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忌諷齊王納諫文言文翻譯
在平時的學習中,相信大家一定都記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是不是有很多人沒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鄒忌諷齊王納諫文言文翻譯,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鄒忌諷齊王納諫文言文翻譯1
鄒忌諷齊王納諫
兩漢:劉向 撰
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勝于朝廷。(謗譏 一作:謗議)
譯文
鄒忌身長五十四·寸左右,而且形象外貌光艷美麗。早晨,(鄒忌)穿戴好衣帽,照了一下鏡子,對他妻子說:“我和城北徐公比,誰更美呢?”他的妻子說:“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最美的男子。鄒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而又問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誰更美呢?”妾說:“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客人從外面來(拜訪),(鄒忌)與他相坐而談,問他:“我和徐公比,誰更美呢?”客人說:“徐公不如您美麗。” 又一天,徐公來了,鄒忌仔細地看著他,自己認為不如徐公美;照著鏡子里的自己,更是覺得自己與徐公相差甚遠。傍晚,他躺在床上休息時想這件事,說:“我的妻子贊美我漂亮,是偏愛我;我的妾贊美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贊美我美,是有事情要求于我。”
在這種情況下,鄒忌上朝拜見齊威王,說:“我知道自己確實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愛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們都認為我比徐公美。如今齊國有方圓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宮中的姬妾及身邊的近臣,沒有一個不偏愛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沒有一個不懼怕大王的,全國范圍內的百姓沒有一個不有事想求助于大王。由此看來,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嚴重了!”
齊威王說:“你說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們,能夠當面批評我的過錯的人,給予上等獎賞;上書直言規勸我的人,給予中等獎賞;能夠在眾人集聚的公共場所指責議論我的過失,并傳到我耳朵里的人,給予下等獎賞。” 命令剛下達,許多大臣都來進獻諫言,宮門和庭院像集市一樣熱鬧;幾個月以后,還不時地有人偶爾進諫;滿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進諫,也沒有什么可說的了。燕、趙、韓、魏等國聽說了這件事,都到齊國朝拜齊威王。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戰勝了敵國。
注釋
鄒忌:戰國時的齊國人,曾任相國。
諷:諷諫,用暗示,比喻之類的方法,委婉的規勸。
齊王:即齊威王,威王。
納諫:接受規勸。納,接受,接納
修:長,這里指身高。
八尺:戰國時一尺約合今天的七寸左右。
昳麗:光艷美麗。
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服,名詞作動詞活用,意為穿戴,在句中作狀語。)
窺鏡:照鏡子。
孰:誰,什么。
與:和……比。
及:比得上
旦日:明天。這里指第二天。
明日:即上文“旦日”的后一天。
若:如。
孰視之,孰:通“熟”,仔細。之:代城北徐公。
弗如遠甚:遠不如。弗:不。
又:更。
寢:躺著。
美我者:贊美/認為……美
私:動詞,偏愛。
誠知:確實知道。
皆以美于徐公:都認為(我)比徐公美。“以”的后邊省去了“我”。以:認為。于:比。
地:土地,疆域。
方:方圓。
宮婦:宮里的姬妾。
左右:身邊的近臣。
四境之內:全國范圍內(的人)。
之: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蔽:形容詞用作動詞,指受蒙蔽。
善:好。
乃:于是,就。
面刺:當面指責。面,當面,名詞作狀語。
受上賞:給予,付予。通“授”
謗譏于市朝:在公眾場所議論(君王的過失)。謗:公開指責別人的過錯。譏,諷喻。謗譏,在這里指“指責,議論”,沒有貶意。市朝,眾人集聚的公共場所。
聞:這里是“使……聽到”的意思。使動用法。
時時而間(jiàn)進:有時候偶然進諫。間進:偶然有人進諫。間,間或,偶然,有時候。
期(jī)年:滿一年。期,滿。
朝于齊:到齊國來朝見(齊王)。
