左企弓語
NO57、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NO58、知恥近乎勇。——《中庸》
NO59、位卑未敢忘國。——陸游《病起書懷》
NO60、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NO61、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國。——武則天
NO62、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漢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NO63、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韓愈
NO64、見義不為,非勇也。——論語
NO65、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戰國策》
NO66、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后出師表》
NO67、路漫漫其修遠今,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NO68、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論語》
NO6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
NO70、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NO71、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陳蕃語
NO72、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詩經》
NO73、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蘇麟
NO74、憂國忘家,捐軀濟難,忠臣之志也。——曹植《求自誠表》
NO75、當仁,不讓于師。——《論語》
NO76、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羅梅坡
NO77、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
NO78、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
NO79、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NO80、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呂氏春秋》
NO81、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趙翼
NO82、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陶淵明
NO83、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
NO84、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左傳
NO85、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資治通鑒》
NO86、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經典文言文 8
No1、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后如脫兔,敵不及拒。——《孫子兵法》
No2、功名富貴笑談中,回首一場春夢。——《湯顯祖》
No3、內省不疚,未何憂何懼!——《論語》
No4、人不見,煙已昏,擊筑彈鋏與誰論。黃塵變,紅日滾,一篇詩話易沉淪。——《孔尚任》
No5、十萬貔貅十萬心,一人號令眾難禁。拔刀割發權為首,方見曹瞞詐術深。——《羅貫中》
No6、有其言,無其行,君子恥之。——《禮記》
No7、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增廣賢文》
No8、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道德經》
No9、束兵秣馬去匆匆,心念天言衣帶中。撞破鐵籠逃虎豹,頓開金鎖走蛟龍。——《羅貫中》
No10、何必擇地?何必擇時?但自問立志之真不真耳!——《曾國藩》
No11、此心常看得圓滿,天下自無缺陷之世界;此心常放得寬平,天下自無險測之人情。——《洪應明》
No12、云路鵬程九萬里,雪窗螢火二十年。——《王實甫》
No13、在家千日好,出門處處難。——《增廣賢文》
No14、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增廣賢文》
No15、勤儉節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曾國藩》
No16、刻薄不賺錢,忠厚不折本。——《馮夢龍》
No17、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
No18、萬兩黃金容易得,知心一個也難求。——《曹雪芹》
No19、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增廣賢文》
No20、萬事不由人做主,一心難與命爭衡。——《羅貫中》
No21、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黑發不知勤學早,轉眼便是白頭翁。——《增廣賢文》
No22、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辛棄疾》
No23、閑來只把青山畫,賣得桃花當酒錢。——《唐寅》
No24、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增廣賢文》
No25、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賞心樂事誰家院。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湯顯祖》
No26、人生世上,只須合眼放步,以聽造物者之低昂而已。——《蒲松齡》
No27、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仁者不危人以要名。——《戰國策》
No28、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顧炎武》
No29、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增廣賢文》
No30、尖酸語稱快一時,當之者終身怨恨。——《曾國藩》
No31、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寫夜間思。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鄭板橋》
No32、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戰國策》
No33、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死相公者。”——《張岱》
No34、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懸弧,焉能鈞三江,終年守菰蒲。——《顧炎武》
No35、自恨枝無葉,莫怨太陽偏。——《增廣賢文》
No36、欲仙去越人王冕,當天大雪,赤腳登爐峰,四顧大呼曰:“天地皆白玉合成,使人心膽澄澈,便欲仙去!”——《張岱》
No37、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獨學無友,則孤陋而難成;久處一方,則習染而不自覺。——《顧炎武》
No38、上盈其志,下務其功;悠悠黃河,吾其濟乎!——《羅貫中》
No39、自敬,則人敬之;自慢,則人慢之。——《朱熹》
No40、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增廣賢文》
No41、見性志誠,念念回首處,即是靈山。——《吳承恩》
No42、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為道。——《道德經》
No43、山中有直樹,世上無直人。——《增廣賢文》
No44、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白居易》
No45、忍一句,息一怒,饒一著,退一步。——《增廣賢文》
No46、花開又被風吹落,月皎那堪云霧遮。——《施耐庵》
No47、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洪應明》
No48、大丈夫處世,不能立功建業,幾與草木同腐乎?——《羅貫中》
No49、不愛尺壁而重愛寸陰,時難遭而易失也。——《諸葛亮》
No50、為我盡一杯,與君發三愿:一愿世清平,二愿身強健,三愿臨老頭,數與君相見。——《白居易》
No51、晨起開門雪滿山,雪晴云淡日光寒。檐流未滴梅花凍,一種清孤不等閑。——《鄭板橋》
No52、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
No53、小人知其過,謝之以文;君子知其過,謝之以質。——《馮夢龍》
No54、人該省事,不該怕事。人該脫俗,不可矯俗。不該順時,不可趨時。——《曾國藩》
No55、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易經》
No56、為學,正如撐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緩。——《朱熹》
No5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道德經》
No58、著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陰。——《關漢卿》
No59、冷眼觀人,冷耳聽語,冷情當感,冷心思理。——《洪應明》
No60、良買深藏若,君子盛德,容貌若愚。——《道德經》
經典文言文 9
1、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2、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4、朝聞道,夕死可矣。
5、親仁善鄰,國之寶也。
6、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7、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
8、見義不為,無勇也。
9、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10、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11、學貴得師,亦貴得友。
12、民無信不立。
13、五刑不如一恥。
14、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15、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
16、夫婦和而后家道成。
17、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
18、單者易折,眾則難摧。
19、臨患不忘國,忠也。
20、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
21、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2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3、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
24、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25、義者,心之養也;利者,體之養也。
26、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
27、粉身碎骨渾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間。
