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東陽馬生序的文言文
送東陽馬生序的文言文1
《送東陽馬生序》(節選)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曲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1)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珠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緼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2)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1.解釋下列各項加粗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1)無從致書以觀( )
(2)門人弟子填其室( )
(3)持湯沃灌( )
(4)腰白玉之環( )
2.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
(1)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具體從哪些方面敘述了作者求學的'艱難?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敘述青年求學經歷時,插入“同舍生”優越的條件有何用意?你從中獲得了哪些收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致——取得、買到(2)填——擠滿(3)湯——熱水(4)腰——掛在腰間
2.(1)(我)拿著經書向當地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請教。
(2)因為內心有足以快樂的事,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或:因心中有足以快樂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
3.讀書難(要借書,抄書)、拜師難(冒嚴寒頂風雪,到外地尋師)、求教難(常遭“叱咄”)、生活難(“日再食,”穿“緼袍敝衣”)。(或四個方面:家境貧寒,無書可讀;無師求教難;遠道求學,備受艱苦;艱苦的求學生活。)(或幼時求學的艱難;成年后求師的叩問之難,旅途之艱,生活之苦。)
4.用意:與同舍生對比,表現自己并不羨慕別人的優越條件,而是以學得知識,獲得學問為樂。
收獲要點:(1)不求物質享受;(2)刻苦學習;(3)專心向學。(4)物質上不羨慕,更不攀比。(答對其中二點即可)
送東陽馬生序的文言文2
譯文
我年幼時就非常愛好讀書。(因為)家里貧窮,(所以)沒有辦法買書來閱讀,常常向藏書的人家去借,親自抄錄,計算著日期按時送還。冬天非常寒冷,硯臺里的墨汁像冰一樣堅硬,手指(凍得)不能彎曲伸直,也不敢懈怠。抄完后,便馬上跑去還書,不敢稍微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書借給我,于是我能夠遍觀群書。到了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賢的學說,又擔心沒有才學淵博的人同我來往,曾經跑到百里以外,拿著經書向鄉里有道德學問的前輩請教。前輩道德和聲望高,門人弟子擠滿了他的屋子,他不曾把言辭放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我站著侍候在他左右,提出疑難,詢問道理,俯下身子,側著耳朵請教;有時遇到他大聲斥責,(我的)表情更加恭順,禮節更加周到,不敢說一個字反駁;等到他高興了,則又去請教。所以我雖然愚笨,但最終獲得學識。
當我外出求師的時候,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行走在深山峽谷之中。隆冬時節,刮著猛烈的寒風,雪有好幾尺深,腳上的皮膚都凍裂卻不知道。回到旅舍,四肢僵硬動彈不得。服侍的仆人拿著熱水(為我)澆洗,用被子裹著我,很久才暖和起來。我寄住在旅舍,旅店老板每天提供兩頓伙食,沒有新鮮肥美的東西來享用。與我同住別的同學都穿著華麗的衣服,戴著用紅色帽帶和珠寶裝飾的帽子,腰間系著白玉制成的環,左邊佩戴寶刀,右邊掛著香囊,光鮮亮麗好像神仙一樣;我卻穿著破破爛爛的衣服和他們生活在一起,但我毫無羨慕的心。因為心中有足以快樂的事情,所以不覺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別人。我求學的辛勤和艱苦就是像這個樣子啊!
注釋
[1]選自《宋學士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浦江(今浙江義烏西北),明初文學家。
東陽,地名,在今浙江東陽。
生,長輩對晚輩的稱呼。
序:文體名,這是一篇贈序
[2]余:我。
[3]嗜:喜歡、特別愛好。
[4]無從:沒有辦法。
[5]致書:得到書。致:得到。
[6]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每:常常。
假借:同義復合詞。 借。
假,借。
于:介詞,從。
筆:名詞作狀語,用筆。
手:名詞活用為動詞,動手。
[7]弗之怠(dài):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讀書。
弗:不。之:指代抄書。
[8]走:跑。
[9]逾約:超過約定的期限。
[10]以是:因此。以:以為;是:這樣。
[11]加冠(guān):古代男子二十歲舉行加冠禮,表示已經成人。
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12]患:擔心。.
