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上樞密韓太尉書文言文
在我們平凡的學生生涯里,我們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語言,而不是日常語言寫的文章。要一起來學習文言文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上樞密韓太尉書文言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上樞密韓太尉書文言文1
學習目標:
一、熟讀成誦,體會文章氣勢。
二、理解蘇轍“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的觀點。
導入:今天,咱們共同探討蘇轍的《上樞密韓太尉書》,眾所周知,蘇轍有一個才華冠世、絕世無雙的兄長蘇軾,兩人共為唐宋八大家的成員。試想,如果這兩人當中的一個站在我們面前,我們也就只有誠惶誠恐的份了。如果兩人來個珠聯璧合,一左一右立于我們面前,那架勢,那氣象,要多嚇人有多嚇人。有例為證:一天,蘇軾帶著年少的弟弟蘇轍游巫山。山上一位老道聽說神童蘇軾光臨,便想當面考考他。老道出了個異字同音對:“無山得似巫山好。”蘇軾不假思索,立即對出下聯:“何葉能如荷葉圓?”老道連連稱好。誰知,蘇轍也不甘示弱,在一旁說:“我也有一聯。何水能如河水清?”蘇轍話語一落,老道驚訝得目瞪口呆,連連說道:才子,才子,世間罕見,千古難逢啊!
同學們說,誰的對子對得好?
對聯是懸掛或粘貼在壁間、柱上、門兩旁的聯語。又稱楹聯、對子。體現中國人民生活情趣的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其基本特點是對仗工整、平仄相間、節律動人、意境優美。字數多少無定規。
蘇轍略高一籌。蘇轍自有過人之處。蘇轍不僅對子對得好,文章也寫得氣勢磅礴,灑脫自如,別具一格。《上樞密韓太尉書》便是一例。
教學過程:
一、學生出題。
學生討論、探究
二、老師出題。
重點實詞:
1、轍生好為文。生:通“性”,生性
2、氣可以養而致。致:到達
3、天下之所恃以無憂。恃:依仗,依靠
4、將以益治其文。治:研習
重點虛詞:
之:1、稱其氣之小大。
2、轍也未之見也。乎:
1、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表。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
而:1、氣可以養而致。
2、而后知天下之巨麗。
雖:1、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
2、不知其大,雖多而何為?
翻譯:
且夫人之學也,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
翻譯應考慮的問題:實詞的語境義,虛詞的用法,活用現象,通假字,古今意義,倒裝句式。
翻譯達到的效果:文通字順,表意完整準確。
三、探究文本。
1、文中表明作者文學觀點的句子是哪一句?
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
2、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這一段是全文的綱,下面段落就自身經歷進一步對“養氣”說展開論述。
3、閱讀全文,理清文意
以圖表的形式
4、蘇轍的文氣論
蘇轍的文氣論在我國文學批評史上有一定地位。雖然“氣”看似一種無影無形、玄妙非常的東西,但在中國古代哲學和文學批評中,卻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所說的`“氣”,大略是指人的胸襟氣度、識見情趣、學問閱歷等。作者認為“文”不過是“氣”的一種表現形式,如果刻意學習寫作技法,決然寫不出好文章來——為文之前必先養氣,然而“氣可以養而致”,決不是與生俱來,一成不變的,可以通過游歷名山大川、擴大見識、結交英雄豪杰、拜見大家等方式加強修養得到。這些觀點闡明了文章風格與人的氣質修養之間的關系,強調了后天實踐的重要性,因而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四、作文練習。
1、這是一條通向智慧的通衢,在這條漫漫無際的大道上,總有幾位靈魂的歌者被我們銘記。生命有限,精神卻萬古長存;是你,第一次將火把高高舉起,驅散了愚昧的濃霧,照亮了前方的路。儒家學說因此成為華夏民族的血脈。
