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在學習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古人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相信很多人都在為看懂文言文發愁,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語文文言文知識點,歡迎閱讀與收藏。
語文文言文知識點1
1、以
①以其無禮于晉——因為,連詞
②敢以煩執事——以亂易整——拿,用,介詞③越國以鄙遠——表目的,來,連詞④焉用亡鄭以陪鄰?——表結果,用來,連詞⑤若舍鄭以(之)為東道主——把,介詞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連詞,表順承) ②夜縋而出——表修飾,連詞) ③若亡鄭而有利于君——表順承,連詞④朝濟而夕設版焉。 ——表轉折,卻,連詞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語氣詞,表陳述)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 ——疑問副詞,為什么,哪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疑問代詞,何,哪里④且焉置土石——疑問代詞,何,哪里) ⑤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代詞,之⑥永之人爭奔走焉——兼詞,于此,
4、其
①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代詞,指代“行李” ②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代詞,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與,不知——代詞,自己的④吾其還也——證據助詞,還是,表商量5、之
①公從之——代詞,此,代佚之狐的建議(燭之武)許之——代詞,這件事不患人不之知——代詞,他②是寡人之過也——結構助詞,的.
③行李之往來——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做全句的主語
鄰之厚,(乃)君之薄也——主謂間取消獨立性,一作主語,一作賓語,省略判斷詞謂語“乃” ④何厭之有——賓語前置,有何厭,“之”無義蓮之愛
⑤石之鏗然有聲者——定語后置標志,無義;太子及賓客知此事者——“者”與“之”都是定語后置標志
⑥公子駕車之市——項伯乃夜馳之沛公君(到,前往⑦君將哀而生之乎?——代詞,我
語文文言文知識點2
一、掌握下列重點詞語
1、席: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名作狀,像席子一樣)
2、蒙:惠言語、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承接)
3、因:惠言語、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沿襲)
4、舉: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
5、敲撲: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刑具,短的叫敲,長的叫撲)
6、卻:卻匈奴七百余里(擊退)
7、隳:隳名城,殺豪杰(毀壞)
8、躡足:躡足于行伍之間(用腳踏地)
9、揭:揭竿為旗(舉)
10、抗:非抗于九國之師也(高,強)
11、度、絜:試使山東之國與陜西省涉度長絜大(用尺量,衡量)
12、愛:向使三國各愛其地(珍惜)
13、殊俗:余威震于殊俗(不同的風俗,指邊遠地方)
14、謫戍: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被征發戍守邊疆)
15、余烈: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遺留下來的功業)
16、鞭笞: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名作狀,用鞭子、竹板打)
17、作難: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起事,起義)
二、通假字
1、合從帝交,相與為一(通縱)
2、贏糧而景從(通影,影子)
3、外連衡而斗諸侯(通橫)
三、一詞多義
1、制:
①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指揮)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
③用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規模)
④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縫制)
2、亡:
①追亡逐北,伏尸百萬(逃亡)
②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丟失)
③吞二周而亡諸侯(滅亡)
④河曲智叟亡以應(通無,沒有)
3、利:
①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好處)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有利)
③信臣精卒利兵而誰何(鋒利)
4、固:
①秦孝公據崤函之固(險固)
②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
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徹(頑固)
④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本來)
5、遺:
①秦無亡矢遺鏃(丟失)
②夜不閉戶,路不拾遺(遺留下來的'東西)
③蒙故業,因遺策(遺留下來的)
④是以先帝拔以遺陛下(wi給予)
6、度:
①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制度)
②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du計算,量)
③萬里赴戎機,并山度若飛(越過)
④平心而度之,吾果無一失乎(du揣度)
四、詞類活用
1、固:秦孝公據崤函之固(形作名,堅固的地方)
2、席、包:有度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名作狀,像席子一樣,像包裹一樣)
3、斗:外連衡而斗諸侯(使動,使斗)
4、南、西:南取漢中,西舉巴蜀(名作狀,向南,向西)
5、約:于是從散約敗(動作名,條約)
6、鞭笞: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名作動,用鞭子抽打,用竹板打)
7、卻:卻匈奴七百余里(使動,使退卻)
8、彎:士不敢彎弓而報怨(形容詞使動,使彎)
9、愚: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形作動,愚弄)
10、弱:以弱天下民(形容詞使動,使削弱)
11、固:自以為關中之固(形作名,堅固的地方)
12、甕、繩: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名作動,用破甕作,用草繩系)
13、賢:非有仲尼墨翟之賢(形作名,賢能的人)
14、云、景: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名作狀,像云一樣,像影子一樣)
15、序、朝: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作動,引,招致;朝:名詞使動,使來朝見)
五、難句翻譯
1、振長策而御海內,吞二周而亡諸侯。
譯:高舉長長的鞭子,用武力來統治各國;吞并東西二周,滅亡各個諸侯。
2、然后踐華山為城,因河為池。
譯:這樣以后,憑著華山當做城,就著黃河當做護城河。