28、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
29、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30、樂不可極,極樂成哀;欲不可縱,縱欲成災。
經典文言文 10
1、路漫漫其修遠今,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2、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3、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4、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5、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6、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7、一灣死水全無浪,也有春風擺動時。
8、一寸光陰一寸金。
9、人生七十古來稀。
10、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2、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13、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14、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
15、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白居易
16、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17、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8、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資治通鑒》
19、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于我如浮云。
20、春花無數,畢竟何如秋實。
2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22、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23、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24、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25、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26、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27、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8、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
29、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30、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31、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
32、爾曹身為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33、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34、奇文共欣賞,疑義相如析。
35、只看后浪催前浪,當悟新人勝舊人。
3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7、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管子·權修》
38、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39、從來好事天生儉,自古瓜兒苦后甜。
40、山外青山樓外樓。
41、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4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3、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
44、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4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46、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47、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
48、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49、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50、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51、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5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53、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54、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55、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
5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57、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5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59、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60、人事有代謝,往事成古今。
61、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62、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
63、草木本無意,榮枯自有時。
64、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65、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66、多行不義必自斃。
67、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6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69、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
70、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71、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72、錢塘蘇小小,更值一年秋。
73、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
74、寅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少年。
75、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76、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77、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78、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79、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經典文言文 11
烏賊求全
【原文】
海之魚, 有烏賊其名者, 響1水而水烏.戲於岸間, 懼物之窺己也, 則響水以自蔽.海鳥視之而疑, 知其魚而攫之.嗚呼! 徒知自蔽以求全, 不知滅跡以杜疑, 為窺者之所窺.哀哉!
【翻譯】
海中有一種魚,名叫烏賊,它能吐出墨汁使海水變黑。有一次,它爬上岸邊游玩,它怕別的動物看到它,就吐出墨汁把自己隱蔽起來。海鳥看到了烏黑的海水而起疑,知道一定是烏賊在里面,就毫不猶豫地往水里把烏賊抓了出來。唉!烏賊只知道要吐出墨汁來隱蔽自己,以求安全,卻不知道要消滅痕跡,來杜絕海鳥的懷疑,結果,反而暴露了自己,被海鳥察覺目標抓去,真是可憐啊!
【注釋】
響(XU,第三聲調):吐出唾液。
杜疑:杜絕懷疑。
【道理】
考慮問題切忌片面性,做任何事情都要考慮事物的兩重性,才能馬到成功。
哀溺
【原文】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絕湘水。中濟,船破,皆游。其一氓盡力而不能尋常。其侶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為?”曰:“吾腰千錢,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應,搖其首。有頃益怠。已濟者立岸上呼且號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貨為?”又搖其首。遂溺死。
【譯文】
水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突然上漲,有五、六個人乘著小船渡湘江。渡到江中時,船破了,都游起水來。其中一個人盡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好遠。他的同伴們說:“你最會游泳,現在為什么落在后面?”他說:“我腰上纏著一千文錢,很重,所以落后了。”同伴們說:“為什么不丟掉它呢?”他不回答,搖搖他的頭。一會兒,他更加疲困了。已經游過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極點,蒙味到了極點,自己快淹死了,還要錢財干什么呢?”他又搖搖他的頭。于是淹死了。
臨江之麋
【原文】
臨江地名之人,畋得麋麑畋。麑,幼鹿,畜之,畜之。入門,群犬垂涎,揚尾皆來,其人怒怛之怛,恐嚇。自是日抱就犬,習示之,稍使與之戲。積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為犬良我友良:真,抵觸偃仆益狎偃,仰倒。犬畏主人,與之俯仰甚善。然時啖其舌啖。三年,麋出門,見外犬在道甚眾,走欲與為戲。外犬見而喜且怒,共殺食之,狼藉道上。麋致死不悟。
注釋:
畋:讀音tián
麑:讀音ní
怛:讀音dá
偃:讀音yǎn
啖:讀音dàn,吃,這里作舔解。
【譯文】
臨江(地名)的一個人,獵得一只麋鹿的幼崽,養了起來。回家進門時,(家里的)那些狗(見了)直流口水,搖著尾巴都拋過來,那人呵斥嚇唬它們。從這天開始就抱鹿崽子到狗的中間去,常常給那些狗看到它,慢慢讓狗和它嬉戲。過了很久,狗都如那人所愿(不企圖吃那鹿崽子了)。鹿崽子稍微大些了,忘了自己是鹿了,以為狗真的是自己的朋友,(跟狗)頂頭摔撲更加親密了,狗害怕主人,和它滾打的很友好。但還是經常舔舌頭(想吃啊!)。三年后,(一天)麋鹿出門,看見很多別人家的狗在道路上,跑去想和它們嬉戲。別人家的狗見了很開心并發了威,一起把它殺了吃掉了,道路上一片狼藉。麋鹿到死都沒明白其中道理。
寓意:
凡是害人的東西,即使一時可以找到"保護傘",但這種庇護是不可能長久的,最終還是沒有好下場。
小兒不畏虎
【原文】
忠、萬、云、安(地名,都是在四川一帶長江沿岸。)多虎。有婦人晝日置二小兒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馳來,婦人倉皇沉水避之,二小兒戲沙上自若。虎熟視之,至以首抵(同抵。)觸,庶幾(也許可以。)其一懼,而兒癡,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懼之人威無所施歟?
