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在現實學習生活中,大家對知識點應該都不陌生吧?知識點是知識中的最小單位,最具體的內容,有時候也叫“考點”。為了幫助大家更高效的學習,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七年級語文文言文知識點,歡迎閱讀與收藏。
知識點1:
一、《傷仲永》
1.出處:選自《臨川先生文集》
2.作者:王安石,字介甫,晚號半山也被稱為王文公;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3.內容理解:告訴我們學習和教育對于人才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
4.字詞句:
A.字音:環謁〔ye〕泯〔min〕然稱〔chen〕夫〔fu〕
B.詞義:
⑴.通假字:
①.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扳通攀,牽、引。②.賢于材人遠矣:材通才,才能。
③.未嘗識書具:嘗同曾,曾經。
⑵.古今異義:
①.是:古義此,與自組合意為自從,eg:自是指物作詩立就;今為判斷詞。
②.或:古義不定代詞,有的,eg:或以錢幣乞之;今義為或許。
③.文理:古義是文采和道理,eg:其文理皆有可觀者;今表示文章內容或語句方面的條理。
⑶.一詞多義:
①.自:a.自己,eg:并自為其名;b.從,eg: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②.聞:a.聽說,eg:余聞之也久;b.名聲,eg:不能稱前時之聞。
③.其:a.這,eg:其詩以養父母;b.他的,eg:稍稍賓客其父。
④.并:a.連詞,并且,eg:并自為其名;b.副詞,全,都,eg: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⑤.名:a.名詞,名字,eg:并自為其名;b.動詞,說出,eg:不能名其一處也。
⑥.賓客:a.動詞,以賓客之禮相待,eg:稍稍賓客其父;b.名詞,客人,eg: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
⑦.就:a.動詞,完成,eg:自是指物作詩立就;b.動詞,從事,做,eg:蒙乃始就學。
⑧.然:a.代詞,這樣,eg:父利其然也;b.形容詞詞尾,的樣子,eg:泯然眾人矣。
⑨.于:a.介詞,此,eg:賢于材人遠也;b.介詞,在,eg:與廳事之東北角。
⑩.為:a.動詞,作為,eg:其讀以養父母,收族為意;b.動詞,成為,eg:卒之為眾人。
⑩.夫:a.指示代詞,那些,eg:今夫不受之天;b.名詞,丈夫,eg:夫起大呼。
⑷.詞語活用:
①.忽啼求之(啼,哭著,動詞作狀語。)②.父異焉(異,奇怪,形容詞作動詞。)
③.賓客其父(賓客,名詞作動詞。以賓客之禮相待。)④.父利其然(利,作動詞。)
⑤.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日,每天,作狀語;環謁,四處拜訪。)
⑸.重點詞語翻譯:
①.世隸耕(隸,屬于。)②.不至:沒有達到(要求)。③.稱前時之聞(稱,相當。)④.通悟:通達聰慧。⑤.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關系;收,聚、團結。⑥.彼其:他。⑦.泯然:完全。
⑧.賢于材人:勝過有才能的人;賢,超過;材人,有才能的人。
C.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①.判斷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金溪百姓方仲永,世代務農。
②.省略句:a.不使學。(即不使之學,省略賓語)不讓方仲永學習。
b.令作詩。(即令其做詩,省略賓語)我叫方仲永作詩。
c.還自揚州。(省略主語我)(我)從揚州回鄉。
d.受之天。(之后省略于)先天得到的。
③.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同鄉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父親去做客,有的人還用錢幣求仲永題詩。
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與邑人,不使學:(他的)父親以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縣里的人,不讓他學習。
⑤.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的多。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⑥.其詩以養其父母,收族為意: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為內容。
⑦.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從此,指定事物叫他作詩,他立即寫成。
⑧.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叫他做詩,寫出來的詩已經不能跟以前聽說的相當了。
⑨.今夫不受之天,故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那么,現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難道之成為普通人就完了嗎?
