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刻舟求劍文言文翻譯 推薦度:
- 《刻舟求劍》文言文 推薦度:
- 刻舟求劍文言文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刻舟求劍文言文[薦]
漫長的學(xué)習(xí)生涯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經(jīng)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離、行文簡練。相信還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刻舟求劍文言文,歡迎大家分享。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敝壑梗瑥钠渌跽呷胨笾。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刻舟求劍》譯文
楚國有個乘船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上掉進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邊做了記號,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來,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船已經(jīng)走了很遠,而劍還在原來的地方,用這樣的方法來尋找劍,不是很糊涂嗎?
《刻舟求劍》注釋
涉:過,渡。
者:……的人,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
其:他的,代詞。
自:從。
墜:落。
于:在,到。
遽:急忙,立刻。
契:通“鍥”,用刀雕刻,刻。
是:指示代詞,這,這個,這兒,這樣。
吾:我的。
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所從墜:從劍落下的地方。墜:落下
其:他,代詞。
求:找,尋找。
之:劍,代詞。
矣:了。
而:然而,表轉(zhuǎn)折。
若:像。
此:這樣。
止:停止,指船停了下來。
寓言故事
戰(zhàn)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對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國人似乎胸有成竹,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個記號,并向大家說:“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號!
大家雖然都不理解他為什么這樣做,但也不再去問他。
船靠岸后那楚國人立即在船上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撈了半天,不見寶劍的影子。他覺得很奇怪,自言自語說:“我的寶劍不就是在這里掉下去嗎?我還在這里刻了記號呢,怎么會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紛紛大笑起來,說:“船一直在行進,而你的寶劍卻沉入了水底不動,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劍呢?”
其實,劍掉落在江中后,船繼續(xù)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刻舟求劍是由這個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語,一般比喻死守教條,拘泥成法,固執(zhí)不知變通的意思。用靜止的眼光來看待變化發(fā)展的事物,必將導(dǎo)致錯誤的判斷。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這樣的錯誤。
《刻舟求劍》成語寓意
劍落水中只會沉底,這是普通常識。船走遠了,還要在船底下找那早掉下水去的劍,真是愚蠢可笑。假使船是靜止的,劍沉水底,在船的落劍處刻上記號順著記號下水找劍,自然有可能找到。無奈劍沉水底就不動了,船卻在不斷移動。這個客觀事實沒在求劍的人的頭腦里得到反映。他一心以為劍從哪里落下去,就從哪里去找,必能找到。他的認識同客觀事實不一致,結(jié)果自然只有失敗。用這樣一個比喻來諷刺死抱著教條的人,非常有力。
這則成語包含著兩層道理。一層是,人的思想認識如果不符合客觀實際,就不會把事情做成功。另一層是,客觀實際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如果把陳規(guī)舊章當(dāng)成解決新問題的法寶,也要鬧笑話。作者這種思想是樸素的唯物思想,辯證思想。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人應(yīng)該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改變解決問題的方法,不能死守教條,否則會一事無成。同時告誡人們不能平面、靜止地看待問題。
刻舟求劍是由一個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語,一般比喻死守教條,拘泥成法,固執(zhí)不知變通的意思。用靜止的眼光來看待變化發(fā)展的事物,必將導(dǎo)致錯誤的判斷。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這樣的錯誤。
《刻舟求劍》辨析
“刻舟求劍”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變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但“刻舟求劍”重于“刻”和“求”;強調(diào)雖然主觀上努力;但不注意變化了的客觀情況;不能相應(yīng)地采取適當(dāng)?shù)拇胧;“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強調(diào)主觀上不努力;僅想坐守等待。
作品簡介
《刻舟求劍》,比喻辦事刻板,拘泥而不知變通。是《呂氏春秋·察今》呂不韋記述的一則寓言,說有個楚國人,坐船渡河時不慎把劍掉入河中,他在船上用刀刻下記號,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一會到岸的時候我就在這跳下去找劍。”當(dāng)船停下時,他沿著記號跳入河中找劍,遍尋不獲。該寓言勸勉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變,若不知改革,就無法治國,后指不會靈活變通之意。
作者簡介
《呂氏春秋》是秦國丞相呂不韋主編的一部古代類百科全書似的傳世巨著,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多萬言!秴问洗呵铩肥菓(zhàn)國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撰的雜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呂覽》。此書共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萬字。呂不韋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
呂不韋(292—前235年),姜姓,呂氏,名不韋。戰(zhàn)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任秦國丞相,衛(wèi)國濮陽(今河南省濮陽縣城西南)人。前251年,秦昭襄王嬴稷薨,太子安國君繼位,為秦孝文王,立一年而卒,儲君嬴子楚繼位,即秦莊襄王,前249年以不韋為相國,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門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萬人。莊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為王,呂不韋為相邦,號稱“仲父”,專斷朝政。命食客編著《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20余萬言,匯合了先秦各派學(xué)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書成之日,懸于國門,聲稱能改動一字者賞千金。此為“一字千金”。執(zhí)政時曾攻取周、趙、衛(wèi)的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對秦王政兼并六國的事業(yè)有重大貢獻。后因嫪毐集團叛亂事受牽連,被免除相邦職務(wù),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復(fù)命讓其舉家遷蜀,呂不韋恐誅,乃飲鴆而死。(譯自《史記·呂不韋列傳》)
【刻舟求劍文言文】相關(guān)文章:
刻舟求劍文言文07-19
《刻舟求劍》文言文04-10
刻舟求劍文言文07-20
《刻舟求劍》文言文05-25
《刻舟求劍》文言文翻譯12-01
(合集)《刻舟求劍》文言文07-22
《刻舟求劍》文言文集合05-23
【優(yōu)】《刻舟求劍》文言文02-05
《刻舟求劍》文言文(精品)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