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諫太宗十思疏》賞析
《諫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寫于貞觀十一年,勸諫唐太宗的上疏。下面是小編分享的《諫太宗十思疏》賞析,一起來看一下吧。
【原文】
諫太宗十思疏
作者:[唐]魏徵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2];欲流之遠者[2],必浚其泉源[3];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大[5],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6],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凡百元首[7],承天景命[8],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9]。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10],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11]。竭誠則吳越[12]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13]。雖董之以嚴刑[14],震之以威怒[15],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16],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17];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18];樂盤游[19],則思三驅以為度[20];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21];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22];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宏茲九德[23]。簡能而任之[24],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5]。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26]
【注釋】
[1]疏:奏議的一種。奏議是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的總稱,包括奏、議、疏、表等
[2]長(cháng):高固:使……穩固。
[3]遠:使……流得遠。浚:疏通,深挖。
[4]當:主持,掌握。
[5]居域中之大:占據天地間的一大。《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域中,天地間。
[6]以:用,行。
[7]凡百:所有的。
[8]景:大。
[9]克:能夠。蓋: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斷。
[10]蓋:承接上文,表示推斷原因。殷:深。
[11]傲物:看不起別人。物:這里指自己以外的人。
[12]吳越:吳國和越國。
[13]行路:路人。
[14]董:督責,監督。
[15]振:同“震”,威嚇。
[16]作:興作,建筑。指興建宮室之類。
[17]謙沖:謙虛。自牧:自我修養。
[18]下:居于……之下。
[19]盤游:打獵游樂。
[20]三驅:《易經》:“王以三驅。”指狩獵有度,不過分捕殺。三驅,網三面,留一面。
[21]敬:慎。
[22]黜:排斥。
[23]宏:使……光大。茲:此。九德:指忠、信、敬、剛、柔、和、固、貞、順。
[21]簡:選拔。
[25]信者:誠信的人。
[26]百司:百官。
【譯文】
我聽說,要讓樹木生長,就一定要使它的根本穩固;想要河水流得長遠,就一定要疏通它的源頭;想使國家安定,就一定要積聚自己的道德仁義。水源不深卻希望水流得長遠,根不牢固卻要求樹木生長,道德不深厚卻想使國家安定,我雖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明智的人呢?國君掌握著主持國家的重大責任,在天地間占有重大的地位,推崇皇權的高峻,永遠保持永無止境的美善。不考慮在安逸的環境中想到危難,戒除奢侈而厲行節儉,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這也就像砍斷樹根卻要樹木長得茂盛,堵塞泉源卻希望流水長遠一樣啊!