------
當奧運圣火傳到中國,當那些被歷史淘洗的話語再次響起,開明盛世又一次見證了你永恒的睿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全世界都沐浴著你博愛的雨露,歡聚一堂,譜寫華美的樂章。
------
合上《論語》,慢慢閉上眼眸,仿佛又回到了那個長戈爍日夢想叢生的年代,智者言語濤濤,沿夢而歌,一路散播,一路收獲,真理入你目,仁字握手心,你見證著歷史的變遷,歷史見證了你的偉大。
2、是你嗎,朋友?自遠方而來,一襲輕衣,溫和儒雅。兩袖清風,毅然而至。你眉頭微皺,似在思索,似在追尋,以《春秋》《詩經》作為你的開場白,又在不知不覺中給予我們一部文化發展的見證------《論語》,眾人欣然,我亦樂乎。
我在你身后,隨你而行。見證你所見證的那段文化史。狼煙四起,烽火連天。群雄逐鹿,百姓流離。面朝你所面對的方向,我肅然,你凝然,我屈身于你的身后,從雙臂之間窺探。身處亂世,獨善其身,你說:“非禮勿行。”面對推崇儒學卻又能力庸凡的萬千之眾,你毫無驕矜,亦不惶恐,而是以圣人的姿態,廣播沁人的香露,讓他們升華為別樣的璀璨。
隨你走上夕陽古道,落日的余輝映照著你仁愛的面龐,目光掃過裊裊的炊煙,面帶著似有若無的微笑,你向著落陽走去,等我從剎那的恍惚中驚醒過來時,你早已隨著落日下山悄然不見。
是你嗎,朋友?自遠方來,將人們心底的文化夯實,為人們的思想奠基,卻不念一絲一毫,又像來時一樣離去。你是華夏民族文化精神發展的見證者,雖然來去匆匆,留下的思想卻將永遠見證著你曾經的到來。
3、獨自彷徨在凄楚的西樓,寂寥中看見你柔弱的身影,同我一樣默默地彳亍著。
你身著一襲慵懶的素白,盤著松散的發髻,黯然神傷的樣子讓我詫異:這是原來的你嗎?我不敢上前叫住你,只是悄然聽見你“紅藕香殘玉簟秋”的嘆息。是你,我聽出了你的聲音,更聽出了你的哀愁。
我愀然走進,輕輕詢問:你怎么這般消瘦?你低著頭,淺吟著《一剪梅》的纏綿。西風乍起,吹皺你的發髻,卻聚攏了你的閑愁。你哀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看你憔悴的面容,我心疼地為你拭去眼睛里泛起的一抹清澈的月光。我想你一定還在思念那個遠行的人吧。思念見證著永恒的愛情。
思緒飄遠間,你拾級而上,遠望東流的細水,空垂下兩滴瑩淚,喃喃啜泣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望著眼前的這個癡情女子,我終于明白了世間情為何物。你的寸寸柔腸、盈盈粉淚見證著愛情的矢志不渝,見證著愛情的不朽與長存。
五、課堂練習。
繽紛如飛的落葉,已悄悄地帶走了秋的裙裾。當我站在秋天袒露無盡的心田時,我知道,今年的秋天已經變成了歷史的車輪,走進了歷史的記憶。但當我悄然閉上雙眸,在冬的雪原上,我仍能感受到那大把大把的菊花莊重而又寧謐地開放著,我真想問一句:菊花,你不寂寞嗎?五柳先生呢?我想與你做一次思想的交流。
菊花默然,臉上除了冰冷的霜雪,一覽無余的,是一種本色的金黃,它靜靜的臉龐上,寫著的還是亙古未變的悠然。
這燦漫無畏的菊花,一年一年的開放,可你又找到知音了嗎?五柳先生,你一年一年地行走于心魂之路,可你曾與志同道合之人暢飲而醉,“既醉而歸,曾不吝情留”,那么率性地活著嗎?
請以“×××,我想對你說”為題,寫一作文片斷。
上樞密韓太尉書文言文2
晨讀蘇子由《上樞密韓太尉書》一文,頗有感。
“轍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與游者,不過其鄰里鄉黨之人,所見不過數百里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其志氣。恐遂汩沒,故決然舍去,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 時年,蘇轍僅十九歲,就知道讀“百氏之書”固然重要,但身體力行,廣交義士,登覽“高山大野”則更為必要。此外,竟上書“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虎”身據要律,名滿天下,詩文兼擅的宰輔大臣韓琦,可謂大氣之至,深諳公共關系學之重要。 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此言極是。君子,貴于氣。“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則可以養而致。”信哉此言也!