二、《木蘭詩》
1.出處:又叫《木蘭辭》,這是南北朝時北方名歌中的一首敘事詩,選自宋代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這首詩后經文人加工潤色,被歷代傳誦,與《孔雀東南飛》合稱為我國詩歌史上的雙璧,二者異曲同工,互相輝映,對后代的文學藝術產生過不小的影響。
2.字詞句:
A.字音:機杼〔zhu〕鞍韉〔anjiang〕轡〔pei〕頭鳴濺濺〔jian〕金柝〔tuo〕阿姊〔zi〕霍霍〔huo〕可汗〔kehan〕貼:軍帖〔tie〕;貼〔tie〕黃花;字帖〔tie〕
B.詞義:
⑴.通假字:
①.對鏡帖花黃:帖通貼,粘,粘貼。②.出門看火伴:火通伙。
⑵.古今異義:
①.爺:古義指父親,eg:卷卷有爺名;今指爺爺,即父親的父親。
②.走:古義為跑,雙兔傍地走;今義行走。
③.但:古義為只,副詞,eg: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今常用作轉折連詞。
④.郭:古義為外城,eg:出郭相扶將;今僅用作姓氏。
⑶.一詞多義:
市:a.集市,eg:東市買鞍馬;b.買,eg:愿為市鞍馬。(名詞作動詞。我愿意為此去買鞍馬。)
買:a.買(東西),eg:東市買駿馬;b.雇,租,eg:欲買舟而下。
⑷.詞語活用:
①.何疑問代詞作動詞,是什么。問女何所思。
②.策名詞作動詞,登記。策勛十二轉
③.騎動詞作名詞,戰馬。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⑷.重點詞語翻譯:
①.旦:早晨。②.濺濺:流水聲。③.胡騎:胡人的戰馬。
④.強,有余。⑤.不用:不愿做。⑥.扶將:扶持。
⑦.賞賜百千強:賞賜很多財物。
C.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①.省略句:愿為市鞍馬。(愿為此市鞍馬,此指代父從軍這件事。)
愿意為此去買鞍馬。
②.倒裝句:問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裝。賓語前置。)
問一聲閨女想的是什么?
③.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木蘭)不遠萬里奔赴戰場,跨越關山嶺(疾行)如飛。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寒冷的月光照射著鎧甲。將軍(身經)百戰出生入死,壯士(轉戰)多年(凱旋而)歸來。
④.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對著窗戶,梳理著烏云般(美麗)的頭發,對著鏡子(在前額)貼上花黃。
三、《孫權勸學》
1.出處:選自《資治通鑒》
2.作者:北宋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字君實,世稱涑水先生。
3.字詞句:
A.詞義:
⑴.古今異義:
①.但,古義為只,eg:但當涉獵;今為轉折連詞。②.治,古義為研究,eg: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今為治理。③.博士,古義為官職,eg: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今為學位。
⑵.一詞多義:
①.以:a.用,eg:以軍中多務;b.與為譯為認為,eg:自以為大有所益。
②.當:a.掌管,eg:當除掌事;b.應當,eg:但當涉獵。
③.見:a.知道,eg:見往事耳(了解歷史罷了。);b.認清,識別,eg: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動詞,看見,見漁人,乃大驚。
④.若:a.動詞,比得上,eg:孰若孤;b.介詞,好象,eg:仿佛若有光。
⑤.之:a.助詞,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eg:大兄何見事之晚乎?b.助詞,的,eg:于廳事之東北角。
⑶.重點詞語翻譯:
①.當涂:當道,當權。②.辭:推托。③.及魯肅過尋陽:及,到了的時候。
④.才略:政治或軍事方面的才干和謀略。⑤.涉獵:粗略地閱讀。
⑥.刮目相看: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⑥.更:更新。
⑶.成語
①.吳下阿蒙:比喻學識尚淺。②.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C.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①.倒裝句:大兄何見事之晚乎!(何見事應見事何,疑問句賓語前置。)
老兄你為什么看事情的變化這么晚呢?