[13]碩師:學問淵博的老師。
碩,大。
[14]游:交往。
[15]嘗:曾經。
[16]趨:趕到。
[17]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拿著經書向當地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請教。
先達: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叩,請教。
執:拿著
[18]德隆望尊:道德聲望高。
望,聲望,名望。
隆:高。
[19]門人弟子填其室:學生擠滿了他的屋子。
門人、弟子,學生。
填,充。這里是擁擠的.意思。
[20]稍降辭色:把言辭放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
辭色,言語和臉色。色:臉色。
[21]援疑質理:提出疑難,詢問道理。
援,提出。
質,詢問。
[22]俯身傾耳以請:彎下身子,側著耳朵(恭敬地)請教(表現尊敬而專心)。
以:連詞,而,來。
[23]或:有時。
[24]叱(chì)咄(duō):訓斥,呵責。
[25]色愈恭:表情更加恭順。色:表情。 恭:恭敬
[25]至:周到。
[26]復:這里指辯解,反駁。
[27]俟(sì):等待。
卒:最終。
[28]負篋(qiè)曳屣(yè xǐ):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表示鞋破)。
曳:拖。
篋:書箱。
屣:鞋。
[29]窮冬:隆冬。
[30]皸(jūn)裂:皮膚因寒冷干燥而開裂。
[31]舍:指學舍,書館。
[32]支:通“肢”,肢體。
[33]媵(yìng)人:這里指服侍的人。
[34]湯:熱水。
[35]沃灌:洗浴。沃,澆水洗(四肢)。灌通“盥”。
[36]衾(qīn):被子。
[37]擁:蓋著。
[38]而:表承接。
[39]乃:才。
日再食(SI):每天供應兩頓飯。再:兩次。
[40]寓逆旅:寄居在旅店里。
寓,寄居。
逆,迎。
逆旅,旅店。
[41]被(pī)綺(qǐ)繡:穿著漂亮的絲綢衣服。
被,通“披”,穿著。
[42]朱纓:紅色的帽帶。
纓:帽帶。
[43]腰:腰佩。
腰,名詞作動詞。
[44]容臭(xiù):香袋。
臭,氣味,這里指香氣。
[45]燁(yè)然:光彩照人的樣子。
[46]缊(yùn)袍敝(bì)衣:破舊的衣服。
缊,舊絮。敝,破舊。
[47]略無慕艷意:毫無羨慕的意思。
略無:毫無。
慕艷,羨慕。
[48]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因為內心有足以快樂的事(指讀書),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別人。
中:內心。
口體之奉:指吃的穿的。
[49]蓋:發語詞,用來引領一句話,常是感慨或議論之類的,屬語氣助詞;翻譯為“大概”。
送東陽馬生序的文言文3
文言文閱讀。(10分)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了,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小題1:下面“以”的用法與另外三項不同的是( )(2分) A.無從致書以觀B.計日以還C.以是人多以書假余D.俯身傾耳以請
小題2:翻譯句子(2分)
①以是人多以書假余。_______________ _______
②俟其欣悅,則又請焉。_____________ __
小題3:回答問題(4分)
①“余因得遍觀群書”的原因是什么?
②“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的原因是什么?