“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豪俊交游……”思來無不欽佩而生敬慕。吾輩若能望其項背,為文不也可能“疏蕩”而“頗有其氣”乎! 蘇轍十九歲就讀了那么多圣賢之書,我們只有掉口水的份了。而“決然舍去”,他能為,而我們很多人卻不能為。為蠅頭小利而失性靈、而失氣節的比比皆是。這讓我想起另一位古代圣賢,陶淵明。——還是別提他的好,免得我們彼此都臉紅。我自然是更為不齒了,雖然亦知“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其志氣。”卻還在這里大放厥詞;卻還整日背躬膝曲,古佛青燈。
時年,轍十九歲,“過秦、漢之故都,恣觀終南、嵩、華之高,北顧黃河之奔流,慨然想見古之豪杰。至京師,仰觀天子宮闕之壯與倉廩、府庫、城池、園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麗。”我們想想,這在當時是何等的不易啊。即使今天,吾輩中又有幾人象蘇轍這樣一次大范圍的游歷過,又有幾人會象蘇轍那樣可以參觀國家的.糧倉、國庫,可以在“皇家園林”里徜徉。走很多很多的路,結交了很多很多的俊杰,又去了常人難以進入的很多地方,你說蘇轍他能不有大見識嗎?怕是想不有都不能吧! 此外,轍再去禮部“見翰林歐陽公,聽其議論之宏辯,觀其容貌之秀偉,與其門人賢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文章聚乎此也。”嘖嘖,歐陽文忠公啊,文風汪洋純正,容貌秀偉朗潤。此乃君子風范,人中極品。這樣的人,也讓你見上一面,敘上幾句,你會是什么感覺啊!
我想,別說寫文章,怕是吃飯走路都有了“六一宗風”吧。 是年,轍十九歲,已中進士,然其卻說“偶然得之,非其所樂”,聽聽,這八字里又透射出多少個,人生的大境界啊! 弟且如此,況兄東坡先生乎。
時年轍十九。是為所感。
上樞密韓太尉書文言文3
上樞密韓太尉書
宋代蘇轍
太尉執事: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今觀其文章,寬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此二子者,豈嘗執筆學為如此之文哉?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轍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與游者,不過其鄰里鄉黨之人;所見不過數百里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其志氣。恐遂汩沒,故決然舍去,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過秦、漢之故都,恣觀終南、嵩、華之高,北顧黃河之奔流,慨然想見古之豪杰。至京師,仰觀天子宮闕之壯,與倉廩、府庫、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麗。見翰林歐陽公,聽其議論之宏辯,觀其容貌之秀偉,與其門人賢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無憂,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虎。而轍也未之見焉。
且夫人之學也,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轍之來也,于山見終南、嵩、華之高,于水見黃河之大且深,于人見歐陽公,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故愿得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然后可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者矣。
轍年少,未能通習吏事。向之來,非有取于斗升之祿,偶然得之,非其所樂。然幸得賜歸待選,使得優游數年之間,將以益治其文,且學為政。太尉茍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譯文
太尉執事:蘇轍生性喜好寫文章,對此想得很深。我認為文章是氣的外在體現,然而文章不是單靠學習就能寫好的,氣卻可以通過培養而得到。孟子說:“我善于培養我的浩然之氣。”現在看他的文章,寬大厚重宏偉博大,充塞于天地之間,同他氣的大小相襯。司馬遷走遍天下,廣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之間的英豪俊杰交友,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羈,頗有奇偉之氣。這兩個人,難道曾經執筆學寫這種文章嗎?這是因為他們的氣充滿在內心而溢露到外貌,發于言語而表現為文章,自己卻并沒有覺察到。
