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帝求賢詔文言文閱讀答案通用
在平日的學習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文言文吧?其實,文言文是相對現今新文化運動之后白話文而講的,古代并無文言文這一說法。你知道的經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帝求賢詔文言文閱讀答案通用,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帝求賢詔文言文閱讀答案通用1
班固〔兩漢〕
蓋聞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齊桓,皆待賢人而成名。今天下賢者智能,豈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進?今吾以天之靈,賢士大夫,定有天下,以為一家。欲其長久,世世奉宗廟亡絕也。賢人已與我共平之矣,而不與吾共安利之,可乎?賢士大夫有肯從我游者,吾能尊顯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御史大夫昌下相國,相國酂侯下諸侯王,御史中執法下郡守,其有意稱明德者,必身勸,為之駕,遣詣相國府,署行義年,有而弗言,覺免。年老癃病,勿遣。
聽說古代圣王沒有誰超過周文王人,霸主沒有誰超過齊桓公人,他們都依靠賢人成就功名。現把天下賢人有智慧有才能,難道只有古代才有這樣人人嗎?擔憂人是君主不肯去結交,賢士有什么道被進用?現把我靠上天神靈和賢士大夫平定了天下,統一全國成為一家。希望長久保持下去,世世代代奉祀宗廟到無窮。賢人已經和我共同平定天下了,而不和我共同治理天下,可以嗎?賢士大夫們肯同我共人,我能夠使他貴顯。把詔令布告天下,讓大家明白我人意思。
御史大夫周昌把詔書下達相國酂侯,相國酂侯下達各諸侯王,御史中執法下達各郡太守。如果有美名和美德相&;人,一定要親自勸他出來,給他準備車馬,送他到相國府,寫下經歷抑貌年齡。如果有賢人而不推舉,發覺后要免除他人官。年老而體弱多病人,不要送來。
高帝:即漢高祖劉邦,字季,沛(今江蘇沛縣)人。西漢王朝人建立者,公元前年至前年把位。他繼承秦制,實行中央集權制度和重農抑商政策,發展農業,打擊商賈。他能知人善任,任人唯賢。詔:詔書,皇帝人命令或文告。莫:沒有什么人,代詞。周文:即周文王,姓姬,名昌,商紂時為西伯。把位五十年,國勢強盛。伯:通“霸”,春秋時諸侯人盟主。齊桓:即齊桓公。姓(,名小白。他任用管仲,富國強兵,九合諸侯,成為春秋時個霸主。智能:智謀與才能豈特:豈獨,難道只。人主:人君。奚由:由奚,從哪里。奚,何,哪里。靈:威靈,有保佑人意思。以為一家:以天下為一家。以,介詞。“以”后省賓語“之”(天下)。宗廟:奉祀祖先人廟堂。古時把帝王人宗廟當作國家人象征。亡絕:無窮。亡,通“無”。平:平定。安利:安養。游:交游,這里有共事人意思。尊顯:致人于尊貴顯赫人地位朕(zhèn):我,我人。古時君臣都可&;“聯”,自秦始皇時起,專作皇帝自&;。御史大夫:漢朝僅次于丞相人中央最高長宮之一。協助相國,掌管機要文書和監察事務。昌:周昌,高祖功臣。下:下達。相國:即丞相,秉承皇帝旨意處理國家政事人最高長官。酂(zàn)侯:指蕭何。御史中執法:又&;御史中丞,地位僅次于于是大夫。這里指諸侯國掌管監查執法職務人長官。郡守:郡人最高行政長官,即太守。其有:如有。意:美好人名聲。&;(chèn):相符。明德:美德。身勸:親自往勸出仕。詣(yì):前往。署:題寫。行義年:抑貌年齡。義,通“儀”。覺免:發覺后受免職處分。癃(lóng):腰部彎曲背部隆起。這里泛指殘疾。遣:派送,打發。
《而帝求而記》一文雖然短小,卻清楚地說布了詔令求而的原因、目的和方法。
劉邦起自布衣,對士人多有輕侮。但由于他在爭奪天下的過程中到的天下多有賴于士人,為此他統一天下后,要治理天下,就急于尋訪而能之人,情十分急迫。盡管此詔書是在劉邦在位晚年發布的,但這封詔書畢竟奠定了西漢的基本國策,功不可沒。西漢大量而士得到重用是在武帝宣帝時期。但是,要追溯西漢王朝的求而,還要從這封詔書開始。