此所謂戰勝于朝廷: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戰勝了敵國。
而形貌昳(yì)麗:而,表并列關系。
鄒忌諷齊王納諫文言文翻譯2
鄒忌諷齊王納諫
作者:劉向
鄒忌修八尺有(yòu)余,而形貌昳(yì)麗。朝(zhāo)服衣冠,窺(kuī)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bàng)譏于市朝(cháo),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jiàn)進;期(jī)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鄒忌諷齊王納諫文言文注釋
(1)本文選自西漢后加的。《戰國策》是戰國時期各種史料的匯編,原作者不詳,西漢劉向編訂為三十三篇,反映了戰國時期各國的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動情況和社會面貌,著重記錄了戰國時期一些謀臣策士的言論和謀略。鄒忌:《史記》作鄒忌,戰國時齊人,善鼓琴,有辯才。齊桓公時就任大臣,威王時為相,封于下邳(今江蘇邳縣西南),號成侯。后又事宣王。諷:諷喻,指下級對上級以委婉曲折的言語進行規勸。納諫,接受規勸改正錯誤。納:接受。諫(jiàn):勸說君王、尊長改正錯誤。
(2)修:長,這里指身高。八尺:戰國時各國尺度不一,從出土文物推算,每尺約相當于今18到23公分左右不一。 這里的“一尺”等于現在的23.1厘米。
(3)昳(yì)麗:光艷美麗。
(4)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朝:早晨。服:名詞活用做動詞,穿戴。
(5)窺(kuī)鏡:照鏡子。
(6)我孰與城北徐公美:我與城北徐公相比誰更美。孰:誰,什么。孰與:連用表示比較。
(7)君美甚:您美極了。
(8)及:趕得上,比得上。
(9)不自信: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賓語前置用法。
(10)復:又。
(11)妾:舊時男子在妻子以外娶的女子
(12)旦日:明日,第二天。
(13)與坐談:與之坐談,與客人坐下談話。介詞“與”的后面省略賓語“之”。
(14)若:如。
(15)明日:第二天。 孰視之:仔細地察看他。孰,通“熟”(shú),仔細。之,指城北徐公。
(16)弗如:不如。
(17)暮寢而思之:夜晚躺在床上思考這件事情。暮,夜晚。寢,躺,臥。之,代詞,指妻、妾、客 “美我”一事。
(18)之:用于主謂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美,贊美。
(19)朝:朝見。威王:即齊威王。私:動詞,偏愛。
(20)誠:確實。知:知道。
(21)皆以美于徐公:都認為(我)比徐公美。以,動詞,以為,認為。 于,比。
(22)齊地方千里:齊國土地方圓千里之內。方:方圓。
(23)宮婦左右:指宮中的姬妾和身邊的近臣。 莫:沒有人,沒有誰。
(24)四境之內:全國范圍內(的人)。
(25)王之蔽甚矣:被動句,大王受蒙蔽很厲害。蔽,受蒙蔽,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之: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義。 甚:厲害。
(26)能面刺寡人之過者:能當面批評我的過錯的人。面刺,當面指責。過,過錯。者,代詞,相當于“……的人”。
(27)能謗譏于市朝:能在公共場所指責議論(君王的過失)。謗譏,公開議論指責,沒有貶義。市朝,眾人聚集的公共場所。
(28)聞寡人之耳者:傳到我耳朵里,聞,使……聽到。
(29)門庭若市:宮門口,庭院里像集市一樣熱鬧(形容人多的樣子)。
(30)時時而間進:時時,有時,不時,有時候。 間(jiàn),間或,偶然,有時候。 進:進諫。 進諫:進言勸諫。
(31)期(jī)年:第二年,明年。
(32)雖欲言無可進者:即使想說也沒有什么可以進諫的了。
(33)朝于齊:到齊國來朝見(齊王),這是表示尊重齊國。
(34)此所謂戰勝于朝廷:這就是所謂的在朝廷上戰勝(別國)。意思是內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戰勝敵國。
詞性
朝
zhāo 早晨(名詞)
cháo 朝廷(名詞)
cháo 朝見(動詞)
私
私人,自己(代詞)
私下,偷偷的(形容詞)
偏愛(動詞)
修
身長,長(形容詞)
修建(動詞)
整治(動詞)
莫:不定代詞,指人。譯為“沒有誰”。
孰
誰(代詞)
仔細,周詳(副詞)
方
古義是兩個詞:土地方圓、地方
今義是一個名詞
詞類活用
形容詞意動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以……為美”“認為……美”)
形容詞作動詞 〔私〕我也∶(“偏愛”)
名詞作狀語 〔面〕刺∶(當面)
使動用法 〔聞〕寡人之耳者∶(使……聽到)
名詞作動詞 朝〔服〕衣冠 ∶(穿戴) 一般“服”是名詞,在此活用為動詞
名詞作狀語 (朝)服衣冠:在早晨
特殊句式
固定句式
(1)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2)吾與城北徐公孰美?
