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文言文《與朱元思書》教后反思通用
在我們平凡無奇的學生時代,我們總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語言,而不是日常語言寫的文章。是不是有很多人沒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文言文《與朱元思書》教后反思通用,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文言文《與朱元思書》教后反思通用1
富春山水,天下獨絕。古往今來,浙江可謂人杰地靈。靈動的水才使得那里的山多了幾分婉約秀麗,蔥翠的山使得那里的水多了幾分寧靜與深沉。而吳均就是生在擁有奇山異水的浙江。由鳶飛戾天到望峰息心——《與朱元思書》教后反思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彎碧水一條琴。無聲詩與有聲畫,須在桐廬江上尋。”上課時,我給學生吟誦到這首詩,描繪了富春至桐廬一代山水的秀麗。我非常喜歡王觀的那首小詞,他的比喻非常巧妙,“水是眼波橫,山如眉峰聚”。山如眉如屏,水似目似琴,將這兩首詩詞放在一起,山水便飄逸生動,多情入畫了。帶著對此處山水的一種仰慕來讀此文,對于吳均的筆法自然是拍手稱道,但是我想如果把這140個字用一句贊美山水、蔑視官場、企圖歸隱來概括的話,是不是又太草率,太簡單了。
和學生一起讀完了《與朱元思書》后,我又帶著孩子們一起讀了他的《與顧章書》、《山中雜詩》、《詠寶劍》和《胡無人行》。可惜吳均留下來的文字并不是特別多,但我們就通過這些小文章,也能窺探一些他的內心感觸。
通過讀《詠寶劍篇》和《胡無人行》,我們可以讀到一個另外的吳均形象。清人王士禎說“邊塞之作,則出鮑照、吳均也”。在《胡無人行》中吳均說“男兒不惜死,破膽與君嘗。”在詩中作者極力去描寫邊塞的荒涼、凄苦、險惡,在這種情況下,男子漢大丈夫“少年心事當拿云”“功名只向馬上取”,不在乎個人的榮辱與得失,一腔熱血,豪邁剛強,這樣的文風在緣情綺靡的六朝,確實算的上剛勁有力。能寫邊塞詩的人,一定是有大胸懷大氣魄的人。“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萬里絕人煙”,“浩浩乎!平沙無垠,夐不見人”……這些文字視野開闊,筆力雄健,振人心魄,而吳均的詩也是如此。吳均年輕時,還喜歡佩戴一把寶劍,唐朝初期的郭震因為一篇《寶劍篇》活動了武則天的賞識,寶劍配英雄,從古到今,無數俠客仗義疏財、披肝瀝膽、濟人危難的故事在民間流傳,而寶劍沉埋,英雄末路怎不令人扼腕嘆息。所以詠寶劍者,往往都是義薄云天、膽識過人卻無用武之地的英雄,可想而之“醉里挑燈看劍”的辛棄疾是多么無奈。通過這些我們也能側面推斷出少年吳均也應該是一個汲汲于功名,想一展身手的英雄,可惜命運就是沒有按照他的意愿來發展……
吳均,字叔庠,吳興故鄣人也。家世寒賤,至均好學有俊才。沈約嘗見均文,頗相稱賞。天監初,柳惲為吳興,召補主簿,日引與賦詩。均文體清拔有古氣,好事者或效之,謂為“吳均體”。建安王偉為揚州,引兼記室,掌文翰。王遷江州,補國侍郎,兼府城局。還除奉朝請。先是,均表求撰《齊春秋》。書成奏之,高祖以其書不實,使中書舍人劉之遴詰問數條,竟支離無對,敕付省焚之,坐免職。尋有敕召見,使撰《通史》,起三皇,訖齊代,均草本紀、世家功已畢,唯列傳未就。普通元年,卒,時年五十二。均注范曄《后漢書》九十卷,著《齊春秋》三十卷、《廟記》十卷、《十二州記》十六卷、《錢唐先賢傳》五卷、《續文釋》五卷,文集二十卷。
