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文中較為常見的固定句式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文言文常見的句式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中,許多人都接觸過很多經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就是白話文的提煉跟升華。你還記得哪些經典的文言文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文言文常見的句式,歡迎閱讀與收藏。
文言文常見的句式1
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這種句子叫省略句。省略句是古今都有的現象,當文言文的省略情況比現代文多見,也較復雜。常見的是主語省略、謂語省略、賓語省略和介詞省略,有時也省略數量詞和定語等。
A主語省略
B謂語省略
C賓語省略
D定語省略
E介詞省略
F定語中心語省略
A主語省略
1、(蘇子)舉酒屬客。譯:蘇軾舉起酒杯勸人喝酒。(《赤壁賦》)
2、于是(蘇子)飲酒樂甚。譯:這時候蘇軾喝著酒,快樂極了。(《赤壁賦》)
3、(蘇子和客)相與枕藉乎舟中。譯:蘇軾和客人互相在船上靠著墊著睡著了。(《赤壁賦》)
4、(蘭芝)乃投水而死。譯:蘭芝于是投水自盡。(《孔雀東南飛》
5、(蘭芝)十三能織素。譯:蘭芝十三歲就能織白絹。(《孔雀東南飛》
6、(婚姻生活)始爾未為久譯:婚姻生活才開頭。(《孔雀東南飛》
7、(我)終老不復取。譯:我就一輩子不再娶妻。(《孔雀東南飛》
8、(沛公)坐須臾。 譯:沛公坐了一會兒。(《鴻門宴》)
B謂語省略
C賓語省略
1、有志矣,不隨(之)以止也譯:有志氣,不盲從別人而停止。(《游褒禪山記》)
2、遣去慎莫留(她)。 譯:千萬不要留她。(《孔雀東南飛》
3、戒之慎勿忘(這個悲劇)譯:以此為鑒,千萬不要忘記這個悲劇。(《孔雀東南飛》
4、使工以藥淬之,以(之)試人。譯:讓工匠用毒藥浸過它,拿它在人身上試驗。(《荊軻刺秦王》)
5、人不敢與(之)忤視。譯:人們不敢對他正眼相看。(《荊軻刺秦王》)
6、欲與(之)俱,其人居遠未來,而為(之)留待。譯:想同他一起去,那人居住的遠,還未到來,為此而留下等待他。(《荊軻刺秦王》)
7、前為(之)謝曰。譯:上前替他向秦王謝罪說。(《荊軻刺秦王》)
8、使(之)畢使于前。譯:讓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荊軻刺秦王》)
9、豎子不足與(之)謀。譯: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謀大事。(《鴻門宴》)
10、毋從(其)俱死。譯:不要和劉邦他們一起送死。(《鴻門宴》)
11、則與(之)斗卮酒。譯:左右就遞給他一大杯酒。(《鴻門宴》)
12、為(吾)擊破沛公軍。譯:給我打敗劉邦的軍隊。(《鴻門宴》)
D定語省略
1、主簿通(太守)語言。譯:主簿傳達太守的話。(《孔雀東南飛》
2、樊噲側其盾以撞,(交戟)衛士仆地。譯:樊噲側著盾牌一撞,交戟的衛兵們跌倒在地上。(《鴻門宴》)
E介詞省略
1、而卒葬(于)之譯:死后葬在這里。(《游褒禪山記》)
2、有碑仆(于)道譯:有一塊石碑倒在路旁。(《游褒禪山記》)
3、沛公軍(于)霸上譯:沛公在霸上駐軍。(《鴻門宴》)
4、徘徊(于)庭樹下。譯:在庭樹下徘徊。《孔雀東南飛》
5、夫今樊將軍,秦王購之(以)金千斤,邑萬家。譯:現在樊將軍,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萬戶人口的封地作賞金,購取他的頭。(《荊軻刺秦王》)
6、取之(以)百金。譯:用一百金買下。(《荊軻刺秦王》)
7、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譯:侍立在殿上的群臣,不能帶一點兵器。(《荊軻刺秦王》)
8、沛公軍(于)霸上。譯:劉邦駐軍在霸上。(《鴻門宴》)
9、將軍戰(于)河北,臣戰(于)河南。譯:將軍在黃河以北作戰,我在黃河以南作戰(《鴻門宴》)
10、置之(于)坐上。譯:把它放在座位上。(《鴻門宴》)
F定語中心語省略
文言文常見的句式2
固定句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結構,或者凝固結構。它的語法特點就是由一些不同詞性的詞凝結在一起,固定成為一種句法格式,表達一種新的語法意義,世代沿用,約定俗成,經久不變。
它的`分類可按表達語氣的種類分為四種:
第一種:表陳述語氣常用的有:有以(有用來)、無以(沒有用來)、有所(有的)、無所(沒有的)、比及(等到的時候)、為所。
第二種:表疑問語氣常用的有:奈何(怎么辦)、何如(怎么樣)、如休(把怎么樣)、得無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種:表感嘆語氣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這樣啊)等。
第四種:表反問語氣常用的有:無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嗎)、得無乎(難道嗎)、孰與、孰若(跟相)何為(為什么呢)。
1、孰與君少長?(固定格式,孰與,表示比較和選擇,意思是跟比較,哪個(誰)?)譯:跟你比,年齡誰大誰小?(《鴻門宴》)
2、臣乃得有以報太子。(固定格式,相當于有所以,意思是:有用來的)譯:我就能夠有報答太子的機會了。(《荊軻刺秦王》)
3、而卒惶急無以擊軻。(固定格式,相當于無所以,意思是:沒有用來的)譯:大家都驚慌失措,沒有用來擊打荊軻的兵器。(《荊軻刺秦王》)
4、為之奈何? ( 固定格式,奈何,表示詢問,意思是如何怎樣。)譯:這件事怎么辦?( 《鴻門宴》)
文言文常見的句式3
判斷句:
對客觀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構成判斷與被判斷關系 的句子,叫判斷句。古漢語判斷句一般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對主語進行判斷,一般不用判斷動詞是字。因此文言文判斷句的形式與現代漢語有很大的不同,常見的有如下幾種形式。
A、其基本形式是者也。
B、也。
C、者,。
D、者也。
E、用為作判斷詞表示判斷
F、借助于則皆乃非 悉、本等判斷詞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斷,
G、無標志詞,而謂語對其主語有斷定性。
H、少數用是作判斷句的句子。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句式在一句之中有時還錯雜使用,不過還是判斷句。
A、者也。
1、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荊軻刺秦王》)
譯:今天去了而不回來(好好復命)的是無用的人!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荊軻刺秦王》)
譯:事情不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強迫你你同我們訂下誓約來回報太子。
3、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鴻門宴》)
譯:楚國的左君項伯這個人,是項羽的叔父。
4、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
譯: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關的原因,是為了防備其它盜賊的進出和意外變故。
5、亞父者,范增也。(《鴻門宴》)
譯:亞父這個人,就是范增。
6、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鴻門宴》)
譯:將來奪走項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
7、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游褒禪山記》)
譯:現在人們所說的慧空禪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8、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游褒禪山記》)
譯:現在將華讀為華實的華,大概是(因字同而產生的)讀音上的錯誤。
9、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禪山記》)
譯: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達的。
10、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游褒禪山記》)
譯:但是體力不足的,也不能到達。
11、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游褒禪山記》)
譯:后世訛傳而無人弄清楚其真相的事,哪能說得完呢?
