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復習方法
在年少學習的日子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就是白話文的提煉跟升華。是不是有很多人在為文言文的理解而發愁?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文言文的復習方法,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文言文的復習方法 1
文言文怎么復習
歸納文言詞語意義和用法
在復習和整理文言詞語時,沒必要將常用實詞的每個義項都列出,弄得眼花繚亂。比如看“見”的“見”:只須強調“見”有表“被動”的意思以及“放在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么樣,相當于‘我’,詞性副詞”即可,記準兩個例子“信而見疑’’和“君既若見錄”,剩下的“看見”“拜見”“召見”“會見”“見解”等跟現代漢語中的“見”都有關系,容易理解。再比如危險的“危”,學生一看到“危”便想到“險”,其實在古漢語中“危”經常做:“正直”、“高”解,例如成語“危言危行”(講正直的話,做正直的事),詩歌“危樓高千尺”等。文言文如果考查“危”的“危險’,“危難’,“危害’’義項,大概學生都能掌握,只有“正直”“高”難以掌握,那么就要在復習時重點注意這些和現代漢語不同的義項,掌握了這些不同,其他的義項基本就可以應付裕如了。
另外,還要歸納掌握一點基本的文言語法。學習古漢語語法,應重點了解古今語法的差異方面。因為古今漢語的一些基本語法規律(如主語在謂語之前,動詞,形容詞可作謂語等)古今相同,這些就不必死記硬背。而對古今差異方面(如詞類活用,特殊語序,特殊句式,特殊的被動表示法,以及一些常見的虛詞的用法等)應很好地掌握。有些特殊的固定句式,不妨記住。
所謂“固定句式”,就是某些結合在一起、作為一個整體來使用,理解時不能分開、而需要按照某種固定模式來解釋的詞語。只有注意這些特殊規則,才能正確理解原文。比如“是以”“孰與”(和……相比,哪個更……)“無乃……乎”(恐怕……吧。)“得無……乎”(莫非……吧,恐怕……吧。)等。
文言文復習方法
區分文言虛詞常見用法
復習虛詞,要注意近幾年考了哪些虛詞,考的什么義項和用法,同時注意本年度要求掌握的虛詞有哪些。近年的《考試說明》只要求掌握18個虛詞,但虛詞的范圍雖小,變化很多。因此在復習中,要掌握這些虛詞的詞性和常見的用法,以及當它具有某種詞性時可以翻譯成什么。有了這種基礎再去做題,一般題目都能解決。首先應明確虛詞在不同詞性時的特點。比如經常考試的、用法也比較復雜的虛詞“以”,詞性主要有介詞和連詞等。作為介詞后面往往跟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構成介賓短語,在句中
充當狀語,如“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以”后跟名詞性短語“一璧之故”作謂語“逆”的狀語。而當它作連詞時,后面通常都是動詞或主謂短語,如“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以”后是“其無禮于晉”,是一個主謂短語,所以“以”只能是表原因的連詞。需要注意的是,以上這兩個例句中,“以”都譯為“因為”,但因為所連綴的詞性不同,用法也明顯不同。所以“以”是介詞還是連詞,就須對它所連帶的詞語作具體分析。
文言文除了考實詞、虛詞用法外,還考查句子翻譯、信息把握、文義概括等內容。但相對而言,實詞虛詞是基礎,是根本。學習文言文就像學習外語,沒有足夠的詞匯量,一切都是空中樓閣。
文言文總復習方法
專攻背誦默寫
文言文要求背誦默寫的篇目較多,以H版為例,古文19篇,古詩32首,同學們基本上能夠背出,但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顛倒語序、不寫錯別字就沒那么容易了,更不用提對一些語句的理解性記憶了。所以把默寫功夫做到細致準確、一字不差、深刻理解、靈活運用才能達到中考要求。
第一步:大聲誦讀。誦讀確實是背誦的好方法,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你不妨大聲誦讀古文古詩,每篇連續誦讀五遍以上,一方面通過誦讀可以強化你對文章的再熟悉,另一方面隨著誦讀數的增加會逐漸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即自己對文章的感悟、體會,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另外,隨著誦讀的深入,你對每句話的意思也會更明白,有的同學讀完一句古文,這句話的意思也會馬上在他的眼前出現,這就是對古文相當熟悉的結果,這個步驟做得好,也會為下面的句子翻譯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二步:出聲背誦。在前面大聲誦讀的基礎上,現在可以完全拋開書本,出聲背誦,每篇連續背誦五遍以上,你會發現在第一、二遍時你有一些生硬,到三、四遍時你已相當流利了,到五、六遍時你已完全熟練地掌握了全文,而且不會發生漏字、添字和語序顛倒的情況了,這時候讓你背錯都難了。這兩個步驟中,出聲是關鍵,因為讀出聲音來是對人的記憶功能的再重復,能起到在心里默背的雙重功效,而且出聲也使得同學能隨時發現、檢查自己的錯誤。尤其對一些背誦準確度不高的同學而言,出聲背誦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文言文的復習方法 2
文言文一直是困擾初一學生語文學習的難題。對于剛上初一的同學來說,由小學沒有文言文到初中接觸文言文,在學習中抓不住學習的方法,往往投入很大,到收效甚微。高中文言文是高考的一項重要題型,所考查內容均為課外文言文,如果孩子在初中沒有打好文言文學習的基礎,高中學習會更為吃力。
在文言文學習的過程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養成良好的學習文言文的習慣,那么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按照“三步走”的學習方法,更快速地提取出文言文中的有效信息。那么,“三步走”究竟怎么走呢?
