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生文言文
漫長的學習生涯中,相信大家一定都記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是與駢文相對的,奇句單行,不講對偶聲律的散體文。要一起來學習文言文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生文言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生文言文1
吾自幼長于城市,六歲入學堂(小學),敏而好學,是為父母先生之喜好。年十二有余(初中),嗜文,常著文章以自娛,頗示己志。嗟乎!吾感天地之廣大,歲月之蹉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窮盡也,而又何羨乎?望諸君亦能得己之道,順之以理,樂福天命復奚疑?
吾,北京人也。吾乃高中生,家中獨女。廣交好友,與友人肝膽相照。官職三品。六歲入學堂,世間天才也。瓜子臉,身材乃精品也。面如冠玉,唇紅齒白。美詞氣,有風儀。人以為龍章鳳姿,天質自然。君子好逑。
小學生文言文2
吾97者,中考時過五關,斬六將,不見高等學府求之,入讀中山。雖不才,但混入高中。古人云:讀書百遍,其意自現。寒窗苦讀數年,何時乃成?此生已荒十余載。平生偏好絲竹之弦音,好讀書。問絲竹之事,略有高見。唯獨數理,才疏學淺。因而常參賽事,曾獲數獎。但余定會傾盡全力,孜孜不倦,及數理成功時,還望與君長談。吾立身之言曰:天地萬物本好,但需有長樂之心,以對人生失意之事。知否:花雖謝,業尚綠!
小學生文言文3
在下年方13,天真爛漫,活潑可愛。自幼嗜書,常浸其中,忘乎所以。文章皆應此而略有文采,望君品析。因而常參賽事,曾獲數獎。問絲竹之事,略有高見。唯獨數理,才學疏淺。但余定會傾盡全力,孜孜不倦,及數理成功時,還望與君促膝長談。
小學生文言文4
閱江樓記 宋濂
金陵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類皆偏據一方,無以應山川之王氣。逮我皇帝,定鼎于茲,始足以當之。由是聲教所暨,罔間朔南,存神穆清,與天同道,雖一豫一游,亦思為天下后世法。京城之西北,有獅子山,自盧龍蜿蜒而來,長江如虹貫,蟠繞其下。上以其地雄勝,詔建樓于巔,與民同游觀之樂,遂錫嘉名為“閱江”云。
登覽之頃,萬象森列,千載之秘,一旦軒露,豈非天造地設,以俟大一統之君,而開千萬世之偉觀者歟?當風日清美,法駕幸臨,升其崇椒,憑闌遙矚,必悠然而動遐思。見江漢之朝宗(編注:水流歸向),諸侯之述職,城池之高深,關i之嚴固,必曰:“此朕櫛風沐雨,戰勝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廣,益思有以保之。”見波濤之浩蕩,風帆之下,番舶接跡而來庭,蠻琛連肩而入貢,必曰:“此朕德綏威服,覃及內外之所及也。四陲之遠,益思有以柔之。”見兩岸之間、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膚皸足之煩,農女有捋lǚ桑行@yè(編注:為耕田農夫送飯)之勤,必曰:“此朕拔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萬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觸類而推,不一而足。臣知斯樓之建,皇上所以發舒精神,因物興感,無不寓其致治之思, 奚止閱夫長江而已哉!
彼臨春、結綺,非不華矣;齊云、落星,非不高矣。不過樂管弦之淫響,藏燕、趙之艷姬,一旋踵間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為何說也。雖然,長江發源岷山,委蛇七千馀里而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時,往往倚之為天塹。今則南北一家,視為安流,無所事乎戰爭矣。然則果誰之力歟?逢掖之士,有登斯樓而閱斯江者,當思圣德如天,蕩蕩難名,與神禹疏鑿之功同一罔極。忠君報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興耶?
臣不敏,奉旨撰記。欲上推宵旰圖治之功者,勒諸貞珉(注:美石)他若流連光景之辭,皆略而不陳,懼褻也。
【注】臨春、結綺皆為陳后主所建的樓閣,隋兵攻入金陵,焚于火;齊云樓為唐代曹恭王所建,落星樓于吳嘉禾元年建造,在南京落星山。
對下列句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當風日清美,法駕幸臨 希望 B.逮我皇帝定鼎于茲 等到
C.此朕德綏威服 安撫 D.勒諸貞珉 雕刻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上以其地雄勝 以俟大一統之君
B.與民同游觀之樂 見江漢之朝宗
C.必悠然而動遐想 蠻琛聯肩而入貢
D.蟠繞其下 其有不油然而興耶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登上閱江樓,看到長江、漢水滔滔東去,各地的官員紛紛前來述職,城高池深,關隘險固,于是感慨地說:“這是士兵們櫛風沐雨,征戰攻取才得到的啊!中華土地這樣廣闊,更感到要想辦法來保住它。”
#from 閱讀答案__閱江樓記 宋濂 金陵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
B.作者認為,那臨春樓、結綺樓,不是不華美;齊云樓、落星樓不是不高大。但它們只不過是用來演奏放蕩的樂曲,收藏燕趙的美女,都是腐化的象征,當今帝王也不例外。
C.六朝的時候,常常憑借閱江樓作為防御敵人的天然屏障。現在則已南北一家,把長江看作一條和平的江水,無須用來進行戰爭了。
D.讀書人有登上這座樓而觀賞這長江風景的,應當想到皇上的圣德如青天一樣,浩蕩宏偉,難以稱說,與神禹開山引水的功業同樣是無邊無際的。忠于君王、報答皇上的心情就會油然而生。
7、翻譯下面的句子。(10分)
(1)臣知斯樓之建,皇上所以發舒精神,因物興感,無不寓其致治之思, 奚止閱夫長江而已哉!(6分)(2)四陲之遠,益思有以柔之。(4分)
答案
4、A (幸:皇帝到某處)
5、C(A.介詞,因為/連詞,用來;B.的/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C.連詞,表修飾關系;D.它的/加強反問語氣)
6、D(A不是說士兵們櫛風沐雨,而是說朕櫛風沐雨;B“當今帝王也不例外”原文無此意思;C不是憑借閱江樓作為防御敵人的天然屏障,而是憑借長江2016小學生廣播稿文章2016小學生廣播稿=
7、.(1)我知道這座樓的興建,是皇上用來舒展自己的懷抱,憑借著景物而觸發感慨,無不寄寓著他志在天下太平的思緒,哪里是僅僅觀賞長江的風景呢?(知識點:所以、因、寓、奚、止)
(2)四方遙遠的邊陲(的人民),更想到要設法來安撫他們。(知識點:“陲”、“四陲之遠”定語后置句式、“有以”、“柔之”。)
【參考譯文】金陵是帝王居住的城邑。從六朝以至南唐,全都是偏安一方,無法與當地山川所呈現的王氣相適應。直到當今皇上,建國定都于此,才足以與之相當。從此聲威教化所及,不因地分南北而有所阻隔;涵養精神和穆而清明,幾乎與天道融為一體。即使一次巡游、一次娛樂,也想到怎樣被天下后世效法。
京城的西北方有座獅子山,是從盧龍山蜿蜒伸展而來。長江有如一線長虹,盤繞著流過山腳下。皇上因為這地方形勢雄偉壯觀,下詔在山頂上建樓,與百姓同享游覽觀景之樂,于是賜給它美妙的名字叫“閱江”。登上樓極目四望,萬千景色次第羅列,千年的大地秘藏,似乎頃刻顯露無遺。這難道不是天地有意造就了美景,以等待一統海內的明君,來展現千秋萬世的奇觀嗎?
每當風和日暖的時候,皇上的車駕降臨,登上山巔,倚著欄桿遠眺,必定神情悠悠而啟動遐想。看見長江漢江的流水滔滔東去,諸侯赴京朝見天子,高深的城池,嚴密固防的關隘,必定說:“這是我櫛風沐雨,戰勝強敵、攻城取地所獲得的啊。”廣闊的`中華大地,更感到想要怎樣來保全它。看見波濤的浩蕩起伏,帆船的上下顛簸,外國船只連續前來朝見,四方珍寶爭相進貢奉獻,必定說:“這是我用恩德安撫、以威力鎮服,聲望延及內外所達到的啊。”四方僻遠的邊陲,更想到要設法有所安撫它們。看見大江兩岸之間、四郊田野之上,耕夫有烈日烘烤皮膚、寒氣凍裂腳趾的煩勞,農女有采桑送飯的辛勤,必定說:“這是我拯救于水火之中,而安置于床席之上的人啊。”對于天下的黎民,更想到要讓他們安居樂業。由看到這類現象而觸發的感慨推及起來,真是不勝枚舉2016小學生廣播稿廣播稿。我知道這座樓的興建,是皇上用來舒展自己的懷抱,憑借著景物而觸發感慨,無不寄寓著他志在治理天下的思緒,何止是僅僅觀賞長江的風景呢?
那臨春閣、結綺閣,不是不華美啊;齊云樓、落星樓,不是不高大啊。但無非是因為演奏了的歌曲而感到快樂,或藏匿著燕趙的美女以供尋歡。但轉瞬之間便與無窮的感慨聯結在一起了,我真不知怎樣來解釋它啊。雖然這樣,長江發源于岷山,曲折蜿蜒地流經七千余里才向東入海,白波洶涌、碧浪翻騰,六朝之時,往往將它倚為天然險阻。如今已是南北一家,于是視長江為平安河流,不再用于戰爭了
然而,這到底是誰的力量呢?讀書人有登上此樓觀看此江的,應當想到皇上的恩德有如蒼天,浩浩蕩蕩難以形容它的廣闊,簡直與大禹鑿山疏水拯救萬民的功績同樣地無邊無際。忠君報國的心情,難道還有不油然而生的嗎?我沒有才能,奉皇上旨意撰寫這篇記文,于是準備將心中替皇上考慮到的晝夜辛勞操持國事最急切之處,銘刻于碑石。至于其它留連光景的言辭,一概而不言,惟恐有所褻瀆。
小學生文言文5
吾自幼長于城市,六歲入學堂(小學),敏而好學,是為父母先生之喜好.年十二有余(初中),嗜文,常著文章以自娛,頗示己志.嗟乎!吾感天地之廣大,歲月之蹉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窮盡也,而又何羨乎?望諸君亦能得己之道,順之以理,樂福天命復奚疑?
吾,北京人也.吾乃高中生,家中獨女.廣交好友,與友人肝膽相照.官職三品.六歲入學堂,世間天才也.瓜子臉,身材乃精品也.面如冠玉,唇紅齒白.美詞氣,有風儀.人以為龍章鳳姿,天質自然.君子好逑.
小學生文言文6
1.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①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②之。” (《論語·公冶長》)
注:①“輕”可能是多出的字。②懷:歸依。
子曰:“盍各言爾志。”
譯文:
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譯文: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譯文:
2.厲王虐,國人謗王。邵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邵公曰:“吾得弭謗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王不聽。于是國人莫敢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國語·周語》)
(1)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譯文:
(2)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
譯文:
(3)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譯文:
3.季文子相宣成①,無衣帛之妾②,無食粟之馬。仲孫它諫曰:“子為魯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馬不食粟,人其以子為愛,且不華國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觀國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惡者猶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惡,而我美妾與馬,無乃非相人者乎?且吾聞以德榮為國華,不聞以妾與馬。 (《國語·魯語》)
注:①宣成:指春秋時期魯宣公和魯成公。②妾:指婢女。
(1)妾不衣帛,馬不食粟,人其以子為愛,且不華國乎!