B、也。
1、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燭之武退秦師》)
譯:越過晉國而把遠方的鄭國當作東部的邊邑,您知道這是很困難的。
2、鄰之厚,君之薄也。(《燭之武退秦師》)
譯: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
3、是寡人之過也。(《燭之武退秦師》)
譯:這是寡人的過錯。
4、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
譯:現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5、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師》)
譯:我們還是回去吧。
6、此天子氣也。(《鴻門宴》)
譯:這是天子的.云氣。
7、秦地可盡王也。(《鴻門宴》)
譯:就可以占領秦的全境稱王了。
8、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鴻門宴》)
譯:如今人家有了大功,卻去進攻他,這是不合道義的。
9、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譯:此刻項莊拔劍起舞,他的目的是針對沛公。
10、竊為大王不取也。(《鴻門宴》)
譯:鄙意以為大王不應該這么做。
11、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蘭亭集序》)
譯: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聚會,舉行祓禊活動。
12、所謂前洞也。(《游褒禪山記》)
譯:這就叫前洞。
13、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譯:我也后悔跟他出來,而未能極盡游洞的樂趣。
14、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譯:因為他們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廣泛。
15、有志矣,不隨以止也。(《游褒禪山記》)
譯:有了志向,也不盲從別人而停止。
16、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游褒禪山記》)
譯:但到了幽深昏暗、令人迷亂的地方卻沒有必要的東西來幫助,也不能到達。
17、此余之所得也。(《游褒禪山記》)
譯:這就是我這次游山的收獲。
18、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禪山記》)
譯:這就是學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謹慎地援用資料的緣故。
19、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荊軻刺秦王》)
譯:這正是我日日夜夜咬牙切齒捶胸頓足的事啊。
20、毋從俱死也。(《鴻門宴》)
譯:不要跟跟著他們一塊送死。
21、固一世之雄也。(《赤壁賦》)
譯:本來是一世的英雄。
22、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赤壁賦》)
譯:這是造物者無窮無盡的寶藏。
C、者,。
1、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荊軻刺秦王》)
譯:我留下來的原因,是等待我的客人與他一塊去。
2、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荊軻刺秦王》)
譯:太子和知道這件事的賓客,都戴上白色的帽子和穿上白色的衣服來送荊軻。
3、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荊軻刺秦王》)
譯:陪侍在殿上的大臣們,,不能帶任何兵器。
4、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譯:不這么做,你們這些人就愛你過來都將被他所俘虜!
5、客何為者?(《鴻門宴》)
譯:來人是干什么的?
6、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游褒禪山記》)
譯:盡了自己的主觀努力而未能達到,便可以無所悔恨。
D、者也。
1、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譯:是沛公的參乘樊噲。(《鴻門宴》)
E、用為作判斷詞表示判斷
1、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
譯:如今人家是刀和砧板,我們是魚肉。
2、於人為可譏。(《游褒禪山記》)
翻譯:在別人看來是可以譏笑的。
3、而在己為有悔。(《游褒禪山記》)
譯:在自己來說也是有所悔恨的。
F、借助于則皆乃非 悉、本等判斷詞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斷。
1、問其深,則其雖好游者不能窮也。(《游褒禪山記》)
譯:問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歡探險的人也未能走到盡頭。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賦》)
翻譯: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圍困的地方嗎?
3、非為織作遲。(《孔雀東南飛》)
譯:不是我織得慢。
4、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赤壁賦》)
翻譯:這不是曹操的詩嗎?
5、茍非吾之所有,(《赤壁賦》)
譯:假如不是我的。
G、無標志詞,而謂語對其主語有斷定性。
1、君家婦難為!譯:而是你家的媳婦難做啊!(《孔雀東南飛》)
H、少數用是作判斷句的句子。
1、同是被逼迫。 譯:我們都是被逼迫的。(《孔雀東南飛》)
2、汝是大家子。 譯:你是大戶人家的公子。(《孔雀東南飛》)
文言文常見的句式4
1、判斷句式
2、賓語前置
3、定語后置
在古漢語中將定語移置在中心詞之后的現象。定語后置一般有三種情況:
1)、“中心詞+定語+者”或“中心詞+之+定語+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
2)、“中心詞+之+形容詞(定語)”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勸學》)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
3)、“中心詞+數量詞(定語)”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鴻門宴》)
4、主謂倒裝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湯問》)
快哉此風!(宋玉《風賦》)
5、介詞結構后置
在古漢語中將介詞結構放在謂語之后的現象,一般由“與、以、為、自、于、”等為標志。
事急矣,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于水上。(《石鐘山記》)
6、省略句
1)主語省略
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淆之戰》)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詩經·七月》)
2)謂語省略
一鼓作氣,再(擊鼓)而衰,三(擊鼓)竭。(《曹劌論戰》)
3)賓語省略
動詞賓語的省略
例:屠懼,投(之)以骨。(《狼》)
介詞賓語的'省略
例:旦日,客從外來,與(其)坐談。(《鄒忌諷齊王訥諫》)
4)介詞省略(以省略“于”最為常見)
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于)河北,臣戰(于)河南。(《鴻門宴》)
7、被動句
1)“……于……”式。例如: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孟子》)
2)“……見……”式。例如: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
3)“……見……于……”式。例如: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廉頗藺相如列傳》)
4)“……為……”式。例如: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過秦論》)
5)“……為……所……”式。例如:
高祖擊布時為流矢所中。(《高祖本紀》)
8、固定句式
在文言文中,常常將某些虛詞結合在一起使用,形成一種固定的表達方式,這種習慣使用的句式稱之為固定句式。常見的固定句式如下:
文言固定格式“(其)…之謂也/矣/乎”
文言固定格式“…(有)無…以…”
文言固定格式――“得無…乎”
文言固定格式講座:“孰”與“…孰與…”
文言固定格式――“有…者”
文言固定格式――“與其…孰若/豈若…”
文言固定格式“…有(無)所…”
文言文常見的句式5
被動句
所謂被動句,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主語是謂語動詞說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文言文中,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說表示的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現代漢語一般用被引進主動者,但文言文表被動的方式較多,主要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用于為為所見被字表被動句。
第二種情況是沒有被動詞,意思上隱含被動,要根據上下文語意來推斷。
(一)用于為為所見字表被動句。
A、靠于引進主動者。
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賦》)
譯: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圍困的地方嗎?