小題4:這則短文贊揚了宋濂怎樣的精神?(2分)
參考答案:
小題1:C
小題2:(1)這是為什么有那么多人借書給我的原因。
(2)等到他心情好的時候,再去請教。
小題3:(1)從他人處借書抄閱,按約定之期歸還。所以別人都愿意借書給宋濂。宋濂也得以飽覽群書
(2)不因家貧放棄讀書的夢想,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堅持學習。虛心向他人請教,態度極其恭敬
小題4:刻苦學習和敏而好學、善于提問的精神
解析:
小題1:本題考查對文言虛詞的理解能力,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詞義即可。ABD項中“以”的意思是“來”,C項中的“以”的意思是“把”。
小題2: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實重點詞語的能力,不能遺漏,同時要與上下文連貫,有時還要補出省略的.主語,同時要抓住其中的關鍵字。
小題3:本題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結合文章的內容來分析原因即可。
小題4:本題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結合“宋濂”的求學經歷來分析他的精神即可。
送東陽馬生序的文言文4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 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_____(人名)。
2.解釋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1)每假借于藏書之家( ) (2)援疑質理( )
3.本文突出的寫作手法是對比,請舉出一例,并對這一例作簡要評析,理解其表達效果。
4.孟子認為“苦其心志”“勞其筋骨”能增加人的才能,你認為文中作者“苦”表現在哪些地方?請簡要歸納。(答出兩點即可)
5.作者“卒獲有所聞”,皆緣于其“勤”。結合原文中你感受最深得一點談一談,在物質生活優越的今天,他的這種精神將會對你產生怎樣的影響?
【參考答案】
1.(1)借 (2)提出;詢問
2.將同舍生的奢華穿戴和自己的粗袍破衣作對比,將今日太學生的優越學習條件和自己艱苦的學習生活作對比,說明業有不精,德有不成,是因為用心不專,不知勤苦求學的道理。
3. (1)幼時抄書之艱 (2)成年叩問之難 (3)求師奔走之勞 (4)住讀生活之苦(也可由其他答法)
4.作者“卒獲有所聞”,皆緣于其“勤”。作者克服了家貧的困難,親手抄書;憑借超人的`耐性,立足叩問;戰勝了惡劣環境,從師而學;不與同舍生攀比,生活節儉。當今優越的生活更容易使人不求進取,作者勤學的精神,在當今的物質生活優越的今天,更有著積極地借鑒意義。
送東陽馬生序的文言文5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硯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無從致書以觀 每假借于藏書之家。
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 益慕圣賢這道。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 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2,翻譯下面的句子。
(1)余幼時即嗜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敢出一言以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原文中劃分層次并概括每一層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記述自己的求學經歷,卻大篇幅地寫老師的嚴厲,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略
2,略
3,分層在“既加冠”前。第一層:敘述作者少睥時代求學的.情形,寫得書之難。表現作者求學之勤苦。第二層,敘述作者成年后求師的情形,寫從師之艱。表明作者求知的渴望和。
4,作者用反襯的手法,寫老師的嚴厲是為了突出作者求師的誠懇,生動地表現了他的虔誠和恭敬的態度。突出了他求師的艱難。
上文是送東陽馬生序閱讀答案
送東陽馬生序的文言文6
一、 文學常識。
1、宋濂,字,號,朝人。有《宋學士文集》。
2、序,是一種文體,有書序和贈序之別。本文是一篇贈序。贈序是臨別贈言性質的文字,內容多是勉勵、推重、贊許之辭。
3、解題:洪武十一年(1378),即宋濂告老還鄉的第二年,應詔入朝晉見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太學讀書的同鄉晚輩馬生前來拜訪。宋濂了解到馬生是個“善學者”,便寫下這篇序,勉勵他珍惜太學的'條件,刻苦學習。東陽,現在浙江省東陽市,明朝屬于金華府。馬生,即馬君則,當時是國子監太學生;生,是長輩對晚輩讀書人的稱呼,作者當時已經69歲。
二、解釋下列加線字。
余幼時即嗜學 致書以觀 假借于藏書之家
弗之怠 錄畢 走送之 稍逾約
因得遍觀群書 益慕圣賢之道 無碩師名人
嘗趨百里外 執經叩問 德隆望尊
稍降辭色 援疑質理 禮愈至 俟其欣悅
卒獲有所聞 負篋曳屣 持湯沃灌 以衾擁覆
寓逆旅主人 日再食 腰白玉之環 右備容臭
燁然若神人 緼袍敝衣 稟稍之供 歲有裘葛之遺
略無慕艷意 以中有足樂者 凍餒之患 博士為之師
非天質之卑 流輩甚稱其賢 以鄉人子謁余
撰長書以為贄 言和而色夷 故道為學之難
三、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四支僵勁不能動
2、同舍生皆被綺繡
四、解釋下列句子。
1、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2、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3、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
4、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
5、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
