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春王正月》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
在我們平凡的學生生涯里,我們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古人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春王正月》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作品簡介
《春王正月》出自《公羊傳》,通過周朝時隱公與桓公對繼承王位的歷史事件來說明“子以母貴,母以子貴。”的道理。
作品原文
春王正月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
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將平國而反之桓。曷為反之桓?桓幼而貴,隱長而卑。其為尊卑也微,國人莫知。隱長又賢,諸大夫扳隱而立之。隱于是焉而辭立,則未知桓之將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則恐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隱之立,為桓立也。隱長又賢,何以不宜立?立適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桓何以貴?母貴也。母貴,則子何以貴?子以母貴,母以子貴。
詞句注釋
①元年:指魯隱公元年。
②文王:周文王。
③曷:為什么。正月:陰歷每年第一個月。
④王正月:指周歷正月。古時改朝換代即改正朔(正月的第一天)。周歷以建子之月(即夏歷的十一月)為歲首。
⑤大一統:天下統一。
⑥平國而反之桓:隱公打算平治魯國后,把政權歸還桓公。
⑦隱長而卑、桓幼而貴:桓公的母親仲子是魯惠公的夫人。隱公的母親聲子只是隨嫁來的姐妹。
⑧扳:擁戴。
⑨適:同“嫡”。
⑩立子:立庶子。
名句:
“立適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立夫人所生的嫡子為國君,只憑年長,不憑賢明;立妾的兒子為國君,只憑尊貴,不憑年長。
白話譯文
“元年”兩個字是什么意思?是指國君即位的頭一年。“春”字是什么意思?是一年的開始。“王”指的是誰?是指周文王。為什么先說王而后說正月,這是為了說明是周王朝的正月。為什么說周王朝的正月?是為了尊重周天子的一統天下。隱公為什么不說即位?是為了成全隱公的意愿。為什么說是成全隱公的意愿?因為隱公準備治理好國家,然后還政于桓公。為什么還政于桓公?因為桓公年幼卻地位尊貴,隱公年長卻地位卑下;他們之間尊卑的差別是很小的,國都里的人沒有知道的。隱公年長而有德行,眾大夫攀援隱公而立他為國君。隱公在這時要是推辭即位,就不知道桓公是否一定能立為國君;如果桓公立為國君,又恐怕眾大夫不能輔佐幼君。所以,總的說來,隱公的即位,正是為了桓公將來即位。隱公年長而有德行,為什么不宜立為國君?這是因為,立嫡子,憑年長不憑德行;立庶子,憑尊貴不憑年長。桓公為什么尊貴?因為他的母親尊貴。母親尊貴,兒子為什么就尊貴?母憑子貴,子憑母貴。
作品鑒賞
本篇選自《公羊傳》。《公羊傳》相傳為子夏的學生公羊高所作,它和《左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都是解釋《春秋》的。《左傳》詳于記事,《公羊傳》、《谷梁傳》著重解釋經文。本篇是《公羊傳》的第一篇,解釋《春秋》魯隱公元年第一句經文“元年,春王正月”,闡明君位繼承的原則:“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目的是防止因爭奪君位而引起禍亂。
《公羊傳》、《谷(榖)梁傳》、《左傳》是春秋三傳。《春秋》的文字簡約,意義晦澀,單讀經文,不能明白其中的涵義,《公羊傳》就是《春秋》的注釋本,解釋經文中隱微語言的深遠意義。他的體例是先引用經文,然后自問自答,逐句解說,解說的重點是儒家的思想。
“元年”的“元”字與《易經》中的“元亨利貞”聯系起來看,是“始”的意思。天道由“元”開始,《春秋》以“元”開始,其中每代君王的紀年都從“元年”開始,意味著《春秋》源于效法天道,國君治政首先要效法天道。
依夏歷,“春”是一年四季的開始,是萬物發生的季節。地道順應天道,在人間表現為四季循環,由此而體現生生不息,所以,“春”意味著國君治政要效法地道。“王”是人中最高者,是效法天道和地道而且能貫徹人道的象征性人物,“王”意味著君王治政需要貫通天道、地道、人道。在夏歷中,“正月”是十二月之首,概括起來就是四季,再概括起來就是春秋,十二月無非就是陰陽的消長。正月對應《易經》的“泰卦”,是陽氣已經占主要地位的一卦,正道由此而開始。總之,元年體現天道,春體現地道,王體現人道,正月體現對天道、地道、人道的開始貫徹。