3、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譯:天下的人像云一樣聚集響應,(許多人)擔著干糧如影隨形地跟著(陳涉)。
4、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譯:不施行仁政,攻和守的形勢變了。
語文文言文知識點3
1、蟬則千轉不窮 “轉”(zhuǎn) 通“囀” 《與朱元思書》
2、窺谷忘反 “反”(fǎn) 通“返” 《與朱元思書》
3、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sì) 通“飼” 《馬說》
4、才美不外見 “見”(xiàn) 通“現” 《馬說》
5、食之不能盡其材 “材”(cái) 通“才” 《馬說》
6、其真無馬邪 “邪”(yé) 通“耶” 《馬說》
7、四支僵勁不能動 “支”(zhī) 通“肢” 《送東陽馬生序》
8、同舍生皆被綺繡 “被”(pī) 通“披” 《送東陽馬生序》
9、百廢具興 “具”(jù) 通“俱” 《岳陽樓記》
10、屬予作文以記之 “屬”(zhǔ) 通“囑” 《岳陽樓記》
11、玉盤珍羞直萬錢 “羞”(xiū) 同“饈” 《行路難》
12、玉盤珍羞直萬錢 “直”(zhí) 同“值” 《行路難》
語文文言文知識點4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說見臣說,通“悅”,yuè,高興。
2.日以盡矣以,通“已”,已經。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
5.荊軻奉樊於期頭函奉,通“捧”,捧著。
6.圖窮而匕首見見,通“現”,出現。
7.秦王還柱而走還,通“環”,繞。
8.卒起不意卒惶急無以擊軻卒,通“猝”,倉促,突然。
二、古今異義
1.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古義:走投無路,陷于困境。今義:生活貧困,經濟困難。
2.仰天太息流涕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古義: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將軍。今義:年長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古義:可以用它來……。今義:表可能、能夠、許可。
5.持千金之幣物古義:禮物今義:錢幣。
6.秦王方還柱走古義:跑今義:步行。
7.諸郎中執兵古義:宮廷侍衛今義:指中醫。
8.左右既前,斬荊軻古義:周圍侍從。今義:表方向或大約。
三、詞類活用現象
名詞作狀語
1.進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3.函封之
4.發盡上指冠
名詞作動詞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為歌曰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曰左右既前,斬荊軻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設九賓
使動用法
1.使使以聞大王
2.使畢使于前
3.自引而起,絕袖
意動用法
1.太子遲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斷句
1.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購之(以)金千斤
2.欲與(之)俱
3.見燕使者(于)咸陽宮
4.而(群臣)卒惶急無以擊軻
被動句
1.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2.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介賓短語后置
1、常痛于骨髓(介賓短語后置)
2、嘉為先言于秦王(介賓短語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賓短語后置)
4、使畢使于前(介賓短語后置)
定語后置
1.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學習方法
(1)了解。看課文、看注釋、看課后的“思考與練習”,看單元知識和訓練,了解了這些信息后,對單篇課文和整個單元就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了解。
(2)查相關的背景知識和掃除文字障礙。
(3)獨立思考。重要的是根據提示、文章、練習題進行思考。如提示的內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題的概括、層次的劃分、段意的歸納、句子的理解、寫作特色的分析等問題能否解決,課后習題能否回答。那些基礎知識扎實、自學習慣好、自學能力強、有鉆研精神的同學,在“思考”方面要適當地自我要求高一些。
(4)批注。就是在不懂的地方標上符號。如不懂之處用“?”,重點之處用“※”,課前自學批的字,最好用鉛筆,聽課后批的字可用鋼筆寫,以免時間一久,將自己的見解和老師的觀點搞混了。
(5)質疑。就是對文章的見解、修辭手法、表達方法等提出疑問,這是成為一個批判型學習者的第一步,學生只有成為一個批判型學習者,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例如在《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古典小說中有許多將對將的單獨拼殺,同學們就應該想一想這可能嗎?如果不可能,作者又為什么這么寫?
(6)記錄。就是做好讀書筆記。
學習技巧
1、注重日常積累:語文考驗的'是自己肚中的墨水,若是自己沒有一定知識累積的話,語文成績自然不高。所以想要提升語文成績,平時更應該注重詩詞好句的積累。
2、學會理解文章:通過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明確課文的內在邏輯,把結構層級作為記憶線索,形成知識網絡,更能方便記憶。
3、學會觀察周圍:寫作是源于生活的,最打動人的往往是細節之處。所以平時要多觀察生活,寫作時多做細節描寫,才能真正為作文進行潤色,讓老師能眼前一亮。
語文文言文知識點5
(1)名詞用作動詞
晉軍函陵(駐軍)
趙王之子孫侯者(封侯)
質于齊(做人質)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吃)
樹之以桑(種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
然而不王者(稱王)
填然鼓之(擊鼓,敲起鼓)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東面而視(面對)
履而制六合(登上)
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稱帝,稱王)
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以甕作;以繩系)
序八州而朝同列(安排次序)
籍吏民(登記)
范增數目項王(以目示意)
道芷陽間行(取道)
刑人如恐不勝(處罰)
(2)名詞用作狀語
夜縋而出(在晚上,當晚)
朝濟而夕設版焉(在早上;在晚上)
必廟禮之(在廟堂上)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當面)
日食飲得無衰乎(每天)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每日)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向上;向下)
秋水時至(按季節,隨著時令)
順流而東行(向東)
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像席子一樣;像包裹
一樣;像口袋一樣)
內立法度(對內)
天下云集響應(像浮云一樣;像回聲一樣)
贏糧而景從,(像影子一樣)
吾得兄事之(用對待兄長的禮節)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鳥兒張開翅膀一樣)
頭發上指(向上).