第一步:不求甚解識大意。當拿到一篇文言文時,我們要先粗讀一遍,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遇到不會的字詞跳過去,直接閱讀下文。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是能夠培養學生對于一篇文章信息的提取能力;二是當遇到不會時,學生會糾結在那里,失去了對文言文的閱讀興趣。那么,當我們大致讀懂了一篇文言文之后還是不能完全地理解文言文的深意,這就需要我們進行第二步。
第二步:咬文嚼字解字詞。第一遍粗讀之后,不會的字詞就像是平坦路上的小石子一樣,把我們的雙腳咯的生疼,在這一步中,我們要掃除這些限制我們的障礙,徹底理解文言文的內容。在這一步中,學生要結合書下注釋,理解重點字詞的含義,并積累這些字詞,為以后的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三步:深入思考求真意。我們閱讀文言文是為了讀懂它,并且明確它告訴我們的關于人生的道理。我們古代的祖先是非常具有智慧的,這種智慧往往通過文言文和漢字傳遞給我們,所以我們可以通過這種方式掌握古人的智慧,把它應用到作文或是生活中去。
課外文言文一周一練:
晉平公(1)問于師曠曰:“吾年七十欲
(2)學,恐已暮
(3)矣!”曠曰:“何不炳燭乎
(4)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
(5)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
(6)!臣聞之:少而
(7)學,如日出之陽
(8);壯
(9)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
(10)孰與昧行乎
(11)平公曰:“善哉”
文言文的復習方法 3
為了使文言文復習課上得生動活潑,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我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大量探索。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體會,談一談幾種有效的文言文復習方法。
一、分類整理法
分類整理所學知識是一種有效的復習方法,它是把同類知識點連成知識線,從而形成知識網,總結歸納所學文言文,并依靠考綱與課本找出文言詞語的用法與規律,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記憶,以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文言文知識點主要有文字、詞語、句式、翻譯。文字包括字音、字形;詞語包括實詞(如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虛詞(如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句式涉及文言常用句式和特殊句式;翻譯涉及直譯、意譯。建立知識網會使學生對文言文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復習時更有針對性。
分類整理要求全面,要收集所學的古文篇目,將每一課中的知識點全部整理出來,最后匯總。例如在整理通假字時,就要將所學古文中的通假字全都挑選出來,制成“通假字表”,明確每個通假字的出處、所通字、本義、通假義。
分類整理的標準可以多種多樣,例如同類文章分類時,可根據文體、年代、作者、內容等的不同進行,具體選擇應因人而異,最好由學生自己決定。
二、重點強化法
分類整理能使所學知識系統化,重點強化能使復習更有針對性。因為考試必定有個重點,從知識體系來講,把握重點也是把握全局的關鍵,只有對重點內容重點復習,才能對細節問題產生更好的理解和認識;從記憶過程講,重點記憶有利于把握整體格局。那么哪些內容才是重點呢?一般來講,復習或記憶重點包括下列內容:①考試大綱要求的內容;②考試要求中提到和強調的內容;③名篇、名段、名句;④各篇各段中的難點和關鍵點;⑤最近兩三年內未考的內容。在復習時,師生首先要列出每章內容的重點,及時復習,反復強化,對其中必須掌握的內容如名言警句要熟讀成誦。
抓重點的方法在臨考前非常有用。我經常在考試前十天將重點文言文篇目的重點內容如字詞解釋、警句默寫、關鍵句子翻譯、內容理解等直接印發給學生,讓他們反復誦讀,不斷練習。這樣做就使復習具有明確的針對性,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特別是對中下水平學生來講,這是非常有效的復習和應考措施。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重點復習可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應考效果,但必須以全面復習為前提,不能只盯住重點內容而不理會所謂的“非重點”內容,更不能以點代面,以偏概全,忽略對全篇文章的整體把握。
三、知識競賽法
文言文學習也可開展生動活潑的活動課,通過舉行辯論會、朗誦會、知識競賽、古文化知識猜謎會,甚至改編課本劇等活動,變苦學為樂學,變學習為游戲,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習文言文的渠道變寬,“苦惱”減少。其中,知識競賽法在文言文復習階段特別實用。我經常在總復習階段專門拿出一兩節課來搞一次“文言文知識競賽”活動。在活動之前要通知學生,明確復習的范圍、內容、深度。活動的形式要靈活多樣,有輪流答、抽查答、推薦答、搶答,內容最好是復習考試要掌握的,堅決不搞偏題怪題,不為競賽而競賽。為了渲染氣氛,可邀請別的老師參加,搞一搞頒獎活動等。這樣的活動,可活躍復習氣氛,梳理所學知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變學為講法
