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宋史·張存傳》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宋史
原文:
張存,字誠之,冀州人。舉進士,為安肅軍判官。天禧中,詔銓司以身言書判取士,才得二人,存預其選。知大名府朝城縣,寇準為守,異待之。御史中丞王曙,屢薦為殿中侍御史,遷侍御史。仁宗初親政,罷百官轉對,存請復之。又言:“前者曹修古輩同忤旨廢黜,布衣林獻可因上封事竄惡地,恐自今忠直之言,與夫理亂安危之機,蔽而不達。”因引周昌、辛毗事,以開帝意。西邊動兵,以天章閣待制為陜西都轉運使。黃德和之誣劉平也,存奏言:“平與敵接戰,自旦至暮,殺傷相當,因德和引卻,以致潰敗。方賊勢甚張,非平搏戰,其勢必不沮;延州孤壘,非平解圍,其城必不守。身既陷沒,而不幸又為讒狡所困,邊臣自此無復死節矣。”朝廷采其說,始遣文彥博按治,由是平得直,而德和誅。元昊求款附,議者猶執攻討之策。存建言:“兵役不息,生民疲弊。敵既有悛心,雖名號未正,頗羈縻之。”遷龍圖閣直學士,知延州。以母老憚行,徙澤州,還為待制。契丹與元昊結昏,陰謀相首尾,聚兵塞上而求關南。存言:“河北城久不治,宜留意。”乃以為都運使,盡城諸州。入知開封府,復使河北。王則反,坐失察,降知汀州。久之,以吏部待郎致仕。存性孝友,嘗為蜀郡,得奇繒文錦以歸悉布之堂上恣兄弟擇取收恤宗屬嫁聘窮嫠不使一人失所家居子孫非正衣冠不見與賓友燕接,垂足危坐終日,未嘗傾倚。棗強河決,勢逼冀城,或勸使他徙,曰:“吾家,眾所望也,茍輕舉動,使一州吏民何以自安?”訖不徙。卒,年八十八,謚恭安。
(《宋史·列傳第七十九》)
譯文:
張存,字誠之,是冀州人。考中進士,擔任安肅軍判官。天禧年間,皇帝下詔要求銓司以身言書判選拔官員,僅錄取了兩個,張存被選中了。擔任大名府朝城縣令,寇準是太守,對他非常賞識。御史中丞王曙屢次舉薦他擔任殿中侍御史,升為侍御史。宋仁宗最初親政,停止了讓百官轉對的制度,張存請求恢復它。又說:“以前曹修古等人一同忤逆圣旨被罷官,布衣林獻可因為呈上封事而被流放到險惡的地方,我擔心從今以后,忠誠正直的言論,與那些關于治亂安危的策略,就會隱藏起來無法抵達陛下耳中。”于是引用周昌、辛毗的事例,以使皇帝明白過來。宋朝邊境開戰,他以天章閣待制的身份擔任陜西都轉運使。黃德和誣陷劉平的時候,張存上奏說:“劉平與敵人作戰,從早到晚,我們傷亡的與敵方傷亡的數目相當,因為德和引兵后退,以致打了敗仗。當時敵人的氣焰很囂張,如果不是劉平奮勇搏殺,那形勢一定不能擋住敵人;延州是一座孤城,如果不是劉平解圍,那城一定不能守住。他犧牲在戰場上,卻不幸又被讒言和奸人所困擾,邊防的臣子恐怕從此不再有為守節而死的了。”朝廷采納了他的意見,這才派遣文彥博查問懲辦,因此劉平得到昭雪,而黃德和被處死。元昊想要歸附,商議的人依然堅持攻打討伐的策略。張存建言,說:“戰爭不停止,百姓疲憊不堪。敵人既然有了悔過之心,盡管其名號還不正當,也很應當籠絡控制他。”升任龍圖閣直學士,擔任延州知州。因為母親年老害怕遠行,轉調到澤州,回京后又做了待制。契丹與元昊結為婚姻關系,陰謀互相支援,就聚兵到塞上而求取關南的土地。張存說:“黃河以北的城池很長時間沒有整治,應當對此留心。”于是讓他擔任都運使,在各州全都建城修城。入京擔任開封府知府,又出使黃河以北。王則造反,他因為沒有發覺,降職做汀州知州。很久以后,以吏部侍郎退休。張存天性孝順友愛,曾管理蜀郡,得到奇異的繒文錦回來,他全都放在大堂上,任憑兄弟們挑選并取走。他收錄照顧本宗的親屬,給窮困的女子、寡婦辦婚事,不讓一個人沒有安身之處。平時在家,不端正衣冠不見子孫。舉辦宴會接待賓朋,他整天垂足正襟危坐,不曾歪過身子。棗強縣河流決口,洪水直逼冀城,有人勸他轉移到其他地方,他說:“我的家,是大家都觀望著的,如果輕舉妄動,讓全州的官吏百姓靠什么來安定自己?”最終也沒有轉移。去世時八十八歲,謚號恭安。
【《宋史·張存傳》文言文原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宋史·何基傳》文言文原文及翻譯06-09
宋史《辛棄疾傳》原文及翻譯08-03
《宋史·程頤傳》原文及翻譯07-31
《宋史·寇準傳》原文及翻譯01-07
《宋史楊業傳》原文及翻譯09-23
宋史岳飛傳文言文翻譯11-23
宋史蘇軾傳文言文翻譯01-17
宋史楊大異傳文言文翻譯08-30
《宋史》原文及翻譯10-07
宋史曾公亮傳文言文翻譯03-23