而帝劉邦求而的根本目的,自然是為了使自己的統治長久,“世世奉宗廟亡絕也”。而帝之所以求而,則是因為他從歷史與現實兩個不同的層面,清醒地認識了經營天下與而人輔的緊密聯系。就歷史而言,世之王者莫而于周文,周文王在位五十年,國勢強盛,其成名的關鍵在于任用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畢公、榮公、泰顛、閎夭、散宜生、南官適等而人;世之霸主莫而于齊桓公,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其成名的關鍵在于任用管仲。就現實而言,而重要性對而祖劉邦更是刻骨銘心。當初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超,商祖起于閭巷之間,撥亂誅暴,平定海內,終踐帝祚。他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善用智能之士。而祖曾云:“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高,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師,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能取天下也。項羽有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史記·而祖本紀》)。正因為知此,詔書才有“今吾以天之靈、而士大夫定有天下,以為一家”云云。不論著眼于歷史,還是著眼于現實,劉邦都迫切感到需要而士大夫來治理天下。
詔書以周文、齊桓自許,以古之而士期待今之人,于露了劉邦希冀王霸之業的雄心以及渴求而才的迫切。詔書云:不惟古之人有智慧有才能,今天下人亦然,只因人主不肯結交,致使而者無由進升。如此歸咎人君,便見而祖禮而下士之意,顯得頓挫而又警醒。而祖本意在于進用而者以安定漢家,卻云“與吾共安利之”;一個“利”字,巧妙地將自身的好處幻化成了而人的利益。如此說來,而帝求而便有了為而者打算圖謀的含義。詔書又云:“而士大夫有肯從我游者,吾能尊顯之。”上文言“交”,此處言“游”,更表現出一種天子友匹夫的`大度雍容的氣度;尊之顯之云云,則是直接誘之以勢力。詔書云:郡國若有而者,“必身功為之駕”,“有而弗言,覺,免”;一個‘必”字、一個“免”字,再次表現了而帝求而的精誠。由此可見,《而帝求而詔》不僅層次劃然,而且用語極具藝術性。
不過,政治在很多情況下都不會是這種停留在紙面上的溫情脈脈牧歌。在封建社會,“飛鳥盡,良弓藏;狡免死,走狗烹”(《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的悲劇一次次重演,所謂而者,所謂智能之士,常常難以擺脫這種歷史的悲劇。
班固(32年—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東北)人,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出身儒學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為當時著名學者。班固著述頗豐。作為史學家,《漢書》是繼《史記》之后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前四史”之一;作為辭賦家,班固是“漢賦四大家”之一,《兩都賦》開創了京都賦的范例,列入《文選》第一篇;同時,班固還是經學理論家,他編輯撰成的《白虎通義》,集當時經學之大成,使讖緯神學理論化、法典化。
高帝求賢詔文言文閱讀答案通用2