通過這段小傳我們可以看出因為編《齊春秋》而觸怒了梁武帝,使得他的命運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他慢慢開始由熱衷功名慢慢轉變為寄情山水了。通過山水來排遣自己內心的憂愁。讀《與朱元思書》,給我的感覺就是有一種清冷的寧靜。“夾岸高山皆生寒樹”,一個“寒”字是全文的感情基調。山水美則美矣,經歷了宦海沉浮,人情冷暖,世道變遷,再去看眼前的山水,其感觸顯然會更加豐富,一種清冷幽昏的山林帶給作者的應該是一種永恒的寧靜。一輩子都不可一世的李白到了晚年也吟唱著“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辛棄疾也說“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不是說人生就像看山看水嗎?年輕時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中年時看山不是山看水,看水不是水;老年時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一個“還”字里面有多少況味啊,不是一句話可以概括的。曾經的鳶飛戾天,曾經的經綸事務,到頭來都是為他人做嫁衣裳。而唯有眼前的山水,看似無情卻最懂人情。人只有在安靜的時候才會想到他們,而熱鬧人只會歡喜著自己的`熱鬧。
其實,無數的文人墨客的一生都是少年成才義氣勃發,中年宦海跌宕迷茫,老年頓悟以山為友。最簡單的就是最豐富的,最安靜的就是最真實的。這個世界上,人心可能會變,但山水不變。所以讀過人生的人,他們筆下的山水也不會再是明艷光鮮,五色斑斕,而是一種清冷、安靜、暗淡的色調。
所以,我在讀吳均的《與朱元思書》時,也會為他的人生奔忙而感慨,那么哪個人的人生不是奔忙的呢?或許,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留一片青山綠水,留一域清凈世界在心中吧。那么人生也就不那么寂寞了。
文言文《與朱元思書》教后反思通用2
以前,我上文言文時,一般是按照下列流程上的:導入新課,簡介作者,范讀課文,教學生字詞,翻譯課文,處理練習。從教學的時間來看,翻譯課文大約就占有百分之七十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在講臺上講得多,可謂辛苦,學生打瞌睡的也多,無動于衷。為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我作了很多努力,現在算是找到了一點喜悅。
我現在教《與朱元思書》一文,就沒有花以前那么多時間去做翻譯課文了。我把以前翻譯課文的時間用來引導學生去學習課文。我是這樣做的,我先范讀了課文,讓學生結合課文下的注釋理解課文的'內容,然后,讓學生齊讀課文,完成下面幾個問題:
1、課文緊緊圍繞兩句話來展開的,請從課文中找出這兩句。
2、課文著重描寫了“自富陽至桐櫨”的“奇山異水”,哪些是描寫山“奇”的,哪些是描寫水“異”的?
3、想想自己身邊的山和水,與課文中描寫的山和水作一比較,是否真如作者所說的“獨絕”?接下來,我指名學生朗讀課文,要求學生思考,文章的結構有“總——分”、“總——分——總”、“分——總”等,這篇文章是按哪種結構方式來行文的?最后,我讓學生齊讀課文,要求學生劃出課文中的這些語句,“從流飄蕩,任意東西。”“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體會這些句子,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一堂課下來,學生都在積極的動手、動口、動腦,沒有人打瞌睡。上完了這篇課文,我沒有一句句的教學生翻譯,但學生卻能翻譯了。我感覺這堂課很成功,也符合新課標新課程新課改的要求。
這堂課的成功,有兩方面的原因讓我這樣去償試的;
1、學校組織教師集體備課,在備課過程中我們組老師就討論,研究文言文如何教學能讓學生喜歡,也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大家都認為在文言文教學中,如果我們教師花大量的時間去翻譯課文,學生只是了解這篇課文的大概意思。這篇文章是怎么寫的,為什么這樣寫,學生不知道。別的文言文,學生拿到就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啰。于是,我便有將文言文教學中的翻譯課文的時間解放出來的想法。
2、看了《人民教育》中的《與魏書生同行》的文章。文章中講道;魏書生在廣東省深圳市寶安中學上了一節語文課,也是文言文,課題是《晏子使楚》。魏老師上這課時,也沒有翻譯課文。然而,上完這篇課文后,學生們都能翻譯課文,聽課的老師們都很滿意。魏老師的課,給了我理論上的指導,堅定了我對文言文教學改革的信心。