道芷陽間行。(從小路)
時矯首而遐觀(時時,時常)
語文文言文知識點6
一、 通假字
1. 王知如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無,毋,不要)
2.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無,毋,不要)
3.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頒,斑)
4. 涂有鋨莩而不知發(涂,途,道路)
二、 詞類活用
1.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名作動,擊鼓)
2.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名作動,種植)
3. 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名作動,歸罪)
4.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作動,穿)
5.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作動,稱王)
三、 重點字詞解釋
1. 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句末助詞,重疊使用,加重語氣)
2. 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河,黃河;兇,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3.河內兇亦然(亦然,也是這樣)
3. 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無如,不如,比不上)
4. 鄰國之民不加少(加:更)
5. 王好戰,請以戰喻(好:喜歡;請:請允許我)
6.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之:助詞,無義;既:已經。)
7. 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兵:兵器,武器;或:有的人)
8.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只是,不過;走:逃跑)
10.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勝:盡)
11.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數罟:密網)
12.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時:季節)
13.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庠序:學校;孝悌:尊敬父母,敬愛兄長)
14.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負戴:背著東西,頂著東西)
1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食人食:吃人吃的東西;檢:約束)
16.涂有餓莩而不知發(發:打開糧倉,賑濟百姓)
17.非我也,歲也(歲:年成)
18.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異:區別)
四、 古今異義
1. 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河:古指黃河;今指一切河流)
2.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走:古義跑,今:行走)
五、 一詞多義
1.數A、愿令得補黑衣之數(數目)
B、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幾)
C、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屢次shuò)
D、數罟不入洿池(數cù:密)
2、發A、百發百中(發射)
B、發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征調,派遣)
C、涂有鋨莩而不知發(發:打開糧倉)
D、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開)
3、直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彎曲)
B、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只是,不過)
C、系向牛頭充炭直(通值,價值)
4、兵A、非我也,兵也(兵器)
B、窮兵黷武(戰爭)
C、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軍隊)
D、草木皆兵(士兵)
5、勝A、驢不勝怒,蹄之(能忍受)
B、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勝:盡)
C、此所謂戰勝于朝廷(勝利)
D、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超過)
E、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優美的)
六、 文言句式
1.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介賓短語后置)
2. 申之以孝悌之義(介賓短語后置)
3.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介賓短語后置)
4.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賓語前置)
5. 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介賓短語后置)
七、 翻譯句子
1. 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
譯:我對于國家,總算盡了心啦。
2. 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
譯:黃河以北遇到饑荒,就遷移他的百姓到黃河以東,遷移他的小米到黃河以北。
3. 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譯:考察別國的政治,比不上我用心。
4.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譯:咚咚地敲著戰鼓,兩軍的兵器已經開始接觸,拋棄鎧甲,拖著兵器逃跑
5.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譯:有的.人跑了一百步然后停止,有的人跑了五十步然后停止。
6.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譯:只是沒有跑到一百步罷了,這也是逃跑啊。
7. 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譯:對生養死葬沒有什么不滿,這就是王道的開始。
8.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譯:認真地興辦學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復講給百姓聽。
9. 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譯:人死了,就說:不是我的過錯,是因為年成不好。這種說法與拿刀把人殺死然后說不是我殺死的,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呢?
語文文言文知識點7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僅僅。)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無:通“毋”,不要。)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頒:通“斑”,花白。) 涂有餓殍而不知發。 (涂:通“途”,道路。)
?以為輪。 (?:通“?”,使彎曲。)
雖有槁暴。 (有:通“又”,再。 暴:通“曝”,曬。)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知:通“智”,才智。) 君子生非異也。 (生:通“性”,資質,稟賦。)
合從締交。 (從:通“縱”,合縱,六國聯合共同對付秦國的策略。)
威振四海。 (振:通“震”,震懾。)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困頓,失敗。)
陳利兵而誰何。 (何:通“呵”,呵問。) 始皇既沒。 (沒:通“歿”,死。)
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 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受:通“授”,傳授。)
贏糧而景從。 (景:古“影”,像影子一樣。)
或師焉,或不焉。 (不:通“否”,指不從師學習。)
1、 所守或匪親。 (匪:通“非”,不是。)
二、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古今異義詞的古義或今義