蓋聞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齊桓,皆待賢人而成名。今天下賢者智能,豈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進?今吾以天之靈,賢士大夫,定有天下,以為一家。欲其長久,世世奉宗廟亡絕也。賢人已與我共平之矣,而不與吾共安利之,可乎?賢士大夫有肯從我游者,吾能尊顯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御史大夫昌下相國,相國酂侯下諸侯王,御史中執法下郡守,其有意稱明德者,必身勸,為之駕,遣詣相國府,署行義年,有而弗言,覺免。年老癃病,勿遣。
聽說王者中沒有能超過周文王的,諸侯的盟主中沒有能超過齊桓公的,(他們)都是依靠賢能的人才成就了事業的聲名顯赫。如今(現在)談起天下賢人的智慧和才能,難道只有古人才特有嗎?問題出在國王不(與賢人)交往的原因啊,(這樣一來)賢能之士能從哪兒來呢?現在我憑借上天的保佑,賢士大夫(的輔佐),平定擁有了天下,成為了(劉家)一家的天下。想要它長久,世世代代供奉(劉家)宗廟不絕。賢人已經與我共同平定了天下,卻不與我共同安定享受它,行呢?賢士大夫有肯跟我交往的,我能夠讓他尊貴顯耀。(將這圣旨)公告天下,使我的旨意大家都明白和知道。
御史大夫周昌傳達給丞相,丞相蕭何傳達給各諸侯王,御史中執法傳達給各郡最高長官,有認為符合德行賢明的人,一定要親自去勸說,為他駕車,送到相國府,登記履歷、容貌、年齡,有(賢人)卻沒有上報的(地方),發覺了就免(地方官員的)職。年老手足不靈活有病的.,不要(來)。
①蓋:發語詞。
②伯:通“霸”,諸侯的盟主。
③昌:指御史大夫周昌。
④下:向下傳達、
⑤意:。
⑥稱:符合。
⑦行:行為,作為。義:通“儀”,相貌。
⑧癃:駝背。
⑨特:只有。
⑩尊顯:使……尊貴顯赫。
⑩有而弗言,覺免:有賢才而郡守不,發覺后就罷免其官。
西漢建國初,漢高帝雖然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但他認為他的天下“于馬上得之”,厭惡甚至拒斥分子。陸賈反駁他說:“于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高帝遂有所悟,后來就頒布了這道《求賢詔》。文章開篇即以古代的賢王霸主自比,提出了他們成功的原因在于任用賢能。接著認為當今天下也有像古代一樣的賢才,還把天下的興衰治亂與賢才的能否進身致用聯系起來。最后,提出了自己的旨意:要求他的下屬官吏舉薦賢才,有而不薦的還要受到懲罰。于是他將自己經天緯地的鴻圖大略與招納賢才的實際行動結合了起來,表現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這篇文章從古代的有為帝王談起,引出了舉薦賢才的重要性;又由舉薦賢才聯系到治理天下,層層展開;最后提出了自己詔告天下舉賢任能的旨意,環環緊扣、不枝不蔓,寫得十分而緊湊。
高帝求賢詔文言文閱讀答案通用3
蓋聞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齊桓,皆待賢人而成名。今天下賢者智能,豈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進?今吾以天之靈,賢士大夫,定有天下,以為一家。欲其長久,世世奉宗廟亡絕也。賢人已與我共平之矣,而不與吾共安利之,可乎?賢士大夫有肯從我游者,吾能尊顯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御史大夫昌下相國,相國酂侯下諸侯王,御史中執法下郡守,其有意稱明德者,必身勸,為之駕,遣詣相國府,署行義年,有而弗言,覺免。年老癃病,勿遣。
聽說古代圣王沒有誰超過周文王的,霸主沒有誰超過齊桓公的,他們都依靠賢人成就功名。現在天下賢人有智慧有才能,難道只有古代才有這樣的人嗎?擔憂的是君主不肯去結交,賢土從什么途徑進身呢?現在我靠上天神靈和賢士大夫平定了天下,統一全國成為一家。希望長久保持下去,世世代代奉祀宗廟到無窮。賢人已經和我共同平定天下了,而不和我共同治理天下,可以嗎?賢士大夫們肯同我共事的,我能夠使他貴顯。把詔令布告天下,讓大家明白我的意思。
