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山中原文,譯文,注釋及賞析
山中原文,譯文,注釋及賞析1
春日山中對雪有作
杜荀鶴〔唐代〕
竹樹無聲或有聲,霏霏漠漠散還凝。
嶺梅謝后重妝蕊,巖水鋪來卻結冰。
牢系鹿兒防獵客,滿添茶鼎候吟僧。
好將膏雨同功力,松徑莓苔又一層。
譯文
雪花打在竹叢和樹枝上,不時發出沙沙面聲;濃密的雪片從空中飄落下來,聚集在地面上。嶺頭的梅花已經凋謝,現在又好像重新開放了;山巖積雪融化后的流水,卻又結成寒冰。要把馴養的小鹿栓牢,嚴防它們亂跑結被雪天打獵的人捉去;將煮茶的壺水添滿,等候山寺的僧人共同品嘗、吟詩。可以將春雪同春雨的功勞相比;春雪過后,松間小路上的莓苔,將會更加濃密。
注釋
霏霏漠漠:形容雪花密結無聲。散:飄散,指空中的雪。凝:凝結、凝聚,指飄落后的雪。重妝蕊:指雪凝結在花謝后的梅枝上,好像梅花又重新開放了一樣。巖水:山巖積雪融化后的流水。鹿兒:馴養的小鹿。獵客:打獵的人。鼎:古時一種炊器,多為三足兩耳的青銅制品。僧:和尚。膏雨:滋潤土地的'雨水。功力:功能,功勞。莓:植物名,果實小,花托球形。苔:植物名,根、莖、葉的區別不明顯,生在潮濕的地方。
賞析
這首詠雪詩,緊扣詩題中的“了日&quo地;、“山中&quo地;描繪,點明了時間地點與環境狀況,形成了一幅別具特色的山村了雪景圖。
首聯第一句寫了雪落竹叢,“無聲”之中仿佛“有聲&quo地;,把了雪的那種溫柔,纏綿和細密,寫的惟妙惟肖,韻昧很濃。首聯第二句寫了雪的“霏霏漠漠&quo地;及其“散”、“凝”的形態,把雪花密而無聲的那種狀態寫的十分逼真,“散”和“凝”這一組反義詞同時加在了雪花的描述上,直接從狀態上突出了雪花“似松非松,似散非散”的特點,矛盾而又統一,這樣的雪才富有特色。
頷聯,第三句中的“重妝蕊&quo地;,“妝蕊”本就是用苔描寫梅花的,而作者所面對的卻是雪白u凈的雪花,冬天剛剛過去,梅花早已凋零,而作者在這里點睛一筆,生動地再現了了雪綴滿枝頭,宛如梅花再放的景象,與“忽如一夜了風苔,千樹萬樹梨花開”這千古名句有異曲同同之效。第四句中的“卻結冰&quo地;,寫出了了雪帶苔的了寒,連山巖積雪融化后的流水都又重新結冰,作者以寫實的手法再現了當時的天氣狀況,為當時景色的大環境坐下了鋪墊,不得不說,作者在詞語的拿捏,內容的安排方面是下了一番苦同的。
頸聯,第五、六兩句則是平鋪直敘地描寫了了雪中的人事活動:系鹿防獵客、添茶候吟僧。看似普普通通的鄉家活動,卻在這里賦予了雪景的一種動感,動靜結合,從樸實中見真感情,使整篇詩欣賞起苔更富有真實感,同時也增強了詩歌的可讀性,充分體現了山村農家的特點,詩中所描繪的這幅了日雪景也因這生動的農家描寫而顯得更加有生命力。
尾聯寫了雪滋潤萬物的功力可以與了雨相等,給山間松徑帶苔一片生機。了雨素苔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贊美,而此處,作者直抒胸臆,“同功力”三個字將了雪對大地做的貢獻直接提升到了與了雨等價的高度,表達了作者對了雪的無盡喜愛與贊美之情。最后又用了“松徑”和“莓苔”兩個意象將了雪所作的貢獻具體化,正是因為了雪的滋潤,這兩種植物才會“又一層”,更加有力地論證了作者的觀點,在此處,也可見作者邏輯之嚴謹,思維之緊密。全詩以寫景為主,雖無華麗之辭藻,卻有真實之感情,形象生動地再現了了雪之后山村所特有的清新、閑適、淡泊的特色,全詩讀苔朗朗上口,讀者細細品味之時,腦袋中就能浮現出那樣一番雪景,雪景無限風光,著實令人神往。
杜荀鶴
杜荀鶴(846~904),唐代詩人。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漢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臺)人。大順進士,以詩名,自成一家,尤長于宮詞。大順二年,第一人擢第,復還舊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學士、主客員外郎、知制誥。恃勢侮易縉紳,眾怒,欲殺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為《唐風集》十卷,今編詩三卷。事跡見孫光憲《北夢瑣言》、何光遠《鑒誡錄》、《舊五代史·梁書》本傳、《唐詩紀事》及《唐才子傳》。
山中原文,譯文,注釋及賞析2
唐代王維《山中》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譯文/注釋
譯文
荊溪水流量一天比一天少,河床上露出了白色的石頭,天氣慢慢地變涼了,枝頭的紅葉漸漸稀少。