B、在動詞前加見,表被動。
1、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譯:而燕國被欺凌的'恥辱就可以除掉了。(《鴻門宴》)
2、漸見愁煎迫。譯:漸漸被(顧念母親從此孤獨無靠的)憂愁煎熬壓迫。(《孔雀東南飛》)
C、在動詞前加介詞為,表被動
1、父母宗族,皆為戮沒。譯:父親、母親和宗族,全被殺戮或沒收為官奴了。(《荊軻刺秦王》)
2、吾屬今為之虜矣!譯:我們都要被他俘虜了!(《鴻門宴》)
D、用為所或為所連用結構,表被動。
1、為仲卿母所遣。譯:被焦仲卿的母親休棄。(《孔雀東南飛》
2、吾屬今為之所虜矣。譯:我們這些人都會被他俘虜。(《鴻門宴》)
3、若屬皆且為所虜!譯:你們這些人都將被被他所俘虜!(《鴻門宴》)
E、用被表被動。
1、今日被驅遣。譯:今日被休棄。(《孔雀東南飛》
2、仍更被驅遣。譯:想不到還要被驅遣。(《孔雀東南飛》
3、秦王復擊軻,被八創。譯:秦王又擊殺荊軻,(荊軻)受了八處傷。(《荊軻刺秦王》)
(二)沒有被動詞,意思上隱含被動。
1、婦女無所幸。譯:婦女沒有被寵幸。(《鴻門宴》)
文言文常見的句式6
●何……之有:表反問,其中“之”字是助詞,是賓語提前的標志,“有”是動詞,“何……”是它的賓語。可譯為“有什么……呢”。特別注意,“何”并不是賓語,而是賓語的定語。如:宋何罪之有?(《公輸》)
●不亦……乎:表反問語氣,相當于“不是……嗎”。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
●得無……乎:表猜度語氣,譯為“恐怕(莫非)……吧”。如: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記》)
●但(惟)……耳:只不過……罷了。如:無他,但手熟爾。(《賣油翁》)
●寧……乎,顧(獨)……乎(邪、哉):表反問,譯為“難道……嗎”。如:①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涉世家》)?蛐②顧不如蜀鄙之僧哉?(《為學》)
●何(奚)以……為:反問語氣,相當于“為什么要……呢”“哪里用得著……呢”。如: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論語?季氏》)
●何所……:是“所……(者),(為)何”的主謂倒裝,相當于“所……的,是什么”。如: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木蘭詩》)
●如……何,若……何,奈……何:都是表示疑問的`句式,可譯為“把……怎么樣”“拿……怎么樣”“對……怎么樣”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其……其……:表選擇,相當于“是……還是……”。如: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與其……孰若……:表選擇,可譯為“與其……不如……”或“與其……哪比得上……”。如:與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馮婉貞》)
●……孰與……:表示“與……相比,誰……”,可譯為“與……比較起來怎么樣”。如: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文言文常見的句式7
一、判斷句式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其句式有如下幾種表示法:“……者,……也。
“這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
主語后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后用“也”結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如:“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了涉世家》)“……,……也。”判斷句中,有時“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如:“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資治通鑒》)“……者,……”有的判斷句,只在主語后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者也。”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戰國策。齊策》)無標志判斷句。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志,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如:“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加強判斷的語氣,往往在動詞謂語前加副詞“乃、必、亦、即、誠、皆、則”等。需要注意的是,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后作判斷詞則多起來。還有,肯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副詞和否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否定副詞“非”,都不是判斷詞。
二、被動句式,文言文中,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
在古漢語中,在古漢語中,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在標志的被動句,即借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志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有標志的被動句,大體有以下幾種形式:動詞后用介詞“于”表被動,“于”起介紹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的作用。如:“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史記。屈原列傳》)這里“惑”、“欺”的動作是由“于”后的“鄭袖”、“張儀”發出來的。有時也在介詞“于”或動詞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動。如:“吾不能舉金吳之地,十萬之從,受制于人。”(《資治通鑒》)用“見”、“于”,“見……于……”表被動。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同上)“暴見于王。”(《孟子。梁惠王下》)“見”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怒也。”(《答司馬諫議書》)這里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豐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么樣的客氣說法,像現代漢語中的“見諒”等那為此種用法。用“為”,“為……所……”表被動。如:“(巨)偏在遠郡, 行將為人所并。”(《資治通鑒》)用“被”表被動。如:“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張溥《五人墓碑記》)無標志的被動句,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資治通鑒》)這里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