②.省略句:肅遂拜蒙母。(拜后省略介詞于。)
魯肅于是拜見了呂蒙的母親。
③.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我難道是想讓你鉆研經史典籍而成為博士嗎?
④.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只不過應當廣泛地學習知識,懂得過去的教訓罷了。
D.備注:本文以對話為主,語言形象,使人感受到人物說話是的口吻、神態和心理。詳略得當。
四、《口技》
1.出處:節選自《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2.作者:林嗣環,字鐵崖,明末清初人。
3.字詞句:
A.字音:少頃〔qing〕囈〔yi〕語齁〔hou〕曳〔ye〕屋許許〔hu〕聲
B.詞義:
⑴.通假字:滿坐寂然:坐通座,座位,這里指座位上的人,即賓客;全場靜悄悄的。
⑵.古今異義:
①.但:古義為只,eg: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今表轉折連詞。
②.聞:古義為聽,eg:微聞有鼠作作索索;今義用鼻子嗅。
③.股:古義為大腿,eg:兩股戰戰;今為屁股。
④.走:古義為跑,eg:兩股戰戰,幾欲先走;今為步行。
⑤.雖:古義為即使,表假設連詞。eg:雖人有百手;今義雖然,標轉折連詞。
⑶.一詞多義:
①.乳:a.動詞,喂奶,eg:婦撫兒乳;b.名詞,乳頭,eg:兒含乳啼。
②.絕:a.副詞,極,eg:以為妙絕;b.動詞,盡、消失,eg:群響畢(全,都)絕。
③.妙:a.名詞,妙處,eg:眾妙畢備;b.形容詞,美妙,奇妙,eg:以為妙絕。
④.指:a.名詞,指頭,eg:手有百指;b.動詞,指出,指明,eg:不能指其一端。
⑤.作:a.擬聲詞,eg:有鼠作作索索;b.開始,文中是發出聲音,eg:百千其作。
⑥.間:a.動詞,夾雜,中eg:間有里拉崩倒之聲;b.動詞,間斷,eg:遂與外人見隔。
⑦.是:介a.詞,這,eg:當是時;b.判斷動詞,eg:問今是何世。
⑷.詞語活用: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形容詞作動詞,擅長;京城中有個擅長口技藝術的人。)
②.不能名其一處(名,名詞作動詞,說出;不能夠說出其中的一個地方。)
③.會賓客大宴(宴,名詞作動詞,舉行宴會;會,適逢;正碰上有家人大擺宴席請客。)
⑸.重點詞語翻譯:
①.少頃:一會兒。②.既而:不久,緊接著。③.是時:的時候。
④.未幾:不久。⑤.一時:同時。⑥.囈語:說夢話。
⑦.絮絮:連續不斷地說話。⑧.中間〔jian〕:其中夾雜著。
⑨.意少舒:心情稍微放松了些;少,稍微;舒,伸展、松弛。
⑩.稍稍:漸漸。⑩.傾側:翻倒傾斜。⑩.齁:打鼾。
C.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①.倒裝句:會賓客大宴。(應為會大宴賓客,賓語前置。)
正碰上由家人大擺宴席請客。
②.凡所應有,無所不有:應有盡有。文中形容聲音之雜。
③.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在這時候,客人們沒有一個不驚慌變色離開座位,個個捋起袖子,露出胳膊,兩條腿直發抖,幾乎都想搶先逃走。
五、《短文兩篇》《夸父逐日》、《兩小兒辯日》
1.出處:《山海經》;《列子》
2.作者:第二篇選自作者是戰國時鄭國人列御寇。
3.文學影響:《山海經》是我國古代地理著作,共18篇,內容包括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及山川、道里、民族、物產、藥物、祭祀等,并保存了不少遠古神話傳說。《夸父逐日》是我國最早的神話之一。
4.字詞句:
A.詞義:
⑴.通假字:知通智,eg:孰為汝多知乎?