凡是古代的君主,承受上天的大命,開始做得好的確實很多,但是能夠堅持到底的卻很少。難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困難嗎?大概是他們在憂患深重的時候,必然竭盡誠意對待下屬,一旦得志,便放縱情欲,傲視他人。竭盡誠意,那么即使像吳、越那樣敵對的國家也能結為一個整體;傲視他人,那么骨肉至親也會疏遠得像過路人一樣。即使用嚴酷的刑罰督責人們,用威風怒氣恫嚇人們,結果只能使人們圖求茍且以免于刑罰,卻不會懷念國君的恩德,表面上態度恭敬,可是心里并不服氣。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百姓像水一樣,可以載船,也可以翻船,這是應該特別謹慎的。
身為君臣,果真能夠做到:見了想要得到的東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將要大興土木,就想到要適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寧;考慮到帝位高隨時會有危險,就想到要謙虛,并且加強自我修養;害怕驕傲自滿,就想到江海是居于百川的下游;喜歡打獵游樂,就應該想到國君一年只可打獵三次的禮度;擔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要謹慎有始有終憂慮會受蒙蔽,就想到虛心接納下屬的意見;害怕讒佞奸邪,就想到端正自身以斥退邪惡小人;加恩于人時,就想到不要因為一時高興而賞賜不當;施行刑罰時,就想到不要因為正在發怒而濫施刑罰。完全做到上述十個方面,擴大九德的修養,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選擇品德高尚的人而跟從他們,那么,聰明的人就可以充分發揮他們的智謀,勇敢的人就會竭盡他們的氣力,仁愛的人就會廣施他們的恩惠,誠實的人就會奉獻他們的忠誠。文臣武將都得到任用,君臣之間相安無事,可以盡情的享受游玩的樂趣,可以養生長壽,可以垂衣拱手,安然而治了。又何必耗費精神苦苦思索,代行百官的職務,驅使聰明的臣子,就可以達到道家提倡的無為而治了。
【賞析】
《諫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諫議大夫魏徵寫給唐太宗的一篇奏疏。在這篇文章中,魏徵緊扣“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這個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安邦治國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論述,其主題是在于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國家長治久安,君王必須努力積聚德義,具體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等十個建議。魏徵敢于直諫,在貞觀年間先后上疏二百余道,強調“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對唐太宗開創的千古稱頌的“貞觀之治”起了重大作用。而全文主要闡明的是為人君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主旨。
“太宗懷鷂”,見于唐人劉悚的《隋唐嘉話》,講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和名臣魏征的故事。唐太宗喜歡玩鳥,有一天,他得到一只形態俊異毛色漂亮的鷂鳥,十分寵愛,便放在手掌中賞玩不已。這時魏征從遠處走來,太宗急忙把鷂藏在懷里;魏征發覺了,就近前來向太宗稟告事情,他乘便向太宗講述古代帝王由于貪圖安逸享樂、沉醉聲色犬馬而最終喪國滅身的事,勸諫“明君”當以此為戒。魏征滔滔不絕地講著不想停下來,那鷂鳥在太宗懷里快被憋死了,太宗感到可惜;但他一向敬重魏征,不想打斷他的話。魏征便沒完沒了地講下去,直到那鷂鳥死在了太宗的懷里。
作為一國之君的唐太宗,雖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卻也有自己既敬重又畏懼的人,那就是著名的“諫官”魏征。長期擔任“諫議大夫”的魏征,是輔佐太宗實現貞觀之治的主要謀臣,先后上諫二百余項,他常常勸諫太宗以亡隋為鑒,居安思危,行圣賢之治。魏征以忠耿直諫著稱,太宗以善納忠言名世,君臣默契配合,傳為千古佳話。歷史上唐太宗就曾將魏征的“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作為座右銘,并留下“三鏡自照”的形象比喻:“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至魏征比他早逝,他便哀嘆“朕痛失一鏡也”!
皇帝也是人,玩鳥本身并無大錯。然而太宗玩鳥時卻怕被魏征看見,他藏鳥于懷的舉動,猶如頑童之懼怕嚴師,小孩之躲避父母。他寧可將寵鳥捂死也不肯讓魏征知道,這一細節更是將他的敬畏心理刻畫得惟妙惟肖。而“佯裝不知”的魏征卻喋喋不休地講下去,有意讓鷂鳥憋死懷中而達到勸諫之目的,這一充滿智慧的細節也使故事增添了趣味,讀來令人忍俊不禁。
