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小兒辯日》文言文(14篇)
上學的時候,大家都背過文言文,肯定對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寫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歷代模仿它的作品。那么問題來了,你還記得曾經背過的文言文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兩小兒辯日》文言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兩小兒辯日》文言文1
教學目標
1.會寫“援、射”等6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能根據注釋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內容。
4.理解重點詞句,領悟文中所講的道理。學習《兩小兒辯日》時,了解兩個小孩的觀點以及他們的依據。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同學們,你們都學過下棋吧?來說說你們學習下棋(圍棋或者象棋)時有什么感悟吧!(喚起學生對下棋場面的回憶,從而進入課文。)
2.板書課題。說說“弈”指什么,“學弈”又是什么意思。
3.導入新課。今天我們來學習《孟子8226;告子上》里面的一篇文章,看看兩個學生跟隨他們的老師弈秋一起學習下棋時,分別取得了怎樣的學習效果。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提出讀書要求:大聲朗讀課文,組成小組,合作認讀本課生字、新詞。
2.指名讀生字、新詞。
著重指導:弈(yì)秋 弓繳(zhuó)
3.指導書寫課后方格中的字。
著重分析指導“援”“射”“俱”,并且在黑板上的方格中示范。
三、再讀課文,走近作者,正確斷句。
1.作者孟子:戰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軻,字子輿。他認為人性本來是善的,都具有仁、義、禮、智等天賦道德意識,提出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論點,著作《孟子》是儒家經典之一。
2.《學弈》選自《孟子8226;告子上》,本文是他談到學習態度和聰明程度的問題時舉的一個案例。
3.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四、通讀課文,感知整體。
1.默讀課文,并根據注釋將課文翻譯成現代漢語。
2.默讀課文,說一說這篇課文寫了什么內容。
(兩個學生跟同一位老師學習,因為兩人學習態度不同,產生的結果也不同。)
3.通讀課文,本文通過學弈這件小事,作者意圖說明一個什么道理?
(作者闡明了做事的時候,一定要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理解深意,背誦課文。
1.請同學用簡潔的語言說一說專心致志和三心二意的區別。
(“專心致志”意為一心一意,集中精神,把心思全放在一件事上。形容非常認真地去做某件事。“三心二意”形容猶豫不決,意志不堅定或用心不專一。)
2.流暢地背誦課文。
(重點熟讀第二句話并理解“惟弈秋之為聽”“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然后理解結論:“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最后連貫在一起進行背誦。)
3.學生試背。
4.指名背誦。
5.聯系實際說一說,學習了本文,大家懂得了什么道理?
(雖然我們是同一個老師教的學生,但是,因為每個學生的學習態度不同,所以產生的學習效果也不一樣。)
6.用自己的話給同桌或者朋友、家人講一講這個故事吧,最重要的是深刻領悟故事蘊含的道理。
學弈
態度決定成敗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同學們,你們有沒有在日常生活中和同學或者朋友就某一事件展開過辯論?辯論到最后是否有結果?結果是什么?(喚起學生對辯論的'興趣)
2.春秋末期的大教育家孔子在游學的時候,就曾經見過兩個小孩在辯論,他們在辯論什么呢?(板書課題)
3.導入新課。現在,我們就一起走進課文,去了解一下兩個小孩在辯論什么,到底誰說的對。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提出閱讀要求:大聲朗讀課文,小組內合作,認讀本課生字、新詞。
2.指名讀生字、新詞。
著重指導:辯(biàn)日 盤盂(yú)
3.指導書寫課后方格中的字并理解詞義。
著重分析指導“辯”,并且在黑板上的方格中示范。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說一說這篇課文寫了什么內容。
(孔子東游的時候,遇見兩個小孩在為日出離人近還是日中離人近辯論無果,于是問孔子,孔子也不能決斷。)
2.通讀課文,為什么一兒認為“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而另一兒卻認為“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是從大小角度<視覺>看問題,另一兒是從人對陽光的感受<觸覺>看問題。學習古人為認識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動腦、大膽質疑的精神,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明白學無止境的道理。)
3.怎樣理解“孔子不能決也”?