蘇轍出生已經十九年了。我住在家里時,所交往的,不過是鄰居同鄉這一類人。所看到的,不過是幾百里之內的景物,沒有高山曠野可以登臨觀覽以開闊自己的心胸。諸子百家的書,雖然無所不讀,但是都是古人過去的東西,不能激發自己的志氣。我擔心就此而被埋沒,所以斷然離開家鄉,去尋求天下的奇聞壯觀,以便了解天地的廣大。我經過秦朝、漢朝的故都,盡情觀覽終南山、嵩山、華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黃河奔騰的急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杰。到了京城,抬頭看到天子宮殿的壯麗,以及糧倉、府庫、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這才知道天下的廣闊富麗。見到翰林學士歐陽公,聆聽了他宏大雄辯的議論,看到了他秀美奇偉的容貌,同他的學生賢士大夫交游,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匯聚在這里。太尉以雄才大略稱冠天下,全國人依靠您而無憂無慮,四方異族國家懼怕您而不敢侵犯,在朝廷之內像周公、召公一樣輔君有方,領兵出征像方叔、召虎一樣御敵立功。可是我至今還未見到您呢。
況且一個人的學習,如果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學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蘇轍這次來,對于山,看到了終南山、嵩山、華山的.高峻;對于水,看到了黃河的深廣;對于人,看到了歐陽公;可是仍以沒有謁見您而為一件憾事。所以希望能夠一睹賢人的風采,就是聽到您的一句話也足以激發自己雄心壯志,這樣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壯觀而不會再有什么遺憾了。
蘇轍年紀很輕,還沒能夠通曉做官的事情。先前來京應試,并不是為了謀取微薄的俸祿,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自己所喜歡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賜還鄉,等待吏部的選用,使我能夠有幾年空閑的時間,將用來更好地研習文章,并且學習從政之道。太尉假如認為我還可以教誨而屈尊教導我的話,那我就更感到幸運了。
注釋
執事:侍從。
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文章是由氣形成的,然而文章不能靠學來達到好,氣質卻可以靠加強修養得到它。
養:培養。
浩然之氣:正大剛直的氣質。
寬厚宏博:寬大厚重宏偉博大。
充:充滿。
稱:相稱,符合。
周覽:飽覽。
豪俊交游:豪杰來往。
疏蕩:灑脫而不拘束。
頗:很。
奇氣:奇特的氣概。
豈嘗:難道,曾經。
氣充乎其中:精神氣質充滿在他們的胸中。
而溢乎其貌:洋溢在他們的外表。
動乎其言:反映在他們的言辭里。
而見乎其文:表現在他們的文章中。
游:交往。
鄉黨:鄉里。
自廣:擴大自己的視野。
陳跡:陳舊的東西。
以:用來。
其:我。
治:研習。
遂汩沒:因而埋沒。
決然舍去:毅然離開。
求:探求。
奇聞壯觀:奇異的事物和宏偉的景象。
廣大:廣闊。
恣觀:盡情觀賞。
高:高峻。
顧:看到。
奔流:奔騰流瀉。
慨然想見:感慨的想到。
仰觀:瞻仰。
壯:壯麗。
倉廩:糧倉。
苑囿:獵苑。
富:富麗。
大:廣大。
巨麗:極其美好。
宏辯:宏偉善辯。
秀偉:秀美魁梧。
聚:聚集。
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無憂:憑借才能謀略天下第一全國人依靠他可以無憂無慮。
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四方夷人害怕你才不敢作亂。
而:可是。
焉:啊。
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沒有立下大志,即使學得多又有什么用。
大:浩大。
深:深遠。
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卻還是因為沒有見到太尉(感到遺憾)。
觀:看到。
光耀:風采。
聞一言以自壯:聽到你的一句話來激勵自己。
盡:看盡。
大觀:雄偉景象。
通習吏事:通曉官吏的業務。
向:先前。
斗升之祿:微薄的俸祿。
賜歸待選:朝廷允許回鄉等待朝廷的選拔。
優游:從容閑暇。
益治:更加研究。
且學為政:并且學習治理政務。
茍:如果。
辱教之:屈尊教導我。
幸:幸運。
創作背景
公元1056年,蘇軾、蘇轍隨父親去京師,在京城得到了當時文壇盟主歐陽修的賞識。第二年,蘇軾、蘇轍兄弟高中進士,“三蘇”之名遂享譽天下。蘇轍在高中進士后給當時的樞密使韓琦寫了一封信,這就是《上樞密韓太尉書》。蘇轍想通過這封信來打動韓琦,從而得到他的接見和賞識。
賞析
此文是蘇轍19歲時寫給韓琦的信。選自《欒城集》卷二十二。樞密韓太尉(即韓琦),當時任樞密使(掌管軍事大權)。“太尉”,秦、漢時官名,掌兵權。樞密使相當于太尉,所以稱韓琦為太尉。作者寫這封信的目的,是希望得到韓琦的接見。一個是剛剛考取進士的青年,一個是掌管全國軍權的大官,怎么開口下筆呢?
