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譯方法及解題技巧
1、互文
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錯省卻而又相互補足,交互見義合并而完整達意,不可直譯。如:
①秦時明月漢時關。(王昌齡《出塞》)
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
將“秦”、“漢”兩個作主語的朝代名詞放到一起。
②主人下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譯:主人客人下馬上船。
如果我們譯出的句子是這樣:主人下馬,客人上船。主人白居易沒有上船,如何“移船相近邀相見”?所以,要把同為主語的“主人”、“客”,同為謂語的“下馬”、“在船”分別放到一起,再進行翻譯。下例類推。
③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杜牧《阿房宮賦》)
譯:燕、趙、韓、魏、齊、楚聚斂收藏的珠寶、珍奇、精品。
這些句子直譯就使句子的意義不全,要重新組合,相互補充,意譯出正確的意思。把同一成分組合后,放到一起翻譯。
2、比喻
比喻修辭在翻譯時要譯出其比喻的意義,尤其要注意譯出借喻的本體。
①金城千里。(賈誼《過秦論》)
譯:堅固的城防方圓一千多里。
“金城”,不能譯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屬修筑的城”,因現代漢語中沒有這樣的說法。所以意譯為“鋼鐵般的城防”或“堅固的城防”。
②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司馬遷《報任安書》)
譯:埋沒在污穢的監獄中卻在所不辭(的原因)。
“糞土之中”指骯臟的地方,不能直譯,應譯出其比喻義“污穢的監獄中”。
③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賈誼《過秦論》)
天下人像云一樣聚集起來,像回聲一樣應和著他,擔著糧食像影子一樣地跟隨著他。
“云”、“響”、“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譯為“像云一樣地”、“像回聲一樣地”、“像影子一樣地”。
3、借代
①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我認為平民百姓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騙,更何況大國之間的交往呢?
例句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翻譯時應該譯出借代的本體。“布衣”指平民百姓身上穿的粗布衣服,也就代這些穿粗布衣服的人,譯為“平民百姓”、“百姓”。
②無絲竹之亂耳。(劉禹錫《陋室銘》)
譯: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
“絲竹”,本來是指絲線和竹子,這里用來代用絲線和竹子制成的弦樂器和管樂器,又因這些樂器能奏出音樂,故代音樂。古漢語中這樣的例子還很多,如“杏壇”代教育界,“社稷”代國家,“干戈”代戰爭,“桑梓”代鄉里,“祝融”代火災,“紈袴”代富家不肖子,“管弦”代音樂,“筆墨”代文章,“朱門”代富家,“而立”代三十歲,“杜康”代酒,“丹青”代史冊,“鐘鼎”、“山林”代在朝、在野,“縉紳”代官員,“三尺”代法律或劍,“萬鐘”代高官厚祿等。
4、委婉
委婉,主要是避諱。如把國王的死說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說成“填溝壑”。凡遇到這種情況,按現代漢語表達習慣來譯就可以了。
①若有從君惠而免之,三年將拜君賜。(《崤之戰》)
譯:如果仰賴貴國國君的'恩惠,我們國君赦免了我們,三年后我們將要興師報仇。
“拜君賜”如果直譯的話,就是“拜領你的恩賜”,根本就不能反映說話者的意思。實際上這里表達的是一種含蓄的挑戰,意思是要來回報,而回報的方式是報仇。
②生孩六月,慈父見背。(李密《陳情表》)
譯:生下我才六個月,慈祥的父親就去世了。
“見背”是古人避諱的說法,實際上就是“死”、“去世”的意思。我們翻譯時就應該把它譯出來。
5、用典
①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李密《陳情表》)
譯:我活著應當不惜肝腦涂地,死了也要報恩。
“結草”是化用古代報恩的傳說。一個士大夫將其父的愛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愛妾已死去的父親為替女兒報恩,將地上野草纏成亂結,絆倒恩人的敵手而使恩人取勝。所以應翻譯為“報恩”。
②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譯:元嘉年間,宋文帝想像霍去病那樣建功立業,草率出兵,結果只落得自己回顧追兵,便倉皇失措。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間,“封狼居胥”是一個典故,漢武帝時,大將霍去病大敗匈奴,追至狼居胥山,封山而還。翻譯時要懂得典故,譯出典故所反映的意思。翻譯為“像霍去病那樣建功立業”。
③鐘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王勃《滕王閣序》)
譯:既然遇到鐘子期那樣的知音,演奏高山流水的樂曲又有什么羞慚呢?
例句中引用《列子·湯問》中的典故,俞伯牙彈琴,鐘子期能聽出他是“志在高山”還是“志在流水”,遂成知音。
【文言文翻譯方法及解題技巧】相關文章:
文言文翻譯方法04-23
文言文南轅北轍及翻譯03-17
程門立雪文言文及翻譯05-13
愛屋及烏文言文翻譯及注釋01-22
岳飛文言文翻譯及原文01-24
初中文言文的翻譯方法04-23
初中文言文翻譯方法介紹04-23
木蘭從軍文言文翻譯及注釋01-14
李廣射虎文言文翻譯及注釋12-25
琢冰文言文翻譯及注釋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