⑵.古今異義:
①.湯:古義熱水,eg:日中如探湯;今常用于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②.汝:古義為代詞你,eg:孰為汝多知乎?今為姓氏。
③.去:古義為離,eg:我以日始出時出人近。今為從所在地到別的地方。
⑶.一詞多義:
①.為:a.動詞,是,eg:此不為遠者;b.動詞,說,eg:孰為汝多知乎?c.作,eg:化為鄧林;d.認為,eg:孰為汝多知乎?
②.其:a.介詞,那,eg:問其故;b.介詞,它,eg:及其日中;c.介詞,他的或他們的,eg:棄其杖。
⑷.詞語活用:
①.孔子東游(東,名詞作狀語,到東方。)
孔子到東方游歷。
②.而日中時遠也(遠,形容詞作動詞,離人遠的。)
正午時離人遠。
C.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①.倒裝句:孰為汝多知乎?(應孰為汝知多乎,謂語前置,起強調作用。)
誰說你知識淵博呢?
②.省略句:未至,道渴而死。(未至前省略了夸父)
夸父還沒有趕到太湖,就在半路渴死了。
日中如探湯。(應日中如于之探于湯省略介詞和賓語;)
正午時像(把手)伸(向)熱水。
③.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
譯:夸父和太陽賽跑,他一直追趕到太陽落山的地方;這時,他口渴想要喝水;他就到黃河、渭水去喝;
黃河與渭水的水都不夠夸父喝,于是,他又到北邊大湖去喝。(逐走:競跑,賽跑)
④.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去人)遠也。(以:認為。去:距離。)
譯: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距離人們要近一些,而到了中午的時候,就要距離人們遠一些。
⑤.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譯:太陽剛出來的時候,人們感覺非常的清涼;到了中午,就好像伸熱水一樣燙人;這難道不是因為近一點炎熱而遠一些清涼嗎?
知識點2:
一、文言文與白話文
也許現在很多人都弄不懂文言文與白話文的區別到底在哪里?現在我們就分別來講講他們。
“文言文”中的第一個“文”,是書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最后一個“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
“文言”,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于“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
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頭語言及用書面語言來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而語言進行表述,就是“飯否?”。“飯否”就是文言文。我國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所以,現在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
古白話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話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書面語。如唐代的變文,敦煌通俗文學作品,宋人話本,金元戲曲,明清小說等都是古白話的代表。古白話雖說是白話文,但不同于我們今天所說的白話文,一般都是以口頭語為基礎而夾雜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語,由于區域性和時代性的差異,今天讀起來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們稱之為“古白話”(學術界一般把從晚唐五代開始直至“五四”時期形成的古白話稱作近代漢語)。
文言文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古人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國內,中學語文課程中,文言文的學習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二、背誦方法指導:
文言文要求背誦默寫的篇目較多,同學們基本上能夠背出,但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顛倒語序、不寫錯別字就沒那么容易了,更不用提對一些語句的理解性記憶了。所以把默寫功夫做到細致準確、一字不差、深刻理解、靈活運用才能達到中考要求。
