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傷仲永》文言文
上學期間,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古人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那么問題來了,你還記得曾經背過的文言文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傷仲永》文言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傷仲永》文言文
讀了王安石先生的《傷仲永》,我的感觸很深,方仲永這個天才,竟然會最終變為一個普通人,我們對他的遭遇僅僅只有惋惜和同情嗎?恐怕還應有一些對方仲永父親和縣人的批評吧,他們為了自己的一些小利益卻為社會損失了一個人才。這對社會造成的危害,難道比自己的利益更重要嗎?王安石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應當不只是這個,還有對天才的看法。
天才,顧名思義,從上天那里得到了才華的人。天才,當然比普通人要優秀很多,只要稍加教育,學習,就能成為一個社會難得的人才。但為什么方仲永最終成為了一個普通人。甚至連普通人都不如呢?這是因為他沒有接受后天的教育,沒有進步,只是原地踏步,而別人卻都在努力奮斗,不斷進步,最終他只有被超過。天生的才能固然很重要,但后天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后天的教育,再好的才能也會被荒廢。反之,一個普通人,經過自己的不斷努力,可能也會對社會做出很大貢獻。
要得到進步,就應當勤奮地學習。古人說:“業精于勤”。勤學是成功之母。勤能補拙。近乎智,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哪一個是不經歷勤奮的學習就得到成就,得到世人的贊揚和敬佩的呢?王獻之“用盡三缸水,一點像羲之”,最終成為大書法家。法國文學家福樓拜的書房窗臨塞納河,因燈光徹夜透明,被船夫當作漁燈,他對天才的認識“天才無非是長久的忍耐,努力吧!”最終他成為了一代大文豪。他們都并非是天生聰慧。他們的才能也不一定比方仲永優秀,他們的成功來源于他們的耐心和勤奮。
天才在于日積月累,聰明在于勤學不輟。一個人,天資再高,如果不勤奮學習,必干不成大事業。甚至養活自己都很困難;一個人,天資一般,如果能勤奮學習,刻苦用功,必出成果。勤學是成功里一個不可缺少的內容。或許我們并不是天才,但讓我們現在做起,努力、勤奮地學習,必能干出一番大事業。
《傷仲永》文言文
在教學時對文章內容內涵的理解不難,本文作者為一個神童最終變成平常人而深感惋惜,最后議論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但更與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學習有關。
所以本文的文言詮釋是重中之重,因為用現代文理解了文章,其闡述的道理就會水到渠成地讓人領悟。尤其最后一段文言虛詞較多,邏輯性又強,所以翻譯起來更是大有嚼頭。
然而文言文翻譯的落實是個很大的難題,上課時,帶著學生們逐詞逐句地采取多種形式對譯了,學生們在做課堂練習時又磕磕碰碰,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我想,如果下次改變一種譯釋方法效果應該不一樣。具體是:
一,先回憶一下文言譯釋方法即:留,保留原文中的專有名詞、國號、年號、人名、地名、官名、職稱、器具名稱等,可照錄不翻譯。直,將文言中的單音節詞直接譯成以該詞為語素的現代漢語的雙音節或多音節詞。補,將文言文中省略的詞語、句子成分,在譯文中適當地補充出來。刪,刪去不譯的詞。凡是古漢語中的發語詞、判斷詞、在句子結構上起標志作用的助詞、湊足音節的助詞等,在現代漢語中沒有詞能替代,便可刪去。調,對文言文中不同于現代漢語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譯時要進行必要的調整,使譯文完全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換,對古今意義相同,但說法不同的詞語,翻譯時都要換成現在通俗的詞語,使譯文通達明快。
二,就座位的每一小組各負責幾個句子的翻譯,并動筆寫在練習本上。
三,一個一個句子參讀各小組學生的翻譯結果,同學,老師一起分析評價,最后確定一個最佳翻譯。
《傷仲永》文言文
教學設想
教學重點:
①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詞活用情況,傷仲永 教學設計。
②體會語言的簡潔、洗煉。
教學難點:方仲永“混然眾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課文最后~段作者的思想觀點
安排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課文導入,簡介作者,解釋文題。
偉大的科學家和發明家愛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
九的血汗。”他用勤奮的一生發明了無數的東西,對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發明
大王”,人們都認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這句名言就
是最恰當的解釋。遺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自恃聰明,自認為有天賦,
結果最終淪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人。
簡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宇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
本文采用隨筆的形式而寫,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敘述是基
礎,闡明道理是核心。文題含義:為仲永的經歷遭遇而感傷。
二、學生自讀課文,掌握以下內容。
1.掌握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隸: 謁: 謁: 扳: 稱:
2.對文中的“之”“于”進行歸類。
之
忽啼求之:它,指書具,代詞。
借旁近與之:他,指仲永,代詞。
余聞之也久:這事。指仲永父“不使學”、“環謁于邑人”,代詞。
不能稱前時之聞:的,助詞。
卒之為眾人:語氣助詞,不譯。
于
環謁于邑人:到,介詞。
于舅家見之:在,介詞。
賢于材人遠矣:比,介詞。
愛于人者不至:從,介詞。
3.從文中找出詞類活用的詞語。
①邑人奇之:以…為奇,形容動詞作動詞。
②賓客其父:把…當作賓客,名詞作動詞。
③利其然:以…為利,名詞作動詞。
④傷仲永:哀傷,感傷,形容詞作動詞。
三、朗讀課文,理清課文結構。
1.朗讀時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
①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③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④自是|指物作詩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③余聞之也|久
2.理解課文結構層次。
全文可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簡敘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闡明觀點看法。
說明:第一部分以敘事為主,第二部分以議論為主,初中一年級語文教案《傷仲永 教學設計》。
四、請一位同學復述第1、2段的內容。
1.思考:課文寫了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有哪幾個階段?
