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愛蓮說文言文賞析
愛蓮說文言文賞析1
愛蓮說
宋代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譯文
水上、陸地上各種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愛的非常多。晉代的陶淵明只喜愛菊花。從李氏唐朝以來,世上的人十分喜愛牡丹。而我唯獨喜愛蓮花從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污染,經過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妖艷。它的莖內空外直,不生蔓不長枝,香氣遠播更加清香,筆直潔凈地立在水中。人們只能遠遠地觀賞而不能玩弄它啊。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對于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以后就很少聽到了。對于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對于牡丹的喜愛,當然就很多人了!
注釋
甚:很,十分。
說: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直接說明事物或論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記載來論述道理。
之:的。
可愛:值得憐愛。
者:花。
甚:很,非常。
蕃:多。
自:自從。
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稱為“李唐”。
獨:只,僅僅。
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出:長出。
淤(yū)泥:污泥。
染:沾染(污穢)。
濯(zhuó):洗滌。
清漣(lián):水清而有微波,這里指清水
妖:美麗而不端莊。
通:貫通;通透。
直:挺立的樣子。
中通外直:(它的莖)內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蔓,不長枝
香遠益清:香氣遠播,愈加使人感到清雅。
益:更加。
清:清芬。
亭亭凈植:筆直地潔凈地立在那里。亭亭:聳立的樣子。
植:樹立。
可:只能。
褻玩:玩弄。
褻(xiè):親近而不莊重。
焉:句末語氣詞,這里指當于現代漢語的‘‘啊’’ ‘‘呀’’,助詞。
謂:認為。
隱逸者:指隱居的人。在封建社會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統治者同流合污,就隱居避世;
盛:廣。
君子:指道德品質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隨著前面的名詞而變化。
噫:感嘆詞,相當于現在的"唉"。
菊之愛:對于菊花的喜愛。之:語氣助詞,的。(一說為“賓語提前的標志”)
鮮(xiǎn):少。
聞:聽說。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
宜乎眾矣:(愛牡丹的)應當有很多人吧。
宜乎:當然(應該)。
宜:當。
眾:眾多。
文言知識
生字
予(yú)濯(zhuó)漣(lián)褻(xiè)鮮(xiǎn)蕃(fán)
作品斷句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一詞多義
(1)鮮
陶后鮮有聞(少)
芳草鮮美(鮮艷)《桃花源記》
(2)之
水陸草木之花(助詞,的)
之出淤泥而不染(聯詞,無實際意義,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詞類活用
不蔓不枝(名詞“蔓”“枝”用作動詞“生蔓”“長枝”)
香遠益清(形容詞“遠”用作動詞“遠播”)
寫作風格
在寫法上,《愛蓮說》具有“說”這一文體的共同特點,即托物言志。文章從“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濃墨重彩描繪了蓮的氣度、蓮的風節,寄予了作者對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棄貪圖富貴、追名逐利的世態的心理和其追求潔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時,文章還運用了對比,反襯的手法,在文中幾次以菊、牡丹襯托蓮之美;還把菊花的隱逸,牡丹的富貴和蓮花的高潔相對比,使“愛蓮”之一主題得以加深,沒有空洞的說教,而是通過三種形象的對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謂高明之極。而且,文章以一個“愛”字貫通全文,使得文章結構嚴謹。
賞析
這篇文章可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描寫蓮花高潔的形象;第二部分則揭示了蓮花的比喻義,分評三花,并以蓮自況,抒發了作者內心深沉的慨嘆。
作者起筆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選用“可愛”二字,包羅群芳,表明托物寄興,并不刻意求工,極見其立言斟酌之妙。接著敘說“晉陶淵明獨愛菊”。陶淵明不肯為五斗米折腰,解綬歸隱后,飲酒賦詩,安享“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逸趣。“獨愛菊”,顯示淵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而且更加明確了題意:陶淵明可以愛菊抒懷,我怎不可獨愛蓮呢?繼寫“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寫了唐人,特別是統治階層“甚愛牡丹”的好尚,這幾句像是重復,但實為加深語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讓對比感更為強烈,為其求蓮之高潔鋪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頤本人獨愛蓮與晉陶淵明的愛菊避世不同,為保持一份高潔,寧愿終老南山。他要在塵世中當個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這種在污世保持清白與獨自避世求真的心態,與眾人皆羨富貴的從眾心態是有著思想境界上本質的區別的。這為愛蓮說所要表達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鋪墊。然后作者撇開一筆說,讓那些人愛其所愛吧,“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這一連串鋪敘,對蓮花挺拔秀麗的芳姿,清逸超群的美德,特別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風范,作了有力的渲染。這幾句隱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實際上,他說的意思就是:官場黑暗,要在官場上保持自己高潔的品格,就如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難。這也是他為官的經驗總結,因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蓮而不妖”,不過是作者的一種良好愿望罷了。他為官正直,數洗冤獄,為民作主;晚年定居廬山,著書明道,潔身自愛,頤養天年,便是身體力行,澹泊明志的體現。這正是這篇小品能給人思想情趣以深切感染的著力之處。
