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知識梳理(優秀)
在學習中,大家都背過文言文吧?其實,文言文是相對現今新文化運動之后白話文而講的,古代并無文言文這一說法。相信很多人都在為看懂文言文發愁,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文言文知識梳理,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初中文言文知識梳理1
1、積累文中幾個成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溫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不恥下問。
2、試歸納文中有關談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例句:
學習態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默而識之/溫故而知新。
3、理解背誦
①《論語》中闡述學習與思考關系的句子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從正面學習,也善于從反面借鑒的`意思時,我們常引用《論語》中的話:(也是與“取長補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題發揮,教育弟子勤學好問的句子是: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④在生活中,我們要表示應當向有長處的人學習,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來表示;
⑤闡述正確的學習態度是實事求是,不能不懂裝懂的句子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⑥闡述讀書求學問的態度是以求學為快樂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⑦孔子感嘆時光易逝,以勉勵自己和學生要珍惜時間求學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初中文言文知識梳理2
一、字音
(一)多音字
所謂多音字是指有兩個或兩個以上讀音的字。一個漢字,讀音不同還意味著詞性不同、意義不同和用法不同。因此,掌握好文言文中的多音字,對于文言文的學習十分重要。
如:夫有讀fú予觀夫巴陵勝狀若夫霪雨霏霏夫環而攻之有讀fū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其夫囈語間有讀jiān奉命于危難之間有讀jiàn中間力拉崩倒之聲遂與外人間隔同學們在復習的時候應該歸類整理
(二)異讀字
所謂異讀,是指一個字有兩個以上的讀法。文言文中的異讀有三類:破音異讀、假借異讀、古音異讀。
1、破音異讀前人又叫“讀破”“破音”。它是用改變字的通常讀音來表示不同詞性和意義的一種辦法
如:王原音wáng破音wàng乃丹書帛曰“陳勝王”語原音yǔ破音yù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2、通假異讀通假異讀,是指在通假現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讀音去讀。
如:孰為汝多知zhì乎知同智河曲智叟亡wú以應亡同無舟首尾長約八分有yòu奇有同又
3、古音異讀所謂古音異讀,是指古代的一些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其專有,就有了固定性,從而保留發古音。
可汗kèhán yān燕山吳廣者,陽夏jiǎ人也,字叔。
二文言實詞
古漢語實詞主要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他們有實在的意義,能單獨回答問題。
(一)古今異義。在文言文中,有些古今相同時詞,由于演變的結果,詞的含義表現出以下幾種差異:
①詞義擴大。如“江”和“河”古時專指長江與黃河,現在泛指江河。
②詞義縮小。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兒子,現在專指男子的配偶。
③詞義轉移。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義指低微而鄙俗(即地位低見識淺),而現在是品德惡劣、不道德的意思。
④詞義交叉。如“憐”,古今意義都有憐憫的意思,但“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中的“憐”解釋為愛憐比較適合文意。
古今異義的單音詞集錄去湯郭尋(不久)走裙致詞(對――說話)但(只是)贊(傳記結尾處的議論文字)曾(還、尚且)謝(道歉)借(即使假設借第令勿斬)比(等到比至陳)間控(拉開)
惡(怎么)委池入出發舉征(征驗)夫或(有的人某人)進退忠(盡力做好本分的事)獄鄙再向(過去的以前的)師(軍隊取法)
古今異義的雙音詞集錄絕境交通妻子無論前途(前面的路程)所以(――的方法――的原因)會計(聚會商議)往往經綸(籌劃治理)親戚(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或血緣關系的家庭或他的成員古意:父母兄弟至親骨肉)南極(從南面到達某地)排空(沖向天空)卑鄙(低微而鄙俗)痛恨(痛心和遺憾)開張感激(感慨而激動)犧牲于是(介詞于和代詞是的連用)
以為(把――作為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可以明年幾何(多少)
(二)詞類活用。文言文中,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某些實詞臨時改變它原來所屬詞類的意義和功能,當成另一類詞使用,這種現象叫“詞類活用”。詞類活用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名詞活用為動詞。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中的“域”意思是限制。一狼洞其中打洞婦撫兒乳喂奶名之者誰取名公將鼓之擊鼓置人所罾魚腹中用網捕狼不敢前上前愿為市鞍馬買不能名其一處也說出
