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文言文《捕蛇者說》考點梳理
在平凡的學習生活中,大家都背過文言文,肯定對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作為一種定型化的書面語言,沿用了兩三千年,從先秦諸子到明清八股,都屬于文言文。相信還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文言文《捕蛇者說》考點梳理,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捕蛇者說》考點梳理
(一)通假字
非死則徙爾。(“爾”同“耳”,罷了。)
(二)古今異義
1、向吾不為斯役:古:假使;今:方向。
2、則久已病矣:古:困苦不堪;今:生病。
3、以盡吾齒:古:歲月;今:牙齒。
4、可以已大風、攣踠、瘺、癘:古:可以用來;今:能夠。
5、去死肌:古:去除今:到……地方。
6、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古:到處今:常常。
7、汪然出涕曰:古:眼淚流出來的樣子今:水深的樣子。
(三)一詞多義
其
其始,太醫以王命聚之。助詞,無義,不譯
當其租入。他們的
專其利三世矣。這種,指捕蛇而不納稅的事
視其缶。那個
若
言之,貌若甚戚者。好像
若毒之乎?代詞,你
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比
已
可以已大風。治愈
則久已病矣。已經
以
其始太醫以王命聚之。介詞,憑借、依據
以嚙人,無御之者。連詞,表示假設關系,如果。
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連詞,表目的關系,用來
于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處所、環境。譯為“在”。
積于今六十歲矣。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譯為“到”。
余將告于蒞事者。介詞,介紹動作、行為所及的對象。譯為“向”、“對”。
苛政猛于虎也。用于形容詞后,介紹出比較的對象,譯為“比”。
焉
永之人爭奔走焉。語氣詞兼代詞的作用,指捕蛇這個差事。
時而獻焉。代詞,指蛇。
雖雞狗不得寧焉。語氣助詞。
(四)詞類活用
①然得而臘之以為餌。(臘:干肉,名詞活用成動詞,晾成干肉。)
②君將哀而生之乎?(生:使……活,動詞的使動用法。)
(五)特殊句式
倒裝句
更若役,復若賦,則何如?(疑問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何如:如何,怎么樣。)
省略句
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省略介詞“于”,甚是蛇:甚于是蛇。)
觸草木,盡死;以嚙人,無御之者。(省略主語。蛇觸草木,草木盡死。)
賓語前置:則何如(則如何)
倒裝句:余將告于蒞事者
(六)出自本文的成語
(1)苛政猛于虎——苛政:殘暴地統治。政:政治。指殘酷壓迫剝削人民的政策比老虎還要兇惡暴虐。
(2)雞犬不寧——寧:安寧。形容騷擾得厲害,連雞狗都不得安寧。是指沒有辦法平靜。
(3)十室九空——室:人家。十家有九家一無所有。形容人民大量死亡或逃亡后的荒涼景象。
(七)課文理解
1、“太醫以王命聚之”的原因是:臘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腕、瘺、癘,去死肌。
2、“永之人爭奔走焉”的原因是:當其租入。
3、點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4、點明了作者的寫作動機,期望最統治者,能體察民情的句子是: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5、文章第一段,第二至四段,第五段分別記述了什么主要內容?
第一段:寫了永州蛇的特點和人們爭相捕蛇的原因。第二至四段:蔣氏自述了祖孫三代捕蛇生活的悲慘遭遇,揭露了賦斂之毒甚于蛇毒的社會現實。第五段:點明主旨,發出了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的慨嘆。
6、第一段圍繞著哪一個字展開,為什么強調這一點?這一點是怎么體現的?