這兩句都是比較相關兩項得失高下的選擇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其中(1)句中疑問代詞“孰”由于
受強調而被提前,是(2)句的倒裝句。
賓語前置
忌不自信→忌不信自(在否定句中,代詞作動詞賓語,前置)
狀語后置(介詞短語后置)
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
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能謗譏〔于市朝〕(能〔于市朝〕謗譏)
皆朝〔于齊〕(皆〔于齊〕朝)
此所謂戰勝〔于朝廷〕(此所謂〔于朝廷〕戰勝)
判斷句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者,……也。 判斷句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欲有求于我也。 ……者,……也。 式標志
(補)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者,……也。 式標志
省略句
(忌)與(之)坐談
皆以(我)美于徐公
(忌)問之客
被動句
王之蔽甚矣 蔽,意含被動。
通假字
孰:通“熟”,仔細(徐公來,孰視之)
受:通”授“,賜予,賜給(受上賞)
有:通:“又”,用于連接整數和零數
一詞多義
之
a.齊國之美麗者也(的)
b.問之(代詞,代這件事)
c.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獨立性)
d.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取消句子主謂之間獨立性)
e.孰視之(代詞,指徐公)
f.暮寢而思之(代指這件事)
g.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
h.由此觀之(代詞,指這件事)
i.臣之妻私臣(的)
j.王之蔽甚矣(取消主謂之間獨立性)
k.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的)
l.數月之后(連詞,無意義)
m.燕,趙,韓,魏聞之(代詞,指上文所說的事)
朝
a.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 朝拜
b.于是入朝見威王 朝廷
c.朝服衣冠 早晨 (zhāo)
孰
a.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代詞,誰
b.孰視之,自以為不如 通“熟”,仔細。
于
a.欲有求于我也(向......)
b.能謗譏于市朝(在)
C.皆以美于徐公(比)
d.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向
e.此所謂戰勝于朝廷:在
f.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向
上
a.受上賞(第一等的)
b.上書諫寡人者(向皇帝......呈上)
修
a.乃重修岳陽樓 《岳陽樓記》(興建,建造)
b.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書 《紅樓夢》(撰寫)
d.鄒忌修八尺有余(長,高)
誠
a.臣誠知不如徐公美(確實,的確)
b.帝感其誠 《列子·愚公移山》 誠心、誠意
c.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諸葛亮:《出師表》 確實、的確
d.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曹軍必矣 《資治通鑒·赤壁之戰》
表假設,如果、果真
e.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 《史記·陳涉世家》(果真)
f.誠如是,漢室可興矣。(如果,果真)
方
a.今齊地方千里:方圓
b.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地點
c.方欲行,轉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狼》 將要
若
1、徐公不若君之美者(及,比得上,動詞。)
2、門庭若市(如,像,動詞。)
美
1、不如徐公美(美麗的)