第一步:大聲誦讀。誦讀確實是背誦的好方法,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你不妨大聲誦讀古文古詩,每篇連續誦讀五遍以上,一方面通過誦讀可以強化你對文章的再熟悉,另一方面隨著誦讀遍數的增加會逐漸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即自己對文章的感悟、體會,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古人的“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另外,隨著誦讀的深入,你對每句話的意思也會更明白,有的同學讀完一句古文,這句話的意思也會馬上在他的眼前出現,這就是對古文相當熟悉的結果,這個步驟做得好,也為下面的句子翻譯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二步:出聲背誦。在前面大聲誦讀的基礎上,現在可以完全拋開書本,出聲背誦,每篇連續背誦五遍以上,你會發現在第一、二遍時你有一些生硬,到三、四遍時你已相當流利了,到五、六遍時你已完全熟練地掌握了全文,而且不會發生漏字、添字和語序顛倒的情況了,這時候讓你背錯都難了。這兩個步驟中,出聲是關鍵,因為讀出聲音來是對人的記憶功能的再重復,能起到在心里默背的雙重功效,而且出聲也使得同學能隨時發現、檢查自己的錯誤。尤其對一些背誦準確度不高的同學而言,出聲背誦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
第三步:背熟文章之后,便是保證字的正確率。這時候,你可以再拿起書本,一行一行看下去,將容易寫錯的字多練幾遍,保證不改字,不寫錯別字,這一步驟是收尾工作,如果做不好,前面的努力將前功盡棄,所以要認真對待。
第四步:勾畫出每一篇古文的名言警句(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揭示主題、中心的關鍵性語句(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描寫山水環境的語句(如“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等)和表現作者心情的句子(如“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等)。將這些句子重點背誦,并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以備理解性記憶之需。
第五步:做一些理解性背誦的題目,仔細咀嚼題干的要求,抓住關鍵字來思考該回答哪些內容,注意在回答題目時有可能要作一些細微變化。
第六步:對于某一篇古文的理解性背誦,理解起來還是較簡單的;而對于在所有學的文章中搜索符合題干要求的語句,難度就大多了。這只能要求同學多積累,多貫通,如積累一些描寫山水景色、戰爭殘酷、愛好和平、悠閑自得的心境、自然環境、友情等方面的句子,給它們加以歸類,有意識地逐漸擴大你收集的范圍,在答題時可選擇最符合題干要求的句子,保證萬無一失。
三、如何掌握文言文翻譯的方法
現在有不少學生為文言文閱讀而苦惱,怎樣快速提高文言文的閱讀技巧呢?這是不少學生都想知道的,其實只要多背誦,多練習文言文就能很快掌握住翻譯文言文的技巧。今天我們來就來談談翻譯文言文的方法!
知識點3:
(1)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能睜大眼睛對著太陽,非常細小的東西也看得很清楚。或:能睜大眼睛對著太陽,目力足以看清秋天鳥獸身上新長的細毛。
(2)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心里這樣去想,那么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像變成鶴一樣。或:心時想的是鶴,那么呈現在眼前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飛舞的都是鶴了。
(3)故時有物外之趣:所以常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樂趣。
(4)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定下神來,抓住了癩蝦蟆,用鞭子打了幾十下,把它趕到其它院里去了。
(5)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幾個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師的人在中間;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他們的短處,自己如果有,就要改掉它。
(6)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光讀書學習,卻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卻不去讀書學習,就會疑惑而無所得。
(7)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習舊的知識,進而懂得新的知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
(8)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了以后時時溫習它,不也是快樂的嗎?