6、余則緼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7、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稟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
8、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
9、 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10、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
11、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送東陽馬生序的文言文7
《送東陽馬生序》是宋濂通過自己的學習經歷勉勵馬生勤奮學習的一篇文章。
一是要勤奮。宋濂家中貧窮,書看,便向別人家借,“手自筆錄,計以日還”,勤抄,勤寫,即使在寒冬臘月,“手指不可屈伸”,也不懈怠,“少年辛苦終成事,莫向光明惰寸功”,他憑著自己的勤奮刻苦,終于“遍觀群書”,也為以后的.學業打下了基礎。
二是要虛心。為了請教有學問的老師,作者“嘗趨百里外”,向當地長輩叩問請教。俯身傾耳,恭恭敬敬,遭到老師訓斥,卻毫無半點怨言怒氣。反而“色愈恭”“禮愈至”,等到老師和顏悅色,則又請教,如此懂事,禮貌的學生,老師怎會不喜歡呢?定會認真解答,“態度決定一切”。虛心,使得宋濂“雖愚”“獲有所聞”。
三是要實踐。作者成年后,跟著老師訪學。“負莢電履”,“窮冬烈日”以致于“足膚皸裂而不知”“四肢僵不能動”經歷,看似倍受折磨,實際是作者自我鍛煉的好機會。陸游有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書上的知識是片面的,更重要的是要親身實踐。作者的訪學生涯,對他學習的理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是要樂學。作者的學習條件可謂很差,“無鮮肥滋味之享”“溫袍敝衣”,而同舍人“皆被綺繡”“驊然如神人”。如此強烈的對比,作者“略無慕艷意”,“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其言茲若人之鑄乎?宋濂以學習為快樂,不與人攀比,一心讀書,“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文章開篇“余幼時即嗜學”,不錯,學習要從小時候開始,“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此意,要珍惜時光,才能如宋濂學有所成。
送東陽馬生序的文言文8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硯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珠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后,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于余者乎?
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余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謁余,譔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辯,言和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于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謂余勉鄉人以學者,余之志也;詆我夸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豈知余者哉!
——選自《四部備要》本《宋文憲公全集》
我年幼時就愛學習。因為家中貧窮,無法買書來看,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約定日期送還。天氣酷寒時,硯池中的水凍成了堅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抄寫完后,趕快送還人家,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們大多肯將書借給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許多書籍。到了成年時,愈加仰慕圣賢的學說,又擔心不能與學識淵博的老師和名人交游,曾往百里之外,手拿著經書向同鄉前輩求教。前輩道德高,名望大,門人學生擠滿了他的房間,他的言辭和態度從未稍有委婉。我站著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難,詢問道理,低身側耳向他請教;有時遭到他的'訓斥,表情更為恭敬,禮貌更為周到,不敢答覆一句話;等到他高興時,就又向他請教。所以我雖然愚鈍,最終還是得到不少教益。
當我尋師時,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嚴冬寒風凜冽,大雪深達幾尺,腳和皮膚受凍裂開都不知道。到學舍后,四肢凍僵了不能動彈,仆人給我灌下熱水,用被子圍蓋身上,過了很久才暖和過來。住旅館主人處,每天吃兩頓飯,沒有新鮮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學舍的求學者都穿著錦繡衣服,戴著穿有珠穗、飾有珍寶的帽子,腰間掛著白玉環,左邊佩戴著刀,右邊備有香囊,光彩鮮明,如同神人;我則穿著破舊的衣袍處于他們之間,毫無羨慕的念頭。因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興的事,并不覺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勞和艱辛就是這樣。現在我雖已年老,沒有什么成就,但所幸還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著天子的恩寵榮耀,追隨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著皇上,聽候詢問,天底下也不適當地稱頌自己的姓名,更何況才能超過我的人呢?