②名詞作狀語。如“箕畚運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指用箕畚(裝土石),表示運輸的工具。
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樣狐鳴呼曰孔子東游乃丹書帛曰北通巫峽,南極瀟湘亮躬耕于隴畝親自
③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如:“此皆善良”中的“善良”指善良、誠良的人。溫故而知新舊的知識新的知識擇其善者而從之優點長處親舊知其如此親戚朋友將軍身被堅執銳堅固的盔甲銳利的武器百廢具興廢棄的事情行陣和睦優劣得所能力強與能力弱的人作奸犯科
④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如:“親賢臣,遠小人”中的“親”“遠”意為親近,疏遠。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長善于恢弘志士志氣發揚光大
⑤動詞活用為名詞。如:“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中的“出”“入”意為出產的東西,收入的東西。猛浪若奔奔跑的馬屠懼,投以骨屠戶
⑥意動用法。某些名詞、形容詞帶了賓語,語意含有“以……為……”,“認為……是……
A.名詞的意動,主觀上認為賓語是什么例:父利其然也。利:原為名詞,現做意動動詞,可譯為“認為這樣是有利的”
B.形容詞的意動,主觀上認為賓語具有某種特征、特點。例:不恥下問認為――是恥辱一覽眾山小認為――都是渺小的固以怪之矣認為這樣很怪異
⑦使動用法A.動詞的使動用法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使――惱怒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B.形容詞的使動用法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無案牘之勞形使――勞累
(三)一詞多義。古漢語絕大多數是一字一詞,因此一詞多義實際上主要是一字多義。所謂“多義”,即既有本義又有引申義,比喻義等。理解一詞多義要了解學習它們在古漢語中的多種意義,并要在具體語境中辨別確定其含義。
初中常見文言實詞集錄
安(1)形容詞,安定的、安逸的然后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2)形容詞,安穩的、穩定的如:風雨不動安如山(3)疑問代詞怎么如:安得廣廈千萬間(4)動詞養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把(1)動詞拿、持如:把酒話桑麻把酒臨風(2)形容詞,白色的如:綠楊陰里白沙堤可憐白發生
比(1)動詞挨著對著天涯若比鄰(2)動詞比作如:每自比于管仲、樂毅(3)動詞相比曹操比于袁紹
兵(1)士兵軍隊如:可汗大點兵(2)兵器武器兵革非不尖利也
池(1)名詞,古代護城河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2)名詞水池墨池記
出(1)動詞,出現、露出如: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2)動詞出去、出來如:不復出焉(3)動詞拿出如:皆出酒食(4)動詞產生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處(chù)(1)名詞地方幾處早鶯爭暖樹(2)名詞時候時間鄉書何處達
(3)chǔ動詞處在處江湖之遠
次(1)名詞,層次不可計其層次矣(2)動詞,編次、編排陳勝、吳廣皆次當行
(3)動詞,駐扎、停留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次北固山下
從(1)動詞,跟從,跟隨擇其善者而從之(2)動詞,依從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
(3)形容詞,從前的,以前的來從楚國游(4)形容詞,從容
道(1)動詞說不足為外人道也(2)名詞道路古道西風瘦馬(3)名詞道德伐無道,誅暴秦(4)名詞規則正確的方法以諮諏善道(5)名詞學問即加冠,益幕圣賢之道(6)名詞,道義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得(1)動詞,得到既出,得其船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2)動詞,達到
(3)動詞,能夠,可以余因得遍觀群書(4)通“德”動詞感激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發(1)名詞,頭發可憐白發生(2)動詞出發朝發白帝,暮至江陵(3)動詞發出野芳發而幽香(4)動詞征發、征派發閭左謫戍魚陽
負(1)動詞,背負負者歌于途(2)動詞依靠,依附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感(1)動詞感動帝感其誠(2)動詞傷感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3)動詞感慨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臣不勝受恩感激
觀(1)名詞景觀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2)動詞,觀看,觀賞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3)動詞閱讀家貧無從致書以觀
以上盡是一些例子,復習時,應學會歸類整理
三文言虛詞