譯文:
(2)人之父兄食粗衣惡,而我美妾與馬,無乃非相人者乎?
譯文:
4.龐蔥與太子質于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寵蔥曰:“夫市之無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去大梁也遠于市;而議臣者,過于三人矣,愿王察之也。”王曰:“寡人自為知。”于是辭行。而讒言先至。后太子罷質,果不得見。
(《戰國策·魏策二》)
譯文:
5.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第八十章》
(1)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譯文:
(2)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譯文:
(3)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譯文:
6.齊宣王問曰:“文王之囿注方七十里,有諸?”孟子對曰:“于傳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猶以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猶以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問國之大禁,然后敢入。臣聞郊關之內,有囿方四十里,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則是方四十里,為阱于國中,民以為大,不亦宜乎?” (《孟子·梁惠王下》)
注:“囿”,天子諸侯養禽獸的地方。
(1)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
譯文:
(2)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
譯文:
(3)則是方四十里,為阱于國中,民以為大,不亦宜乎?
譯文:
7.孟子謂戴不勝曰:“子欲子之王善與?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曰:“使齊人傅之。”曰:“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①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莊岳之間②數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謂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長、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誰與為不善?在王所者,長、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誰與為善?一薛居州獨如宋王何?”
(《孟子·滕文公下》)
注:①咻:喧嘩打擾。②莊岳之間:指齊國國都臨淄著名的鬧市和居民區。
(1)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
譯文:
(2)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
譯文:
(3)王誰與為善?
譯文:
8.莊周家貧,故往貸粟于監河侯。監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南游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魚之肆。’”
(《莊子·雜篇》)
(1)莊周家貧,故往貸粟于監河侯。
譯文:
(2)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
譯文:
(3)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譯文:
9.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而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曾子的.妻子到集市去,她的兒子哭著要跟她去。孩子的母親說:“你回去,我返回來后給你殺豬。”妻子到集市后回來了,曾子想要捉豬殺豬。妻子阻攔他說:“只是與孩子開玩笑罷了。”曾子說:“孩子不是好跟她開玩笑的。孩子是沒有知識的,是跟父母學的人,聽取父母的教育。現在你欺騙他,這是在教孩子欺騙。母親欺騙兒子,兒子就不信任他的母親,不是用這種方式能教育成的。”于是就殺掉而且燒熟了那只豬。
(1)女還,顧反為女殺彘。
譯文:
(2)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
譯文:
(3)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譯文:
10.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①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赍②盜糧者也。
(《史記·李斯列傳》)
注:①黔首:秦稱百姓為黔首。②赍(jī):送東西給別人。
(1)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譯文:
(2)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
譯文:
(3)此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
譯文:
小學生文言文7
1、曹沖稱象
曹沖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時孫權曾致(zhì)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咸(xián)莫能出其理。沖曰:“置(zhì)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zhì),稱物以載(zài)之,則校(jiào)可知矣(yǐ)。”太祖悅,即施(shī)行焉(yān)。
【注釋】:
①智意:聰明才智②致:送給③群下:部下,下屬④咸:都、全部⑤校:考察,衡量⑥太祖悅,即施行焉:太祖(曹操)很高興,馬上照這個辦法做了。
【譯文】:
曹沖五六歲的時候,聰明才智所達到的程度,像成人一樣。有一次,孫權送來了一頭巨象,太祖想知道這象的重量,問過屬下,都沒有提出有效的辦法。曹沖說:“把象趕到大船上,在水面所達到的地方做上記號,再用其他東西代替大象,然后稱一下這些東西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太祖聽了很高興,馬上照這個辦法做了。
2、望梅止渴
魏武行役(yì),失汲(jí)道,軍皆(jiē)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ráo)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注釋】:
①役:打仗②失:喪失,失掉,沒③汲:水源④軍:喻指全軍⑤乃:就⑥饒:富足,多 ⑦饒子:果實結得多 ⑧聞:聽說⑨乘:利用⑩及:到了⑾源:水源
【譯文】:
魏武帝(曹操)行軍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們都渴得厲害,于是他傳令道:“前邊有一片梅子林,結了很多果子,酸甜可以解渴。”士兵聽說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利用這個辦法部隊趕到前方,找到了水源。
【寓意】比喻愿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
3、翠鳥移巢
翠鳥①先高作巢以避患②,及生子③,愛之,恐墜④,稍下⑤作巢。子長羽毛,復⑥益⑦愛之,又更下巢⑧,而人遂⑨得而取之⑩矣。——馮夢龍《古今譚概》
【注釋】:
①翠鳥:即翡翠鳥,雄的叫翡,雌的叫翠,經常棲息在水邊的樹洞內,捕食昆蟲、小魚。②避患:避免災禍。③及生子:等到生了小鳥。④墜:落,掉下。⑤稍下:稍微低一點。⑥復:又。⑦益:更加。⑧又更下巢:又把窩做到更低的地方。下巢:把窩做低 ⑨遂:于是。⑩之:指小鳥。
【譯文】:
翠鳥先是把巢筑得高高的用來避免禍患。等到它生了小鳥,特別喜愛它,惟恐它從樹上掉下來,就把巢做得稍稍低了一些。等小鳥長出了羽毛,翠鳥更加喜愛它了,又把巢做拿起酒壺準備飲酒,卻左手拿著酒壺,右手畫蛇,說:“我能夠為它畫腳。”他還沒有(把腳)畫完,另一個人的蛇畫好了,搶過他的酒壺,說:“蛇本來就沒有腳,你怎能為它畫腳呢?”話剛說完,就把那壺酒喝完了。那個給蛇畫腳的人最終失去了那壺酒。
【寓意】: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
7、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注釋】1.涉:本指徒步過河,此指渡過。2.自:從。3.遽:急忙,立即,匆忙。4.契:用刀雕刻。5.是:指示代詞,這兒。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嗎?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種委婉的反問句式。7.墜:掉下。8.若:像。9.是吾劍之所從墜:這里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10.楚:周代國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縣北。11.求:尋找。12.之:代詞,代“劍”。13.其劍自舟墜于水,其:他的。14.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詞)那。15.從其所契者,其:他。16.是吾劍之所從墜,之:助詞,不譯。17.止:動詞,停止。18.行:前進。19.亦:也。
【譯文】有一個渡江的楚國人,他的劍從船上掉進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這個人從他所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找劍。船已經向前行駛了很遠,而劍卻不會和船一起前進,像這樣去找劍,不是很糊涂嗎? 【寓意】比喻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
8、狐假①虎威
虎求②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③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④(zhǎng)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后,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⑤,故遂⑥與之行。獸見之皆走⑦。虎不知獸畏⑧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注釋】
①假:假借,憑借。②求:尋求,尋找。③子:你。無:沒有人。④長:同“掌”,掌管。⑤然:對的,正確的。⑥遂:于是。⑦走:逃跑。⑧畏:害怕。
【譯文】:老虎尋找各種野獸吃掉他們,抓到(一只)狐貍。狐貍說:“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來做各種野獸的首領,現在你吃掉我,是違背天帝的命令。你認為我的(話)不誠實,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隨在我后面,觀看各種野獸看見我有敢不逃跑的嗎?”老虎認為(狐貍的話)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獸看見它們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獸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認為(它們)是害怕狐貍。
【寓意】:比喻依仗別人的勢力欺壓人。
9、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觸株②,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③,冀復得兔④。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⑤。——《韓非子》
【注釋】:
①株——露出地面的樹根和樹莖。②走——跑,逃跑。③耒(lěi)——古代的一種農具,形狀象木叉。④冀——希望。⑤而身為宋國笑——而他自己卻被宋國人恥笑。
【譯文】:
從前宋國有個農民,他的田地中有一顆樹樁。一天,一只跑地飛快的兔子撞在了樹樁上,扭斷了脖子而死。從此,那個農民荒廢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樹樁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當然,兔子是沒等到,他自己卻成了宋國的笑柄。
【寓意】:原比喻希望不經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幸心理。現也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
10、愚人食鹽
昔①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與食,嫌淡無味。主人聞已②,更③為益④鹽。既得鹽美,便自念言:“所以⑤美者,緣⑥有鹽故⑦。少有尚爾,況復多也?”愚人無智,便空⑧食鹽。食已口爽⑨,反為其患。
【注釋】: ①昔:從前 ②聞已:聽罷③更:改變 ④益:增加
⑤所以:表原因⑥緣:因為⑦故:原因⑧空:空口⑨口爽:口味敗壞
【譯文】:
從前有個愚蠢的人到了朋友家里。主人給他食物,這人嫌棄主人的菜淡而無味,主人聽到后,就加了些鹽。味道就非常鮮美,這個愚蠢的人便想:“菜的味道鮮美,是由于加了鹽,加少許一點便這樣好吃,多放些豈不更好吃嗎?”這個愚笨的人沒有智慧,只是空口吃鹽,吃得以后口味敗壞,反而被鹽所禍害。
【道理】: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限度,恰到好處時美妙無比,一旦過頭就會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會給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變成了謬誤。
11、鑿壁偷光
匡衡①,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居有燭而不逮②,衡乃穿壁③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④大姓⑤文不識⑥,家富多書,衡乃與⑦其傭作⑧而不求償⑨。主人怪⑩問衡,衡曰:“愿得主人書遍⑾讀之。”主人感其言,與之書,遂⑿成大學⒀。
【注釋】:
①匡衡:西漢經學家②逮:到,及。不逮,指燭光照不到。 ③穿壁:在墻上打洞。穿:鑿④邑人:謂同縣的人。古時“縣”通稱為“邑”。⑤大姓:富戶;大戶人家。⑥文不識:指文名不識。⑦與:給。⑧傭作:被雇傭勞作。⑨償:值,指報酬(回報)。⑩怪:感到奇怪。
⑾遍:盡 ⑿遂:最終、于是⒀大學:大學問家。
【譯文】: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墻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么這樣,他說:“主人,我想讀遍你家所有的書。”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于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道理】:現在人們一般用此成語來形容勤學苦讀。
12、買櫝還珠(mǎi dúhuán zhū)
楚人有賣其珠于鄭者,為木蘭之柜,熏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注釋】:
[1]為(Wéi):制做。木蘭:一種高級木料。柜:這里指小盒。[2]桂椒:香料。 [3]綴(zhuì):點綴。[4]玫瑰(méigui):一種美麗的玉石。[5]緝:裝飾邊沿。翡翠(fěicuì):一種綠色的美玉。[6]櫝(dú):小盒。還:退回。[7]鬻(yù):賣。
【譯文】:
有個楚國商人在鄭國出售珍珠。他用木蘭名貴木料做小盒子,用香料把盒子熏香,還用珠寶、美玉、翡翠來加以裝飾。一個鄭國人買走了這個盒子,卻把珍珠還給了他。這真是善于賣盒子,不能說是賣珍珠啊。
【寓意】:比喻沒有眼力,取舍不當。
13、鄭人買履
鄭①人有欲買履②(lǚ)者,先自度③(duó)其足,而置之④其坐⑤(zuò)。至之市,而忘操⑥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歸取之。乃反,市罷⑦,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他曰:“寧信度(dù),無⑧自信也。”
【注釋】:
①鄭——春秋時代一個小國的名稱,在現今河南省的新鄭縣。
②履——音呂,革履,就是鞋子。
③度——音奪,忖度,這里作動詞用,即計算、測量的意思。后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詞用,就是尺子。
④之——文言代名詞,這里指量好的尺碼。
⑤坐——同座,就是座位,這里指椅子、凳子一類的家具。
⑥操——操持,帶上、拿著的意思。
⑦罷——罷了,完結的意思,這里指集市已經解散。
⑧無——虛無,沒有,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譯文】:
鄭國有個想買鞋的人,先自己量了自己的腳,然后把尺碼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往集市上去,卻忘了帶尺碼。已經拿到了鞋,就說:“我忘了拿尺碼。”便返回家中取尺碼。再返回集市時,集市已經散了,于是沒有買到鞋。有人問他:“為什么不用腳試試鞋呢?”他回答說:“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寓意】:它告訴人們,遇事要實事求是,要會靈活變通,不要死守教條。
14、弓杯蛇影
樂(yuè)廣嘗有親客,久闊不復來,廣問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賜(cì)酒,方欲飲,見杯中有蛇,意甚惡(wù)之,既飲而疾。”于時河南聽事壁上有角,漆畫作蛇,廣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復置酒于前處,謂客曰:“酒中復有所見不(fǒu)?”答曰:“所見如初。”廣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沈(chén)疴(kē)頓愈。
【注釋】:
⑴選自《晉書》。⑵嘗:曾經。⑶親客:關系密切的朋友。⑷久闊:久別不見。⑸廣:即樂廣,字彥輔,河南陽淯(yù)(今河南省陽市附近)人。⑹蒙:承受。承人厚意,表示感謝時常用的謙詞。⑺意甚惡之:心里非常厭惡它。意,心里。之,指杯中所見之物。⑻既飲而疾:喝下去以后,就生起病來了。疾,得病。⑼于時:在當時。⑽河南:郡名,在今河南省北部。樂廣當時任河南尹。⑾聽事:官府辦理政事的廳堂,亦作“廳事”。⑿角:即裝飾有犀角之類的弓。⒀漆畫作蛇:用漆在弓上畫了蛇。⒁意:意料,想。⒂不:同“否”。
⒃所以:因由,原因。⒄意解:不經直接說明而想通了某一疑難問題,放下了思想負擔。⒅沈疴:長久而嚴重的病。沈同“沉”,疴,重病
【譯文】:
樂廣有一位親密的朋友,分別很久不見再來了。問到原因時,有人告訴說:“前些日子他來你家做客,承蒙你的厚意,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時候,仿佛看見杯中有一條小蛇在晃動。心里雖然十分厭惡它,可還是喝了那杯酒。回到家里,就身得重病。”當時河南聽事堂的墻壁上掛著一張角弓,上面還用漆畫了一條蛇。樂廣心想,杯中所謂的小蛇無疑是角弓的影子了。于是,他便在原來的地方再次請那位朋友飲酒。問道:“今天的杯中還能看到小蛇嗎?”朋友回答說:“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樣。”樂廣指著墻壁上的角弓,向他說明了原因,客人恍然大悟,積久難愈的重病一下子全好了。
【寓意】: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懼
15、精衛填海
北二百里,曰發鳩(jiū)之山,其上多柘(zhè)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huì),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xiào)。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nì)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xián)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于東海。漳(zhāng)水出焉,東流注于河。——《山海經》
【注釋】:
1、曰:叫作2、發鳩之山:古代傳說中的山名,位今山西長子縣西 3、柘木:柘樹,桑樹的一種4、狀:形狀5、烏:烏鴉6、文首:頭上有花紋。文,同“紋”,花紋 7、其鳴自詨:指它發出「精衛」之鳴叫聲而得名。詨,呼叫 8、是:這9、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兒10、故:所以11、湮:填塞古今異義詞:赤足:1.文中指紅色的腳。2.現代漢語中指光腳。
【譯文】:
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發鳩山,山上長了很多柘樹。有一種鳥,它的形狀像烏鴉,頭部有花紋,白色的嘴,紅色的腳,名叫精衛,它的叫聲像在呼喚自己的名字。傳說這種鳥是炎帝小女兒的化身,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東海游玩,被溺死了,再也沒有回來,所以化為精衛鳥。經常口銜西山上的樹枝和石塊,用來填塞東海。濁漳河就發源于發鳩山,向東流去,注入黃河。
【寓意】:舊時比喻仇恨極深,立志報復。后比喻意志堅決,不畏艱難。
16、愛屋及烏
紂①死,武王皇皇②,若天下之未定③。召④太公而問曰:“入般奈何?”太公日:“臣聞之也: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不愛人者,及其胥余⑤。何如?”
【注釋】:
①紂:商紂王②皇:通“惶”,害怕。③定:安定④召:召見⑤胥余:奴隸或刑徒,指下人
【譯文】:
紂王死后,武王心中并不安寧,感到天下還沒有安定。他召見姜太公,問道:“進了殷都,對舊王朝的士眾應該怎么處置呢?”姜太公說“我聽說過這樣的話:如果喜愛那個人,就連同他屋上的烏鴉也喜愛;如果不喜歡那個人,就連帶厭惡他家的下人。大王你看怎么樣?”
【寓意】:比喻愛一個人而連帶地關心到與他有關的人或物。
17、畫龍點睛
張僧繇(yáo)于金陵①安樂寺,畫四龍于②壁,不點③睛。每曰:“點之即飛去。”人以為誕(dàn)④,因⑤點其一。須臾⑥,雷電破壁,一龍乘云上天,不點睛者皆(jiē)⑦在。
【注釋】:
①金陵:江蘇南京龍②于:在③點:畫④誕:荒唐的;不合情理的⑤因:于是⑥須臾:片刻⑦皆:都
【譯文】:
張僧繇在南京安樂寺,在墻上畫了四條龍,沒有點眼睛,常常說,點上眼睛就飛了,人認為他說狂誕的話,于是他就點了其中的一條,一會兒,?雷電打破墻,一條龍乘云飛走了,沒有點睛的都還在。
【寓意】:后多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內容生動有力。
18、朝三暮四
宋有狙(jū)公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損(sǔn)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匱(kuì)焉。將限其食。恐眾狙之不馴(xùn)于己也,先誑(kuáng)之曰:“與若芧(xù),朝三而暮四,足乎?”眾狙皆起怒。俄而曰:“與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眾狙皆伏而喜。——選自《莊子·齊物論》
【注釋】:1. 狙公:養獼猴的人。2. 解:了解,理解,懂得。3. 狙:獼猴。4. 意:心意。5.得:懂得。 6. 得公之心:了解他的心思。7. 損:減少。8. 家口:家中口糧。口:口糧。9.充:滿足。10.欲:欲望,要求。11.俄而:一會兒,不久。12.匱:不夠。13.限:減少。14.恐:恐怕。15.馴:馴服,順從,聽從。引申為服服帖帖16.誑:欺騙. 17.與:給。18.若:文言文中的人稱代詞,就是“你”、“你們”。19.芧:橡樹的果實,俗稱“橡栗”。20.足:夠,足夠。21.眾:所有的。22.皆:都。23.而:表修飾。24.起而怒:一齊生氣起來。怒:惱怒,生氣。25.皆伏而喜:都很高興而趴在地上(一般是動物感到滿足時的動作)。伏:降伏,馴順。引申為服服帖帖。26.朝:早上。27.之:代詞。指代獼猴們。
【譯文】:
宋國(今商丘)有一個養獼猴的老人,他很喜歡獼猴,養了一大群獼猴,他能懂得獼猴們的心意,獼猴們也能夠了解那個人的心思。那位老人因此減少了他全家的口糧,來滿足獼猴們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獼猴們吃橡粟的數量,但又怕獼猴們生氣不聽從自己,就先騙獼猴們:“我給你們的橡樹果實,早上三顆,晚上四顆,這樣夠嗎?”眾多獼猴一聽很生氣,都跳了起來。過了一會兒,他又說:“我給你們的橡樹果實,早上四顆,晚上三顆,這樣足夠嗎?”獼猴們聽后都很開心地趴下,都很高興對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寓意】:原指玩弄手法欺騙人。后用來比喻常常變卦,反復無常。
19、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韓非子難一》
【注釋】:⑴鬻(yù)——賣。⑵譽——夸耀。⑶陷——攻破。這里是穿的意思。⑷或曰——有的人說。⑸莫不——沒有不⑹應——回答⑺或——有人⑻“譽之曰”的之:代詞,指代盾⑼“吾矛之利”的之:文言助詞,無義⑽“吾盾之堅”的之:同上⑾堅——堅固⑿以——用⒀俄而——片刻、一會兒⒁莫能——沒有什么。⒂矛古代兵器,用于刺殺。
【譯文】:
楚國有個既賣矛又賣盾的人,他贊美自己的盾,說:“我的盾很堅固,任何武器都無法刺破。”接著,他又夸起了他的矛,說:“我的矛很銳利,沒有什么東西是穿不透的。”有的人問他:“如果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會怎么樣?”那人便答不上話來了。刺不破的盾和什么都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
【寓意】:比喻一個人說話、行動前后抵觸,不一致。
20、濫(làn)竽(yú)充數
齊宣王①使人吹竽②,必③三百人。南郭處士④請⑤為王吹竽,宣王說(yuè)⑥之,廩食(bǐngsì)以數百人⑦。宣王死,湣(mǐn)王立⑧,好(hào)⑨一一聽之,處士逃。——《韓非子·內儲說上》
【注釋】:
①宣王:齊國國君。②竽:古代樂器名,象現在的笙(shēng)。③必:一定,必須。④處士:古代稱有學問、品德而沒有做官的人為處士。這里帶有嘲諷意味。⑤請:請求。⑥說:同“悅”。⑦廩食以數百人:待遇跟那幾百人一樣。廩食,官府供食。廩,糧倉。食,供養、給……吃。以,同“與”。⑧立:繼承了王位。⑨好:喜歡。
【譯文】:
齊宣王讓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處士請求為齊宣王吹竽,宣王很高興。官倉供養的樂手有好幾百人。齊宣王死后,他的兒子齊湣王繼位。齊湣王也喜歡聽吹竽,但他喜歡讓他們一個一個地吹,南郭處士只好逃走了。
【寓意】比喻無本領的冒充有本領,次貨冒充好貨
21、葉公⑴好(hào)龍
葉公子高⑵好龍,鉤以寫⑶龍,鑿(záo)以寫龍,屋室雕(diāo)文⑽以寫龍。于是天龍聞⑷而下之,窺⑸(kuī)頭于牖⑹(yǒu),施⑺(shī)尾于堂⑻。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húnpò),五色無主。是⑼葉公非⑾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
【注釋】:
⑴葉公:公,古時的尊稱。⑵子高:人名。⑶寫:這里是用刀、筆刻畫的意思。⑷聞:聽說⑸窺:就是探望、偷看的意思。⑹牖:窗戶。⑺施:伸出、延伸的意思。⑻堂:廳堂。⑼是:這。⑽文:同“紋”,花紋。⑾非:不是。
【譯文】:
葉公喜歡龍,衣服的帶鉤上畫龍,喝酒的杯上畫龍,房屋上的雕刻花紋是龍。于是天上的龍聽說了就下來,從窗子探進頭,把尾巴放進廳堂。葉公看見了,掉頭逃跑,(嚇得)魂不附體,(嚇得)臉色茫然無主。這個葉公不是喜歡龍,是喜歡象龍又不是龍的東西。
【寓意】:
比喻口頭上說愛好某事物,實際上并不真愛好。
22、師曠論學
晉平公問于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
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選自西漢劉向編《說苑》)
【注釋】:
1、晉平公:春秋時期晉國國君。2.于:向。3.師曠:字子野,春秋時代晉國樂師。他雙目失明,仍熱愛學習,對音樂有極高的造詣。4.暮:本來是“天晚”的意思,這里作“晚了”講。5.何:為什么6.炳燭:把燭燈點燃。古無蠟燭,稱火炬為燭。炳:點燃。7.安:怎么8.戲:戲弄。9.盲臣:瞎眼的臣子。師曠為盲人,故自稱為盲臣。10.臣:臣子對君主的自稱。11.聞:聽說。12.好:愛好13.陽:陽光。14.日出之陽:初升的太陽,早晨的太陽. 15.日中之光:正午的太陽光. 16.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點上燭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個好呢?17.孰與:相當于“……跟(與)……哪個(誰)怎么樣?”。18.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黑暗。19.善哉:說得好啊!。
【譯文】:
晉平公對師曠說:“我今年七十歲了,想要學習,但是認為已經晚了。”師曠回答說:“為什么不把蠟燭點燃呢?”平公說:“哪里有作為臣子的人來戲弄君主的呢?”
