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 浪淘沙
浪淘沙
劉禹錫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詞句注釋
直上銀河:古代傳說黃河與天上的銀河相通。據《荊楚歲時記》載:漢武帝派張騫出使大夏,尋找黃河源頭。張騫走了一個多月,見到了織女。織女把支機石送給張騫。騫還。同書又載:織女是天帝的孫女,長年織造云錦。自從嫁了牛郎,就中斷了織錦。天帝大怒,責令她與牛郎分居銀河兩岸,隔河相望,每年七月初七之夜相會一次。
白話譯文
萬里黃河彎彎曲曲挾帶著泥沙,波濤滾滾如巨風掀簸來自天涯。
到今天我們可以沿著黃河徑直到銀河,我們一起去尋訪牛郎織女的家。
全詩賞析
劉禹錫,字夢得,洛陽人。貞元九年的進士,也就是公元793年中的進士,任監察御史,后來被貶朗州司馬,又被貶連州、夔州、和州等州的刺史,官至檢校禮部尚書兼太子賓客,所以后來劉禹錫的文集就叫《劉賓客集》。劉禹錫這個人才能卓越,是有宰相的氣度的,是中唐“永貞革新”的中堅力量。
改革失敗以后,以王叔文、王伾為核心的革新集團就遭到排擠、遭到打擊,另外的八個核心成員也都被貶為遠方的、地方上的司馬——遠地司馬,史稱“二王八司馬”事件,劉禹錫亦在其列,就被貶為朗州司馬。劉禹錫的詩歌中多有怨刺之筆,諷喻、批評社會上的種種流弊,寄托自身的志向和訴求。《浪淘沙》九首是他被貶夔州之后所作,這是其中的第一首。
詩中描繪了黃河的雄偉氣勢,并借神話傳說的演繹,寄寓了迎難而上的灑脫精神。用渾厚的筆力和豐富的想象,鋪展開一幅聲勢浩大的畫卷,可謂先聲奪人。黃河自古以來以裹挾流沙著稱,所以組詩開篇先寫黃河,也暗合了這個《浪淘沙》的本意。“九曲黃河萬里沙”,一條曲折蜿蜒、流沙莽莽的大河。“九曲黃河”,見于舊典《河圖》的記載,說黃河自昆侖山發源,一路東來,“河水九曲,九九千里”。后世的詩人也因此將之作為詠黃河最有名的典故之一,說它“千里一曲”。“萬里沙”,古人造字紀數,起于一,極于九,“九”這個數字本來就有究極的意思,至于“萬”字,一般我們說山高萬仞、流芳萬古,那都是有數之不盡、極言其多的含義的。“九曲”“萬里”,兩個表示極致的數字連用在一起,將黃河裹挾萬千泥沙一路東來、源遠流長、濁浪滔滔的聲勢渲染得淋漓盡致。此外,“沙”這個字也能使人聯想起黃河所在的北地的茫茫風沙,這一句可以說是非常雄渾的起筆。
接下來,詩人將目光投向這條大河的源頭——“浪淘風簸自天涯”。“淘”是水流沖刷,“淘洗”,“簸”是顛動搖蕩,兩個動詞連用,節拍非常緊促,渲染出河上的險惡風波,河水的洶涌澎湃。“天涯”,本是指極遙遠的地方,黃河自天涯風浪顛簸而來,也襯托出它曲折東去的艱難。這兩句接連寫景,較之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氣勢上是不減分毫的。如果說“浪淘風簸”的節奏十分緊湊,“自天涯”就帶著幾分綿延不絕的悠遠了。河水奔騰東去,卻被這三個字忽然逆挽一筆,帶著讀者的視線和心神一并溯流而上,投向天涯、投向遙遠的黃河源頭——那隱于昆侖云中,如在天上的地方。
直抒胸臆,大膽憧憬,劉禹錫在詩歌的歷史長河中,給后人留下了不朽的名作。他的詩大多簡潔明快、氣勢雄渾,這首《浪淘沙》也不例外,在《浪淘沙》九首中這第一首中,作者開篇就將萬里黃河那奔騰、浩大的洶涌氣概彰顯得淋漓盡致,給整個組詩奠定了雄渾壯闊的基調。在詩的后兩句中,詩人的筆鋒卻陡然一轉,將豪邁奔騰之勢收于細膩和脫俗的想象,給詩歌增添了幾分神話色彩。