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幼年作詩的非凡才能和天賦。如:“即書詩四句”,“指物作詩立就”,“文理皆有可觀”。
第二階段,寫十二三歲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稱前時之聞”。
第三階段,寫方仲永完全變成一個平庸之人,“混然眾人矣”。
2思考:這三個發展階段的敘述,有見有聞,有詳有略,這樣安排組織材料有何好處?
寫仲永年少時天資聰慧,以“聞”的形式;寫仲永十二三歲才思“不能稱前時之聞”,以“見”的形式;寫方仲永最終平庸無奇,又以“聞”的形式。“見”和“聞”有機結合,敘述真切可信,課文詳寫第~個階段,鋪陳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無量,而其父的負利之舉卻導致他的才能衰退。后兩個階段略寫,幾筆點出方仲永淪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這種詳略處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鮮明地體現了“傷”的含義。
五、齊讀第3段,思考下列問題。
1.這一段在語言表達方式上有何特點?
采用了議論的形式。
2.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僅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條件好,即有天賦。“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學習和受到的教育。
3.這一段講了幾層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講了兩層意思:從“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滅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從“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層,由仲永引申出天賦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結局更加可悲。這一段作者主要強調了后天的努力學習、接受教育對成才的重要作用。
六、領悟課文語言表達簡潔、洗煉的特點。
1.文中“忽啼求之”、“即書詩四句”、“自是指物作詩立就”三句中的幾個副詞對表達文意有什么作用?
使真切、形象,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一句的語言特色。
這一句用極其凝煉的筆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資盡喪的原因。一個“利”字,
寫出其父貪求錢財、目光短淺的性格,“環謁”概括了其父求財的可鄙行為,“不使學”更是一語中的,批判其父的錯誤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眾”的必然結果。這些詞語用得既傳神又貼切,寥寥數語便起到了言簡意賅的效果。
七、齊讀全文,加深對課文主旨的理解。
八、語言表達訓練。
以“方仲永的悲劇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談感受。
要求:
①聲音洪亮,用普通話發言。
②中心鮮明,講話的層次清楚。
③時間在2分鐘左右。
九、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三。
2.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5條。
《傷仲永》文言文
本文選用《臨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做官后,向朝廷上萬言書,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張。繼而推行各項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強烈反對,他兩次被害相。晚年封為荊國公,謚號文。著有《王臨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題解
本文用傷字點出作者的寫作意圖。傷是哀傷,痛惜的意思,表達了作者對方仲永這樣的人才,泯然眾人的哀傷,惋惜之情。
補充課文注釋
1.世隸耕隸:屬于
2.未嘗識書具嘗:曾經
3.父異焉焉:語氣代詞,代這件事。
4.即書詩四句書:動詞,寫。
5.并自為其名自:自己 為:動詞,題上。
6.自是指物作詩立就自:從。 是:這。 就:完成。
7.稍稍賓客其父賓客:名詞用作動詞,意思是以賓客之禮相待。
8.或以錢幣丐之或:有的人。
9.父利其然也利:意動用法,以其然為利。然:這樣。
10.從先人還家從:跟從。
11.還自揚州:從揚州回家。
12.賢手材人遠矣賢:比優秀。
13.卒之為眾人卒:最終。
14.且為眾人且:況且。
15.固眾人固:本來。
16.得為眾人而已耶? 反問句。恐怕他連普通人還不如罷了。
譯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不曾認識筆、墨、紙、硯,(有一天)忽然放聲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仲永)當即寫了四句詩,并且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為內容,傳送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物品讓他作詩,(他能)立即寫好,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做客,有的人還花錢求仲永題詩。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牽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里見到他,(他已經)十二三歲了。讓(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他已經)才能完全消失,成為普通人了。
王先生說:仲永的通曉、領悟能力是天賦的。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平凡的人;那么,現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2分析本文
一、這三個階段的敘述,有見有聞,有詳有略,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1.寫仲永少時天資聰明,是以聞的形式。
2.寫仲永十二三歲才思不能稱前時之聞,是以見的形式。
3.寫仲永最終淪為平庸,又是以聞的形式。
見聞結合,使敘事顯得真實可信。
1.課文詳寫第一階段。鋪陳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無量,而其父貪利導致他才能衰退。
2.后兩個階段略寫,幾筆點出其淪為平庸的原因,引人深思。
這樣詳略處理,有力地突出了傷這一主題。
二、文中忽啼求之、即書詩四句、自是指物作詩立就三句中的幾個副詞對表達文意有何作用?