(宇宙無限大,知識無限多,學無止境。即使是博學多聞的孔子也會有所不知。勇于承認自己的無知并不可恥,這也是孔子提倡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道理所在。)
4.自由朗讀課文,準確斷句。
重點指導:(1)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2)我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3)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4)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5)孰為汝/多知乎?
四、交流探討,理清結構。
1.第一層,寫孔子路遇兩小兒“辯日”,是故事的起因。
2.第二層,寫兩小兒對爭論的問題所持的觀點和各自的依據,是故事的經過,也是主要部分。
3.第三層,寫孔子不能決斷兩小兒誰是誰非,這是結果。也就是說,這篇文言文是按照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的順序來敘述的。
五、課堂延伸拓展。
1.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和討論,你從課文中受到什么啟示?
(學無止境,勇于探索,大膽質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謙虛謹慎,實事求是……)
2.同學們,我們來給兩個小孩寫信,告訴他們所爭辯問題的答案以及當今科技發展的現狀吧。
3.寫讀后感:讀《兩小兒辯日》后的感受。
日初出 日中
兩小兒辯日
教學反思
1.引導學生通過聯系生活實際,理解文言文的內容,使學生理解透徹。
2.讓學生理解文章大意后,復述故事,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兩小兒辯日》文言文2
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題。
(甲)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孟,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選自《兩小兒辯日》)
(乙)晉明帝數歲,坐元帝膝上。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問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問何以致泣,具以東渡(注)意告之。因問明帝:“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答曰:“日遠。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元帝異之。明日集群臣宴會,告以此意,更重問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何故異昨日之言邪?”答曰:“舉目見日,不見長安。”(選自《世說新語》)
(注)東渡:公元316年,西晉在異族入侵中滅亡,第二年,渡江至建康(今南京)的西晉舊臣擁司馬睿為帝,史稱東晉。
1.解釋下列句中的加粗字。
(1)及其日中如探湯 湯_____________
(2)元帝異之 異_____________
2.下列與例句中“以”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A.明帝問何以致泣
B.告以此意,更重問之
C.皆以美于徐公
D.策之不以其道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孰為汝多知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故異昨日之言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段中兩小兒爭辯的問題是_____________。乙段中晉明帝兩次回答的同一問題是___________,問題不同,但兩則故事相映成趣,都表現了兒童的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熱水;(2)對……感到驚奇
2.C
3.(1)誰說你見多識廣呢?
(2)為什么和昨天的話不同呢?
4.太陽何時距離人遠(近);長安和太陽哪個遠(近);聰慧
《兩小兒辯日》文言文3
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
兩小兒辯日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遠,而日中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①,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日中如探湯?②,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注釋:①盂:古代的圓口器皿。②湯:熱水。
【小題1】解釋下列句子中劃線詞的意思。(2分)
(1)兩小兒辯日( )
(2)日始出時去人近( )
【小題2】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1)孔子不能決也。
(2)孰為汝多知乎
【小題3】兩小兒為什么會得出不同的結論(1分)
【小題4】這則故事可以給我們以多方面的啟示。請寫出你所得到的一種啟示。(2分)
答案
【小題1】(1)爭論有關太陽的問題 (2)距離
【小題1】(1)孔子不能做出判斷。(2)誰說你多智慧呢
【小題1】因為判斷太陽遠近的標準不同。
【小題1】略
解析【小題1】這是對文言實虛詞考點的考查。要求學生對文言文中重點詞語的`釋義掌握要具體、精確。要求學生在學習中,注意對教材中重點詞匯的理解、識記和積累。
【小題1】這是考查對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譯。學生理解和翻譯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注意句子中關鍵性詞語,了解句子間隱含的語意關系、有關的指代以及與本句有關的文中的其他信息。翻譯力求表達準確為好。其中決、孰、知等重點詞語要理解準確。
【小題1】這是文言文中內容理解考點。學生能了解文本內容并學會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內容要點,提高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能力。
【小題1】開放性試題,只要觀點正確,有理有據,文通句順,書寫認真即可。
《兩小兒辯日》文言文4
(1)生活中要善于觀察,才會有所發現。
(2)說話要有理有據。
(3)要學習孔子實事求是的態度。
(4)即使是孔子這樣的大學問家也有不知道的'事情,每個人都需要虛心學習。
(5)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就不同。
(6)學海無涯,我們應該樹立終身的思考。
