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雪·已訝衾枕冷》譯文及鑒賞
賞析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夜雪·已訝衾枕冷》譯文及鑒賞,歡迎閱讀與收藏。
《夜雪·已訝衾枕冷》作者為唐朝文學家白居易。其古詩全文如下: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注釋】
①訝:驚訝
②衾枕:被子和枕頭
③折竹聲:指大雪壓折竹子的聲響
【翻譯】
這是一首詠雪詩,詩人描寫的是“夜雪”,全用側面烘托手法。詩人懷著真情實感抒寫自己獨特的'感受,在眾多的詠雪詩中,此詩新穎別致,清新淡雅,韻味無窮。
【鑒賞】
在大自然眾多的產兒中,雪可謂得天獨厚。她以潔白晶瑩的天賦麗質,裝點關山的神奇本領,贏得古往今來無數詩人的贊美。在令人目不暇接的詠雪篇章中,白居易這首《夜雪》,顯得那么平凡,既沒有色彩的刻畫,也不作姿態的描摹,初看簡直毫不起眼,但細細品味,便會發現它凝重古樸,清新淡雅,是一朵別具風采的小花。
這首詩新穎別致,首要在立意不俗。詠雪詩寫夜雪的不多,這與雪本身的特點有關。雪無聲無嗅,只能從顏色、形狀、姿態見出分別,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視覺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無從捕捉。然而,樂于創新的白居易正是從這一特殊情況出發,避開人們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寫的手法,全用側面烘托,從而生動傳神地寫出一場夜雪來。
詩中既沒有色彩的刻畫,也不作姿態的描摹,初看簡直毫不起眼。但細細品味,便會發現它不僅凝重古樸、清新淡雅,而且新穎別致,立意不俗。試想,雪無聲無味,只能從顏色、形狀、姿態見出分別,而在沉沉夜色里,雪的形象自然難以捕捉。然而,樂于創新的白居易正是從這一特殊情況出發,依次從觸覺(冷)、視覺(明)、感覺(知)、聽覺(聞)四個層次敘寫,一波數折,曲盡其貌其勢、其情其狀。這首小詩充分體現了詩人通俗易懂、明白曉暢的語言特色。全詩樸實自然,卻韻味十足;詩境平易,而渾成熨貼,無一點安排痕跡,也不假纖巧雕琢,這正是白居易詩歌固有的風格。
創作背景
此詩作于唐憲宗元和十一年(816)冬。詩人當時45歲,因上書論宰相遇刺事被貶江州,任江州司馬。在寒冷寂靜的深夜中,詩人看見窗外積雪,有感而發,創作了此詩。
名家點評
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編審劉拜山:因衾寒窗明而知有雪,因聞折竹聲而知雪重,寫來曲折有致。(《千首唐人絕句 下》)[4]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后遷下邽(今陜西渭南東北)。貞元(800)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808-815)任左拾遺及左贊善大夫。后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歷初年任蘇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含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和元稹并稱“元白”,和劉禹錫并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
【《夜雪·已訝衾枕冷》譯文及鑒賞】相關文章:
同衾共枕的近義詞08-17
《楓橋夜泊》譯文及鑒賞02-14
《春夜喜雨》譯文及鑒賞01-15
孤衾獨枕成語解釋12-05
衾枕相伴散文隨筆04-27
《夜雪》古詩鑒賞04-25
《雜詩·已見寒梅發》譯文及鑒賞03-17
張繼《楓橋夜泊》譯文及鑒賞08-15
一夜枕上聽春雨散文鑒賞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