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王維《終南別業》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終南別業
【原文】
中歲頗好道①,晚家南山陲②。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③。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偶然值林叟④,談笑無還期⑤。
【注釋】
①中歲:中年。
②晚:近時、最近。陲:邊。
③勝事:快意的事。空:只。
④值:遇到。
⑤無還期:忘記了回去的時間。
【譯文】
中年很喜歡思考天道,最近在終南山邊安家。興致來時常常自己出門,美好愉悅的事情只有自己知道。走到流水窮盡的地方,坐看云彩升起的時候。偶然遇到林間老人,說說笑笑忘記了回去的時間。
【賞析】
在大約四十歲后,就開始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中歲頗好道”一句,道出作者隱居的緣由。從句上看,詩人因為醉心于“道”,選擇歸隱。在現實生活中,開元之后的唐朝政局日趨復雜險惡,可能是詩人選擇歸隱的真正原因。在終南山中,詩人獨來獨往,在山中過著簡單自在的生活。詩人在自然美景中超越體物,不求人知,只需自己心領神會即可。
詩歌第三聯描摹山中的生活。山中的草木、山巒、云水都是詩中常見的描寫對象。對于描寫山景的詩句而言,它們的優劣不取決于現實自然風光的形態,主要看詩人有沒有將自我的精神氣質和諧地融入其中。此詩第三句描寫的景物,無甚特異,但所表露出的詩人的精神面貌,卻分外生動形象。詩人在山間閑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竟來到流水的盡頭,眼前似乎已經無路可行,于是索性坐下來,看白云輕輕飄起。詩人將山中生活“自在”的特點,寫入自然的一片化機之中。此詩歷來為人傳誦的特點,正在于這種“化機”:
“此詩造意之妙,至與造物相表里,豈直詩中有畫哉!觀其詩,知其蟬蛻塵埃之中,浮游萬物之表者也。山谷老人云:余頃年登山臨水,未嘗不讀王摩詰詩,顧知此老胸次,定有泉石膏肓之疾。”(魏慶之《詩人玉屑》)
“觀其意若不欲為詩者,其詩之絕境乎?‘勝事空自知’,正不容他人知。詩有兩字訣,曰‘無心’”。(焦袁熹(《此木軒論詩匯編》)
“行至水窮,若已到盡頭,而又看云起,見妙境之無窮。可悟處世事變之無窮,求學之義理亦無窮。此二句有一片化機之妙。”(俞陛云《詩境淺說》)
詩歌第三聯作無心之游,隨遇而樂,結尾兩句則描寫詩人在山中偶遇林間老人。兩人之前并不相識,只是因無心之偶遇而相逢,開懷暢談,無拘無束,雖然有著截然不同的文化教養和人生經歷,但二人盡情談笑,以至于忘了時間。詩人的胸懷,由此可見一斑。
這首詩從格式上來說,中間兩聯對仗,有些像律詩,但沒有律詩那種嚴謹的平仄相間的格律。如“晚家南山陲”,就不是律句(律句中第二、四兩字應該平仄相反,按照律句的要求,第二字“家”是平聲字,則第四字應該是仄聲字,但“山”是平聲字)。此詩在聲律上“隨意”而寫,倒頗與詩歌“無心”之境相呼應。然而這種詩歌名家隨手灑脫寫出的作品,并非是初學者理想的摹寫對象。清代紀昀曾經說:“此詩之妙,由絢爛之極歸于平淡,然不可以躐等求也。學盛唐者,當以此種為歸墟,不得以此種為初步。”又云:“此種皆熔煉之至,渣滓俱融,涵養之熟,矜躁盡化,而后天機所到,自在流出,非可以摹擬而得者。無其熔煉涵養之功,而以貌襲之,即為窠臼之陳言,敷衍之空調。矯語盛唐者,多犯是病。此亦如禪家者流,有真空、頑空之別,論詩者不可不辨。”學詩者先要有足夠的涵養,才能寫出近似于這首詩的“化機”;如果只是從表面上學習這首詩的寫作技巧,只能達到“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效果。
【王維《終南別業》原文,注釋,譯文,賞析】相關文章:
終南別業古詩原文及賞析06-15
終南別業古詩賞析03-19
《終南別業》唐詩賞析12-23
終南別業全文解析07-07
送別原文譯文、注釋及賞析04-02
《山中》原文、譯文、注釋及賞析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