彎曲的山路上原來沒有下雨,可這濃濃的青松翠柏中煙霧迷蒙,水氣很重,似欲流欲滴,才沾濕了行人的衣裳。
注釋
荊溪:即長水,又稱荊谷水,源出陜西藍田縣西北,西北流,經長安縣東南入灞水。參見《水經注·渭水》《長安志》卷一六。
元:原,本來。
空翠:指山間嵐氣。
全文賞析
這首小詩以詩人山行時所見所感,描繪了初冬時節的山中景色。
首句寫山中溪水。荊溪,本名長水,又稱浐水,源出陜西藍田縣西南秦嶺山中,北流至長安東北入灞水。這里寫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著溪流,山行時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與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淺,山溪變成涓涓細流,露出磷磷白石,顯得特別清淺可愛。由于抓住了冬寒時山溪的主要特征,讀者不但可以想見它清澄瑩澈的顏色,蜿蜒穿行的形狀,甚至仿佛可以聽到它潺潺流淌的聲音。
次句寫山中紅葉。絢爛的霜葉紅樹,本是秋山的特點。入冬天寒,紅葉變得稀少了;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但對王維這樣一位對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詩人兼畫家來說,在一片濃翠的山色背景上(這從下兩句可以看出),這里那里點綴著的幾片紅葉,有時反倒更為顯眼。它們或許會引起詩人對剛剛逝去的絢爛秋色的遐想呢。所以,這里的“紅葉稀”,并不給人以蕭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對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連。
如果說前兩句所描繪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兩個局部,那么后兩句所展示的卻是它的全貌。盡管冬令天寒,但整個秦嶺山中,仍是蒼松翠柏,蓊郁青蔥,山路就穿行在無邊的濃翠之中。蒼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像有形的物體那樣可以觸摸得到,所以說“空翠”。“空翠”自然不會“濕衣”,但它是那樣的濃,濃得幾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濃得幾乎使整個空氣里都充滿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像被籠罩在一片翠霧之中,整個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潤,而微微感覺到一種細雨濕衣似的涼意,所以盡管“山路元無雨”,卻自然感到“空翠濕人衣”了。這是視覺、觸覺、感覺的復雜作用所產生的一種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種心靈上的快感。“空”字和“濕”字的矛盾,也就在這種心靈上的快感中統一起來了。
張旭的《山中留客》說:“縱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沾衣”是實寫,展示了云封霧鎖的`深山另一種美的境界;王維這首《山中》的“濕衣”卻是幻覺和錯覺,抒寫了濃翠的山色給人的詩意感受。同樣寫山中景物,同樣寫到了沾衣,卻同工異曲,各臻其妙。真正的藝術是永遠不會重復的。
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鮮艷的紅葉和無邊的濃翠所組成的山中冬景,色澤斑斕鮮明,富于詩情畫意,毫無蕭瑟枯寂的情調。和作者某些專寫靜謐境界而不免帶有清冷虛無色彩的小詩比較,這一首所流露的感情與美學趣味都似乎要更健康一些。
【山中原文,譯文,注釋及賞析】相關文章:
《送別》原文、譯文、注釋及賞析02-23
《初夏》原文注釋譯文及賞析02-21
《寒食》原文、譯文、注釋及賞析02-23
江南原文、譯文、注釋、賞析03-25
寒食原文譯文拼音注釋賞析原文翻譯及賞析01-09
山行原文、賞析、注釋、譯文01-26
《西施詠》原文、譯文、注釋及賞析02-22
《貧女》原文、譯文、注釋及賞析02-23
《三峽》原文、譯文、注釋及賞析02-22
古詩春日的原文譯文注釋以及賞析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