2、妻之美我者(認為……美)
古今異義
1.鄒忌諷齊王納諫
諷:古:規勸 今:諷刺
2.窺鏡
窺:古:照,看 今:偷看
3.明日,徐公來
明日:古:第二天 今:明天
4.今齊地方千里
地方:古:土地方圓 今:地點
5.能面刺寡人之過
刺:古:批評 今:用尖的物體進入或穿過
6.謗譏于市朝
謗譏:指責。古:指責議論 今:誹謗嘲諷
7.臣之妻私臣
私:古:偏愛 今:自私
8.宮婦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古:身邊大臣 今:方位名詞
莫:古:沒有一個 今:不,不要
9.鄒忌修八尺有余
修:古:長,原文指身高 今:改正
10.雖欲言,無可進者
雖:古:即使 今:雖然
鄒忌諷齊王納諫文言文翻譯
鄒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魁梧,容貌美麗。(有一天)早晨(他)穿好衣服戴好 帽子,照鏡子,對他的妻子說:“我與城北徐公相比,哪一個美?”他的妻子說:“您美極了,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鄒忌不相信自己(會比徐公美),于是又問他的妾說:“我與徐公相比誰更美?”妾說:“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一位客人從外面來(拜訪),鄒忌與他坐著閑談。(鄒忌)問客人說:“我和徐公誰更美?”客人說:“徐公不如您美啊。” 第二天,徐公來了,鄒忌仔細地端詳他,自己認為不如(徐公美);再照鏡子看看自己,又覺得遠不如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這件事,說:“我的妻子認為我美的原因,是偏愛我;妾認為我美的原因,是懼怕我;客人認為我美的原因,是有事情想要求于我。”
因此鄒忌上朝拜見齊威王,說:“我確實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愛我,我的妾懼怕我,我的客人對我有所求,所以(他們)都認為我比徐公美。如今的齊國,土地方圓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宮中的妃子及身邊的侍從,沒有不偏愛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沒有人不懼怕您的,國內的百姓,沒有不對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來,大王受蒙蔽(一定)很深了!”
齊威王說:“ 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夠當面批評我過錯的人,得上等獎賞;能夠上書勸諫我的人,得中等獎賞;能夠在公共場所指責議論(我的過失),(并能)傳到我的耳朵里的人,得下等獎賞。” 政令剛一下達,許多官員都來進言規勸,宮庭就像集市一樣(喧鬧);幾個月以后,有時偶爾還有人來進諫;滿一年以后,即使想說,也沒有什么可進諫的了。
燕、趙、韓、魏等國聽說了這件事,都到齊國來朝見(齊王)。這就是內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戰勝敵國。
鄒忌諷齊王納諫作品背景
春秋戰國之際,七雄并立,各國間的兼并戰爭,各統治集團內部新舊勢力的斗爭,以及民眾風起云涌的反抗斗爭,都異常尖銳激烈。在這激烈動蕩的時代,“士”作為一種最活躍的階層出現在政治舞臺上。他們以自己的才能和學識,游說于各國之間,有的主張連橫,有的主張合縱,所以,史稱這些人為策士或縱橫家。他們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張或斗爭策略,為某些統治集團服務,并且往往利用當時錯綜復雜的斗爭形勢游說使諸侯采納,施展著自己治國安邦的才干。各國統治者也認識到,人心的向背,是國家政權能否鞏固的決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國家的統治就難以維持。所以,他們爭相招攬人才,虛心納諫,爭取“士”的支持。 [5]
鄒忌諷齊王納諫作品賞析
分層賞析
文章以“孰美”的問答開篇,繼寫鄒忌暮寢自思,尋找妻、妾、客人贊美自己的因為,并因小悟大,將生活小事與國大事有機地聯系起來。由自己的“敝”,用類比推理的方法婉諷“王之敝甚”,充分顯示了鄒忌巧妙的諷諫藝術與嫻熟的從政謀略。鄒忌正是以自身的生活體悟,委婉地勸諫齊威王廣開言路,改革弊政,整頓吏治,從而收到很好的效果。[6]