同樣是回溯遠眺的視角,王之渙《涼州詞》寫“黃河遠上白云間”,是以壯筆描繪靜景,寫黃河的源遠流長,引發讀者對塞外高原風物的遙想,順勢揮灑出更加蒼茫的“一片孤城萬仞山”,意象十分壯麗,但這還是人間的景色;劉禹錫的“自天涯”,緊接著下句“如今直上銀河去”,直截了當將黃河與天上的銀河相溝通,從而一窺天上之景。前面寫九曲黃河、寫大浪淘沙之勢,奔騰萬里而來,那已經是波浪壯闊的大手筆了,到這里卻又忽然回宕一筆,氣勢不減,但是轉折橫生,瞬息之間,先前用力渲染的萬里征程、風浪顛簸,仿佛都消隱而去,只要乘船逆流而上,到達黃河的源頭就可以駛入垂地的銀河,直上天際。你看本來沉凝宏大的氣象,因為這么飛揚的一筆,平添了幾分飄逸,這才是劉禹錫寫黃河的獨到之處。
而全詩最后一句——“同到牽牛織女家”的含義也就一目了然了。有道是“詩為心聲”,不盡之意在于言外。這首《浪淘沙》也不僅是一道波浪壯闊的畫卷,一次遨游天宇的暢想,更寓情于景,寄托著劉禹錫的抱負和情懷。
當年,“二王八司馬”的事件之后,也就是改革剛剛失敗之后,劉禹錫被貶朗州之后,曾經短暫的被召還京。當時廟堂之上,已不復舊人了,一時新寵,不過都是小人得志。劉禹錫回京之后,見不慣小人得勢,遂于賞春之際,做了一首名作——《玄都觀桃花》,就諷刺這些小人。詩云:“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這便是那首流傳甚廣的桃花詩了,但我們簡稱之桃花詩啊,但是他的這個詩名啊是叫《玄都觀桃花》。可是,劉禹錫很有意思,開始并沒寫桃花,寫的什么呢?“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這是在渲染什么呢?在極力地渲染京城的大街小巷一片熱鬧的場面,是寫那些看花歸來的人。那這么寫,用意何在呢?上來不寫桃花,寫了一堆看花歸來的人,這個“紫陌紅塵拂面來”呀,你看,京城里頭大街小巷,到處都是喧鬧不堪、到處都是塵土飛揚,這是去玄都觀看花的人鬧出來的嗎?不是,那又是誰呢?作品,這個劉禹錫要的就是這種效果,他讓你讀完了之后去想,想什么?想其中暗喻的那些依靠阿諛奉承起家的新權貴們,是那幫人把京城搞得烏煙瘴氣,煙塵撲面。
再看看“無人不道看花回”,這個地方啊,詩人寫看花,沒寫看花去,只寫了看花回,而且是無人不道,沒人不在說這件事,這四個字啊就很巧妙地再現了人們看花以后歸途中滿足的心情和愉悅的神態。這種流露于外的心情和神態,有看花中真實的感受啊,但是這背后我們細想一下,更應該有攀附權貴的那幫奸佞小人的什么樣的姿態呀?洋洋自得的姿態。所以,“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這個意思很明確了,就是說玄都觀里的上千棵桃樹啊,那都是我劉夢得離開京城之后才栽種的,但是這只是表面,不是詩人要表露的問題的本質所在。詩句蘊含的深刻意義,在于告訴人們,那些新權貴們、那些新貴們都是我——都是我劉夢得被貶離開京城之后,靠著阿諛奉承,靠著諂媚才攀爬到高位上來的,這幫人根本不值得一觀。
所以作者這么寫,其實是借題發揮,諷刺那些政治上的暴發戶,表達了詩豪內心極大的鄙視和無情的諷刺。所以這首詩,表面上是描寫人們去玄都觀看桃花的情景,骨子里卻是極盡挖苦、極盡諷刺當時的權貴。所以,詩豪的桃花詩一出,京城廣為傳頌,小人聞之,自然憤恨了,于是劉禹錫接連迎來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連續被貶的經歷,最后一直被貶到和州那個著名的陋室里面,就在那兒,他創作出了千古名作《陋室銘》。