師曠說:“雙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戲弄君主呢?我聽說,少年時喜好學習,就如同在初升太陽的陽光下行走一樣;中年時喜好學習,就像在正午太陽的陽光下行走一樣;晚年的時候喜好學習,就像把蠟燭點燃行走一樣。點上蠟燭再走路和暗中走路,究竟哪個好呢?”
平公說:“說得好啊!”
【道理】:人生學無止境,任何時候都應該抓緊學習。
23、邯鄲①(haándān)學步②
昔③(xī)有學步于邯鄲者,曾④(céng)未得其仿佛⑤,又復失其故步⑥,遂⑦(suì)匍匐⑧(púfú)而歸⑨耳。——《漢書·敘傳上》
【注釋】:
①邯鄲:戰國時趙國的都城;②學步:學習走路。步:行走,走路。③昔:從前,過去。
④曾:這里相當于“乃”,意思同“卻”。⑤仿佛:大略、大概。⑥故步:原來走路的步法。⑦遂:于是 ⑧匍匐——爬行。⑨歸:回來
【譯文】:
從前有個向邯鄲(人)學習走路的人,卻沒有學到邯鄲人走路的技能,而且忘記了自己原來走路的步法,于是只好爬著回家了。
【寓意】:比喻模仿別人不得法,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領忘掉了
24、東施效⑴顰⑵(pín)
西施病心⑶而顰其里⑷,其里之⑸丑人見而美⑹之⑺,歸亦⑻(yì)捧心而顰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⑼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⑽(qiè)妻子⑾而去⑿之走⒀。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
【注釋】:
⑴效:模仿⑵顰:皺眉頭⑶病心:心口痛。病,生病。⑷里:鄉里⑸之:的⑹美:意動用法,認為她美。⑺之:代詞,代指“她”⑻亦:也⑼堅:堅決⑽挈:帶領⑾妻子:妻子兒子⑿去:離開⒀走:跑,逃離。
【譯文】:
西施經常心口疼痛,皺著眉頭從街上走過,同村一個丑婦人看見西施的樣子,覺得很美,便仿效著,皺眉蹙額,走到街上。村里富人看見她的這副怪樣,都緊閉大門不愿出來;窮人見了,帶著妻子兒女,遠遠避開。這個丑婦看到西拖捧心皺眉的樣子很美,但卻不知道為什么美啊。
【寓意】:
每個人都要根據自己的特點,揚長避短,尋找適合自己的形象,盲目模仿別人的做法是愚蠢的。
25、螳臂當車
齊莊公出獵,有一蟲舉①足將搏②(bó)其輪③。問其御④曰:“此何蟲也?”對曰⑤:“此所謂螳螂者也。其為蟲也,知⑥進而不知卻⑦,不量力而輕敵。”莊公曰:“此為人,而必為天下勇武⑧矣!”回車⑨而避⑩之,而勇士歸之。
【注釋】:
①舉:托舉②搏:搏斗③輪:車輪④御:駕車的人⑤對曰:回答說⑥知:知道⑦卻:退。⑧勇武:勇猛的武士⑨回車:掉過車頭⑩避:避開
【譯文】:
齊國國王莊公出門打獵,有一只螳螂舉起腳,準備和他的馬車輪子搏斗。(莊公)問他的車夫說:“這是什么蟲啊?”車夫說:“這是螳螂。作為蟲來說,(它是那種)只知道進不知道退的,不估計一下力量對比就輕率和敵方對陣。”莊公說:“這蟲子要是人,必定是天下勇士啊。”于是讓車繞道避開了它,后來勇士都投奔了莊公。
【寓意】:“螳臂當車”作為一句成語,卻并不比喻出色的勇士,而是比作自不量力的可笑人物。
26、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蚌(bàng)方出曝(pù),而鷸(yù)啄其肉。蚌合而鉗(qián)其喙(huì)。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wèi)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擒(qín)之。——西漢·劉向《戰國策·燕策二》
【注釋】:
[1]蚌:生在淡水里的一種軟體動物,有兩扇橢圓形硬殼,可以開合。[2]曝:曬,這里指蚌上河灘曬太陽。[3]鷸;鳥名,常在水邊捕吃魚、蟲、貝類。[4]鉗:夾住。[5]喙:鳥類的嘴。[6]即:就。[7]不出:指鷸的嘴拔不出。[8] 漁者:捕魚人⑼擒:抓住。
【譯文】:
河蚌剛剛爬上河灘張開殼兒曬太陽,一只鷸鳥撲過來啄它的肉。蚌靈敏地合擾自己堅硬的殼,把鷸鳥尖尖的長嘴緊緊夾住。鷸對蚌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曬死。”蚌也對鷸說:“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你就要渴死餓死!”鷸和蚌誰也不肯讓誰。結果都被漁夫毫不費力地抓住了。
【寓意】:現在用來比喻雙方相持不下,結果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占了便宜。
27、指鹿為馬
趙高欲為大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于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é)順趙高。或言鹿,高因陰中(zhòng)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史記·秦始皇本紀》
【注釋】:
①為大亂:作亂,指篡(cuàn)奪皇位②.驗:試驗③.二世:指秦二世皇帝胡亥(hài)④左右:身邊的人⑤或:有的⑥.阿順:阿諛順從陰中諸言鹿者以法:暗地里假借法律懲處那些直說是鹿的人。中,適合,這里指借法律條文扣以罪名 ⑦.法:刑法⑧.恐:害怕,恐怕
【譯文】:
趙高想要謀反,恐怕各位大臣不聽從他,就先設下計謀進行試探,帶來一只鹿獻給二世,說:“這是一匹馬。”二世笑著說:“丞相錯了,把鹿說成是馬。”問身邊的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趙高說是馬,有的說是鹿,趙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陷害那些說是鹿的人。以后,大臣們都畏懼趙高。
【寓意】: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28、文征明習字
文征明臨寫《千字文》,日以十本為率(lǜ),書遂大進。平生于書,未嘗茍且,或答人簡札,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注釋】:
[1]臨:臨帖,照著字畫模仿。[2]日:每天。[3]率:標準。[4]書:書法。[5]遂:于是,就。[6]于:對,對于。[7]嘗:曾經。[8]茍且:敷衍了事,馬虎。[9]或:有時。[10]簡札:信件,書信。[11]少:通“稍”稍微。[12]易:改換,更換。[13]厭:嫌麻煩而討厭。[14]故:所以。[15]愈益:愈加,更加。
【譯文】:
文征明臨帖寫《千字文》,每天以寫十本作為標準,書法就迅速進步起來。他平生對于寫字,從來也不馬虎草率。有時給人回信,稍微有一點不符合心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寫過它,不怕麻煩。因此,他的書法越到老年,越發精致巧妙。
【啟示】:無論做任何事情既要堅持不懈,又不能馬虎草率。
29、張無垢勤學
張無垢(gòu)謫(zhé)①橫浦,寓②城西寶界寺。其寢室有短窗,每日昧爽③輒(zhé)④執⑤書立窗下,就⑥明⑦而讀。如是者⑧十四年。洎(jì)⑨北歸,窗下石上,雙趺(fū)⑩之跡隱然,至今猶?存。——《鶴林玉露》
【注釋】:
①謫:封建時代把高級官員降級并調到邊遠的地方做官,這里指被貶官。②.寓:居。③.昧爽:拂曉,破曉;天剛亮。昧,昏暗。爽:明朗,清亮。④.輒:總是。⑤執:拿著。⑥.就:依靠。⑦.明:光⑧.如是者:像這樣。是:這樣⑨.洎:及,到⑩趺:足跡。?. 猶:還。
【譯文】:
張無垢被貶官到橫浦后,住在城西的寶界寺。他住的房間有一扇短窗,每天天剛亮時,他總是拿著書本站在窗下,依靠著微弱的晨光讀書。他就像這樣一直堅持了十四年之久。等到他回到北方后,在窗下的石頭上,雙腳踏出的痕跡還隱約可見,直到現在還存有。
【啟示】:做任何事都要有毅力,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廢。即使是受到了挫折,也要繼續努力,不能自甘墮落。
30、歐陽修苦讀①
歐陽公②四歲而孤③,家貧無資④。太夫人⑤以荻⑥畫地,教以⑦書⑧字。多誦古人篇章,使學為詩。及其稍長(zhǎng),而家無書讀,就⑨閭里⑩士人家(11)借而讀之,或(12)因(13)而抄錄。抄錄未必,而已能誦其書。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14)。自幼所作詩賦文字(15),下筆已如成人。
【注釋】:
(1)選自《歐陽公事跡》。(2)歐陽公:指歐陽修。歐陽修,北宋文學家,史學家。(3)孤:幼年喪父。這里作動詞用,意思為孤兒。(4)資:財物,錢財。(5)太夫人:指歐陽修的母親. (6)荻(dí):蘆葦桿。 (7)以:用,用來(8)書:寫。(9)就:靠近(10)閭(lǘ)里:街坊,鄉里,民間。古時候二十五戶人家稱作一閭。(11)士人家:讀書人家
(12)或:有時。(13)因:趁機。(14)惟讀書是務:只致力于讀書。是,指代讀書。務:致力于,從事。(15)文字:文章
【譯文】:
歐陽修四歲時失去父親,家里沒有錢財。他的祖母用蘆葦稈在沙地上作書畫,用來教他寫字。〔讓他〕多誦讀古人的篇章,使他學會寫詩的方法。到他年齡大些,然而家里沒有書可以閱讀,〔他〕靠近鄉里的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或者進行抄寫摘錄。抄寫還沒有完畢,然而已經能背誦這本書。以至于白天黑晚忘記吃飯睡覺,只有讀書是公務。他從小寫的詩歌文章,像大人寫的一樣有文采。
【啟示】激勵后人,勤學苦練總會有所成就。
31、管寧割席
管寧①(nìng)、華歆②(xīn)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③而喜竊見管神色乃擲④去⑤之。又嘗⑥同席讀書,有乘軒服冕⑦(miǎn)過門者,寧讀如故⑧,歆廢書⑨出觀。寧割席⑩分坐,曰:“子非吾友也⑾。”
【注釋】:
①寧:字幼安,漢末魏人,不仕而終。②華歆:字子魚,東漢人,桓帝時任尚書令,入魏后依附曹操父子。③捉:拿起來,舉起④擲:扔。⑤去:拋去。⑥嘗:曾經,從前。⑦軒服冕:軒:古代的一種有圍棚的車,冕:古代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戴的帽。這里指貴官。⑧故:原來一樣。如:像。⑨廢書:放下書。廢:放下。⑩席:坐具,坐墊。古代人常鋪席于地,坐在席子上面。現在擺酒稱筵席,就是沿用這個意思。⑾子非吾友也: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譯文】:
管寧和華歆同在園中鋤菜,看見地上有一片金,管寧仍依舊揮動著鋤頭不停,和看到瓦片石頭一樣沒有區別,華歆拾起金片心里高興,偷看了管寧的臉色后又扔了它。他們又曾經同坐在一張席子上讀書,有個坐著華貴車輛的官員從門前過,管寧還像原來一樣讀書,華歆卻放下書出去觀看。管寧割斷席子(和華歆)分開坐,說:“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啟示】:
應該從小樹立遠大的志向,刻苦讀書,排除一切私心雜念,才能學有所成。但做事不能過于武斷,要多一點觀察,不要輕易下結論,才可以做到更好。
32、程門立雪
楊時見程頤①(yí)于洛②。時蓋③年四十矣。一日見④頤,頤偶瞑(míng)坐⑤,時與游酢(zuò)侍(shì)立⑥不去。頤既⑦覺⑧,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注釋】:
①程頤,與其兄程顥均為北宋時期著名理學家和教育家。②洛,洛陽③蓋,通“概”,大概。④見:拜見。⑤瞑坐:打瞌睡。暝,閉眼。⑥.侍立:恭敬地站在一旁。.⑦既:已經⑧覺,醒。
【譯文】:
楊時到洛陽求見程頤。楊時大概當時有四十歲了。一天拜見程頤的時候,程頤偶爾坐著打瞌睡。楊時與游酢站在門外等著沒有離開。等到程頤醒后,門外積雪已經一尺多厚了。
【寓意】現比喻尊敬師長。比喻求學心切和對有學問長者的尊敬。
33、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園中有樹,其上有蟬①,蟬高居、悲鳴②、飲露,不知螳螂③在其后也。螳螂委身④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⑤也,黃雀延頸⑥,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⑦在其下也。——《說苑·正諫》
【注釋】:
①蟬:昆蟲,又叫知了。②悲鳴:動聽地鳴叫。③螳螂:昆蟲,又叫刀螳,臂長,善捕小蟲。④委身曲附:縮著身子緊貼樹枝,彎起了前肢。附即“跗”,腳背。⑤傍:同“旁”旁邊。⑥延頸:伸長脖子。延,伸長。⑦彈丸:彈弓鐵丸。這里指拿彈弓的人。
【譯文】:
園子里有棵樹,樹上有只蟬,這蟬高踞枝頭,動聽地鳴叫,飲食露珠,卻不知螳螂在它的身后。螳螂彎曲身肢,要去捕蟬,卻不知黃雀在它旁邊。黃雀伸出脖子要去啄食螳螂,卻不知手拿彈弓鐵丸的人正在它的下面。
【寓意】:
諷刺了那些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后禍患的人。教導我們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思考一下,要思前顧后。
34、囫圇吞棗
客有曰:"梨益齒而損脾(pí),棗益脾而損齒。"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則嚼而不咽,不能傷我之脾;我食棗則吞而不嚼,不能傷我之齒。"狎(xiá)者①曰:"你真是囫圇②(húlún)吞卻一個棗也。"遂絕倒。