異。所以強調這一點,是為“爭奔走焉”做鋪墊,以突出賦斂之毒甚于蛇毒的這一主旨。
體現:黑質而白章(顏色);觸草木盡死,以嚙人,無御之者(毒性);然得而臘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宛、瘺、癘、去死肌,殺三蟲(藥用)。
7、請你指出第一段列舉的矛盾現象,并說說作者這樣寫的用意。
“觸草木盡死,以嚙人,無御之者”與“永之人爭奔走焉”是矛盾的,作者所以這樣寫,就是用襯托的方法,暗示賦斂之毒甚于蛇毒這一主旨。
8、請你說說為什么“永之人爭奔走焉”?這一句在本文中的作用。
當其租入。結構上承上啟下,總說了永州人對毒蛇的態度,引出后文寫爭相捕蛇;內容上寫出了捕蛇的好處,暗示了賦斂之毒甚于蛇毒這一主旨。
9、蔣氏在訴說“專其利”時,為什么“貌若甚戚者”?
這個“利”是九死一生換來的,在得到這個利的過程中,充滿了危險和痛苦,是迫不得已的選擇,這個“利”隱含著蔣氏無限的辛酸和悲苦。
10、作者把“役之不幸”和“賦之不幸”作對比,意在突出什么?
賦斂之毒甚于蛇毒,暗寫了苛政猛于虎
11、“悍吏”的“悍”表現在什么地方?
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
12、語句“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演化而來的一個成語是什么?用來形容什么?
雞犬不寧悍吏騷擾欺壓百姓嚴重
13、請你具體說說蔣氏和鄉鄰之間的什么情況進行了對比?
①生存狀況的對比:以捕蛇獨存非死即徙
②心理負擔的對比:弛然而臥雞犬不寧
③冒死的次數對比:一歲之死者二旦旦有是
④死亡時間的對比:后死先亡
14、蔣氏的兩次“戚”,各為了什么而“戚”?作者的兩次“悲”,又各是為了什么?用自己的話加以簡要回答。
蔣氏的第一次“戚”,為自己所“專其利”工作的艱險而憂傷;第二次“戚”,為擔心失去自己的捕蛇專利恢復納稅而憂傷。作者的第一次“悲”,為蔣氏一家的不幸遭遇而悲傷(為個人);第二次“悲”,為廣大人民受到的賦斂之毒而傷悲(為社會)。
15、蔣氏是否真的不怨恨捕蛇這件事?
不是的。不是的。對蔣氏來說,是避重就輕的無奈之舉,反襯賦斂之毒甚于蛇。帶有諷刺意義。
16、作者寫蔣氏沉痛的控訴意義何在?
揭露封建統治者殘酷剝削勞動人民的罪行,表現當世廣大農民的悲慘命運,表達作者對勞動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17、引用孔子“苛政猛于虎”的作用是什么?
在內容上,概括了統治階級橫征暴斂的社會現實,并在此基礎上有力地提出了“賦斂之毒有甚是蛇毒者”的主旨;
形式上,引出了作者由疑到信的思想認識過程,使結論的提出有水到渠成的效果;
情感上,表達了作者對苛酷的政治無比憤慨之情和對廣大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18、你是怎樣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話的?
交代了作者寫此文的目的,表達了對廣大人民悲慘生活的關切和同情,但又找不到什么好的辦法,無力改變現實,只能寄希望封建統治者對暴政的改革上,但這又是極不現實的。統治者面對連綿不斷的戰亂,為了維護政權,只能千方百計加重賦稅,哪里還會管人民的死活。
19、說說通過記述蔣氏的故事提示了什么道理?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
課文通過記述蔣氏的故事提示了“苛政猛于虎”的道理,表現了作者敢于直陳時弊、關心民生疾苦的思想。
【文言文《捕蛇者說》考點梳理】相關文章:
文言文《捕蛇者說》鑒賞03-10
《捕蛇者說》文言文閱讀03-30
《捕蛇者說》文言文常識大全03-21
文言文《捕蛇者說》評課08-12
文言文《捕蛇者說》教學反思精選08-09
捕蛇者說賞析08-17
柳宗元捕蛇者說03-13
文言文《捕蛇者說》評課稿08-11
《捕蛇者說》文言文相關閱讀題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