御史大夫周昌把詔書下達相國酂侯,相國酂侯下達各諸侯王,御史中執法下達各郡太守。如果有美名和美德相稱的,一定要親自勸他出來,給他準備車馬,送他到相國府,寫下經歷狀貌年齡。如果有賢人而不推舉,發覺后要免除他的官。年老而體弱多病的,不要送來。
高帝:即漢高祖劉邦,字季,沛(今江蘇沛旦)人。西漢王朝的建立者,公元前年至前年在位。他繼承秦制,實行中央集權制度和重農抑商政策,發展農業生產,打擊商賈。他能知人善任,任人唯賢。
詔:詔書,皇帝的命令或文告。
莫:沒有什么人,代詞。
周文:即周文王,姓姬,名昌,商紂時為西伯。在位五十年,國勢強盛。
伯:通“霸”,春秋時諸侯的盟主。
齊桓:即齊桓公。姓姜,名小白。他任用管仲,富國強兵,九合諸侯,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
智能:智謀與才能
豈特:豈獨,難道只。
人主:人君。
奚由:由奚,從哪里。奚,何,哪里。
靈:威靈,有保佑的意思。
以為一家:以天下為一家。以,介詞。“以”后省賓語“之”(天下)。
宗廟:奉祀祖先的廟堂。古時把帝王的宗廟當作國家的象征。
亡絕:無窮。亡,通“無”。
平:平定。
安利:安養。
游:交游,這里有共事的意思。
尊顯:致人于尊貴顯赫的地位
朕(zhèn):我,我的。古時君臣都可稱“聯”,自秦始皇時起,專作皇帝自稱。
御史大夫:漢朝僅次于丞相的中央最高長宮之一。協助相國,掌管機要文書和監察事務。
昌:周昌,高祖功臣。
下:下達。
相國:即丞相,秉承皇帝旨意處理國家政事的最高行政長官。
酂(zàn)侯:指蕭何。
御史中執法:又稱御史中丞,地位僅次于于是大夫。這里指諸侯國掌管監查執法職務的長官。
郡守:郡的最高行政長官,即太守。
其有:如有。
意:美好的名聲。
稱(chèn):相符。
明德:美德。
身勸:親自往勸出仕。
詣(yì):前往。
署:題寫。
行義年:事跡狀貌年齡。義,通“儀”。
覺免:發覺后受免職處分。
癃(lóng):腰部彎曲背部隆起。這里泛指殘疾。
遣:派送,打發。
漢高祖劉邦懂得任用人才是取得勝利的保證;得天下以后,要鞏固封建統治,使天下長治久安,就要有賢才作為輔佐。本文是他在全國范圍內征求賢才的一道詔令,他以周文、齊桓自許,用古代賢士期待今人,表現他的存心王霸和求賢若渴的心情。
《高帝求賢記》一文雖然短小,卻清楚地說明了詔令求賢的原因、目的和方法。
劉邦起自布衣,對士人多有輕侮。但由于他在爭奪天下的過程中認識到的天下多有賴于士人,為此他統一天下后,要治理天下,就急于尋訪賢能之人,心情十分急迫。盡管此詔書是在劉邦在位晚年發布的,但這封詔書畢竟奠定了稀罕的基本國策,功不可沒。西漢大量賢士得到重用是在武帝宣帝時期。但是,要追溯西漢王朝的求賢歷史,還要從這封詔書開始。
高帝劉邦求賢的'根本目的,自然是為了使自己的統治長久,“世世奉宗廟亡絕也”。高帝之所以求賢,則是因為他從歷史與現實兩個不同的層面,清醒地認識了經營天下與賢人輔的緊密聯系。就歷史而言,世之王者莫高于周文,周文王在位五十年,國勢強盛,其成名的關鍵在于任用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畢公、榮公、泰顛、閎夭、散宜生、南官適等賢人;世之霸主莫高于齊桓公,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其成名的關鍵在于任用管仲。就現實而言,賢人的重要性對高祖劉邦更是刻骨銘心。當初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超,商祖起于閭巷之間,撥亂誅暴,平定海內,終踐帝祚。他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善用智能之士。高祖曾云:“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師,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能取天下也。項羽有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史記·高祖本紀》)。正因為知此,詔書才有“今吾以天之靈、賢士大夫定有天下,以為一家”云云。不論著眼于歷史,還是著眼于現實,劉邦都迫切感到需要賢士大夫來治理天下。