首先是稱謂問題。為了表示尊重,不直呼對方,而稱“太尉執事”。“執事”,左右的人。這是表示謙謹的說法。
正文分為四段。
第一段,先從作文當有養氣之功談起,明確提出:“以為文者,氣之所形”,文章是“氣”的表現。氣,指人的修養、氣質、精神力量。接著提出總領全文的“養氣”說。“氣可以養而致”:“氣”,可以通過加強修養而得到。在具體闡述“養氣”說的時候,作者引古人事例作了說明。一是孟子的“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浩然之氣”:即博大剛正之氣。作者認為,孟子的文章,內容寬厚宏博,并且充溢在天地之中,正是跟他的“氣”的大小相稱。這實際上強調的是內在修養問題。二是司馬遷。作者認為司馬遷遍游天下,知多見廣,所以他的文章風格疏放瀟灑,跌宕多姿,頗有奇氣。這實際上是強調外在閱歷問題。最后,作者總結道,孟子、司馬遷二人的文章,都不是學出來的,而是因為“氣”充滿在他們心中。這段論述很周嚴。
第二段,就自身經歷進一步對“養氣”說展開論述。作者有前后不同的兩種學習經歷。第一種是交游不廣、見聞不博,只學古人陳舊過時的東西。第二種是“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作者在談到第二種學習經歷時,列舉了四個事實:一是經過秦漢故都,盡情觀賞;二是眺望黃河,想像著古時的英雄人物;三是到了京城,飽覽一切,知道了天地的廣闊、美麗;四是謁見了歐陽公,知道天下的好文章都匯集在這里。歸納起來,實際上是游覽天下名山大川,廣交天下的文人學士。而這兩樣,實際上說的都是外在的閱歷,可見,蘇轍是更重視外在的閱歷的。
寫信的目的是想要求韓琦接見,文章至此,卻還只字未提。
第三段:由上文歐陽公,自然引出韓琦。這一段主要是頌揚韓琦。表明欲見之意。“才略冠天下”,才能謀略位居天下第一。“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虎”,是說韓琦在內政方面有如周、召二公之賢,在領兵方面就像方叔、召虎那樣能干。“不志其大”:志,有志于。這段最后“故愿得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然后可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者矣”,明確求見之意。
第四段,再次自明志氣,再次表明求見之意。“益治”:進一步鉆研。“且學為政”,并且學習治理政事。“辱教”,屈尊指教。這一段特別申明入京師“非有取于斗升之祿”,可見其志向宏大。
最后對此文談幾點意見:
1.“養氣說”有值得借鑒處。作者在論述“氣可以養而致”的時候,特別強調了客觀閱歷的重要,這實際上是強調了生活體驗對一個作家的重要作用。今天看來,這個觀點也是正確的。但文中所說“文不可以學而能”的觀點,是有片面性的。同“氣可以養而致”也相矛盾。郭紹虞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中,對這句話也有微詞。他說:“……子由上不能如子瞻之入化境,而下又不敢有作文之意,不欲求工于言語句讀以為奇,此所以謂‘文不可以學而能’。”
2.寫作手法上比較新穎、巧妙。先離開主旨,縱論其他,到了第三段“太尉以才略冠天下”,筆意才收攏來,扣緊題目,讀來不但沒有離題萬里之感,而且仔細體味,前面所述,正是烘托下文。特別是第四段,從另一角度申述非求“斗升之祿”,而以“益治其文”為其志,來進一步說明求見韓琦的原因。這樣的文章,在構思上是需要功力的。
3.即使從寫法上看,也不能說沒有作態的意味。信中流露出的當時社會所流行的浮夸阿諛的風氣,更是不能效法。
上樞密韓太尉書文言文4
閱讀《上樞密韓太尉書》一文,回答8~13題。(14分)
上樞密韓太尉書
蘇轍
太尉執事: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今觀其文章,寬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此二子者,豈嘗執筆學為如此之文哉?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轍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與游者,不過其鄰里鄉黨之人。所見不過數百里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其志氣。恐遂汩沒,故決然舍去,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過秦、漢之故都,恣觀終南、嵩、華之高;北顧黃河之奔流,慨然想見古之豪杰。至京師,仰觀天子宮闕之壯,與倉廩府庫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麗。見翰林歐陽公,聽其議論之宏辯,觀其容貌之秀偉,與其門人賢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無憂,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虎,而轍也未之見焉。
且夫人之學也,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轍之來也,于山見終南、嵩、華之高,于水見黃河之大且深,于人見歐陽公,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故愿得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然后可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者矣。