現在學生們在太學中學習,朝廷每天供給膳食,父母每年都贈給冬天的皮衣和
夏天的葛衣,沒有凍餓的憂慮了;坐在大廈之下誦讀經書,沒有奔走的勞苦了;有司業和博士當他們的老師,沒有詢問而不告訴,求教而無所收獲的了;凡是所應該具備的書籍,都集中在這里,不必再像我這樣用手抄錄,從別人處借來然后才能看到了。他們中如果學業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養成的,如果不是天賦、資質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這樣專一,難道可以說是別人的過錯嗎!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中已學習二年了,同輩人很稱贊他的德行。我到京師朝見皇帝時,馬生以同鄉晚輩的身份拜見我,寫了一封長信作為禮物,文辭很順暢通達,同他論辯,言語溫和而態度謙恭。他自己說少年時對于學習很用心、刻苦,這可以稱作善于學習者吧!他將要回家拜見父母雙親,我特地將自己治
學的艱難告訴他。如果說我勉勵同鄉努力學習,則是我的志意;如果詆毀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鄉前驕傲,難道是了解我嗎!
送東陽馬生序的文言文9
閱讀下面【甲】【乙】兩段文言選文,回答問題。
【甲】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了,不敢銷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節選自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乙】溥①幼嗜學,所讀書必手鈔②,鈔已③朗讀一過,即焚之;又鈔,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處,指掌成繭。冬日手皸,日沃湯數次。后名讀書之齋④曰“七錄”。溥詩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對客揮毫⑤,俄頃立就,以故名高一時。(選自《明史.張溥傳》)
【注釋】①溥:張溥,明末文學家。②鈔:后來寫作“抄”。③已:完畢。④齋:書房。⑤毫:筆。
1.解釋加粗詞語的含義。
(1)每假借于藏書之家假 借:_______________
(2)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俟:_______________
(3)如是者六七始已 始:_______________
(2)俄頃立就,以故名高一時 就:_______________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
(1)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冬日手皸,日沃湯數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簡潔的語言概括【甲】【乙】兩文段的內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從以上兩人的學習經歷中,你受到哪些啟發?請聯系實際談一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借(2)等待(3)才(4)完成(每詞1分,共4分)
2.(1)拿著經書向當地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請教
(2)冬天手指凍裂,每天要在熱水中浸幾次。
3.(甲)作者學習之勤奮及從師求學之艱難;(乙)張溥靠抄書學有所成,名高一時。
4.要有端正的`學習態度,勤奮刻苦,不怕困難。
送東陽馬生序的文言文10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題。(10分)
送東陽馬生序(宋濂)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小題1:解釋下列劃線詞在文中的意思。(2分)
(1)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俟:
(2)同舍生皆被綺繡 被:
小題2: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1)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2分)
譯:
(2)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2分)
譯:
小題3:文中寫“同舍生皆被綺繡……”與“余則缊袍敝衣……”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有何作用?(2分)
小題4:宋濂,元末明初文學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明朝“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太史公,他與高啟、劉基并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請結合本文分析宋濂最終學有所成的.原因?(至少兩點)(2分)
參考答案:
小題1:(1)等待。(2)通“披”,穿。
小題2:(1)家里貧寒,沒有辦法買書來讀,常常向藏書的人家去借,自己親手抄寫,計算著約定的日子按期歸還。(2)當我從師求學的時候,經常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
小題3:對比。作者把自己艱苦求學與同舍生優越條件作對比,突出作者從讀書中得到精神上的快樂,不在意生活的貧困。(意思答對即可)
小題4:示例:(1)勤奮刻苦。(2)博覽群書。(3)虛心請教。(4)以讀書為樂,就會不畏艱難。(4)意志堅強。(言之成理即可)
試題分析:
小題1:(1)俟是等待的意思。(2)被是通假字,通“披”意思是穿。
小題2:(1)無從:沒有辦法。致:得到。以:來。假借:借。于:向。手自筆錄:親自用手抄錄。(2)負:背著。篋:書箱。曳:拉,拖。屣:鞋子。
小題3:文中寫“同舍生皆被綺繡……”與“余則缊袍敝衣……”是用的對比手法,把我求學的艱難和同舍生生活條件的優越進行對比,說明我“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突出我在艱苦環境下求學,更注重的是精神方面的快樂,而不是物質生活。
小題4:要注意題干要求:“請結合本文分析宋濂最終學有所成的原因”,從原文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宋濂從小學習就很勤奮,他主動去借書、抄書,博覽了群書。他還能不顧路途遙遠、環境惡劣,虛心向老師請教,他把讀書當作樂趣。
