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之推不言祿》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中,大家都背過文言文,肯定對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就是白話文的提煉跟升華。為了幫助更多人學習文言文,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介之推不言祿》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作品簡介《介之推不言祿》選自《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文章講介之推跟著晉文公在外流亡回國后,晉文公酬勞功臣,獨獨遺漏了他,他不夸功,不求賞,反而和老母隱居綿上深山,最后而死的故事。
作品原文
介之推不言祿
晉侯1賞2從亡者3,介之推4不言祿,祿亦弗及。
推曰:“獻公5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6無親,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7之,而二三子8以為己力,不亦誣9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10,上賞其奸11。上下相蒙12,難與處矣。”
其母曰:“盍13亦求之?以死誰懟14?”
對曰:“尤15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對曰:“言,身之文16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與汝偕隱。”遂隱而死。
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17為之田18。曰:“以志19吾過,且旌20善人。”
詞句注釋
1、晉侯:指晉文公,即重耳。他逃亡在外,在秦國的幫助下回晉繼承君位。
2、賞:賜有功也。
3、從亡者:從文公出亡在外之臣,如狐偃、趙衰之屬。
4、介之推:亦從亡之臣。晉文公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以食文公。
5、獻公:重耳之父晉獻公。
6、惠、懷:惠公,懷公。惠公是文公重耳的弟弟,是懷公的父親。
7、置:立。
8、二三子:相當于“那幾個人”,指跟隨文公逃亡諸臣。子是對人的美稱。
9、誣:欺騙。
10、下義其罪:義,善也。言貪天之功,在人為犯法,而下反以為善也。
11、上賞其奸:奸,偽也。言貪天之功在國為偽,而上反以此賜也。
12、蒙:欺騙。
13、盍:何不。
14、懟(duì):怨恨。
15、尤:罪過。
16、文:花紋,裝飾。言人之有言,所以文飾其身。
17、綿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縣南、沁源縣西北的介山之下。
18、田:祭田。
19、志:記載。
20、旌:表彰。
原文
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
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
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與汝偕隱。”遂隱而死。
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地名)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
白話譯文
晉文公賞賜跟著他逃亡的人們,介之推不去要求祿賞,而(晉文公)賜祿賞時也沒有考慮到他。
介之推說:“獻公的兒子有九個,現 在惟獨國君還在(人世)。惠公、懷公沒有親信,(國)內外都拋棄他們。天沒有(打算)滅絕晉,(所以)必定會有君主。主持晉國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誰呢?上天實際已經安排好了的,而跟隨文公逃亡的人卻認為是自己的貢獻,(這)不是欺騙嗎?偷竊別人的錢財,都說是盜竊。更何況貪圖天的功勞,將其作為自己的貢獻呢?下面的(臣子)將罪當做道義,上面的(國君)對(這)奸詐(的人)給予賞賜。上下互相欺瞞,難以和他們相處啊。”
他的母親說:“你為什么不也去要求賞賜呢?(否則)這樣(貧窮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誰呢?”
回答說:“(既然)斥責這種行為是罪過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況且說出埋怨的話了,(以后)不應接受他的俸祿了。”
他的母親說:“也讓國君知道這事,好嗎?”
回答說:“言語,是身體的裝飾。身體將要隱居了,還要裝飾它嗎?這樣是乞求顯貴啊。”
他的母親說:“(你)能夠這樣做嗎?(那么我)和你一起隱居。”便(一直)隱居到死去。
晉文公沒有找到他,便用綿上作為他的祭田。說:“用它來記下我的過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作品鑒賞
故事有頭有尾,結構完整,敘事富于故事情節性與戲劇沖突性,這是《左傳》文學藝術特色之一。春秋時,晉國的公子重耳因為內亂出奔到國外,一路辛苦流離,餓得奄奄一息。隨行的介之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熟了給重耳吃,救了他一命。內亂平定后,重耳回國,榮登國王的.寶座,就是晉文公,即文中所稱晉侯。他登基之后大行封賞功臣,卻偏偏忘了救命恩人介之推。這就是文章開頭所說的“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于是和老母隱居綿上深山。
本篇記敘了介之推在決定歸隱時與母親的對話,深刻批判了爭功請賞、獵取名利的不齒行徑,頌揚了介之推母子不貪求名利福祿的高潔品行,這在當時是高出一般人之上的。
介之推是一個不求榮華顯達,不貪功好利之人,并且孝敬母親不遺余力。最重要的是,他心中如何想,就如何表現在外,絕對不做心口不一的事情,這種品行是至今仍為人們所推崇的。
《左傳》中的文章,善于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來刻畫、點染人物形象,介之推偕母歸隱的動機和心理是通過對話來表現的。介之推認為晉文公能夠重登九五之位,是天命的體現,“二三子”據天功為己有,是貪的表現,無異于犯罪。而晉文公不以此為“奸”,還理所當然地給予賞賜,這就成了上下蒙蔽,他是不屑于效仿的。母親和介之推有兩次對話。第一次是試探性的建議:“何不自己也去求得賞賜呢?否則,就這樣默默地死去又能怨誰?”遭到介之推的拒絕,認為自己已經知道“二三子”所做的不正確還去效仿,罪過更大。而且已經說了晉文公的壞話,就不能再領取他的俸祿。母親再問說:就算不要賞賜,那么讓他知道你有功怎么樣呢?介之推又拒絕說,既然都要隱居了,又何必還要這樣的名聲呢?母親明白了介之推的意志是堅定的,就表示要和兒子一起隱居。這一段對話寫得十分巧妙,既細致入微地剖析了介之推的心理,又不流于枯燥說理:介之推藐視富貴、正氣凜然和母親不動聲色、旁敲側擊,都一一躍然紙上。
人物簡介
介子推(約?——公元前636年)晉國賢臣,又名介之推,后人尊為介子,春秋時期,周朝晉國(今山西介休)人,生于聞喜戶頭村,長在夏縣裴介村,因“割股奉君”,隱居“不言祿”之壯舉,深得世人懷念。死后葬于介休綿山。晉文公重耳深為愧疚,遂改綿山為介山,并立廟祭祀,由此產生了(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歷代詩家文人留有大量吟詠緬懷詩篇。
作者簡介
左丘明 (前556年-前451年),姓丘,名明。漢族,春秋末期魯國都君莊(今山東省肥城市石橫鎮東衡魚村)人。相傳為春秋末期曾任魯國史官,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軍事家。晚年雙目失明,相傳著有中國重要的史書巨著《左氏春秋》(又稱《左傳》)和《國語》,兩書記錄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價值的原始資料。由于史料翔實,文筆生動,引起了古今中外學者的愛好和研討。被譽為“文宗史圣”“經臣史祖”。孔子、司馬遷均尊左丘明為“君子”。歷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經師;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賢。
【《介之推不言祿》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相關文章:
《吳起守信》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08-19
《曾子殺豬》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03-08
《勸學》荀子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03-10
《愚人食鹽》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03-11
《神童莊有恭》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03-17
文徽明習字文言文翻譯注釋及啟示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