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文言文作文
上學期間,大家一定都接觸過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書面語言,是現代漢語的源頭。要一起來學習文言文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文言文作文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文言文作文 篇1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關羽走麥城,兵敗遭擒,拒降,為孫權所害。其坐騎赤兔馬為孫權賜予馬忠。
一日,馬忠上表:赤兔馬絕食數日,不久將亡。孫權大驚,急訪江東名士伯喜。此人乃伯樂之后,人言其精通馬語。
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間,但見赤兔馬伏于地,哀嘶不止。眾人不解,惟伯喜知之。伯喜遣散諸人,撫其背嘆道:“昔日曹操作《龜雖壽》云:‘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吾心知君念關將軍之恩,欲從之于地下。然當日呂奉先白門樓殞命,亦未見君如此相依,為何今日這等輕生,豈不負君千里之志哉?”
赤兔馬哀嘶一聲,嘆道:“予嘗聞:‘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今幸遇先生,吾可將肺腑之言相告。吾生于西涼,后為董卓所獲,此人飛揚跋扈,殺少帝,臥龍床,實為漢賊,吾深恨之。”
伯喜點頭,曰:“后聞李儒獻計,將君贈予呂布,呂布乃天下第一勇將,眾皆言:‘人中呂布,馬中赤兔。’想來當不負君之志也。”
赤兔馬嘆曰:“公言差矣。呂布此人最是無信,為榮華而殺丁原,為美色而刺董卓,投劉備而奪其徐州,結袁術而斬其婚使。‘人無信不立’,與此等無誠信之人齊名,實為吾平生之大恥!后吾歸于曹操,其手下雖猛將如云,卻無人可稱英雄。吾恐今生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后曹操將吾贈予關將軍;吾曾于虎牢關前見其武勇,白門樓上見其恩義,仰慕已久。關將軍見吾亦大喜,拜謝曹操。操問何故如此,關將軍答曰:‘吾知此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長下落,可一日而得見矣。’其人誠信如此。常言道:‘鳥隨鸞鳳飛騰遠,人伴賢良品質高。’吾敢不以死相報乎?”
伯喜聞之,嘆曰:“人皆言關將軍乃誠信之士,今日所聞,果真如此。”
赤兔馬泣曰:“吾嘗慕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齊之高義。玉可碎而不可損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毀其節。士為知己而死,人因誠信而存,吾安肯食吳粟而茍活于世間乎?”言罷,伏地而亡。
伯喜放聲痛哭,曰:“物猶如此,人何以堪?”后奏于孫權。權聞之亦泣:“吾不知云長誠信如此,今此忠義之士為吾所害,吾有何面目見天下蒼生?”
后孫權傳旨,將關羽父子并赤兔馬厚葬之。
文言文作文 篇2
信者,不疑也,不差爽也,誠實也。言出由衷,始終不渝。信字從人言,人言不爽,方為有信也。誠心之意也,以誠居心,必然誠實。處世端正,不誑妄,不欺詐者,是為信也。
信,五常之一也。于人無信不立,于國無信不成。信有三境也。信于人,尊以敬。此第一境;信于眾,事之成。乃第二境;信于天下,決勝乾坤,至萬眾以歸一。可謂三也。
漢之郭汲,可稱一也。巡西立信,獲稚子之贊碑。為官端正,贏尊仰于其民。承儒家之信義,現中華之正氣。存于天道之中,溢于四海之外。
秦有商鞅,涉木立信。是謂二者。涉木數金,取民眾之深信。無欺無詐,得變法之可成。收人和之貴氣,吸五常之精華。國富而民強,霸業則雄圖,并八荒于一地,收宇內之河山。
信于天下者,吾未知也。何也?一境賢人,二境圣人,三境何人?三境者,非人也,乃國者。周幽求笑,戲諸侯于烽火。玩弄眾臣,使乾坤之決裂。今我共和之國,可謂信于天下也。于內,問政于民,小康之有道。取信于眾,國家之富強。對外,開誠布公,創良好之時局。立信各國,開中華之正氣。得外交之良象,贏口碑于世界,逢盛世以發展,迎佳期而長觀。百有余年,使民族之獨立,統分裂之河山,滅賊寇于東方,至萬眾以歸一。扭轉乾坤,華耀神州。
小信于事,守時,迎人,相約,許諾,皆是矣。中信于人,信任,誠心,信義,可知矣。大信于眾,秉公,為民,洞察,公正,信道,是謂矣。圣信于天下,純實,開誠,不疑,互信,博信,是矣。
信于古道,泛而有之。信于今道,是以精求。古之信義,乃無常之常,不足為道,如充腹以食。今之信義,是少之又少,贊不絕口,猶勒功之夸。嗚呼,信義之為數不勝古也,信于人者,稍易,吾可見矣。信于眾者,過難,猶江中之一葉。每有信者,其事至誠,吾獨樂甚,丹心甚慰。
張氏,景珍,年六十有二,尊信義,余嘉其能行古道,故作《信說》以貽之。
文言文作文 篇3
1.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能自立于世,四十歲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2.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我的志向是)讓年老的安心,讓朋友們信任我,讓年輕的子弟們得到關懷。
3.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粗茶淡飯,喝水(而不必一定喝酒),彎曲手臂就可以枕在上面睡覺,樂趣也就在其中了.(樸實的生活之樂).不道義,富有,地位高貴,對于我來說,就像浮云一樣.