第一部分,寫鄒忌與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贊美而自喜,而是從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4]
作者先刻畫了鄒忌的外貌:身材魁梧,儀表堂堂。“窺鏡”“自視”,逼真地刻畫出他不無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這點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齊國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也與下文見徐公后“弗如遠甚”的自慚心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對比,烘托出他感到受蒙蔽的心情。明明是“弗如遠甚”,可他的妻、妾和客卻異口同聲地認為他比徐公漂亮,顯然是由于各自特殊的原因,使他們沒有勇氣說出真實的情況。這里,三個人的回答,由于身份和心理不同,雖然都是贊揚,但語氣上卻有明顯的不同。妻的回答表現了妻對他由衷的喜愛,愛戀之情溢于言表。妾因其地位低下,與主人之間并沒有多少真情可言,但又不能不順從,所以她的回答就有些勉強,說話比較拘謹,不敢越雷池一步。客人的回答則明顯地流露出奉承的意味。
難能可貴的是,鄒忌在這一片贊揚聲中,并沒有昏昏然,忘乎所以,而是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先是“不自信”,等見到徐公后,又實事求是地承認自己“弗如遠甚”,甚而至于“暮寢而思之”。
這一段,作者并沒有把人物局限于家庭瑣事之中,一般性地寫他不因妻、妾和客的贊美而感到自滿,而是將人物形象進一步提高、升華,由自身想到國家,從中體味出國君不易聽到直言的道理,于是“入朝見威王”。
第二部分,寫鄒忌以切身經歷設喻,諷諫齊王除蔽納諫。
這一段是課文的中心部分。鄒忌見威王后,并沒有單刀直入地向威王進諫,而是先講自己的切身體會,用類比推理的方式講出“王之蔽甚矣”。他先敘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從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國大事,說明齊王處于最有權勢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這里,沒有對威王的直接批評,而是以事設喻,啟發誘導齊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嚴重性,從而使他懂得納諫的重要性。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依據,推己及人。“王之蔽甚矣”一句,點明了進諫的主旨,猶如當頭棒喝,一針見血,使其猛醒,具有強烈的表達效果。
鄒忌敢下結論的原因:一是鄒忌曾任齊相,是國家的重臣,言不在私而益于公,所以他無所顧忌;二是以小見大,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國君的受蒙蔽,這種現身說法的方式具有較強的說服力。
第三部分,寫齊王納諫及其結果。
齊王接受了鄒忌的勸告,立即發布政令,懸賞求諫,廣開言路,對于關心國事、積極進諫者,分不同情況給予獎賞。齊王納諫之后,齊國果然發生了可喜的變化。“門庭若市”說明在此以前,齊國確實有許多積弊,“時時而間進”說明最初的進諫已經取得了預期的效果,齊威王已經根據人們的意見,改革了弊政。“雖欲言,無可進者”,說明威王已完全糾正了缺點和錯誤,齊國政治清明。齊威王納諫去蔽,從而使齊國國勢強盛,威震諸侯。
整體賞析
文章的主題思想是明確的,即要求統治者能聽取不同意見,而一個人之所以能聽取不同意見,又在于他有自知之明。這是文章的重點。至于齊威王的政績,齊國大治的情況,以及“戰勝于朝廷”的具體經過,雖屬文中應有之義,卻并非作者命意的焦點所在,故僅僅一表而過。[7]
這一主題思想,顯然是《戰國策》的作者總結了封建社會初期統治階級在政權的得失方面的經驗教訓而得出的結論。從文章的思想性看,值得肯定的地方正在于此。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用以表達這一主題思想的藝術手法。因為文章本身固然對齊威王君臣不無美化之處,但也反映了作者對新興的`封建統治階級寄以希望,這才用齊威王和鄒忌作為納諫和敢言的典型人物,并把他們理想化了。這就是文章之所以用浪漫主義表現方法的思想基礎。[7]