【翻譯】
忠、萬、云、安這些地方有很多老虎。有個婦人白天將兩個小孩留在沙灘上自己到水里去洗衣服。老虎從山上跑來,那婦人慌忙潛入水里躲避老虎,兩個小孩(仍然)在沙灘上自在嬉戲。老虎盯著他們看了很久,甚至用頭觸碰他們呢,期許他們會有些害怕,但是小孩無知,竟然不覺得有什么奇怪的,老虎最后也就離開了。估計老虎吃人必是先向人顯示其威風,但是對于不怕它的人威風無處施加(而放棄的)嗎?
更①渡一遭
【原文】
昔有人得一鱉,欲烹而食之,不忍當殺生之名,乃熾火使釜②水百沸,橫筱③為橋,與鱉約曰:“能渡此則活汝。”鱉知主人以計取之,勉力爬沙,僅能一渡。主人曰:“汝能渡橋,甚善,更為我渡一遭,我欲觀之。”
【注釋】
①更:再,重來。②釜:古代的一種鍋。③筱(xiǎo):細竹子。
【譯文】
過去有人捉到一只甲魚,想把它煮來吃,又不肯負擔殺生的惡名。于是燒旺火使鍋里的水沸騰,在鍋上橫架上一根細竹子作為橋,然后跟甲魚約定說:“(你)能渡過這橋,我就放你一條生路。”甲魚知道主人是在使用詭計騙殺自己,就盡力小心地(像螃蟹爬沙一樣)爬行,僅僅能夠渡過(竹橋)一次。 主人說:“你能渡過這橋,真是太好了!再給為渡一次橋, 我想(再)仔細看看。”
中山竊糟
【原文】
者魯人不能為酒,惟中山之人善釀千日之酒。魯人求其方弗得。有仕于中山者,主酒家,取其糟粕以魯酒漬之,謂人曰‘中山之酒也。’魯人飲之,皆以為中山之酒也。
一日,酒家之主者來,聞有酒,索而飲之,吐而笑曰:‘是余之糟粕也。’今子以佛夸予可也,恐真佛之笑子竊其糟也。”
【譯文】
以前,魯國人不會制酒,只有中山國的人擅于制千日之酒。魯國人向他們請教方法,但無法獲得。有個魯國人到中山國當官,住宿在酒店,偷取店家的酒糟,回到魯國,用魯國的酒浸泡,然后對人說:「這是中山國的酒。」魯國人喝了,也認為是中山國的酒。一日,那酒店的主人來訪,聽說有本國的酒,要來喝看看,才一入口就忍不住吐了出來,笑道:『這是用我家的酒糟泡出來的漕汁啊!』現在您是可以用所學的佛理向我炫耀;但我想真佛會笑您不過是學到一些糟粕罷了。
乞貓
【原文】
趙人患鼠,乞貓于中山。中山人予之貓,善捕鼠及雞。月余,鼠盡而雞亦盡。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雞。夫有鼠,則竊吾食,毀吾衣,穿吾垣墉,毀傷吾器用,吾將饑寒焉,不病于無雞乎?無雞者,弗食雞則已耳,去饑寒猶遠,若之何而去夫貓也?(劉基《郁離子?捕鼠》)
(注:盍,何不。垣墉,墻壁。病,害處。)
【譯文】
有一個趙國人家里發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貓。中山人給了他貓。這貓既善于捉老鼠,也善于捉雞。過了一個多月,老鼠少了,雞也沒有了。他的兒子很擔心,對他父親說:為什么不把貓趕走呢?"他父親說: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我怕的是老鼠,不是沒有雞。有了老鼠,就會吃我的糧食,毀我的衣服,穿我的墻壁,啃我的用具,我就會饑寒交迫,害處不是比沒有雞更大嗎?沒有雞,只不過不吃雞罷了,離開饑寒交迫還很遠,為什么要把那貓趕走呢?
南歧之見 明 劉元卿
【原文】
南歧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飲之者輒病癭,故其地之民無一人無癭者。及見外方人至,則群小婦人聚觀而笑之曰:“異哉人之頸也焦而不吾類!”外方人曰:“爾壘然凸出于頸者,癭病之也,不求善藥去爾病,反以吾頸為焦耶?”笑者曰:“吾鄉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終莫知其為丑。
【譯文】
南歧處在秦蜀的山谷之中,它的水味兒甘甜,但性質很差,喝這種水的人都生粗脖子病,那里的后代沒有一個不是粗脖子。他們見到外地人來了,男女老少涌去圍觀,還大聲嘲笑他:“真怪呀,這人的脖子怎么這樣干枯細瘦?一點也不像我們!”外地人說:“你們那凸在脖子上的東西是一種癭病。你們不找好藥來治病,怎么反而認為我脖子干細呢?”南歧人聽了大笑道:“我們這地方全是這樣,哪里用得著去醫治呢?”他們始終不知道自己的脖子是丑陋的。
盲子失墜
【原文】
有盲子道涸溪,橋上失墜,兩手攀木盾,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墜深淵。過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實地也。”盲子不信,握木盾號。久之力憊,失手墜地,乃自哂曰:“嘻!蚤知即實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沉空守寂,執一隅以自矜嚴者,視此省哉!