轍年少,未能通習吏事。向之來,非有取于斗升之祿,偶然得之,非其所樂。然幸得賜歸待選,使得優游數年之間,將以益治其文,且學為政。太尉茍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8.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4分)
①文者氣( )之所形也
②稱( )其氣之小大
③動乎其言而見( )乎其文
④恣( )觀終南、嵩、華之高
9.下列句中加點詞的用法與例句中加點詞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2分)
例句:慨然想見古之豪杰
A.思之至深 B.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C.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D.甚矣,汝之不惠
10.結合文意翻譯下面句子。(2分)
譯句: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
11.這篇以議論為主的書信體文章談論的中心話題是 ,作者在文中所要表明的主要觀點是 。(2分)
12.作者在文中提出了“養氣”的兩條途徑,其中一條途徑是 ,另一條途徑是 ,并強調自己特別重視通過 的途徑來“養氣”“治文”。(2分)
13.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是“愿得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聯系全文看,你認為他的目的能達到嗎?為什么?(2分)
答案:
8.①指人的修養、氣質、精神力量。(意近即可) ②相當,配合 ③顯現,(表達)。 ④無拘束。
9.B
10.如不先養氣,只是學作文,文章是寫不好的,而氣可以通過修養獲得。
11.為文與養氣 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
12.加強內在修養 豐富外在閱歷 豐富外在閱歷
13.示例:作者“求見”的目的.能夠達到。因為文章能以懇切的言辭、真摯的感情打動人,以卓越的見識、非凡的才華吸引人,以正當的理由、嚴密的推論說服人。
上樞密韓太尉書文言文5
作者:蘇轍
〔宋〕蘇轍
太尉執事: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今觀其文章,寬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此二子者,豈嘗執筆學為如此之文哉?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轍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與游者,不過其鄰里鄉黨之人,所見不過數百里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其志氣。恐遂汨沒,故決然舍去,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過秦、漢之故都,恣觀終南、嵩、華之高,北顧黃河之奔流,慨然想見古之豪杰。至京師,仰觀天子宮闕之壯,與倉廩、府庫、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麗。見翰林歐陽公,聽其議論之宏辯,觀其容貌之秀偉,與其門人賢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無憂,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虎。而轍也未之見焉。
且夫人之學也,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轍之來也,于山見終南、嵩、華之高,于水見黃河之大且深,于人見歐陽公,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故愿得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然后可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者矣。
轍年少,未能通習吏事。向之來,非有取于斗升之祿。偶然得之,非其所樂。然幸得賜歸待選,使得優游數年之間,將以益治其文,且學為政。太尉茍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選自《四部叢刊》本《欒城集》
太尉執事:轍生性喜好寫作,對此思考很深。我以為文章是作者氣質、性格的顯現,然而文章不是學了就能寫好的,氣質卻可以通過加強修養而得到。孟子說:“我善于培養我的浩然正氣。”現在看來,他的文章寬厚宏博,充塞于天地之間,和他的氣的大小相稱。太史公走遍天下,博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之間的豪士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暢跌宕,頗有奇偉的氣概。這兩位夫子,難道是常常拿著筆寫作這樣的文章就成功的嗎?這是因為他們的浩氣充滿在他們的胸中,流露到他們的形貌之外,發而為之言語,表現為文章,但自己并不曾覺察到。