【注釋】:
①狎者:不莊重的人,這里指愛開玩笑的人。②囫圇:整個兒。把棗整個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
【譯文】:
有個客人說:“吃梨子對牙齒有好處,對脾卻有損傷;吃棗子對脾有益處,對牙齒卻有損害。”有一個呆頭呆腦的年輕人聽了這話,思考了很久,說:“我想到一個好辦法:吃梨子的時候,只嚼不吞,它就不能損傷我的脾了;吃棗子的時候,只吞不嚼,它就不能損傷我的牙齒了。”有個喜歡開玩笑的人說:“你真是整個地吃下去棗呀!”大家聽了,都笑得前俯后仰。
【寓意】:比喻對事物不加分析思考,籠統地接受。
35、疑鄰盜斧
人有亡斧①者,意②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③斧也;顏色,竊斧也;言語,竊斧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斧也。俄而,掘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復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竊斧者。——《列子·說符》
【注釋】:①斧:斧頭②意:通“疑”,懷疑;③竊:偷。
【譯文】:
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懷疑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觀察那人走路的樣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臉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聽他的言談話語,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言談舉止,無不像偷斧子的。
不久,丟斧子的人在山谷里挖地時,掘出了那把斧子,再留心察看鄰居家的兒子,就覺得他的言談舉止都不像偷斧子的了。
【寓意】:不能輕易懷疑別人,必須要有足夠的證據,也不能以貌取人,也要知道感覺不一定是對的。
36、陶侃惜谷
陶侃(kǎn)嘗(1)出游,見人持(2)一把未熟稻,侃問:“用此何為(3)?”人云(4):“行道所見,聊(5)取之耳(6)。”侃大怒詰⒃(jié)曰:“汝(7)既不田(8),而戲賊(9)人稻!”執(10)而鞭(11)之。是以(12)百姓勤于農植(13),家給(14)人足(15)。——《晉書·陶侃傳》
【注釋】:(1)嘗:曾經。(2)持:舉著。(3)何為:即“為何”,指干什么。(4)云:說。(5)聊:隨便。(6)耳:罷了。(7) 汝:你. (8)不田:不種田。田:名詞作動詞,種田。(9) 賊:損害,傷害。(10) 執:抓。(11) 鞭:名詞作動詞,用鞭子打。(12) 是以:因此。(13)勤于農植:即“于農植勤”,對農業肯下功夫。(14)給:足,豐足。(15)足:足夠。⒃詰:追問。
【譯文】:
陶侃曾經外出游覽,看到一個人拿著一把沒熟的稻穗,陶侃問:“拿這些東西干什么?”那人說:“我在路上看見的,隨便拔一把罷了。”陶侃非常生氣地對他說:“你既然不種田,竟然還毀壞人家的稻谷!”于是陶侃就把那人抓起來用鞭子打。因此老百姓都勤懇耕種,家家生活寬裕,人人豐衣足食。
【啟示】:表現了陶侃愛民如子,珍惜糧食,珍惜勞動成果,正直的特點。
37、誡子書
夫(fú)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fú)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諸葛亮集》
【注釋】:
(1)夫(fú):句首發語詞,無實在的意義。王洪喜書法作品《誡子書》
(2)君子:品德高尚的人。(3)行:指操守、品德、品行。(4)澹(dàn)泊:安靜而不貪圖功名利祿。內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5)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6)寧靜:這里指安靜,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7)致遠:實現遠大目標。(8)廣才:增長才干。(9)淫(yín)慢:過度的享樂與松懈。慢:怠惰。(10)勵精:振奮精神。勵:奮勉,振奮。(11)險躁:暴躁、浮躁,與上文“寧靜”相對而言。(12)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13)馳:消失、逝去。(14)日:時間。(15)遂:于是,就。(16)枯落:枯枝和落葉,此指枯葉一樣飄零,形容人韶華逝去。(17)多不接世:意思是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接世,接觸社會,對社會有益。有“用世”的意思。(18)窮廬:破房子。(19)將復何及:又怎么來得及。
【譯文】:
德才兼備人的品行,是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的,是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的。不看輕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靜下心來(思考)就不能把問題看得更遠(深入)。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增長才干必須刻苦學習。不努力學習就不能增長才智,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追求過度享樂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奮精神,輕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著光陰流逝,意志隨著歲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敗葉那樣,(成了無所作為的人)對社會沒有任何用處,(到那時,)守在自家的狹小天地里,悲傷嘆息,還有什么用呢!
【啟示】: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驗,著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對比鮮明。
38、臥薪⒂嘗膽
勾踐(jiàn)之困會稽⑴(kuài jí)也,喟(kuì)然⑵嘆曰:“吾終⑶于此乎?”吳既赦⑷(shè)越,越王勾踐反⑸國,乃⑹苦身焦思,置膽于坐⑺,坐⑻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⑼(rǔ)忘會稽之恥邪⑽?”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zhòng)采⑾,折節⑿下賢人,厚遇賓客,振⒀貧吊⒁死,與百姓同其勞。
【注釋】:
⑴會稽:今浙江省紹興⑵喟然:嘆氣的樣子⑶終:完了,這里指“困守”。⑷赦:免除或減輕刑罰⑸反:通“返”,返回。⑹乃:于是,就⑺坐:通“座”⑻坐:坐下⑼女:通假字,通“汝”,即“你”。⑽耶:嗎⑾重采:多種顏色的華麗衣服。⑿折節:屈己而下于人。⒀振:通假字,通“賑”,救濟。⒁吊:慰問。⒂薪:柴草。
【譯文】:
勾踐被圍困在會稽的時候,喟然感嘆道:“難道我就一輩子困守在這里嗎?”吳國赦免越國以后,越王勾踐回到國內。他就又磨練身體、又苦心思考,還在座位前放著苦膽。無論是坐著還是躺著,抬頭就能看見苦膽;無論是喝水還是吃飯,也都要嘗嘗苦膽。勾踐還常常提醒自己說:“你忘記了被圍會稽的恥辱了嗎?”越王勾踐親自參加田間耕種,他的夫人親自織布,吃飯不添肉類,穿衣不要華美衣服,躬身禮待那些有才能的人,真誠接待來訪的賓客,救濟貧窮的民眾,慰問死者的家屬,與老百姓同甘共苦。
【寓意】:后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39、驚弓之鳥
異日者,更羸(léi)與魏王處京臺之下①,仰見飛鳥。更羸謂魏王曰:“臣為王引弓虛發而下鳥②。”魏王曰:“然則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有間(jiàn)③,雁從東方來,更羸以虛發而下之。魏王曰:“然則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niè)也④。”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對曰:“其飛徐而鳴悲⑤,——飛徐者,故瘡(chuāng)痛也⑥;鳴悲(bēi)者,久失群也;故瘡未息而驚心未去也,聞弦音引而高飛⑦,故瘡隕(yǔn)也⑧。”——《戰國策》
【注釋】:
①更羸——戰國時的名射手。京臺——高臺。
②虛發——虛拉弓弦,不放箭。下鳥——使鳥落下。
③有間——過一段時間。
④孽——本指植物從根部生出來的嫩芽,此出指未復元的創傷。
⑤徐——緩慢。⑥故瘡——舊傷。
⑦引——伸,展。這里指伸展翅膀。⑧隕——從高處掉下來。
【譯文】:
從前,更贏(人名)和魏國國王在一個高臺之上,仰望看見飛鳥,更贏對魏王說:“我可以為您(表演)拉(空)弓發虛箭但使鳥掉下來。”魏王說:“是嗎,射箭的技術可以達到這種程度嗎?”更贏說:“可以。”
一會兒,有大雁從東邊飛過來,更贏用虛發使(大雁)掉下來了。魏王說:“啊,射箭的技術可以達到這種程度啊?”更贏說:“這鳥是受過箭傷的。”魏王說:“先生你怎么知道呢?”回答說:“它飛得慢并且鳴叫的聲音悲涼。飛得慢的原因,是有舊傷;鳴叫悲涼的原因,是離群的時間很長了。老傷沒好那么驚懼的心就沒過去。聽到弓弦的聲音,努力舞動翅膀往高處飛,老傷發作就掉下來了。”
【寓意】:比喻經過驚嚇的人碰到一點動靜就非常害怕。
40、杞人憂天
杞(qǐ)國有人憂天地崩墜①,身亡所寄②,廢寢食者。又有憂彼之所憂者③,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無處無氣。若屈伸④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⑤,奈何憂崩墜乎?”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乎?”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⑥。”其人曰:“奈地壞何⑦?”曉者曰:“地積塊耳⑧,充塞四虛,無處無塊。若躇步跐蹈⑨,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其人舍然⑩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列子》)
【注釋】:
①崩墜:崩塌,墜落。②身亡所寄:沒有地方存身。亡,同“無”。寄,依附,依托。③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又有一個為他的憂愁而擔心的人。④若:你。屈伸:身體四肢的活動。⑤終日在天中行止:整天在天空氣體里活動。行止,行動和停留。⑥中傷:打中擊傷。⑦奈地壞何:那地壞了(又)怎么辦呢?⑧地積塊耳:大地是土塊堆積成的罷了。⑨躇(chú)步跐(cí)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躇,立。步,走。跐,踩。蹈,踏。⑩舍然:釋然,放心的樣子。
【譯文】:
杞國有個人擔憂天會塌地會陷,自己無處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覺,吃不下飯。另外又有個人為這個杞國人的憂愁而憂愁,就去開導他,說:“天不過是積聚的氣體罷了,沒有哪個地方沒有空氣的。你一舉一動,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動,怎么還擔心天回塌下來呢?”那個人說:“天果真是氣體,那日月星辰不就會掉下來嗎?”開導他的人說:“日月星辰也是空氣中發光的東西,即使掉下來,也不會傷害什么。”那個人又說:“如果地陷下去怎么辦?”開導他的人說:“地不過是堆積的土塊罷了,填滿了四處,沒有什么地方是沒有土塊的,你站立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動,怎么還擔心會陷下去呢?”(經過這個人一解釋)那個杞國人放下心來,很高興;開導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興。
【寓意】:不要為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而憂愁。
小學生文言文8
20xx年12月上旬,湖南株洲市天元區白鶴小學六年級學生余晗睿去外地參加一次考試,語文試卷作文的主題是關于“家庭教育”,材料要求圍繞“閱讀”、“習慣”展開論述。簡單構思后,余晗睿在40分鐘內,即以文言文形式寫出了《父母之教》一文。文章只有600余字,引經據典地闡述家庭教育對閱讀和習慣的重要性。開頭開門見山點明觀點:“孩子之美,源父源母。父母之教,最為重。”很快,這篇作文便在網絡走紅,國內很多網站紛紛轉載,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該文為何能走紅,為何能引熱議?這是頗值一議的。
有人說,文章寫得好。文章觀點明確,有理有據,層次分明,前后呼應,結構嚴謹,文通句順,確是一篇好文。但實事求是而論,能寫出達到如此要求的文章的,在莘莘學子中,并不乏人,為何偏讓余晗睿走紅?