文言虛詞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沒有明確實在意義,而偏重于語法意義的一類詞。它的基本作用是幫助實詞構成句子,表達一定的意思,初中階段要求熟悉掌握“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蓋、則、焉”13個文言虛詞的基本用法。其中“之、以、而、其、于”應重點掌握。在學習和掌握文言虛詞時,首先根據它在句中位置,弄清在句中充當什么成分,再根據特定的語言環境,詞語間的相互關系,確定它的詞性,辨別它的意義。
之(1)代詞指代前面出現的人、事、物。如:漁人甚異之愿陛下親之信之
(2)助詞a用在主謂之間無意兩狼之并趨如故無絲竹之亂耳
b結構助詞“的”忘路之遠近小大之獄,雖不能察
(3)復指代詞譯為“這樣的,那樣的”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4)動詞譯為“到”輟耕之隴上寡助之至多助之至
(5)音節助詞無實際意義,可不譯悵恨久之久之,目似瞑
(6)提前的標志孔子云“何陋之有?”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于(1)介紹與動作發生相關的時間地點a在其一犬坐于前b到指通豫南C每假借于藏書之家
(2)介紹行為動作所涉及的對象,可譯為“向”“給”“對” a向告之于帝b給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c對萬鐘于我何加焉
(3)介紹比較的對象,可不譯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以(1)紹動作行為所使用的工具、憑借的條件可譯為“憑借、用”以刀劈狼首
(2)介紹行為動作的對象可譯為“把”屠懼,投以骨咨臣以當世之事介詞(3)介紹行為動作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起點時間可譯為“從”
(5)介紹行為動作發生的根據可譯為“根據”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連詞(1)表目的,可譯為“來”“用來”“以便”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河曲智叟無以應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屬予作文以記之
(2)表原因可譯為“由于”“因為”扶蘇以數諫故
(3)表結果可譯為“以致”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以傷先帝之明
(4)表連接可譯為“而”,或不譯手自筆錄,計日以還焉語氣詞(1)用在句尾,表直陳的語氣,相當于“呢”“了”,也可不譯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2)用在句尾,表疑問語氣,相當于“呢”萬鐘于我何加焉?又何間焉?兼詞相當于“于之”其中于為介詞之為代詞可譯為“在這里”“從這里”來此絕境,不復出焉夫大國,難測焉,懼有伏焉代詞(1)用在動詞后做賓語,相當于“之”,可譯為與之相當的詞語
(2)疑問代詞“哪里”“怎么”且焉置土石為(1)介紹與行為動作發生相關聯的對象,可譯為“替”“給”等尚思為國戍輪臺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為天下唱不足為外人道也
介詞(2)介紹行為動作發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譯為“為了”“因為”等愿為市鞍馬為宮室之美為報傾城隨太守
(3)介紹動作的主動者,譯為“被”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士卒多為用者連詞wèi表因果關系因為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語尾助詞夫子何命焉為所(1)特殊代詞,它不能單獨做句子成分,必須和別的詞組成所字短語,才能做句子成分,“所“字經常位于動詞前和動詞組成“所”字短語,所字指代的是受它后面的動詞支配的人、事、物。這種短語是名詞性的,在句子里一般做主語、賓語、謂語、定語。
問女何所思-……-所思所憶都是所字短語,即想的人、事、物,做賓語問所從來,具答之所從來,即來的地方,做賓語
(2)“所以”,這是“所”字短語后來慢慢發展成的,“以”是介詞,表示方法、手段或原因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1)知識代詞,常用來指代上文所說的情況,含有“這樣”的意思,常常充當謂語,也可單獨成句,偶爾還做狀語。雖然,受地于先王
(2)由代詞演化來做詞尾,常常附在動詞、副詞、象聲詞、形容詞等后面,一起充當謂語或狀語,以模擬聲響或描繪事物、動作、狀態、可譯為“……的樣子”,或不譯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整齊的樣子雜然相許
(3)連詞表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然足下卜之鬼乎?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
(4)連詞相當于現代漢語“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人恒過,然后能改然則相當于現代漢語“既然這樣,那么”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然而相當于現代漢語“雖然這樣,可是”表轉折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
其(1)代詞a通常作第三人稱代詞,可以代人、代事、代物。有時在句子里做定語。代人,可譯為“他的”“她的”;代事、代物。可譯為“它的”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敵既出,得其船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b如果“其”后面跟的是代詞,那么“其”就譯為“其中的”,做定語。其一犬坐于前c特殊:第一人稱代詞蹲其身,使與臺齊
(2)加強語氣其如土石何?