轍出生已經十九年了。我住在家中時,所交游的不過是鄉間鄰里的人,所見到的不過是幾百里之內的事物,沒有高山曠野可供攀登觀覽以開闊自己的胸襟。諸子百家的書,雖然無所不讀,然而都是古人的陳跡,不能激發我的志氣。我擔心因此而埋沒了自己,所以毅然離開了故鄉,去尋求天下的奇聞壯觀,以了解天地的廣大。我路過了秦、漢的故都,盡情觀賞了終南山、華山、嵩山的高峻,北望黃河的奔騰流瀉,深有感觸地想起了古代的豪士俊杰。到了京都汴京,瞻仰了天子宮殿的雄偉,以及國家糧倉、府庫、城池、苑囿的'富庶和巨大,這才知道天下的宏偉和壯麗。我見到了翰林學士歐陽公,聆聽了他的宏大而雄辯的議論,看見了他秀美而俊偉的容貌。同他的門生賢士大夫交往,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聚集在這里。太尉的雄才大略稱冠天下,天下士民依仗您而平安無憂,四方各族懼怕您而不敢發難。您在朝廷之內如同周公、召公輔佐君王,您在邊域就如同方叔、召虎那樣御侮安邊。然而轍還未曾見到您啊。
況且,一個人從事學習,如果不立志在遠大的方面,即使學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轍的這一次到來,關于山,看見了終南、嵩山、華山的崇高;關于水,看見了黃河的深廣;關于人,看見了歐陽公;但是,仍然因為沒有拜見太尉而感到遺憾。所以希望能夠親睹賢人的豐采,即使只聽到一句話也足以使自己志氣壯大。這樣就可算是盡覽了天下的壯觀,而不會有什么遺憾了。
轍還年輕,尚未通曉當官的事務。先前來京都應試,不是為了謀取區區的俸祿。偶然得到,也不是我所喜歡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賜回家,等待朝廷的選用,使我能悠閑幾年,將進一步鉆研作文之道,并且學習從政的業務。太尉如果認
為我還可以指教,而屈尊給我以教誨的話,就更使我感到榮幸了。
(顧偉列)
上樞密韓太尉書文言文6
太尉執事,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今觀其文章,寬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游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此二子者,豈嘗執筆學為如此之文哉?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轍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與游者,不過其鄰里鄉黨之人;所見不過數百里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其志氣。恐遂汩沒,故決然舍去,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過秦漢之故都,恣觀終南、嵩、華之高;北顧黃河之奔流,慨然想見古之豪杰。至京師,仰觀天子宮闕之壯,與倉廩府庫、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麗;見翰林歐陽公,聽其議論之宏辯,觀其容貌之秀偉,與其門人賢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無憂,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虎,而轍也未之見焉。且夫人之學也,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轍之來也,于山見終南、嵩、華之高,于水見黃河之大且深,于人見歐陽公,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故愿得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然后可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者矣。
轍年少,未能通習吏事。向之來,非有取于斗升之祿。偶然得之,非其所樂。然幸得賜歸待選,使得優游數年之間,將歸益治其文,且學為政。太尉茍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6.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足(3分)
A. 充乎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 稱: 相稱,符合
B. 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 氣: 人的氣質、修養、精神力量
C.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冠: 位居第一
D. 將歸益治其文,且學為政。 益: 增加
7.下列其字的用法與不足以激發其志氣 指代內容相同的一項 (3分)
A.稱其氣之小大 B.聽其議論之宏辯
C.與其門人賢士大夫游 D.偶然得之,非其所樂
8.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 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
(2)太尉茍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9.根據文章內容說說氣指的是什么,怎樣才能養氣。(5分)
答案:
6.D (益:更加)
7.答案:D. 自己(A.孟子 B.歐陽公 C.歐陽公)
8.答案
(1)(我)認為文章是氣的表現,但是文章并非通過學習寫作技藝就能寫得好,而氣經過自身的`內在修養卻能得到。
(2)太尉如果認為可以教育好就請您屈尊指教我,這更是我的幸運了。
9.答案:①氣指的是一個人的內在修養,綜合氣質。②氣可以通過游歷名山大川擴大見識,③結交英雄豪杰,④拜見大家等方式加強修養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