形象具體地表現了仲永才思敏捷,天資非凡。
三、分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邑人,不使學一句。
本句用極其凝煉的筆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竭,天資盡喪的原因。
利:表現了其父貪求錢財、鼠目寸光的性格特點。
環謁:概括了其父求財的可鄙行為。
不使學:暗示了仲永泯然眾人的必然結果。
本段以議論為主,講了兩層意思
四、這一段中,受于天指什么? 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條件好,即有天賦。
受于人是指人的后天學習和所受到的教育。
五、我們可以從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訓?
人的智力發展存在著某些差異,但這不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學習。青少年應正確認識自己:天資好的,加上勤奮學習,可能成為棟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資再好,如不學習,同樣會碌碌無為。另一方面,即使天資差的人,如勤奮學習,也可以成為有用之才。
文言文翻譯:陶侃惜谷《晉書》
陶侃嘗出游,見人持一把未熟稻,侃問:用此何為?人云:行道所見,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戲賊人稻!執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農植,家給人足。
「譯文」
陶侃曾經到郊外去游覽,看到一個人拿著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問:拿這些東西干什么?那人說:走在路上我看見它,隨便拔一把罷了。陶侃大怒說:你既然不種田,竟然還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來,抽了一頓鞭子。陶侃愛護莊稼而執法嚴,因此老百姓都勤懇耕種,家家生活寬裕,人人豐衣足食。
「閱讀訓練」
1.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見人持一把未熟稻 ②執而鞭之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字與汝既不田中的田用法相同的是( )
A.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 B.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
C.醉翁之意不在酒 D.去國懷鄉
3.翻譯:是以百姓勤于農植。
譯文:
4. 者對陶侃的態度如何?本文表現了陶侃的什么特點?
答:
《傷仲永》文言文
一、導人課文,簡介作者,解釋文題
二、學生閱讀課文,疏通字句,理清結構
1、根據注釋默讀課文:
⑴ 掌握下列字的讀音:
隸 扳 謁 稱 泯 耶
⑵ 掌握下列加粗字的含義:
父異焉 書詩 立就 邑人奇之 賓客其父 或以錢幣 利其然 環謁 泯然 受于天 固眾人 傷仲永
說明:強調詞性活用的情況。
⑶ 完成練習題三。
2、齊讀課文:
⑴ 完成練習題一:
說明:教師先讀文中需要注意停頓的句子。
⑵ 理清課文的寫作層次和表達方式:
第1、2段寫方仲永才能發展的三個階段,即為什么傷,采用記敘的形式。第3段寫作者闡明的觀點看法,即傷什么,采用議論的方式。
三、分析理解課文內容,領會課文主旨
1、思考: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經歷了幾個階段?各有什么特點?課文是怎樣敘述的?
三個階段:
⑴ 童年時期:
才思敏捷,天賦極高,如五歲時就啼哭求之。書詩為名,指物作詩立就,文理可觀等。
⑵ 少年時期:
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稱前時之聞。
⑶ 青年時期:
才思平庸,與眾無異,泯然眾人矣。
2、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淪為平庸之輩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樣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學,把仲永當做賺錢的工具。荒廢其學業,不能使其天賦用在學習上。作者認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進行后天的學習和教育,并由此引發天賦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結果將更不可設想的感觸。
3、討論:你同意作者的這種看法嗎?