以手撫膺坐長嘆 (古義:徒,空。 今義:作動詞。)
叢菊兩開他日淚 (古義:往日,過去。今義:以后,將來的某一天或某一時期。)
無邊落木蕭蕭下 (古義:樹葉。 今義:樹木。)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古義:第二年。 今義:今年的下一年。)
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古義:因此寫了。 今義:表原因。)
老大嫁作商人婦。 (古義:年紀大了。 今義:長子,長兄等。)
朝來暮去顏色故。 (古義:容貌。 今義:色彩。)
又聞此語重唧唧。 (古義:嘆息聲。 今義:一般指蟲鳴。)
凄凄不似向前聲。 (古義:剛才。 今義:朝著前面。)
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 (古:黃河。 今義:泛指河流。)
(古:谷物收成不好。 今義:兇惡,厲害。)
棄甲曳兵而走。 (古:逃跑。 今義:行,走路。)
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古:供養活著的人。 今義:保養身體。)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古:可以憑借。 今義:表示同意、認可。)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古:這樣,卻。 今義:轉折連詞。)
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不要歸咎。 今義:沒有罪過。)
金就礪則利。 (古:指金屬制的刀劍。今義:黃金。)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 (古:檢查。 今義:參加、參見等。)
用心一也。 (古:用,使用;心,心力。 今義:集中注意力,存心。)
蟹六跪而二螯 (古:足,腳。 今義:兩膝彎曲,單膝或雙膝著地。)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 (古:安置,安身。 今義:托付,把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物身上。)
流血漂櫓。 (古:盾牌。 今義:指劃船的工具。)
以為桂林、象郡。 高中英語 (古:把……作為。 今義:認為。)
贏糧而景從。 (古:背負,擔負。 今義:獲得,獲勝。)
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崤山以東。 今義:山東省。)
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求學的人。 今義:有專門學問的人。)
吾從而師之。 (古:跟隨并且。 今義:表因果的'連詞。)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古:無論。 今義:沒有。)
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義:許多人。)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古:風尚。 今義:道路,道德。)
小學而大遺。 (古:在小的方面學習。今義:指與中學、大學相對的“小學”。)
弟子不必不如師 (古:不一定。 今義:用不著,不需要。)
語文文言文知識點8
《廉頗藺相如列傳》
一、掌握下列文言詞
1、宦者令: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宦官的頭目)
2、舍人: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門客)
3、和氏璧:得楚和氏璧(楚國人卞和發現的一塊寶玉,經雕琢成的璧)
4、遺(wèi):使人遺趙王書(送給)
5、即:即患秦兵之來(則,就)
6、斧質: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古代一種腰斬的刑具)
7、宜:宜可使(應該)
8、曲:曲在趙(理虧)
9、均:均之二策(權衡、比較)
10、必:王必無人(倘若,假如)
11、奏: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獻,進獻)
12、卻:相如因持璧卻立(退后)
13、修敬: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整飾禮儀表示敬意)
14、倨(jū):禮節甚倨(傲慢)
15、謝: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道歉)
16、有司:召有司案圖(官吏的`通稱)
17、決:決負約不償城(必定)
18、徑道:從徑道亡(便道,小路)
19、間:間至趙矣(名作狀,從小路)
20、拔:其后秦伐趙,拔石城(攻下)
21、靡:左右皆靡(退卻)
22、懌(yì):于是秦王不懌(高興,喜悅)
23、已而:已而相如出(過了些時候)
24、望: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遠遠看見)
25、高義:徒慕君之高義也(高尚的品德)
26、孰與: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比……怎么樣)
27、駑:相如雖駑(劣馬,引申為愚劣,無能)
二、出自本文的成語
完璧歸趙 怒發沖冠 負荊請罪 刎頸之交
三、通假字
1、不:可予不(通"否")
2、奉:臣愿奉璧往使(通"捧")
3、案:召有司案圖(通"按",審察、察看)
4、孰: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通"熟",仔細)
四、一詞多義
1、于:①君幸于趙王(介詞,被)
②故燕王欲結于君(連詞,同)
2、負:①寧許以負秦曲(使……擔負,使……承擔)
②秦貪,負其強(憑借,倚仗)
③決負約不償城(違背)
④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辜負,對不起)
⑤廉頗聞之,肉袒負荊(背著)
3、以:①傳以示美人及左右(連詞,連接兩個動詞,給)
②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介詞,因為)
③以勇氣聞于諸侯(介詞,憑借)
④愿以十五城請易璧(介詞,拿,用)
⑤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連詞,相當于"而")
⑥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連詞,連接行為和目的,解為"用來,用以")
4、見:①徒見欺(介詞,被,受)
②大王見臣列觀(動詞,接見)
5、舍:①舍相如廣成傳舍(名作動,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廣成傳舍(傳舍:招待賓客的館舍)
6、因:①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
②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通過、經由)
7、顧:①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回頭)
②顧吾念之(只不過)
③顧野有麥場(《狼》)(四面看)
④念父母,顧妻子(《報任安書》)(顧惜,憐惜)
⑤顧不如蜀鄙之僧哉(《為學》)(反而)
8.幸:①而君幸于趙王(寵幸)
②大王亦幸赦臣(幸好)
③則幸得脫(僥幸)
9、引:①引趙使者藺相如(動,延請)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動,拉)
③相如引車避匿(動,掉轉)
④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動,拉開弓)
五、詞類活用
1、負:寧許以負秦曲(使……擔負,使……承擔)
2、完:臣請完璧歸趙(使……完好無缺)
3、前:乃前曰(名作動,上前)
4、舍:舍相如廣成傳舍(名作動,安置住宿)
5、間(jiàn):間至趙矣(名作狀,從小路)
6、廷:卒廷見相如(名作狀,在朝堂上)
7、畢、歸:畢禮而歸之(使……完畢、使……回去)
8、刃:左右欲刃相如(名作動,殺)
9、西:相如奉西入秦(名作狀,向西)
10、嚴: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形作動,尊敬)
11、急:大王必欲急臣(形容詞使動,使……急,逼迫)
12、衣(yì):乃使其從者衣褐(名作動,穿上)
13、先、后: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先,以……為后)
14、破: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15、交:為刎頸之交(動作名,朋友)
16、寬: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形作動,寬待)
17、使:秦王使使者告趙王(前一個使,動詞,派遣)
18、聞:以勇氣聞于諸侯(使……聽聞)
語文文言文知識點9
高中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點梳理
同學們!文言文是高一語文考試中重要的知識點,也是高一語文考試中的必考考點之一。以下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高中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點梳理,歡迎參閱呀!