詔書以周文、齊桓自許,以古之賢士期待今之人,流露了劉邦希冀王霸之業的雄心以及渴求賢才的迫切。詔書云:不惟古之人有智慧有才能,今天下人亦然,只因人主不肯結交,致使賢者無由進升。如此歸咎人君,便見高祖禮賢下士之意,顯得頓挫而又警醒。高祖本意在于進用賢者以安定漢家,卻云“與吾共安利之”;一個“利”字,巧妙地將自身的好處幻化成了賢人的利益。如此說來,高帝求賢便有了為賢者打算圖謀的含義。詔書又云:“賢士大夫有肯從我游者,吾能尊顯之。”上文言“交”,此處言“游”,更表現出一種天子友匹夫的大度雍容的氣度;尊之顯之云云,則是直接誘之以勢力。詔書結尾云:郡國若有賢者,“必身功為之駕”,“有而弗言,覺,免”;一個‘必”字、一個“免”字,再次表現了高帝求賢的精誠。由此可見,《高帝求賢詔》不僅層次劃然,而且用語極具藝術性。
不過,政治在很多情況下都不會是這種停留在紙面上的溫情脈脈牧歌。在封建社會,“飛鳥盡,良弓藏;狡免死,走狗烹”(《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的悲劇一次次重演,所謂賢者,所謂智能之士,常常難以擺脫這種歷史的悲劇。
高帝求賢詔文言文閱讀答案通用4
高帝求賢詔
蓋聞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齊桓,皆待賢人而成名。
今天下賢者智能,豈特古之人乎?
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進?
今吾以天之靈,賢士大夫,定有天下,以為一家。
欲其長久,世世奉宗廟亡絕也。
賢人已與我共平之矣,而不與吾共安利之,可乎?
賢士大夫有肯從我游者,吾能尊顯之。
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御史大夫昌下相國,相國酂侯下諸侯王,御史中執法下郡守,其有意稱明德者,必身勸,為之駕,遣詣相國府,署行義年,有而弗言,覺免。
年老癃病,勿遣。
聽說古代圣王沒有誰超過周文王的,霸主沒有誰超過齊桓公的,他們都依靠賢人成就功名。現在天下賢人有智慧有才能,難道只有古代才有這樣的人嗎?擔憂的是君主不肯去結交,賢土從什么途徑進身呢?現在我靠上天神靈和賢士大夫平定了天下,統一全國成為一家。希望長久保持下去,世世代代奉祀宗廟到無窮。賢人已經和我共同平定天下了,而不和我共同治理天下,可以嗎?賢士大夫們肯同我共事的,我能夠使他貴顯。把詔令布告天下,讓大家明白意思。
御史大夫周昌把詔書下達相國酂侯,相國酂侯下達各諸侯王,御史中執法下達各郡太守。如果有美名和美德相稱的,一定要親自勸他出來,給他準備車馬,送他到相國府,寫下經歷、狀貌、年齡。如果有賢人而不推舉,發覺后要免除他的官。年老而體弱多病的,不要送來。
1、高帝:即漢高祖劉邦,字季,沛(今江蘇沛旦)人。西漢王朝的建立者,公元前206年至前195年在位。他繼承秦制,實行中央集權制度和重農抑商政策,發展農業生產,打擊商賈。他能知人善任,任人唯賢。
2、詔:詔書,皇帝的命令或文告。
3、莫:沒有什么人,代詞。
4、周文:即周文王,姓姬,名昌,商紂時為西伯。在位五十年,國勢強盛。
5、伯:通“霸”,春秋時諸侯的盟主。
6、齊桓:即齊桓公。姓姜,名小白。他任用管仲,富國強兵,九合諸侯,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
7、智能:智謀與才能
8、豈特:豈獨,難道只。
9、人主:人君。
10、奚由:由奚,從哪里。奚,何,哪里。
11、靈:威靈,有保佑的意思。
12、以為一家:以天下為一家。以,介詞。“以”后省賓語“之”(天下)。
13、宗廟:奉祀祖先的廟堂。古時把帝王的宗廟當作國家的象征。
14、亡絕:無窮。亡,通“無”。
15、平:平定。
16、安利:安養。
17、游:交游,這里有共事的.意思。
18、尊顯:致人于尊貴顯赫的地位
19、朕(zhèn):我,我的。古時君臣都可稱“聯”,自秦始皇時起,專作皇帝自稱。