(9)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多次地檢查我自己。
(10)士不可以不弘毅: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
(11)己不所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歡的事,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12)孫公子禹年與同人飲樓上:公子孫禹年和同業朋友在樓上喝酒。
(13)念近中無禪院:想想附近沒有這樣的寺院。
(14)或憑或立,不一狀:有的靠著,有的立著,姿態各不相同。
(15)然數年恒不一見:但經常幾年也不出現一次。
(16)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其中,有的像樓臺,有的像殿堂,有的像牌坊,清清楚楚地呈現在眼前,數量有億萬個。
(17)既而風定天清,一切烏有,惟危樓一座,真接霄漢:不久,風住天清,一切都沒有了,惟獨有一座高樓,上與天接。
(18)撒鹽空中差可擬: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
(19)未若柳絮因風起:不如比作風吹柳絮滿天飛。
(20)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謝道韞)就是太傅大哥謝無奕的女兒,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21)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真不是人!跟別人約好一塊走,卻丟下我走了。
(22)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計信用;對著人家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失禮。
知識點4:
一、掌握下列字詞:
1、曩:曩者辱賜書(從前)
2、望:若望仆不相師(埋怨)
3、剖符丹書:非有剖符丹書之功(皇帝發給功臣永保封爵或免罪的契券)
4、文史星歷:(名作動,掌管文獻、史籍,觀察天文,制訂歷法)
5、祝:近乎卜祝之間(太祝,掌管祭祀的官)
6、倡優:倡優畜之(名作狀,像樂師和伶人一樣)
7、與:不與能死節者比(稱許,認可)
8、節:不與能死節者比(名節)
9、就:卒就死耳(走向)
10、用:用之所趨異也(因為)
11、趨:用之所趨異也(趨求,追求)
12、太上:太上不辱先(最上等)
13、箠楚:關木索、被箠楚受辱(木棰,荊條)
14、嬰:剔毛發、嬰金鐵受辱(繞)
15、古代辱刑:髡、杖、箠楚、拶(zǎn)、笞(chī)
16、古代肉刑:劓(y)、刵(ě)、臏(bn)、刖(yu)、宮
17、傳(zhun):傳曰刑不上大夫(解釋經義的文字,文中指《禮記o曲禮》)
18、漸:積威約之漸(漸進)
19、鮮(xiān):定計于鮮也(不以壽終)
20、圜(hun)墻:幽于圜墻之中(指監獄)
21、強(qiǎng)顏:所謂強顏耳(厚顏,指厚臉皮)
22、西伯:(周文王姬昌)
23、五刑:具于五刑(一種酷刑。先割鼻、斬腳趾、笞殺,后梟首、剁成肉醬)
24、械:受械于陳(刑具)
25、傾:權傾五伯(超過)
26、請室:囚于請室(請罪之室,指囚禁有罪官吏的特設牢房)
27、三木:關三木(指加在頸、手、足三個地方的刑具:枷、梏、桎)
28、鉗:季布為朱家鉗奴(以鐵束頸)
29、引決、自裁:不能引決自裁(都是指自殺)
30、繩墨:不能早自裁繩墨之外(指法律)
31、以:以稍陵遲(因,因此)
32、陵遲:以稍陵遲(衰頹,指因遭受困辱而志氣衰微)
33、引節:乃欲引節(死節,為名節而死)
34、去就:亦頗識去就之分矣(舍生就死)
35、縲紲(lixi):何至自沉溺縲泄之辱哉(捆綁犯人的繩子,代指囚禁)
36、臧獲:且夫臧獲婢妾(對奴婢的賤稱)
37、沒(m)世:鄙陋沒世(終結一生)
38、表: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顯露)
39、倜儻: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卓越、灑脫不拘)
40、稱: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稱道)