高中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點梳理
一詞多義
“之”
①公從之(代佚之狐的建議)
②許之(人稱代詞,鄭文公)
③將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詞)
④子犯請擊之(秦國,代詞)
⑤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⑥鄰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⑦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過也(連詞,表承接)
②敢以煩執事(介詞,拿)
③越國以鄙遠(連詞,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連詞,表轉折)
⑤以亂易整,不武(介詞,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語氣詞)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副詞,何)
③朝濟而夕設版焉(兼詞,“于之”,在那里)
④將焉取之(疑問代詞,哪里)
“其”
①以其無禮于晉(代詞,鄭國)
②君知其難也(代詞,這件事)
③吾其還也(表商量或希望語氣)
注:思考練習三中“若、說、辭、鄙、微”自己整理到積累本上。
通假字
①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通“供”,供給)
③秦伯說(同“悅”)
④失其所與,不知(同“智”,明智)
詞類活用
①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名詞用作動詞,駐扎)
②既東封鄭(封,疆界。這里用作動詞,使……成為疆界)
③若不闕秦(使動用法,使……削減)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詞作動詞,損害)
⑤越國以鄙遠(名詞的意動用法,把……當作邊邑)
⑥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使動用法,使……滅亡)
⑦燭之武退秦師(使動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異義
①夫人(古義為“那個人”,今義為“妻子”的尊稱)
②行李(古義為“出使的人”,今義為“出門時所帶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狀語后置(介詞結構后置)
A.以其無禮于晉B.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鄭伯
(2)省略句
A.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汜南(省略介詞“于”)
B.(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省略主語)
C.敢以(之)煩執事(省略介詞賓語,以之)
(3)賓語前置
夫晉,何厭之有(“之”作賓語前置的標志)
通假字
1.秦王必說見臣說,通“悅”,yuè,高興。
2.日以盡矣以,通“已”,已經。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
5.荊軻奉樊於期頭函奉,通“捧”,捧著。
6.圖窮而匕首見見,通“現”,出現。
7.秦王還柱而走還,通“環”,繞。
8.卒起不意卒惶急無以擊軻卒,通“猝”,倉促,突然。
古今異義
1.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古義:走投無路,陷于困境。今義:生活貧困,經濟困難。
2.仰天太息流涕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古義: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將軍。今義:年長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古義:可以用它來……。今義:表可能、能夠、許可。
5.持千金之幣物古義:禮物今義:錢幣。
6.秦王方還柱走古義:跑今義:步行。
7.諸郎中執兵古義:宮廷侍衛今義:指中醫。
8.左右既前,斬荊軻古義:周圍侍從。今義:表方向或大約。
詞類活用現象:
名詞作狀語
1.進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3.函封之
4.發盡上指冠
名詞作動詞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為歌曰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曰左右既前,斬荊軻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設九賓
使動用法
1.使使以聞大王
2.使畢使于前
3.自引而起,絕袖
意動用法
1.太子遲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斷句
1.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購之(以)金千斤
2.欲與(之)俱
3.見燕使者(于)咸陽宮
4.而(群臣)卒惶急無以擊軻
被動句
1.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2.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介賓短語后置
1、常痛于骨髓(介賓短語后置)
2、嘉為先言于秦王(介賓短語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賓短語后置)
4、使畢使于前(介賓短語后置)
定語后置
1.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語文解題技巧學霸分享
1、基礎知識題——信語感,多比較
這一塊包括語音、字形、詞語運用、標點符號、病句辨析等。做這一塊題的基本原則是信語感,多比較。我們已經作了充足的準備,我們已積累了大量的知識,我們已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所以我們應付該相信自己看到這題時的直覺。其次,一定要克服還沒有看完整道題就急于選出答案的習慣,因為語文題沒有絕對的正確和錯誤。
2、文言文閱讀——聯系課文,聯系上下文
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一定是在課本中出現過的,中考察的意義和用法也一定是常用的。因此,平常復習要著重課本中的文言文的復習,做題時也一定要聯系課本做判斷。其次,文言文一般中考察的是人物傳記類的文章,這類文章故事性強,我們可以根據文章的上下文來推測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3、科技文閱讀——抓信息,會比照
科技文不是中考察我們對這個知識的掌握,不是中考察了解這個內容多少。它中考察的是我們的語文能力——篩選信息的能力。所以,我們要快速閱讀文章,了解文章大義和作者寫作思路,做題時把每一個選項返回文章,認真比照原文就可以。
4、文言文翻譯——直譯句子,一字不漏
文言文翻譯的原則是“信、達、雅”,這里的“信”就是忠實原文,就是直譯;而“達”就是要通順,符合語法。所以,翻譯文言文的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字字有著落”,一字一字地翻譯,不能只管大意。
5、詩歌——套用術語,分析詩句
我們已經了解了很多有關詩歌的術語,知道了詩歌設題的基本模式及做題思路和方法,也多少明白了詩歌的基本分類及每類詩歌的情感與主旨,我們現在需要記住的是,在了解了詩歌的類別和題干的要求后,先套用術語,再結合詩句分析。
6、現代文閱讀——明確文章主旨,看好題干要求
做現代文閱讀最要不得的方法是,先看題目,然后拿題目往文章里套。拿到一篇文章,首先我們要快速閱讀一遍,明確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作者對他所寫的內容的感情,然后再看題目。應該說現代文閱讀的題目,基本都緊扣文章的主旨。所以答題的時候也要緊扣文章的主旨。
7、語言表達題——落實題干要求
第六大題的語言表達題是年年變化最大的題目,也是比較能中考察學生語文素質的題,當然也是一道容易拉分的題。碰到新題,不要慌張,這類題總是給出了比較明確的要求,我們只要一一落實這些要求,并盡量讓語言美一些,符合情理就可以了。
8、作文——緊扣話題,拒絕硬傷
無論寫什么文體,一定要開門見山點明文章的主旨,并在文章中時刻體現文章的主旨,不要含蓄,更不要故弄玄虛。另外,作文一定不能出現硬傷。
語文五大應試技巧簡介
一、不可不答
“一定要把試卷答滿”這是很多語文老師給大家的忠告,尤其是閱讀和作文題,無論如何,都要給出自己的答案,千萬不要空著,空著絕對是得不了分的,一般來說,只要把自己的見解寫上,都會有分數的。
二、不可亂答
把試卷填滿并非答非所問,如果僅僅是把試卷填滿,那么就是在浪費時間。答題時要抓住要點,只要圍繞著文章的中心思想,圍繞著題目的要求來答題,基本上都能得分。
三、聯系文章
在做閱讀理解題的時候,要善于利用閱讀材料中的“原文”,來組織答案。一般來說,盡可能地在文章材料上找原話,找依據,然后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效果更好,最好不要只是簡單的一個詞語和句子,會顯得理由不充分,更不能憑空瞎說。
四、聯系生活
不論是閱讀題,還是作文題,都會涉及到平時的.生活、自己的想法等等,一旦遇到這類看似簡單的題,千萬不能掉以輕心,首先要準備好答案,然后理出中心思想,最后用精簡的語言給出答案。
五、節約時間
有些考生喜歡從閱讀題開始答題,有些考生習慣先寫作文,這些都不影響答題速度,最影響答題速度的有個兩方面,一個是不會的題耽誤太多時間,一個是總是在翻試卷,一會做前面的一會做后面的。其實,等到試卷發下來后只需靜下心來,按照自己的答題習慣,由淺入深的思維方式,逐漸地打開解題思路即可。
關于語文值得重視的三個模塊
語文有很多的知識板塊,這里要著重說一下這三個板塊,不僅是學習、考試的重點,同時,也是學好語文的關鍵,這三個版塊分別是:
第一,文言文閱讀。雖然因為中考文言文都放在課內,相對而言,文言文閱讀不是中考中的難點。但對初中生而言要先培養語言習慣。這就好像英語學習一樣,必須將常見的實詞,固定搭配等語言習慣掌握了,才談得上理解和做題。