又有人說,文章采用罕見的文言文形式來寫,凸顯特色。此話有一定道理。在余晗睿的同齡人中,有不少人用白話文還寫不出主題明確、條理清楚、內容充實、文字通順的文章,何況用文言文呢?有專家說,即使大學中文系學生,用文言文寫篇像樣的文章也非易事,而一個小學生居然用文言文寫出一篇好文來。如此看來,余晗睿確實是個“另類”。但生活中“另類”者不乏其人,并不等于就能走紅,因為“文言”這種形式,不少國人望而生畏,視之為第二外語,難學難懂,避之唯恐不及。如此看來,走紅必有他因。
的確如此!筆者認為,“走紅”的真正原因是人們由衷地贊賞余晗睿熱愛“國學”的精神與行動。其實,文言文只是一種載體,它承載著中國數千年傳統文化的精華。但文言文與白話文有很大差異,透過文言文去了解、學習“國學”精華,難度不小,沒有“熱愛”“專注”的精神,難以邁進其門檻。余晗睿五歲開始,就在家長引導下接觸古詩詞,逐漸培養起對“國學”的興趣,覺得“書中蘊含了太多哲理,越讀越著迷。”興趣的驅動,促使他堅持每晚7-8點,自覺地抽出一個小時去閱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書籍。后來讀的書愈來愈多,為了加深理解,課余他還會看央視《百家講壇》等講座,擴大自己的“國學”視野。長時間的執著堅持,較快地提高了他對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因此,他能寫出廣受贊揚的.文言作文,也就不足為怪了。人們贊賞余晗睿的,不僅是他認真刻苦學“國學”,能寫出不賴的文言文;更看重他能將“國學”精神體現在自己的行動中。校長劉容說,走廊里有不少學生嬉戲,余晗睿會紳士地伸出左手,給同行的她和老師擋出一條通道;接受記者采訪時,他始終挺直腰桿坐在座位上,雙手交叉放在膝蓋處,比同齡人成熟多了。劉容贊道:“這孩子很注重禮儀。”如今,“國學”已經成為一大時髦,但不少人只是學一點皮毛裝點門面或交差而已,相反,一個更嚴峻的現實是,眾多的人對傳統經典的敬畏之心日漸淡薄。隨著以消費、商業為特征的快餐文化大行其道,戲說歷史,顛覆傳統,玩世不恭,游戲人生成為時尚,傳統經典的地位,遭遇前所未有的沖擊。而這正是有識之士頗感憂心的。而今,發現一個11歲的小學生對“國學”居然有如此追求與境界,欣喜雀躍之余,必贊之并推而廣之使之“走紅”。
然而,也許人們更感興趣的是,余晗睿的文言文中透露了他的父母是怎樣教育引導他成長的。余晗睿在作文中說:“吾父者,讀圣賢之書而教我……多年以來,決無絲厘間斷。”“吾母者,予敬而愛之……吾母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他在作文末尾總結說:“伴,人之情也。讀書,明理也。習慣,所以修身養性也。此皆父母之教也。”這段話告訴人們,余晗睿的成長,離不開其父母的見識、榜樣、追求與堅持。沒有他們多年來“犧牲”自己的愛好、娛樂、休息,始終“伴”著孩子,就不會有余晗睿的今天。他們堪稱天下父母的典范。而今的年輕父母深知培養孩子的重要性,也懂得培養孩子閱讀興趣與良好習慣的重要性,更愿意投入金錢,但缺乏良好的榜樣與耐心。他們一邊呵斥孩子要刻苦讀書學習,一邊卻在玩手機、玩電腦、看電視、甚至玩撲克、打麻將。而這,卻令孩子的學習與成長大打折扣。愿天下年輕父母從余晗睿的父母中獲得啟示。
文言文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學”經典涵蓋著中華傳統文化數千年不變的核心價值。千百年來國人將傳統經典奉為立身之本,始終保持崇尚與敬畏之心,中華五千年文明才得以延續、傳承、發展,我們民族才有生生不息的凝聚力。俗云“舉頭三尺有神靈”,傳統經典其實就是我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神靈”。學習國學,不應該停留在口頭上,而應該引起各級人士充分的重視,并落實在行動上。
11歲小學生文言文的“走紅”,的確值得人們深思!
小學生文言文9
1、愛蓮說
【作者】周敦頤【朝代】宋
【原文】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譯文】
水上、陸地上各種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愛的非常多。晉代的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從李氏唐朝以來,世人大多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從積存的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污染,經過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妖艷。(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長枝。香氣傳播更加清香,筆直潔凈地豎立在水中。(人們)可以遠遠地觀賞(蓮),而不可輕易地玩弄它啊。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對于菊花的喜愛,在陶淵明以后很少聽到了。對于蓮花的喜愛,和我一樣的還有誰?(對于)牡丹的喜愛,人數當然就很多了!
【賞析】
這篇文章可明顯分為二部分:前一部分對蓮花高潔的形象極盡鋪排描繪之能事;第二部分則揭示了蓮花的比喻義,分評三花,并以蓮自況,抒發了作者內心深沉的慨嘆。
作者起筆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選用“可愛”二字,包羅群芳,表明托物寄興,并不刻意求工,極見其立言斟酌之妙。接著敘說“晉陶淵明獨愛菊”。陶淵明不肯為五斗米折腰,解綬歸隱后,飲酒賦詩,安享“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逸趣。“獨愛菊”,顯示淵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而且更加明確了題意:陶淵明可以愛菊抒懷,我怎不可獨愛蓮呢?繼寫“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寫了唐人,特別是統治階層“甚愛牡丹”的好尚,這幾句像是重復,但實為加深語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讓對比感更為強烈,為其求蓮之高潔鋪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頤本人獨愛蓮與晉陶淵明的愛菊避世不同,為保持一份高潔,寧愿終老南山。他要在塵世中當個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這種在污世保持清白與獨自避世求真的心態,與眾人皆羨富貴(牡丹)的從眾心態是有著思想境界上本質的區別的。這為愛蓮說所要表達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鋪墊。然后作者撇開一筆說,讓那班人愛其所愛吧,“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這一連串鋪敘,對蓮花挺拔秀麗的芳姿,清逸超群的令德,特別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風范,作了有力的渲染。這幾句隱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實際上,他說的意思就是:官場黑暗,要在官場上保持自己高潔的品格,就如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難。這也是他為官的經驗總結,因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蓮而不妖”,不過是作者的一種良好愿望罷了。他為官正直,數洗冤獄,為民作主;晚年定居廬山,著書明道,潔身自愛,頤養天年,便是身體力行,澹泊明志的體現。這正是這篇小品能給人思想情趣以深切感染的著力之處。
接下來,作者對三種花象征的不同性格進行了比較和品評:“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本來,花是不具備人格的,但在作者眼里,蓮花近于菊,卻不像菊那樣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現實的隱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樣妍麗妖冶,以富貴媚人。蓮花出于污濁現實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顯妖冶,實為百花叢中的賢君子。另外,蓮花又是佛教中的圣物,如來、觀音均以蓮花為座。唐釋道世《三寶敬佛》云:“故十方諸佛,同出于淤泥之濁;三身正覺,俱坐于蓮臺之上。”作者《題蓮》詩也云:“佛愛我亦愛,清香蝶不偷。一2、勸學
【作者】荀子【朝代】先秦(戰國末期)
【原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譯文】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然而卻比藍草的顏色更青;冰,是水凝結而成的,然而卻比水更寒冷。木材筆直,合乎墨線,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彎曲成車輪,(那么)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到)如圓規畫的一般的標準了,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干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經墨線比量過就變得筆直,金屬制的刀劍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博地學習,并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智慧明理并且行為沒有過錯了。
……
我曾經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卻)比不上片刻學到的知識(收獲大);我曾經踮起腳向遠處望,(卻)不如登到高處見得廣。登到高處招手,手臂并沒有加長,可是遠處的人卻能看見;順著風喊,聲音并沒有加大,可是聽的人卻能聽得很清楚。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卻可以橫渡長江黃河。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就從這里興起了;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就從這里產生了;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品德,自然會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到達,)它的成績來源于走個不停。(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啊。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如果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存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啊。
3、為學
【作者】彭端淑【朝代】清
【原文】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圣人之道,卒于魯也傳之。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
【譯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難和容易的區別嗎?只要肯做,那么困難的事情也變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變得困難了。人們做學問有困難和容易的區別嗎?只要肯學,那么困難的學問也變得容易了;如果不學,那么容易的學問也變得困難了。
我天資愚笨,趕不上別人;我才能平庸,趕不上別人。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等到學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與平庸了。我天資聰明,超過別人;能力也超過別人,卻不努力去發揮,即與普通人無異。孔子的學問最終是靠不怎么聰明的曾參傳下來的。如此看來聰明愚笨,難道是一成不變的嗎?