三、倒裝句式(主謂倒裝 賓語前置 定語后置 介詞結構作狀語后置)現代漢語的句子成分的順序,一般為“王─謂─賓”“定(狀)─中心詞”,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條件下,句子成分的順序會發生變化的,這就是古漢語中的所謂倒裝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順序出現了前后顛倒的情況。
主要有以下幾種倒裝形式:
1、主謂倒裝(謂語前置或主語后說)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后,但有時為了強調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實際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2、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于動詞或介詞之后,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
第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記》)這種類型的句子關鍵是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像: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有兩點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如:“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正常語序應該是“時人莫許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什么實在意義。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范圍副詞“唯”,構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第四、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除了第一種情況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記》)意思是“業文面向南坐。”
3、定語后置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定語所表現的內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并用“者”結句,形成“中心詞+后置定語+者”或“中心詞+之+后置定語+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及:“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鐘山記》)等。應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語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飾關系的句子,表領屬關系的定語則不后置。
4、介詞結構作狀語后置介詞結構即介賓短語,文言文中常見的是用“以”、“于”組成的介賓短語,作狀語后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用介詞“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補語的位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仍作補語外,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荀子《勸學》)兩個“于藍”在翻譯時,都要放在動詞前做狀語。
第二、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今譯時,一般都作狀語。如:“具告以事。”(《史記。項羽本記》)即“以事具告。”這種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動詞賓語,實際就是“以事具告(之)。”還有一種民政部要注意,介詞“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補語位置時,在翻譯時,可視情況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韓愈《師說》)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譯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狀語,又可譯為“生在我的前面”,作補語,一般來說仍作補語,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則一定要作狀語。
四、省略句式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現代漢語中都有,不過,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
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形:省略主語有承前面的主語省略,有呼應下文省略,在對話中也常常省略主語。
文言文中的第三稱代詞“之”、“其”不能作主語,也是文言文中主語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于今六十年矣,而鄉鄰之日蹙。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號呼而轉徒,饑渴而頓踣,觸風雨,犯寒暑,呼噓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時一個復句或一段話中多處省略主語,這些主語并不一貫,即所指不是同一對象,在閱讀和翻譯時要注意。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桃花源記》)在翻譯成現代漢語時,省略的主語要補充出來。省略謂語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況下也有承接上文、呼應下文或因對話而省略的。如:“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六則)后一分句省略了謂語“擇”。
在譯成現代漢語時,被省略的為主要補充出來。省略賓語賓語的省略有兩種情況:省略動詞的賓語和省略介詞的賓語。如:“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這句話就省略了動詞謂語“拜”的賓語“之”又如:“豎子不足與謀!”(《鴻門宴》)這句話中省略了介詞“與”的賓語“之”。在文言文中,介詞“以”、“為”、“與”的賓語"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譯成現代漢語時,省略了的動詞賓語或介詞賓語要補充出來。省略介詞在文言文中,介詞“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張衡傳》)句中省略了介詞“于”。又如:“賜之彘肩。”(《鴻門宴》)句中省略了介詞“以”。譯為現代漢語時,省略了的介詞也要補充出來。五、疑問句式文言疑問句,一般都有疑問詞,疑問詞包括疑問代詞(誰、何、曷、故、安、焉、孰等),疑問語氣詞(乎、諸、哉、歟、耶等)以及疑問副詞(豈、獨、其等)。有時也不用疑問詞。另外,還有些表示反問的習慣用法。六、否定句式文言否定句,所用否定詞有否定副詞(不、非、勿、毋、弗、否等),否定代詞(莫)以及否定性動詞(無)。