4. 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葉公向子路問孔子為人怎么樣,子路沒有回答。(回來后子路把這件事告訴孔子)孔子說:“你為什么不這樣說:他的為人,用功便忘記吃飯,快樂便忘記憂愁,不曉得衰老會要到來,如此罷了。”
5.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真正有 智慧的人,什么事情一到手上,就清楚了, 不會迷惑。"仁者不憂",真正有仁心的人,不會受環 境動搖,沒有憂煩。"勇者不懼",真正大勇的人,沒有什么可 怕的。孔子告訴我們,一個人要達成完美的人格修養,重要的有三點,缺一不可。
7.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楚國的狂人接輿從孔子的車前經過,唱道:“鳳凰呀,鳳凰呀!你的德行為什么衰敗了呢?過去的是無法挽回了,未來的還是可以補救的。算了吧,算了吧!現在當政的那些人危險極了!”孔子下了車,想和他談談。他卻連忙避開了,孔子沒能夠和他談。
8. 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曰: ‘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覺后知,使先覺覺后覺。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此道覺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與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伊尹說:‘哪個君主不可以侍奉?哪個百姓不可以使喚?’所 以,他是天下太平做官,天下混亂也做官。他說;‘上天生育這些 百姓,就是要讓先知的人來開導后知的人,先覺的人來開導后覺 的人。我就是這些人中先知先覺的人,我要開導這些后知后覺的人.’他認為天下的百姓中,只要有一個普通男子或普通婦女沒有承受到堯舜的恩澤,就好像是他自己把別人推進山溝之中去了一樣--這就是他以挑起天下的重擔為己任的態度。
9. 孟子曰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告子上)
[譯文] (孟子說:)“同情別人的心,人人都有;知道羞恥的心,人人都有;對別人恭敬的心,人人都有;明辨是非的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屬于仁,羞惡心屬于義,恭敬心屬于禮,是非心屬于智。這仁義禮智,不是外人強加給我的,是我本來就有的,不過是沒有去思考追求罷了。”
10. 志士仁人, 無求生以害仁, 有殺身以成仁。那些有志向、有仁德的人,沒有為了謀求生存而損害仁德的,只有獻出自己的生命來成就仁德的。
11. 《論語》·雍也篇,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孔子說:“聰明人喜愛水,有仁德者喜愛山;聰明人活動,仁德者沉靜。聰明人快樂,有仁德者長壽。”
12. “自暴者不可有言也,自棄者不可有為也。言非禮義,謂之自暴;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
自己損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談出有價值的言語;自己拋棄自己(對自己極不負責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價值的事業。說話詆毀禮義,這叫自己戕害自己;自認為不能守仁行義,這叫自己拋棄自己。
13.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ní),小車無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 ——《論語·為政》人如果不講信用,不知(他)該怎么辦。。(就像)大車沒有車轅與軛相連接的木銷子,小車沒有車轅與軛相連接的木銷子,它靠什么行走呢?”