四川邊境有兩個和尚,其中一個貧窮,其中一個富裕。窮和尚對有錢的和尚說:
“我想要到南海去,怎么樣?”富和尚說:“你憑著什么去?”窮和尚說:“我只需要一個水瓶一個飯碗就足夠了。”富和尚說:“我幾年來想要雇船順江而下,尚且沒有成功。你憑著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窮和尚從南海回來了,把到過南海的這件事告訴富和尚。富和尚的臉上露出了慚愧的神情。
四川距離南海,不知道有幾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達可是窮和尚到達了。一個人立志求學,難道還不如四川邊境的那個窮和尚嗎?因此,聰明與敏睿,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著聰明與敏捷而不努力學習的人,是自己毀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學習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學成的。
【啟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我們只有立下了目標,努力去實現,才會獲得成功。主觀努力是成敗的關鍵。人貴立志,事在人為。人要立長志,不要常立志。人之為學,貴在立志,無論客觀條件的好壞,天資的高低,關鍵在于主觀努力。
文中“吾一瓶一缽足矣”的兩個“一”字表現貧者對物質要求極低,一個“足”字體現了他戰勝困難的堅定信心,表現了貧者面對困難知難而進的勇氣和實現遠大理想的堅定信念,以及無所畏懼的堅強意志和敢于大膽實踐的精神成功到行動,堅持到立志
文中以四川兩個和尚去南海的故事為例,生動形象地說明了難與易的辯證關系,告訴我們事在人為的道理。所以我們要奮發學習。
也就是說:人貴立志,事在人為。立志求學,勤奮努力。
【作者簡介】
本文選自《白鶴堂文集》,原題為《為學一首示子侄》。作者彭端淑(1699年-1779年)字樂齋,清代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縣),號儀一。生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卒于清高宗乾隆四十四年。彭端淑十歲能文,十二歲入縣學,與兄彭端洪、弟彭肇洙、彭遵泗在丹棱萃龍山的紫云寺讀書。雍正四年(1726年),彭端淑考中舉人;雍正十一年又考中進士,進入仕途,任吏部主事,遷本部員外郎、郎中。乾隆十二年(1747年),彭端淑充順天(今北京)鄉試同考官。乾隆二十年辭職返川,任成都錦江書院主講、院長二十年,造就了大批如李調元、張船山等優秀人才。與李調元、張問陶并稱清代四川三才子。著有《白鶴堂集》、《雪夜詩壇》、《為學》(意為做學問),原題為《為學一首示子侄》。八十一歲時病故于成都南郊白鶴堂。
4、陋室銘
【作者】劉禹錫【朝代】唐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譯文】
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會出名;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龍棲留住就顯神靈。這是一間簡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遠揚。苔蘚爬上臺階染出一片碧綠,草色映入竹簾映得漫屋青色。這里談笑的都是博學多識的人,來往的沒有不學無術之徒。平時可以彈奏清雅的古琴,閱讀泥金書寫的佛經。沒有繁雜的音樂攪擾聽覺,沒有文牘公務勞累身心。似南陽諸葛亮的草廬,如西蜀揚子云的草屋。孔子說:“這有什么簡陋呢?”
5、愚公移山
【作者】列御寇【朝代】先秦(戰國)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譯文】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南邊,黃河北岸的北邊。
北山下面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紀快到90歲了,在山的正對面居住。他苦于山區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樣呢?再說,往哪兒擱挖下來的土和石頭?”眾人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邊。”于是愚公率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頭,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灣上的智叟譏笑愚公,阻止他干這件事,說:“你簡直太愚蠢了!就憑你殘余的歲月、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么樣呢?”北山愚公長嘆說:“你的心真頑固,頑固得沒法開竅,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還怕挖不平嗎?”河曲智叟無話可答。
握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沒完沒了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那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從這時開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南岸,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了。
6、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作者】孟子【朝代】先秦
【原文】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譯文】
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筑墻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里救出來并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里贖買回來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饑挨餓,身體空虛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一個人,常常發生錯誤,這樣以后才能改正,在內心里困惑,思慮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為,別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曉。一個國家,如果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這樣以后才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的道理了。
【賞析】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孟子所舉的例證是舜帝、傅說、膠鬲、管仲、孫叔敖、百里奚六人。
所謂“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成為《孟子》最著名的篇章之一,后人常引以為座右銘,激勵無數志士仁人在逆境中奮起。其思想基礎是一種至高無上的英雄觀念和濃厚的生命悲劇意識,一種崇高的獻身精神。是對生命痛苦的認同以及對艱苦奮斗而獲致勝利的精神的弘揚。
說到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太史公說得好: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史記太史公自序》)
之所以如此,正是因為他們身處逆境的憂患之中,心氣郁結,奮發而起,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緣故。
至于死于安樂者,歷代昏庸之君,荒淫逸樂而身死國亡,其例更是不勝枚舉。
所以,對人的一生來說,逆境和憂患不一定是壞事。生命說到底是一種體驗。因此,對逆境和憂患的體驗倒往往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當你回首往事的時候,可以自豪而欣慰地說:“一切都經歷過了,一切都過來了!”這樣的人生,是不是比那些一帆風順,沒有經過什么磨難,沒有什么特別體驗的人生要豐富得多,因而也有價值得多呢?
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作者】孟子【朝代】先秦
【原文】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譯文】
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比如一座)方圓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呀。城墻并不是不高啊,護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內部團結啊。所以說:使百姓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劃定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外親屬也會背叛他;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屬都反對背叛的君王,君子要么不戰斗,(如果)戰斗就一定會取得勝利。
8、醉翁亭記
【作者】歐陽修【朝代】宋
【原文】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譯文】
環繞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幾座山峰,樹林和山谷尤其優美。遠遠望過去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是瑯琊山。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聽到潺潺的流水聲,是一股水流從兩峰之間飛瀉而下,是釀泉。泉水沿著山峰折繞,沿著山路拐彎,有一座亭子像飛鳥展翅似地,飛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這亭子的是誰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給它取名的又是誰呢?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太守和他的賓客們來這兒飲酒,只喝一點兒就醉了;而且年紀又最大,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賞山水的美景。欣賞山水美景的樂趣,領會在心里,寄托在酒上。至于太陽的升起,山林里的霧氣散了;煙云聚攏來,山谷就顯得昏暗了;朝則自暗而明,暮則自明而暗,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開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樹木枝繁葉茂,形成一片濃密的綠蔭;風高霜潔,水落石出,這就是山中的`四季。早晨進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樂趣也是無窮無盡的。至于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歡唱,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應答,老人彎著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領著走,來來往往不斷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邊釣魚,溪水深并且魚肉肥美;用釀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雜七雜八的擺放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辦的宴席。宴會喝酒的樂趣,不在于彈琴奏樂,投壺的人中了,下棋的贏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時起時坐大聲喧鬧的人,是歡樂的賓客們。一個臉色蒼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是太守喝醉了不久,太陽下山了,人影散亂,賓客們跟隨太守回去了。樹林里的枝葉茂密成林,鳥兒到處叫,是游人離開后鳥兒在歡樂地跳躍。但是鳥兒只知道山林中的快樂,卻不知道人們的快樂。而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游玩的快樂,卻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樂為快樂啊。醉了能夠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敘這樂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誰呢?是廬陵歐陽修吧。
9、岳陽樓記
【作者】范仲淹【朝代】宋
【原文】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譯文】
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職到巴陵郡做太守。隔了一年,政治清明通達,人民安居和順,各種荒廢的事業都興辦起來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大它原有的規模,把唐代名家和當代人的詩賦刻在它上面。囑托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情。我觀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銜接遠山,吞沒長江,流水浩浩蕩蕩,無邊無際,一天里陰晴多變,氣象千變萬化。這就是岳陽樓的雄偉景象。前人的記述(已經)很詳盡了。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峽,向南面直到瀟水和湘水,降職的官吏和來往的詩人,大多在這里聚會,(他們)觀賞自然景物而觸發的感情大概會有所不同吧?像那陰雨連綿,接連幾個月不放晴,寒風怒吼,渾濁的浪沖向天空;太陽和星星隱藏起光輝,山岳隱沒了形體;商人和旅客(一譯: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槳折斷;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長嘯,猿在悲啼,(這時)登上這座樓,就會有一種離開國都、懷念家鄉,擔心人家說壞話、懼怕人家批評指責,滿眼都是蕭條的景象,感慨到了極點而悲傷的心情。
到了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時候,湖面平靜,沒有驚濤駭浪,天色湖光相連,一片碧綠,廣闊無際;沙洲上的鷗鳥,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游來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蘭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時大片煙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波動的光閃著金色,靜靜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漁夫的歌聲在你唱我和地響起來,這種樂趣(真是)無窮無盡啊!(這時)登上這座樓,就會感到心胸開闊、心情愉快,光榮和屈辱一并忘了,端著酒杯,吹著微風,覺得喜氣洋洋了。哎呀!我曾探求過古時仁人的心境,或者和這些人的行為兩樣的,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壞,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時,就為百姓擔憂;在江湖上不做官時,就為國君擔憂。他進也憂慮,退也憂愁。既然這樣,那么他們什么時候才會感到快樂呢?古仁人必定說:“先于天下人的憂去憂,晚于天下人的樂去樂。”呀。唉!不是這種人,我與誰一道歸去呢?
寫于為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
小學生文言文10
吾名周楊,安徽宣城人士也,虛度十二春秋,為女者。
吾身長四尺有余,身材適中。臉圓,雙目有神,嘴若櫻桃。風過,發飄,若細柳拂面,令人心曠神怡。
吾性之燥,非君可比,若爾入吾家,請小心之。然,吾非為粗魯之人,只直率也。吾善之五子弈,如君與吾對弈,定敗于吾足下。
周楊之,可愛乎?