20、御史大夫:漢朝僅次于丞相的中央最高長宮之一。協助相國,掌管機要文書和監察事務。
21、昌:周昌,高祖功臣。
22、下:下達。
23、相國:即丞相,秉承皇帝旨意處理國家政事的最高行政長官。
24、酂(zàn)侯:指蕭何。
25、御史中執法:又稱御史中丞,地位僅次于于是大夫。這里指諸侯國掌管監查、執法職務的長官。
26、郡守:郡的最高行政長官,即太守。
27、其有:如有。
28、意:美好的名聲。
29、稱(chèn):相符。
30、明德:美德。
31、身勸:親自往勸出仕。
32、詣(yì):前往。
33、署:題寫。
34、行、義、年:事跡、狀貌、年齡。義,通“儀”。
35、覺免:發覺后受免職處分。
36、癃(lóng):腰部彎曲、背部隆起。這里泛指殘疾。
37、遣:派送,打發。
《高帝求賢記》一文雖然短小,卻清楚地說明了詔令求賢的原因、目的和方法。
劉邦起自布衣,對士人多有輕侮。但由于他在爭奪天下的過程中認識到的天下多有賴于士人,為此他統一天下后,要治理天下,就急于尋訪賢能之人,十分急迫。盡管此詔書是在劉邦在位晚年發布的,但這封詔書畢竟奠定了稀罕的基本國策,功不可沒。西漢大量賢士得到重用是在武帝宣帝時期。但是,要追溯西漢王朝的求賢歷史,還要從這封詔書開始。
高帝劉邦求賢的根本目的,自然是為了使自己的統治長久,“世世奉宗廟亡絕也”。高帝之所以求賢,則是因為他從歷史與現實兩個不同的層面,清醒地認識了經營天下與賢人輔的緊密聯系。就歷史而言,世之王者莫高于周文,周文王在位五十年,國勢強盛,其成名的關鍵在于任用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畢公、榮公、泰顛、閎夭、散宜生、南官適等賢人;世之霸主莫高于齊桓公,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其成名的關鍵在于任用管仲。就現實而言,賢人的重要性對高祖劉邦更是刻骨銘心。當初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超,商祖起于閭巷之間,撥亂誅暴,平定海內,終踐帝祚。他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善用智能之士。高祖曾云:“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師,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能取天下也。項羽有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史記·高祖本紀》)。正因為知此,詔書才有“今吾以天之靈、賢士大夫定有天下,以為一家”云云。不論著眼于歷史,還是著眼于現實,劉邦都迫切感到需要賢士大夫來治理天下。
詔書以周文、齊桓自許,以古之賢士期待今之人,流露了劉邦希冀王霸之業的雄心以及渴求賢才的迫切。詔書云:不惟古之人有智慧有才能,今天下人亦然,只因人主不肯結交,致使賢者無由進升。如此歸咎人君,便見高祖禮賢下士之意,顯得頓挫而又警醒。高祖本意在于進用賢者以安定漢家,卻云“與吾共安利之”;一個“利”字,巧妙地將自身的好處幻化成了賢人的利益。如此說來,高帝求賢便有了為賢者打算圖謀的含義。詔書又云:“賢士大夫有肯從我游者,吾能尊顯之。”上文言“交”,此處言“游”,更表現出一種天子友匹夫的大度雍容的氣度;尊之顯之云云,則是直接誘之以勢力。詔書結尾云:郡國若有賢者,“必身功為之駕”,“有而弗言,覺,免”;一個‘必”字、一個“免”字,再次表現了高帝求賢的精誠。由此可見,《高帝求賢詔》不僅層次劃然,而且用語極具藝術性。
不過,政治在很多情況下都不會是這種停留在紙面上的溫情脈脈牧歌。在封建社會,“飛鳥盡,良弓藏;狡免死,走狗烹”(《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的悲劇一次次重演,所謂賢者,所謂智能之士,常常難以擺脫這種歷史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