送東陽馬生序的文言文11
送東陽馬生序
宋濂
①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忻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②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珠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10.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任選兩個作答,多選不加分)(2分)
⑴每假借于藏書之家 于: ⑵同舍生皆被綺繡 被:
⑶腰白玉之環 腰: ⑷媵人持湯沃灌 湯:
11.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2分)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12.第①段中敘述了作者勤苦求學的`哪兩件事?(2分)
13.第②段對“同舍生”的穿戴作了詳細的描寫,其作用是什么?(2分)
14.閱讀文中畫線句子,聯系實際,談談你所得到的啟示。(3分)
【答案】
10.⑴于:向。⑵被:通“披”。⑶腰:腰佩。⑷湯:熱水。
11.譯文:因此人們大多把書借給我。
12.幼時借書抄錄,成年遠行求師。
13.突出了“同舍生”服飾的華貴,與我的“缊袍敝衣”形成鮮明對比(1分),凸顯我的志趣所在(2分)。
14.開放題,只要學生能聯系實際,談出自己得到的啟示,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在生活和學習中,我們不要過分強調客觀條件,而是要樹立目標,有所追求,我們的精神世界就會充實而快樂的。為達到這個目標,所有的苦與累都是值得的。 示例二:只要心中有追求,生活中諸多困難與痛苦,我們都能坦然面對。(云南省20xx年中考語文試題)
送東陽馬生序的文言文12
送東陽馬生序
1、文學常識、作者 明朝著名文學家 宋濂
2、重點字詞解釋。余幼時即嗜學:喜歡,愛好。 致書:得到書。這里是買書的意思。致,取得、得到。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弗(不)之怠:懈怠,不放松抄寫。“之”是“怠”的賓語,指“筆錄”這件事。走送之:跑 既加冠:已經加了冠,到了成年。(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患,擔心,憂慮。碩師,才學淵博的老師。碩,大。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嘗,曾經。趨:奔向。先達:學術界的前輩。執經叩問:求教。叩,問。德隆望尊:道德高,聲望重。 門人弟子填其室:學生擠滿了他的屋子。門人,弟子、學生。填,塞。這里的是擁擠的意思。稍降辭色:把言辭放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 援疑質理:提出疑難,詢問道理。援,引,提出。質,詢問。俯身傾耳以請:彎下身子,側著耳朵(表示專心而尊敬的')請教。 或遇其叱咄:或,有時。叱咄:訓斥,呵責。(禮愈)至:周到。(不敢出一言以)復:這里指辯解。 俟(其欣悅):等待,等。負篋曳屣: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表示鞋破)。 窮冬:嚴冬。 皸裂:皮膚因寒冷干燥而破裂。(至)舍:學舍,書舍。 僵勁:僵硬。 (持)湯沃灌:熱水。沃灌,澆洗。 以衾(擁覆):以,用。衾,被子。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 (主人)日再食:每天提供兩頓飯。再,兩次。食,提供伙食。(同舍生皆)被(綺繡):同“披”。(戴)朱纓(寶飾之帽):朱纓,紅色的帽帶。腰(白玉之環):腰,掛在腰間。 (右備)容臭:容臭,香袋。 燁然(若神人):燁然,光彩耀眼的樣子。 緼袍敝衣:破舊的衣服。緼,舊絮。敝,破。略無慕艷意:毫無羨慕之心。慕、艷,羨慕。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因為內心有足以快樂的事情(指讀書),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別人。(看課后注釋)
3、理解背誦。
(1)描寫讀書之難的句子:①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②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③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
(2)描寫自己從師之難的句子: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余立侍左右, 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 嗜學的結果是: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3)寫自己求學之艱:①衣: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 ②食: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 ③住:寓逆旅 ④行: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概括作者求學時的客觀條件 :路途:遙遠艱難。衣著:破舊不能御寒。飲食:每日兩頓,毫無滋味。)從師學習衣食住行的艱難
(4) “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的原因是: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5)文中說明作者不辭辛苦,求師助學的原因是①余幼時即嗜學。 ②益慕圣賢之道 ③以中有足樂者
(6) 文末最能概括求學經歷的句子是: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4、思考、
(1)太學生的優越條件,表現在那些方面?有書可讀,有師可問,無奔走之勞,無凍餒之患。
(2)第一、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寫作手法是什么?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對比,增強說服力,突出中心。
A)以自己年幼時得書,從師、求學之難,和太學生優越的學習條件作對比;
B)以自己年幼時奔走之辛勞、生活之清苦,和太學生衣食住行的優越生活條件作對比。
(3)應怎樣看待學習條件與學習好壞之間的關系?