第二,記敘文閱讀。上面提到文學類閱讀是整個三年學生的老大難,其中,文學類閱讀主要呈現方式是記敘文閱讀。這一塊,建議孩子回家多做閱讀題,可能的話,給做的題分分類,并對解題方法加以總結。
第三,作文。初中作文從評分標準及規定字數等等方面都有一些變化,而且無論是中考還是未來的高考,語文作文的地位都無可撼動,它不僅是超高分值的一題,更是考查語文綜合素質的一題,寫好作文,語文成功一大半。
語文學科基本學習方法是哪些
聽講聽思路,記筆記記方法
作業不能只是完成任務,要主動實踐老師在課堂上講的答題方法和思路。
課后的知識落實要靠自己
建議準備一個積累本,分門別類抄上易錯的字音、字形、成語、文學常識、文言實詞、虛詞等知識點,并常常反復回看。教材上課后要求有背誦默寫的篇目,要在學這篇文章的時候提前下手,不要等著老師給你計劃安排什么時候查背誦或者默寫。總之,不能依賴老師的檢查。
要養成日常的寫作習慣
最好要有寫周記的習慣,不管老師收不收周記本,自己每周都要寫1-2篇。或者有一個自己的微博或公眾號,記錄自己的生活和心情,評論時事以及日常生活中周圍的人和事。養成隨時可以觀點明確地、有邏輯地表達自己看法的寫作習慣。
寫作是一個實踐性的活動,是靠自己寫出來的,不能依賴于老師打分、寫評語。如果周記交上去了,老師沒給我寫評語,我下星期就不想寫了,那么寫作水平是很難提高的。一定是自己有傾訴和表達的欲望,只為了寫給自己看,這種寫作才會越寫越好。
最重要的是要多讀
讀名著,讀時評,讀文化散文,讀科普、藝術、哲學等各個門類的書籍,從中學習寫作技巧,積累豐富的課外知識。
語文文言文知識點10
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注釋
一、選自《孟子?告子上》,題目是編者加的。《孟子》是記錄戰國時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孟軻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的書,現存七篇。
1.欲:喜愛 2. 熊掌:熊的腳掌。古人認為珍貴的食品。 3.兼:同時
4. 茍得:茍且取得。這里指的是茍且偷生的意思。 5.患:禍患,災難。
6. 辟:同避,躲避。 7. 如使:如果,假使,下文使同義。
8. 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辦法。者在這里指代辦法。
9.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10.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通過某種辦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的人不用。是,指示代詞,指某種辦法。 11. 非獨:不單,不僅。 12. 勿喪:不丟掉。
13.簞:古代盛飯用的圓竹器。 14. 豆:古代一種木制盛食物的器具。
15. 呼爾而與之:意思是,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他。爾,助詞。《禮記?檀弓》記載,有一年齊國大饑荒,黔敖在路上施舍粥。有一個饑餓的人用衣袖遮面而來,黔敖吆喝著讓他吃粥。他說,我就是不肯吃嗟來之食才落到這般地步的。這人始終拒絕侮辱性的施舍,后來餓死了。
16. 蹴cù:用腳踢。 17. 不屑:因輕視而不肯接受。
18.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種的俸祿如果不辨別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它。萬鐘,這里指高位俸祿。鐘,古代的量器,六斛四升為一鐘。則,連詞,這里表示假設,翻譯成如果。辯,同辨,辨別。 19. 何加:有什么益處。 20.奉:侍奉。
21.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所認識的窮困貧苦的人感激我嗎?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與,通歟,語氣助詞。讀魚
22. 鄉為身死而不受:從前(為了禮義),寧愿死也不接受(施舍)。鄉,同向,從前。
23. 已:放棄,停止。 24. 本心:天性,天良。 25.是故:所以
26.能:保持 27.舍生而取義者也:而,表并列
內容簡析:
《孟子語錄》一文用面對魚和熊掌之間的抉擇,比喻面對生命和大義之間的選擇,孟子會毅然舍生而取義者也。這當中的義和文章最后的此之謂失其本心的本心都是指人的羞惡之心(按現在的通俗理解,可以理解為廉恥之心)。因為人只有擁有羞惡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線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圍所不接納的事,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這樣才能不被宮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識窮乏者得我所誘惑,而像不食嗟來之食的人一樣,內心有一種凜然的`義。
譯文:
魚是我所喜愛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正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那么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正義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禍我并不躲避。假如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話,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種手段不能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話,那么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禍的事情,哪種事情不會做呢?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東西(那就是不義)。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其實人人都有,只不過賢人能夠做到不喪失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能夠活下去,不吃就會餓死。可是吆喝著給別人吃,連過路的饑民也不會接受;用腳踢著給別人吃,連乞丐也不肯接受。
有的人見了高位俸祿就不分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高位厚祿對我有什么益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大小老婆的侍奉和所認識的窮人感激我嗎?以前(為了禮義),寧肯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現在(有人)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以前(為了禮義),寧肯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現在(有人)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卻接受了;以前(為了禮義),寧肯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現在(有人)為了所認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這種做法難道不應該停止嗎?這就是所謂的喪失了人的天性。
語文文言文知識點11
今天我學習了《勸學》這篇文章。文章里的一句“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讓我倍感深思。
生活如此,學習又何嘗不是同一個道理呢!要想在學習上取得好成績絕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靠的是長年累月的不懈努力。《勸學》讓我明白“學有成,需千滴汗。
你如果想學習成績好,卻又不想為之付出一滴汗水,整天只想著臨時抱抱佛腳算了。這樣你永遠也不會成功。也有可能上天垂恰你,給你一次下的收獲但那只是臨時的,如果你依然不努力,那么連那點勝利的滿足也會里你而去。
堅持不懈的學習的確很累,而且不能馬上就看到成果。
但那并不代表你的努力是白費的,長此以往你會發現你的能力正在無形之中茁壯成長。也許有一天你會被自己“下筆如有神”的能力嚇一跳,其實那些不是偶然,是必然。這些是你堅持不懈的'收獲。
一、虛詞
1.而
(1)吾嘗終日而思矣(連詞,表修飾)
(2)吾嘗肢而望矣(連詞,表修飾)
(3)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連詞,表轉折)
(4)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連詞,表轉折)
(5)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連詞,表轉折)
(6)冰,水為之而寒于水(連詞,表轉折)
(7)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連詞,表遞進)
(8)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連詞,表并列)
(9)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連詞,表承接)
(10)蟹六跪而二螯(連詞,表并列)
2.焉
(1)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兼詞,于之,從這里)
(2)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兼詞,于之,從這里)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句末語氣助詞,了)
3.之
(1)青,取之于藍(代詞,代靛青)
(2)不如須臾之所學(助詞,用于定語和中心詞間,無實義)
(3)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