(7)學習兩小兒執著探究、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的精神。
(8)既要格物致知,也要尊師重道。
《兩小兒辯日》文言文5
一、激趣引入,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孔子嗎?你能講講他的故事嗎?(學生講述,老師結合學生的講述補充孔子的生平,介紹他是一個極有名的學問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這么有學問,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國時,卻被兩個小孩的一個簡單的問題給難住了,你們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難題了嗎?今天我們就學習《兩小兒辯日》。
板書課題,齊讀課題,說說題目是什么意思?(重點理解辯字)
二、初讀課文,梳理學法
1.自由讀課文,憑自己的理解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學生對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們是怎樣學習《對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點字詞;二要讀出詩文韻味;三要感悟人文內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讀熟課文,自學理解
1.自由讀課文,找出不認識的字,通過解決。
2.同桌互相讀文,糾正字音。
3.反復讀文,把課文讀熟。
4.學生對照注釋,自己理解課文,記下不懂的問題。
5.按學習《學弈》的方法自學課文,小組內交流學習成果。
四、激勵測試,交流感悟
出示測試題,各小組搶答積分,評出優勝學習小組。
1.回答下列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為:
也:
如:
此:
乎:
始出:
小兒:
2.兩小兒在辯論什么?(太陽大小?太陽冷熱?太陽遠近?)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引導讀好兩小兒的話,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誦課文,看哪組能讀出古文韻味。
五、深化感悟,明確寓意。
1.各組提出分歧較大的問題以及不懂的問題,同學交流討論。(
(重點引導學生理解這兩個小孩爭的是什么問題,他們各自的理由是什么?o引導學生理解兩個小孩是根據不同的感覺說明地面距離太陽的遠近。)CoC
2.你同意他們的意見嗎?用科學知識解答兩小兒提出的問題。(根據學生回答引導學生課下收集資料,將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
3.這個故事中,你最喜歡誰,為什么?你想對他說什么?
(引導學生肯定兩小兒敢于嘲笑孔子,挑戰權威;或贊揚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4.練習有感情背誦課文。
5.以表演的形式復述課文內容,看哪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準備)
6.向學生推薦閱讀《女媧補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興趣。
《兩小兒辯日》文言文6
孔子到東方游歷,途中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就問他們在辯論什么。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另一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
前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篷蓋,等到正午時就像盤子碗口那樣小, 這不正是遠的顯得小而近的顯得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等到正午時就熱得像把手伸進熱水里一樣,這不正是近的就覺得熱,遠的就覺得涼嗎?”
孔子聽了,不能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嘲笑說:“誰說你多智慧呢?”
第二個對。
忽略地球公轉,只考慮自轉,從太陽中心點到地球表面上的'一個固定點來說,肯定是早上距離長、中午距離短。只不過這點距離的變化并不足以導致中午熱早上涼,中午熱早上涼是太陽入射角度引起的,不是“兩小兒辯日”中講的那個道理。
總結: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敘述了古時候,兩個小孩憑著自己的直覺,一個認為太陽在早晨離人近,一個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為此,各持一端,爭執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斷。這個故事說明為了認識自然、探求客觀真理,要敢于獨立思考、大膽質疑;也說明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學習是無止境的。
《兩小兒辯日》文言文7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發現兩個小孩有著善于觀察、大膽質疑、勇于探索的精神,至于他們有著不同的觀點,這是因為他們看事物的角度不同的問題。
而孔子則是實事求是、謙虛謹慎,這說明研究學問要實事求是,不能不懂裝懂的道理。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收獲到很多。第一,我們要學會認識自然,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問題,就會有不同的'結論。
我們知道人生是有限,但知識是無限的,學無止境,即使是博學多聞的孔老先生也會有不知道的知識,所以我們要不斷學習,不要因為自己不懂怕被別人笑就不敢提問了,我們要做到不懂就問,虛心向他人指教,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才能比其他小朋友更優秀哦。
《兩小兒辯日》文言文8
兩小兒辯日
先秦:列御寇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日,問其故。(辯日 一作:辯斗)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譯文
孔子向東游歷,見到兩個小孩在爭辯,就問他們在爭辯的原因。
一個小孩子說:“我認為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距離人近,而正午的時候距離人遠。”
另一個小孩子認為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距離人比較遠,而正午的時候距離人比較近。
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時像車的車蓋一樣大,到了中午時就如同盤子一般小了,這不是遠小近大的道理嗎?”