答:學習條件不好,仍然能學習好,像宋濂那樣;學習條件好,卻不一定序、學得好,像某些“太學生”那樣。學習條件好壞對學習能夠有所影響,但不是決定性的,學習成功關鍵是長期堅持“勤且堅”專心致志,這是宋濂起身體會,也是古今學有所成的人的共同體會。
(4)本文是寫給馬生的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寫自己求學的事?
作者現身說法(以自己的切身體會勉勵馬生勤奮學習),增強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5)作者在艱苦的環境下刻苦學習精神對你有什么啟發?結合自己實際談一下。
(6)作者從哪幾方面談自己刻苦學習經歷的?態度,行動。
5、課外積累。古人刻苦求學的事跡。
東周時代,蘇秦讀書欲睡錐刺骨。 西漢,孫敬晝夜苦讀,以繩系頭懸屋梁。
西漢,匡衡勤學無燭鑿壁偷光讀書。 晉朝,車胤(ìn)囊螢讀書。
晉,孫康家貧,映雪讀書。
(古人苦學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們刻苦學習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要從他們的事跡中獲取勤奮學習,立志上進的動力。)
6、結合全文,說一說作者最終能夠學業有成的理由是:A刻苦學習B博覽群書C虛心求教。
送東陽馬生序的文言文13
在印刷術普及之前,西方是通過羊皮記錄文字的,中國則將文字記錄在龜甲、獸骨或竹簡之上。用這種方式制作而成的書籍造價昂貴且不便攜帶,在當時那種艱苦的條件下,都流傳下“懸梁刺股”、“鑿壁借光”等奮發求學的動人故事。
而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國家早已實行義務教育,紙質書籍廉價且浩如煙海,互聯網、Ipad等高科技產品更為學習創造了便利條件。我們是否應該檢討下自己,相對前人,我們的求學精神是進步還是后退了呢?
《送東陽馬生序》是宋末明初學士宋濂的一篇文章,馬生,既馬君則,是宋濂同鄉的一名青年。作者通過此文敘述了自己年少求學時的不易,以此激勵馬生努力學習……
——題記
宋濂自幼家境不好,沒有書可以看,但他既使是文別人借書看,依然做到了遍觀群書。相較之下我們的條件比他好多,好上千倍上百倍,竟不知珍惜,竟學成這樣,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么!
環境的優越與否壓根不能構成學不好的理由。試想一下,同一個時代的人馬生不是也比宋濂的學習條件好么,不是也學的很好?宋濂的學習條件不好,甚至非常
的惡劣,照樣學的很好。更說明了學習條件不是學習好壞的借口、理由。物質生活好又怎樣,學不好也沒有用。
我認為只要努力了,認真了便可以學好!