說明:應讓學生暢所欲言,并允許有不同的見解。
四、齊讀課文,體會課文的寫作特色
1、在選材組材上,見聞交織,詳略有序:
理解:課文采用聞、見、聞的方式依次寫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真實可信,有說服力。詳寫第一個片斷,突出方仲永幼年聰慧,是可塑之才,有發展潛力,為后面的寫他的退化作下鋪墊,突出傷的前提,寫其父貪利之舉,點明傷的原因;略寫后兩個片斷,引人深思,點明傷的內容。這樣處理,內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語言表達上,用詞洗煉、生動:
可從兩方面體會:
⑴ 用詞的精當傳神:
如第一段中寫方仲永啼求之,一個啼字生動地寫出了索求書具的情態;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環謁一詞把方仲永父貪利自得、可悲可憐的愚昧無知之態刻畫得淋漓盡致。
⑵ 從全篇來看,行文也是筆墨極省,既高度概敘,以至難以再刪一字,同時也富于文采,描寫細膩,與文體特點相映生輝。
五、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六、課堂練習
請你從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煉出一個觀點來。(不與作者的觀點雷同)
七、布置作業
擴寫課文第一段。要求:不改變情節和基本內容,進行豐富的聯想,400字左右。
《傷仲永》文言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pān)仲永環謁(yè)于邑(yì)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mǐn)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傷仲永》文言文
譯文
金溪有個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認識書寫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著索要這些東西。他的父親對此感到詫異,就向鄰居那里把那些東西借來給他。仲永立刻寫下了四句,并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和團結同宗族的人為主旨,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事物讓他作詩,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們對此都感到非常驚奇,漸漸地都以賓客之禮對待他的父親,有的人花錢求取仲永的詩。方仲永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就每天帶領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跟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我叫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去,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沒有什么區別了。”
王安石說:方仲永的通達聰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賦,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優秀得多;但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還沒有達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資是那樣的好,沒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為平凡的人;那么,現在那些本來就不天生聰明,本來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難道成為普通人就為止了嗎?
注釋
傷:哀傷,嘆息。
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
隸:屬于。
生:生長到。
識:認識。
書具:書寫的工具(筆、墨、紙、硯等)。
求:要。
異:對······感到詫異。
借旁近:就近借來。旁近,附近,這里指鄰居。
與:給。.
養:奉養,贍養。
收族:團結宗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關系。收,聚,團結。
意:主旨(中心,或文章大意)。
一:全。
指:指定。
就:完成。
文:文采。
理:道理。
邑人:同(鄉)縣的人。
奇:對······感到驚奇(奇怪)。
稍稍:漸漸。
賓客:這里是以賓客之禮相待的意思,賓,本文的意思是狀語。
乞:求取。
利其然:認為這樣是有利可圖的。利,認為······有利可圖。
日:每天。
扳:通“攀”,牽,引。
環:四處,到處。
謁:拜訪。
明道:宋仁宗趙禎年號(1032-1033年)。
從:跟隨。
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親。
前時之聞:以前的名聲。
復:又,再。
泯然眾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點完全消失了。眾人,常人。
王子:王安石的自稱。
通:通達。
悟:聰慧。
受:接受。
天:先天。
賢:勝過,超過。
于:比。
材:同“才”,才能。
卒:最終。
于:被。
不至:沒有達到要求。.至,達到。
彼其:他。
已:停止。
耶:表示反問,相當于“嗎”、“呢”。
《傷仲永》文言文
【甲】傷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乙】孫權勸學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1、解釋下列加粗的詞語。
①即書詩四句( )
②或以錢幣乞之( )
③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
④即更刮目相待( )
2、下列“之”字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
A.忽啼求之
B.借旁近與之
C.余聞之也久
D.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3、翻譯下列句子。
(1)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仲永從一個天才最終“泯然眾人矣!”的原因是__________;而呂蒙由“吳下阿蒙”讓魯肅“刮目相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語句回答)
5、聯系上面兩篇文章,并結合社會現狀和自身實際,請你思考:成才的關鍵究竟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這兩篇課文在內容和寫法上有何不同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①題寫;②有的人;③研究;④重新
2、D
3、(1)粗略地閱只要讀,了解以往的事罷了。
(2)與有志之士分別幾天,就要用新的眼光看待。(意對即可)
4、不使學;孫權勸學
5、⑴要虛心聽取別人好的建議;后天學習的重要性。(從呂蒙角度)
⑵辦事情要善于運用方法才能友好的成效。(從孫權角度)
⑶看待事情或人要用發展的眼光。(答案不唯一)
6.相同點:兩文內容都與學習有關,都說明了學習的重要性。
不同點:
(1)《孫權勸學》寫呂蒙“當涂掌事”之后,經孫權勸說“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了驚人的長進;《傷仲永》寫中擁有年重回過人,卻因其父“不使學”而“民然中人”。內容一正一反:一是年長好學,學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學,毫無所成。
(2)兩文寫法不同:前者以對話為主,言簡義豐;后文敘議結合,借事說理。(意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