今后,我將繼續這樣去實踐。
文言文《與朱元思書》教后反思通用3
《與朱元思書》的教學已經于3月23日結束了,可是我遲遲不敢寫教后反思。說實話,這節課雖然比較圓滿地完成了預先設計的教學目標,但我一直感到學生真正學到的東西不多,這是我不敢動筆的原因。但是只有有了認真的反思,才能有以后的進步,還是硬著頭皮寫寫這節課的得失吧。
一、成功之處:
1、當我知道是教給七年級的學生時,考慮到七年級的學生文言文基礎薄弱,所以我適時地調低了學習目標,把探究本文的寫景方法刪去了,把剩余出來的時間留給學生去梳理字詞,所以把目標定為:①讀出文章獨特的韻味,熟讀成誦;②感知文章內容,感受作者情懷。
2、《與朱元思書》是初中教材中比較少見的一篇“駢體文”,文字既千錘百煉,又生動曉暢,基本上使用四言和六言句式。這樣一篇美文,是學生積累的最佳材料。因此,誦讀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我設計了形式多樣的誦讀:老師范讀、學生自讀、男女生分別讀上下句等,目的就是讓學生感受“駢體文”的特點──對偶,使學生能對駢體文有一個簡單的了解。
3、在譯讀課文、感知課文環節,我沒有一字一句地講解,而是事先發給學生學案,采取學生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相結合的形式,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疏通字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相互討論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對于小組不能解決的疑難詞句,最后由全班討論交流,這樣雖然花的時間多了些,但我覺得其效果不錯。學生通過互助合作自主得出答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信心。
4、這篇文章的難點在于對“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論世務者,窺谷忘反”兩句的理解,由于七年級學生現在生活閱歷的限制難以理解此中的深意,如果刻意深析,可能效果更差。所以在品讀時,只要求學生掌握字面上的意思,在此基礎上,介紹作者的生活背景及個人經歷,明白作者此時是想勸慰他的朋友朱元思就可以了,對學生能否理解其含義不作明確硬性要求。
5、面對七年級的學生,他們的人生閱歷不足以接受單元主題“天人對話”的深層含義,所以在授課結束時我做了一個簡單的總結和板書,是為了讓學生了解一下本文與單元主題的關系,并不對“天人對話”作深刻剖析。
二、不足之處:
1、誦讀環節讀的還是有點少,學生只讀了兩三遍,也許還不足以使學生充分感受富春江山水之美和祖國語言的表現力。
2、刪去了寫景方法的`探究,就不能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學會如何進行景物描寫,這對學生來說應該是很大的損失。
3、在感知環節,對文章內容的分析挖掘不夠,例如對于“奇山”的特點沒有挖掘到位,沒有使學生深入感受富春江的山的高、幽的特點。
4、由于時間關系,我沒有從文章的意境美、結構美、語言美、志趣美來賞析文章,致使這樣一篇美文的“美”沒能顯示出來,給學生真正留下的東西不多,換句話實效性可能不大,極有可能是“不是花架子的花架子課”。
總之,這是我教師生涯中無數節課中的一節,我會把它留給我的思考和領悟帶到我的每一節課中去,我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探索和實踐,為構建初中語文高效課堂而努力。
【文言文《與朱元思書》教后反思】相關文章:
與朱元思書的文言文翻譯09-26
《與朱元思書》文言文翻譯09-15
與朱元思書文言文翻譯10-31
《與朱元思書》文言文及翻譯08-04
與朱元思書文言文及翻譯09-18
與朱元思書文言文賞析09-15
《與朱元思書》文言文原文09-01
與朱元思書的文言文翻譯02-29
關于與朱元思書文言文鑒賞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