(4)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者(助詞,的)
(5)冰,水為之而寒于水(代詞,代“冰”)
4.于
(1)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介詞,從)
(2)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介詞,比)
(3)善假于物也(介詞,表對象,可以不譯)
二、實詞
1.通假字
(1)鞣以為輪(通“燥”,用火烘木使彎曲)
(2)雖有其槁暴,不復挺者(通“又”,再;通“曝”,曬)
(3)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異也(通“性”,資質,稟賦)
2.古今異義
(1)鞣以為輪
古義:把……做成今義:認為
(2)金就礪則利
古義:文中指金屬制成的刀劍等今義:黃金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古義:廣泛地學習今義:學問淵博
3.詞類活用
(1)木直中繩,鞣以為輪(動詞使動用法,使……彎曲)
(2)其曲中規(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彎曲的弧度)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名詞作狀語,每日)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詞作動詞,游水)
(5)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名詞作狀語,向上,向下)
(6)用心一也(數詞作形容詞,專一)
(7)輮使之然也(動詞作名詞)
(8)不能十步(名詞作動詞,跨十步,至十步)
(9)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名詞作狀語,每日)
三、文言句式
1.判斷句
(1)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斷)
(2)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斷)
(3)雖有槁暴,不復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斷)
2.省略句
(1)輮(之)以(之)為輪(分別省動詞、介詞的賓語“之”)
(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省介詞“于”)
3.變式句
(1)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于藍取之、于藍青,介賓后置)
(2)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乎己參省,介賓后置)
(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賓后置)
(4)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利之爪牙、強之筋骨,定語后置)
四、重點語句翻譯
1.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譯文:靛青,是從藍草中提取的,卻比藍草的顏色還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
2.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譯文:所以木材經過墨線量過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制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譯文: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檢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聰明多智,并且行為就不會有過錯了。
4.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譯文: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沒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5.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譯文: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決,有的向老師學習,有的卻不向老師求教,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丟棄,我看不出他們有什么明智的。
6.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譯文: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
7.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譯文:(如果)用刀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爛的木頭也
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8.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語文文言文知識點12
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愚公移山》) 古:山崗高地。今:把持和獨占。[注:隴同壟]
然而不能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 古:這樣卻。今:轉折連詞。
人恒過,然后能改。(出處同上) 古:這樣以后。今:副詞,表接著某種動作或情況之后。
肉食者鄙。(《曹劌論戰》) 古:淺陋。今:粗俗,低下。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出處同上) (1)犧牲。古:祭祀用的豬、牛、羊等。今:為正義而獻出生命。 (2)加。古:虛夸,以少報多。今:增加。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出處同上) 古:案件。今:監獄。
然后嘆借者用心專,而少年之歲月為可惜也。(袁枚《黃生借書說》) 古:值得珍惜。今:值得惋惜。
先帝不以臣卑鄙。(諸葛亮《出師表》) 古:地位低微,見識淺陋。今:言行惡劣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出處同上) 古:眼淚。今:鼻涕(古用“泗”)
未嘗不嘆惜痛恨于桓靈也。(出處同上) 古:遺憾。今:仇恨,怨恨。
若毒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說》) 若。古:你。今:像。(2)毒。古:怨恨。今:毒害,有毒的物質或事物。
則久已病矣。(出處同上) 古:困苦不堪。今:疾病。
可憐白發生。(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古:可惜,可嘆。今:值得憐憫。
親戚:今義:旁系親屬;古義:指父母兄弟,統指家里親人。例如: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妻子:今義:愛人(女方);古義:妻和子女。例如: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 (《赤壁之戰》)
中國:今義:中華人民共和國;古義:中原地區。例如: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 (《赤壁之戰》)
非常:今義:很、大(副詞);古義:意外事故(名詞);例如: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鴻門宴》)
所以:今義:表示因果關系的.關聯詞;古義:①緣故(名詞);例如:余叩所以。(《獄中雜記》)②表原因的虛詞。例如: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③用來,靠它來。例如: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師說》)
不過:今義:轉折連詞,古義:不超過。例如:今以實校之,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 (《赤壁之戰》)
用心:今義:讀書用功或對事肯動腦筋(褒義);古義:思想意識的活動(中性)。例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勸學》)
無論:今義:表條件關系的關聯詞;古義:更不必說。例如: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桃花源記》)
稍稍:今義:稍微;古義:漸漸地、慢慢地。例如: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口技》)
無日:今義:不知還有多少時候,很久;古義:不久。例如: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 (《赤壁之戰》)
其實:今義:實際上(副詞);古義:①它的果實。例如: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晏子使楚》)②那實際情況。例如: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李固與黃瓊書》)
語文文言文知識點13
觀滄海(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飲酒(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次北固山下(王灣)