我們當教師的都有這樣的體會:自己講一篇文章比自己學一篇文章所得要多。因為只有將要講的內容全部搞懂才能去講。學生也是這樣,讓他講一遍比讓他學一遍收獲要多得多,因為他一定要換角度思考要講的篇目,要真正搞清楚這篇文章的內容特點,要考慮怎樣去組織語言材料。學生試講之初,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教師必須反復審閱學生的教案,修訂后還要講給自己聽,過關后才能上講臺。試講最好講一個片段或一個段落,要人人講,使每個學生都得到鍛煉。對學生沒講清講透的地方,教師要加以點撥。這種講課很受同學們歡迎,聽者精神專注,講者全力以赴,臺上臺下常常展開討論,學生思維始終處于積極活躍的狀態。實踐證明,這種變“老師講”為“學生講”的復習方法確實能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學會換位思考,對文言文復習大有幫助。
五、學生命題法
由學生命題是研究性學習的一種嘗試。在復習文言文時,給學生一篇文章或一個文段,讓他們按照考試大綱和古文考點的要求出一份考卷,讓他們比一比看一看誰出的題最好,無疑是一種創新意識很強的復習方法。
自己出題并不容易,如果所學知識不夠扎實,沒有融會貫通的話,就會感覺無處下手。自主命題看似簡單,學生可以參考很多資料,但實際卻比看書復習更花時間,更費腦筋。
自主命題實際上是一次復習的過程,但這樣的復習卻和平時不一樣,需要以一個老師的身份去揣摩學生的心理,要整理一些容易出錯和必須掌握的知識。這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文言文自學能力是一種有益的鍛煉。
文言文的復習方法 4
一、文言文背誦方法
抓關鍵詞語背誦
所謂關鍵詞語,一是指需要背誦的文句、語段的領頭字詞;二是緊緊抓住容易聯想背誦內容的關鍵性動詞。
如背誦《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歷數擔當大任的人遭艱難情狀的句子,可抓住“苦”、“勞”、“餓”、“空乏”、“拂亂”等意義、用法獨特和在文中作用顯著的詞語來記憶。
按寫作順序背誦
文章的寫作順序主要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按照寫作順序來梳理文章的思路,尋找利于背誦的策略也是常見的背誦途徑。
例如《核舟記》的寫作是空間順序,背誦時就可以按照這個順序來處理:整舟→船中→船頭→船尾→船背。文章中的每一段都有一個暗示空間順序的語句,同學們可以先將這些語句記熟。然后再拆分每一段的結構,梳理每一個段落的背誦思路。
整分聯背誦法
整分聯背誦法是指整體背誦法、分段背誦法與聯合背誦法,這幾種方法各有不同的特點、用途,并有一定的聯系。
一般而言,整分聯背誦法要求學生先對課文進行整體閱讀,然后對每個語段進行分別背誦,將每個段落背熟記牢,然后再將所有的段落聯合起來進行記憶。
對于較長篇幅的古詩文背誦篇目,如《曹劌論戰》、《出師表》等篇目,這種方法是切實、有效而便捷的。
嘗試回憶背誦法
朗讀有助于背誦,但若一遍又一遍地單純重復,記憶效果還是欠佳的,最好的辦法是在朗讀到一定程度后,合上書試背,嘗試對記憶內容進行回憶,這樣能增強背誦的效果。
二、文言文虛詞順口溜
之: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間可譯“的”;用作動詞“去、往、到”,用作助詞可不譯。
1、用作代詞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義,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馬說》)
2、用作助詞
a、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
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例: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b、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輸》)
c、結構助詞
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例: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d、音節助詞
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例:頃之,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動詞
可譯為“去、往、到”。例: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其:
其字可代我和他,遠指近指“這”和“那”;后帶數詞譯“其中”,表示反問譯“難道”。
1、用作第三人稱
相當于“他、她、它(們)。例:妻跪問其故。
2、活用為第一人稱
相當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為其名。(《傷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問語氣
相當于“難道”、“怎么”。例:其真無馬邪?(《馬說》)
4、指示代詞
相當于“那”“這”之類的詞。例: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5、指示代詞