【譯文】
有盲人過干涸的溪流,(在)橋上失足墜落,兩手攀住橋欄桿,戰戰兢兢抓緊,自認為(一旦)失手必定墮入深淵的。經過的人告訴他說:“不要怕,盡管放手下來,是實地。”盲人不信,抓著欄桿不聽地哭號,(時間)久了,失手掉到地上。便自嘲道:“呵!早知道是實地,何必(這么)久苦自己呢?”
大道(真理)很平實,在黑暗中守著迷茫,執著地呆在角落獨自守舊的人,看看這(故事該)省悟啊!
道理:
●這則寓言告訴人們,不要固執己見,作繭自縛,要善于聽取別人正確意見,勇于探索創新。社會總是不斷向前發展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人們的意識形態應順應時勢,看清路子,放大膽子,走自己的路。
從上不難看出“省”就是醒悟的意思。“苦”就是辛苦的意思。
一錢莫救 明 馮夢龍《廣笑府》
【原文】
一人性極鄙嗇,道遇溪水新漲,吝出渡錢,乃拼命涉水。至中流,水急沖倒,漂流半里許。其子在岸旁覓舟救之。舟子索錢,一錢方往。子只出五分,斷價良久不定,其父垂死之際,回頭顧其子大呼曰:“我兒我兒,五分便救,一錢莫救!”
【譯文】
有個人性極吝嗇,有一次他在路途中,遇到河水新漲,雖可坐船渡河,但他怕出船錢,便拼命涉水過河,剛走到河當中,便被水沖倒,漂流了半里多。他的兒子在岸上,要找船救他。船家開船價,說給一錢才能前去,兒子給他講價,說只給五分。這樣討價還價拖延了很久也沒定下來。他的父親這時快不行了,在垂死之際,還回過頭來向他兒子大聲呼喊:
“我兒我兒,五分便救,一錢莫救!”
取金
【原文】
一官出朱票,取赤金二錠,鋪戶送訖,當堂領價。官問: “價值幾何?”鋪家曰:“平價該若干,今系老爺取用,只領半價可也。”官顧左右曰:“這等,發一錠還他。”發金后,鋪戶仍候領價。官曰:“價已發過了。”鋪家曰:“并未曾發。”官怒曰:“刁奴才,你說只領半價,故發一錠還你,抵了一半價錢。本縣不曾虧了你,如何胡纏?快攆出去!”
【譯文】
一個當官的拿出銀票,讓錢莊換兩錠金子,錢莊的人給送來了,當場收費(利息、服務費之類的)。當官的問: “給給你多少錢?”錢莊的人說:“標準費用應是若干,如今是老爺您用,我們只守一半的費用。”當官的對身邊人說:“這樣的話,拿一錠金子讓他再替我存起來。” 存完后,錢莊的人仍然等著收費。當官的說:“費用已經給你了。”錢莊的人說:“沒有給呀。”當官的大怒說:“刁奴才,你說只收一半費用,所以拿一錠金子還給你,抵了一半的費用。我沒有虧了你,還敢胡纏?快攆出去!”
呂蒙正不受鏡
【原文】
呂文穆公蒙正以寬厚為宰相,太宗尤所眷遇。有一朝士,家藏古鏡,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獻以求知。其弟伺間從容言之,公笑曰:“吾面不過碟于大,安用照二百里?”其弟遂不復敢言。聞者嘆服,以為賢于李衛公遠矣。蓋寡好而不為物累者,昔賢之所難也。
【譯文】
呂蒙正以寬厚為宰相,宋太宗趙光義特別知遇關照。朝中的官吏,家里藏有古鏡,他說能照二百里,想通過呂蒙正的弟弟把古鏡送給他以博取好感。他弟弟找個機會裝作閑談提到這件事。呂蒙正笑道:“我的面子不過碟子那么大,怎么用得著照二百里地的鏡子叫呢?”他弟弟聽后也就不再說什么了。聽說這件事的人都嘆服,拿他比作唐朝宰相李德裕(李德裕曾罷冗官二千余員,以為人嚴峻拒絕請托著稱)。像呂蒙正這樣沒有特別嗜好而又不為物欲所累的人,古代賢者也不易做到。
文征明習字(《書林紀事》)
【原文】
文征明臨寫《千字文》,日以十本為率,書遂大進。平生于書,未嘗茍且,或答人簡札,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譯文】
文征明監貼寫《文字文》,每天以寫十本作為標準,書法就迅速進步起來。他平生對于寫字,從來也不馬虎草率。有時給人回信,稍微有一點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寫過它,不怕麻煩。因此他的書法越到老年,越發精致美好。
薛譚學謳
【原文】
薛譚學謳于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行于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薛譚乃射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譯文】
薛譚向秦青學習唱歌,還沒有學完秦青的技藝,就以為學盡了,于是就告辭回家。秦青沒有勸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給他餞行,秦青打著拍節,高唱悲歌。歌聲振動了林木,那音響止住了行云。薛譚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來繼續學習。從此以后,他一輩子也不敢再說要回家。
司馬光好學(《三朝名臣言行錄》)
【原文】
司馬溫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游息矣;獨下帷絕編,迨能倍誦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溫公嘗言:“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譯文】
司馬光幼年時,擔心自己記誦詩書以備應答的能力不如別人。大家在一起學習討論,別的兄弟已經會背誦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馬光卻)獨自苦讀,像董仲舒和孔子讀書時那樣專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夠熟練地背誦為止,(由于)讀書時下的力氣多,收獲就長遠,他所精讀和背誦過的書,就能終身不忘。司馬光曾經說:“讀書不能不背誦,在騎馬走路的時候,在半夜睡不著覺的時候,吟詠讀過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獲就多了!”