作者的朝代背景
唐朝(618年—907年),中國歷史上繼隋朝之后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之一,疆域空前遼闊,接納各國交流,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都呈現出多元化、開放性等特點。唐朝聲譽遠播,與亞歐國家均有往來,唐以后海外多稱中國人為“唐人”。
唐朝之所以劃分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最直接的原因,是因為明朝有本叫做《唐詩品匯》的書,按照唐詩的發展,將唐詩分成了初、盛、中、晚四個階段。后來大家發現,用這個劃分方法,來對唐朝歷行劃分,也非常合適,所以就延續了下來。
隋朝末年,因為大肆消耗民力,導致底層百姓民不聊生。再加上隋煬帝急于擺脫的束縛,失去了隋朝高層的支持。所以,各地開始爆發,各地豪強也紛紛開始起兵,自立一方。
在此期間,隋朝的高級貴族,隋煬帝的表哥,在太原悍然起兵。在起兵之前,李淵進行了充足的準備。所以李淵起兵之后,很快就直撲關中,占領了長安,成為所有割據勢力當中最強的一個。此后,李淵在長安登基稱帝,唐朝就此開國。
唐朝開國的時候,李家的勢力范圍,還僅限于關中和山西等地區,并沒有統一全國。所以接下來,唐朝的首要問題,就是統一全國。但此時的李淵,已經稱帝,皇帝和太子都不適合輕易外出領兵。所以接下來,身為李淵次子的,就開始承擔領兵作戰的任務。
此后數年時間內,李世民帶兵掃平天下,逐漸統一了全國。尤其是北方,幾乎所有硬仗,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如此一來,李世民自然越發勢大,逐漸威脅到了太子的地位。又過了幾年之后,就在雙方圍繞太子之位,斗爭最激烈的時候,李世民發動了著名的玄武門事變,干掉了李建成,逼李淵禪位給了自己。
李世民登基之后,在北方擊敗了東突厥,西北打敗了吐谷渾,并且將唐朝的勢力范圍,擴張到了西域。而在唐朝內部,李世民則是極力恢復國力,讓唐朝國力蒸蒸日上,最后終于締造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從唐朝開國,一直到李世民去世,這段歷史,被稱之為初唐。
李世民去世后,其子李治登基。李治登基后,通過立武則天為皇后,和老臣們爭權,最后坐穩了皇位。李治掌權之后,唐朝繼續擴張,在東北平定了高句麗,控制了朝鮮半島,并且在白江口之戰當中擊敗了日本。在西域則是擊敗了西突厥,逐漸將勢力范圍擴張到了中亞。李治在位中期的時候,唐朝的版圖,達到了極盛。
不過,隨著李治逐漸衰落,患上了嚴重的頭疼病。所以,皇后武則天開始逐漸掌權。此后,唐朝高層開始陷入權力傾軋狀態,高原上的吐蕃,則是趁勢而起,逐漸成了唐朝新的大敵。李治去世后,武則天開始掌權,武則天雖然對國家做出了很大貢獻,但卻因為是女子掌權,給唐朝政壇留下了很多隱患。
武則天去世后,唐朝又經歷了長達八年的內斗,發生了多次宮廷政變。直到武則天的孫子,李隆基徹底掌權之后,唐朝中央才恢復穩定。此后,李隆基大力進行各種改革,唐朝國力也開始迅速提升,出現了歷史上著名的開元盛世。
在此期間,因為唐朝舊有的府兵制,已經無法支持唐朝龐大的版圖,軍隊運行出現了大問題。李隆基不得不進行改革,在邊境設置軍鎮,裁撤國內的軍隊。如此一來,雖然解決了國家財政問題,卻導致地方軍鎮做大。天寶十五年,北方節度使安祿山起兵造反,很快席卷大半個唐朝,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
從李治時代,一直到安史之亂以前。這段時間,被稱之為‘盛唐’。
安史之亂以后,唐朝雖然平定了叛亂,卻也元氣大傷。而且,為了平定叛亂,唐朝中央不得不給予地方將軍更多的實權,所以就形成了地方藩鎮尾大不掉的局面。一直到唐朝滅亡,這個問題都沒能解決。另外,因為藩鎮開始做大,唐朝的土地制度也逐漸崩潰,土地兼并問題,開始愈演愈烈。
安史之亂持續了整整十年,直到唐玄宗的孫子唐代宗李豫即位后,才徹底平定了安史之亂。唐代宗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皇帝,在位期間,除了平定安史之亂外,還改革了唐朝的稅收制度,貢獻很大。但是因為吐蕃的崛起,以及唐朝內部矛盾,唐代宗沒有解決藩鎮的問題,導致地方藩鎮徹底做大,再也無法收拾。另外,唐代宗還重用宦官,這也打開了唐朝中后期,宦官把持朝政的大門。
唐代宗之后,唐德宗雖然意識到了藩鎮的問題,并且激烈削藩。但最后,卻激起了藩鎮叛亂。后來,唐朝雖然鎮壓了幾個叛亂的藩鎮,卻也不得不和其他藩鎮妥協,默認了中央和藩鎮共治的局面。
唐德宗之后,經過唐順宗的過度,到了唐憲宗時代。唐憲宗也是一個很有能力的皇帝,被后世稱之為‘小太宗’。唐憲宗在位期間,大力革除藩鎮,大大加強了唐朝中央權威。但是,就在唐憲宗剛剛取得較大成果之后,唐憲宗卻沉迷于煉丹,最后被身邊宦官刺殺了!