乃(1)連詞a表前后兩件事在情理上順承,時間上一前一后,可譯為“于是就于是才終于”陳勝、吳廣乃謀曰乃行卜乃悟前狼假寐b表條件關系,前一分句提出的條件,后一分句說明了這種條件的結果弗勝,守臣死,乃入據陳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
(2)副詞a表示對事物或事情的確認。可譯為“是”“實在是”“本來是”等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b表出乎意料之外。可譯為“竟然”聞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夫(1)指示代詞念fú表遠指,相當于“彼”,可譯為“那”“那個”予觀夫巴陵勝狀
(2)語氣詞a用于句尾表感嘆,相當于“啊”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b用于句首,表示將要發表議論,用來引出議論。夫戰,勇氣也夫環而攻之而(1)表順接可譯為“然后”“就”溫故而知新聚室而謀曰
(2)表轉折可譯為“卻”“可是”人不知而不慍環而攻之而不勝
(3)表并列可譯為“并且”,或不譯黑質而白章蔚然而深秀者,瑯玡也
(4)表修飾,可譯為“地”,或不譯默而識之恂恂而起
四文言句式
1.判斷句。古漢語判斷句一般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對主語進行判斷,一般不用判斷詞“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另一種是用“則”“皆”“乃”“為”“即”“非”等判斷詞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斷。還有一種情況是不用判斷詞,要根據上下文判斷。
(1)“為”表肯定判斷,可譯為“是”例:中蛾冠兒多髯者為東坡
(2)“乃”表肯定判斷,可譯為“是”例: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3)“即”表肯定判斷,可譯為“就是”例:吟鞭東指即天涯
(4)“則”表肯定判斷,可譯為“是”例: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5)“是”做動詞,表肯定判斷例:斯是陋室,惟吾德聞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6)“非”表否定判斷,可譯為“不是”非天質之卑兵革非不堅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9)“……者,……”例: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10)“……,……也”例: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戰,勇氣也
(11)“……也”例: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2.被動句。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用“于”“為”“為……所”“見”字表被動句。二是沒有被動詞,意思上隱含被動,要根據上下文語意去推斷。
(1)沒有標志詞語,意念上的被動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被……所感動
(2)有標志詞語
a “為”表被動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b “為……所……”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為所吞”即“被……吞掉” c “于”表被動管夷吾舉于士“舉于……”即“在……被舉薦”。
3.倒裝句。倒裝句主要有四種:(1)主謂倒裝。在感嘆句或疑問句中,為了強調謂語而將它放到句首,以加強感嘆或疑問語氣。(2)賓語前置。否定句中代詞充當賓語、疑問代詞充當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為提賓標志時,賓語通常都要前置。(3)定語后置。古漢語中有時為了突出修飾語,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
(4)介賓結構后置
(1)主謂倒裝主謂倒裝也叫謂語前置或主語。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后,但有時為了強調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謂語前置,表強調的`意味,可譯為“你太不聰明了”。
(2)賓語前置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放置于動詞或介詞之后,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
A疑問句中,疑問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a介賓倒裝例: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裝,可譯為“為什么”微斯人,吾誰與歸“吾誰與歸”是“吾與誰歸”的倒裝,可譯為“我和誰通道呢” b謂賓倒裝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裝。古漢語中,疑問代詞做賓語時,一般放在謂語的前面。可譯為“有哪一樣”。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裝。可譯為“有什么簡陋呢”,“何”,疑問代詞,“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里是賓語前置的標志。
B文言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例:僵臥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裝,可譯為“不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詞,在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要前置。
C用“之”或“是”把賓語提于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什么實在意義。例:蓮之愛,同予者何人?“蓮之愛”即“愛蓮”的倒裝,可譯為“喜愛蓮花”。“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里是賓語前置的標志。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裝。可譯為“有什么簡陋呢”“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里是賓語前置的標志。
