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克《臨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譯文及鑒賞
《臨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
宋代:陳克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塵直到江城。歲華銷盡客心驚。疏髯渾似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薤鹽何處是,我緣應在吳興。故人相望若為情。別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燈。
《臨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譯文
十年了,國家的兵禍還是沒有盡頭。金人的侵略,前幾年都已經深入到南京了。我客居在他鄉的日子已經很久,年華已經老去,一想起這,我就心中黯然。我這一把稀疏的胡子,已經變得雪一樣白了,枯澀的淚水,也是像冰一樣的冷。
哪里該是我隱居的地方?我想應該去昊興吧,可是,又怕這里的朋友們思念我。到那時啊,友人只有獨個面對深夜的凄雨,屋子的小窗上,燈火映著孤單的身影。
《臨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注釋
兵不解:指戰爭未結束。
胡塵:指金兵。
江城:指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
客:詞人自指。
疏髯:稀疏的胡須。渾:全。
齏鹽:原意是指切碎的腌菜,此處專指最低限度的生活物資。
吳興:在今浙江省湖州市。
故人:老朋友。
若為情:如何為情,難為情。
《臨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賞析
詞的上片開篇“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塵直到江城”,包含著豐富的歷史事實,包括從宣和七年金滅宋至紹興四年金軍兵臨建康城下這段歷史。前半句表達作者對侵犯者的憤慨,后半句表達他對朝廷的不滿。兩句正面點提形勢,訴說對進犯者的譴責,和對造成“胡塵直到江城”局面的趙宋王室的不滿。這一起句,具有統領全詞的作用。下文所寫愁苦心情、歸隱的愿望,與故人告別的原因,皆根源于此句。由興亡之變興起興亡之嘆,由此引出下面嘆老、送老、別友之事。“歲華銷盡客心驚”,作者心驚于十年時間倏忽而逝,而自己報國無望,國事亦難以振興。“疏髯渾如雪,衰涕欲生冰”,這一句表達了作者對于自己年華老去、無法馳騁疆場的遺恨,以及因國事而涕淚不止的憂慮之情。
詞的下片,“送老”一詞,上承“歲華銷盡”、“疏髯”、“衰涕”,下啟“吳興”、“別愁”、“孤影”,是貫通上下詞意的關鍵詞。歸隱雖是作者所愿,但是他卻不忍心與老朋友道別。“相望”二字,點出依依惜別之態。“別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燈”是作者與故人分別之后,對故人孤獨愁苦情態的想象。深夜的細雨、窗燈、孤影、別愁,共同構成一幅凄迷傷感的別后思念圖。作者不寫自己別后如何思念故人,卻反過來想象故人如何思念自己。他想象故人深夜獨對燈影,孑然一身,實際上對應的是自己的孤獨寂寞。除此之外,這兩句承上“故人相望若為情”,是懸想別后故人孤愁情狀。詞人借用蘇軾詩的'意象,以“別愁”、“孤影”表之,見故人于今獨處無侶之苦,也反襯出自己的孤苦處境。最后一句以景作結,將詞一開始拋出的對國家興亡的憂慮,收結到深夜孤燈下的身影中,多少慨嘆都蘊涵于其中。正因為不言,反而有了言不盡的深意。
就藝術特色而言,這首詞起承轉合,意脈不斷,巧妙無痕。起首兩句指出:兵禍不止,以至于“胡塵直到江城”。這一形勢。此后雖然不再有一個字提到興亡,但由此種下的興亡之慨,隨處可見。這樣開頭,有籠罩之功力。至過變處,詞云“送老”,這和“十年”、“歲華銷盡”、“疏髯”、“衰涕”是完全一致的,因而這兩個字可謂承接嚴密。上片言老,是說國事不寧,個人衰弱而下片言老,則是尋求自己的歸宿。所以“送老”一語承上而啟下“應吳興”、“別愁”、“孤影”,與之一脈相承。詞到終了,卻用雨天深夜之中,小窗前殘燈映照下的“故人”形象收束,用環境描寫來寄托難言的苦衷,創造出迷離恍惚的氣氛,不但收來有力,而且含“有余不盡”之妙。
全詞情感真摯深沉,沉郁中蘊含著滿腔的愛國情懷,言有盡而意無窮。
《臨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創作背景
陳克作此詞時,距離北宋滅亡已經有八年時間。當時,南宋以建康為都城,偏安于南方。紹興四年(1134),金兵向建康逼進,陳克力主抗金,上言奏陳守備細則,然而朝廷不納其奏。陳克有感于國事衰微,自己一腔壯志無處施展,因而寫下了這首《臨江仙》。
《臨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作者介紹
陳克(1081—1137)北宋末南宋初詞人。字子高,自號赤城居士。臨海(今屬浙江)人。
【陳克《臨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譯文及鑒賞】相關文章:
《臨江仙·夜到揚州席上作》譯文及鑒賞01-19
《臨江仙》原文及鑒賞09-25
侯蒙《臨江仙·未遇行藏誰肯信》譯文及鑒賞04-14
《塞下曲》譯文及鑒賞04-01
狡童譯文及鑒賞02-25
《垂柳》譯文及鑒賞01-20
《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鑒賞及譯文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