另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來時涼爽,到了中午的時候熱得如同把手伸進熱水中,這不是近的就感覺熱,而遠就覺得涼的道理嗎?”
孔子聽了之后不能判斷他們倆誰對誰錯。
兩個小孩子笑著對孔子說:“是誰說你智慧多呢?”
作品鑒賞:
《兩小兒辯日》表現了古人為認識自然、探求客觀事理而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實事求是的精神;同時闡述了“學無止境”的道理。
事實上,現代科學已經對這種現象有了科學的解釋:早上和傍晚,太陽角度低,穿透的大氣層很厚,受到大氣層梯度折射率影響很大,光路彎曲顯著,所以人看到的太陽就大;中午太陽角度大,穿透的大氣層相對較薄,受到大氣層梯度折射率影響較小,光路彎曲沒有早上和傍晚明顯,所以人看到的太陽就覺得小了。此外,當太陽在早上的.時候是從地面升起,而遠處的屋子或山正和那大太陽成了一小一大的鮮明對比,而在中午周圍沒有任何東起跟它對比,顯然就會顯得小,這是我們的肉眼騙了我們。而且由于地球形狀、大氣層、運行規律等自然因素,簡單運用生活規律或生活常識去解釋是無法作出正確解釋的。但作出正確解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的正是“兩小兒”和孔子的這種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實事求是的精神。
孔子說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面對兩小兒的爭辯而不妄加決斷,正體現了他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而兩小兒善于觀察常見的生活現象,從中發現問題,引發思考;也可以從兩小兒是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事物、認識事物,結果自然就不一致;說明他們平時注意觀察生活,感悟生活,具有多元化思維;同時他們也具有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的科學精神。本文同樣深刻闡述了“學無止境”這一道理。
“笑”在原文中顯然有“譏笑”之意。至于該不該“笑”,也可以從多方面看。若從作者為道家,孔子為儒家來看,顯然要“笑”孔子;但若從孔子的態度來看,又不該“笑”了,因為孔子實事求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并沒有“強不知以為知”, 為什么要“笑”他呢?“孔子不能決”告訴人們,做人就應該實事求是,不能不懂裝懂;“孔子不能決”還告訴我們,孔子那樣的大學問家,尚且有不能解決的問題,由此看來,知識是無窮盡的,什么人都應該不間斷的學習,不放棄探求。
《兩小兒辯日》文言文9
文章敘述了古時候,兩個小孩憑著自己的直覺,一個認為太陽在早晨離人近,一個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為此,各持一端,爭執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無能為力。這個故事說明為了認識自然、探求客觀真理,要敢于獨立思考、大膽質疑;也說明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學習是無止境的。
《兩小兒辯日》文言文10
一、讀通全文,感悟讀法
1.師: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誦讀,最好的方法也是誦讀。先聽老師范讀課文,再跟老師讀課文。(范讀時做到抑揚頓挫、有聲有色、流暢自如,感染學生,激發誦讀興趣。領讀時有意識地讓學生感悟語速和斷句方法。)
2.學生自由練讀,把不認識的字注上音,并在練習本上寫兩遍。
3.在學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確讀法后,練習熟讀。
二、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學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學生自讀課文,結合文后的注釋理解每一話,然后說說這篇文章主要講什么內容?