歐陽修苦讀(《歐陽公事跡》)
【原文】
歐陽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里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
【譯文】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里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
王冕僧寺夜讀(《宋學士文集》)
【原文】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癡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知。
【譯文】
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聽完以后,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一頓。過后,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由是離開家,寄住在寺廟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里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瑯瑯一直讀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面目猙獰兇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
張無垢勤學(《鶴林玉露》)
【原文】
張無垢謫橫浦,寓城西寶界寺。其寢室有短窗,每日昧爽執書立窗下,就明而讀。如是者十四年。洎北歸,窗下石上,雙趺之跡隱然,至今猶存。
【譯文】
張九成被貶官到橫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間一扇短窗,每天天將亮時,他總是拿著書本站在窗下,就著微弱的晨光讀書。這樣一直堅持了十四年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頭上,雙腳踏出的痕跡還隱約可見。
程門立雪(《宋史》)
【原文】
楊時見程頤于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譯文】
楊時到洛陽求見程頤。楊時大概當時有四十歲了。一天拜見程頤的時候,程頤偶爾坐著打瞌睡。楊時與游酢站在門外等著沒有離開。等到程頤醒后,門外積雪已經一尺多厚了。
鑿壁借光(《西京雜記》)
【原文】
匡衡勤學而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發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愿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譯文】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墻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么這樣,他說:“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書,通讀一遍。”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于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孔門師徒各言志
【原文】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譯文】顏回、子路在孔子身邊侍立.孔子說:"何不各自說說你們自己的志向 "子路說:"希望有車馬乘坐,穿又輕又暖的皮袍,而且拿出來與朋友共同使用,就是用壞了穿破了,也不抱怨."顏淵說:"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長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子路說:"愿意聽聽老師您的志向."孔子說:“使年老的人過得安逸,讓所有朋友信任,使年輕的人懷念。”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乃至被讒受貶,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仲淹刻苦自勵,食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常自誦:“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
【譯文】范仲淹兩歲的時候就失去父親,家中貧困無依。他年輕時就有遠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沖頭洗臉。經常連飯也吃不上,就吃粥堅持讀書。做官以后,常常談論天下大事,奮不顧身。以至于有人說壞話被貶官,由參知政事降職作鄧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煉自己,吃東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僅自保養罷了。他經常朗誦自己作品中的兩句話:“讀書人應當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后才樂。”
陳蕃愿掃除天下
【原文】蕃年十五,嘗閑處一室,而庭宇蕪穢。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藩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選自《后漢書》作者范曄
【譯文】陳藩十五歲的時候,曾經獨自住在一處,庭院以及屋舍十分雜亂。他父親同城的朋友薛勤來拜訪他,對他說:“小伙子你為什么不整理打掃房間來迎接客人?”陳藩說:“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壞事為己任。不能在乎一間屋子的事情。”薛勤認為他有讓世道澄清的志向,與眾不同。
班超投筆從戎
【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至洛陽。班超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志哉!”
【譯文】班超為人有遠大的志向,不計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順勤謹,過日子常常辛苦操勞,不以勞動為恥辱。他能言善辯,粗覽了許多歷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隨同班罟到了洛陽。因為家庭貧窮,班超常為官府抄書掙錢來養家。他長期抄寫,勞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嘆道:“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志向謀略,也應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小子怎么能了解壯士的志向呢!”
宗愨乘風破浪
【原文】宗愨(què),字元干,南陽涅陽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⑹。愨年少時,炳問其志,愨曰:“愿乘長風破萬里浪。”炳曰:“汝不富貴,必破我門戶。”兄泌娶妻,始入門,夜被劫。愨年十四,挺身拒⑺賊,賊十余人皆披散⑵,不得入室。時天下無事,士人并⑻以文義為業,炳素【10】高潔,諸子群從⑶皆好學,而愨獨任氣⑷好武,故不為鄉曲⑸所稱。
【譯文】宗愨的字是元干,南陽涅陽人。他的叔父是宗炳字少文,此人學問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愨小的時候宗炳問他長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駕著大風刮散綿延萬里的巨浪。”宗炳說:“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貴,也必然會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愨的哥哥宗泌結婚,結婚的當晚就有強盜來打劫。當時宗愨才14歲,卻挺身而出與強盜打斗,把十幾個強盜打得四下潰散,根本進不了正屋。當時天下太平,有點名望的人都認為習文考取功名是正業。宗炳因為學問高,大家都跟著他喜好讀儒家經典。而宗愨因為任性而且愛好武藝,故而默默無聞。
祖逖聞雞起舞
【原文】初,范陽祖逖(tì),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情好綢繆,共被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為軍諮祭酒。逖居京口,糾合驍健,言于睿曰:“晉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爭權,自相魚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遺民既遭殘賊,人思自奮,大王誠能命將出師,使如逖者統之以復中原,郡國豪杰,必有望風響應者矣!”