這種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可以用過去評論家的套語予以概括,即前一半是“虛處實寫”,后一半是“實處虛寫”。齊威王從不理朝政到勵精圖治,終于奠定了七雄之一的齊國在東方的強大地位,是史實。他的接納忠言和改惡從善,也是有歷史依據的。鄒忌對齊威王敢于直言進諫,當然也在情理之中。但鄒忌本身,是否對他作為一個美男子果真如此沾沾自喜,而最后又如此之虛懷若谷,從妻、妾、客的重重諂媚阿諛的包圍圈里鉆了出來,并且敢于現身說法去規勸齊威王,則值得研究考慮。[7]
如果按照正規的文章結構,這篇作品一開頭應該這樣寫:鄒忌為齊威王相,入朝見威王,曰:“臣嘗朝服衣冠而窺鏡……”接著把他的故事敘述完畢,然后接下去再說“臣誠知不如徐公美”那一段。但如果真如此寫,便索然寡味,毫無藝術特色。照這種寫法,把虛構的情節提到文章的開頭來敘述,儼然煞有介事。然后在敘述以后驟接“于是入朝見威王”那一段,把正面意思交代清楚,既活潑生動又水到渠成,這就是所謂的“虛處實寫”。這是文學作品的藝術夸張,而非歷史的忠實記錄[7]
文章的后一半寫齊威王的納諫經過,應該實有其事,或者至少是有一定的事實作為依據的。但作者卻把它過分夸大了。因為齊威王的為人即使再差勁,一開始也不能全無是處,以致意見堆成山,使提出批評的人“門庭若市”。而在一周年以后,即使他改惡遷善,也不能一下子就達到圣賢的地步,使人們“雖欲言,無可進者”。可見這不過是作者用高度概括和極度夸張的手法,肯定納諫改過的好處無窮,讓封建統治者意識到這樣做的優越性和有效后果,同時也表達了作者理想化了的君主應該是個什么樣子。至于齊威王的政績,作者并不想從正面詳加描述;只要把一個統治者從諫如流的態度和方式淋漓盡致地寫出,這就已經達到了塑造理想人物描寫理想事件的目的,即使寫得讓人有點不相信也無妨。這就是所謂的“實處虛寫”。這樣,文章前后兩段做到了虛實相生,前面似實而實虛,后面似虛而有實,從而收到了強烈的藝術效果。[7]
這篇文章的結構層次也很別致,從頭至尾一直用三層排比的手法來寫。妻、妾、客是三層;“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層;“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的百姓,又是三層。上、中、下賞,是三層;“令初下”“數月之后”“期年之后”,又是三層。這些都是比較容易識別的。再看,鄒忌自以為美于徐公這一事件的發展在時間上是三層:“朝”“旦日”“明日”是也。鄒忌的思想轉變過程也是三層:“熟視之,自以為不如”是第一層,“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是第二層,然后到“暮寢而思之”是第三層,找出了矛盾的焦點。全部事態的發展也是三層:鄒忌現身說法進行諷諫是第一層;齊威王“下令”廣泛征求意見是第二層,最后使鄰近的諸侯國都來入朝,“此所謂戰勝于朝廷”是第三層。當然,作者這樣的寫法不見得全部都是有意的,但我們卻可以從中得到啟發。總之,文章的結構層次很重要,沒有層次不行,層次太多也不行。一般地說,總要注意到結構層次的對稱美,排比作用和遞進(即一層比一層深入)作用。本篇在這方面確有值得后人借鑒的地方。[7]
此外,這篇文章在敘事進程中對語言和句式的安排也很見匠心。有的敘述,對話有重復有排比,有的變化就大一些,鄒忌與妻、妾、客的三問三答,有詳有略,有重復處,也有小小變化處。總而言之,變中有不變,不變中又小有變化。一味求變,變得無頭緒可循,不合乎我們寫文章的民族傳統;但如果自始至終毫無變化,也會令人乏味。而此篇則恰到好處,既有變化,又令人有軌跡可循。文章的技巧,就是靠這種地方的斟酌推敲。[7]
【鄒忌諷齊王納諫文言文翻譯】相關文章:
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文言文翻譯03-31
鄒忌諷齊王納諫原文及翻譯01-20
《鄒忌諷齊王納諫》原文及翻譯03-28
鄒忌諷齊王納諫的典故05-01
《鄒忌諷齊王納諫》說課稿06-30
《鄒忌諷齊王納諫》說課稿03-25
《鄒忌諷齊王納諫》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04-29
《鄒忌諷齊王納諫》文言文賞析08-20
《鄒忌諷齊王納諫》文言文閱讀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