宋濂的學習的那股勁頭也值得我們學習,如果我們有他一半的熱情,就不是現在這點可憐的分數。
還有一點,在現在的學生之中有一個很不好的通病――盲目地追求潮流和名牌,與別人攀比。而宋濂沒有注重穿著打扮。這是值得我們這個年代的人效仿的。
古代書生的`信條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為了“金榜題名天下知”,為了為百姓做點好事,為了前程……只有“兩耳不聞天下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了,十年,再去考取功名。現在已不像古代,但古人的精神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宋濂求學的艱辛、酸澀并非是我們這個年代的人所能全部了解的。
我們考試、學習上遇到失敗、挫折的時候,總是找客觀理由,但我認為學的好與壞都在于自己,在于有沒有認真。宋濂有句話我非常欣賞“其業有不精者,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學的好與壞都只是為了自己,我們應該為了學習而學習!
來之不易的學習環境,在后半學期的學習里奮起直追,學出自己的水平!
送東陽馬生序的文言文14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同學們我們一起來練習初二文言文閱讀送東陽馬生序,詳情請看
送東陽馬生序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一)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1. 既加冠
2. 父母歲有裘葛之遺
3. 主人日再食
4. 燁然若神人
5. 無凍餒之患矣
(二)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1. 錄畢,走送之
2. 援疑質理
3. 媵人持湯沃灌
4. 腰白玉之環
5. 四支僵勁不能動
6. 同舍生皆被綺繡
(三)翻譯下面的文言句子。
1.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2.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四)作者宋濂去朝見明太祖朱元璋時,在國子監讀書的馬君以同鄉后輩的身份前來拜訪,宋濂寫下了這篇序文贈于他,宋濂寫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五)作者談自己刻苦求學的經歷,你受到什么啟發呢?
答案
(一)1. guān 2. wèi 3. sì 4. yè 5. něi
(二)1. 跑 2. 提出 詢問 3. 熱水 4. 動詞,掛在腰間
6. “支”同“肢” 7. “被”同“披”
(三)1. 天氣非常寒冷,硯池里結成很硬的'冰,手指不能彎曲、伸直,也不放松抄書。
2. 他們學業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德行如果有不成器的地方,不是天資低下,而是用心不如我專一罷了。
(四)作者以自己刻苦求學而獲得功名的事實,現身說法,勉勵后輩專心學習,刻苦自勵。
(五)珍惜時間,虛心善學,勤奮專心,不慕虛榮
送東陽馬生序的文言文15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了,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小題1】下面“以”的用法與另外三項不同的是()(2分)
A.無從致書以觀
B.計日以還
C.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D.俯身傾耳以請
【小題2】翻譯句子(2分)
①以是人多以書假余。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俟其欣悅,則又請焉。_______________
【小題3】回答問題(4分)
①“余因得遍觀群書”的原因是什么?
②“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的原因是什么?
【小題4】這則短文贊揚了宋濂怎樣的精神?(2分)
答案
【小題1】C
【小題1】(1)這是為什么有那么多人借書給我的原因。
(2)等到他心情好的時候,再去請教。
【小題1】(1)從他人處借書抄閱,按約定之期歸還。所以別人都愿意借書給宋濂。宋濂也得以飽覽群書
(2)不因家貧放棄讀書的夢想,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堅持學習。虛心向他人請教,態度極其恭敬
【小題1】刻苦學習和敏而好學、善于提問的精神
解析【小題1】本題考查對文言虛詞的理解能力,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詞義即可。ABD項中“以”的意思是“來”,C項中的“以”的意思是“把”。
【小題1】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實重點詞語的能力,不能遺漏,同時要與上下文連貫,有時還要補出省略的主語,同時要抓住其中的關鍵字。
【小題1】本題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結合文章的內容來分析原因即可。
【小題1】本題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結合“宋濂”的求學經歷來分析他的精神即可。
【送東陽馬生序的文言文】相關文章:
送東陽馬生序的文言文及翻譯11-30
送東陽馬生序的文言文翻譯03-29
文言文《送東陽馬生序》考點梳理11-18
《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05-30
《送東陽馬生序》原文及翻譯03-03
《送東陽馬生序》課文原文10-09
送東陽馬生序原文及翻譯04-20
《送東陽馬生序》譯文及注釋01-15
《送東陽馬生序》原文及譯文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