魯隱公只是諸侯國中的一位國君,諸侯國的國君是無權稱“元年”的,也就是說無權“立元”、“改元”,只有統轄各諸侯國的天子才有此權。在此,稱“魯隱公元年”,是《春秋》認為,周天子已經失去其德、位、權,亦即已經是天下無“王”的時代,因此,《春秋》要“改元”,而另立其“元”。王和國君都可以稱為“君”,君王治國的道理是相同的。此處是以魯國假托為王所在的地方,叫做“王魯說”。為什么假托魯國是王所在之地呢?為了說明君王治國如何實行王道。歷史事實之中,魯國國君不是“王”,在此孔子也不是要把魯國國君當作王,而是把魯國國君假托為實行王道的現實之中的象征。“年”是十二月的總稱,由“元”開始的“元年”,意味著王道要開始落實到政治之上,而且首要的是要效法天道。在“元亨利貞”之中,四者各自對應著“仁禮義智”,所以,“元年”意味著王道從“仁”開始。
在“元亨利貞”之中,四者各自對應著“春夏秋冬”。無論人世間有多少年,無非春夏秋冬的無限循環,而春季是其每次循環的開始。四時是陰陽之氣的消長,因此,無論多少次循環,也都只是一氣之轉換,君王的變換,朝代的變遷,其中不能斷絕的是這一氣的貫通。陽氣產生于冬至,到立春之時,已是三陽開泰的時候,天氣開始轉暖,萬物開始發生,莊稼開始播種。春季不去播種,秋季不得收獲;國君不行仁政,庶民不得安寧。四時之中,生長斂藏,只不過是天地之道生生不息的體現。
王指的是誰?說的是假設出來的符合道德禮義的“文王”。這個“王”不是指周朝的任何一位“王”,也不是指魯國國君,而是假托出來能夠貫徹王道的“王”,目的是要說明人類如何依照王道來治理天下。什么樣的人才能叫“王”?必須是能夠效法天道、地道、人道而且將三者貫通起來的人。現實的掌握政權的國君,假如治理天下不遵循王道,就是不合格的王;背離了王道,國君卻自稱為王,便是竊取王的名號的“僭稱王”。因此,這里的“王”,“王”的原則與標準,可以用來指導現實的國君;當現實的國君依據這個原則與標準去治理天下的時候,便是在逐漸接近“王”的標準;不符合這個原則與標準,可以依據這個原則和標準進行批判。為什么說是“文王”?因為“文”是道德禮樂的意思,“文王”便是遵循道德禮樂并且推行道德禮樂的人。
為什么先說王然后才說正月?因為是文王所頒布的歷法的正月。為什么說是“王正月”?是為了強調王道統一于道、天下統一于王。“元年”體現天道,“春”體現地道,“王”體現人道而且要貫徹天道、地道和人道,所以,“王正月”是強調王道統一于道。國君治理天下,不能沒有統一的歷法。《論語》中說“行夏之時”,《孔叢子》中說,夏時合天道,所以,王道政治使用夏代所用的歷法形式,以正月為一歲之首,并由國君頒布于天下,共同遵行。所以,正月必須是王之正月,不能各國各地自行制訂頒行。這就是“大一統”的意思,也就是強調天下統于“一”,這個“一”在原則上是指“道”,在現實中則是指“王”。“道”不行于天下,就無所謂“王”;“王”的政令不行于天下,天下必亂。
作者簡介
公羊高,舊題《春秋公羊傳》的作者。戰國時齊國人。相傳是子夏(卜商)的弟子,治《春秋》,傳于公羊平。
【《春王正月》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相關文章:
《塞翁失馬》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04-13
《愚人食鹽》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03-11
《勸學》荀子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03-10
《曾子殺豬》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03-08
《韓琦大度》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04-13
《硯眼》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04-29
《學弈》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04-12
《畫蛇添足》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04-12
文言文《春望》原文及翻譯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