3.同桌互講,相互糾正補充,不懂的記下來。
4.小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說全文大意。
三、導悟相濟,突破難點
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課文
1.把你和同學都讀不懂的.句子提出來。(結合學生提問重點理解"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思援弓繳而射之"、"為是其智弗若與"、"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這幾句話。)
(1)討論"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從中能得出一個什么道理?大家談談自己是否有這種經歷和體會。
(2)指名說說"思援弓繳而射之"的意思。你從哪個詞知道射的是"天鵝"呢?("之"字。)
(3)指名說說"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意思。這句話中的"之"是指哪個人。
師:同學們,你們覺得奇怪嗎?兩個人一起學習,可是學習效果卻不相同。用書上的話說說原因。
指名讀"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
師范讀,讓學生體會怎樣讀聽得更清楚,學生指出老師停頓的地方然后試著讀讀。
(4)"為是其智弗若與?"這句意思是什么?
師:哪個詞是第二個人?這句話該怎么讀呢?指名讀,齊讀。
四、流利朗讀,積累語言
課件出示全文及朗讀錄音,生邊看邊跟讀體會語感,然后練習把全文朗讀好,最后師生合作背誦全文。
五、遷移訓練、練讀古文
拓展讀"揠苗助長"、"守株待兔"、"掩耳盜鈴"、"鷸蚌相爭"等淺顯易懂、故事性強又為學生熟知的文言成語故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反思:
通過教學,自主與合作能夠有機融合,為學生的真正學習提供了時間上的保證。板塊式教學使教學脈絡清晰,教學語言簡潔明了,評價重視激勵性。
在創設情境過程中,學生朗讀不充分,能夠在體會中熟練誦讀的同學不足80%,那么也就是課堂教學目標沒有完全實現。如果能夠采用領讀的方式,在學生初讀過程中引路,會大大提高教學效率。
在創設情境中,加因為眼操鈴聲的打擾,學生和聽課教師沒有完全聽清,不明白"孟子講學"是什么意思,所以此處的目標沒有達成。可見教師還要在教育機智上多磨練自己,要能夠靈活處理突發事件。另外要準確計時,若沒有提前下課這節課的目標是有可能實現的。
另外,教師的示范作用很好,應該充分發揮,與學生對讀,潛移默化地引領學生如何朗讀好文言文。
總之,任何的教學策略都是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的,所以每一個設計都要考慮怎樣更有實效。
《兩小兒辯日》文言文11
一、激趣引入,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孔子嗎?你能講講他的故事嗎?(學生講述,老師結合學生的講述補充孔子的生平,介紹他是一個極有名的學問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這么有學問,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國時,卻被兩個小孩的一個簡單的問題給難住了,你們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難題了嗎?今天我們就學習《兩小兒辯日》,教案《第一單元教案》。
板書課題,齊讀課題,說說題目是什么意思?(重點理解"辯"字)
二、初讀課文,梳理學法
1.自由讀課文,憑自己的理解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學生對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們是怎樣學習《對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點字詞;二要讀出詩文韻味;三要感悟人文內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讀熟課文,自學理解
1.自由讀課文,找出不認識的字,通過查字典解決。
2.同桌互相讀文,糾正字音。
3.反復讀文,把課文讀熟。
4.學生對照注釋,自己理解課文,記下不懂的問題。
5.按學習《學弈》的方法自學課文,小組內交流學習成果。
四、激勵測試,交流感悟
出示測試題,各小組搶答積分,評出優勝學習小組。
1.回答下列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為:也:
如:此:乎:始出:小兒:
2.兩小兒在辯論什么?(太陽大小?太陽冷熱?太陽遠近?)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引導讀好兩小兒的話,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誦課文,看哪組能讀出古文韻味。
五、深化感悟,明確寓意
1.各組提出分歧較大的問題以及不懂的問題,同學交流討論。(
(重點引導學生理解這兩個小孩爭的是什么問題,他們各自的理由是什么?o引導學生理解兩個小孩是根據不同的感覺說明地面距離太陽的遠近。)Co C
2.你同意他們的意見嗎?用科學知識解答兩小兒提出的問題。(根據學生回答引導學生課下收集資料,將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
3.這個故事中,你最喜歡誰,為什么?你想對他說什么?