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詞。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
以:
“以”作介詞“把、拿、用”,因為、按照、在、憑、從;又作連詞如同“而”,偶爾通假要分清。
1、作為介詞
表示憑借,譯為“憑、靠”例:乃入見。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譯為“用、拿、把、按照”。
例: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詞賓語。)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時間處所,譯為“在、從”。
2、作為連詞
表示目的譯為“來、用來”。
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表示范圍,譯為“到”。
“已”,已經。例:固以怪之矣。
于:
于字可譯到、在、從,也可翻作對、與、同;形容詞后表比較,動詞之后表被動。
1、對,對于。例:貧者語于富者曰。
2、在,從。例: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出師表》)
3、與,跟。例: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
4、到。例:指通豫南,達于漢陰。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魚我所欲也》)
6、被。例:受制于人。
而:
而作連詞要分清,并列承接與轉折;承譯“接著”轉譯“但”,狀語后頭表修飾。
1、表示并列,相當于“而且”、“又”、“和”或不譯。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表示承接關系,相當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譯。例: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轉折關系,相當于“然而”、“可是”、“卻”。例: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動詞和狀語,相當于“著”、“地”等,或不譯。例: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醉翁亭記》)。
文言文的復習方法 5
一、文言實詞“推斷7法”
1.字形推斷法
漢字雖歷經演變,但表意的功能并沒有喪失,因此,通過對字形結構(主要是象形字、會意字和形聲字)的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推知字的意義。如“天”與五谷有關,“貝”與金錢有關,“皿”與器皿有關,“系”與捆綁有關,“纟”與絲織品有關。
2.成語推斷法
成語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詞義,因此我們可以根據成語的意義、用法,推斷文言實詞的含義。
3.聯想推斷法
很多實詞的意義都能在所學課文中找到印證。因此,我們要善于聯系課內所學實詞的含義,排斷試題中的實詞含義。
4.語法推斷法
句子的結構是固定的,組合也是有規律的。詞在句中所處的語法位置,為我們推斷詞義提供了依據。主語、賓語一般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由動詞、形容詞充當,狀語大多由副詞充當。
5.語境推斷法
利用語境(句內語境和句外語境)來推斷實詞的含義,這是最主要的推斷方法。
6.結構推斷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對偶句、并列句對舉的語言現象很多。在對舉句中,位置對稱的詞語一般詞性相同,詞義相近、相反或相對,因此,通過對已知詞語的詞義、詞性進行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詞語的詞義、詞性。
7.通假推斷法
當到一個句子中某字的本義、引申義都講不通時,便可以從通假字角度考。然后根據通字與本字大多音同音近、字形也相近的特點推知本字。
二、文言虛詞“推斷7法”
1.語境推斷法
虛詞通常有多種用法,因此要確定其具體意義和用法,必須結合具體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題。
2.語法推斷法
這種方法是根據詞語在句子中所作的句子成分來推斷,不同的句子成分決定了詞語的詞性和用法。
3.標志推斷法
一些特殊文言句式是以某些虛詞為標志的,如表被動的“見”“于”“為”“為所”,表示賓語前置的“之”“是”;含有虛詞的固定格式“是以”“無以”“有所”等。
4.句位推斷法
一些虛詞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如“其”,在句首一般作代詞(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還常作語氣副詞,表反問或揣測(其李將軍之謂也);在句中動詞后一般是代詞(秦王恐其破璧);在名(代)詞后一般是語氣副詞,表期望、祈使語氣(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5.對稱推斷法
語言結構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對應位置上詞語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從句中熟悉的虛詞的用法,推斷對應位置的虛詞的用法。如“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赤壁賦》)中“以”和“而”處于對應位置,“而”是表并列的連詞,由此可推斷“以”也是表并列的連詞。