14. 《論語·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15. 【原文】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上矣。”
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
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①然小人哉!抑 亦可可以為次矣。”
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②,何足算也?”--《論語。子路》
必清楚其言外之意所假設的前提,我的`理解是這樣的,關于士的標準,孔子把它分為三個層次(文中最后一種“斗筲之人是不算在內的),按這三種看來,“言必信,行必果”的是屬最后一個檔次的,這種人之所以還能稱之為士,必也是有其信念的,非為“斗筲之人”的器量狹小胸無大志,他們也有執著的信念,但是與前兩種“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和“宗族稱孝,鄉黨稱弟”對比,他們的信念是相對較為薄弱較為模糊的。也就是說,他們的執著的是連他們自己也不清楚的,甚至是一個胡里胡涂的偏執狂。他們聽命于上面的指令或道聽途說不加澄晰,不會明辨是非,只是淺薄固執的尋求“任務”、命令、、的達成,用現在的話來說,第三等的士就是一傻冒。他們不知道什么是大義、什么是是非。在這一點上,孟子說得更加明白:“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孟子《離婁章句下》
16.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 全句的完整版應該是:君子喻之于義,小人喻之于利。 “喻”應解釋為“明白、知曉”,這里可以用使動用法解釋,“于”應同義“以”,解釋為“用” 。全句的翻譯:用義來使君子明白(某件事),用利來讓小人知道(同樣的事)。
17. 子曰:「君子說: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只擔心自己沒有能力,不會擔心別人不賞識自己。”————《論語》 -- 孔子
18.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意思是子貢說:“君子的過錯就像日食月食一樣:有過錯時,人人都 看得見;改正的時候,人人都仰望著。”
19. 《論語· 雍也》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意思是:所謂仁,就是自己要立足,也讓別人立足;自己要通達,也讓別人通達。也就是說,自己要步步站得穩,須知他人也要站得穩,所謂立也。自己要處處行得通,須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謂達也。在自己謀求生存發展的同時,也要幫助他人生存發展,不能只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忽視了他人。
文言文作文 篇4
余讀《左傳》、《漢書》、《三國志》,尋尋覓覓以求運道,成功諸法,然每見古之名士不得其主未嘗不廢書而嘆焉。至如三國之李蕭遠作《運命論》曰:“夫治亂,運也;窮達,命也;貴賤,時也。”余未嘗不涕泗橫流,扼腕嘆息曰:“古今之士、之賢、之圣豈受制于三者乎?至如仲尼受困陳蔡,李廣難封,哀哉。”后余飽覽古今賢士之文,遠近名圣之跡,乃釋懷,有三嘆作焉:一曰士運在此不在彼,再曰士運在勤不在求,三曰士運在我不在他。謂予弗信,請見陳詞如下:
昔者仲尼學富五車、胸藏禮樂,遍施仁義欲以正道援天下于溺,學于郯子、師襄、老聃之徒欲以廣其聞,周游天下欲以布其道。其志壯哉,其行壯哉,其言壯哉。然其時運不濟,命運多舛,遍歷七十國而不一遇其主,豈不嘆哉!然其尊庠序之教,而有顏回出;修古之圣典,而有六藝作。其志彰矣,不然以我百代后一孤陋書生,豈得聞其名而后深贊哉。孟子曰:“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人有不棄于壯志之道而后必有不知有處得之。此余所謂“士運在此不在彼。”
戰國之時,齊有孟嘗田文,趙有平原趙勝,楚有春申黃歇,魏有信陵無忌。當是時,有志之士投之則中,未有不得意之人。余以為弗是也,孟嘗之徒獨養雞鳴狗盜之徒,未有匡扶國家之才賢。是故蘇秦散盡資才而不說聽其言,后起六國而權傾天下。曩時其所孜孜求之而不得,當時盡有矣;曩時其所躞蹀之公卿門,當時盡開矣。富埒人主,權衡國君,誰得而當之?是矣王勃曰:“老當益壯,守(寧)移白道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此非余所謂“士運在勤不在求”乎?