(引導學生肯定兩小兒敢于嘲笑孔子,挑戰權威;或贊揚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4.練習有感情背誦課文。
5.以表演的形式復述課文內容,看哪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準備)
6.向學生推薦閱讀《女媧補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興趣。
教學反思:
一、激活起點。應該說,大部分學生是第一次接觸文言文,他們對此既新奇,又有點畏懼,猛一看,初學的都是新知,其實,文言文也是來源于生活,學生原有的語言知識和語言經驗中就有許多關于文言文,只是大家全然不自覺而已:激活原有知識和經驗,使之成為認知的起點,新知的生長點,對建構文言文初步認識具有重要的`意義,也合乎由易到難,溫故知新,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
二、孕伏方法。任何事情有方法可循,問題就可迎刃而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方法論和"學貴得法"就是強調了這一點。誦讀,有助于形成文言文的語感和積累文言詞匯,是學習文言文基本方法,教學中,我注重誦讀訓練,深得其法。上課伊始,教者聲情并茂朗讀,一下子把學生吸引住,并告訴學生,等他們淀粉地這篇文言文,也一定讀得像老師一樣好,甚至超過老師,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接著安排學生自由朗讀,到讀熟為止,小組合作學習,理解文意,并討論該怎樣讀每一句話,請學生上臺領讀,大家證券共同提高,再分角色讀,在此基礎上,進行表演,最后一齊背誦,這樣層層深入,使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不知不覺地把文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同時,也掌握了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同時,加強文言文與現代白話文的共同點,即溝通古今聯系,利用學生熟知的詞匯句式去學習文言文,這是學習文言文的另一基本方法,如理解"問其故"時,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如果你遇到了這種情況,會怎樣說,怎樣寫,讓學生明白兩者的意思是一樣的,只是說法不同而已,在學習文言文的起步就孕伏科學的學習方法,對學生升入中學乃至終生學習都將受益匪淺。
三、整合目標。教學效果取決于教學目標的制定的科學,過程的優化以及最終目標的達成度,讓學生初步地感性地認識文言文的語言特點,讓學生積累一些文言詞等,是知識與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懂得"學無止境","角度不同,結果不一樣",這是情感,價值觀目標。"從學生原有的語言知識和經驗出發""通過誦讀,古今的方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討論"屬于過程方法目標。三個維度目標,彼此交融,互相整合,體現了課程改革的精神,在教學中,將這些目標進行整合,有力地保障了整體目標的實現,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兩小兒辯日》文言文12
作者:列御寇
原文: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日,問其故。(辯日一作:辯斗)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翻譯
孔子向東游歷,見到兩個小孩在爭辯,就問他們在爭辯的原因。
一個小孩子說:“我認為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距離人近,而正午的時候距離人遠。”
另一個小孩子認為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距離人比較遠,而正午的時候距離人比較近。
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時像車的車蓋一樣大,到了中午時就如同盤子一般小了,這不是遠小近大的道理嗎?”
另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來時涼爽,到了中午的時候熱得如同把手伸進熱水中,這不是近的就感覺熱,而遠就覺得涼的道理嗎?”
孔子聽了之后不能判斷他們倆誰對誰錯。
兩個小孩子笑著對孔子說:“是誰說你智慧多呢?”
注釋
東:東方。
游:游歷、游學。
見:看見。
辯斗:辯論,爭論.