6.句意推斷法
根據句子的大意推斷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如“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勸學》)一句的大意是“堆積上石成為高山,風雨(就會)在這里興起”,由此確定“焉”是兼詞“于之”“于此”,“興焉”即“在這里興起”。
7.詞性推斷法
有些文言虛詞的詞性不一樣,用法也不一樣。如《蘭亭集序》中的“及其所之既倦”和“不能不以之興懷”兩句,前一個之”是動詞(往、到達);后一個“之”是代詞(代指“向之所欣……已為陳跡”),通過詞性即可推斷二者不一樣。
三、文言斷句八法
(一)名詞斷句法
通讀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國家名、官職名等。這些名詞常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然后考慮:什么人,辦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結果等。
(找動詞)文言句式中,主謂結構居多,但主語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關鍵是抓住動詞,以動詞為中心,找前后結構關系,確定主干,從而斷開句子。
1.人稱代詞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詞,代說話或寫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謂第一人稱代詞。其中“我”字,不僅各時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現在。其余的在現代漢語中都不用了。
爾、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閣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話人,是第二人稱代詞,相當于現代漢語的“你”“您”。其中“閣下”“陛下”有外交用語中還用。
之、其、彼,代談話或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稱代詞,今作“他”或“它”,不僅代人,還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當于現代漢語“有的人”“有時”;
“莫”,相當于“沒有誰”,是無定指的代詞;
“相”作互指代詞,相當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與“相”的偏指現象極相似的還有“見”字,多代“我”,即《辭源》所謂“表示他人行為及于己”。
2.疑問代詞——文言的疑問代詞,問人的有“誰”“孰”“何”;“何”也問事。問事的還有“奚”“胡”“曷”“惡”“安”“焉”等。
3.指示代詞——文言常見的指示代詞有“此”“是”“斯”“茲”“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稱代詞外,還常作指示代詞。
我們把這一步工作總結為標名(代)詞,定主賓。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現時往往用全稱,以后再出現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戰》中,“初,魯肅聞劉表卒”,先用全稱,以下“肅徑迎之”“肅宣權旨”就不再提姓了。
(二)虛詞斷句法
1.文言文中常見放在句首的發語詞有:夫、蓋、焉、惟、斯等等。
2.放在句尾的語氣詞有:也、矣、乎、哉、與(歟)、焉、耶(邪)等等。
3.以、于、為、則、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們的前后一般就不斷句。(“而”表轉折而且后面為一個比較長和完整的句子時,“而”字前面要斷開)
4.有些復音虛詞大體上都位于一句話的開頭,這些詞前一般要斷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雖然、至于、是故、向使、縱使等等。
5.疑問語氣詞: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與、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詞或固定結構之后,一般可構成疑問句,只要貫通上下文意,就可斷句。
6.復句中的關聯詞:雖、雖然、縱、縱使、向使、假使、茍、故、是故、則、然則、或、況、而況、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豈、豈非,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
(三)對話標志斷句法
文言文中對話、引文常常用“曰”“云”為標志,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出現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根據上下文判斷對話雙方,來斷句。
(四)語序句式斷句法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對文言文句讀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1.判斷句、被動句、疑問句等特殊句式。