41、厄():仲尼厄而作《春秋》(困窮的處境)
42、修列:孫子臏腳,《兵法》修列(編著)
43、思來者:故述往事,思來者(想到未到)
44、空文:思垂空文以自見(指文字,相對具體的功業而言)
45、見(xin):思垂空文以自見(表現)
46、稽(jī):稽其成敗興壞之紀(考訂)
47、紀:稽其成敗興壞之紀(綱紀,規律)
48、究:究天人之際(推斷,研究)
49、通邑:通邑大都(大的城市)
50、負下:且負下未易居(處在屈辱的地位)
51、鄉黨:重為鄉黨所笑(鄰里、同鄉)
52、累:雖累百世(積累,經歷)
53、垢:垢彌甚耳(污垢,指恥辱)
54、閨閤(g):身直為閨閤之臣(宮中小門,代指宮禁)
55、巖穴:寧得自引深藏于巖穴邪(隱居山林的隱士的居所)
56、狂惑:以通其狂惑(內心的悲憤)
57、剌謬(lmi):無乃與仆私心剌謬乎(違背)
58、曼辭:曼辭以自飾(好聽的話)
二、通假字
1、詘:詘體受辱(同屈,彎屈)
2、以:及以至是(通已,已經)
3、罔:及罪至罔加(通網,法網)
4、摩:古者富貴而名摩滅(通磨,磨滅)
5、底:大底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通抵,大都,大抵)
6、失(y):放失舊聞(通佚,散亂的)
7、責(zhi):則仆償前辱之責(通債,指下獄受腐刑)
三、詞類活用
1、文史星歷:(名作動,掌管文獻、史籍,觀察天文,制訂歷法)
2、倡優:倡優畜之(名作狀,像樂師和伶人一樣)
3、塵埃:在塵埃之中(名作狀,像塵埃一樣輕賤)
4、糞土:幽于糞土之中(我作狀,象糞土一樣的牢獄)
四、一詞多義
1、仆:①(p)若望仆不相師(謙稱自己,我)
②(pū)前仆后繼(倒下)
2、固:①請略陳固陋(固塞)
②固主上所戲弄(本來)
3、闕:①(quē)闕然久不報(隔了很久)
②(qu)不知天上宮闕(宮殿)
4、卜:①(bǔ)近乎卜祝之間(掌管占卜的官)
②(b0)蘿卜
5、比:①不與能死節者比(同等看待)
②天涯若比鄰(靠近的)
6、重:①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慎重)
②重為鄉黨所笑(更加)
7、檻:①(jin)及在檻阱之中(木籠)
②(kǎn)門檻
五、古今異義的詞
1、發憤:大底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抒發憤懣)
2、下流:下流多謗議(負罪受辱的處境)
六、翻譯下列句子: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譯:人本來會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還要重,有的人(死得)比鴻毛還要輕,(這是)由于(他們)所追求的不一樣的緣故。
2、由此言之,勇怯,勢也;強弱,形也。(用了互文手法)
譯:由此說來,勇敢或怯懦,堅強或軟弱,都是由形勢決定的。
3、所以隱忍茍活,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注意所以者,也的句式,及恨的意動用法)
譯:(我)之所以能忍受恥辱,茍且偷生,被囚禁在糞土一般的牢房里卻不推辭,是因為對我的心愿尚未完全實現,平平庸庸地死了,文采不能在后世顯露而感到遺憾。
4、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shēng)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
譯:古代擁有財富、尊位而姓名埋沒的人,數也數不清,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為后人所稱道。
5、草創未就,會遭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
譯:(此書的)草稿還沒有完成,恰好碰上這件禍事,惋惜它沒有完成,因此(寧愿)接受宮刑而沒有怨怒的表情。
6、身直為閨閤之臣,寧得自引深藏于巖穴邪?故且從俗浮沉,與時俯仰,以通其狂惑。(注意互文的修辭)
譯:我自己只是一個皇宮里的小臣,怎么能自身引退、過山居穴處的隱士生活呢?所以我姑且隨波逐流,按照時代的形勢行事,用來抒發我內心的悲憤。
7、無乃與仆私心剌謬乎?(注意無乃乎格式)
譯:(這)豈不是和我的心愿相違背嗎?
8、在塵埃之中,古今一體,安在其不辱也?(注意安在其不辱也的主謂倒裝)
譯:處在像塵埃那樣輕賤的處境中,從古到今都是一樣,他們不受到污辱又(能)體現在哪里呢?