客路青山下,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使至塞上(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行路難(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愿,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語文文言文知識點14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一、生字 簞(dān) 蹴(cù) 羹(gēng) 死亦我所惡(wù)
二、重點詞解釋
1、本心:天性,天良” 2、患:禍患,災難 3、辟:通“避”,躲避
4、簞:古代盛飯用的圓竹器。 5、蹴:用腳踢。
6、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
7、鄉:通“向”,從前 8、何加,有什么好處。 9、惡:厭惡。
10、辯:通“辨”,辨別。 11、義:正義或仁義。 12、勿喪:不丟掉,喪:遺失 13、萬鐘:這里指高位厚祿 14、賢者:有道德的`人。
15、茍得:茍且取得,本文指:“茍且偷生,意思是只為求利益,不擇手段。
三、重點句子翻譯
1、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爾。
不僅有道德的人有這種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喪失罷了。
2、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與我何加焉。
對于優厚的俸祿如果不問他合不合禮義,就接受它,那么優厚的俸祿對我來說有什么益處呢?
語文文言文知識點15
《勸 學》
一、 通假字
1.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有:通"又")
2.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資質,稟賦)
3.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通"智"智慧)
4. 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
5. 河曲智叟亡以應(亡:通"無")
6. 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直:通"只")
7. 五月渡瀘,深入不毛(毛:通"苗")
8. 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錯:通"措")
9.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信:通"伸")
二、 古今異義
1. 蚓無爪牙之利(爪牙:古:動物的爪子和牙齒。今:幫兇)
2. 金就礪則利(金:古:金屬;今:黃金)
三、 詞類活用
1.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輮:使動,使……彎曲)
2.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日:名作狀,每天)
3.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上、下:名作狀,向上,向下;一:數作形,專一)
4.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作動:游水)
四、 文言句式
1.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介賓短語后置)
2.冰,水為之,而寒于水(介賓短語后置)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介賓短語后置)
4.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斷句)
5.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判斷句)
6.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斷句)
7.輮以為輪(省略句)
8.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定語后置)
五、重點字詞解釋
1. 學不可以已(已:停止)
2.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中:合乎;輮:使……彎曲)
3. 輮使之然也(然:這樣)
4. 金就礪則利(就:接近,靠近)
5.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疾:強;彰:聽得清楚)
6.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到達)
7.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水:名作動:游水;絕:渡)
8.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假:借)
9.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得:獲得;備:具備)
六、一詞多義
1、而、
①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轉折,但)
②冰,水為之,而寒于水(轉折,但)
③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并列,而且)
④吾嘗終日而思矣(修飾,連接狀語和中心語)
⑤吾嘗跂而望矣(連詞,表修飾,連接狀語和中心語)
⑥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前:修飾;后,轉折)
⑦順風而呼,聲非加疾,而聞者彰(前:修飾;后,轉折)
⑧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轉折,但)
⑨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轉折,但)
⑩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順承,就,于是)
2、絕
①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終止)
②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隔絕,斷絕)
③以為妙絕(極)
④佛印絕類彌勒(十分)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橫渡)
3、強
①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有力的弓)
②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強壯)
③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有多)
④乃自強步,日三四里(勉強)
4、假
①以是人多以書假余(借)
②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借助)
③假有人焉,舉我言復于我,亦必疑其誑(假如,如果)
④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假裝)
5、望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遠望)
②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盼望)
③先達德隆望尊(名望)
④適冬之望日前后(農歷每月十五)
6、聞
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而聞者彰(聽見)
②博聞強志(見聞,知識)
③不能稱前時之聞(名聲,名譽)
七、翻譯句子
1、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譯:有學問有修養的人說,學習不可以停止。
2、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譯:即使又曬干了,不再直了,這是因為人使它彎曲變成這樣的。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譯:有學問有修養的人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自己檢查、省察,那么就會智慧明達而行為沒有過錯了。
4、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譯:我曾經整天地思考,比不上一會兒所學的東西收獲大。
5、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譯:有學問有修養的人本性同一般人沒有差別,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6、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譯:積累善行養成品德,達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具備了。
7、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譯:所以不積聚半步,沒有用來達到千里的辦法;不積集小的流水,沒有用來匯成江海的辦法。
8、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譯:中途停止雕刻,腐朽的木頭也不能刻斷;不放棄地雕刻,金石也可以雕刻成功。
【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相關文章:
語文文言文知識點06-12
語文文言文知識點07-13
語文文言文知識點07-23
語文文言文知識點(薦)07-13
語文文言文勸學知識點03-08
(必備)語文文言文知識點09-02
高三語文重要文言文知識點06-03
高三語文文言文知識點05-26
高二語文文言文知識點07-11
侍坐語文文言文知識點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