睿素無北伐之志,以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給千人廩,布三千匹,不給鎧仗,使自召募。逖將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陰,起冶鑄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進。
【譯文】當初,范陽人祖逖,年輕時就有大志向,曾與劉琨一起擔任司州的主簿,與劉琨同寢,夜半時聽到雞鳴,他踢醒劉琨,說:“這不是令人厭惡的聲音。”就起床舞劍。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馬睿讓他擔任軍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驍勇強健的壯士,對司馬睿說:“晉朝的變亂,不是因為君主無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亂,而是皇親宗室之間爭奪權力,自相殘殺,這樣就使戎狄之人鉆了空子,禍害遍及中原。現在晉朝的遺民遭到摧殘傷害后,大家都想著自強奮發,大王您確實能夠派遣將領率兵出師,使像我一樣的人統領軍隊來光復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會有聞風響應的人!”
司馬睿一直沒有北伐的志向,他聽了祖逖的話以后,就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僅僅撥給他千人的口糧,三千匹布,不供給兵器,讓祖逖自己想辦法募集。祖逖帶領自己私家的軍隊共一百多戶人家渡過長江,在江中敲打著船槳說:“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復成功,就像大江一樣有去無回!”于是到淮陰駐扎,建造熔爐冶煉澆鑄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繼續前進。
畫家趙廣不屈
【原文】趙廣,合肥人,本李伯時家小史。伯時作畫,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畫,尤工畫馬,幾能亂真。建炎中陷賊。賊聞其善畫,使圖所擄婦人。廣毅然辭以實不能畫。脅以白刃,不從,遂斷右手拇指遣去;而廣平生實用左手。亂定,惟畫觀音大士而已。又數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時觀音,多廣筆也。(選自陸游《老學庵筆記》)
【譯文】趙廣是合肥人,本來是李伯時家里的書童。李伯時作畫的時候就侍奉在左右,時間長了就擅長畫畫了,尤其是畫馬,幾乎和李伯時所作的一樣。建炎年間,他落在金兵手里。金兵聽說他擅長畫畫,就擄走了婦人。趙廣毅然推辭作畫,金兵用刀子威脅,沒得逞,就將他的右手拇指砍去。而趙廣其實是用左手作畫的。局勢平定以后,趙廣只畫觀音大士。又過了幾年,趙廣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識分子所藏的李伯時的觀音畫,大多是趙廣的手筆。
蘇武牧羊
【原文】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于。單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別其官屬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屮實而食之。仗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
【譯文】衛律知道蘇武終究不可脅迫投降,報告了單于。單于越發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蘇武囚禁起來,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給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蘇武臥著嚼雪,同氈毛一起吞下充饑,幾日不死。匈奴以為神奇,就把蘇武遷移到北海邊沒有人的地方,讓他放牧公羊,說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歸漢。同時把他的部下及其隨從人員常惠等分別安置到別的地方。蘇武遷移到北海后,糧食運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儲藏的野生果實來吃。他拄著漢廷的符節牧羊,睡覺、起來都拿著,以致系在節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脫盡。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原文】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茍富貴,無相忘。”傭者笑而應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勝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譯文】陳勝年輕時,曾經被雇傭給人耕田種地,有一次,耕作中他忽然停下手來,走到田壟上,煩惱忿恨了許久,對伙伴們說:“要是誰將來富貴了,彼此都不要忘掉。”伙伴們笑著應聲問道:“你是被雇傭來耕田的,哪里來的富貴呢?”陳勝嘆息道:”唉,燕雀怎能知道天鵝的志向呢?”
項羽不肯竟學
【原文】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譯文】項籍小的時候曾學習寫字識字,沒有學成就不學了;又學習劍術,也沒有學成。項梁對他很生氣。項籍卻說:"寫字,只要能夠用來記姓名就行了;劍術,也只能敵一個人,不值得學。我要學習能敵萬人的本事。"于是項梁就教項籍兵法,項籍非常高興,可是剛剛懂得了一點兒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學到底了。
經典文言文 12
〔宋〕蘇洵
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
凡兵上義,不義,雖利勿動。非一動之為害,而他日將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義可以怒士,士以義怒,可與百戰。
凡戰之道,未戰養其財,將戰養其力,既戰養其氣,既勝養其心。謹烽燧,嚴斥堠,使耕者無所顧忌,所以養其財。豐犒而優游之,所以養其力。小勝益急,小挫益厲,所以養其氣。用人不盡其所欲為,所以養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懷其欲而不盡。怒不盡則有余勇,欲不盡則有余貪。故雖并天下,而士不厭兵,此黃帝之所以七十戰而兵不殆也。不養其心,一戰而勝,不可用矣。
凡將欲智而嚴,凡士欲愚。智則不可測,嚴則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聽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與之皆死。