“……者,……也”是典型判斷句式;
“不亦……乎”“孰與……乎”“其……乎”“安……哉”“何……為”等反問句式;
“為……所……”“受……于……”“見……于……”等被動句式;
2.倒裝句的語序最值得注意。
3.其他的一些固定格式。“如……何”“況……乎”“何(以)……為”等固定句式。
(五)修辭方法斷句法
文言文也是講究修辭的,頂真、排比、對偶、對稱、反復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方法。句式整齊,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點。利用這兩大特點,我們就可以比較好地斷句。
(六)總分關系斷句法
依據總分關系可以比較方便地進行斷句。
(七)再回首,細檢驗
題目做完后,通讀一遍,用語法分析或憑借語感,根據文言文斷句的基本要求,來檢驗斷句是否正確合理。
文言斷句的基本要求,即應該做到點斷后的字句都能講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講不通,那就可能有斷句錯誤的地方;做到點斷后的每一句話的內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邏輯。如果內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點錯。
(八)重平時,需勤練
打牢基礎看課本,培養語感讀經典;操千曲,觀千劍,斷句也要常實踐。
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階梯,有了它還不能確保走進科學的殿堂,因為進入本身是需要行動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能力從何而來?以課本為本,掌握實詞、虛詞、句法、詞法,培養扎實的文言功底;熟讀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養語感。此外,就像古人說的“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曉聲”,要適當做一些專題練習。這樣,正確斷句的能力就會在閱讀中形成,在實踐中成熟,在運用中提高。
四、分析綜合題(選擇題)答題技巧
(一)設誤類型
1.時序錯亂。在概括傳記有關人物的典型事件時,常把時間順序故意顛倒,從而造成敘述混亂。
2.張冠李戴。即把乙人物所做之事、所說之話“嫁接”到甲人物身上;或將甲的觀點態度說成是乙的觀點態度,東拉西扯,混亂不清。
3.因果混亂。將毫無因果關系的人物、事物、事件強加因果關系,或者將原有的因果關系顛倒。
4.曲解文意。即曲解個別字詞句的含義,或者故意忽略關鍵詞語,致使轉述背離原文。
5.以偏概全。將原文對某一方面的判斷擴大成整體的判斷,故意擴大判斷對象的范圍。
6.無中生有。憑空捏造原文未提及的人物、事件或觀點等信息,致使選項的分析概括于文無據。
7.地點不合。指將不同空間的事糅合起來表述,故意在地點方面顛倒關系。
(二)解題關鍵點
1.準確定位信息區間
分析綜合題,通常按照文本內容的先后順序設置選項。因此解答時,考生應依照選項內容,篩選出與選項相對應的語段或語句,鎖定比對區間。
2.從七大角度思考比對
比對就是把選項與原文進行細致地比對、分析,從中發現選項與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進而找出選項的干擾之處。比對的內容一般包括比對人物、時間、地點、關鍵詞語、添加內容、因果關系、增刪的范圍詞或程度詞及其他類的詞語等。
比對的七大角度:
(1)人物
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做的不同事,產生的不同結果,防止張冠李戴、顛人物倒事實。辨析時應重點抓住“是誰,在何時何地,說過什么話,做過什么事”,尤其要看主語、謂語與原文是否一致。
(2)時間
命題者故意將事情發生的時間順序顛倒、搞錯。分析時特別注意選項中的時間詞語,并與原文比對,理清人物在何時做了某事,識破“時間錯誤”的陷阱。
(3)地點
比對選項中人物行為、事件發生的地點與原文是否一致,防止地點概括錯誤。
(4)關鍵詞語
命題者故意曲解文中某一關鍵詞語的意義,從而制造干擾項干擾考生,這種方式是命題的主要陷阱。因為故意曲解的詞語往往起關鍵作用,且不易把握,故要認真、細心比對。
(5)添加內容
比對選項中是否被命題者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內容,防止無中生有或于文無據。
(6)因果關系
比對命題人是否將原因說成結果,或將結果說成原因,或給句子間施加因果關系,防止因果倒置或強加因果。
(7)增刪的范圍詞或程度詞
比對一些增刪的表范圍或程度及其他類的詞語,看看有無以偏概全或歸納不完整等陷阱。
五、分析綜合題(簡答題)
(一)六大命題角度
1.概括特點:從命題實際來看,可分為人物形象特點和事物形象特點。
2.概括主要情節:情節是作品展示人物性格、表現人物相互關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發展過程。就文言文而言,要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準確厘清相關人物在不同時段(或任職的不同時期)依次做了哪些事情,要按照題干的指向概括相關情節。
3.概括情感態度:情感態度是對所述事件或所說道理進行綜合的判斷和推理,它是文言文整體閱讀的重點、難點。文言文中作者情感態度的表述常常借助文言虛詞來表達,如“耳、耶、焉、豈”等語氣詞,或批評或贊賞或置疑,考生要結合具體的語境用心揣摩。