小學生文言文11
《曹沖稱象》
曹沖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時孫權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沖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可知矣。”太祖悅,即施行焉。
《田忌賽馬》
忌數與齊諸公子馳逐重射。孫子見其馬足不甚相遠,馬有上、中、下輩。于是孫子謂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勝。”田忌信然之,與王及諸公子逐射千金。及臨質,孫子曰:“今以君之下駟與彼上駟,取君上駟與彼中駟,取君中駟與彼下駟。”既馳三輩畢,而田忌一不勝而再勝,卒得王千金。于是忌進孫子于威王。威王問兵法,遂以為師。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為小門于大門之側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儐者更道,從大門入。 見楚王。王曰:“齊無人耶,使子為使?”晏子對曰:“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王曰:“然則何為使子?”晏子對曰:“齊命使,各有所主。其賢者使使賢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嬰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當機立斷》
澠池道中,有車載瓦甕,塞于路。屬天寒,冰雪峻滑,進退不得。日向暮,官私客旅群隊,鈴鐸數千,羅擁在后,無可奈何。有客劉頗者,揚鞭而至,問曰:“車中甕值幾錢?”答曰:“七八千。”頗遂開囊取縑,立償之。命僮仆登車,斷其結絡,悉推甕于崖下。須臾,車輕得進,群噪而前。
《包拯斷牛》
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人也。始舉埋鄢作大理評事,出知建昌縣。以父母皆老,辭不就。得監和州稅,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歸養。后數年,親繼亡,拯廬墓終喪,猶裴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數來勸勉。久之,赴調,知天長縣。有盜割人牛舌者,主來訴。拯曰:“第歸,殺而鬻之。“尋復有來告私殺牛者,拯曰:”何為割牛知而又告之。”盜驚服。
《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鄭人買履》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鷸蚌相爭 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鉗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擒之。
《濫竽充數》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悅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畫蛇添足》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余。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我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取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蝴蝶與大鵬》
莊子,名周,是戰國時代宋國人,曾做過漆園這個地方的小官——漆園吏。莊子是中國古代最會講故事的人,他的語言如大海,汪洋無際;似江河,浩浩湯湯。莊子的想象力更是驚人,一會兒夢到自己變成了蝴蝶,翩翩飛舞;一會兒幻化為大鵬,背負青天,直上九萬里,做逍遙游! 他寫的文章結成了一本書,書名就叫《莊子》,后世將他與老子并稱為“老莊”。千百年來,許多文學家、詩人,都受到了莊子的`影響。尤其是李白,最喜歡莊子筆下的大鵬,說自己是“大鵬飛兮振八裔”!
《莊周夢蝶》
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濠上之辯》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望洋興嘆》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
《莊子行于山中》 莊子行于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 明日,弟子問于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
《報任少卿書》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俶儻非常之人稱焉。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氐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
文言文是一種從先秦延用發展至近代的書面語言。文言文中的名篇佳作,凝聚著古人長期的生活經驗、智慧積累和藝術成就,至今仍給我們以借鑒和啟迪。文言文是小學生在校必學、考試必考的內容,熟記古文名篇,能豐富語匯,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增強傳統文化修養,對小學生的成長大有益處。
小學生文言文12
吾97者,中考時過五關,斬六將,不見高等學府求之,入讀中山.雖不才,但混入高中.古人云:讀書百遍,其意自現.寒窗苦讀數年,何時乃成?此生已荒十余載.平生偏好絲竹之弦音,好讀書.問絲竹之事,略有高見.唯獨數理,才疏學淺.因而常參賽事,曾獲數獎.但余定會傾盡全力,孜孜不倦,及數理成功時,還望與君長談.吾立身之言曰:天地萬物本好,但需有長樂之心,以對人生失意之事.知否:花雖謝,業尚綠!
小學生文言文13
原文:
張家玉,字元子,東莞人。崇禎十六年進士。改庶吉士。李自成陷京師,被執。上書自成,請旌己門為“翰林院庶吉士張先生之廬”,而褒恤范景文、周鳳翔等,隆禮劉宗周、黃道周,尊養史可程、魏學濂。自稱殷人從周,愿學孔子,稱自成大順皇帝。自成怒,召之入,長揖不跪。縛午門外三日,復脅之降,怵以極刑,卒不動。自成曰:“當磔汝父母!”乃跪。時其父母在嶺南,家玉遽自屈,人笑之。賊敗南歸。阮大鋮等攻家玉薦宗周、道周于賊,令收人望,集群黨。家玉遂被逮。明年,南都失守,脫歸。從唐王入福建,擢翰林侍講,監鄭彩軍。出杉關,謀復江西,解撫州之圍。順治三年,風聞大兵至,彩即奔入關,家玉新城。大兵來攻,出戰,中矢,墮馬折臂,走入關。令以右僉都御史巡撫廣信。廣信已失,請募兵惠、潮,說降山賊數萬,將赴贛州急。會大兵克汀州,乃歸東莞。四年,家玉與舉人韓如璜結鄉兵攻東莞城,知縣鄭霖降,乃籍前尚書李覺斯等以犒士。甫三日,大兵至,家玉敗走。奉表永明王,進兵部尚書。無何,大兵來擊,如璜戰死,家玉走西鄉。祖母陳、母黎、妹石寶俱赴水死。妻彭被執,不屈死,鄉人殲焉。西鄉大豪陳文豹奉家玉取新安,襲東莞,戰赤岡。未幾,大兵大至,攻數日,家玉敗走鐵岡,文豹等皆死。覺斯怨家玉甚,發其先壟,毀及家廟,盡滅家玉族,村市為墟。家玉故里,號哭而去。道得眾數千,取龍門、博羅、連平、長寧,遂攻惠州,克歸善,還屯博羅。大兵來攻,家玉走龍門,復募兵萬余人。家玉好擊劍,任俠,多與草澤豪士游,故所至歸附。乃分其眾為龍、虎、犀、象四營,攻據增城。十月,大兵步騎萬余來擊。家玉三分其兵,掎角相救,倚深溪高崖自固。大戰十日,力竭而敗,被圍數重。諸將請潰圍出家玉嘆曰矢盡砲裂欲戰無具將傷卒斃欲戰無人烏用徘徊不決以頸血濺敵人手哉因遍拜諸將,自投野塘中以死,年三十有三。
(《明史·張家玉傳》,有刪改)
翻譯:
張家玉,字元子,東莞人。崇禎十六年進士,改選為庶吉士。李自成攻陷北京后,他被捉拿住。曾上書給自成,請把自己家門上題為“翰林院庶吉士張先生之廬”,并表彰、撫恤范景文、周鳳翔等人,用厚禮對待劉宗周、黃道周,尊敬地贍養史可程、魏學廉。自稱他愿意像孔子一樣以殷人后裔的身份服從周朝,稱自成為大順皇帝。自成大怒,把他招進來,家玉深深作了一個揖卻不肯跪拜。自成把他在午門外綁了三天,又強迫他投降,并用死刑來恫嚇他,家玉最終都不為所動。自成說:“我要把你爹娘都五馬分尸!”家玉一聽就趕緊跪下來。當時他的父母遠在嶺南,家玉就因此屈服了,人們都嘲笑他。闖賊敗后他回到南方來。阮大鋮等人攻擊他把宗周、道周推薦給闖賊,讓他收攏人心,招集黨羽。家玉于是遭到逮捕。第二年,南京失守,他逃回家鄉。后來跟著唐王到了福建,唐王提升他為翰林侍講,讓他監督鄭彩的軍隊。他們開出杉關,打算光復江西,解救撫州之圍。順治三年,傳聞說大清兵來了,鄭彩就逃出杉關,家玉跑到新城去了。大清兵來攻打新城,家玉出來迎戰,中了一箭,從馬上摔下摔斷了胳膊,逃進杉關去了。唐王命令他以右僉都御史的頭銜去巡撫廣信,而廣信已經淪陷,他請求到惠州、潮州募兵,勸降了幾萬名山賊,打算奔赴贛州救急。正好大清兵打下了汀州,他于是返回東莞。順治四年,家玉和舉人韓如璜聯合民兵攻打東莞城,知縣鄭霖投降了,于是他們抄沒了前尚書李覺斯等人的家產用來犒賞士兵。才三天工夫,大清兵到了,家玉敗走。這時他上表給永明王,被提升為兵部尚書。不久,大清兵來進攻,如璜陣亡了,家玉逃往西鄉。他的祖母陳氏、母親黎氏、妹妹石寶都投水自殺了,他的.妻子彭氏被捉后,也不屈而死,他家鄉的人被全部消滅了。西鄉的一個大豪強陳文豹支持家玉占領了新安,襲擊東莞,又在赤岡交戰。不久,大清的大部隊大舉而來,攻打了幾天,家玉戰敗,逃往鐵岡,文豹等都死了。覺斯把家玉恨透了,挖了他祖先的墓地,連家廟都給他拆毀了,全部消滅了他的族人,他家所在的鄉村變成了一團廢墟。家玉從故鄉經過時,痛哭著離開了。路上他召集了幾千名士兵,攻占了龍門、博羅、連平、長寧,接著攻打惠州,占領了歸善,收兵駐扎在博羅。大清兵過來攻打他,家玉退到龍門,又招募了一萬多士兵。家玉喜歡擊劍,以俠客自許,跟草澤上很多豪杰有來往,因此所到之處人們都服從他。他就把招募來的兵士分為龍、虎、犀、象四營,攻取了增城。十月,大清部隊的步兵和騎兵一萬多人過來攻打增城。家玉把他的隊伍分作三部,犄角相救,憑據高山巨谷固守。大戰了十天,兵力不支,戰敗了,里里外外被圍了幾層。將領們勸他突圍出去,家玉嘆息說:“箭射完了,炮震裂了,想打也沒武器好打了;軍官受了傷,士兵死了這么多,想打也沒人能打下去了。為什么還要猶豫不決,等著用脖子上的血濺在敵人手上呢?”接著一個一個地拜別手下的將領,自己跳進野塘里死了,終年只有三十三歲。
小學生文言文14
按《課程標準》要求,小學生學習文言文,不要求學生逐詞逐句對譯,更不需要學生了解文言文句式等有關古漢語知識,只要會朗讀和背誦,重點詞句由學生對照注釋來理解,自己嘗試弄懂每句話大概的意思。
根據上述的情況,我認為小學生要學好文言文一定要走好三步曲。
第一步:喜愛文言,培養興趣
有些同學抱怨我們今天不用文言文,干嘛去學之乎者也?此言差矣:首先文言文是我國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載形式。無論是醫學、數學、天文、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寫成,流傳至今。要培養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平時課后要主動地閱讀文言文,可以閱讀一些故事性強、內容淺顯易懂的文言文,特別是一些學生耳熟能詳(或者以前曾經從課文中學過) 的.成語故事,如,《鄭人買履》《揠苗助長》《掩耳盜鈴》,自己嘗試自讀,能背誦更好。
第二步:讀好文言文
相對于現代文,文言文的學習難度較大,文言文與現代文相比,在詞語、句式等方面差別較大,但是,文言文的學習同現代文的學習一樣,需要從整體入手,也就是說從文上下功夫。首先要把全文讀熟練,達到文從字順,朗朗上口,在讀的基礎之上才能把握文意,因此,學習文言文一定要讀好,讀通順。文言文的朗讀要求:一要把朗讀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頓得當,三要讀出不同句式的語氣,如,《學弈》中的思援弓繳而射之的正確停頓是思/援弓繳/而射之;為是其智弗若與?要讀出反問的語氣;曰:非然也應該讀出肯定的語氣。
第三步:讀懂文言文
怎樣讀懂呢?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結合課文中的注釋。在讀好、讀通課文的基礎之上,對照課文中的注釋和平時掌握的語言表達特點相結合來理解,自己嘗試弄懂每句話的大概意思。同時發揚自主合作精神,和其他同學團結協作,從而讀懂課文的主要內容。
只要走好上述的三步曲,相信小學生學好文言文并不是一件什么難事。
小學生文言文15
吾者,學生也。平日無獨特之表現,雖為內向,但亦有活潑時。不愛與不熟者講話,熟者另當別論。 常會閱讀書籍,而多為吾之喜愛,時常會自娛自樂,卻不癡于此。親舊知吾好讀書,常會贈吾許多書籍,吾也因此書籍滿屋。 時而追求時尚,卻不以攀比為目的,只因習性是如此,別無它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