接下來,作者對三種花象征的不同性格進行了比較和品評:“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本來,花是不具備人格的,但在作者眼里,蓮花近于菊,卻不像菊那樣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現實的隱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樣妍麗妖冶,以富貴媚人。蓮花出于污濁現實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顯妖冶,實為百花叢中的賢君子。另外,蓮花又是佛教中的'圣物,如來、觀音均以蓮花為座。唐釋道世《三寶敬佛》云:“故十方諸佛,同出于淤泥之濁;三身正覺,俱坐于蓮臺之上。”作者《題蓮》詩也云:“佛愛我亦愛,清香蝶不偷。一般清意味,不上美人頭。”與這篇小品參照,情趣相得益彰。
最后,作者評花進而對“愛”也作出評價:“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深深地慨嘆:當今之世真隱者少,有德者寡,而趨炎附勢鉆刺富貴之門的小人比比皆是;這莽莽紅塵,能有幾個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去根治這社會痼疾呢?這里先用花進行比喻,讓花的特性喻人,雖平淡,但比喻帖切,然后借花喻人,將陶淵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榮華富貴的心態描寫的淋漓盡致。言下雖不免流露出一種孤掌難鳴的哀怨,但意味深長,無情地鞭撻了那些寡廉鮮恥之徒。這里,周敦頤是高傲的,他那種不從眾只求純凈的心態,在碌碌塵世中是難能可貴的。他感嘆,是因為世風日下,大多數人皆被世事玷染。
作者通過對蓮花的愛慕與禮贊,表明自己對美好理想的憧憬,對高尚情操的崇奉,對庸劣世態的憎惡。
創作背景
宋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周敦頤來到星子(現已撤銷,原為江西省九江市下轄縣)任南康知軍。周敦頤來星子后,在軍衙東側開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種植荷花。周敦頤來星子時已值暮年(55歲),又抱病在身,所以每當茶余飯后,他或獨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賞花品茗,并寫下了散文《愛蓮說》。
題解
“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文體,大多是借事物或一種現象來抒發作者的感想,寫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潑,波瀾起伏,篇幅一般長短不定,跟現代雜文頗為相似。它可以直接說明事物,闡述事理,也可以托物寓意,借物抒情。
《愛蓮說》是我國古代散文之精品。全文119字,結構嚴謹,筆意超越,言簡意賅,情景交融,其采用“借影”筆法,以蓮自喻,有著深邃的思想內容。值得知道的是,這篇選入教材的佳作是宋代哲人周敦頤于1063年(嘉佑八年)5月在虔州(今贛州)道判署內寫作的。
正如《愛蓮說》抒意,周敦頤雖身居官場,卻始終未曾放棄讀書治學,著書立說,教育青年提攜后進。宋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二程——程頤、程顥,便是他在贛州一手培養出來的弟子。他做官也和別人不同,“為政精密,務盡道理”,他在1045年任南安(今大余)司理參軍(一種小官)時,為了一個法不當死的囚犯,和頂頭上司轉運使王逵據理力爭,并遞上辭呈,不愿為官,終于使剛愎自用的王逵有所感悟,承認自己的錯誤,囚不得死。周敦頤在贛州為官多年,清廉勤勉。《愛蓮說》據傳系他一次游覽于都羅漢巖之后所作。
從《愛蓮說》一文來看,“……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蓮,花之君子者也。”以蓮喻道德高尚的人。且正是文如其人,了專祠,并在祠后建“濂溪書院”,書院內還鑿有“愛蓮池”。由于幾經兵燹,原來書院、祠和池均已無存。此篇文章寫出了作者潔身自好、不甘屈服于世俗的高尚情操,表現了作者的“出淤泥而不染”,從而與文章中所諷刺的庸人、俗人構成了鮮明的對比。
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任南康(今星子縣)郡守,曾在廬山的濂溪書院中贊嘆周敦頤一生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黃庭堅亦稱贊他“人品甚高”,如“光風霽月”。后來,贛州人為紀念他,建立了濂溪祠,刻周敦頤的圖像及一些文章于石壁。此時,周敦頤的曾孫周直卿來到九江,把他曾祖寫的《愛蓮說》墨本送贈,于是贛州人就在書院蓮池旁壁上摹刻了此文,流傳千古。
愛蓮說文言文賞析2
愛蓮說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小題1: 解釋下列劃線的詞(4分)
⑴、陶后鮮有聞() ⑵、亭亭凈植()
⑶、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⑷宜乎眾矣()
小題2:翻譯下列句子(4分)
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⑵、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小題3:作者描寫蓮花,為什么要先寫陶淵明愛菊,世人愛牡丹?這樣寫有什么作用?(3分)
小題4:本文贊揚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比喻君子不與惡濁世風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許。但在我們生活中常聽到人們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樣看待這兩種觀點的呢?(3分)
參考答案:
小題1:少立親近而不莊重應當
小題2:(1)、從淤泥里生長出來卻不粘染(污穢),在清水里洗滌過而不顯得妖媚。(2)、對于菊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
小題3:作者用“菊”和“牡丹”來作正襯和反襯,表達自己潔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態度,含蓄而突出地表達了文章的主旨。
小題4: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一種觀點,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處惡濁的環境也能獨立不移。
小題1:
試題分析:“鮮”與“植”,古今義是不同的,要注意區別,不可用含義來替代古義。
小題2:
試題分析:每個字都有解釋好,出:從……生長;染:玷污;濯:被……沖刷;“妖”:顯得妖媚;“而”:卻。
小題3:
試題分析:“寫法的作用”,不外乎是為了強化所寫物的形象特點,或對文章主旨起到“突出”作用。
小題4:
試題分析:從題干中的提示語中分析蓮的形象,抓住兩點“不同流合污”“不孤傲自許”兩點來發表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