劉禹錫的前半生似乎一直與貶謫和不如意聯系在一起,他只有借詩歌抒發對政治革新失敗的不滿,卻因此招致了更多的敵對與排擠,但是屢遭打擊的劉禹錫并沒有屈服、沉淪,而是用更加樂觀的精神和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把自己對生命的體會和感悟融入詩歌當中,寫下了許多不朽的傳世佳作。縱觀劉禹錫的九首《浪淘沙》,我們能夠領略到作者不屈的意志和爽朗的詩豪本色。
事實上這組《浪淘沙》,也是作于劉禹錫再度被貶官外放的這段時間。外放期間,劉禹錫為江山風物所蕩,往往指事成歌詩。這一類詩篇在觸景生情之余,又吸納各地民歌的特色,可謂既貼近地方風物,又寄寓自身的感慨。比如這一組九首《浪淘沙》,分別描寫黃河、洛水、汴水、長江、岷江、淮水、湘水等地的風景,并非寫一時一地的經歷,而是輾轉各地之間的有感而發。由于有這么一層政治寄托在,首先寫氣勢雄偉的黃河,也顯示出劉禹錫在逆境中的樂觀和通達。即便一路險阻艱難,他仍有逆流而上高遠志向,仍有直上銀河探訪牽牛織女的豪情。白居易贊他為“詩豪”,他的筆力由此作即可見一斑。《浪淘沙》一題,我們前面說了,顧名思義,就是寫大浪淘沙之態,在這一組詩的第八首中,對這個主題又有更鮮明的闡發,同時也是對第一首中“浪淘風簸自天涯”的回應與升華。
第八首說,“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遷客似沙沉。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風濤險惡的九曲黃河就是令劉禹錫歷盡艱難坎坷的政治道路,河中裹挾著狂沙就是朝中撥弄是非的一干小人。然而大浪淘沙,清濁自分,劉禹錫雖然屢遭貶謫,卻毫不氣餒,毫不沮喪,反而將自己比作歷經黃河沖刷,千淘萬漉之后的真金啊。即便身在艱困之中,仍然能夠煥發出“如今直上銀河去”的妙思奇情,這種剛毅而又豁達的處事態度正是中國古代士人的風骨所在,令人感佩不已!
孔子曾經說,“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假如他的志向不能實現,就要乘著木筏出海,去做一個隱者。但孔圣人畢竟是入世的,反觀他的一生,雖然政治理想不能推行,卻始終將自己的信念、學說貫徹如一,始終在自己的道路上努力前進,“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而劉禹錫在革新的理想未能實現的時候,也展現出這種迎難而上的襟懷,乘槎上天之筆,正是他執著樂觀心態的寫照。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之中啊,其實,每個人只不過是滄海一粟,一粒微塵。要如何堅持自身的信念,不隨波逐流,不自甘墮落,這也是我們今天每個人要面對的問題。這首《浪淘沙》在以波瀾壯闊之美感染我們的同時,也有著深遠雋永的啟示意味。
【劉禹錫 浪淘沙】相關文章:
劉禹錫古詩浪淘沙其一賞析01-20
唐代詩人劉禹錫《浪淘沙·其一》原文、譯文注釋及賞析01-05
劉禹錫生平簡介06-23
劉禹錫的生平簡介03-27
遇見劉禹錫作文08-26
浪淘沙·探春08-11
浪淘沙·探春05-07
劉禹錫的籍貫爭議05-21
《浪淘沙》教學設計02-18
《浪淘沙》教學設計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