常見文言文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結構,或者凝固結構。它的語法特點就是由一些不同詞性的詞凝結在一起,固定成為一種句法格式,表達一種新的語法意義,世代沿用,約定俗成,經久不變。它的分類可按表達語氣的種類分為四種:第一種:表陳述語氣常用的有:有以(有……用來)、無以(沒有……用來)、有所(有……的)、無所(沒有……的)、比及(等到……的時候)、為……所。第二種:表疑問語氣常用的有:奈何(怎么辦)、何如(怎么樣)、如……休(把……怎么樣)、得無……耶(大概……吧、恐怕……吧)等。第三種:表感嘆語氣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這樣啊)等。第四種:表反問語氣常用的有:無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嗎)、得無……乎(難道……嗎)、孰與、孰若(跟……相……)何……為(為什么……呢)。
文言文常見的句式8
初中階段常見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種: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倒裝句。
一、判斷句
對客觀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構成判斷與被判斷關系的句子,叫判斷句。通常由以下幾種方式構成:
1.以虛詞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斷句,如借用“者”、“也” 等詞構成。
(l)陳勝者,陽城人也《陳涉世家》
(2)夫戰,勇氣也《曹劌論戰》
(3)環滁皆山也《醉翁亭記》
(4)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借助于“乃”、“是”、“為”、“則”、“悉”、“本”等詞構成。
(1)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銘》
(3)項燕為楚將《陳涉世家》
(4)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5)此悉貞良死節之臣《出師表》
(6)臣本布衣《出師表》
(7)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3.“者”、“也”都省略,單以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作謂語來表示判斷,也是文言文中判斷句的'一種形式。
(1)七略四庫,天子之書《黃生借書說》
(2)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黃生借書說》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這種句子叫省略句。古漢語中省略句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主語省略
(1)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
(2)[桃花源中人“見漁人,乃大驚《桃花源記》
2.謂語省略
(1)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
(2)陳涉自立為將軍,[立]吳廣為都尉《陳涉世家》
3.賓語省略
(l)上使[扶蘇]外將兵《陳涉世家》
(2)便要[漁人]還家《桃花源記》
4.介詞省略
(l)置[于]人所罾魚腹中《陳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魚為業《桃花源記》
三、被動句
古漢語中,主語和謂語屬于被動式關系的敘述句叫被動句。一般有以下幾種形式:
l.用“為……所……”、“為所”表示被動。
(1)其印為予群從所得《活板》
(2)為鄉里所患《周處》
(3)二蟲盡為所吞《幼時記趣》
2.用“為+動詞”表示被動。
(1)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陳涉世家》
(2)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動。
(1)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馬說》
(2)得幸于武宗《樂工羅程》
四、倒裝句
現代漢語中的倒裝句是為了適應修辭表達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裝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譯時有時要作適當的調整。古漢語中的倒裝句通常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主謂倒裝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僑獻琴》
2.賓語前置
a.用助詞“之”使賓語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銘》
b.疑問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
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3.定語后置
常用“者”作標志,翻譯時放在名詞前面。
(1)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
(2)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3)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賓短語后置
它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狀語,翻譯時應放在謂語前。
(1)投以骨《狼》
(2)戰于長勺《曹劌論戰》
(3)祭以尉首《陳涉世家》
以上四種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階段文言文學習中經常會遇
【文言文常見的句式】相關文章:
文言文中較為常見的固定句式07-17
文言文特殊句式07-08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06-01
【精選】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02-13
文言文判斷句句式01-29
文學常識:文言文句式停頓規律06-11
常見文言文虛詞于06-08
《與朱元思書》文言文特殊句式09-14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4篇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