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司馬光文言文教學設計一等獎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中,我們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就是白話文的提煉跟升華。要一起來學習文言文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司馬光文言文教學設計一等獎,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司馬光文言文教學設計一等獎1
1、教材分析
《司馬光》是統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一篇文章,對話單元導語,知道了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美好品質”,語文要素主題是“學習帶著問題默讀,理解課文的意思;學寫一件簡單的事”。對話課后習題:跟著老師朗讀課文,注意詞句間的停頓,背誦課文;借助注釋,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這篇課文和其他課文在語言上有什么不同?對話學生,這是統編教材呈現的第一篇小古文,應讓學生感受小古文的特點。
2、學習目標
1.讀好這篇小古文的停頓,并背誦下來。
2.說出文意,感受到司馬光的仁、智、勇,并與王戎對比,拓展學生思維。
3.初步感受文言文與現代文的不同:簡約而意豐。
3、學習過程
一、圖片導入,揭題激趣
出示“冊、典”字的由來,由“古字”引入到“小古文”。
【一是,激發學生興趣;二是,使學生初步感受到古時候文字多數是寫在竹簡上的,為后面體會小古文為什么“字簡”做好鋪墊。】
二、以《司馬光》為例,領悟學習方法
1.讀好停頓。
(1)借助拼音,學生自讀:讀準字音,讀好停頓。
預設:“足跌沒水中”一句,有的學生可能出錯,讀成“足/跌沒水中”
(2)出示帶有停頓符號的文章,學生再讀感受。
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若第一環節學生沒有出錯,則多讀幾遍,加深印象;若停頓出錯,教師也不急于告知答案,而是等待學生理解文意后自己改錯。)
2.讀中理解。
(1)借助文后的注釋或猜讀,說說小古文的意思。
(2)學生自讀理解后,教師引導:從哪兒看出是一群?(“群”)“兒”的意思是?(兒童)“戲”呢?(游戲)“庭”呢?(庭院)讓學生發現采用“組詞”的方式,可以很好地理解文言文。
文中是“群兒戲于庭”,我們是“群兒在干啥”。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能說出“群兒聽師課”,初步進行文言文的.語言訓練。
(3)對于“甕”的理解,學生比較陌生,出示“甕”“缸”圖片,讓學生借助圖片理解。
(4)讀懂司馬光。
說一說:你認為司馬光是什么樣的人?認識司馬光的仁、智、勇。
司馬光為何具備這些優秀品質呢?出示《司馬光》全文,知他“博覽群書”。
司馬光七歲,凜(lǐn)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
3.比較《司馬光》文言文版與現代文版的不同。
學生自讀比較:有何不同?
5.背誦積累:文言文《司馬光》。
【《語文課程標準》評價部分建議:“閱讀淺易文言文,重點考察學生的記誦積累,考察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在此環節,以讀為主,讀好停頓,讀好理解,讀中識人。在讀的過程中,滲透組詞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和文言語言的訓練。】
三、拓展閱讀《道邊李苦》,依法自學
1.學習方法:
一讀停頓,二讀理解,三讀思考:王戎是個怎樣的人?
2.對比異同
司馬光和王戎相什么相似之處,又有什么不同之處?
3.拓展閱讀: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具。
【語文課程是一項實踐性課程,學生的語文能力是通過反復實踐習得的。為此,學完《司馬光》之后,拓展閱讀《道邊李苦》,進一步鞏固文言文三讀法:一讀停頓、二讀理解、三讀背誦。通過兩篇文章的對比閱讀,使學生悟到同是智慧少年,但“智”不同,司馬光是機智,王戎是理智,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力。】
4、專家評課
畢老師執教的是統編教材小學中段的一篇文言文《司馬光》。英春的學習目標有三個:
第一個是讀好這篇小古文的停頓,并背誦下來。她教給學生一種古文背誦的技巧,也就是切割句子,這樣降低了難度,學生讀著讀著,很自然地就背誦下來了。
第二個目標是:說出文意,感受到司馬光的機智,并與王戎對比,拓展學生思維。英春老師先讓學生自己讀,自己嘗試著去理解,學生自己能學會的,不用重復教。重點是幫學生解決自己理解不了的問題,如“甕”和“缸”的區別,如“棄”、“去”等重點字的理解等。語文的學習還是從字、詞、句到篇,寫人的文章要有事,因此抓住司馬光擊甕這事,抓住重點詞,學生感受到司馬光的仁、智、勇。與《道邊李苦》的王戎對比,學生發現了相似點,都是七歲,都很聰明。但聰明又有不同,司馬光是急中生智,王戎是事還沒做就知道結果,做事理智,這兒的拓展延伸很有意義。第三塊延伸到了孔子的“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把語文與做人,與傳統文化很好地融合。
第三個目標是初步感受文言文與現代文的不同:簡約而意豐。英春老師在開始時用“冊、典”的圖片導入,引起動機,讓學生知道“冊”是用線把竹簡串起來的書,這跟后邊文言文與現代文的對比,發現文言文為什么“字簡而意豐”做好了鋪墊。古文與現代文比較的差異,跟書寫的工具有關系,后來紙、筆的發明改變了很多,現在的人可以整天不拿紙筆也能活下來,因為可以借助網絡。一節課后,學生已感受到了文言文簡短、單字成詞、從右往左排列等一些特點。
另外,英春老師把表現特別好的學生名字寫到黑板上,有了老師的鼓勵,說不定這兩孩子將來也會成為特級教師。教師課堂上播下的種子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所以,好老師要讓學生有更多發言的機會,讓學生學嘗試犯錯的機會,給學生相當大的空間。
司馬光文言文教學設計一等獎2
教學目標:
1.認識“司、跌”等5個生字,會寫“司、庭”等7個字。
2.正確朗讀課文,注意詞句間的停頓,背誦課文。
3.能借助注釋、插圖了解文章大意,并用自己的話講故事。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簡單說出文言文與現代文的區別。
教學重難點:
1.正確朗讀課文,注意詞句間的停頓,背誦課文。
2.能借助注釋、插圖了解文章大意,并用自己的話講故事。
教學課時:2課時
圖片
圖片
圖片
第一課時
一、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1.老師繪聲繪色地講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引出課題。
2.板書課題,相機指導認讀、書寫“司”。
3.讀課題。
二、初讀古文,感知文言文
1.自由朗讀課文,讀準生字的音,讀通句子,把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2.在學生初讀課文后,讓學生簡單說說文言文與現代文的區別,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
3.檢查初讀情況
(1)自由讀,指名讀,正音。
(2)去掉拼音,指名讀。
三、再讀古文,讀出節奏
1.教師指導,讀好節奏。
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1)教師范讀
(2)自由練讀,指名讀
(3)同桌讀
(4)男女分讀
(5)齊讀(搖頭晃腦)
2.“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你能用自己的話來講一講故事的內容嗎?
(滲透學習方法:看注釋、看插圖、聯系上下文、結合生活實踐)
四、研讀古文,讀出情感
利用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來引導學生入情入境朗讀。
1.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
(1)假如你就是那個跌入水中的孩子,此時你的心情如何?
(2)指名讀、師生合作讀。(感受群兒戲于庭的快樂與突發情況的危急)
2.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對比“眾”與“光”的不同做法)
3.水迸,兒得活。(讀得舒緩些)
4.讀完故事,你認識了一個什么樣的司馬光?
5.把你的感受通過你的'朗讀表現出來吧!
(1)原文
(2)繁體字
(3)插圖(熟讀成誦)
五、延伸拓展
1.節選《宋史司馬光傳》選文,再次感受司馬光的品質。
2.這兩個小故事都出自《宋史司馬光傳》,同學們課后可以找了讀一讀,你會收獲更多!
3.簡介司馬光
4.用今天所學的方法讀一讀小古文《貓捕魚》。
板書:
24.司馬光
(文言文)
機智 勇敢
圖片
點評:
學生初次接觸文言文,教師旨在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為他們進一步了解祖國文化做好鋪墊。整堂課立足統編教材的設計理念,緊扣單元主題,扎實地落實了教學目標,始終以學生為主,以讀為主,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升華,最后熟讀成誦,既使學生讀懂了課文,又教給了學生學習的方法,更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激發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司馬光文言文教學設計一等獎3
教學目標:
1.多種形式朗讀,把課文讀準、讀通,讀出停頓和節奏,嘗試背誦。
2.通過借助注釋、結合插圖等方法理解字詞意思,理解這篇文言文的內容,感悟司馬光的機智勇敢,沉著冷靜。
3.通過觀看微課,反復朗讀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有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教學重點:
反復朗讀,讀準、讀通,讀出停頓和節奏,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初步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點。
教學過程:
第一板塊:初讀,感知文本特點
1.同學們,你知道嗎?在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長河里,有一些少年,他們智慧的光芒點亮了我們的童年,想認識他們嗎?逐次出示圖片,學生說出故事。(課件出示——圖1:孔融讓梨;圖2彥博灌水取球;圖3曹沖稱象;圖4司馬光破甕救友。)
2.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誰?生說。(板書:司馬光)司馬是姓,光是名。親切地叫一叫。大聲喊喊他。生讀課題。像這樣由兩個字組成的姓,你還知道嗎?生說。聽說過“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嗎,哪位同學來給我們講講。
3.如果把剛才同學講的原原本本寫下來,就是白話文。那你知道古人是怎么描述這個故事的嗎?翻開課本102頁,自己大聲地讀一讀。
4.讀過了嗎?和平時的課文有什么不同?生自由說。
5.師小結:你們發現得真好,這是古人寫的文章,我們把它叫做——文言文(板書:文言文)。那什么是文言文呢?讓我們簡單了解下。生觀看微課視頻,初步了解文言文。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小學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齊讀課題。
第二板塊:細讀,把握停頓節奏
1.朗讀生字。小老師帶讀。 “甕”字的讀音強調,“甕”長什么樣子?圖片出示甕和缸,讓學生來猜,說出理由。(板書:插圖)補充和甕有關的成語:請君入甕,甕中之鱉。
2.一讀,意在正音。
要求:兩分鐘時間,用自己的速度,朗讀課文,能讀幾遍就讀幾遍。讀準字音,讀順句子。
自由讀。指名讀。師相機引導正音。
3.二讀,重在停頓。
引言:讀古文講究“斷句”。我們知道原來古文是沒有標點的,課文為了大家學習方便,加上了標點。有標點的地方當然要停頓,但一些句子中,根據它的意思,沒有標點的地方需要拖個長音。這樣讀,你自己比較好理解,聽的人也容易聽懂。請大家拿出筆來,聽老師讀一遍,注意聽我讀到哪里沒有標點卻拖長了字音,你就在哪里畫一條斜線。(板書畫斜線“/”)為了便于大家聽和畫,我讀的慢一點,拖音也放長一些,明白嗎?師范讀。指名讀。
課件出示: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生校對修正。
按照這樣的停頓方法,自己再試著讀一讀課文,要求:不但要讀正確,更要注意句子的停頓。男女生讀。
2.三讀,貴在節奏。
古人讀書講究吟詠,讀得入情后還要搖頭晃腦,甚至身子也跟著節奏晃動。(師示范)讀出滋味來的人都是這樣,你們也試一試,看看能讀出滋味來嗎?