辯:爭。
其:代詞,他們。
故:緣故,原因。
以:認為。
始:剛剛,才。
去:離;距離。
日中:正午。
初:剛剛。
車蓋:古時車上的篷蓋,像雨傘一樣,呈圓形。
及:到。
則:就。
盤盂:盛物的器皿。圓者為盤,方者為盂。
為:是。
滄滄涼涼:形容清涼的'感覺。滄滄:寒冷的意思。
探湯:把手伸向熱水里。湯,熱水,開水。(古時還特指沐浴時用的熱水。)在文中的意思是天氣很熱。
決:決斷,判定,判斷。
孰:誰。
為:同“謂”,說,認為。
汝:你。
知:zhì,通假字。“知”通“智”聰明、智慧。
笑:在這里不是嘲笑,在這里突出了孩子們的天真可愛
滄滄涼涼:形容清涼而略帶寒意。
《兩小兒辯日》文言文13
1、譯文:
孔子到東文去游學,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詢問他們爭論的原因。一個小孩子說:“我認為太陽剛剛出來距離人近,而中午時距離人遠。”一 個小孩認為太陽剛剛出來時距離人遠,而中午時距離人近。一個小孩子說:“太陽剛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篷蓋,到了中午就小得像個盤盂,這不是遠處的`小而近 處的大嗎?”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剛出來時陰陰冷冷,天氣涼爽,等到了中午就熱得像把手伸進熱水里去,這不是近處的熱而遠處的涼嗎?”孔子不能判斷誰是 誰非。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他一生的言行被他的弟子編為《論語》,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
3、本文寫了兩個孩子的天真可愛,寫了孔子的謙虛謹慎,實事求是。
《兩小兒辯日》文言文14
《兩小兒辯日》是一篇極具教育意義的寓言文言文。通過兩小兒爭辯太陽在早晨和中午距離人們遠近的問題,孔子不能判斷誰是誰非的事,體現了兩小兒善于觀察、說話有理有據和孔子實事求是的態度。,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兩小兒辯日》的文言文翻譯,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兩小兒辯日》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孟,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譯文]
孔子到東方游歷,路遇兩個小孩兒在爭論。便問他們爭論的緣故。
一個小孩兒說:“我認為太陽剛剛升出來的.時候離人近,而太陽運行到中午時就離人遠了。”
另一個小孩兒認為太陽剛升起時離人遠,而太陽遠行到中午時離人近。
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時象車的傘蓋一樣大,到了中午時就如同盤子一般小了,這不是遠的小而近的大嗎?”
另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的,到了中午的時候熱得如同把手伸進熱水中,這不是近的就感覺熱,而遠的就覺得涼嗎?”
孔子不能判斷誰是誰非。
兩個小孩兒笑著說:“誰說你知識豐富呢?”
附:《兩小兒辯日》練習題
一、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1、孔子東游 東游:_________
2、及日中則如盤盂 及:___________
3、孰為汝多知乎 知:____________
二、下列選項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此不為(是)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B.孰為(認為)汝多知乎!
C.我以日初出時去(離開)人近。
D.及其日中如探湯(熱水)。
三、用現代漢語解釋下列句子。
1、我以日初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2、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3、孰為汝多知乎?
四、文章內容理解。
1、兩小兒辯日,其中從視覺角度表明觀點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從觸覺角度表明觀點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語句回答)
2、“孔子不能決也”說明什么?下列選項中錯誤的一項是( )
A.說明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求實態度。
B.孔圣人也有不知道的東西,這是對他的諷刺。
C.從認識水平看,當時的人,包括孔子,是不能解決這個問題的。
D.表現了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態度。
3、你從文章故事和人物身上得出什么啟示?(至少寫三點)
4、本文選自《________________》,相傳是__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_(人名)所撰。
5、孔子,名______,______字。______時期______國人,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學生編成《____________》一書,流傳于世。
6、結合文章對話選擇任一人物形象,作點評。(50字左右)
【《兩小兒辯日》文言文】相關文章:
《兩小兒辯日》文言文07-12
兩小兒辯日的文言文07-20
《兩小兒辯日》文言文05-13
文言文兩小兒辯日翻譯04-26
文言文《兩小兒辯日》翻譯05-13
《兩小兒辯日》文言文[合集]02-08
兩小兒辯日08-11
《兩小兒辯日》文言文14篇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