凡兵之動,知敵之主,知敵之將,而后可以動于險。鄧艾縋兵于蜀中,非劉禪之庸,則百萬之師可以坐縛,彼固有所侮而動也。故古之賢將,能以兵嘗敵,而又以敵自嘗,故去就可以決。
凡主將之道,知理而后可以舉兵,知勢而后可以加兵,知節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則不屈,知勢則不沮,知節則不窮。見小利不動,見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可以支大利大患。夫惟養技而自愛者,無敵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
兵有長短,敵我一也。敢問:“吾之所長,吾出而用之,彼將不與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將強與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卻;吾之所長,吾陰而養之,使之狎而墮其中,此用長短之術也。”
善用兵者,使之無所顧,有所恃。無所顧,則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則知不
至于必敗。尺棰當猛虎,奮呼而操擊;徒手遇蜥蜴,變色而卻步,人之情也。
知此者,可以將矣。袒裼而按劍,則烏獲不敢逼;冠胄衣甲,據兵而寢,則童
子彎弓殺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則力有余矣。
——選自《四部叢刊》本《嘉祐集》
當將領的道理,首先應當培養智謀膽略,即使泰山在面前崩塌,也要臉不改色;麋鹿在前面突然出現,也要眼睛不眨,這樣才可以控制戰爭形勢有利與不利的變化,才可以應付敵人。
大凡用兵,應當崇尚正義,如果不義,即使于我有好處,也不輕易舉動。并不是一動就會造成失敗,而是怕將來會弄到手足無措的地步。只有正義才能激怒士卒,當士卒激起義憤時,就可驅使他們百戰而不殆。
一切戰爭的道理是:戰前要積蓄財力物力,臨戰時要養精蓄銳,戰爭打響后要鼓足勇氣,勝利后要保持斗志。謹慎地做好警報工作,嚴密地做好偵察瞭望工作,使得耕種者一心生產,用這樣積蓄財力物力;給士兵豐厚的給養,使他們得到休息,用這來養精蓄銳;打了小勝仗不松勁,吃了小敗仗更要加強鍛煉,用這來提高士氣;用人時不要一下子滿足他的欲望,用這來保持其斗志。所以,用兵就是要使士兵常常胸懷義憤,心中有欲望而總不滿足。義憤不能全部爆發就勇氣十足,欲望得不到滿足就會繼續追求。所以即使統一了天下,而士兵仍不厭戰,這就是黃帝經歷了七十多次戰爭后,他的士兵依然斗志不衰的道理。如果不保持斗志,只要打了一次勝仗,這軍隊就用不得了。
凡是作將帥的,必須足智多謀而又威嚴;當士兵的`,應當愚昧一點。足智多謀就使人感到莫測高深,威嚴就使人感到凜然不可侵犯,因此就能使士兵都緊跟將帥而聽從號令,這樣,怎么不要求士兵愚昧一點呢?只有士兵愚昧了,將帥才能夠與他們同生共死。
凡是軍事行動,必須了解敵方的主帥,了解敵方的其他將領,然后可以進行冒險行動。鄧艾用繩索掛著士兵翻山越嶺,偷襲蜀國,如果不是劉禪的昏庸,那么百萬大軍就會束手被擒,鄧艾本來就是覺得可以輕視他們才冒險行動的。所以,古時候賢明的將帥,既能以自己的兵力去試探敵人,又能以敵人來檢驗自己的軍隊,因此,可以決斷自己軍隊的行止。
凡是擔任主將的法則是:必須通曉事理后才可以起兵,了解作戰形勢后才可以打仗,知道節制后才可以指揮軍事。通曉事理則理不虧,了解作戰形勢則能保持不敗,知道節制則不會陷入困境。見了小利不發兵,見了小患不避讓,因為這些小利小患,不值得我施展才略,只有這樣然后才能對付大利大患。只有留一手而不輕易施展本領的才能無敵于天下。所以一個忍字可以對付各種輕率的勇猛,一個靜字可以鎮定各種輕舉妄動。
軍隊各有長處及短處,無論是敵軍或我軍都是一樣。那么請教:“我軍的長處,我拿出來發揮它,但敵軍不與我較量;我軍的短處;我掩藏起來擱置一邊,而敵軍卻偏要與我較量,怎么辦呢?”回答說:“我軍的短處,我把它顯眼地暴露出來,使敵軍疑慮而退卻;我軍的長處,我暗中藏起保護起來,讓敵軍輕率大意而落入我的圈套,這就是善用長處及短處的策略。”
善于用兵的,要使士卒既要無所顧戀而又有所依賴。無所顧戀,就知道死不足惜;有所依賴,就知道不至于一定失敗。手中有了短棍,碰上猛虎,就會大聲喊叫,用棍去擊虎;兩手空空,遇到一條四腳蛇,也會嚇得臉上變色而后退。這是一般人的通常心理。明白這道理的,就可以帶兵了。脫掉上衣露出胸臂而手執利劍,則連烏獲也不敢逼近;戴著頭盔,身穿戰甲,卻靠著武器睡大覺,那么連小孩也能彎弓射箭把他殺死。所以善于用兵的能利用形勢來鞏固軍隊的陣容。能夠利用形勢來鞏固自己的,那么戰斗力就會無窮無盡。
經典文言文 13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15、《刻舟求劍》選自《——————————————— 》,作者,戰國末秦國人。(2分)
16、與“而劍不行”的“而”用法相同的是()(2分)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B、至之市,而忘操之C、拔山倒樹而來
17、文中點明中心的句子是,這句話的意思是(4分)
18、這個故事使你悟出的道理是:_________
參考答案:
15、《呂氏春秋》、呂不韋16、C
17、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18、不要用靜止的眼光看問題,而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刻舟求劍》文言文4
甲、乙兩篇文言文,完成6~9題。(12分)
【甲】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日: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乙】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小題1】.下列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2分)( )
【小題2】.解釋下列劃線詞的意思。(4分)
(1)遽契其舟( ) (2)不亦惑乎( )
(3)兔走觸株( ) (4)冀復得兔( )
【小題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1)是吾劍之所從墜。
(2)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小題4】.甲乙兩文后來分別演化成了什么成語?這兩則寓言都諷刺了哪種人?(2分)
答案
【小題1】A
【小題1】(1)雕刻(2)糊涂(3)跑(4)希望
【小題1】(1)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
(2)兔子是不會再得到了,自己卻被宋國人所恥笑。
【小題1】刻舟求劍和守株待兔。諷刺的都是那種因循守舊、固執己見、不知變通,不懂得根據客觀實際,采取靈活對策的人。
經典文言文 14
愚人食鹽
作者:伽斯那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與食,嫌淡無味。主人聞已,更為益鹽。既得鹽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緣有鹽故。少有尚爾,況復多也?”愚人無智,便空食鹽。食已口爽,反為其患。
注釋