知識點5:
1、“以字行”,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義的名字。古代男子20歲女子15歲,舉辦成年禮,弱冠和及笄,不然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與本名涵義相關的別名,稱之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稱其表德之字。后稱字為表字,“以字行”是指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2、《詩經》,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現實主義的源頭。共收錄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的詩歌305篇,分為“風”“雅”“頌”三大類。“風”有十五國風,大都是民間歌謠;“雅”分大雅、小雅,是宮廷樂歌;“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另有“賦比興”三種手法。賦:直抒胸臆,比:比喻,興:氣氛渲染,先言他物,再引出所要歌詠之物。例如:孔雀東南飛這篇文章,本來是想講劉蘭芝和焦仲卿的愛情悲劇,但是先講孔雀東南飛,為了引出下文。
3、四書五經,是儒家學派經典著作。四書指《大學》--曾子、《中庸》--子思、《論語》和《孟子》;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
4、“大理寺卿”-大理寺,官署名。相當于現代的法庭,掌刑獄案件審理,長官名為大理寺卿,正三品,位于九卿之列,其副官為“大理寺少卿”,從四品。光祿寺:卿掌祭祀、朝會、宴鄉酒醴膳羞之事
5、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貴人家的子弟。五陵,漢代五個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在長安附近,富豪人家多聚居在這一帶,因此后世詩文常以五陵為富豪人家聚居長安之地。唐·白居易《琵琶行》:“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
6、六藝:多指禮(禮儀)、樂(音樂)、射(射箭)、御(駕車)、書(識字)、數(計算)等六種科目。但在《師說》中的“六藝”指的是儒家經典《詩》《書》《禮》《易》《樂》《春秋》。
《詩經》的“六藝”指“風、雅、頌、賦、比、興”,賦比興是《詩經》的三種主要表現手法。賦:平鋪直敘,鋪陳、排比。相當于如今的排比。比:類比,比喻。興:托物起興,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聯想,引出詩人所要表達的事物、思想、感情。相當于如今的象征。
7、《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史著作,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訂的魯史《春秋》的順序,主要記載了東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間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很有價值的文獻,也是優秀的散文著作。
8、《楚辭》收錄了戰國時期楚國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漢劉向匯編。這些作品運用楚地的詩歌形式、方言聲韻,描寫楚地風土人情,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辭》。后世稱這種詩體為“楚辭體”或“騷體”。
9、博士:秦漢時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后成為學術上專通一經或精通一藝、從事教授生徒的官職。如《送東陽馬生序》中“有司業、博士為之師”。
10、童生試,簡稱童試,亦稱小考、小試。可分為縣試、府試、院試(院試得到第一名的稱為案首),是讀書士子的進身之始。應考者稱童生,亦作儒童、文童。合格后取得“秀才”資格,這樣才能參加科舉考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備注】進身:指被錄用或提升。
鄉試,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之一。唐宋時稱“鄉貢”、“解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的一次考試,由秀才參加,考取的叫舉人。鄉試一般在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wéi)”。放榜之時,正值桂花飄香,故又稱“桂榜”。考后發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元
11、會試,又稱“春闈”或“春試”或“禮闈”,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中央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在鄉試次年三月舉行,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會試發的榜稱為“杏榜”,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由禮部主持,在京師貢院舉行考試。會試的主考官稱“總裁”。
12、殿試:是科舉制級別的考試,又稱“御試”、“廷試”、“廷對”。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明清開始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前三名分別為狀元(鼎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稱進士。
13、《離騷》:《楚辭》的代表作,為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所作,共373句,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離騷”的含義,有的說是“離愁”,有的說是“遭憂”,還有的說是楚地的古樂曲名。《離騷》開創了我國浪漫主義創作手法的先河。備注:《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敘事詩。我國古代最長的愛情抒情詩是:白居易的《長恨歌》
14、二十四史:從《史記》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紀傳體史書,被稱為“正史”,清代乾隆年間編定。全書總計三千二百二十九卷,記載了從黃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是史學研究的重要資料,也常以之代稱中國歷史。其中《史記》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斷代史。
《史記》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無韻—沒有《離騷》擁有的韻律,因為《史記》是散文,不需要押韻。
【七年級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相關文章:
七年級語文文言文知識點05-29
語文文言文知識點06-12
語文七年級下冊文言文知識點06-12
語文文言文勸學知識點03-08
七年級語文文言文知識點4篇05-29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文言文知識點12-07
高三語文文言文知識點05-26
高二語文文言文知識點05-26
侍坐語文文言文知識點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