自由讀。齊讀。
第三板塊:品讀,理解文本含義
1.課文讀通讀順了,那你是否讀懂了呢?我來考考大家?出示電子課文。
老師剛才讀了課文內容,發現沒有司馬光這個名字啊?(生說)光就是司馬光,你是怎么知道的。(生說,師板書:注釋)這是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借助注釋,我們還理解了這些字的意思。(課件出示注釋)
文中就只有司馬光一個孩子嗎?還有哪些人,用橫線劃一劃。(群兒、一兒、眾、兒)生說,并理解意思。
這些孩子在干什么?請用筆圈出文中人物的動作。(戲、登、跌、去、持、破)指名說。師圈畫。
2.品讀句一: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
“戲”是什么意思?生說。
一群孩子在庭院里嬉戲、玩耍,用古文來寫就是——群兒戲于庭。那么,如果一群孩子在園中玩耍呢?就叫——(群兒戲于園),在樹林中嬉戲呢?叫——(戲于林),在池塘里嬉戲呢?原來,這“戲于什么地方”就是在什么地方嬉戲、玩耍!一群孩子在庭院里嬉戲、玩耍,玩得多開心哪!讀——群兒戲于庭。
“足跌沒水中”,一不小心,腳下一滑,“呯——”地一聲,掉進了甕中,水很深,一下沒過了頭頂!這一切發生得太快了,一眨眼的工夫哪!所以,“跌沒/水中”你不妨讀得快、急。
3.品讀句二: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猜猜看這一句大致是什么意思?生說。當看見有人掉進甕中,其他的小孩有怎樣的反應?能想象一下他們當時的樣子嗎?有的孩子……有的孩子……還有的孩子……小朋友們,讓我們穿越時空,也來當一回古人,把剛才的話用簡短的.文字說一說。試著用“眾皆棄去,一兒_______,一兒_________……”的句式說一說。(一兒呼救,一兒大叫,一兒驚走,一兒狂叫,一兒大哭……)
部編版三年級《司馬光》教學設計當小伙伴們驚慌失措的時候,司馬光在干什么?生說。這“持石擊甕”要讀得迅速有力,才能顯得司馬光做事果斷、利落!“破之”呢?你就長舒一口氣吧,緊張的氣氛一掃而光,所以讀地慢些——破——之——,結局皆大歡喜,所以要緩,語氣上揚,兒——得活—— 。
4.師生合作帶著語氣讀課文。
5.從司馬光破甕救友這件事上,你覺得司馬光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指名說。生說師板書。
6.司馬光真了不起,想記住這個故事嗎?自己先試著背一背。生自由背誦。填空形式集體嘗試背誦。
小結延伸
小結:同學們,今天我們學了《司馬光》這篇課文,從司馬光破甕救友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出司馬光小時候是一個機智勇敢、沉著冷靜的孩子;我們還第一次學習了文言文,初步了解了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可以借助注釋、插圖,碰到難句反復多讀幾遍。
延伸:還記得以前學過的《曹沖稱象》的故事嗎?老師這兒有一篇用文言文寫的《曹沖稱象》,想不想讀一讀?(下發課外閱讀:文言文的《曹沖稱象》)喜歡的話課后去讀一讀吧!
板書設計
司馬光文言文
機智 勇敢 插圖
冷靜 沉著 注釋
【司馬光文言文教學設計一等獎】相關文章:
文言文司馬光教學反思11-27
司馬光教學設計11-26
《司馬光》教學設計06-05
《司馬光》教學設計優秀06-12
《司馬光》教學設計優秀【優選】11-14
《司馬光傳》文言文翻譯03-09
司馬光逸事文言文的翻譯03-23
司馬光小傳文言文翻譯07-20
司馬光逸事文言文的翻譯05-14
司馬光小傳文言文翻譯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