字詞 更:改變
聞已:聽罷
益:增加
所以:表原因
緣:因為
空:空口
薄暮:靠近傍晚
具:準備好,準備
口爽:口味敗壞
昔:從前
譯文
從前,有一個愚笨的人,到朋友家去做客。主人就請他吃飯。但是他嘗了幾樣主人燒的菜肴以后,愚蠢的`人都覺得味道太淡。主人聽了之后,馬上在菜里加上一些鹽。他吃了后,感覺這菜肴十分美味。然后他對自己說:“之所以菜的味道好,是因為有了鹽。”靠近傍晚天快黑時,他才回到家,母親已經準備好飯菜。他說:“有鹽嗎?有鹽嗎?”母親拿出鹽,覺得很奇怪,只見看見自己兒子吃鹽不吃飯菜。母親說:“怎么可以這樣?”愚人說:“我知道天下的美味都在鹽中。”愚人吃鹽不停,吃得以后口味敗壞,反而變成他的禍害。天下之理皆然,過則非惟無益,反害之。
文言知識
適。“適”是個多義詞,指“恰巧”,“正值”,“安逸”,也可指“到”,“到......去”。上文“適友人家”,意為到友人家去。又“適江南”,意為到江南去;“同適故鄉”,意為一同到故鄉去。
道理
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限度,恰到好處時美妙無比,一旦過頭就會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會給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變成了謬誤。
"返"通“反”,是通假字,意為“反而,反倒”。
經典文言文 15
原文
(孟子對梁惠王問)曰:“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林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孟子·梁惠王上》)
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孟子·梁惠王上》)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于傳有之。”曰:“臣弒其君,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者,鹯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孟子·離婁上》)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祀以時,然而旱干水溢,則變置社稷。”(《孟子·盡心下》)
譯文
(孟子答梁惠王問)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農業生產的季節,糧食便會吃不完;如果細密的魚網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魚,魚鱉就會吃不光;如果按季節拿著斧頭入山砍伐樹木,木材就會用不盡。糧食和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盡,那么百姓便對生養死葬沒有什么遺憾。百姓對生養死葬都沒有遺憾,就是王道的開端了。分給百姓五畝大的宅園,種植桑樹,那么,五十歲以上的人都可以穿絲綢了。雞狗和豬等家畜,百姓能夠適時飼養,那么,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畝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礙他們的生產季節,那么,幾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餓了。認真地辦好學校,反復地用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大道理教導老百姓,那么,須發花白的老人也就不會自己背負或頂著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歲以上的人有絲綢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餓不著、凍不著,這樣還不能實行王道,是從來不曾有過的事。到了梁國時期,富貴人家的豬狗吃掉了百姓的糧食,卻不約束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人,卻不打開糧倉賑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說:‘這不是我的罪過,而是由于年成不好。’這種說法和拿著刀子殺死了人,卻說‘這不是我殺的而是兵器殺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歸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會投奔到梁國來了。”(《孟子·梁惠王上》)
廚房里有肥嫩的肉,馬房里有健壯的馬,可是老百姓面帶饑色,野外躺者餓死的人。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領著野獸吃人啊!野獸自相殘殺,人尚且厭惡它;作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卻不免于率領野獸來吃人,那又怎么能夠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孟子·梁惠王上》)
齊宣王問:“商湯流放夏桀,周武王討伐商紂,真的有這些事件嗎?”孟子答:“史料中有這種記載。”宣王問:“臣子犯上殺死君主,行嗎?”孟子答:“破壞仁的人叫做‘賊’,破壞義的`人叫做‘殘’,毀仁害義的殘賊,叫做“獨夫”。只聽說把獨夫紂處死了,卻沒有聽說是君主被臣下殺害了。”(《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說:“桀和紂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為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之所以失去老百姓的支持,是因為失去了民心。獲得天下有辦法:獲得老百姓的支持,便可以獲得天下。獲得老百姓的支持有辦法:獲得民心,便可以獲得老百姓的支持。獲得民心也有辦法:他們所希望的,就滿足他們,他們所厭惡的,就不強加在他們身上。如此罷了。老百姓歸服仁德,就像水往低處流,獸向曠野跑一樣。所以,替深池把魚趕來的是吃魚的水獺;替森林把烏雀趕來的是吃鳥雀的鷂鷹;替商湯王、周武王把老百姓趕來的是殘害老百姓的夏英和殷紂王。”(《孟子·離婁上》)
孟子說:“百姓最為重要,土谷之神次之,君主為輕。所以得著百姓的歡心便做天子,得著天子的歡心便做諸侯,得著諸侯的歡心便做大夫。諸侯危害國家,那就改立。犧牲既已肥壯,祭品又已潔凈,也依一定時候致祭,但是還遭受旱災水災,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經典文言文 】相關文章:
經典文言文02-27
經典文言文05-28
文言文經典08-30
文言文中的成語06-19
文言文的閱讀09-12
守株待兔文言文05-15
南轅北轍文言文03-14
小升初經典文言文03-28
杯弓蛇影文言文05-23
《擊鼓》文言文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