另外,唐憲宗在位后期,嚴重的黨爭現象開始出現,后世史稱‘牛李黨爭’。此后的半個世紀里,唐朝一直處于嚴重的黨爭狀態當中。而隨著唐憲宗去世,接下來的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又都是典型的昏君。這就導致唐憲宗時期的大好局面,徹底付諸東流。藩鎮再次做大,中央也再次出現宦官干政的問題。而且,在此期間,宦官問題更是愈演愈烈,甚至到了宦官可以直接刺殺皇帝的地步。
到了唐文宗時期,唐文宗本人胸懷大志。為了掌握權力,唐文宗發動政變,準備誅殺宦官集團,但最后卻以失敗告終。此后,唐文宗本人被宦官囚禁至死,再無任何實權。而這場政變,則是被后世稱之為‘甘露之變’。
而在唐文宗之后,接下來的唐武宗和唐宣宗,也算是比較有作為的皇帝。不但緩解了宦官問題,對地方藩鎮也有所抑制,唐朝也出現了回光返照的局面。但是,這兩個皇帝都沒能徹底解決藩鎮和宦官的問題。與此同時,因為土地兼并問題越發嚴重,在唐宣宗去世之后,唐朝開始不斷出現民變,并且爆發了著名的‘黃巢起義’。
從安史之亂結束,到唐宣宗時代,唐朝即將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之前的這段時間,被后世稱之為中唐。中唐時候的唐朝,大體上還能維持政權統一。雖然也會出現皇帝被殺的情況,但還屬于統治階層內部的矛盾。
然而隨著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爆發,唐朝開始徹底失控了。
唐宣宗去世后,唐朝開始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尤其是黃巢起義,席卷了整個江南,巔峰時期甚至直接攻入長安,徹底摧毀了唐朝的經濟稅收系統。雖然最后黃巢起義被鎮壓,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各地藩鎮卻徹底獨立,再也不聽唐朝中央的號令了。
更要命的是,在這個過程當中,有個叫朱溫的人,先是參加了農民起義,后來又投降了唐朝,靠著鎮壓農民軍步步高升,最終控制了中央。公元907年,朱溫逼迫唐哀宗禪位,唐朝至此滅亡。
從唐宣宗去世,一直到唐朝滅亡,這期間農民起義才是真正的主題。所以這段時期,也被稱之為晚唐。
歷史上真實的唐朝,一共傳承了289年。雖然存在很多問題,但對于中國的歷史發展,卻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以至于直到今天,世界上還有很多地方,用‘唐人’這個稱呼,來稱呼中國人。
【《諫太宗十思疏》賞析】相關文章:
諫太宗十思疏閱讀題01-30
《諫太宗十思疏》 教學設計06-27
《諫太宗十思疏》 教學設計優秀03-29
諫太宗十思疏文言文07-19
《諫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知識07-29
諫太宗十思疏文言文和翻譯08-23
《諫太宗十思疏》 教學設計(通用10篇)09-09
高一語文諫太宗十思疏教案11-02
《諫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知識整理05-24
《諫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知識梳理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