伯牙遇子期乃暢其意,相如因得意逐名漢武,商鞅得景監方說秦王。士運在人手乎?奈何以我之力,以我之學,以我之滔滔雄辯需假人之手?余思淳于髡聞之必仰天大笑,疑纓索絕。俞伯牙有繞梁之音,司馬相如蘊絕世之才,公孫鞅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而變法。韓退之云:“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竊以為余為千里馬亦先已于伯樂矣。“士運在我不在他”昭矣。
《詩》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言天下皆慕圣德。《運命論》曰:“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又曰:“通之斯為川焉,塞之斯為淵焉,升之于云則雨施,沉之于地則土潤,體清以流(洗)物,不亂于濁;受濁以濟物,不傷于清。”又曰:“是以圣人處窮達如一也。”是也夫。余訚訚于此,欲作沛然之辭以廣余意,終日孜孜不倦于古今典籍,所為何事?所擁何志?張載《日知錄》志曰(《近思錄》記張載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文言文作文 篇5
尚記兩千年前,賈公過長沙,自慨命運之不濟,悒郁思索,而做斯賦。竟有同命相似之感嘆,其悲嘆人才之不為用,而忠言不被納之意,蓋與君之所行謬矣。命吾于考場之上,端午佳節,重做斯賦,以吊先生之靈
嗚呼,君雖為楚王之同姓,其血緣之親.可謂近矣,君累世為官,與楚王之忠心,可謂昭然也,然竟為世人所不易,被君王黜免,終于郁郁而沉于汩羅矣。雖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有日月齊輝之才,一旦被疏,不復被用,雖心系楚國,胸懷天下,豈不枉然。(易當為客字之誤)。
余嘆其感情之無用焉,君臨天下,當以理為重,奈何信奸讒之語,而疏遠信臣忠義之士也,懷王不用汝擊,終招患禍,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吾惟惜其不以事理相推,而竟以感情之草草行事也。
故天下之成就大事者,莫不恪守理,而自制于情也,人情莫不好悅己者,而惡直言者也,故莊宗雖有天下而終自謬(戳)于伶人之手,其沉溺于私情使然也。夫奸讒當道,以美色*之,絲竹樂之,財物亂之,使其遠正直而近讒邪,雖已似日之昏昏,而不自知,至于禍已至矣,乃有悔色,豈不晚哉?
人情有遠近.而緣有親疏,而公理無遠近,正道無偏邪,君于九天之上,可憶及昔日否,子蘭之流,力勸懷王之秦求和,終使懷王之魂留他鄉,子蘭豈不為楚王之親近哉,有骨肉之親,卻不能遠謀,有遠謀之臣,未有骨肉之親,情理相較,于情于理,競何如哉,懷王屈理從情,終至斯地,雖有天地為其悲惜,然流(留)笑柄子青史矣。
君沉汩羅,去今兩干余載矣,夫兩千余載之中,屈理而從情者,不可盡數,今日光華閃耀大地,然此事仍無有斷絕之時,余作此文,畢汝可知,展汝之盛德,示汝之才華,以警戒世人,使其屈情從理,如此,則官不貪,如此,則民不奸,如此則百姓直田享用不盡矣。
懷王于冥冥之中,定當后悔不迭,特以為情乃理之末,而理為情之始也,理從情而家不立,則國不治,則天下難平,情從理,則行路之人,可為骨肉之親,邂逅之人,可助成大事,豈不如此哉?
文言文作文 篇6
吾班有學子名曰錢辰者,體態擁胖,高大壯碩,肥臀圓腰,人皆喚以“力士”之名耳。夫辰者性憨厚無心計,雖力大而樂交弱者,喜玩笑,善滑稽,人俱樂與其往來嬉鬧。辰功課不佳,不善學術,常為師所重責,而明日即忘之,復嬉笑如初。然辰寬厚實誠,嘗助班級以其力也。
舊班中缺水,水桶若空空,師令余等搬水歸而充之。班中無一人應,人人環顧而視,良久,無一挺身者。師怒,喝叱曰“爾等碌碌無人為用乎?斯等微事而面面相覷耶?”人皆鴉雀無聲,伏于桌而環視愈急。班中有吳昊者,平日力能扛桌,未有其比。而穩坐如磐石,合目而無起身之意。錢辰昂然環視,笑而起身,大呼“吾愿往!”,遂亢亢然括步而去。如風而歸,負水桶于肩上,面色微紅,其狀如昔烏獲、孟賁故容。辰弛桶安于機中,遂悠然笑而大步歸位。班中膽虛者弗敢正視之,俱垂首。而錢辰忽滑倒,如熊覆地,狼狽不堪。眾皆笑之,辰顏色不改,乃肅然而坐。眾笑良久方止。
辰之趣事類此多矣,吾等課余之時憶之,不覺笑而失聲。今記其事跡,不覺愈感可笑也。
【文言文作文】相關文章:
[經典]文言文作文08-19
[精選]文言文作文08-27
文言文作文【精選】08-21
(精選)文言文作文08-20
文言文作文(精選)08-14
(精選)文言文作文08-15
文言文作文07-25
【經典】文言文作文08-04
文言文作文(精選)07-27
文言文作文(經典)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