4.探尋事件原因:原因與結果是無法割裂的。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它存在的原因。原因是造成某種結果或引起另一事情發生的條件。就文言文中某一現象或結果要求考生結合文本追溯原因幾乎適用于所有類型的文言文本,應引起重視。
5.提煉作者觀點:對于議論類文言文而言,作者往往圍繞一個中心來展開內容或闡發觀點。因而閱讀時,把握文本的中心內容是理解作者觀點和態度的關鍵。
6.探究寫作目的:寫作目的是文章寫作的出發點,即作者通過寫作活動以實現文章的社會價值。這種題型多見于帶有議論色彩的闡釋類文言文本。
(二)答題三步驟
第一步:審設問,明方向
認真審讀題干,抓住關鍵詞,明確提問方向,閱讀文本及組織答案時始終扣住關鍵詞,使思考和答案緊緊圍繞提問方向,避免答非所問。比如2015年江蘇卷“歐陽發在治學方面有哪些特點?請簡要概括”。關鍵詞是“治學方面”“哪些特點”“簡要概括”,找出了關鍵詞,也就找出了提問方向及答題注意點,就是“簡要概括治學特點”。
第二步:讀文本,定區間
明確提問方向之后,就要扣住文本,找準答題的區間。有的題目給出答題的區間,有的沒有給出,考生就要扣住文本鎖定區間,它可能是某一段,也可能分布在某幾段。無論是某段還是某幾段,都要找準,不要遺漏。
第三步:用技巧,組答案
在確定答案的要點時,可依據賦分猜測有幾個要點,比如賦分4分,答案要點一般為2個或4個;賦分3分,答案要點一般為3個。在組織答案時,可采取以下兩種方法:
1.摘錄法
這是選摘原文詞句作答的一種方法。解題時應抓住與答案有關的關鍵語句,如觀點句或抒情議論句。如果吻合題意,可直接摘錄;如只出現關鍵詞,那還需要考生去改寫。如題目要求用自己的話概括的,文中的重要句子就必須翻譯。
2.句意(層意)提取法
需要概括的內容在文章或文段中并無明顯的中心句,考生要通過閱讀文章,自己去感受、體會、把握和提煉大意,然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這一方法的關鍵點在于根據句意或層意提煉出這一層或這一句的內涵與本質的東西,答題時一定要按關鍵點作答。
六、文言文翻譯
(一)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
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二)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嬰”“晏子”等不用翻譯。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例如:“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的“焉”是語氣助詞,可不譯,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討沒趣。”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人琴俱亡》)中的“而”是連詞,可不譯,整句意思是“子猷與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補”,就是增補。(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如《桃花源記》中“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妻子”一詞是“妻子、兒女”的意思;(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語時了不悲”,翻譯為:(子猷)說話時候完全不悲傷。
“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
“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聞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裝,賓語前置句,意思是“為什么”。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子猷問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對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三)古文翻譯口訣
古文翻譯,自有順序,首覽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題,搜集信息,由段到句,從句到詞,
全都理解,連貫一起,對待難句,則需心細,
照顧前文,聯系后句,仔細斟酌,揣摩語氣,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詞句之間,聯系緊密。
若有省略,補出本意,加上括號,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譯,人身稱謂,依照貫例,
“吾”“余”為我,“爾”“汝”為你。
省略倒裝,都有規律。實詞虛詞,隨文釋義,
敏化語感,因句而異。譯完之后,還須仔細,
逐句對照,體會語氣,句子流暢,再行擱筆。
【文言文的復習方法】相關文章:
文言文的復習方法07-01
文言文的復習方法05-24
文言文的復習方法5篇05-24
文言文的復習方法精選9篇02-11
文言文的復習方法(5篇)05-24
文言文的復習方法(集合5篇)05-24
文言文的復習方法9篇【實用】02-06
(優)文言文的復習方法2篇07-14
語文期末復習方法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