D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表示強調。例:是以謂之“文”也。 “是以”是“以是”的倒裝,可譯為“因此”。“是”是指示代詞,指代前面的原因。
E其他,表示強調。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關山度”是“度關山”的倒裝。可譯為“跨過一道道關,越過一道道山”。
(3)定語后置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定語所表現的內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
A “中心詞+后置定語+者”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荷擔者三夫”是“三夫荷擔者”的倒裝,定語“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詞“荷擔者”,可譯為“三個能挑擔子的成年男子”。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亭翼然臨于泉上”是“翼然臨于泉上亭”的倒裝,定語后置,可譯為“一座像鳥兒張開翅膀一樣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B “中心詞+之+后置定語+者”例: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 “花之隱逸者”是“隱逸之花”的倒裝。可譯為“具有隱逸氣質的花”
C數量詞做定語后置例:嘗貽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裝,定語“一”后置,可譯為“一個核舟”
(4)介賓結構后置
A用介詞“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譯作補語外,大都數都要移到動詞前做狀語。例:何有于我哉?全句為“于我有何”的倒裝句,介賓結構“于我”后置。譯為“在我身上有哪一樣呢”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裝,介賓結構“于帝”后置,譯為“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全句為“于南陽躬耕,于亂世茍全性命”的倒裝,介賓結構“于南陽、于亂世”后置,可譯為“親自在南陽耕種,在亂世中茍且保全性命”
B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后置,在今譯時,一般都前置做狀語。例:屠懼,投以骨。全句為“以骨投之”的倒裝,介賓結構“以骨”后置。譯為“把骨頭扔給它”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裝,介賓結構“以尉首”后置,可譯為“用將尉的頭來祭祀”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裝,介賓結構“以文”后置,可譯為“用文字來記述”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是“以討賊興復之效托臣”的倒裝,介賓結構“以討賊興復之效”后置。
4.省略句。常見的是主語省略、謂語省略、賓語省略和介詞省略,有時也省略數量詞和定語等。
(1)省略主語a承前省漁人甚異之……(漁人)便舍船,從口入b蒙后省c對話省例《曹劌論戰》
(2)省略謂語禽獸之變詐(有)幾何哉賓語“幾何”前面省略謂語“有”,譯時要補上會天(下)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賓語“大雨”前面省略了謂語“下”,譯時要補上
(3)省略賓語a省略介詞賓語,承上省略賓語“之”,代前面已經提到的“人、事、物。溫故而知新,可以(之)為師矣吳廣以(之)為然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
士卒都為(之)用者念無與(之)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君與(之)具來b省略動詞賓語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之)上使(之)外將兵
(4)省略量詞(文言文中數詞后常省略量詞)一(張)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塊)撫尺而已孔子東游,見兩(個)小兒斗二(個)男新戰死
(5)省略介詞a省略“于”屠乃奔倚(于)其下則題名(于)其上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之)分(于)人b省略(自)可譯為從(自)潭西南而望
5.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課文中固定結構有:“不亦……乎”“有……者”“得無……乎”“如……何”“奈……何”“然則……”等。
(1)“不亦……乎”相當于“不是……嗎”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易君子乎?
(2)“如……何”相當于“對……該怎么辦”“把……怎么樣”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山怎么樣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樣呢”
(3)“以……為……”相當于“把……當作……”例: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即“把叢草當作樹林,把蟲蟻當作禽獸……”
(4)“何……為”相當于“為什么要……呢”“為什么會……呢”例:此何遽不為福也即“為什么不會變成福呢”
(5)何以例:何以戰
【初中文言文知識梳理】相關文章:
初中文言文知識梳理05-30
[中考復習教案]初中文言文知識梳理05-30
《諫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知識梳理05-24
《赤壁賦》文言文知識點梳理03-19
初中的文言文通假字知識07-12
文言文《捕蛇者說》考點梳理05-18
《屈原列傳》文言知識點梳理12-04
《阿房宮賦》文言知識梳理05-22
初中的文言文通假字知識(必備)02-18
文言文《送東陽馬生序》考點梳理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