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小兒辯日》原文及其翻譯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兩小兒辯日》的原文及其翻譯
《兩小兒辯日》是戰國時期思想家列子創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亦是一則極具教育意義的寓言故事。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兩小兒辯日》的原文及其翻譯,一起來看看吧。
原文: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孟,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翻譯:
孔子到東方游歷,路遇兩個小孩兒在爭論。便問他們爭論的緣故。
一個小孩兒說:“我認為太陽剛剛升出來的時候離人近,而太陽運行到中午時就離人遠了。”
另一個小孩兒認為太陽剛升起時離人遠,而太陽遠行到中午時離人近。
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時象車的傘蓋一樣大,到了中午時就如同盤子一般小了,這不是遠的小而近的大嗎?”
另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的,到了中午的時候熱得如同把手伸進熱水中,這不是近的就感覺熱,而遠的就覺得涼嗎?”
孔子不能判斷誰是誰非。
兩個小孩兒笑著說:“誰說你知識豐富呢?”
注釋:
東游:到東方游說。
辯斗:辯論,爭勝負。
故:原因,緣故。
以:以為,認為。
去:距離。
車蓋:車篷,用來遮陽擋雨。
日中:正午。
及:至,到。
則:就。
盤盂:盛物的器皿。圓者為盤,方者為盂。
為:同“謂”,說。
滄滄涼涼:清涼而略帶寒意。滄滄:寒冷的意思。
探湯:把手伸到熱水里去。湯,熱水。
決:判定。
孰:誰。
汝:你。
知:同“智”智慧。
孰為汝多知乎:誰說你智慧多呢?為,同“謂”,說。
及其日中如探湯:其,它(太陽)
之(本文所有):連詞不譯
作者介紹:
《列子》相傳是戰國時鄭國人列御寇所著。御寇是戰國時期道教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本來是列子(戰國初期鄭國人列御寇)、列子弟子、列子后學著作的匯編,約在戰國后期成書。秦始皇焚書坑儒,
《列子》被禁。漢初崇尚黃老,《列子》得行于世。漢武帝獨尊儒術,罷黜百家,《列子》散落民間。漢成帝求遺書于天下,劉向將《列子》編成八篇,藏于內宮秘府。東晉時,張湛撰《列子注》問世,《列子》得以廣泛流傳。《列子·湯問》是列子所輯注,里面具有許多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有的人也說是孔子所著,到現在還沒有定論。)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稱“圄寇”“國寇”),戰國前期思想家,是繼老子和莊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鄭國莆田(今河南鄭州)人,與鄭繆公同時。今鄭州市東30里圃田鄉圃田村北有列子祠。其學本于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后漢班固《藝文志》“道家”部分錄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沖虛經》,(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漢書《藝文志》著錄《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從思想內容和語言使用上看,可能是今人根據古代資料編著的。全書共載寓言、神話傳說等134則,題材廣泛,有些頗富教育意義。
兩小兒辯日原文及其科學知識
原文翻譯:
孔子到東方游學,在途中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辯,就上前問緣故。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近,而正午時遠。”
另一個小孩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
前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篷蓋,到正午時卻像盤盂那么大。這不是遠的時候小而近的時候大嗎?”
后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天氣陰冷,到正午時卻像把手伸進熱水里。這不是近的時候熱而遠的時候涼嗎?”
孔子也不能做出判斷。
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道得多?”
科學知識:
孔子不能回答兩個小孩的問題,是因為受當時自然科學條件的限制,人們根本無法確切地知道太陽與我們的距離關系。但現在,我們已經能準確回答這個問題了。
一天之中,氣溫的高低與太陽照射的情況有密切的關系。早晨,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陽光斜射地面,接受到的熱量比較少。接著太陽不斷升高,更多的陽光照射到地面,地溫不斷上升,氣溫(即大氣溫度)也隨之升高。到了正午,太陽直射地面,這時地溫達到最高。但由于空氣傳播的關系,氣溫要到午后2點左右才達到一天中的最高點。一般說來,在一天中氣溫的高低與太陽的遠近沒有關系。
我們肉眼所見的一天中太陽大小差異也與遠近沒有關系。而主要是由光線造成的錯覺導致的。日出和日落時,陽光斜射,受大氣影響,我們往往會看到比實際更大的“太陽”。中午,太陽掛在正空中,陽光直射,我們看到的是真實的太陽。
《兩小兒辯日》教案
教學目標:
1、組織學生閱讀課文,讀準、理解課文中的生字、新詞;
2、結合課文中的書下注釋提示合作讀文,能掌握課文的大意;
3、培養學生質疑問難,探究知識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
教學重點:
1、組織學生閱讀課文,讀準、理解課文中的生字、新詞;
2、結合課文中的書下注釋提示合作讀文,能掌握課文的大意。
教學難點:
1、培養學生質疑問難,探究知識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情境導入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這是誰的至理名言(孔子),誰能解釋這句話的意思?的確,孔子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列子》里記載的一則寓言故事就進一步證實了孔子的言行一致,同學們想聽這個故事嗎?
二、整體感知
1、師范讀課文。
2、自由讀。(讀出朗讀節奏)
3、指名讀。
4、集體讀。
5、學生質疑,從文中找出不懂的字、詞、句,小組合作。
預設:湯:熱水去:距離以:認為
東:向東為:同謂說知:同智,智慧
一兒以日初遠,而日中時近也。(省略句)
三、合作探究
1、文中兩小兒為什么在爭辯?
明確:太陽離人的遠近
2、他們各自的觀點是什么?
明確:小兒甲:日初近,日中時遠
小兒乙:日初遠,日中時近
3、支撐他們觀點的理由是什么?
明確:視覺/觸覺
4、那么他們的想法有道理嗎?生活在現代科技發達社會的你,能用所學的科技知識對他們的看法作一合理的解釋嗎?
四、領悟升華
1、這場爭辯結果如何?有無勝負?
明確:沒有勝負,作為裁判者的孔子“不能決也”。
2、作為裁判者的孔子為何不隨便下個結論呢?
明確:實事求是,大量事實表明,做學問、做人一定不能不懂裝懂,否則后患無窮。
3、對與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歡哪一位?給你一個機會,你想對他說什么?
預設:兩小兒:
(1)勇于探索和創新的精神;
(2)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的精神;
(3)看問題不能片面,被事物表象所迷惑。
孔子:
(1)人再有學問也會有自己不懂的地方,“活到老,學到老。”
(2)實事求是的精神。
五、課堂小結
通過本堂課的學習,你對自己今后的人生或學習有何新的打算?
師小結:聽了幾位同學對自己以后的規劃,從你們的話語中老師感受到了真誠,心動不如行動,老師希望同學們都能有目標的認真踏實朝著自己的人生規劃邁進!
【《兩小兒辯日》的原文及其翻譯】相關文章:
《兩小兒辯日》原文及其翻譯03-25
《兩小兒辯日》原文及翻譯03-19
兩小兒辯日的原文及翻譯04-01
《兩小兒辯日》原文及其賞析01-17
兩小兒辯日原文及翻譯解釋03-15
兩小兒辯日原文03-11
《兩小兒辯日》的原文及注釋03-17
兩小兒辯日課文原文08-17
兩小兒辯日原文及鑒賞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